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水调歌头教案 |
范文 | 水调歌头教案范文合集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 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 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教学方法: 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一、导入;示标。 师: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 生:优美。 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东坡。 (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出示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读全词。 (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 三、开展阅读对话。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师: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现在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应该怎样理解? 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 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 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太好理解。 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生2: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师:对。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则使得这人生感触更为深刻。 生3: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 师:是啊!长久是时间,千里是空间,这两句的境界是多么的开阔! 师: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师读小序,女生齐读上阕,男生齐读下阕。) 2、与作者对话 师: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生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师: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生齐读全词。) 3、与环境对话 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生:明月。 师: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生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生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生5: 师: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生3: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有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生:有。 师:好。这节课的作业是:尝试通过阅读对话的三条途径解读苏辙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的。 师:是啊!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水调歌头教案 篇2第一课时时间: 一、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3、课型:新授 4、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多媒体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 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 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抒情) (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水调歌头教案 篇3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有关常识;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重点词句含义; 3探寻人生哲理学习超然豁达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 4熟读成诵。 学习重点: ①学习目标4 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 词的意境及思想感情 学法引导: 了解背景→想象意境→感悟思想→深情诵读→探寻哲理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收集信息:苏轼重要经历、写作背景。 二、自读课文两遍,注意读准下列词语及句子: 宫阙(que) 绮户(qi ) 朱阁(ge ) ______婵娟(chan) 琼楼(qiong) 不胜寒(sheng)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三、总结阅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品读文章(揣摩语句、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心情)。 有感情诵读两遍,然后在组内展示比读,评出朗读最有韵味,最有感情的一位同学在全班展示。 四、心灵体验—转变角色、走进情境、感悟思想:以苏轼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叙述此情此景交流读书心得: 展示交流 一、播放《春江花月夜》曲,学生展示读:①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学生点评,教师点拨(语速,语调,重音)。 ②男生配乐读上阙,女生配乐读下阙。 二、由背景介绍到文章解析: 1、以苏轼自述的方式有感情地描述情景 2、解释重点词义: 达旦 把酒 不胜 何似 何事 婵娟 3、概括词主要内容,从词句中探寻作者思想感情。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5、背诵此篇 三、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最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圆满的生活;月光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寄托了人类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憧憬。当你在一个恬静的夜晚,仰望明月,你会联想到什么呢?请你放飞思维、以“月亮”为话题进行作品展示: ①借月抒怀的诗篇 ②借月抒怀的歌曲 ③画一幅画,体现一种意境 ④说一段优美有哲理的话体现一种思想 四、学习心得: 清堂巩固 默写《水调歌头》 精彩语句的赏析 水调歌头教案 篇4一、导入 1、齐背《渔家傲》。 2、月,是一个充满感情和感动的意象,借月抒情的诗很多,你能说出几句吗? 参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并精通棋琴书画,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字子由)被世人称为“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遭受贬谪,经历十分坎坷,与此同时与他弟弟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三、诵读 1、听范读,并进行朗读指导。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初步感知,理解诗意 1、解题: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翻译全词 参考: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举着酒杯仰问青天。不知天宫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驾乘着长风回到月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寒冷了,让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 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只希望亲人能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月色。 五、赏析语句 (一)序言 提问:从词的序言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中秋”是作词的时间,“兼怀子由”是作词的目的。 (二)赏析词句 1、分别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阙的内容。 明确: 上阙:对月饮酒,在天上与人间之间徘徊。 下阙: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2、在词作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美好祝愿。 3、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明确: 把酒问月,引出思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无眠”:因思念而难以成眠。 “何事长向别时圆”,从月圆想到人圆,再想到分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渴望团圆。 4、除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词人还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 联系背景: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 明确: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5、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他政治上的失意? 明确:“我欲乘风归去” 6、那作者是不是要远离官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不是,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思念和失意。 六、拓展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词。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亲人——思念 政治——失意 水调歌头教案 篇5一、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 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有《东坡全集》。(参考内容: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今存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一言以蔽之:《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超越》 二、词的简介: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也叫“长短句”。 词一般以“阙”或“片”为单位,一般认为只有一片的称为“小令”或“单调”(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两片的是“双调”(比较常见)、“三叠”和“四叠”即有三片和四片,比较少见。词必须有“词牌”,最初“词牌”与内容相关,后逐渐成为一种形式,只起到规定字数和格律的作用。 三、写作背景: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弟弟子由经年未见。这一年即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节,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词作。 (也可在分析词作的过程中插入介绍) (在中秋词中的重要地位: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余词尽废。”) 四、全体朗读并正音。 五、分析全诗(每一句的分析要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 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小结: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 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 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圆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 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小结: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六、总结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七、拓展延伸: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有关中秋月亮的古代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