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四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材分析: 《山市》处于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继《〈论语〉十则》后第二篇文言文,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初步。 本文所涉及的是科学现象,蒲松龄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次“山市”的形成、发展和消失的经过,极富想象力。本课学习主要以诵读为主,并能根据描述想象山市美景,了解科学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文言字词不需要重点掌握,但也得作些了解,以帮助理解文意。 基本教学思路: 对诵读目标的处理,我设计了七读(时间是30分钟左右,其中理解读8分钟,背读5分钟,其它各遍读都在3分钟左右):先听师范读,掌握生字新词,再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大声读,把课文读通畅,接着进行默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学生想象读,根据所读到的文字来想象山市美景,坐在此基础上,学生美读全文,深化领悟,最后大声背读。这些步骤使学生渐渐地熟悉理解了课文,反反复复的诵读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对第二个目标的处理(用时10分钟左右),我打算是课上稍提激趣,课下自主解疑。 本课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亮点:一是导入阶段,用优美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给学生以熏陶;二是讨论反馈阶段,通过做游戏来掌握字词,使困难的文言字词学习变得活泼有趣,符合六年级学生特点;三是深化领悟阶段,在同学和老师的渲染下,学生脑海里有了山市美好景观的画面,此时学生美读,可能掀起一个高潮。四是激趣探究阶段,学生七嘴八舌献计献策,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科学知识。五是作业布置阶段,给蒲松龄先生写信说明山市的科学成因,既是对课文的巩固和延伸,又是对探究习惯的督促检查。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教学难点:山市的有关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并能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2、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感觉到秋天已经来到了吗?天空中秋风飒飒,秋雨潇潇,田野里枯枝颤抖,黄叶飘零,一派秋的庄严。是啊,秋天的满地落红,冬日的漫天飞雪,春时的嫩芽娇花,夏季的绿树浓荫,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每个人每年都能看到。可是有一种美丽神奇的自然现象却好多年都难得一见,多数人一生都无缘看到。这种自然现象就是海市蜃楼。幸好清代有一位写狐写鬼的文学家蒲松龄,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描绘了一次这样的景观——山市(山市蜃楼),弥补了我们不得一见的遗憾。今天,让我们走进《山市》这篇课文,通过文字描述来欣赏一下这种奇特的景观。 板书题目作者,学生记住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二、诵读施标: 1、初读感知阶段: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标划生字词,并听出师故意读错的生字。然后打出电子词典,指定一学生领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2至3遍,力争读得声音饱满,通畅无阻。 读完之后,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2、自主学习阶段: 老师先学了这篇课文,觉得这篇课文的目标可以有这两个。大家看同意吗? 打出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并能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2、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3师布置自学任务,出示自学指导: 结合注释默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思考想象“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三幅画面。比一比谁理解得快。时间8分钟。 3、讨论反馈阶段: ○4师生、生生之间以做游戏的形式来检查词句理解情况。 游戏: 甲:我来问,你来答。 某词的意思是什么? 乙:这个问题难不倒我。 …… 师与一学生合作举例。如: …… 然后学生之间热闹游戏,快乐掌握。师巡回听听。 ○5请学生根据文中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一两名学生描绘出画面。 师借机描绘: 你不经意地一抬头,看到不远处,突地出现青塔白楼,楼阁殿堂,街道里巷,并且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然后一阵大风,尘土飞扬,烟雾弥漫,只剩下那座高楼,灯光点点,人影屑屑,可是只一会儿,楼渐低,减低,直至如拳如豆消失不见。的确是很神奇啊! 这么美好的景观,我们得用同样美的朗读读出来。引入下一阶段。 4、深化领悟阶段: 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美读课文——投入感情,放飞想象,如醉如痴,物我两忘。 5、激趣探究阶段: ○6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师生共同想办法探索“山市”成因。 师引导:这样的美景,古人却给它起了个瘆人的名字“鬼市”,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点拨引导:古时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对所看到的现象无法做出解释。另外,多年的迷信思想的控制,叶使人们相信真有所谓鬼神。可是现在,科学的巨手早已揭开了这种景观的神秘面纱。同学们,我们通过什么方式可以了到更多海市蜃楼的知识呢? 学生七嘴八舌献计献策,然后明确:可以通过查字典、上网、《物理》课本、《十万个为什么》等资料。 学生快快行动,查字典,看谁先查到谁读出来。 师引导:你明白这种现象是怎么回事了吗?这个解释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求知欲。同学们,要做明白人,就必须自己动手,探索研究。 那么,交给大家一个光荣的任务:六人一组,课下查阅资料,得到海市蜃楼的有关知识。然后整理成文,给蒲松龄写一封信。 三、作业布置: 请学生查阅资料后给蒲松龄写一封信,解释“山市”的科学成因。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 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图,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本中的五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有一首《咏鹅》,谁记得?还有一首《画鸡>,谁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揭示课题 1 草 二、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练读课文3遍。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一读,再放进句子里读正确。 四、读诗句,识字 1.第一行(指名读) 识字:离 原 教师解释:离离是讲草长得茂密。原是宽广的野地。 出示图,观察地上的草长得怎样?(让学生从画面上感知荒原上野草繁茂的样子。) 指导读句:离离/ 原上/草, 2.第二行(齐读) 识字:岁 枯 荣(岁平舌音,荣翘舌音。) 教师解释:岁就是年的意思,每年秋天,草就要怎样了?(枯黄,像落叶一要。)到了第二年春天呢?(发芽、生长) 指导读句:一岁/一枯/荣 (提示:两个一声调不同) 3.第三行(指名读) 识字:野 火 烧 尽(注意读准烧的音。) 解释:尽就是完的意思,从哪儿说明烧不完呢?出示第四行。 4.第四行(齐读)再次观察画面。讲述生长的原因,地里的草根还在。 识字:吹 又 (注意吹翘舌音) 指导读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听朗读课文的录音,想象原上草的样子。 2.反复练习朗读,达到背诵要求。 六、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含要认识的字)。 2.完成课后练习3。 3.用春风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背诵课文。 2.说说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不作过高要求,学生说到什么程度皆可,说通就行。) 3.认读生字。用原、岁、吹、火口头组词。 二、指导写字 原:半包围结构,厂里面是白、小,不能写成泉。 岁:上下结构。山要写扁些。上短下长。 枯:左边是木字旁,右边可分成十古来记忆。 火:笔顺是 吹:右边是欠(欠字旁),上面不要写得太宽,下面人左右伸长。 又: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在格内要居中。 三、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四、巩固练习(完成课后练习4) 1.指导:这首诗不完整,有的句子没写完整,有的整行没写,你能把没写出来的字填上吗? 2.各自在书上填写,尽是不看课文与生字。 3.指名(多人)读一读,了解默写的情况。 4.集体背诵古诗。 五、补充阅读白居易的《池上》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1.师简单介绍并范读。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一个小孩独自撑着小船去采莲蓬的情景,回来时小船把浮萍分开,船后留下一道行船的痕迹。 2.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读背背。教师也可作简笔画,帮助学生了解诗意。 教学设计方案 篇3一、揭题导入: 1、 出示课题:老师:今天我们学习-----《杨氏之子》。指名读题,齐读。 2、 解题: 老师:知道题目意思吗? 学生:杨氏的儿子。 学生:姓杨人家的儿子。 老师:马老师父亲姓马,马老师就是------生(马氏之子) 老师:(指名) 你父亲姓 ----王,你是-----王氏之子 老师:你是----李氏之子 你是---- 二、节奏诵读文言文: 1、 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觉得可以了就举手示意。 2、 检查自读情况。 老师:有人读就有人听,读文言文时要要有停顿,同学们要仔细地听。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读得太快。 学生:句号处要停顿。 再指名朗读,评价。 老师:有没有什么地方和他们读得不一样? 学生:…… 老师:有些地方没有标点,但你们有停顿,是哪些地方? 学生:孔君平 ? 诣其父 中间有停顿 (老师马上在中间处打上问号。) 学生:家 ?禽 学生:杨氏子? 儿? 父? 3、再读课文,释疑,读出节奏。 老师:文中有个多音字。为wèi 而不读wéi 同学们,有问题我们就要读课文,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看看注释,想想意思,你肯定会有收获。 学生再读课文 老师:读着读着,想着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自学互助,读好句子: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学生:孔君平是人,后面要有停顿。 老师:孔君平是去干什么? 学生:拜见杨氏。 老师:拜见,怎么知道的? 学生:下面注释写着诣就是拜见。 老师:现学现用,马上就知道字义了。 学生:孔君平拜见杨氏,杨氏不在,把他儿子叫出来。 老师:再读这句,上面的问题解决了吗? 学生:解决了。(老师划去先前画的问号) 老师:是的,一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读好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那 夫子家 ?禽呢?我们现在家禽要连起来,指什么? 学生:鸡鸭鹅 老师:听说过养孔雀吗?(没有)孔雀是指什么?(鸟,会飞的鸟。)那么夫子家禽就是---- 学生:夫子家的鸟。 齐读。 老师:知道句子的意思吗?指名说。 学生: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父子家养的鸟。 读好句子: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老师:君家 后面要停顿吗? 学生:要 学生:君在古文中是对别人的称呼。 老师:这里谁为谁设果? 学生:为孔君平设果。 老师:谁为孔君平设果?( )为( )设果,果有杨梅。课件 学生: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果有杨梅。 老师:为设果,果有杨梅。 省略了之后感觉怎样?学生:简洁明了。 师 :为什么不是孔君平为杨氏之子设呢? 学生:应该主人为客人设。 老师:你很会学习,感谢你。 老师:同学们,读读注释,想想意思,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三、会意文言文: 1、 齐读课文。 2、 了解文章大意。 老师:古文跟现代文写法上有些相似,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是围绕一个句子来写的,哪个句子? 学生:第一句。 老师:浓缩成一个词是什么? 学生:子九岁。 老师:是吗? 学生:聪慧 学生:十分聪慧 指名读,齐读。 老师:甚聪慧就是--- 学生:很聪明。 老师:这么简单的故事,杨氏之子甚聪慧又从哪儿知道的? 四、领会妙处,运用文言文: 结合学生的体会,引入人物对话,感受语言的精妙。 再读课文,杨氏之子甚聪慧从哪儿知道的? 学生:从对话中看出了他的聪明。 老师:谁愿意和老师合作?(以下是师生合作读的内容。) 老师: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学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 “此是君家果。” 学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 “此是君家果。” 学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 “此是君家果。” 学生: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学生笑。 老师:为什么会心地笑? 学生:老师一次比一次读得重。 学生:比较好笑。 学生:老师说个没完了。 学生:老师把提示语去掉了,同学也把提示语去掉。 老师:你觉得老师在刁难他吗? 学生:不是。 老师:你更感到什么? 学生:他们两个在开玩笑。 老师:孔君平把玩笑开在哪里? 学生:开在姓氏上。杨氏姓杨,杨梅中也有个杨字。孔君平的玩笑开在水果上。 老师:琢磨一下,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他把杨氏子和杨梅联系在一起,杨梅和杨氏成了一家人。 老师:这么会听的孩子。用一句话就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老师:仅仅表现他会听吗? 学生:他还很会说。 学生:也跟孔君平开了个玩笑。 老师: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杨氏子说,------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老师:杨氏子真会听,回答得如此巧妙。他的聪慧还表现在哪里? 学生:应声答曰就是马上回答,脱口而出。 老师:还有其他词吗? 学生:不假思索 毫不犹豫 老师:多么聪明的孩子!不仅会听,还会应答。这真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同学们和老师合作读,感受一下。老师是孔君平,你们是杨氏子。角色朗读。 老师:我们换一下,老师是杨氏子,你们是孔君平。角色朗读。 学生:此是君家果。 老师: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这样可以吗? 学生:不可以。 学生:未闻不仅让孔君平下了台阶,还不让他尴尬。 学生:不能去,杨氏子是个小孩,应该有礼貌。 老师:语言要婉转,像张老师这样,太没礼貌了。 老师:杨氏子只有九岁,但他却说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真的很聪慧。 五、背诵积累,延伸拓展: 老师:这篇文章出自一本书《世说新语》,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看看。文章中的生字我们再来记一记。出示课文填空题。 此时铃声响起。 老师:课文填空题同学们可以课后填一填。 老师:这篇古人一共只有55个字,会背诵的同学面朝下面听课的老师背诵一下,不会的也没有关系,可以看着读一读。 老师:谢谢聪慧的孩子们! 教学设计方案 篇4篇一:三年数学《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知道“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运用千克、克、吨的有关知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提高估计能力,感受质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个故事吧。同学一定要认真看,看完故事还要回答提出的问题呢!(出示微视频,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课件)出示1头大象的问题情境“你知道我有多重吗? 师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认为合适吗?从而自然引出质量单位“吨”。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 (引出课题:1吨有多重,并板书) 二、探究交流,感知新知1、利用多媒体出示书上画面。 (1)出示图片,请同学读一下数学信息。 (2)请同学列算式独立算一算,然后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2头牛约重1000千克;10桶油约重1000千克; 20袋面粉约重1000千克;40人约重1000千克。 (3)小组汇报。你发现什么?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吨=1000千克, 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2、联系生活,理解新知。 (1)小活动:先了解自己同桌的体重,在背一背,说一说感受 (2)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多媒体出示) 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 (3)让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进行分析。 三、综合应用,巩固拓展 1、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一练,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独立思考再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汇报思考方法) 2、谈收获 四、拓展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质量单位吨的内容,请同学们调查生活中“吨”的影子,多少个什么东西合起来大约是一吨。 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 1吨=1000千克 字母表示:1 t=1000 kg。 篇二:《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吨有多重》 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质量单位“吨”的教学。对于单位“吨”,平时学生几乎没有接触,所以对于“1吨有多重“的教学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实际地感受并认识。 学情分析: 《一吨有多重》这节课的内容,从学生的知识方面来看:已经有克与千克的认识作基础。同时学生已学习数学两年多了,他们喜欢上了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该班学生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敢想敢说,愿意发表自己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三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吨”的质量观念的建立,掌握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通过课件演示法和联想教学法,从多角度地让学生感知1吨的重量,如学生最熟悉的自身的体重,并通过算一算,背一背,提一提来认识单位1吨的大小。 课前准备:课件、一袋面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在三国时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曹冲称象。谁来讲给大家听?一个同学说时,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听,听完故事还要回答提出的问题呢!(出示课件:曹冲称象的情境图)。 师:故事讲得很生动,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你们猜一猜,大象到底有多重? (学生可能回答:一定很重,比三头牛还要重,大概有1000多千克吧。) 师: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们认为合适吗?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合适,因为大象太重了,要用更大的质量单位。) 师:真会动脑筋!确实用千克、克有点不合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更大的 质量单位“吨”。(板书课题:一吨有多重)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让学生知道称较大的物体的质量时,要用“吨”作单位。 二、探索新知 1、认一认,说一说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这个要用磅秤才能称出来,但我们学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我们可以把1吨分成小的单位来计量。 师:同学们,通过昨天的学习,你们已经知道自己的体重有多少千克,现在请体重是25千克的同学站出来,(正好有8位同学:王源,慕子恒,慕翻燕,王保,薛佳艺,王娜,杰张,王雪曼) 师:这样,如果以这8个同学为一组,请大家算一算,他们的体重有多少千克? (学生计算出:25×8的'结果是200千克,) 师:如果有这样5组的同学,他们的体重又有多重? (学生计算:200×5的结果是1000千克。) 师:通过大家的计算,我们知道像这样5组同学的体重为1000千克,也可以用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吨”作单位,即:1000千克的质量的物体,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1t=1000kg) 2、感知1吨 师:1吨到底有多重,同学们? ( 背一背)请一个平时认为是大力士的男孩背一背体重是25千克的一个学生,背2个学生(非常吃力),然后想像一下刚才8个学生的体重,5 组这样同学的体重,即1吨的重量。 (提一提)1袋面粉质量50千克,20袋面粉约重1吨。 (想一想)1桶油重100千克,10桶油大约重1吨 。 师小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所以在计量较重或大量物体的质量时,常用到吨。 3、找一找,说一说,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吨大约有多重。找一找,在生活中在哪见到过“吨”? (大桥的承重是50吨,吊车能吊起8吨重的物体,电梯限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算一算,知道了1吨=1000千克,再通过背一背,想一想,提一提,找一找,说一说,充分让学生感知吨,并在大脑里建立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用法。 三、回归生活,知识应用(智勇大冲关): 第一关:填一填。 4千克=()克 3吨=( )千克 5000克=( )千克 ( )t=20xx kg 18t=()kg ( )kg=6 t (分组完成,请几名学生汇报方法。) 第二关::帮小明改日记 (课件出示日记并播放录音) 今天,阳光明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我们先到超市买了1克苹果和2吨梨,又买了1个50千克的鸡蛋。我看见超市里有电子秤,上去一称我的体重,哎呀,我的体重都30克了。到了动物园。动物园里动物可真多,我估计了一下,一头狮子大约重350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还有会说话的鹦鹉大约重120千克。大水牛少说也有338吨重。 参观完动物园,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学生抢答,教师评价) 第三关:开放题:(课件出示) 我是小小检查员 黄河大桥上现在需要招聘一批检查员,你想去吗? 师: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 (1)、张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2)王叔叔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 (3)一辆载80袋水泥(每袋50千克)的车子。 (4)一辆13吨和一辆2500千克的车能不能同时通过。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智勇大冲关,让学生对质量单位有一觉清晰的认识,并能从正反两面进行单位换算练习,灵活地把握克、千克与吨的关系。 师小结:其实80%的车祸都是由于超载造成的。现在你想对超载的叔叔说什么?假如你的亲戚中有人是司机,你今天回去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拓展作业: 篇三: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 一吨有多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出示1头大象的问题情境“你知道我有多重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3、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4、练一练。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指导完成课本第22页“练一练”的第1、2、3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图 2.让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讨论曹冲为什么要以用这个办法称象。 3.请你计算这头大象有多重。 4.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