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父母管孩子别管太多,该放手时就放手 |
范文 | 父母管孩子别管太多,该放手时就放手 爸爸妈妈们总是担心自己的小孩,想让自己的孩子少些磕碰。但是,却不知不觉间管得太多,让孩子对“被管一辈子”而恐惧。! 每个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都少不了劳心劳力的父母。从饮食起居,到选专业找工作,没有他们不管的,他们跑前跑后忙忙碌碌,为的就是让孩子少些磕碰,少走弯路。或许,父母们还在为“不能管他一辈子”而遗憾,可孩子们早已对“被管一辈子”心生恐惧。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是建议者、监督者,而不是进攻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洪明说,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家长都要适时止步,让孩子们尝试监督、调控和管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操控孩子的时间是一种过度干预 今年读小学五年级的小柯,每个周末都非常忙碌。父母为她安排了3个课外班,数学、电子琴和舞蹈。数学是小柯的弱项,爸爸说“不得不补”,妈妈说小柯“喜欢”电子琴和舞蹈,报个班好好学,将来小升初,没准儿能加分。 于是,小柯的周末往往“比上学还累”。周六的两个课外班相距甚远,爸爸和她经常在外面简单吃一点就要坐地铁“赶”第二场课。周日的课在下午,虽然不用早起,但一想到周一又要上学,小柯就心情沮丧。 小柯试图让妈妈相信自己弹不好电子琴,但妈妈总会说,“你5岁就在阿姨家弹琴了,一摸琴都舍不得回家。你要坚持,觉得累就放弃怎么行?” 这样的周末生活并不鲜见。2012年中国儿童中心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46%的北京儿童认为自己很忙,他们大多由于作业多、参加课外培训班而没时间进行户外活动。 “这些课余培训班,有多少是孩子们真正喜欢的呢?”洪明说,很多孩子是基于家长的要求和选择参加兴趣班、辅导班,操控孩子的时间就是家长过度干预孩子的'一种表现。 洪明认为,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孩子们从小就是围绕课堂、书本和老师进行“被动”学习,在家里,相当一部分家长把“家庭教育”理解为“家庭学习”,把围绕学校教育抓孩子的学习,放在了家庭教育和父母职责的首位。 “家长会给孩子制定学习目标,比如考多少分,提升几个名次。”洪明说,这样的目标不科学,也很功利,但在很多家庭中都普遍存在。在他主持的一项调查中,有52.5%的家长“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的内容”,家长与孩子谈话的主题,高达93.4%是孩子的“学习”,73%是“学校的事情”。 “长期持续的被动学习不但损害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也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洪明认为,很多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厌学,正是家长过度干预的结果。上大学以前,家长为孩子制定各种具体的目标,而这种“功利性”目标并不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于是,有的孩子一离开父母,就不知道要学什么,更不知道为什么学。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