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
范文 |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汇总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1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①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②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 显然 因而 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3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②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作业 1、抄写生词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板书设计: 6 跳水 逗 拿 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 ←------ 放肆 追 救 ↖ 跳水 水手 教学札记: 本文所列人物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应引导学生理解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知道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众多关系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单是猴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跳水》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用注意事物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3、通过换角色讲故事,培养学生说话、想象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学习船长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2、学习船长急中生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跳水比赛吧?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为小朋友写的故事《跳水》比跳水比赛还要有趣、精彩。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请你再认真读读课文,想个办法让别人很快地知道故事内容? 3、交流:你用什么办法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 ①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②列提纲或小标题。 ③画图。 ④小组表演。 ……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2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后弈射日》)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谁来说说。 天上的太阳到底能不能被射来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太阳》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组接读课文,学习生字,交流读懂了什么。 3、 汇报。 三、精读课文,感悟特点 1、 读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在描写太阳特点的部分中,你认为哪些句子用得好? 2、在你读出的这些句子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体会列数字、举列子等说明方法) 3、用你的朗读来再现一下太阳的特点吧! 四、指导写字 1、 出示“差、抵、氏、庄、稼、繁、殖”,认读。 2、 看看这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4、 互相评价。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人生。 教学重点:结合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教学难点: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先学 1、阅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生词,注意做好记号。 2、查资料,了解夏洛蒂.勃朗特。 3、查资料,了解作品《简.爱》,了解它们的大概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悟形象。 1、师:关于夏洛蒂,文中对她有一个比喻。 2、学生回答: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 3、问:为什么会打这样的比喻?她和仙人掌的命运有什么相同? 4、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5、交流: 仙人掌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可以生存。夏洛蒂遭遇到不幸,最终还是成功了。 6、问:她遇到了那些方面的不幸?哪些语句让你体会到出境的艰难? 7、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感悟品质 1、交流:遇到哪些方面的不幸? 2、回答:家庭生活上和创作上。 3、说说主人公遭遇了怎样的家庭不幸。 (1)学生找出语句读一读 (2)面对这些不幸,主人公是怎样艰难谋生的呢? 用笔把表现主人公艰难谋生的词句画下来,多读几遍,交流感受,体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3)抓住“洗衣、、烧饭、缝缝补补、拾柴、捡破烂”等词体会主人公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形象,感受主人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人物性格。 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 抓住“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幸运之门”等细节,体会主人公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4、结合立志写作、遭遇打击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百折不挠的性格。 (1)朗读第三、四自然段,交流感受。在写作的道路上,夏洛蒂遇到的挫折 (2)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夏洛蒂向骚塞请教前后不同的心情。 (3)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吓洛蒂的坚强性格。 (4)理解感悟主人公不服输的性格。 面对这些沉重的打击,夏洛蒂服输了吗?你从那里看出来? (5)结合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的有关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 为改变命运所表现出来的勤奋和坚强毅力。夏洛缔有没有通过写小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敲开幸运之门呢?她是如何敲开的? (6)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主人公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喜悦。 三、回归整体、感悟成功 1、交流对课题“小草和大树”的理解,为什么以此为题? 领会题目通过鲜明对比抓住读者,进一步体会主人公与命运和世俗偏见抗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追求理想的性格。 2、回顾课文整体把握“小草”成长为“大树”的艰辛历程,交流夏洛缔取得成功的人生启示 3、你体会到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小草 家庭不幸,艰难谋生 立志写诗,遭遇打击 反思权衡,开拓新路 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抓住重点,复述故事梗概。 3、积累课文中的成语。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引出课题:孩子们,还记得《田忌赛马》的故事吗?里面的主人公是谁呀?(孙膑)(简介孙膑)今天就让我们在学习一个与孙膑有关的故事,去进一步领路孙膑卓越的才能和超凡的.智慧。一起去感受惊心动魄的围魏救赵这场战争。 2、读题质疑:让我们齐读课题两遍,“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看着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根据质疑梳理问题:为什么围魏救赵?谁围魏救赵?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孩子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请孩子们跟随朗读带自己轻声的读一读课文。 2、孩子们,为了更好的读懂课文,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本课的生字词语。 词语:课前我已经检查了孩子们的预习情况,完成的很棒,让我们把生字送回词语中,用你们最美的声音一起读一读这些词语吧,每个词两遍。你们的声音真的很美。 三、再读释疑,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释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 让我们带着刚才的疑问自己再次读一读课文。) (1)故事起因:(边问边板书)想一想,故事中有那几个国家?谁攻打谁?找到的孩子请举手。魏国派的是谁去攻打赵国呢?(庞涓)带领的魏军一路(所向披 靡,势如破竹),把赵国的都城(邯郸)围了个严严实实,所以,赵国(危在旦夕)。于是赵国就向他的邻国(齐国)求救。齐国会帮助赵国吗?为什么?文中哪里告诉了我们答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吧!我们再来看看地形图,或许你就会更加理解为什么齐国会出兵帮助赵国了。请看这是赵国与齐国相邻,如果魏国占领了赵国,那魏国下一个攻打的目标可能就是(齐国),所以可以说齐国既是为了帮助齐国,更是为了自保,而不得不出兵。赵国和齐国的关系可以说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课件出示)孩子们,刚才我们说的这部分内容其实就是故事的(起因)看看文章哪些段落是故事的起因。(1--2)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请用双竖线做好标记。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故事的起因吧,想一想能不能用简单的话归纳故事的起因,(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并记在文中相应的空白处。(5分钟) (2)故事经过:齐国是怎样救赵国的呢?这是故事的(经过)孩子们我们都知道,在写作的时候这部分内容要怎样描写?(详细)现在请孩子们小组合作学习这部分内容,想一想课文是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完成课后第二题,并按照提示用双竖线把课文划分为四部分。(田忌和孙膑先根据战势商议好乘虚而入,直取大梁。再派小部分兵力佯攻襄凌,主力却直奔大梁,逼得庞涓只能放弃攻打邯郸,回护大梁。(交流)(田、孙商议,直取大梁 3---8)(9----12 佯攻襄凌、围魏救赵)(10分钟) A、第二部分,齐国派谁出兵帮助赵国呢?起初他们各自是怎样打算的?他们最终商议,直接攻打哪里?孙膑是怎样说服田忌的?哪些段落在讲这部分内容。(3---8)你们小组合作完成得不错,我想再请一个小组为我们快速的介绍一下这一过程,其他的孩子想一想能不能用简单的话归纳这部分内容。(田、孙商议,直取大梁) B、第三部分,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了麻痹庞涓,孙膑怎样做的?(佯攻襄陵)佯攻是什么意思?虚张声势的进攻。而齐军主力却直奔大梁去了。)哪些段落在讲这部分内容?(9---12)如果我们用简单的话来概括这部分的内容就是(佯攻襄陵,围魏救赵) (3)故事结果: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请快速浏览故事的最后一部分,并归纳它的主要内容。(魏军感到桂凌时,进入齐军埋伏圈,庞涓只能率兵落荒而逃。)用简单的话就概括为:孙膑设伏,齐军大胜。 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我们把本篇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2、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再次回顾一下围魏救赵这个故事。有哪几个国家,(魏、赵、齐),谁攻打谁(魏国攻打赵国),魏国派出的是谁去攻打(魏国将军庞涓),赵国的都城邯郸被围得个严严实实,赵国危在旦夕,向(齐国)求救。于是,齐威王就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大军出征。田、孙商议,在佯攻襄凌的同时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在魏军日夜兼程赶回魏国救援时,在桂凌设伏,齐军大胜。 四、抓住重点,复述故事:(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这场战争,你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1、回忆复述故事的方法。 (1)分清故事主次。 (2)抓住每一部分的重点词语。 (3)主要内容复述略详,次要内容简单带过。 2、请生复述。 五、积累词语,结束新课 (孩子们:通过复述故事我们知道起初魏军是一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攻无不克的强大军队,可最后怎么就成了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的残兵败将了呢?让我们下次课再来合作学习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吧!) 作业(4分钟) 摘抄本课的四字语。(完成课后选做题)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会背诵。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自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语: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更以它意境深远、含义深刻、琅琅上口的独特艺术魅力受到人们喜爱,你们喜欢古诗吗? 哪位同学能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请学生背背) 看到同学们背得那么起劲,老师也想背一背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欢迎我吗?(老师背诵《泊船瓜洲》) 2、揭题:刚才老师背的就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首诗《泊船瓜洲》。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结合文中的“预习”,读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引出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释词语,明诗意;3、入诗境,悟诗情) 三、运用方法,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你们知道王安石吗?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教师作适当补充) 2、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 过渡: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你跟自己喜欢的同学一起学习,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学前两句,也可以学后两句,还可以整首学,看你们能知道些什么。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换意见。 2、汇报学习情况。 3、引导学生了解京口、瓜洲、钟山三地的位置关系。 4、指导朗读一、二句。 隔着一条江、又隔着几重山,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可见思乡之情切,看谁能读出诗人思乡之情切。(比较读、自己读、齐读等) 5、重点理解:又绿、何时 6、指导朗读三、四句。 江南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两岸,这时候的家乡春暖花开、满眼新绿、生机勃勃,家乡是如此之美,但作者却发出了无奈的长叹:明月啊明月,你什么时候照着我回故乡呢?请同学们试读出诗人的无奈之情。(找小伙伴互相评价读,个别读,齐读) 7、试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8、交流所知道的资料: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思想之情切,为什么不能回家乡? (三)入诗境,悟诗情 1、配乐(古筝乐)朗诵全诗。 2、体会“绿”字的妙用。 (1)你认为哪一句诗写得最美?哪个字用得最好? (2)据说诗人开始时不是用“绿”字,同学们想想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3)讨论:诗人为什么选择了“绿”字? (4)师归纳:这个“绿”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江南的风景写活了,其他字只写了春天的到来,而“绿”字用在这里仿佛是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变绿的画面,尽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家乡美景的思念。 3、配乐(古筝乐)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心中无限情,一个“绿”字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使《泊船瓜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让我们再读读这首名诗吧。 4、背诵。 四、总结延伸 1、思乡是人类恒古不变的情怀,许多诗人的诗中都表达了这种情思,《泊船瓜洲》就是一篇思乡名诗。 2、你还知道哪首思乡诗,背给大家听听。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泊船瓜洲》。 2、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游子吟》。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又绿 思念故乡 何时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出现的四个字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板书: 观潮 (齐读课题)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 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 ⑴ 同桌互读互查: 同桌互相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合作将这篇文章读完,看是否读正确、流利了;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如果你的同桌在朗读时遇到了困难,也请你帮帮他,好吗? (反馈情况:获得表扬的同学请举手。) ⑵ 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 据说 笼罩 薄雾 犹如 霎时 余波 恢复 涨高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踮着脚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开火车读,齐读。) ⑶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吗?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