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美术教案 |
范文 | 实用的小学美术教案模板集合六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美术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美术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培养视 觉感受力和平面表现能力。 2、学习运用大小、疏密的变化来组合画面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简单的相似形排列组合成具有一定形式 美的画面。 难点:形的位置安排恰当,组合自然,画面美观。 教学准备: 教学用的图画和卡片、节奏感强的乐曲等。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30分钟。 一、组织教学。 二、教师释题。 教师演示:一个基本形,逐渐增多类似的形状,形成一个画面后,要学生谈谈看到一个形和多个形的画面时的不同感觉。 将一个单位的形状从相似形组合画面的背景中分离出来,让学生边观察体会边谈感受。 单独的一个形给人单调孤立的感觉,多个相似的形反复排列,就构成了美观丰富的群体图案,画面因此产生强烈的节奏感,就像由许多音符组成了一首动人的曲子一样。(播放音乐)让学生眼观画面,耳听音乐,利用文学上的“通感”来初步感受相似形组合的形式美。 三、基本形分析。 1、列举基本形的来源:瓜果蔬菜、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器皿用具、其它随意形。 2、画时要抓住物体的特征进行概括,把它画成简练美观的形象,教师以某物体为例,作绘画示范,不要原原本本地照搬实物形象。 四、相似形的组合方法。 在画纸上向不同方向反复画出相似的形状,画满纸面,一般不重叠,或只在有规律的部分重叠。相似形可以作平行排列,如教材左页左图,由多株相似的树形平行排列成树林群体图。也可改变方向和角度排列,如教材左页的群鹅图,相似形的大小不一,错落有致。 五、着色。 1、本课属重复造型范围,因此不宜用多种颜色,以免产生杂乱的效果。可用2—3种颜色,颜色的选择应有强烈的主观性,只要好看,不一定遵循实际颜色。 2、底色和形的对比要鲜明。 六、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1、作业要求: (1)相似形简练、美观,排列错落有致。 (2)底色与形明暗对比强烈。 七、作业展评,课堂。 1、巡视指导作业时有意识地收集几幅具有明显的优点或缺点的作业,然后引导组织学生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方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 2、课堂,布置下次美术课需准备的学具。 小学美术教案 篇2课题:淅沥的小雨 课时:一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用一组较有方向性的线条来表现雨滴。 2、回忆雨中人、事物的特征,并将他们表现出来。 教材简析: 本课其实是在上一节基础上进一步表现线条,(不规则的点线练习)采用什么材料均可。 教学重难点: 感受并用不同工具材料表现淅沥的小雨。 课前准备: (1)教师要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雨中人物、景物、动物的特征。 (2)教师、学生共同准备一些雨具展示在教室中。 (3)教师搜集一些有关雨景的照片、录像。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导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讨论并交流雨中实物与平时不一样的地方:在雨中,人们是什么样子的,小动物怎么样了,树木、花草有没有变化,汽车开过积水的路面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用喷壶向打开的雨伞上洒水,引导学生听雨声、观察雨水顺着伞流下的样子;向装有水的水盆里洒水,引导学生看雨滴在水里的样子;向花盆里洒水,看泥土淋雨后颜色的变化。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与众不同的雨景特征。教师在适当时机出示相应图片、录像对学生进行启发。 (2)发展阶段: 建议学生将向要表现的主体画在画面的显著位置,而且要画的大一些,然后再添加与主体有关的背景。添加背景时,教师出示范作并示范如何“被遮掉一部分”的方法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如:雨伞将人头遮住一部分。 鼓励学生将画面自认为最满意的部分或自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涂色,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用彩纸剪贴、色纸画等形式表现画面。 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回家尝试在深色的纸上用银色中性笔画出雨滴的样子,或用珠子串成串,拴在伞边上,转动伞,感受下雨的情景。 教学评价: 1、是否表现出了下雨的主题。 2、是否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来表现雨景。 3、能否说自己的创作意图。 札记: 在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人们的反应时,我请一位学生上来学学下雨刮风时的各种声音,另一位学生拿着雨伞配合着声音表演风雨中行走的困难。学生们表演得非常逼真,其他学生通过观看,发现了在雨中走路的样子与平时的不同之处,在绘画时自觉地将之表现了出来。回忆以往教学时教师反复强调,学生却不能准确表现人物动态的情况,我深切体会到了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带来的好处。 小学美术教案 篇3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欣赏了解各类茶具及茶叶包装设计。 2、 根据自己了解的茶文化知识,设计一张造型别致、图案精美、色彩和谐、内容丰富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3、 感受茶文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对茶文化探究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初步了解中国茶文化,学习设计茶文化卡片 2、 难点:巧妙地设计茶文化卡片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课前准备:课件、茶具、茶叶包装盒等。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1) 教师拿出有包装盒的茶叶,问:老师带来了什么?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茶”字,并在玻璃茶杯里泡上一杯热茶,让学生观察茶叶在水中的姿态,欣赏茶水的色泽,闻一闻茶水散发出来的清香。课件完整呈现课题:茶香四溢 (2) 请几位学生品尝茶的味道,并交流喝茶的感受。 2、 初步交流 (1) 教师谈话:刚才通过看、闻、尝,对茶有了初步的感受,请问:你喝过茶吗?是什么茶?你家里有什么茶?你对茶的知识还有哪些了解?学生小组交流后指名发言。 (2) 教师谈话:我发现同学们对茶知识的了解还是比较丰富的,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深入探讨有关茶的知识。进一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 3、 深入探究 (1) 分组讨论 ① 茶的历史有多久? ② 什么是中国茶文化? ③ 茶叶有哪些品种? ④ 茶叶的制作过程大概是怎样的? ⑤ 你了解的茶具有哪些? ⑥ 你了解的茶叶包装有哪些? ⑦ 你见过的茶馆的环境设计是怎样的? ⑧ 饮茶有哪些好处? (2) 分组逐一交流汇报,教师逐一归纳小结 4、 发表感受 通过学习,你对中国的茶文化有什么感想? 小结: (1) 中国是发现与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为祖先的勤劳、智慧而骄傲。 (2) 人们饮茶,不仅仅把它当作解渴的饮料,还把它看作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和养生保健的途径。从而形成了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3) 从各种茶具、各类茶叶包装及茶馆的形态中感受茶文化的信息 5、 拓展延伸 了解本地的茶叶产品及本地的饮茶文化。搜集本地茶叶的图片、文字及纸质包装袋。 第二课时 1、 谈话导入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茶叶的历史,还欣赏了各种茶具和茶叶的包装, 感受了中国的茶文化。同时还让同学们了解本地的茶叶产品及本地的饮茶文化。同学们搜集的本地茶叶的图片、文字及茶叶包装袋等,都带来了么? (2) 请学生汇报自己搜集了什么。介绍自己了解的本地的茶叶 (3) 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了解本地的茶叶? (4)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课件呈现有关茶叶的宣传卡片。问:这些是什么? (5)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设计茶文化卡片 2、 探究学习 (1) 了解茶文化卡片的设计要素 提问:茶文化卡片是由哪些内容组成的?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呈现茶文化卡片的组成内容 ① 文字。提问:文字的内容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文字的内容与茶有关。一般可以写茶叶的历史、不同茶的特点、饮茶的好处、诗人写茶的诗句等 ② 图案。提问:茶文化卡片上图案的内容都有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图案的内容也与饮茶有关 ③ 色彩。卡片、文字、图案都有不同的色彩 (2) 探究茶文化卡片的设计形式 通过欣赏讨论,我们了解茶文化卡片的一些内容,有文字、图案、色彩等,下面我们来探究茶文化卡片的设计形式 ① 文字。提问:这些文字为什么有大有小?都是横写的吗?是写满整张卡片的吗?为什 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字有大有小,主题写大的.字,内容写小的字,字的排列有横写和竖写,而且不是写满整张卡片的。留出一些空间,视觉上较为舒服 ② 图案。这些图案不仅有大有小,而且位置也各有不相同,请同学们在课件图片中说明。 这些图案呈现的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有摄影、绘画、纹样等 ③ 色彩。文字、图案、卡片底的色彩非常丰富,如何使这些文字、图案更清晰?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要注重色彩的对比。 (3) 探究茶文化卡片的外形设计 ① 这三张茶文化卡片的外形有什么不同?茶文化卡片的外形可以设计成哪些形状?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呈现各种卡片形状。 ② 欣赏其他各种茶文化卡片的外形设计 3、 尝试创作 (1) 作业要求:设计一张有创意的茶文化卡片 创作建议: ① 可以根据学到的茶文化知识和教科书中提供的图片、文字资料设计一张宣传茶文化的卡片 ② 可以根据自己搜集的有关本地茶叶的资料,设计一张介绍本地茶叶的茶文化卡片 ③ 可以通过绘画、剪贴等方式进行创作 (2) 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3) 学生课堂练习,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对好的、有新意的设计进行表扬,以此来启发其他同学。 4、 作业展评 (1) 展示学生创作的茶文化卡片 (2) 学生自我评价:介绍自己设计的茶文化卡片,说说自己的创意及作品的创作过程 (3) 同学欣赏评价: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张茶文化卡片,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主要从茶文化卡片在造型、文字、图案及色彩等方面进行评价) 5、 拓展学习 课外上网了解更多的茶文化知识,如茶马古道、功夫茶、茶艺表演等,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了解更多与茶有关的生活用品。 小学美术教案 篇4教材分析 1、 闹花灯,又叫灯彩,是我国流传甚广且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本课花灯为题材内容,通过赏灯、说灯、做灯实施教学活动,了解“花灯”这一民间艺术。 2、 以[综合-探索]为学习目标,运用运动、光、电等科学常识,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并制作简单而有创意的立体造型——花灯。 3、 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学情分析 1、通过音画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2、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魅力。 3、注重学生的参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 1、了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 2、学习彩灯的基本制作方法。 3、培养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 4、欣赏彩灯,感受元宵节热烈的气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元宵节习俗,欣赏彩灯并学习设计制作彩灯。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彩灯的基本制作方法并能较好地完成作品。 教学过程 一是通过观察花灯,了解花灯的特征,认识、感受花灯的美。 二师生共同尝试探究花灯制作的基本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对制作、装饰方法作指导,如穗子的形状、数量、安放位置,装饰手法(描绘、剪贴等)的运用,花灯骨架的造型以及捆扎成型的小窍等,每讲到一处,我都提供相应的图片欣赏。 三、通过尝试、实践,掌握制作花灯基本方法和步骤,感受花灯造型的奇妙和表现的乐趣。 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作。 五、作业评析 小学美术教案 篇5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它与前面两课一起构成了本册教材中的色彩双基教学单元。学生在了解了冷暖色和色调的基础上,体会暖色调带来的特殊感受。上一课已画了冷色调的风景画,这节课再来创作暖色调的风景画,会加深对于色彩的理解,也会加深对画面丰富的色彩层次变化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 ①在充分感受与认识暖色调的基础上创作暖色调风景画。 ②画出暖色调中丰富的层次变化。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具:范图、音乐、调色工具和材料、白纸等。 学具:调色工具和材料、白纸等。 课时:1课时。 (二)设计 ●教学导入: 出示一幅暖色调的范图,请学生谈感受,由此引出课题。 ●教学新授: (1)尝试调色,请学生把图中的暖色调出来。 (2)说说在尝试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颜色,以哪些色为主。 (3)老师可演示:在红色里分别加入少量其他颜色,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红。 ●学生作业: 创作一幅暖色调的风景画。 ●作品展示: 与上节课的冷色调作品合在一起,举办一次小小的画展。 三、学习建议: ●是否调出了丰富的暖色? ●你画的暖色调风景是否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能否用语言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 ●能否大胆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对他人作品的意见? 四、教师教学随笔: 略 小学美术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搜集各种废旧材料。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废旧材料加工成各种物品。 3.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课时1-2课时 教学实施 一、课前准备 1.启发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能对各种物体的外形,颜色等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 2.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如旧挂历,易拉罐,吸管等。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引导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更仔细地观察各种物体,根据其外形,颜色等,讨论用那些废旧材料可以将它表现出来,并使其具有立体感。 可适当分析几种物体的立体造型,示范几种基本制作方法,如卷,插,支撑等,教师还可通过半立体的圆等较特殊的立体造型,让学生领会多种立体造型表现法。 2.发展阶段 “奇思妙想阶段”,启发深长在现有事物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打破物体的原有形态,充分发挥身边废旧材料的作用,进行组合或创造,制作一伯立体的工艺品。 “情感升华阶段”,引导学生懂得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制作出立体的工艺品来美化身边的环境,是一个一举两得的环保好方法。 3.收拾与 作业完成后,应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先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再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来整洁。 三、课后拓展 1.我们是否可以用更多的材料的方法来表现各种物体的立体造型。 2.在生活在,我们应仔细观察,将各种废旧材料变废为宝。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