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 |
范文 |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学经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1教学备课 备课的目标: 1、对所教学课程内容的准确把握。 2、让自己完全掌握教流程和内容。 备课中的注意点: 1、深入浅出的解释所教内容的意思。 2、可适当加入一些知识性的内容。 3、只做学员思考的引导,不可实行错误的思想诱导。 教学目标 1、协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培养对国学的热爱。 2、让学生诵读教学内容,完成当日应完成的教学任务 3、协助学生树立符合国学传统观点的价值观。 4、协助学生培养、形成尊师重教、礼待他人的行为规范。 5、重视国学、弘扬传统积极文化。 教学难点 1、保持教学活动中孩子和家长的兴奋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将当日教学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中现象深入浅出地阐述,使易于理解和记忆。 教学内容 1、课前准备:总计时间35分钟以内。 2、课堂教学:总计时间50分钟。 3、课后总结:总计时间25分钟。 教学内容 《大学》 教学要求及课后作业 背诵相对应段落、列举身边类似故事、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管理 1、开课前将当天上课的新内容打印出来,做好开课充分的物资准备。 2、确保教室内桌椅的整齐,地面的清洁卫生。 3、课程结束后打扫教室的清洁卫生,摆放好桌椅。 《大学》及译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理解、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理解、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步骤及要求: 通读—通读所要教学内容(1—2遍),掌握课文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校对—准确核对并修正教学内容的词字,标注其不常见字,做到没有不理解的字,教学中没有障碍点,无死角。 细读—细读教学内容并清楚其句义,逐字逐句解释、内化掌握。解义—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古代结合现代),最好使用现代例子来解释古代故事中的道理。 撰写教案,撰写教案方案,教案方案流程细化、量化。 具体操作: 1、导入课文——提问。 2、进入课文——字词解释,文意解释。 3、留时间给同学读书,不过找自愿来领读的学生开始读书。 4、布置作业。 5、结束课程。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地诵读课文,有节奏的诵读课文。 2、学生简单理解长幼有序、尊敬长者的道理和一些做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以一个长胡子、长发飘飘的.长者去演示长字。然后引申到如何对待长者,开始学习。 二、朗读感悟 1、让学生自由朗读,开嗓子读出声音来。 2、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老师亲自范读,为学生解决他们朗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老师都、读第一遍时,要求学生仔细聆听,老师应该读出韵律和停顿。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既/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2朗读第二遍时,老师读一遍,让学生跟着读两遍,然后再让学生同桌之间上句和下句相互对读几分钟,直至读到正确流利为止。 3、在熟读的基础上,老师对课文简单讲解。例如:第1句可以处理为吃饭走路,都要长幼有序。 第2句理解为帮长者但是要有始有终; 第3句讲对长者不能直呼其名; 第4、5句讲路上遇到长者应该恭敬地招呼; 第6、7、8句讲在长者面前要得到允许才能就坐说话,声音要恰当,要看着对方说话;最后一句是说对待同族的叔伯兄弟要向对待自己父亲和兄弟一样。 4、在初步了大意的基础上,老师通过对读、点读、齐读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三、拓展延伸 1、讲故事《信陵君敬老》加深同学们敬老意识。 2、思考,怎么做才能算是敬老。 3、讲故事《杜环代人养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的意思。 四、总结 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要时时紧记。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朗读《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内容,熟能成诵。 2、比较学习有关“学习”的论述,理解孔子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3、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激发养成好读书、好学习的习惯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能成诵《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名句。 难点:理解孔子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通读《论语》,在摘抄本上整理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 一、温故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诵读《论语》,你们还记得论语开篇的内容吗? [课件出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生齐诵。 3孔子在学而篇第一则中,表明了他的'哪些态度? 预设:对学习的态度、对朋友的态度、对做人的态度。 4孔子被尊为圣人,他不但具有贤明的美德,还在于他善于学习。那么《论语》中孔子对于学习的论述有哪些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快速回忆预习内容,自己稍加整理。 二、归纳整理 1学生把预习摘抄本拿出来,整理一下自己摘抄的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 2集体交流,归纳出以下内容: [课件出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明确古语是讲什么的。 2.正确朗读《千字文》(节选六),初步了解文字所蕴含的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古文的'来历,读、背古文。 4.读古谜故事《吟诗出谜收学生》,知道故事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古语、古文,借助注解,了解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听、读故事,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要了解自己,了解敌人,这样才能百战百胜。 2.使学生了解算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古训。 2.复习古语。 3.复习古文。背诵《千字文》 4.复习古联。 二学习新知 (一)古语 1.出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指名读,再指名读注解,学生思考:这句古语告诉了我们什么? 2.指名读,学生交流:这句古语讲了什么? 3.学生自由背诵古语,教师考查。 4.师:古语告诉我们了解自己,了解别人,这样才能百战百胜。 5.学生听《开原之战》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指名回答。 (二)《千字文》(节选六) 1.出示内容,教师范读。 2.教师领读,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同桌互读互听,再齐读。 5.教师讲解意思。 6.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指名背。 (三)古谜 1.指名读“《吟诗出谜收学生》”的故事。 2.你知道是什么吗? (四)国粹天地 1.学生自读课文,读完交流。 三、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