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7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材分析 《我的信念》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学科七年级上册。课文阐述了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关于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信念,她的人格魅力将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并引发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深入思索。 学生分析 1 七年级学生在完成某一项事务时,已懂得付出一定的努力,但他们也特别注重获取等价的回报,因此让他们感受居里夫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很有必要。 2 学生具有了初步搜集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培养搜集、筛选和交流资料的能力。 2、通过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整理归纳居里夫人的人生信念。 3、 感受居里夫人那颗水晶般的心;并联系自己的人生深入思索。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能力;强调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语言文字资料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阅读课文与居里夫人进行对话,与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进行心灵的交流,从而面对楷模思考自己的人生。 课前预习 学生注意收集或上网下载介绍居里夫人事迹的有关资料,了解居里夫人的高尚品格。 教学流程 一、黑板上张挂居里夫人画像 二、交流资料,初步了解居里夫人的成就和品格 1、要求学生在小组里逐个交流自己预习时收集的有关资料。 (学生非常热烈地交流。我没料到有些学生下载了厚厚的介绍资料,她自己都不知怎样向小组里介绍交流。我于是指导学生学会筛选资料:从众多的材料中选择一两个最动人的事例介绍给其他同学。) 2、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在班上交流一个最能表现居里夫人高尚人格的事例,共同体会她杰出的贡献、伟大的人格。 三、自读课文,归纳了解居里夫人的人生信念 1、今天我们面对居里夫人走近居里夫人来学习《我的信念》,我们的心将与她那颗水晶般的心贴得更近些。 首先我们来读懂题目,解释什么是“信念”。(学生很快查词典,解释“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2、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居里夫人在文中表述的在生活和工作中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和做法。 3、要求读懂了的学生在黑板上板书表述“我”信念的关键词(四字短语)。 (学生争先恐后跑上讲台板书并互相纠正补充:坚忍不拔 要有信心 执着勤奋 献身科学 专心致志 追求安静 生活简单 抛弃财富 克制自己 沉醉科学……) 四、品味语言,感受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 1、高声诵读这些信念,说说最让你受感动的是哪一条。 (学生最有感触的是居里夫人放弃申请镭的专利抛弃巨额财富的无私奉献精神。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原先总不相信有辛勤工作不为财富的人,现在我信服了。”学生对居里夫人的这个事例这种精神无比崇敬,一脸的虔诚。于是我又组织他们有感情地朗读了这段文字。) (也有很多学生对做事“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的信念很受启发。“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的人生信念深深感动着学生,影响着他们现实的人生。) 2、这些语言没有具体形象的描绘,却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给我们生活的启迪,我们来理解这种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朴素而平实;句子启迪人的思想——富有哲理。 3、有些哲理性的语言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默读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思考体会它的深意。划出课文中自认为暂时难以理解其内涵的句子。 4、小组里质疑并相互解答。小组里不能解决的疑问再在全班提出解答。 (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在小组里得到了解答;小组里还不能解答的疑问,在全班提出,班上其他同学解答。都不能解答是再由老师解答) 五、 小结 这堂课我们感受了居里夫人坚忍不拔,抛弃财富,献身科学等伟大的人格。让我们在学习、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中,以此为楷模,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课后随笔 本堂课内容上侧重人文精神的熏陶,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洗礼。搜集材料交流资料使学生从宽泛的“面”上感受居里夫人;阅读课文品味语言使学生从精细的“点”上感受居里夫人,学生在与她的对话过程中深受感染。但是我总感到课堂上似乎冷静的感悟有些欠缺——伟大的人格是需要用心灵来静静体会的;而交流资料、板书词语时学生热情高涨教室里有些太热闹了。 本堂课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课堂最后“质疑解答”的学习环节最受师生欢迎——教师基本上不用讲些什么就在轻松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并且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供了展现自己的舞台。不过,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须格外周全,因为学生的问题有时稀奇古怪。 教学设计方案 篇2第二教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菩萨兵》。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第一节,知道藏族同胞吃尽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好好观察课文最后的这幅图,你能告诉我你看懂了什么吗? 二、学习第8、9两节: 1、学生看着图上人物的表情与动作描述出当时的情景。(军民一家亲) 2、请你们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哪几自然段描写的是图上的情景?(8、9两个自然段) 3、指名读最后一节。 理解“菩萨”对藏族同胞来说,意味着什么? 出示藏民伏地膜拜的照片,师讲解藏民对菩萨、对佛的崇拜。故事中藏民们把红军比作他们所崇拜的菩萨,这是对红军们最高的评价。 4、部队刚到藏民居住地时,藏胞们都早早躲进了深山,不敢露面。怎么到后来夸奖官兵是“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呢?”转变为什么会如此之大呢? 三、学习第2到7节。 菩萨最大的特点就是心地慈善,从哪里可以体会到红军官兵的菩萨心肠呢? 引到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可以做如下引导,相机进行教学: 本来是来这里做什么的?(休整)他们休整了吗?他们在这里做什么了? 1、找藏胞: 出示:“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围绕以下问题朗读、感悟 a、“怎么受得了呢?”是什么意思? b、藏胞在山里为什么会受不了?(估计学生能说到山里很冷、很潮湿,身体受不了,山里没有足够的粮食会饿着肚子;山里有野兽出没,可能会受到伤害等) c、从朱德总司令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朱德担心藏胞的身体,体会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2、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春种 A、出示:“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a、了解“节气”。 b、理解朱德总司令“急”是因为担心藏胞耽误春耕,急藏胞所急。 B、课件播放 “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朗读。 a、朗读朱德同志在春耕动员会上的讲话。 b、引导学生理解浅层次的“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c、想象说话:如果你是一位藏民,当你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会想些什么,怎么做呢? C、师述:是啊,所以藏族同胞们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当他们回到自己的家园时,还看到了什么呢?引出“院子干干净净、土地平平展展。” D、他们看到这一切,会怎么感激朱德和红军战士呢?(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并进行角色扮演) E、师述:是啊,千言万语,在此时都汇聚成了一句话,出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四、拓展写话: 1、同学们,一晃到了秋天,收割时,藏族同胞会想些什么呢? 再次出示“开花、结果”这句话,理解深层次的“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的含义。 2、为了表达对红军的感激之情,藏胞们想请你们替他们给朱德和那些红军战士写封信呢,你们愿意吗? 3、简单教学书信的写法,写书信。 五、作业: 1、将《菩萨兵》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 2、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跟同学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目标】 1.轻松作文,拓展思路,使每个学生有的写,乐于表达。 2.使学生初步知道抓住自己的特点介绍自己,要说真话。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拓思路 1.听老师讲故事《想别人没想到的》,你们知道画师为什么禁不住称赞小徒弟的画吗? 2.写作文也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想一想用什么方法介绍自己,让别人一下子就能记住呢? 同学们在一起相处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我相信,细心的小朋友一定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想一想:一个人有哪些地方和别人不一样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板书:外貌 性格 爱好……) 3.教师总结:声音、外貌、年龄、个性、爱好、经历的事……其实,与别人不同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也就是指一个人的特点。(板书:特点) 二、细观察,说不同 (一)了解自己的特点 1.过渡:我们了解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想请两位同学到前边来说说自己的特点,谁愿意? 2.仔细观察,看看他们两个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谁来说? (生说,师评价) 3.既然是自己介绍自己,自己应该是最熟悉自己的,那么,想向别人介绍什么呢?仔细想一想:你有什么特点?你准备向别人介绍什么? 4.小组内交流,向别人介绍自己。 和同学一起交流吧。交流时要注意:抓住你最想告诉别人的特点来说,可以是长相,可以是性格,也可以是爱好,可以说一个方面,也可以说几个方面。(教师参与学生讨论,注意挑选用事例介绍自己特点的学生) (二)用具体事例说特点 1.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了自己的特点。但怎样才能让别人对你的特点印象深刻呢?(学生自由发言) 2.咱们班的××同学想向大家介绍介绍自己,我们听听他是怎样介绍自己的,有什么特点。 3.小结:看来用一件具体事例来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会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想一想:他是怎样把这件事说清楚的?(他把自己是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的说清楚了,同时这件事与自己的特点相吻合) 4.仔细思考:你们经历的哪件事最能表现自己的特点?和同学一起交流。交流时要注意:把事情说清楚,这件事要与自己的特点相吻合。 5.创设情境:孩子们,学校兴趣小组要招收新成员了,你们愿意去报名吗?你想展现自己的哪些风采呢? 要求:应聘人员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清楚自己的特长。招聘人员认真听,看看前来应聘的同学是否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清楚自己的特长了,可以提问。 6.孩子们,通过我们的交流,是不是清楚怎样介绍自己了?有信心写好吗?最后老师还要提醒你:给你的文章加一个精彩的题目。 三、用我笔,写不同 1.展示学生写的片段。 2.将应聘发言整理成文。希望报名的同学到时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说清楚,把招聘老师打动。 【备课思路】 一、讲故事,拓思路 课程标准中指出中年段的习作目标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节课的开始,我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课,目的是调动孩子们习作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给学生创造宽松的说话、习作氛围,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主动思考,对习作投入情感,在作文中真实地表达自己对事物、对生活的情感,为学生有话可写、乐于习作打下基础。 二、细观察,说不同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就是抓住特点介绍自己,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要帮助学生梳理特点。 小学阶段习作要求各个年级有不同侧重。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重点是片段训练。具体到三年级习作的要求是内容比较具体,语句比较通顺。作文教学的阶段性特点还体现在中年级的片段训练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作文的难度不大,但是只有学会写段,才能写好成篇作文。 “能抓住特点介绍自己”是这次作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在教学中抓住了这个教学重、难点,不仅进行了写片段的教学,还渗透了构段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说一个人有哪些地方和别人不一样,一开始把面铺得比较宽,思维不受局限,教师适时小结(声音、外貌、年龄、个性、爱好、经历的事……),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两名同学,找出他们的不同之处,通过本人的补充使学生体会到人人都有不同之处,而且自己最了解自己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想一想,自己有什么特点,准备向别人介绍什么。学生在静思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介绍自己。这是习作中应注意的第一个问题:特点要鲜明。在师生共同交流、评价中对“抓住特点介绍自己”这一重点内容理解更深刻,同时也为下面通过事例介绍自己做好准备。 接着教师以班上一名同学的发言为例,引导学生体会怎样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清楚自己的特点。讨论出把这件事说清楚的方法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的哪件事最能表现自己的特点。之后创设应聘的情境:应聘人员(说的同学)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清楚自己的特长;招聘人员(听的同学)认真听,看看前来应聘的同学是否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清楚自己的特长了。这是习作中应注意的第二个问题:事例与特点相吻合。 从说到写,怎么说就怎么写,只要学生愿意写、能够写出来就应该得到鼓励。但是如果教师在这个阶段不进行积极的引导,学生在书面表达时就会遇到困难,缺少习作的成就感。教师要逐渐引导学生自觉进入书面表达的情境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既要重视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因此,作文教学要获得最佳的效果,必须实现“主体”和“主导”的相互促进,协调统一。 三、用我笔,写不同 练习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缺乏练习,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成为一句空话。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满堂问、满堂讲,容易造成学生大脑皮层的疲劳。如果采取讲讲练练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眼、口、耳、手等多种器官,学习内容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在课堂上尽量保证学生习作的时间。这样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反馈,学生间也可以讨论补充。在作文课中动口和动笔要紧密配合,说了什么马上就要写什么,要实实在在地习作。 这节课保证了大部分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也鼓励了能力强的孩子把这段话写具体,给他们以展示的机会。通过孩子的语言、生动的实例来帮助大部分孩子了解“怎样用事例写具体”。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 (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 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14* 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 2.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重点难点〗 结合实践经验,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小明的爸爸是个养殖专业户,这些鸡,鸭,鹅除了支付小明的学费和一家人的开销外,还有结余呢!今天,我们一起去他家的养殖场去看看,看看谁能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二)自学质疑 (1)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师:同学们,这幅图漂亮吗?生:好漂亮啊!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生:养殖场。 师:养殖场都养了些什么呀? 师:你仔细看一看,有多少只鸡?多少只鸭?多少只鹅? 养殖场有92只鸭子,22只鹅,还有100只鸡。 师: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然后告诉老师。 生1:我发现养殖场中鸡最多,有100只,鹅最少只有22只, (鸡比鹅多得多)。鸭子92只,鹅有22只,(鸭比鹅多一些)。 生2:我发现:鸭子92只比鸡100只少一些,鹅22只比鸡100只少得多。 师: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1:鸡100只比鸭子92只多一些,鸭子92只比鹅22只多一些。[也就是说鸭子比鸡少一些,鹅比鸭子少一些。 (3)质疑反馈,点拨引导。 你能用刚学过的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从现实生活中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呢? 生1:教室里,有一位老师,44个学生,学生比老师多得多。 师:反过来呢? 生2:老师比学生少得多。 生3:妈妈买了15个苹果,22个梨,(梨比苹果多一些),(苹果比梨少一些)。 (三)巩固练习,扎实新知 同学们,我们来看智慧老人为我们准备了什么。 1.跑步的有86人。 2.我爸爸今年37岁。 3.这半篮有28个松果。 引导学生看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最后集中交流,进行评价。 (四)实践作业,强化新知 用3、6、4的三张卡片中的两张组成两位数,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是多少? 教学设计方案 篇6【课前透视】 《秋天的图画》是新选编的课文,图文并茂。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寥寥数笔就为读者呈现出了丰收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课文中“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的设问,使我们对创造这一切的勤劳的人们喜爱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学生对秋天的山野会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仅停留在对外在的感知,缺乏对秋天美好的真正感悟。由此教师要利用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了解秋天是个美好的、丰收的、喜庆的季节,从而体会出秋天真正的美和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3、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秋天的景色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秋天。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描画了金黄的梨、红红的苹果、金黄的稻海、燃烧的火把所构成的丰收的热闹情景及人们的喜悦之情。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富有童趣。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反复朗读中欣赏、体会。“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是本文的难点,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前文的基础上反复体味。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刚刚升入二年级,朗读、理解能力都不是很好,加上他们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上课时,应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来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以达到新大纲提出的“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目标。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理念及本年级教材、学生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定位在朗读训练上。我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读的途径,进行朗读训练。首先是自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看看课文有几句话。再读课文、欣赏秋天,自己喜欢哪句就读哪句,想想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同时,范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师生配合读、男女生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贯穿始终,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读中来,收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助讲,以读悟情的效果。 【教学媒体设计】 1、多媒体课件: ⑴教学开始,创设氛围。 ⑵演示课文内容及相应景色。 2、录音(音乐),学生画画时,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灵感。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导入,创设情境 1、导语:小朋友,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你为什么喜欢秋天? 2、课件演示秋天的景色。 3、看到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喜欢的符号画出文中的生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看看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读、分组读。) 三、精读课文,欣赏秋天 1、再来读课文,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这样读? 2、学生练读。 3、检查、欣赏、指导朗读:(学生读一句,课件出示相应句子和画面。) ⑴课件演示,出示第一句话及山野画面。 ⑵课件演示,出示第二句话及梨树、苹果、稻海、高梁画面。 ⑶课件演示,出示第三句话。 ⑷课件演示,出示第四句话和大雁飞行的画面。 4、师生配合读。 5、学生背诵。 四、扩展课文,歌颂秋天 1、画秋天。 2、学生上黑板贴画。 五、品尝秋天的果实 六、版面设计 黑板中间用卡通字写出“秋天的图画”几个字,周围贴上同学们画的画。 七、练习设计 1、学生画一幅秋天的画,课外举办画展。 2、制作一个送给秋天的礼物。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息息相关、咫尺等词语,知道课文中引号及某些关联词语的表达作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3.认识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重点和难点: 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导入新课 1、古诗导入,同学们喜欢诗吗?让我们来对诗吧! (出示:海内存知己,答:天涯若比邻。) 还记得这是谁的诗吗?(唐朝诗人王勃) 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四海之内,如果我们是知心朋友的话,那即使你远在天涯我也会觉得你就在我的身边。) 2、过渡:其实,王勃所说的天涯若比邻,只是他对友人的一种劝慰,是一种美好、善良的愿望,实际上在当时是不可能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然而随着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21世纪的我们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出示) 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3、理解句义:读句,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要点:反义词天涯、咫尺(理解);转折关联词如果后半句再强调一下,意思就更明确了。 4、揭示课题:同学们,那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么奇妙,能让远在天涯的人觉得近在咫尺呢? 板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指导朗读:你想了解国际互联网吗?你想到网上去漫游吗?那就让我们再次读读课题,读出你的好奇,读出你的向往。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解决疑问 (一)体验感悟,解决问题一: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1、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点出神奇) 2、让我们带着疑问来读读课文,了解文章是怎样介绍这神奇的互联网的。 3、轻读课文,找出国际互联网样子的神奇?(相机出示片段) 读了这段话,国际互联网给你最直接的感觉是什么? 用一个字概括呢? 板书:大 (1)自由读一读想一想: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国际互联网的大?在有关词语的下面加上小圆点。 (2)指导朗读: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团团包住整个地球,是多么神奇啊!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3) 这里的网大网线都用了引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4、至此,我们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来填一填。 填空:这里的网不是一般的网,而是指(国际互联网);这里的线也不是指普通的棉线丝线,这些线有的是看得见的(电缆)、(光缆),也有的是看不见的(无线电波)。 (二)品读文本找出国际互联网工作速度的神奇 1、了解互联网的结构,那么,他的奇妙还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出示: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够在几秒钟内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 (1)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你觉得国际互联网奇妙在什么地方?用一个字概括呢? (快) (2)再读这句话,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它传播信息的快捷呢?请在有关词语的下面加上小圆点。 (3)交流,媒体映示关键词语。 2、为了使读者相信国际互联网传递信息之快捷,课文举了一个怎样的例子来说明? (补充北京寄一封信到悉尼的时间) 学生交流后出示文字,媒体映示北京发一封信到悉尼的快捷。 3、指导朗读:利用国际互联网邮递信件,其速度之快,在过去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国际互联网真奇妙啊!谁能把这种奇妙通过朗读传达给听众? 过渡:国际互联网的奇妙还远不止这些呢? 学生回答 4、、我们还可以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电脑里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虽然对方远在天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1)从中你又能体会到国际互联网奇妙在什么地方? (2)出示: 电脑里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 电脑里不仅能显现他的形象,还能传来对方的声音。 A.能否作这样的改动?为什么? ( 点拨:传来对方的声音和显现他的形象哪一个更能说明国际互联网的奇妙?) B. 不仅还这个关联词,后者表达的意思比前者更进一层。 5、想象一下,当你坐在电脑前,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对方虽然跟你远隔天涯,却让你感觉近在咫尺,那是多么奇妙的一种情形啊!因此,课文中说(出示: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1)地球表面积达5.1亿平方千米,但课文中却把它说成是地球村,你是怎么理解的? (2)国际互联网使我们地球人如同生活在一个村子里,这让人感到多么奇妙呀! (三)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三:国际互联网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1、过渡:既然国际互联网如此奇妙,还是让我们到互联网上看看吧,看看我们可以在网上获得什么呢? (1).默读第三自然段,你觉得它奇妙在哪里呢?把你的感受用一两个词写在旁边。 (2).交流:a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选哪一句? 齐读 这一句就是本节中心句 B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你会选哪一个?(无所不有)理解 c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呢?你会用哪个词? 板书:多 3.国际互联网到底有哪些用途呢? (1)学生朗读, (2)比较一下,你认为这几个可以中,哪一个最为神奇?你是怎么知道的?(媒体映示甚至) (3)甚至,表示的是一种递进的关系。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种关系表达出来。 (4)朗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齐读,前四个可以分别由四个小组同学朗读,甚至可以全体同学一起朗读。 (5)国际互联网就这几方面的用途吗?课文中用什么告诉我们还有许多用途?() (6)你知道国际互联网还有哪些用途吗?请用可以句式说一说 国际互联网还真是无所不能了,怪不得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齐读)。 (7)当然还有很多功能有待于同学们去开发,网络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举世瞩目的彼尔盖茨。 4、国际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这样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有了(引读第四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一课,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收获? 2.是啊,网络构成了一个新的大千世界,包罗万象。有人说,互联网有百利而无一害,可也有人不这么认为。你们是怎么看待的呢? 以国际互联网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为中心句,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的说明方法写一写。 然后当堂交流: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