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 ||||||||||||||||
范文 | 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方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方案设计1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 2.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语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数11~20各数及读法. 教学难点 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谁能按顺序说一说,以前我们都认识了哪些数?(学生可能会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谁能再倒着数一数? 师:谁能数一数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有多少人?(两组人数不超过10) 如果让你数一数全班一共有多少名男生.你会数吗?(男生人数超过10) 谁来试着数一数? 请一位同学数. 师:男生的人数超过了10,我们只认识10以内的数是不够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比10大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1~20各数. 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二、指导探索. 1.教学例1.【演示课件“数11~20各数”】 师:这是几根铅笔?(1根) 现在呢?(2根)……(一直数到10根) 10根铅笔要怎么样?(捆成一捆) 1捆是几根?(10根) 1捆就是1个什么?(1个十) 再添1根是多少?(11) 再添1根呢?(12)……(一直数到19) 19再添1根是多少?(20) 现在又够10个单根的了,怎么办?(捆成一捆) 原来的1捆再加上这1捆是几捆?(两捆) 两捆就是两个什么?(两个十) 两个十是多少?(20) 20里面有几个十?(两个十) 你能边摆小棒边数数吗?请你拿出小棒从1开始一直数到20. 学生边摆小棒边数数,教师巡视. 师:不摆小棒,你能从1数到20吗? 学生试着从1数到20. 2.教学例2. (1)数的组成: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新数都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你能用小棒摆出这些数吗? 教师说数,学生用小棒表示,同桌互相说一说所摆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11、13、15、20) (2)数的读法. 出示例2的11图 师: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因为它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所以读作:十一. 出示例2的13图 师: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读作什么? 分别出示例2的15图和20图 师:这个数呢?(学生先说数的组成,再读数.) 出示:12、14、16、17、18、19 师:你能按顺序读出直尺上的数吗?(出示直尺图) 学生齐读:从0到20 从20到0 指名读:只读单数. 只读双数. 5个5个地读. 师:15的后面是多少?前面呢? 18和20中间的数是谁? 和16相邻的两个数是多少和多少? 指出直尺上第13个格在哪儿? (3)比较大小. 师:比11大1的数是多少? 比18小1的数是多少? 比13大又比17小的数有哪些? 比14小的数有哪些?比17大的数呢? 三、巩固练习. 1.数一数,一共有几块糖? 先数出10块圈起来,再看还剩几块,就是十几块. 2.口头填数. 3.请把卡片按顺序排列起来. 4.用小棒摆出下列各数.学生摆完后,指名说每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11 12 16 17 20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数?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教案点评: 11到20各数的认识是为学习20以内加减法做准备.在设计教案时重点抓住了以下几点: 一、学生对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老师演示、通过亲自动手摆一摆、捆一捆,来理解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 二、学生对11到20各数的组成的掌握有些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看小棒图说数的组成、自己摆小棒说数的组成. 三、要充分利用直尺图,帮助学生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四、为激发学生兴趣,在巩固练习中,也是采取数一数、摆一摆、举卡片、连线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数学教学方案设计2教学目标: 1、学习5的组成,初步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敏性。 教学材料:瓶子盖、纸盒、图片、笔、数字卡片、各种数量时5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寻找“5” 1、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到户外找一找那些东西的数量是5。 2、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东西的数量是5。 二、撒瓶子盖游戏 1、今天咱们玩一个撒瓶子盖的游戏,你们想玩吗? 每人取5个瓶子盖,把它撒在盒子里,你发现了什么?(有的朝上,有的朝下)。 2、说一说你撒的是什么样子的?(几个朝上?几个朝下?) 3、这个游戏你们喜欢玩吗?回到家里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玩儿,看谁玩的方法多? 三、学习5的组成 1、听说猫妈妈要邀请它的好朋友们小兔、小猴、小猪到家里来做客,为它们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它想把这些好吃的分别放在2个盘子里,可是它不知道怎么分才好,小朋友们愿不愿意帮助猫妈妈分一分?看谁想得办法多,把每次的放法记录在旁边的格子里。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找处了几种方法,然后让幼儿说一说是怎么分的,请幼儿到黑板上演示分法。 4、从这些分法中你发现了什么? 5、教师总结。 数学教学方案设计3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组织生动活泼的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和体验。 学情分析:学生的空间概念比较差,在教学中多出示模型和相应的事物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使教学更直观,容易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辨认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并知道他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对熟悉实物的分类、观察、触摸等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孩子的参与意识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分。 教学设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上课伊始,创设学生喜爱的兔博士送给同学们装满礼物的神秘的百宝箱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接着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找一找、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操作感知、汇报交流。活动中让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整个课堂教学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各种形状的物体5个百宝箱,每组4个小方块,4种图形的图片 课型:新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方案设计4活动准备 PPT课件、小动物手偶 活动目标 通过看和听,积极参与点数活动,大胆回应老师的提问。 乐于和家长一起参与游戏,萌发数数的兴趣。 活动流程 一、引入 师:宝宝们,我们一起学小司机开一开好吗? 幼儿跟着教师一起开开小汽车。 二、看一看 师:马路上的车子好多哦,我们来看看有什么车呀?数一数有几辆? 如:出示图片小猫。"有几辆警车?"(3辆)"那三辆警车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呢?"小结:数数的时候要从左到右数,有几辆车就用数字几表示。 三、听一听 师:小动物要坐车,你们听这是什么小动物呀?我们一起来听听它叫了几声?它叫了几下就表示它要坐几号车? 如:教师出示小狗图片同时播放小狗的叫声,"小朋友谁注意听了,刚才小狗叫了几声?"(3声)。"那我们再一起仔细听听刚才小狗到底叫几声?" (播放小狗的叫声),(4)"我们可以用数字及表示呢?"(4)(同时屏幕上出现数字4)。(依次出现小动物图片听声音说出数量,让幼儿感知6以内的数量)。 小结:除了眼睛看能数数,用耳朵听也可以数数。 四、游戏 师:小汽车开了那么就要停到停车场去休息一下了,但是请小司机请注意,可不能随便停车哦,请你仔细听。 (小汽车滴滴滴,开到东,开到西。快点开进停车场,3辆小车在一起。) 师: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来玩游戏吧。 数学教学方案设计5一、教材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P22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3题。 例3是一位数除三位数,主要教学:①当被除数最高位上上的数不够除,要看前两位的问题。②将估算和笔算结合应用,使多种算法互补。教材以整理照片为素材引出除法算式238÷6,然后呈现了两个学生估算和笔算的过程,一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另一方面使学生体现估算、笔算的各自不同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1)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当百位上不够商1时,把它看作几十个十同十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2)使学生养成先估算,再笔算的良好习惯,培养检验意识;(3)结合教学,使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这为解决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同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形成完整的的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体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法:讲解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8÷4= 30÷5= 120÷4= 210÷3= 420÷6= 4500÷9= 2、最大能填几 8×( )< 42 ( )×5 < 8 5×( )< 42 ( )×3<20 4×( )< 17 ( )×7< 27 3、用竖式计算: (1)48÷4= (2)48÷6= 师:比一比,这两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教材P22主题图。 师:小梦和小欣既是同学,又是一对好朋友。上学期末他们俩荣幸地被评为校级“三好生”,他们高兴极了!学校还为校级“三好生”发了一本相册作为鼓励。放假了,小梦和小欣商量着把他们俩的照片整理一下,插在相册里。你们看,他们多认真啊! 师:从图上,你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师:你们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你们是如何解决呢? 2、探究算法。 师:我们先估算一下,这些照片大约要插多少张。说说看你们是怎么估算的? 师:我们刚才用估算的方法算出了大约要插40张,说明238除以6的准确值也是在40左右。可是要怎么求出准确值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一位数除三位数。(揭示课题) 师:说说看你们是怎么想的?动手算算看吧!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试算结果做出适当点评。) 师:说说看,你们是怎么算的? 师:先从哪位除起?被除数百位上的数2除以6,商够吗?我们该怎么办? 师:23个十除以6,商的最高位“3”为什么在十位上,23除以为为什么商是3而不是4? 师:我们在进行除法运算时,每次除后余下的数都要和除数比一比,你会发现什么? 师:23减18等于5,这个5表示什么?然后个位上的8落下来,和5个十合并起来是58。58除以6,商是几?为什么? 师:刚才大家用估算的方法估计这一些相片大约要插40页,而现在通过计算得出是39页余4张,这4张要怎么办呢?总共需要插多少张呢?(板书) 师:像这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生活来进行回答。 3、总结算法。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解决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问题。我们现在一起来总结一下吧! 师: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的百位不够除时要怎么办? 师:处理后得到的商你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商?为什么? 师:接下来的商你又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P22做一做 2、练习五第1题 师:什么情况下商是两位数?什么情况下商是三位数? 3、练习五第3题。 师:题目问“大约播放多长时间”,这是要求我们就估算值还是要我们求精确值呢?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师总结: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小就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数学教学方案设计6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归纳、总结、学习3、4的组成,知道把3分成两份有2种份法,知道把4分成两份有3种份法。 2、在操作活动中不断探索数的多种分法,并学会记录。懂得交换两个部分数的位置合起来总数不变。 3、在游戏中学习3、4的组成,发展动手能力及观察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 贴绒数字1、2、3、4及分合号、背景图(3辆汽车和4个圆点图)黑板。 学具 幼儿人手一套操作材料,记号笔一支,一个盘子里装有雪花片3片。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引起幼儿兴趣。游戏:“我们都是好朋友”。 2、初步探索3的组成。 (1)小组活动:幼儿自由操作 “今天,我们要来玩“雪花片”的游戏,好不好?那请小朋友每次都拿3个雪花片分成2份,试试看你能分出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幼儿操作,老师巡视。提醒幼儿拿3个雪花片分成2份。 (2)集体活动:汽车开来啦 老师小结:3分成两份有2种分法,3可以分成1和2,2和,1和2;2和1合起来都是4。 3、初步探索4的组成。 (1)幼儿操作:“分颜色宝宝圆点”,在操作活动中不断探索4的多种分法,并学会记录。 (2)让幼儿给4个颜色圆点宝宝分成2份。你们会怎么分?有几种分法? (3)老师写出4 的分合式: 4分成1和3,还有3和1这两组数都有一个相同的数字几?它们的数字相同,但是它们的位置不同,只要知道了一种分法后,将两个部分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就是另一种分法,左边的数后面一个数比前面一个数多1,右边的数后面一个数比前面一个数少1,左右两边的数合起来都是4。 (4)老师小结:4分成两份有三种分法,4可以分成1和3,3和1,还有2和2,1和3,3和1,还有2和2它们合起来都是4。 4、幼儿操作练习,巩固游戏----“花朵和树叶”: 3的组成3朵花朵分成2份,4的组成4片树叶分成2份。 5、集体讲评幼儿操作练习,进一步巩固3、4的组成。 数学教学方案设计7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学习正逆排序并说出序号。 2.体会量与序数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套l~5的数字卡片。 2.适于幼儿按大小排序的物体。 教学具图片 活动过程 一、排队编号 1.请幼儿从矮到高排队编号。 要求: 每组幼儿从矮到高排队后,报数编号,每人按编号领取相应的数字卡片。 2.幼儿说一说: 自己这队小朋友是怎么排的队?自己排在第几?其他人排在第几? 3.从高到矮排队编号,方法同上。 4.提问: 两次排队有什么不同?你都排在第几个?为什么? 如:东东从矮到高排,排第1,从高到矮排,排第5。 5.讨论:东东两次排队位置不同,这是为什么? 二、给物品编号 1.幼儿操作 请每个幼儿自由选5件大小不同的物品。 根据老师的要求,给自己所选物品按大小进行正逆排队编号。 每次排队后,按编号给每个物品对应一张数字卡片。 2.讨论交流 提问: (1)你找的是什么物品?它的编号是几?排在第几个? (2)你是怎么给它们排队编号的? (3)经过正逆两次排队,同一件物品都排在第几?为什么? 活动延伸 让幼儿按量的不同属性给物品排队编号。如找长短不同的物品, 也可以找高矮、宽窄、厚薄、粗细等不同的物品,按量的差异进行正逆排序编号。 数学教学方案设计8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一100页的例2、例3和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二十三的第4-8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促进学习的迁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教师先提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做第2题时,商中间有零是怎样处理的?跟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学习新知 教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用竖式计算。当学生计算到36除9不够商l时,教师提问应该怎么办?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回答:36除9不够商1,可以根据小数末尾添上。以后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在9的右面添上。看成90个十分之一再除。90个十分之一除以36商2个十分之一。由于被除数117是整数,小数点没有写出来,因此要在商3的右面点上小数点后,再写商2个十分之一。 求出十分位上的商以后,还余18个十分之一,18个十分之一用36除,不够除,怎么办?(不够商1个十分之一。把18个十分之一看成低一级单位的数,再添0,是180个百分之一再继续除。) 算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同时板书: 教师说明,小数除法除到最后没有余数了,叫做除尽了。 2.做第99页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两道题,教师个别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提问,上节课学习例1后,我们总结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说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师指着板书,问:大家看例2的计算过程,还应该补充什么?(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教师再叫一个学生把两部分合在一起复述一次,并说明这就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默读教科书第100页上的计算法则。 4.学习例3。 教师板书例3,让学生观察被除数与除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板书例3的竖式,问,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商会出现什么情况? 不够商1,我们在竖式中应该怎样写商?想一想,在整数除法中,不够商1时是怎样处理的?(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也就是商的个位上写0,用0来占位。) 我们把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个位上的数和十分位上的数合起来,看作16个十分之一。够不够除?怎样写商?(仍然不够商1个十分之一,要在个位商0的右面点上小数点,再在十分位上写0占位。) 把被除数看作169个百分之一,用26除,这跟前面的例子是类似的,自己继续往下做。学生做完后,教师问: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被除数比除数小时,整数部分不够商1,要先在商的个位上写0,点上小数点后再除。以后除到哪一位不够商1,都要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教师要求学生用乘法验算这道题计算的是否正确。 5.做第100页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第(2)小题要用乘法验算。集体订正时,要把竖式的错误情况记下来。 第2题,让学生读题后分小组讨论,讨论后叫几个小组的代表讲述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表达出下面的含义:只要被除数比除数小,商的个位上就不够商l,这样的除法得到的商都比1小。 第3题,让学生仔细审题,把错的改正。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讲出错的原因和改正的理由。还可以把做第1题出现的错误展示出来,让学生讨论后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三的第5题中第一行的3道小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对典型错误要进行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 3.做练习二十三的第7题。 四、总结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例3的计算过程,复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再让学生说出被除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商的个位上不够商1,要先在商的个位上写0,点上小数点后,再除。)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5题的第2行的3道小题、第6题和第8题。 数学教学方案设计9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组整理回顾本周学习内容,然后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组合数。师生共同分析练习二十五第5题。 (1)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角色搭配的组合数。 2、出示练习二十五第7题。 (1)学生看题后,四人小组讨论出有多少种取法。 (2)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取钱的情况写出来。 (3)全班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9题。 (1)同桌讨论,说一说可以通多少次话? (2)生独立用线连一连。 (3)集体汇报交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五第6题。然后集体交流。 2、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五第8题,然后指名说一说。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数学教学方案设计10活动背景: 幼儿园数学教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和生活,利用幼儿平常接触到的、熟悉的事物来设计数学活动,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 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我们投放幼儿自己收集、非常熟悉的大小不一的种子材料,创设问题情景,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思考、探索。通过种子排队、球排队、游戏“走钢丝”,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感知物体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一种互逆关系。本次活动,发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学习习惯。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习对种子进行分类和按规律排序。 2、通过学习发展幼儿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判断力。 活动重点: 学习对种子进行分类、排序。 活动难点: 数量相同时为什么排列长短不一样,长短一样时为什么数量不一样。 活动特点: 操作性强、存在于实际生活并广泛运用与实际生活。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种子(红豆、黄豆、绿豆若干) 2、纸板人手两张 3、乒乓球、海洋球各一个。 活动方法:操作法、观察法和游戏法。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听音乐进教室) (1)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豆子王国,小朋友们高兴吗?下面我们出发吧,幼儿听着欢快的音乐进教室。 (2)豆子王国里都有那些豆子呀?( 红豆,黄豆,绿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种子) (3)小老鼠太调皮了,把种子弄乱了,请小朋友将这些种子进行分类,看都有几颗,并提问幼儿是怎么分得。 二、基本部分(引导幼儿探索规律,并找出规律) (一)第一次探索活动:(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不一样。) (1)讲解操作要领。 (2) “现在请你们做件事,给这些种子分分家(出示图一) (红)大圆( ) (黄)中圆( ) (绿)小圆 ( ) “请你们猜猜第一条线上排什么?为什么?”(红豆,因为有红豆标记) “第二、第三条线呢?”(黄豆、绿豆) 教师示范排,告诉幼儿排的时候要从红线开始,一个靠着一个,让它们站在线上。三排全排完了,不要收,数一数,把数字记到后面的格子中。 (2) 幼儿操作,用种子在纸板上排队。 (3) 请幼儿讲述排列结果。 “红豆有几颗?”(十颗)“黄豆有几颗?”(十颗)“绿豆呢?”(十颗)“它们都是十颗啊?那它们排的队伍一样长吗?”(不一样) (4) 讨论:为什么都是十颗,队伍不一样长呢?(因为绿豆小,所以排得最短。因为红豆大,所以排得最长。因为黄豆不大也不小,所以排的队伍不长也不短)。 (5) 小结:相同数量的种子,颗粒越小,排列越短,颗粒越大,排列越长。 (二)、第二次探索活动:(感知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相同时,数量不同。) (1) 请幼儿把纸板翻过来,观察另一面。 (红)小圆 ( ) (黄)中圆( ) (绿)大圆 ( ) “看看纸板上有什么?”(种子标记、线)“这三条线怎么样?”(一样长) (2) 设疑、引导幼儿思考。 “如果在这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队,想想它们用的数量会不会一样多?”(A:一样,B、不一样) (3) 交待探索要求,幼儿操作。 “请你们用不同的种子分别在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列,看看它们用的数量到底会不会一样多呢?” (4) 讲述操作结果。 (不一样多,红豆用得最少,绿豆最多) (5) 讨论“为什么排一样长的队伍时,红豆用得最少,绿豆用得最少呢?” (6) 小结:队伍一样长时,小种子用得多,大种子用得少。 三、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感知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1) 接下来老师要带领你们去文具店,小朋友要开着小汽车去,文具店到了,出示海洋球、乒乓球,提问: “如果用相同数量的海洋球和乒乓球排队,谁的队伍长,谁的队伍短,为什么?”(乒乓球小,排的队伍短;海洋球大,排的队伍长)。 “让它们排一样长的队伍,海洋球和乒乓球谁用得多?为什么?”(队伍一样长时,大的海洋球用得少;小的乒乓球用得多)。 (2) 游戏:走钢丝。 “请小朋友找你的爸爸、妈妈一起来玩走钢丝的游戏。自己找一段距离,从起点线处脚跟对脚尖走到终点线,数数你用了几步?你的爸爸妈妈用了几步?” “想一想,为什么爸爸妈妈用的步子少,你们用的多呢?” 四、结束教学。 数学教学方案设计11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思路】 (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一上课,我就直截了当地给出—— 例题1:(1)已知A(-2,0),B(2,0)动点M满足|MA|+|MB|=2,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B)双曲线(C)线段(D)不存在 (2)已知动点M(x,y)满足(x1)2(y2)2|3x4y|,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B)双曲线(C)抛物线(D)两条相交直线 【设计意图】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为了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定义理解,我以圆锥曲线的定义的运用为主线,精心准备了两道练习题。 【学情预设】 估计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回答出正确答案,但是部分学生对于圆锥曲线的定义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学生们回答后,我将要求学生接着说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选项的话,条件要怎么改?这对于已学完圆锥曲线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问题(2)就可能让学生们费一番周折——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变形来解决问题,那么我就可以循着他的思路,先对原等式做变形:(x1)2(y2)2 5这样,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果。如若不然,我将启发他们从等式两端的式子|3x4y|5 入手,考虑通过适当的变形,转化为学生们熟知的两个距离公式。 在对学生们的解答做出判断后,我将把问题引申为:该双曲线的中心坐标是,实轴长为,焦距为。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二)理解定义、解决问题 例2 (1)已知动圆A过定圆B:x2y26x70的圆心,且与定圆C:xy6x910相内切,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2)在(1)的条件下,给定点P(-2,2),求|PA| 【设计意图】 运用圆锥曲线定义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转化,使问题化归为几何中求最大(小)值的模式,是解析几何问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也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混淆的一类问题。例2的设置就是为了方便学生的辨析。 【学情预设】 根据以往的经验,多数学生看上去都能顺利解答本题,但真正能完整解答的可能并不多。事实上,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准确写出点A的轨迹,有了练习题1的铺垫,这个问题对学生们来讲就显得颇为简单,因此面对例2(1),多数学生应该能准确给出解答,但是对于例2(2)这样相对比较陌生的问题,学生就无从下手。我提醒学生把3/5和离心率联系起来,这样就容易和第二定义联系起来,从而找到解决本题的突破口。 (三)自主探究、深化认识 如果时间允许,练习题将为学生们提供一次数学猜想、试验的机会—— 练习:设点Q是圆C:(x1)2225|AB|的最小值。 3y225上动点,点A(1,0)是圆内一点,AQ的垂直平分线与CQ交于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 引申:若将点A移到圆C外,点M的轨迹会是什么? 【设计意图】练习题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平台,当然,如果课堂上时间允许的话, 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验证。 【知识链接】 (一)圆锥曲线的定义 1.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 2.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二)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举例 1.双曲线1的两焦点为F1、F2,P为曲线上一点,若P到左焦点F1的距离为12,求P到右准线的距离。 2.|PF1||PF2|2.P为等轴双曲线x2y2a2上一点,F1、F2为两焦点,O为双曲线的中心,求的|PO|取值范围。 3.在抛物线y22px上有一点A(4,m),A点到抛物线的焦点F的距离为5,求抛物线的方程和点A的坐标。 4.(1)已知点F是椭圆1的右焦点,M是这椭圆上的动点,A(2,2)是一个定点,求|MA|+|MF|的最小值。 x2y211(2)已知A(,3)为一定点,F为双曲线1的右焦点,M在双曲线右支上移动,当|AM||MF|最小时,求M点的坐标。 (3)已知点P(-2,3)及焦点为F的抛物线y,在抛物线上求一点M,使|PM|+|FM|最小。 5.已知A(4,0),B(2,2)是椭圆1内的点,M是椭圆上的动点,求|MA|+|MB|的最小值与最大值。 七、教学反思 1.本课将借助于,将使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成为可能,使原来令人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数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且通俗易懂,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节省了板演的时间,从而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自悟、自练、自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充分显示出“多媒体课件”与探究合作式教学理念的有机结合的教学优势。 2.利用两个例题及其引申,通过一题多变,层层深入的探索,以及对猜测结果的检测研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学会一个问题的求解到掌握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把握这类问题的解法;将学生容易混淆的两类求“最值问题”并为一道题,方便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虽然从表面上看,我这一堂课的教学容量不大,但事实上,学生们的思维运动量并不会小。 总之,如何更好地选择符合学生具体情况,满足教学目标的例题与练习、灵活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仍是我今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要能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己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在教学中适度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有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于不知不觉中改善了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方案设计12活动准备 图片、操作材料、笔 活动目标 对生活中常见的蔬菜感兴趣,乐意按提供的线索积极思考。 观察发现图上的线索,初步了解蔬菜的不同特征。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师:这是谁的家?从哪里看出来的?(形状)我们跟南瓜爷爷打个招呼吧。 二、数客人 师:今天南瓜爷爷家来了好多客人,请你数数一共有几个?一圈数下来,有好几种答案,平时我们数东西都是排成一列小火车,一个一个数,今天这么多的客人排成了一个圆,有什么办法把一圈的东西数清楚呢? 师:你是怎么数的告诉大家,从哪开始数的? 师:数一圈的东西是从从容易记的图形开始数。 师:我们从像正方形的那个东西开始数(幼儿数)。数到哪里应该停下呢? 师:数过的东西不能再数了。我们再数一遍到底是多少,先找一个东西把它记牢了,如这个正方形的东西,记住数过的不能再数了。(幼儿数数1-10),现在知道了南瓜爷爷家里一共来了10位客人。 三、观察图片 师:能不能从他们的形状猜猜这是十个客人可能是谁啊?(第几个是谁?) 边提问边出示图片。 师:原来南瓜爷爷家门口来了十样菜。 四、找邻居 了解邻居的概念 师:是什么事情让这么多的朋友一起来到南瓜家?(找邻居)提问:什么是邻居?(房子挨在一起,住在旁边的朋友)我们中一班的邻居是谁? 师:南瓜爷爷会找谁做邻居呢?(蔬菜) 五、什么是蔬菜 师:刚才看到的十样菜里边有蔬菜吗?请你拿好桌上的纸,依次念一念,再拿好一只笔,把你觉得是蔬菜的东西在它的下面画个圆圈(教师只是观察,并不提出意见)。 师:(操作结束后)好,现在把纸跟笔放好,坐好,有些小朋友找对了,有些小朋友还差一点点,到底什么是蔬菜呢? 师:蔬菜呢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我们一起来看看黑板(教师和幼儿一起找出蔬菜)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一共有几个蔬菜,你找对了吗? 师:7样蔬菜用数字几表示啊(出示数字7) 六、给邻居分配房子 师:南瓜爷爷家附近有几间房子啊?那要找几个邻居啊?用数字几表示 师:5间房子,7样蔬菜,该怎么住? 幼:挤一挤 师:那谁和谁挤在一起比较好呢? 幼儿自由讲述。 蔬菜的分法有很多,除了颜色,形状,高矮,还有很多,我们回去好好想一想。 数学教学方案设计13[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 P68-69 [教材简析] 教材安排了三次统计活动,让学生学习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初步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例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物生日聚会的情境提出问题,体现生活里需要统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分类理一理,出现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它,并依据它描述分类整理的结果;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分类整理花的朵数,并引入简单的统计表,让学生用数据表示分类整理的结果。"想想做做"让学生调查本小组的小朋友各爱吃哪一种水果,统计爱吃每种水果的人数,填入统计表。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并通过亲自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2、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3、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感受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 4、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题。 教学难点: 1、学生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 (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图表中。 2、组织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合作。 设计思路: 1、“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因此,每一个系统的活动的设计都应是学生们身边的事,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提出数学问题,在情境的创设中既可以导人数学知识教学,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统计,处处有数学。 2、“学活动化,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也是新课程的要求。让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其真正投人到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排一排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 3、“数学的问题化,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也是新课程的要求。因此,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数据,根据数据提出问题,充分拓展思维,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同时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加大象的生日宴会,你们愿意吗? (多媒体显示大象图像,并伴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妈妈告诉我,待会儿会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它们来了!多媒体显示:小动物们戴着面具唱着生日歌依次出现。) 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答:我想知道它们是谁?我想知道每一种动物有几只?) 二、实践操作,初步体验统计 师:是呀,大象家来了那么多客人,它们都是谁呢?分别有几只呢?下面,请同学们帮助大象对来的客人做好登记。一个客人就拿张相应的动物头像贴在吹塑纸上。 (多媒体显示:动物客人依次揭开面具)学生摆动物头像。 学生摆完后,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 生:大象家来了小狗、小猴、小猪。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呢? 生:小猴有5只、小狗有4只,小猪有3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引导学生想出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分类统计的方法。 师: 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样排,然后动手理一理。 学生学习小组讨论、操作,然后教师把每一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师为最漂亮的小组发一颗星。) 学生进行评价。引出课本第62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完成。) 师: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同学们有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得到的。刚才我们做的这些就是统计。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分小组整理各种鲜花的朵数。 师讲述:客人们给大象送来了什么?(花)有没有关于花的问题想问别的小朋友呢?(花有哪些颜色?各有几朵?) 师: 课本巳经把这些花印在了附页上,请大家把附页里的花剪下来,分类贴在课本(课前剪好。) 分组讨论: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把每种花的朵数填在表格里。 组织全班交流,启发学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哪种花最多?哪种最少?你还知道些什么等)给予评价。 2、引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 A、以小组为单位,说明题目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剪、摆一摆。 B、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统计的结果,让学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少?你还知道什么?) C、想一想,说一说。 师:今天我们帮大象统计了来的客人,送的鲜花,大象非常高兴。同学们,你们再帮大象想一想,怎样给客人们准备午餐呢? 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想法,给予评价。 师:回家后把今天大象过生日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数学教学方案设计14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明确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分析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难点 准确判断单位1,正确地解答分数应用题.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一)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了三种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板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请同学们想一想都是哪三种?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二)判断单位1. 1.鹅的只数是鸭的 . 2.甲的 是乙. 3.乙是甲的 . 4.男生人数的 相当于女生. 5.小齿轮的齿数占大齿轮的 . (三)列式计算. 1.4是12的几分之几? 2.12的 是多少? 3.一个数的 是4,求这个数.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第(1)题 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1.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提问:应把谁看作单位1?是根据题中哪句话判断的? 3.画图. 4.列式解答 答:鹅的只数是鸭的 . (二)教学例3第(2)、(3)题. 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 .池塘里有多少只鹅? 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 ,池塘里有多少只鸭? 1.画图理解题意 2.列式解答 3.集体订正 (三)小结 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解题关键是什么? 1.结构上 相同点:都有3个数量,即鸭的只数,鹅的只数,鹅是鸭的几分之几; 不同点:已知和未知不一样. 2.解题思路上 相同点:都要首先弄清谁作标准,把谁看作单位1; 不同点:根据已知、未知的变化,确定不同的解答方法. 解题关键是: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确谁作单位1. 教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在结构、解题思路及方法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在解 答这类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准确判断谁作单位1.这样才能提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并进行了比较.解答时,要正确地判断单位1,从而确定解答方法. 四、巩固练习 (一)商店运来红毛衣25包,蓝毛衣15包,蓝毛衣的包数是红毛衣的几分之几? (二)商店运来红毛衣25包,运来蓝毛衣的包数是红毛衣的 .商店运来蓝毛衣多少包? (三)商店运来蓝毛衣15包,正好是运来红毛衣包数的 .商店运来红毛衣多少包? 五、课后作业 (一)校园里栽了杨树144棵,栽的松树的棵数是杨树的 ,校园里栽了松树多少棵? (二)学校买了蓝墨水30瓶,红墨水24瓶.蓝墨水是红墨水的几倍? (三)农场有小牛40头,是大牛头数的 .农场有大牛多少头?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 1.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412= 答:鹅的只数是鸭的 . 2.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 .池塘里有多少只鹅? 12 =4(只) 答:池塘里有4只鹅. 3.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 .池塘里有多少只鸭? 4 =12(只) 答:池塘里有12只鸭. 数学教学方案设计15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梯形,掌握梯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四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2.怎样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用直尺和三角板仿,照画平行线的方法进行检验。) 第一步使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一条直线重合。固定三角板; 第二步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固定直尺。然后紧靠直尺向另一条直线平移三角板: 第三步一如果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另一条直线能完全重合、那么这两条直线就平行,教师在带领学生检验的同时.还要强调每一步应该注意些什么?从而加深学生对画平行线的认识。 二、新课 1.教学什么是梯形 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144页,观察书上所画的梯子、堤坝、沟渠的横截面。 我们可以把梯子、堤坝、沟渠的截面图抽象成一个四边形,也就是书上的图。请大家拿出直尺和三角板。检查一下,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自己动手找特点,教师注意巡视。同时注意观察学生是否会用检验平行线的方法进行检查. 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用直尺和三角板规范地画出一个梯形; 指名学生回答自己检查的结果,引导大家归纳出这样的四边形.上下两边平行,左右两边不平行: 由此给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只有-组,因为学生往往记住对边平行而忽略了只有一组,于是可以提问:平行四边形是梯形吗? 指名让学生回答后.指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2.教学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和作梯形的高。 指出:在梯形里,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教师边叙述边结合黑板上的梯形进行说明,并写上梯形各部分的各称。 再提问:梯形的高又该怎样来画呢? 指名学生回答后,指出:梯形中高的画法与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然后教师说明从上底的一点到下底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同时用三角板 在黑板上画出梯形的高来。 然后指出:梯形的高实质上就是上底和下底之间的距离。 3.做第144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指名学生回答第1问,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行间巡视,注意观察学生是否正确使用三角板作垂线,对操作不正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指导。 4.教学等腰梯形。 教师出示课前用纸片做好的等腰梯形,提醒学生注意:下面我将这个梯形对折一下.大家想一想会有什么结果?教师演示,让学生观察,使大家看到两部分完全重合上了,然后提问:对折后的两部分完全重合了说明什么? 先让学生思考,再指名回答。 由此指出:像这样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做第144页做一做的第2题。可以让学生围三四个梯形,同时要注意巡视,发现问题及时个别指导。 三、巩固练习 1.判断正误。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3)从梯形上底的一点到下底引一条垂线叫做梯形的高。() 2.做练习三十二的第4题。 第3个图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因此也是梯形。实际上是一个直角梯形。当然不必向学生讲它的名称。相互平行的两边中的短边是上底,长边是下底。 3.做练习三十二的第5题。 学生能拼出几种算几种,不必举全,例如: 4.做练习三十二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153页思考题 如果细分,这道题的答案是:直角三角形有6个,等腰三角形有1个,正方形有1个,长方形有2个,平行四边形有2个,各种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有9个。但不要求学生举全。 5.整理和复习 |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