标题 |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
范文 |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精选11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枫桥夜泊》教学实录,欢迎大家分享。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1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将一同去感受。 (板书课题) 师:请齐读课题。……关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枫桥在哪里……枫桥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这座桥叫做枫桥?…… 师:其实,枫桥是江苏省苏州城外的一座小石拱桥。夜──泊?“夜”是什么?(夜晚),“泊”呢?(停泊),那“夜泊”就是──?谁用自己的话把这题目的意思说说? 生: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旁边。 师:很好!谁把船停泊在枫桥? 生:作者张继。 师:就在那个晚上啊,他写下了这名扬千古的诗句。来,我们再读课题! 生:枫桥夜泊!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师:《枫桥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先好好地读给大家听听,好吗?(播放动画,教师诵读古诗。) (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你们也想来读一读吗? 生:想! 师:为了让你们能读得更好些,周老师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待会,同学们先一个人自由地读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明白了吗? 生:明白啦! 师:打开书,第111页,开始吧。(课件:诗文,配以《春江花月夜》的音乐。) (生自由读古诗。) 师:从大家刚才琅琅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学习古诗的热情!谁来做这节课第一个给大家读古诗的同学? (一女生读,较好。) 师:谢谢你给大家开了个好头!谁再来? (一男生读,较有情感。) 师:有模有样,不错……你来! (又叫了两个女生读。) 师:你的声音真是太美了,太好听了! 师:都想读,都能读了是吗? 生:是的!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师:可是,同学们啊,要读好古诗,光是读通了,读顺了,这还远远不够,还应该── 生:读出感情来。 师:古诗虽然短小,但往往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要学好古诗,我们就得细细地去体会这其中的感情,接下来,大家再好好地读读,读出你的感受来。 生:(自由朗读古诗。) 师:同学们,你们读得真是太起劲了,老师都有点不忍心打断你们了!来,说说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首诗非常安静。 师:那你能读出这种静静的感觉了吗? (生朗读,有意读得较静。) 师:其实这位当班长的,平常声音非常响亮,可这次她读得比较──(生:轻)比较──(生:小。) 生:我觉得读出了一种“安谧静美”的意境。 师:什么词? 生:安谧静美。 师:(竖起大拇指)了不起!你能读读吗? (生读,掌声在每次学生读书后都响起。) 师: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啦。我们把读的要求放高一点吧,我们要觉得最美,就把掌声送给他,好吗?当然,他刚才读得挺棒! 生:我觉得这些景物非常的优美。 师:你能美美地读一读吗? (生读) 师:真美!还有什么感觉吗? 生:我觉得诗人很忧愁。 师:你能读读吗?看怎么读出一点“愁”的味道? (生读,师生鼓掌。) 师:掌声说明了一切!同学们的感情倒是非常细腻、非常丰富,那么在那个晚上,诗人张继,他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读。 (生再次自由朗读诗文。) 师:读出味道来了吗?诗人张继他那晚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 生1:忧愁。 生2:我也是觉得非常的忧愁。 生3:我也觉得很忧愁,我是从“愁”字看出来的。 师:哦──哪一句? 生:第二句。 师:江枫渔火──对愁眠。很好! 生4:很孤独。 生5:我觉得诗人是对自己现在的出境很愁,我从“客船”可以看出来,它体现的是思想的忧愁,他现在正在客船里面,或许,他不应该在客船,应该在家里面……睡觉。 师:是啊,真好!看来下面的这个问题老师没必要问了,我本来想问大家,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这时候的心情? 生:(齐答)愁! 师:(板书:愁)他愁些什么? 生1:我觉得他可能在为国家而烦恼。 生2:有可能在思念他的家乡。 生3:可能在担心他的家人。 师:有一个字,刚才有个女孩子也点到了,我们从那个字可以看出,他这个时候不在家乡,他在外面。哪个字? 生:(齐答)客! 生:还有个字,“姑苏城外”的“外”字。 师:你从这个“外”字也感觉到了他不在家乡,在外面,是吗?你的感觉挺有意思的! 师:客,客是什么? 生:客人……游客……在外做客…… 师:是啊,客人也好,游客也罢,反正他就是个“客”,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哪怕不是个佳节啊,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这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也会“倍思亲”啊!对吗? 生:对! 师:晚上睡不着觉,一个人站在船头上,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生1:家人是否身体还好。 生2:他可能会想回家。 师:在外漂泊,感觉很累了。 生3:自己的国家是什么样子了,是强盛还是衰败。 师:是啊,可能有很多事情,他都在担心着呢,一个人在外面,他都不知道。 生4:想念着家乡的一草一木。 生5:他可能在想,什么时候才可以回家。 师:夜深了,他无法入眠,站在船头上,他非常非常地想家。可这时候,家人不在身边,哪怕是看到了美丽的夜景,有人陪他分享吗?……要是遇上了伤心的事儿,有人可以诉说吗?……夜深了,睡不着,想找个人说说话,聊聊天── 生:也没有。 师:他只好一个人站在船头上,轻轻地吟诵着这忧伤的诗句──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 师:通过学习,我们一步一步走近了这位诗人,也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想进一步了解了解这位著名的诗人吗? 师:(课件出示作者介绍)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曾中过进士,也在朝廷担任过许多要职,身处战乱时期的他,十分关心国家的前途,关心百姓的疾苦。他为人正直,从不逢迎权贵,曾被一些朝廷的官员所排挤,官场上也很不得志。 师:进一步认识了诗人张继,我想,我们会更好地理解他的心。──他还有可能在愁些什么? 生1:老百姓的生活好不好。 生2:他为什么这么有才华还沦落到要在外面睡觉? (哄笑) 师:据周老师在网上了解到,他并不是没那几个住店的钱,可能正是因为心里忧伤,所以他也没心思到城里去见识那种“灯红酒绿”,他就想在这小桥下,流水边,好好地静一静。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2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老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提2—3名学生吟诵) 老师: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同学请看。(出示枫桥夜泊的画面)这幅图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清冷。 学生:很美,真是小桥、流水、人家。 学生:很幽静。 老师:在唐朝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出示课件,板书、播放音乐)跟着音乐教师范读。 老师:喜欢这首诗吗? 学生:喜欢。 老师:想读吗? 学生:想。 师找2名学生读。 老师:(正音多音字,“泊”,寺sì愁眠chóu mián ) 老师:读诗还要讲究节拍,那位同学来给这首诗画一下节拍。(提名上黑板画节拍,并提2名按节拍读。小组读。齐读。) 老师: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会读了,还需要知道什么? 学生:了解诗的意思。 学生:知道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作者写诗的背景、时间、地点等。 老师: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平时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 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 学生:伙伴讨论交流。 学生:借助书中的注释。 老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先自己学习,然后伙伴讨论交流,在学习和交流中去体会诗中的景,感悟诗中的情。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然后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5—8分) 老师:从刚才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大家来交流一下。 学生:我知道了诗题的意思,枫桥:在苏州西郊,夜:晚上。泊:停船靠岸。此诗是写在枫桥边夜晚停船的所见和所闻。 学生:我有一个问题,诗中第一句说到月落乌啼这应是早晨的时候,而题目却是夜泊,到底是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老师:很好,你真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哪位同学能帮助他。 学生:(众说纷纭) 老师:这首诗采用的是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所见所闻。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什么? 学生:1—2学生说诗意。 老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我从诗中的一个“愁”字,读出了诗人在表达自己的一种忧愁。 老师:(师学生交流背景:诗人在安史之乱后避地吴中,据说,他科举落榜,心境失落寂寞。客船夜泊,触景学生情,抒发了羁旅之愁。)除了这个“愁”字你还能从诗中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示: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读了这些景物有什么感受?) 学生:(从诗中的描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情景,谈自己的感受) 老师:出示课件,解说。拂晓的时候,月亮落了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的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的霜华请同学们来读读这两句,读出此情,读出此景。(略带伤感语调,语速要慢。) 老师:说说此时作者的感受。 学生:此情此景又怎能不让这怀着旅愁的诗人更感到凄凉和伤感呢。 老师:同学们从诗中这些景物的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你认为诗中诗意最浓的是哪里? 学生:体会“夜半钟声到客船”。 老师:夜深人静时,忽然听到从远处的寺院中传来悠远的钟声。大家来静静的停一下(播放钟声) 老师:同学们请你联系诗描述一下你刚才听到钟声的感受。 学生:很悠远 学生:更赠添了伤感。 学生:啊,这钟声它是从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中传来,悠远回荡,多么让人想念家想亲人啊。 老师:这钟声在夜半悠扬回荡,余音袅袅,衬托出夜的静谧与深沉,使夜不成眠的游子更增添了愁绪,而诗人卧听钟声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同学们此时你就是诗人张继请你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2名读。 老师:这首诗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情景交融。诗人以一缕愁绪把众多的景物串起来,和谐而有层次的组成一幅秋江夜泊图。这首诗使张继名传千古,享誉海内外,诗传到日本,几乎人人皆知,苏州寒山寺也因此诗而著名,至今每年除夕都有大批日本人专程来到寒山寺与中国的游客一起聆听夜半钟声,并吟诵这首绝句。 现在人为了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把它演绎成歌曲故事等等,老师带来一首枫桥夜泊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再次感受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播放歌曲) 老师:把你听后的感觉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齐读。 老师:古诗中有许多这样的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佳作。这首《枫桥夜泊》师和元朝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下面我们就来上读一下《天净沙?秋思》。出示课件。 学生:自由读。 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交流、朗读并背诵。 老师:请同学们再读《枫桥夜泊》和《天净沙秋思》,想一想这两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交流 老师:(小结):这两首诗都是把众多的景物串联起来,构成一幅令人伤感的画面,以此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孤寂、忧愁的情感。 背诵这一诗一词。 老师: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多读,多背。让它陶冶你的情操,丰富你的思想。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3师:请看大屏幕。陈小奇写过这样一首歌(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谁来读读?(生读)。读得很好听。 师: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睡不着,失眠 师:是的,睡不着。无眠拆开是无法入眠。无法入眠就是不能入眠,不能入眠合在一起两个字就是—— 生:不眠。 师:无法入眠就是难以入眠,合在一起两个字就是—— 生:难眠。 师:无眠的近义词就是—— 生1:不眠。 生2:难眠。 生3:失眠。 师:是什么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钟声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呢?一起去看看。早在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生读) 师:再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生再读)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寒山寺的。 师:为了听钟声,等了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120个月,3650天。这钟声的魅力为什么如此之大?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也写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寒山寺的。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又”字说明就是寒山寺。 生:“枫桥”就是寒山寺。 师:每次经过寒山寺,每次路过枫桥,诗人都会想起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为什么几度经过忆张继呢?早在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也写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七年前陆游到过哪,听到过什么? 生:到过寒山寺,听过钟声。 师:一年又一年,变的是南来北往的人,不变的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七年可以变成多少年?十年可以吗?把七年变成十年,诗人也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把十年变成百年,诗人也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把百年变成千年,诗人还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 师:十年不变的是钟声,百年不变的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陈小奇在歌中这样写钟声(生齐读);200多年前的王士祯这样写钟声(生齐读);500多年前的高启这样写钟声(生齐读);500多年前的陆游还是这样写钟声(生齐读)。 师:问题来了,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都有钟声、寒山寺? 生:为什么都写到了张继?背后到底有什么呢? 无限愁眠寄钟声 师:所有问题都跟一个人紧紧相连,所有问题都跟一首诗息息相关。这个人是张继,这首诗是《枫桥夜泊》。(大屏幕出示这首诗) 师: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生自由读) (指一生读) 师:好,字字落实。注意了“眠”是前鼻音,“寺”是平舌音,这叫清清爽爽,还要有板有眼地读。 (生读) 师:一起来读读,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 师:再反过来读(师生再合作读)。 师:老师读题目,你们读诗句(生齐读)。 师: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你读后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说说。 生: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凄苦…… 师: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会孤独吗?读杜甫的《绝句》会忧愁吗? 为什么读《枫桥夜泊》读出的是凄苦、悲伤呢?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插图、注释,更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是诗中那些词给你这样的感受,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 (学生圈划,批注) 师:看着大家划的一条条线,你们一定都有自己的心得了,你的心得到底如何,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张继枫桥夜泊是睡觉时,这个夜晚他睡着没有? 生:没有。 师:诗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 生:愁眠(圈出)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个近义词。 生: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师:齐读“愁眠”这个词(生齐读);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生齐读);轻一点(生再齐读)。 师: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 生:月落(用曲线划出) 师:月亮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幽暗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江枫(用曲线划出) 师:江枫在你眼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火红的枫叶在江风中瑟瑟摇曳。 师:因为愁眠在江中看到了什么? 生:渔火(用曲线划出) 师:怎样的渔火? 生:忽暗忽明的、隐隐约约的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他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用直线划出)。 师:在哪?(生:姑苏城外寒山寺)什么时候(生:半夜)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还听到了什么? 生:乌啼(用直线划出) 师:那是什么样的乌啼?(生:孤独、凄惨)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 生:霜满天 师:霜应该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满天呢?是不是张继感觉出了问题? 生:是因为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所以,不是满天的霜,而是满天的—— 生:是寒满天,冷满天。 师: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生:愁眠),都伴随着(生:愁眠),都笼罩着(生: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对愁眠。) 师:对是什么意思?体会过对的味道吗?词典里“对”有这些意思(大屏幕出示) 对: ①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 ②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 ③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 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 ——见《现代汉语小词典》(第4版) 师:应选哪个。(生选,交流) 师:有选2的,有选4的,都有道理。向着,朝着,就是江枫渔火向着愁眠;也可以两个事物配合得天衣无缝,江枫渔火与愁眠交织在一起。但词语理解不是这样死板的。有人说这里的“对”是指“伴”。换上去读一读(生读),通吗?(生:通)。行吗?(生:行)。味道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感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背井离乡的张继,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他? (师范读) 生:最希望朋友来陪他。 生:母亲、家人、妻子…… 师:但是,漫漫长夜,没有亲朋好友的相陪作伴,有的只是——(生读诗);在这里,没有妻子的嘘寒问暖,有的只是——(生读诗);这里没有亲朋好友相伴,没有父母兄弟的相伴,没有妻儿的相伴,这里没有伴,只有——(生:对),只有——(生:对)。师:这一“对”,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生:愁、悲伤、忧愁、寂寞、孤独)。于是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 (配乐,范读) (生齐读) 师: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秋天;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寂静的秋夜。此情此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张继情不自禁在心中轻轻念道——(生读诗) 师:姑苏城外寒山寺——(生接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反复三次,声音一次比一次轻) 师:月亮落下去了,还看得见吗?(生:看不见)(师擦去板书:月落);乌啼划破长空,转为沉寂,还有吗?(师擦去板书);这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师擦去板书);江枫还看得清吗?(师擦去板书);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还看得见吗?(师擦去板书);这点点渔火忽明忽暗,忽有忽无(师擦去板书)。天地间还有什么可以相对的呢?没有了,没有了。突然,听——(视频、课件——钟声) 师:你听,钟声传来了,一声又是一声,这声声钟声一下又是一下,敲打着张继的无眠,那钟声好像在说些什么?拿起笔,展开想象,请用“张继啊,张继——”开头写写,那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什么。 (生写) 师:在这个霜气满天的秋天,张继夜泊枫桥,辗转反侧,愁眠之情萦绕在他的心上,这时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来,这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 生1:张继啊张继,如果你无法入睡,如果你很孤单,让我来陪伴你。 师:多么知冷知暖的钟声。 生2:张继啊张继,人的一生有悲欢离合,不可能是事事如意的,当你烦恼忧愁的时候,要学会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师:这是多善解人意的钟声啊。 生3:张继啊张继,为什么不睡,为什么为么忧愁,这一切是为什么? 师:这是充满好奇的钟声。 师:这钟声有抚慰,这钟声有劝解。这钟声让张继的愁眠之情也渐渐化去了(师擦去黑板上仅有的“愁眠”)。其实愁眠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心情,我相信你们也会有愁眠的时候。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愁眠啊,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数不胜数,我们不妨来看一组中国古代诗人写愁眠的诗歌。(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师:大家一定发现了,所有诗所有愁眠都跟一种景物有关,那就是——(生:明月)。明月照愁眠,愁眠望明月。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那是在明月当空的晚上,诗人可以把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愁绪寄托给明月。但是,要是没有明月呢,怎么办?张继把自己的愁眠寄托给了寒山寺的——(生:钟声)。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张继,走进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生齐吟诵背诗) 钟声文化代相传 师: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像张继那样浑然天成,感人心肺,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你听,从张继之后,这钟声一直在历史的天空悠悠回荡。四百多年过去了,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七百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一千多年过去了,钟声在王士祯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当代诗人陈小奇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这就叫经典,这就叫文化。(板书:经典,文化)。我们学了这首诗,在你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如果你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看一座桥——(生:枫桥);在枫桥上,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生:张继);想起一个人,你一定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枫桥夜泊》,再齐背诵。) 师: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寒山寺、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4教学目的 1、理解古诗《枫桥夜泊》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 3、朗读训练,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幻灯机、幻灯图片、朗读录音、颜料 教学过程 一、谈活导入,揭示课题。 师:大家熟知唐朝的诗人有哪些? 生:李白、杜甫 生:白居易 师: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位诗人——张继,了解这位大诗人的同学可以自由地来向大家介绍。 生;他写的诗歌多愁善感。 生:他的诗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师(相机以补充):《枫桥夜泊》是诗人夜泊枫桥,见景伤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 二、自由读诗,了解诗意。 1、教师出示幻灯片。 2、出示学习方法。 1自由读诗。 2根据注解上台讲诗句的意思。 3、生朗读古诗。 4、生上台讲诗句。 生A:我知道“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是: 生B:我知道: 5、师根据挂图相机纠正,指导。 三、深入读诗理解思想感情。 1、听录音范读,画节奏。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师:诗歌中描写了那些景物? 生:月亮 生:乌鸦 3、师:看着幻灯片,背诵诗歌,告诉老师这幅图该涂上明快还是阴沉的色彩。 生:阴沉 师:表现阴沉的色彩该用什么颜色? 生:蓝、灰 生:淡绿、黄 4、请学生将幻灯片上色。 5、师:这样的图画,这样的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哀愁。 生:表达了作者浓浓的忧伤。 生:表达了作者的痛苦。 生:表达了作者的失望。 6、师总结:大家从诗句中的哪些景中读出这份情感?说一说。 7、生发言,师归纳;月西沉,乌鸦噪,清霜寒给人凄清的感受。江枫摇、渔火闪、人独卧、无泫眠感知了诗人忧愁。寒山寺、夜半钟、敲客船、落心头,深知诗人心境凄凉。 师:这样浓浓的哀愁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来。 生:用低沉的语气。 生:用压抑的语气。 生:用缓慢的语气。 8、指导朗读,师范读(以下带点的为重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9、学生练习朗读。 四、进一步感悟诗情。 1、师:这首诗是写“愁”的,请同学们结合诗中有关的词句来谈一谈作者“愁”些什么? 生:思乡之愁。 生:忧国忧民。 生:考试落榜 2、师:同学说得很好,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下来。 3、生试背——指名背。 五、小结:大家的朗读把我带入了悲凉之中,这就是诗的魅力,就是景物描写的魅力。希望大家多读、多背优秀诗歌。 [反思]: 课后,我对学生对诗的认识情况进行了调查,大部分同学都能够了解诗的大意 ,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对诗的理解已经达到了目的。在朗读训练中,能够很好的诵读诗的学生比较少,特别是诗的节奏、语调。这就是节课我失掉的东西,在以后诗歌的教学中,应在关键之处加以引导,使学生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美好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5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领悟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解题: 2、(图片)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躁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一首诗让张继名垂千古,世界闻名。 3、展示书画,歌“枫桥夜泊” 不朽失眠著佳作,千古名篇天下传!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品读“入境”。 1、读准字音,你读出什么感受? (凄凉……) 2、师范读,生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3、这首诗写了些什么景物?(生答) 1)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2)霜,使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品读这两句诗霜满天,地上霜(清冷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什么?(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 5、江枫“对”?——面对,相伴。“对”是什么意思?此时,谁与谁对?谁和谁相伴?江风和渔火相伴。张继有人相伴吗?体会了张继什么心情?(寂寞) 6、“眠”——睡了?谁“眠”?江枫、渔火、船家、周围的一切都睡了。诗人怎么样?(难以入眠) 树睡了 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有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原来,作者是对愁难眠啊!生诵读教师改写的诗句 7、后半句 1)“客”思乡寂寞 钟声响起(课件)讲解作者遭遇,抓文眼“客”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想法和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想(体会寂寞愁苦)。 2)诗人在想什么? 你能用语言表达作者的这种忧伤呢?不能,只能来读! 三、读整首诗,诵读悟情。 1、看画面入情入境,将情融入古诗朗读中。 2、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3、张继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边吟诗句,边想象画面。 2)师引读: 一千两百年前的一天.殿试揭晓的黄榜上人名密密麻麻.可偏偏没有他张继的名字。他羞愧沮丧.本来预期的结果不是这样的。虽经十年寒窗苦读,可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他踏上小舟默默南行。时至深夜,泊船枫桥.不能成眠的他。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张继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 月亮缓缓下坠——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一句)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二句)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三、四句) 没有父母的关怀,没有孩子的欢笑,有的只是--读古诗 没有家乡的山水,没有熟悉的乡音,有的只是——读古诗 四、“出境”体会表达方法。 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自己感情,情景交融,达到美的艺术境界。 1、教师口述作者描写的画面或生设计诵读古诗的旁白(即在理解感悟古诗的思想感情过程中,感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并在创编古诗时,有初步的运用)。 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张继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他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他感到孤独,使他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张继搭乘的客船上…… 2、在教师的引导下联想类似的感情经历(夏令营活动中的感受),迁移运用表达方法。 五、整体感知古诗写法,拓展探究。 1、师生讨论:我们学过的古诗或课文中,有没有用到过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若有时间,安排学生现场练习一段情景交融的片段:今天上课前的心情如何?能否以写景来衬托你当时的心情?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 情:清冷孤独寂寞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6一、歌曲导入 1、师:上课前,我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课件播放) 2、这首歌与你平常听到的歌有什么不同?这就是1200多年前诗人张继留下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板书课题) 二、目标展示 1、出示目标。 2、师生共同明确目标。 三、围绕目标有效教学 (一)自主预习 1、出示预习提示 (1)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古诗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巡视。 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4、教师根据课件疏通诗意。 (二)质疑问难 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遇到了哪些不懂的问题,现在可以向本组的同学请教。 (三)合作探究 1、出示整合后的问题: (1)《枫桥夜泊》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诗人在枫桥夜泊时看到了什么,听到 了什么? (2)你觉得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心情的字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合作探究。 3、小组代表展示。 4、教师小结。 (四)强化练习 1、体会诗人的愁。 2、用读来表现诗人的愁。 (五)归纳总结 诗人张继愁于未能金榜题名,愁于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愁于不能志在四方、造福百姓时,月亮不懂事,她不肯皎洁地照着,居然落了下去;乌鸦懂事,她不肯安静地飞过,居然叫了起来;钟声不懂事,她不肯老实地睡去,居然送来一声又一声叹息;客船不懂事,她不肯给人安稳的睡眠,居然泊在这样的一刻!这一切的一切,更是让诗人愁上加愁愁更愁啊! 四、目标检测、反馈与补偿 你能通过朗读把诗人的愁绪表达出来吗? 五、拓展延伸 阅读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7一、活动目标 1. 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 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3. 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 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1. 诗歌范例。 2. 人手一份纸、笔。 3. 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及配乐诗磁带。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理解诗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活动难点: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3.指导要点:通过观察图片,听听说说,引导幼儿充分感受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四、活动过程 1. 出示挂图导入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季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小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幼儿跟读 2.了解古诗结构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3.分句理解古诗。 (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2)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师: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弯弯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3. 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请个别幼儿念。 (3)作画。 过渡语:刚才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现在我们来当个小画家,让我们听着配乐诗画出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 五、评价要素 1. 是否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 能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六、活动建议 在其他时间段反复播放这首诗,并把诗歌范例和幼儿的绘画作品贴在墙上,供幼儿欣赏、认读、吟唱。 附:古诗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教学反思: 课程结束后,我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他将诗中诗人的所见所闻进行了串讲,询问学生,如果“愁”有颜色,它是什么颜色的,你从哪里感受到?如果它有声音,又是什么声音的,你从哪里感受到?虽然都是讲所见所闻,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相较于我就显得诗意多了,也更加便于学生自主的学习理解,也会对“愁”的理解更加深刻。看来,要教好一首古诗,教的有诗意,让学生学的有体会,须得多花心思。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8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的吟诗。 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3、引导幼儿在古诗中学习,感悟生活。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诗歌范例。 2、人手一份纸、笔。 3、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丽的景色图片。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难点: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导入。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发现了什么?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 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 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幼儿跟读。 3、了解古诗结构。 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4、分句理解古诗。 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玩玩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5、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3)欣赏画 欣赏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画。 活动反思: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听所感。整个画面给人孤独、寂寞、忧愁、寂静的感觉。教学设计中,抓住“愁眠”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让幼儿说说这个愁眠的夜晚,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结合诗人的心境,让幼儿展开想象,力求想象出画面,入情入境。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9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收集作者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教师激情诵读。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再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抓住“客”字,理解诗人孤独寂寞、思念家乡之愁。 2、介绍作者,补充资料,理解诗人人生求索之愁、忧国忧民之愁。 3、诗人的愁绪,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4、从哪些景物中,你能感觉到诗人的忧愁? 5、创设情境,朗读、背诵。 (四)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1、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2、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10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2.学习词语:一丛丛、一簇簇;星星点点;飞檐翘角,并能用相匹配的肢体动作表现。 3.能大胆合作,用长卷画的形式表现故事中的景物,体验创作的愉悦。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今天,薛老师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师进行配乐讲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讨论、讲述。 “你们在什么时候也会感到孤独呢?” 二、再次欣赏故事观看PPT 观看PPT师讲述故事第二遍 1、刚才,你在画面中看到的枫叶,是什么样的呢? “什么叫一丛丛、一簇簇?” 2、乌蓬船是怎样停在江面上的呢? “那我们也来变成一条条乌蓬船,星星点点的停在江面上。”幼儿用动作表示 3、远出一排排的寺庙是什么样子的呢? “飞檐翘角是什么样子的啊?” 三、学习古诗 “你们表演得真像故事中的景物。诗人在这样的景色中,写了一首古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师朗诵古诗《枫桥夜泊》 2、集体动作朗诵“让我们一边朗诵,一边来表演吧” 3、情景表演 四、绘画创作 “现在,就让我们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吧。” 幼儿进行古诗绘画创作 活动反思: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听所感。整个画面给人孤独、寂寞、忧愁、寂静的感觉。教学设计中,抓住“愁眠”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让幼儿说说这个愁眠的夜晚,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结合诗人的心境,让幼儿展开想象,力求想象出画面,入情入境。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1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枫桥夜泊》是我准备的教学公开课,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至课上临时出现的问题,让我感受颇深,深觉自己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自己的经验太少,需要长时间的磨练。下面,我就将自己课后的教学反思总结一下: 相信很多的音乐教师都和我一样,想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因此在课下我经常收集好的音乐素材以备所需之用。在这一节课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重视发展学生思维和创造性,师生互动,环环相扣,既有音乐课的特色,又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结合,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古诗吟唱教学中,我通过种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探索其趣味,以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艺术审美素养。通过音乐课的古诗词吟唱,加强了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和古文化的熏陶。 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能力不足的地方,真的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首先,我觉得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趣的掌握乐理知识和节奏练习应该还有更多更新颖的教学方法让我去学习。在难点节奏掌握过程中有一部分同学掌握得不够扎实,现在回想一下,其实是因为老师在教的时候,学生学唱,只是简单的模仿,由于很多学得比较好的同学的带动,所以有一些学得不好的学生老师没有发现,却以为整体学的已经很好!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个别教学,想办法让每一个同学确实学会掌握,不能随大流。确实提高课堂达标率。 一、我的评价语言。 一直羡慕有些老师的文化底蕴,感觉他们的语言为什么这么丰富,运用地如此自如?想来一定是平时书看得多,所以能有如此功力。每每听课,除了教学环节,我最注意的就是教师语言的运用了。我觉得对每个孩子的回答老师都应该有一个精彩的评价,我想假如我是那个孩子,我也会深受鼓舞,更积极地开动大脑,举手发言的。所以这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二、自身的文化功底。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要想将此课上的更为精彩,必然得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功底,这就是为什么在课上有时会感到心里有余而力不足的地方! 千年钟声,千年文化,在中华这个泱泱大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这些都是我要钻研学习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课后认识,感觉收获很多,希望领导给予更多的指导与讲评,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