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曹禺《茶馆》教案设计 |
范文 | 曹禺《茶馆》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曹禺《茶馆》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本剧的情节,明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 2.鉴赏本剧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概括情节 2.鉴赏语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学生中是否有知道老舍的剧作《茶馆》的,如果有,是否看过人艺的话剧《茶馆》,如果看过,请同学简要叙述一下故事情节。 1.老舍剧作《茶馆》简介——(课件展示) 【说明】 此处简介只给学生展示剧作的第一、三两幕,为的是让学生进入到《茶馆》的情景之中,引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教师在介绍时,应该尽量以客观叙述为主,不要添加任何感情色彩,以免先入为主。 2.诵读,梳理情节,明晰卷轴式结构特点。(课件展示) 【说明】 在学生诵读完后,让学生对本幕剧的情节作概括。可先让学生大致叙述一下情节内容,然后根据展示的课件概括情节内容。 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相同的句式来概括同一表现内容的情节,比如“人民生活苦难”部分用名词性词组,而“黑暗势力横行”部分则用主谓短语,第三部分则是用对仗的句式。 不过不必拘泥于所给的答案,所给的答案只是参考,如果学生有概括的更好的,则应选用学生的概括。 学生的概括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纯粹的客观叙述,如:康顺子的求工;另一种是加上了学生的感情色彩,如:“难民的哀告”。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点。 3.朗读,品味语言特点。 【说明】 此过程应该与上述的梳理情节结合起来,在学生概括到一个情节时(一共九组故事),让他们找出他们认为精彩的段落朗读给大家。这样使得学生一边熟悉了课文一边又可以赏析本文的语言。此处只需要学生朗读出感情即可,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自己去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教师没有必要做分析总结,但如果学生有话要说,则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4.活动布置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出他们喜欢的一幕(本剧的一个情节),并选出合适的人选排练出来,下节课课上演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表演和话剧录像的对比,揣摩语言。 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 教学过程: 1.学生表演《茶馆》的片断 【说明】 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结束后,让大家对表演作一简要评述,重点针对语言表述能否充分展示人物的形象特征。(未表演小组可以课外另找时间表演) 2.看录像 【说明】 在学生看录像时,教师要明确:1.参加表演的同学注意自己表演中的语言表述与录像中的语言有什么区别;2.未参加表演的同学注意录像中的语言与剧本的区别。并做简要记录。 3.揣摩语言 【说明】 在学生看完录像后,教师可以让参加表演的.同学和未参加表演的同学阐述一下自己的见解。 在这一部分教学实践中,参加表演的同学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语言是完全的按照剧本背诵下来的,缺乏生活气息,未参加表演的同学则会发现而录像中的语言十分的生活化,艺术家们并没有完全的按照剧本的语言来表演,而是有的地方加了语气词,有的地方换了不同的句式来表达,有的地方有换了语序。而正是这种语言的生活化将人物形象的鲜明特征展示给了我们。 教师在处理这一环节时一定要熟悉剧本与录像的差别,要对此有感悟才行。 要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之中,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感悟。学生的切入点可能会出于教师的考虑,但只要他们的感悟是针对语言表达的,就表明他们已经有了收获,教师不必勉强的做总结评述。 4.表演 【说明】 在学生揣摩完语言后,教师可让学生在表演一下刚才演出的片断,以巩固刚才揣摩语言所获取的成果。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搜集信息并整理信息的能力。 2.评析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意义。 教学重点: 评析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意义 教学过程: 1.搜集信息 【说明】 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话剧《茶馆》的相关信息,筛选出有关王利发的分析资料。如果学校的条件不允许,教师可将教学资源库中提供的相关材料引发给学生,作为他们筛选的基础资料。 2.整理信息 【说明】 让学生就他们所搜集到的资料做一个总体的概述,要求简单明了,主题突出。 3.分析、讨论、评价 【说明】 让学生结合所搜集到的材料以及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发表对王利发人物形象意义的看法,并写一篇有关王利发的人物述评。 特别说明:如果学校网络教学的条件有限,教师可以将数据库中提供的有关王利发的述评资料节选下来,印发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