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
范文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精选1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 3.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对鲁迅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能做个简单的介绍吗?(交流资料)对,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今天我们再学习关于鲁迅的文章。 3.看看课题,想想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二、预习课文 1.认真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自己体会,读不懂的,课上和老师、同学讨论。 3.学习生字新词。 三、全班交流 1.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悼”“冠”“咳”“嗽”。 (2)分辨字型: “冠”(注意上边没有一点) “嗽”(中间是“束”,不是“ ”,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 (3)理解词语。 (4)组词 仪()悼()逝()餐()搞() 议()掉()晰()参()稿() 冠()悟()摊()咳()嗽() 寇()梧()滩()核()漱() 2.本文作者是谁,你怎么知道的?读读有关语句。 3.读课文。 4.课文共有几段?你怎么知道的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段:伯父跟“我”谈《水讲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 第五段: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5.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受人爱戴;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6.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7.交流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不懂的下节课和老师、同学讨论。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二、学习二、三、四、五段 (一)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读,想想每段讲的是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 (二)汇报自学讨论结果 要求:每小组汇报一件事,其他小组可作补充。 1.从第一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子女。)指名读有关语句。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带着感情读,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这句话,“我”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体会到伯父这句话里含义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我”听懂了伯父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觉得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为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2.从第二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敢于斗争)。指名读有关语句。(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抓住“黑洞洞”“碰壁”深入理解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黑洞洞”,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斗争时受到挫折与迫害。)再指名分角色朗读,体会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3.第三件事讲了什么?(出示投影片)(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救助车夫,关心车夫,更关心穷苦人民。)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伯父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4.从第4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从阿三的话中和前文的几件事中你觉得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爱憎分明) 5.小结:体会这四件事说明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总结全文 1.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2.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有什么联系?(板书:因果) 3.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第四题。 2.预习《高粱情》。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写人的文章,大都是通过记叙几件关于这个人的事或表扬或批评这个人的性格品质。本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四件事,赞扬了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敬爱的感情。对学生来说难点是如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从而很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教学设计体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黄昏写作背景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通过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在学生按提示分组自学课文内容并讨论汇报结果的前提下,教师又进行了适当的归纳总结。 探究活动: 1.学生课下搜集鲁迅的一些名言,摘抄下来,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和故事与同学交流, 2.组织学生看《阿Q正传》的电影,看完交流观后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篇2【学习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一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 【课前准备】 1、检查背诵《少年闰土》课后“资料袋”内容,进一步增强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2、阅览远程教育资源,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检查,分步揭题 1、指名背诵《少年闰土》课后“资料袋”内容。(或全班齐声背诵) 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师:同学们,通过学习《少年闰土》和诵读课后“资料袋”,我们对鲁迅先生多少有了一些了解。在他逝世九周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深深的怀念之情,写了一篇回忆性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 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出示课件);学生齐读课题 师问:鲁迅周晔的伯父,为什么课题不是我的伯父鲁迅,而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引导:先生,对知识分子和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后来意义有所外延,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男士。如宋庆龄、冰心、丁铃、许广平等均可称为先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远程教育资源,录音朗读课文。 思: ①课文的构段方式有什么特点,我们以前所学的哪一篇课文与本篇课文相同? ②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试给各部分加小标题。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合作学习解决生字新词拦路虎。 正音、正字:嗽(右边是“欠”不是“攵”旁)“囫囵”(里面的字形为“勿、仑” )。多音字:北风怒号(háo)、数不清(“数”读shǔ)张冠李戴(“冠”读guān) 3、结合课文,说说下列成语的意思。 囫轮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 4、小组合作学习。议一议,集体交流。 师:这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回忆录,同学们,你们能说一说回忆了哪几件事情吗? 生:我认为,本篇课文通过空行成为独立的一个段落,每一个段落就写了一件事。我知道第一部分是回忆鲁迅追悼会的情景。 生:第二部分是在回忆伯父跟“我”谈《水浒》,教育“我”要认真读书。 生:第三部分是在回忆鲁迅先生笑谈“碰壁”的事。 生:第四段主要讲的是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工人。 生:最后讲的是女佣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师:看来同学十分肯对脑筋,对每一部分的主要概括得都非常准确。前面有有一位同学说,这篇课文是通过自然空行构成的段落,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所过的哪篇课文与之相同? 生:《夜莺的歌声》,出自四年级下册第组课文。 三、再读课文,把握中心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第一段和末段,找出首段和末段中相照应的句子;想一想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画出全文的中心句。 2、指名朗读第一段;全班齐末段。 3、交流、订正。 前后照应的句子: “那时候我有些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板书: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拼音。 数:数不清( )、数学( ) 冠:张冠李戴( )、冠军( ) 号:北风怒号( )、号角( ) 的:的确( )、目的( ) 2、朗读课后《阅读链接》(教材86—87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强化新知 1、课件出示新词,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 2、齐声朗读全文的中心句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二、研读课文,深入感知 1、给课文每一部分加小标题。(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沉痛悼念、趣谈水浒、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2、研读第一段。(出示课件) 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师: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汇集到上海来。 上面这些照片,就是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悼念鲁迅先生的场面。 ①师:就是这样一位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先生离“我”而去了,小小年纪的“我”是怎样的心情? 生:“我”感有点惊异,“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2:“我”感万分的悲痛:“……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②师:鲁迅先生的逝世震惊了全中国,从“数不清的挽联”花圈,“来来往往吊唁的人”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生:这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3、品赏交流“趣谈水浒” 师: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一篇反封建的战斗檄文。作品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吃人的反动本质,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体现鲁迅把对孩于的希望、对未来的信念和反对封建思想的斗争相结合的思想。 我们就从趣谈水浒这件事, 深刻领会鲁迅先生对孩子的关爱情吧! ①指名朗读第二部分,趣谈水浒(出示课件) ②师:“我”是怎样读《水浒》,又是怎样交流《水浒》的? 生:读《水浒传》,囫囵吞枣;谈《水浒传》,张冠李戴。 重点理解: 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③师:“我”读《水浒》囫囵吞枣,谈《水浒》张冠李戴。伯父是怎样批评教育“我”的呢? 生:伯父并没有直接的“训斥”我,而用幽默的语言、婉转的语气批评“我”读书马虎:“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④重点理解:“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的记性好,实际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4、品读“笑谈碰壁” ⑴师: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伯父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有什么意思? 课件展示鲁迅先生说过的这样一段话: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鲁迅《碰壁之后》 学生合作学习,交流体会。(这句话含义非常深刻,学生或许难以理解。交流中只要能说出大致意思就应给予肯定。) ⑵师:谈“碰壁”与表现伯父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有什么联系? 重点指导: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斗争,赢得劳苦大众的尊敬和爱戴。齐读鲁迅先生的两句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品味“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 再次朗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师:如果说“趣谈水浒”表现的是伯父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的话,那么,课文还写了鲁迅先生对哪些人关爱? 生:课文的第四部分写的是对普通车夫的真切关爱。 生:课文的第五部分通过女佣的回忆,写出了鲁迅先生对一位普通的女佣人的爱。 ⑴课件出示第18自然段。指名朗读第18节。 找出第18节中的动词,引导学生抓住动词体会鲁迅先生对车夫的关心。(扶、半跪、拿、洗、敷、扎) ⑵感悟第22节鲁迅严肃的表情。——“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 师:同学们,在鲁迅先生严肃的表情下,内心会想到些什么呢?是什么让先生半天没有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伯父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满怀一颗同情心,她“清清楚楚”看到的是伯父的那颗慈爱心和现实社会的痛心。现在,鲁迅先生走了,从此以后,劳苦人民再也得不到他的爱了,怎能不让人落泪呢?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前来吊唁的人群中,也许就有那位车夫或更多的车夫。 ⑶齐读第23自然段。合作学习、交流: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点拨:一是鲁迅病得非常厉害还半夜三更地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为自己想得少);二是常劝女佣阿三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为别人想得多) ⑷师:女佣阿三是一个失业工人的妻子。你能想象一下,作为穷苦人民代表之一的阿三,面对鲁迅的遗容时会说些什么?此时,阿三回忆鲁迅生前的事情时心情、表情是怎样的?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四件事,请大家说一说,第一段与后面四段音间的关系。 点拨:课文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后面几个部分则用鲁迅先生的几件生活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 第一部分和后面几个部分是因果关系,第一部分写的是果,后面几个部分写的是因。 2、师:作者是怎样表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的? 点拨:选取具体的事例,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使鲁迅先生的形象矗立于我们的心中。 四、课外延伸,丰富情感 1、深入阅读“阅读链接”(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2、课外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3、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通过电脑媒体观赏根据鲁迅作品改编的电影,如《祝福》《阿Q正传》等。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篇3一、教学资料: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透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着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敬爱的感情。(2课时) 二、教学目的: 1、透过"读《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这四件事,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鲁迅著作和鲁迅精神打下基础。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透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难点: 1、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2、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综合概括潜力。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读中悟情,讨论式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人物。 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明白,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这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文题中的"我"是作者周晔,是鲁迅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资料。 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资料是什么?并自学生字、新词。 三、扫清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水浒传:"浒"与"许"区别。 小约翰:"翰"不要多写一笔成""。 女佣:佣读y#ng。 敷药:"敷"与"缚"区别。 追悼:悼(d4o)与"掉"音、形、义的区别。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吞下去不辨滋味,比喻读书不认真、不仔细、不理解意思。 硼酸水:"硼"与"绷"区别。 殡仪馆: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地方。 2、注意多音字。 3、学生质疑。 四、按段朗读课文,指导列小标题。 1、讲列小标题的方法和要求。 方法有两种: (1)找本段中最能体现主要资料的原话。(可从一句话中摘取。) (2)用自己的语言高度概括。 要求: (1)要准确; (2)要简练; (3)要相应的整齐。 2、按段指名朗读课文,读后列小标题。(下面小标题供参考。)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速读课文后指名用自己的话给课文加小标题。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学习第一段。 1、默读课文,思考: 伯父在世时,作者对他有何看法?伯父逝世时,作者惊异什么? 2、读后讨论。 3、"爱戴"与"爱抚"有何不同? 4、从哪些词语中能够看出鲁迅深受爱戴? (许多人、甚至、数不清、堆满、各色各样) 5、过渡:鲁迅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 谈《水浒传》怎样能说明伯父值得人爱戴呢? 2、引导学生讨论。 "能不能说明"?为什么? (能说明。 ①伯父借谈《水浒传》,教育作者看书要认真。 ②伯父批评的方法极其巧妙"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到达教育的目的:"不再马马虎虎了。" ③伯父不但口头教育,还送书给她看。 ④伯父关心的人,除侄女外,还有很多很多,真可谓是关心下一代的学习。) 板书:关心下一代。 3、理解句子含义。 伯父说"还是我的记性好。""我"听后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4、小结。 伯父这样关心下一代,必然要得到人们的爱戴。请大家注意,作者写第一段,目的是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伯父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写第二段伯父关心下一代的学习,目的是具体说明伯父受人爱戴的原因。想一想,作者写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目的又是什么呢? (也是具体说明伯父受人爱戴的原因。) 四、学习第三段。 1、分主角朗读后,质疑。 2、分组讨论。 ①"碰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碰壁"? (因为当时社会十分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因而要"碰壁"。) ②"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社会太黑暗了,人民没有丝毫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迫害和打击。) ③在座的为什么哈哈大笑? (孩子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理解错了。) ④谈"碰壁"能不能体现鲁迅值得人们爱戴呢?为什么? (能。由"碰壁"能够看出鲁迅不顾个人的一切,与敌人斗争的不屈精神。他为了人民为了祖国而顽强战斗,怎能不值得人们爱戴呢?) 板书:憎恨旧社会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用自己话说说各段小标题。 2、1~3段各段主要讲的什么? 二、学习第四段。 1、分主角朗读1~7自然段,思考: ①伯父和爸爸是怎样救车夫的? ②车夫走前,伯父又是怎样关心的? 2、读后讨论:重点体会伯父的动作、行为。 3、默读下文,思考讨论: "我"问他车夫这么冷的天为什么拉车的问题时,伯父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同时又深深叹气呢? (伯父想到这位车夫冒严寒出来拉车,是多么可怜,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造成的。伯父明白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痛苦,脸色变得严肃;伯父对此又无能为力,只能叹气,深表同情。) 板书:同情劳动人民。 三、学习第五段。 1、指名读。思考: 鲁迅先生写文章干什么?"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不在乎"证明什么?再从他对女佣的态度,能够看出他是一个什么人? 2、讨论后小结: (他写文章,主要是为唤起民众对敌斗争,拯救人民,拯救祖国。) (证明他为了人民,为了祖国,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 (能够看出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潜力。 4、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潜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明白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教学重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教学相关资源: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闰土吗?说说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 闰土这个朋友是谁介绍给我们的?他在介绍闰土时用了哪些方法? 这天我们就一齐走近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述中,感受他崇高的精神。(版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目标。出示小黑板(熟读课文,采取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概括各段段意,练习给各段加上小标题,初步理解课语文资料。)(明确目标)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 (1)读准字音“悼”“冠”“咳”“嗽”等字。 (2)分辨字型,练习书写几个重难点字: “冠”(注意上边没有一点) “嗽”(中间是“束”,不是“束”,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 2、再浏览一遍,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为几段?你怎样明白的? 3、同桌讨论。总结归纳段意(第一段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第二讲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第三段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第四段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忙黄包车工人。第五段讲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4、刚才大家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段意,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给每个段加个小标题吗?教师指导学生加小标题。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 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资料的语句作小标题。 5、选取其中一到两个段落放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想想如何加小标题。 6、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7、教师小结。(板书: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证明中心的句子。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出示中心句,齐读两遍。 二、学习二、四、五段(重点、难点的学习) 1、从哪些事情中能够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提出自学要求:找到相关的句子勾出来,自由读,结合自己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想想理由,并在旁边用铅笔批注出来。 2、小组交流。 预设: (一)谈《水浒传》部分(学生勾到了这段相关的句子,如: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那天临走,伯父送我两本书……) 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子女。)指名读有关语句。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生:“囫囵吞枣”。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而伯父却────生:摸着胡子……(带着感情读) 师: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能够感受到什么?(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师:伯父不仅仅仅是宛转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给了我两本书──《表》和《小约翰》,伯父这么一个大文学家,居然还仍抽出时间翻译儿童读物给孩子们看,这不也证明他为孩子们想得多吗? (二)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 (出示投影片)(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师:请大家看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资料。 师: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想想资料上的资料,再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伯父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并没有简单,反而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些什么呢?(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三)学习“关心女佣”这件事。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从阿三的话中我们分明触摸到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心啊!) 三、学了这三个故事,鲁迅先生的形象必须深深扎根在了你的心里。让我们再品味这句话──他为自己……(学生带着自己更深的感受读。) 第三课时 一、激情引入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一心为别人的崇高精神,在文中还有个故事,表面上好象看不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我们定然会有所收获。 二、学习“谈碰壁”这个故事。 1、自己读这一段课文,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吗? 2、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 3、谁收集到了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给大家交流交流。(如果学生没收集到教师就做介绍) 4、师: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屏幕上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 5、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状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讨论) 6、师: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 7、师: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让我们一道来背一背(手指屏幕)这天学到的这两句诗──(师生齐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三、学习第一段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他也得到了人们的爱戴,(板书: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他。直到这天,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1.自读阅读链接部分。 2.(大屏出示《有的人》)配乐齐声朗诵。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为别人想的多 爱戴 为自己想的少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篇5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并能简单说一说。 3.透过理解资料,使学生初步明白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4.透过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资料。 难点: 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并能在小组里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了本课,你会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先看课题,你明白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吗? (二)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1.读生字组词(自读、指名读、比赛读) 仪悼逝餐枣搞冠 骂嚼悟摊奥咳嗽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悼:dào 餐:共16笔 嚼:20笔 奥:注意上部 嗽:注意右边 冠:多音字组词 3.小声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四个字的词可划下来。 各色各样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 4.透过课前的预习,谁说说你对本课词语的理解 学生说意思,并能迅速读一读原文中内含这个词的句子。 (三)认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2.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出课文各部分的大意,并试着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 板书:深受爱戴、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3.与同学交流,看看同学有什么不同的小标题,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概括的? 4.默读课文,你认为有哪些含义深刻而且你又不懂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四)提出疑问 老师有一个疑问;也是作者的疑问:“父伯死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悼念他呢?”你们谁能帮我解决呢?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找到中心句:“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学习理解第一自然段,并引出最后一自然段) (五)作业 1.熟读课文,听写本课的生词 2.抄写文中四个字的词语,并选取其中两个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资料,体会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抓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理解意思,进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初步练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明白作者惊异那么多人来悼念鲁迅先生,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什么? 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板书:深受爱戴 回忆了伯父几件事?板书 (二)带着问题,各小组合作学习 读一读课文的第一个故事,从中能够看出鲁迅先生怎样样?(找重点句) 板书:关心青少年 小结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三)用此方法,深入探究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请同学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的问题。 1.学生读书找疑,画批思考。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了解状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2.各小组讨论合作解疑,教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做适时点拨、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3.各组汇报: 抓往 ①“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②“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碰壁吗?” ③“恍然大悟”。等词句进行体会。 教师点拨:鲁迅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 另有所指,“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要理解这句话,就得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投影出示小资料,学生阅读,读后再谈理解 小资料:当时的社会十分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此刻我们明白了(恍然大悟) 4.小结:这个故事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描述人物,对人物的动作神态也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请同桌同学分主角朗读课文,并发挥想象表演出当时的情景。 (四)过渡 鲁迅先生对敌人怀着满腔仇恨,对劳动人民怀着无比热爱之情,请同学们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学习鲁迅和“爸爸”救助车夫的故事。 学生默读课文,找疑难问题,学生出声读,思考,教师深入小组给予具体帮忙,将默读训练落到实处,各小组互相质疑,合作解答。教师巡视,对潜力较弱的小组重点引路,教给方法,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引导他们解决重难点,鼓励探索创新。 抓住“饱经风霜”“扶、洗、敷”等一系列动作体会鲁迅关心车夫(劳动人民)的品质。自由读体会。 重点解决: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叹气?抓“按”字体会,表现鲁迅先生沉重的情绪。 点拨: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经过讨论我们理解了这几天车夫无法拉车挣钱,他们家就没有吃的,伯父给他钱让他买吃的,还给他药,让他自己换药。 看,伯父想得多周到呀!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故事,喜欢哪段就读哪段(自由读,——指名读)适当的地方老师范读指导。 (五)自己快速读第四个故事,谈谈体会。 (六)总结全文 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概括课文的中心,你们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这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的灵魂永生,让我们像他一样,做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板书)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读背背鲁迅名言,还能够搜集一些有关鲁迅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篇6【教学内容】 教科书117~120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去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概括出各个故事的小标题,并通过分析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来体会人物性格特色。 【教学难点】 对于文章中部分词语和段落的深层含义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PPT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同学们,给你们一个小小的挑战,你们敢接受吗? 师:请说出下面这句话的下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生: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看来你们个个都是小勇士啊!那你们知道这是谁说的吗?生:鲁迅先生。 师: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能够认识他是我们的荣幸。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认识鲁迅,了解鲁迅。我们将通过这篇课文认识鲁迅(出示PPT《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请大声地说出课题。(指示课件、书写课题) 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从这个课题你们能知道哪些信息呢? 师:对,这是写鲁迅先生的文章,那么从课题你能知道鲁迅和作者的关系吗? 师:鲁迅是作者的伯父,也就是说作者是鲁迅的侄女。确实是这样的,作者周晔是鲁迅的三弟周建人的女儿。既然他们都是伯父和侄女的关系,那为什么作者称呼其为伯父以后还要称呼为鲁迅先生呢?(先生是对于一个人尊称。) 师:是的,“先生”是对于一个人的尊称,作者已经称呼了伯父,再称呼为鲁迅先生,在这里是表现了作者对于鲁迅先生除了是侄女对伯父的那种尊敬以外,在此基础上还有着更深的尊敬之情。 二、学习生字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鲁迅先生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们觉得比较难的字和词。勾画完毕的同学请快速的读一遍你勾画出来的这些词语,一定要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三、理清脉络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周晔一起去看看那些发生在鲁迅先生身上的往事吧!请快速浏览,作者一共回忆了几件与鲁迅有关的往事?(5件)我们能够如此迅速地说出本文一共写了五件事,是因为本文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隔行分段,一个版块就是一件往事,一目了然。以后同学们写文章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法。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篇文章一共讲了5件事,现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每一件事,认真思考以后来说一说都是哪五件事呢?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前面两件事分别是什么呢? 生:第一件事是说作者和伯父谈论《水浒传》这本书,临走时,鲁迅先生还送了作者两本书。师:概括的很好,那你能给这件事取一个小标题吗?(谈读书) 师:不错,确实是谈了读书这件事,并且还送了书,对不对,那我们就把这件事概括为“谈书送书”。继续说第二件事讲的是什么呀?你概括的小标题又是什么呢?(大家谈论鼻子和碰壁的事情,“我”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我概括的小标题是谈鼻子。) 师:说得很准确,那我们就把这件往事概括为“谈鼻子说碰壁”。这位同学概括能力还是很强的。接下来的三件事就比较简单了,有没有同学想来试一试的。(第三件事是说放烟花,伯父很愉快。) 师:那你能把它说得更简洁一些,用小标题概括。(看烟花。) 师:很准确,就是“看烟花”,继续说吧,如果你已经概括成小标题了,那就直接说小标题吧!(第四件事是伯父和爸爸一起救助车夫,第五件事是关心家里的女仆阿三。) 师:说得很好。那第四件事我们就把他概括为“救助车夫”,第五件事就是“关心阿三”。是的,文章写了“谈书送书”“说鼻子谈碰壁”“看烟花”“救助车夫”“关心阿三”一共五件事情。但是文章一开始就写了“谈书送书”这件事吗?(不是。) 四、研读课文 师:不是的话,那第一部分写的是什么?赶紧再看一看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鲁迅先生去世了,有很多人来追悼他。)师:确实,很多人来追悼他,说明鲁迅先生……用原文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受人爱戴。) 师:那大家又是如何来表达这种爱戴的呢?从文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各色各样的人都有。”)师:这两句话里的有些词语更是把“爱戴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你们找到了吗?(失声痛哭,数不清,挂满……各色各样。)师:(出示PPT)是啊,失声痛哭说明人们对于鲁迅的死真的是悲痛至极啊!数不清、挂满、大大小小、堆满、各色各样说明来追悼的人很多很多,而且人们都纷纷通过花圈和挽联来表达对于鲁迅的爱戴之情。作者也是其中一人,当她想到(出示PPT)。(我永远……掉下来。) 师:因为伯父的爱抚,所以作者十分的爱戴伯父。那爱抚和爱戴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爱戴是晚辈对长辈的尊敬,爱抚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爱。) 师:确实爱戴指的是敬爱并且拥护。而爱抚指的是关怀体恤,疼爱抚慰的意思。 第2课时 一、再读课文,分别分析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上节课我们已经给每一件往事都概括出了小标题,现在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这五件往事,看看每一个故事里的鲁迅先生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又是怎么分析出来的呢?不要忘了分析人物的时候,我们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行分析。请同学们边读边进行批注,现在开始吧! 师:看来大家都已经完成了,现在请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选择你最喜欢或者最感兴趣的一件往事来进行交流吧! 师:想必每一个人都已经有了最喜欢的那件往事了。现在就让我们一一来分析一下吧,说到你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一定要积极发言哦。 (一)谈书送书。 师:首先看看“谈书送书”这件事。在这个故事里作者的读书状态是什么样的呢?“我读《水浒传》不过看一遍,只注意……,那些……,那些……全搞不清楚。”(紧张动人的情节,好汉的个性,复杂的内容。)师:用原文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 (囫囵吞枣)师:“读书的时候,甚至还会……”(把一个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师:用原文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张冠李戴。) 师:所以同学们读书的时候,要注意有些文章里写了一个不容易理解的词语以后,还会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但是如果大家像作者一样囫囵吞枣地读书是一定不能发现这个规律的。那听了作者乱说一气以后,伯父的反应是什么呢?(“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师:伯父这样说,说明囫囵吞枣的读书对不对呀?(不对。) 师:那伯父认为什么样的读书态度才行呢?(认真、仔细,不马虎。) 师:对,这是读书的态度,鲁迅先生就是这样认真仔细的读书,认真仔细的写文章。这就叫作:治学严谨。 伯父说完“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以后的效果又是什么呢?(“听了伯父的这句话,我又羞愧……马马虎虎了。”) 师:伯父说这句话,其实是在委婉的批评作者这样的读书态度是绝对不行的。说明他关爱晚辈,指正晚辈的错误,让晚辈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伯父对于作者的关爱还没有到此为止。当作者要走的时候,鲁迅先生还送了她两本书。分别是什么?(《表》和《小约翰》) 师:《表》是著名作家班台莱耶夫所写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品,鲁迅先生曾译过这本书。《小约翰》是鲁迅上个世纪翻译过的经典童话。作者凡伊登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荷兰最受读者喜爱、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下去找来读一读。因此不得不说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位治学严谨、关爱晚辈的一个人。 生:我从此永远见不到(治学严谨、关爱晚辈)的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里。 (二)说鼻子谈“碰壁”。 师:鲁迅先生不仅治学严谨、关爱晚辈。我们还可以从说鼻子谈碰壁这件事里看到不一样的伯父。从这个故事里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伯父呢?(我看到的伯父是一个幽默的人,因为他说他的鼻子扁平是因为碰壁的原因。他是在开玩笑。) 师:很好,你看出来鲁迅是一个幽默的人。那你觉得“碰壁”是真的碰上了墙壁吗?(不是。)师: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这里的“碰壁”不是真真正正地碰上了墙壁,那又是什么呢?我们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大家有没有搜集到这方面的信息呢?(当时的社会十分的黑暗,政府专制,当时的老百姓都过着艰难的生活。) 师:是的,当时的社会很黑暗,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活艰苦,所以鲁迅写的很多文章都是对于当时社会的强烈讽刺和批评,以此警醒世人,而那些旧社会的拥护者把鲁迅看作敌人,想尽办法阻挠他,甚至想要迫害他。所以你明白“碰壁”的含义了吗?(这里的碰壁应该说的是受到的打击和不幸吧!) 师:你理解得不错,我相信你们对于碰壁的理解,一定有了新的收获。但是可能没有很深刻,不过没关系,随着我们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以后,我相信大家一定都能很好地理解“碰壁”的意思。可是作者当时理解的碰壁就是碰上了墙壁,他还以为自己明白了“碰壁”的含义。她真的明白了吗?(没有明白。) 师:是啊,作者并没有明白,却以为自己明白了,于是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既然我们已经读懂这件事,现在请三个同学分角色读一读这个故事,看能不能原原本本的复原当时的场景。一个旁白,一个是鲁迅先生,一个是作者。 师:鲁迅先生用“碰壁”来形容旧社会对于他的打压,你们能想到吗?(不能。) 师:那是不是说明鲁迅先生的语言一针见血,十分尖锐和准确呢? 生:是的。 师:那我送你们一个词语,就是“犀利”,犀利就是说话很厉害很尖锐的意思。是啊!这样一位幽默犀利的伯父就这样离开了作者,所以,他一想到…… 生:我从此永远见不到(幽默犀利)的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里。 (三)看烟花。 师:鲁迅先生不仅有严肃的一面还有慈祥的一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在看烟花这件事里,对于鲁迅有一个神态描写,就表现了他慈祥的一面。谁知道?(“我突然注意到……是我从来没看见过的。”) 师:是啊,鲁迅先生一直都是冷峻严肃的,微笑慈祥的样子我们都很少看见。你们想看看鲁迅先生微笑的样子吗?(想。) 师:看完鲁迅慈祥的样子,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热爱美好的`东西。) 师:是啊,鲁迅先生对于美好的东西也是喜爱的、欣赏的、追求的。可是,这样的慈祥的伯父我永远也见不到了,所以作者一想到…… 生:我从此永远见不到(向往美好)的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里。 (四)救助车夫。 师:是啊,鲁迅先生的笑脸多么不容易看到啊。这样的笑脸却稍纵即逝了,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这个故事会告诉我们答案。这里对于鲁迅先生救助车夫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是怎么写的呢?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他们把那个……扎好绷带。”) 师:请画出里面的动作。(蹲、半跪、夹、洗、敷、扎) 师:当时的鲁迅可是北大的教授,他却不顾自己的身份,半跪着给车夫这样的劳苦大众洗伤口,敷药,扎绷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一个善良、不顾自己身份真正关心百姓的人。) 师:确实,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而且最后还给车夫钱、药和绷带,说明伯父还是一个细心的人。伯父和爸爸回来以后,我问伯父为什么这么冷,拉车的还光着脚在路上跑呢?伯父的话我没听懂,但是我却清清楚楚地看到,也清清楚楚地记得。记得什么……(他的脸上……叹了一口气。”) 师:伯父又恢复了严肃和冷峻,你想想这个时候伯父在想什么呢?是啊!这么冷他在光着脚在工作,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什么时候他们才能摆脱这样艰苦的生活啊,我能做些什么呢? 师:这里也是鲁迅先生关心劳苦大众的表现啊。正因如此,他才会变得那么严肃,那么冰冷啊。文中有一个词语写出了这些劳苦大众是何其的艰苦。谁能找出来? 师:他的脸……(饱经风霜。) 师:现在就请大家展开想象,用两三句话来写写这张饱经风霜的脸到底是长成什么样的。现在请同学说说你看到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 师:几根白发凌乱地从帽子里钻出来,白发下的额头布满了皱纹,眉毛紧锁,眼睛凹陷,颧骨突出,嘴边长满了黑黑硬硬的胡须,嘴里还在大口的喷吐着白色的气雾,一脸痛苦,不言而喻。看着这样一张脸,鲁迅先生怎能不变得严肃,怎能不去想如何才能帮助他们脱离这样的艰苦生活啊。所以啊,作者一想到…… 生:我从此永远见不到(善良细心、关心劳苦大众)的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里。 (五)关心阿三。 师:鲁迅先生不仅救助车夫,在家里也是十分关心这些劳苦大众,比如女仆阿三,鲁迅先生是怎么关心阿三的呢?阿三是怎么说的呢?(“周先生……不叫我干重活儿。”) 师:鲁迅先生自己生着病还在忘我工作,却关心女仆,叫她多休息。 这就是鲁迅先生,他为自己,为他人。(想的少,想的多。) 师:所以作者一想到……(我从此永远见不到忘我工作还关心他人的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师:通过这五件往事,我们认识一个……的鲁迅先生。(治学严谨、关爱晚辈、幽默犀利、向往美好、善良细心、心系百姓、忘我工作。)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一共写了五件事,那你们觉得我可以把这五件事的顺序换一换吗?(不能) 师:为什么呢? 师:大家可以看到,第一个故事告诉我们鲁迅先生治学严谨,所以他才有底气、有能力把笔当作他的武器和敌人战斗,在这个过程中他“碰壁”了,遇到了阻挠,所以有了第二个故事,即使碰壁他也没有放弃对于美好的追求,于是有了第三个故事,观赏焰火,追求美好,那追求美好就要从身边事——关心劳苦大众做起,于是便有了救助车夫,除此他还需要回归以笔为剑,忘我工作,这才不愧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魂”鲁迅先生。 这位伟大的人物说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话,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起来感受他的文字的犀利和威慑力。 二、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伟大的“战士”鲁迅先生去世了,在当时是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件。很多作家都纷纷写了文章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课后大家可以去阅读萧红写的《海外的悲悼》,臧克家写的诗《有的人》,郁达夫写的《怀鲁迅》,藤野先生的《谨记周树人君》,去感受名家们对于鲁迅先生去世的震惊和惋惜。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关心、教育孩子 说鼻子谈“碰壁”顽强斗争 看烟花欢乐时光 深切怀念救助车夫忧国忧民 女佣阿三的回忆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教学反思】 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我还以引导学生探究第一部分与后面几个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学生不难体会到了后面几个部分用鲁迅先生的生活中的几件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找准了文眼,以“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为切入点学完课文,学生很容易就懂得鲁迅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先生崇高的精神品格,伟大的人格魅力啊!先生的人格魅力便深深地铭记在了学生的心中。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能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学重、难点】 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简介鲁迅。 二、自学生字、词,并进行交流 1、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 2、汇报交流。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1、读文思考: 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哪几件事?请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2、班内交流。 3、你发现全文在编排上有什么特点吗? (以空行为标志。) 4、学写小标题: ⑴指导写小标题。 师:先总结这段的意思,再从在中提炼出小标题。 (深切怀念。) ⑵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其他几段。 四、讨论 了解轮训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 读通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分段读课文,体会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的句子。 二、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1、默读第四段,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助车夫的? 出示自学提示。 2、汇报学习成果。 3、默读第五段,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⑴画出有关的句子。 ⑵以读的形式汇报。 ⑶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小结: 伯父这样关心穷人,因而必然会得到人们的爱戴。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 1、出示问题。 2、汇报学习成果: ⑴ “张冠李戴”的意思是什么?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理解它?用它可以造个什么句子? ⑵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的含义。 3、师:“谈《水浒传》”这件事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默读,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小组内质疑,讨论。 3、班内交流: ⑴ “碰壁”是什么意思? ⑵ “四周围黑洞洞的”是什么意思? 五、朗读第一段 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的爱戴?揭示中心。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篇8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语,把握课文主要资料。 2、运用结合背景、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继续学习描述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说明文字以及学习推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分步揭题 同学们,透过前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些了解。在他逝世九周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深深怀念写了一篇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相机板书:我的伯父) 学生读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紧扣课题,质疑问难 出示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事? (2)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3)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迅先生? 梳理问题。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你们再次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够自己解决?(第一个问题较简单,学生自己能解决;第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迅先生,这与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有关系,有必须难度,需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小组合作,读书释疑 默读课文,在小组里谈谈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选取最感兴趣的一件,体会鲁迅先生的品质。课件出示学习推荐: (1)画出重点的词和印象最深的句子,在组内交流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你所画出的句子,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品质。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 群众交流,突破难点 1、交流“谈《水浒传》”。 引导学生抓住“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一重点句,联系上下文“我”的表现及伯父送书,再结合伯父的身份,体会到这是伯父对“我”读书时不认真的委婉的批评。从中看出伯父教育“我”讲求方式,避免直接批评让“我”难堪。从“我”当时的以后的表现看,伯父委婉的批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伯父教育“我”认真读书这件事,能够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读书态度认真、教育下一代讲究方法的人。 此处引用“阅读链接”中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灵堂里灯光不够亮。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起抬起头……‘救救孩子!’我的耳边还仿佛响着那个老人的声音。”帮忙学生深入体会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曾得到过鲁迅先生的教诲和关怀。 2、交流“碰壁”。 引导学生抓住“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重点句。这个句子比较难懂,先让学生明白鼻子扁是天生的,不可能被墙壁碰扁;然后,教师讲解社会背景,启发学生自己理解:“四周黑洞洞的”指旧社会的黑暗;“把鼻子碰扁了”,暗示鲁迅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鲁迅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很害怕,查抄他的信件,不许他发表文章,还要逮捕他。鲁迅先生先后用了一百多个笔名,巧妙地和反动派进行斗争。“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这句话,要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幽默的语言风格,体会鲁迅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3、交流“救助车夫”。 引导学生抓住“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把伤口洗干净,“敷上药”,“扎好绷带”,“掏出一些钱”等重点词,从“救护”时的动作和“资助”两个方面体会伯父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可结合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的有关资料进行体会。 当谈到伯父“变得那么严肃”时,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当时伯父在想些什么?从中体会他的爱憎分明。指导朗读时,教师要渲染当时的氛围,帮忙体会感情:北风怒号,天色阴暗,车夫在痛苦地呻吟,为生计而苦苦挣扎;伯父救助车夫,态度是那么亲切。救助后,伯父态度严肃,内心激愤。让学生透过入情入境地朗读,加深对人物情感的体验。 4、交流“关心女佣阿三”。 引导学生抓住“一点儿也不在乎”“常常劝我多休息”,鲁迅“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总结全文,探究写法 通过大家的学习、交流,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师相机板书: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写出鲁迅先生的这一特点的?学生划出有关句子,自读感悟。 教师小结: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言行、举止写出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二课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谈: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他的这种高尚品质赢得了许多人的爱戴。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情绪,有感情地读课文。能够读全文,也能够读你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同桌互读赏析) 弄清段落之间的联系,学会加小标题 为体现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课文安排了哪些材料?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课件出示各部分资料;指名读) 1、小组合作,分析问题。 全班交流,理解问题(理清课文安排的五个材料及其关系,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为总分的关系)。 2、学习加小标题的方法。 师:根据每部分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最简短的话就是小标题,有时也能够从每段摘出最能表达主要资料的句子或词语作小标题。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中的几个材料,能不能给每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试试看。 3、学生练习写小标题。群众交流。 4、教师小结。(投影出示优秀小标题:谈《水浒传》;说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师生评价。 积累运用 1、抄写课文中描述人物神态和表情的语句。 2、从自己抄写的语句中,选取对自己最有启发的仿写几句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篇9【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文章以一个孩子和亲人的视角,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学情分析】: 由于鲁迅先生离孩子们比较远,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孩子们接触鲁迅地作品也比较少,所以学生在理解课文地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着力打开学生的视野,从而了解和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心灵。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新词。 2、通过讨论、对话、朗读等多种形式深入研读本文。 3、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基础上,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文章所讲述的几个故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要着力打开学生的视野,从而了解和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心灵。 【教学准备】:利用远程资源下载有关鲁迅的资料。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课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学会读书,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过程中,充分揣摩、感悟和表达,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主要阅读本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节选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来参读,通过对照融合,从而引出小孩的泪 青年的泪 老人的泪,形成这样一条感情主线,提升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对“博爱”之情的更深理解。开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学生展开一个相对立体的真实的鲁迅,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一颗伟大心灵的跳动。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赏析“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内容。 一、 回顾鲁迅,情感延续。 师: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悄然陨落,但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质却永远激励着后人。他走了,留下了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抢!他走了,留下了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同学们,他是谁?(鲁迅)(出示鲁迅先生的照片)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近了鲁迅。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知道了鲁迅先生送给小周晔《表》《小约翰》两本书。 师:《表》是前苏联作家写得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得童话,这两本书和许多儿童作品,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翻译的,他时刻想着“帮帮孩子”“救救孩子”“我能为孩子做点什么”。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 ——孩子们如今知道永远失去了一位关心、爱护他们的老人了,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在当时,有一位叫巴金的青年,他为我们记下了这令人心碎的时刻。(出示) 一群小学生恭恭敬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起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二、 人民眼中的鲁迅。 板块一:救助车夫 1、 除了孩子们,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让我们走进“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内容,请细细读一读,把最能够拨打你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2、 谁能读给大家听听? 当学生读到“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这段话时,师生作为重点研读。 (1)、读了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2)、你是通过读哪些词感受到的?(扶、蹲、跪、拿、夹、拿、洗、敷、扎) (3)、九个动词为我们构成了一幅感人的画面,请同学们展开思维的翅膀,把这副画面描述丰满。 (4)、在这一系列动作中,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的心?(跪)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咀嚼“半跪”。从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中能看出鲁迅先生已经跪了很长的时间? (5)、老师在想呀,在那个北风怒号的傍晚,难道发现这位受伤的车夫的就只有鲁迅先生他们吗?但是他们都…… (6)、在这人情冷漠的旧社会,在这寒冬腊月的夜晚,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救助这位车夫,印证了他一颗怎样的心? 请你再带着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 3、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小周晔,还有能使你的心弦为之轻轻一颤的地方吗?请把它地出来吧!(出示)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1)、这段话中的哪个词你感受最深刻?(清清楚楚) (2)、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 (3)、鲁迅先生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了呢?此刻,鲁迅先生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4)、有了这样的体会,同学们在想想,当小周晔长大成人之后,直到现在,她“清清楚楚”的,除了伯父的脸庞,还有什么? ——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你的感觉肯定跟现在不一样了。(齐声读)(出示) 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板块二:关心女佣 1、在“关心女佣”中,同样有拨动你心弦的句子谁来读?(指名读阿三说的一段话) 学生谈体会。 2、当女佣阿三回顾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给予她的关怀,想着想着,不禁潸然泪下……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还有两个老太太:(出示) 两个老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脸上挂满泪痕,继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 程”,对话的实质是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过程中,充分地揣摩、感悟和表达。因此,我着重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在对话中读中疑、读中思、读中悟,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主要阅读本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节选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来参读,通过对照融合,从而引出小孩的泪 青年的泪 老人的泪,形成这样一条感情主线,提升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对“博爱”之情的更深理解。 三、心声流淌 1、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他们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巴金自己也深情地写道:(教师范读) 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好多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他引出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2、现在,让我们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聚焦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我们的心头,你想呀,对于鲁迅先生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呢? 3、正如周晔在课文最后所写的……(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4、朗读藏克家的《有的人》。 【探究活动】: 1、以《我看见》为题,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颂扬鲁迅先生。 2、课下搜集鲁迅的一些名言,摘抄下来,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和故事与同学交流。 3、课外阅览《阿Q正传》《狂人日记》《祥林嫂》等作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篇10教学目标: 1、通过“读《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这四件事,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鲁迅著作和鲁迅精神打下基础。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1、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2、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人物。 1.谈话导入: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文题中的“我”是作者周晔,是鲁迅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出示学习要求。 (1)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2)自学生字、理解词语:吊唁、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饱经风霜 2、反馈: “深切的怀念”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谈论《水浒传》”第二段: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 “笑谈“碰壁””第三段: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 “救助车夫”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关心女佣”第五段: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三、深入学习,体会人物品质 1、阅读问题,小组合作交流。 问题1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 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 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问题2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出示学习要求: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2、什么事使“我”惊异? 3、小结: 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问题4“囫囵吞枣”:指读书急于求成,随便读一下,笼统地接受。 问题5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 问题6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 问题7 (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出示第二段学习要求、讨论。 4、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5、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6、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7、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 四:小结 反馈:鲁迅先生是一个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的人。 小结: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 五:作业 1. 抄写生字。 2. 熟读课文,预习课文后面三个故事的内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篇11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抄写《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从今天起学习第六组课文。这一组有哪几篇课文?重点训练哪一方面的能力?请同学们先把“导读”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各自阅读“导读”) 2、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出示鲁迅像)这就是鲁迅先生。 二、检查预习 许多同学课前都预习了课文。我出几个题目检查一下,看看预习得怎么样。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侄女儿)你是怎么知道的?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 3、在预习中发现哪些不懂的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记号。(学生可能提出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暂不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解决。) 三、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一说这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同桌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只要抓住主要内容就行,暂不要求语句简洁。)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大家思考:“我”为什么惊异了?(板书“惊异”)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 “我”对什么事情感到惊奇、诧异?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 “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伯父得到这么多的人爱戴,是什么原因呢?作者当时年纪还小,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同学们现在可能也还不大明白。我们读懂了后面的几段课文,对这个问题就会比较清楚了。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五段。要求是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中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读准翘舌音“愁”“章” 2、指名朗读第一段。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提出自学要求: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辅导。 3、讨论。 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怎么说?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第二段的? 2、学生按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三、四、五段,教师巡视辅导。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谈“碰壁”。) 2、鲁迅是怎样谈“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那么,鲁迅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你们弄明白了吗? 4、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一段讲的是件什么事?鲁迅是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车夫的?把讲这一内容的部分找出来读一读。你们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么样? 2、帮助受伤车夫以后,鲁迅的心情怎样?大家小声把讲鲁迅心情的一个自然段读一读,体会一下。 3、救助了车夫,做了一件好事,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而且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齐读第四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朗读第五段,想想五段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三课时 一、讨论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与女佣阿三说的话有什么联系? 4、最后的这句话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联系? 二、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1、指导:加小标题,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一个短句,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2、学生各自试列小标题,教师巡视。 3、讨论交流。从学生列的小标题中,选出大家比较满意的写在黑板上。(如可用“深切的怀念”、“读《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 三、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挂出抄写填写空题的小黑板,请一人在黑板上填写,其他同学在课本填写。 2、讨论修改填写答案。(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敬爱和怀念伯父的思想感情。) 四、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个词语写两遍 注意“冠”字上面没有一点,“嗽”中间是“束”不是“朿”,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 五、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词,准备下一课时听写。 2、预习《再见了,亲人》。 六、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其人 他的事迹 他的品格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篇12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整体感知。 3、学习第一段。 二、重点:理清文章脉络。 难点:试加小标题。 三、教学过程 1、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读。 (2)你读懂了什么? (3)你能根据课题提出自学要求吗? A、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几件事? B、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优秀品质? 2、初读感知。 (1)自学全文,思考: A、本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试加小标题。 B、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优秀品质?划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思考;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2)反馈。 (3)根据五件事来分段。 (4)你觉得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围绕“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中心句来写。) 3、学习生字新词。 (1)师小黑板出示生字新词。自读,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2)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正音。 (3)了解部分词义。 (4)再读。 4、学习第一段。 (1)师简单介绍单元提示。 (2)根据单元提示要求,学生读第一段。 (3)你产生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4)你理解“爱戴”吗?从哪些地方看出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划出句子,读。 (5)作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在这段中解决了吗?(没有) 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在课文的哪部分中?(二至五段) 在二至五段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6)理清第一段与二至五段之间的“果因”关系。 (7)在这一段中,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学生谈谈。 (8)朗读本段。注意最后一句话的递进关系。 (9)小结本段。 5、小结。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追悼鲁迅 讲“碰壁” 为自己想得少, 为什么伯父得到 救助车夫 为别人想得多。 这么多人的爱戴? 关心女佣 果 因 附:说课 本次教学的内容是义务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弟弟周建人的女儿周晔所写。主要是通过回忆有关鲁迅先生的五件小事(追悼鲁迅、谈《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来反映伯父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本文可以按自然空行形式分为五段,也可以按事件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一件小事。全文以围绕结尾处中心句“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展开,这是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在具体的叙述方式上,第一件事主要是场面描写,第二件事主要是作者的叙述,第三件事主要是对话描写,第四件事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的描写为主,第五件事主要是女佣阿三的讲述,以侧面描写为主。每一件事都有不同的叙述方式,这也是本文的特点之一。 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 1、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记号和学以致用。 2、学会生字7个,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在部分词语会造句运用。 3、理解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优秀品质的写作方法。 4、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反动势力,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本节课是这篇课文的第一教时,根据语文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整体感知。 3、学习第一段。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清文章脉络。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试加小标题。 教学这一节课,我采取“整体认知”入手,先理清课文的结构,然后再教学第一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取以“自学——小组讨论——反馈评议”为基本教学模式。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课题,让学生说说读了课题之后,读懂了什么?在具体的操作阶段,我预测了学生可能的几种回答,并据此进行教学。例: A、若学生讲本文主要是写鲁迅先生的,则相机介绍鲁迅先生(请学生介绍)。 B、若学生讲本文的作者与鲁迅先生之间的关系,则介绍“周晔”。 C、若学生讲本文是一篇写人文章,则复习写人文章的写法。 其次,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学要求: A、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几件事?试加小标题。 B、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优秀品质?划出有关句子。 可以说,以上两个问题是本文的“教眼”。因为教学本文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出发,然后逐题解决,达到了整体认知,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使学生对本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再次,在教学第一段时,我也以重点突破为主。在学生读了以后,让学生说说产生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抓住这个关键句子,理解“爱戴”的词义,找出哪些句子写出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懂得了场面描写,又明确了第一段与第二至五段的“果因”关系。接着,发挥学生主动,谈谈在这一段中你还有什么疑问或还读懂了什么?同学间交流评议(这种方法好就好在避免了老师与学生之间那种一问一答的单调乏味感,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学生学得认真、透彻,教师上得轻松,又何乐而不为呢。)最后,朗读本段并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最后,进行本堂课的小结(让学生小结为主),并进行作业练习。 在板书的设计上(见教案),我也注重简单,但又不失清楚。在看了板书之后,本篇课文的结构特点一目了然。 总之,在具体的上课操作之后,教师本人的自我感觉好,达到了课前制订的教学目标,完成了对课文两方面的整体认知:一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认知;二是对文章结构的整体认知。在教法上,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性,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在既节奏紧凑又不失快乐的课堂中,学到了应该学到的知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篇13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运用结合背景、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 教学难点 : 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如:鲁迅先生逝世前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鲁迅的文章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出示鲁迅先生挂图)同学们,有一位名人离开我们已经几十年了,但他的精神却时时让我们感动。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他、了解他。他是谁?(生答。) 师:对,他就是鲁迅先生。谁想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结合你们收集的资料说说你对他的了解。(生答。) 师:看来每个人眼中的鲁迅先生都是不一样的,老师也想来来说我眼中的鲁迅先生。如果你认为还有补充,请说出来。(补充略。) 师:鲁迅先生一生用文字救国救民,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这样一位在世人面前的“战士”,在生活中又呈现了怎样的一面呢?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⒈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⒉指名读生字新词。 ⒊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要注意读准生字,读好长句子。 三、给各部分加小标题。 ⒈默读,思考: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文中通过空行成为一段,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 ⒉小组讨论。 ⒊全班交流,加小标题。 第一件事:鲁迅先生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谈《水浒传》 第二件事: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谈碰壁 第三件事:鲁迅先生热情地救助黄包车夫。 救助车夫 第四件事:女佣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关心女佣 ⒋读课文开头、结尾,了解开头写鲁迅先生得到很多人的爱戴,结尾写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这别人想得多的人。 四、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 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 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什么事使“我”惊异?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3、小结: 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五、学习第二段,讨论。 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认认真真,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 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 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 (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5、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小结: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 六、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什么叫“恍然大悟”?“我”当时有没有真的“恍然大悟”?从哪里看出来? (作者年轻小,不鲁迅先生话的含义) 2、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作者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错了,在座的人为她天真,幼稚的解说而感支好笑) 3、引导学生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是说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革命者随时都会遭到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很深.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挫折的乐面主义精神.) 4、作者回忆了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明什么? 七、总结全文 鲁迅先生关心、教育青少年一代,能与恶势力作顽强斗争,所以能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鲁迅先生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敬佩,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八、积累运用 1、抄写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 2、从自己抄写的语句中,选择对自己最有启发的仿写几句话。 九、板书: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关心、教育青少年一代 受人爱戴 讲“碰壁” 顽强斗争 十、作业设计: (一)抄词. 追悼 正月 爱抚 逝世 搞不清楚 张冠李戴 愉快 碰壁 微弱 咳嗽 饱经风霜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 )李( ) 囫囵( )( ) ( )然大( ) 三( )半( ) ( )经风( ) ( )声( )哭 难以( )受 接连不( ) (三)阅读句子并作答. 1、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文中“这句话”指:“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此以后,我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⑸“我”听了这句话,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碰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这句是_____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这段话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