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爱莲说》的课件 |
范文 | 《爱莲说》的课件(通用9篇)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莲说》的课件(通用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莲说》的课件 篇1【教学设想】 1、把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高中课文《荷塘月色》进行比较,区别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把衬托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3、采用“讲讲、读读、议议”的教学方式。 4、在本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朱自清《荷塘月色》4段比较阅读,以实现课内外结合,初高中衔接,为学生将来学习铺平道路。 5、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映衬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2、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课件演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演示)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三、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课件演示课题及作者) 四、介绍作者(课件演示)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五、诊断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课件演示)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 fányūliánxièzhuóxiǎn 2、词解释:(课件演示) 蕃:多 染:沾染(污染)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很少 宜:应当 六、指导朗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要读得一气贯通。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七、学生读课文,准备翻译 八、学生口译本文大意 九、(课件演示)译文 第一段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第二段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十、讨论点拨 1、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结合莲花图谈)(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十一、你认为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十二、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课件演示)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十三、作者用“噫“字引出主旨,表示深沉的感慨 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课件演示) 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衬托手法以菊花正衬,以牡丹反衬。 十四、本文作者托物言志着重刻画了莲花的精神气质,而当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写荷花的名篇。(课件演示第四段)比较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节选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明确:《荷》文着重描绘月光下荷塘的优美景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五、总结(课件演示) 1、请同学们总结中心思想。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形象的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的品格,抒发了鄙弃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2、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作者借物(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必须与志的特点相通。 3、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映衬(用甲事物来陪衬乙事物,彼此相形,使所说的一面分外鲜明,或交相辉映。) 十六、形成性测试 1、默写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眼中的莲花具有哪些品质?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等。3、作者借赞美莲花表达了自己什么志向? 表达了作者要做品德高尚的人的愿望。 十七、作业 1、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2、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爱莲说》的课件 篇2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言散文。它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以议论为主的文章,这篇文章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文章主要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并从中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翻译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说”这种文体;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2、把握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3、充分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欣赏本文精炼、间洁、含蓄、深刻的语言之美,并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问,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花是大多数人比较喜欢的一种植物,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好了,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喜欢的花和喜欢各种花的原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花,它又是怎样用语言来表达对花的喜爱之情。 2、作者介绍及题目 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他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解题:“说”,是一种古代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很讲究辞采,跟现代杂文或杂感相近。作者到底抒发了对莲花的哪些喜爱之情呢? 3、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并给下列字注音: 蕃淤濯涟亵鲜 4、再度课文,结合注释学生自行翻译词句,老师找学生起来逐句翻译。 学生能够翻译时的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找学生起来,先朗读,再口译。 教学生起来翻译时,老师要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5、教师在学生翻译过程中,解决重点字词 说:一种文体清:清水蔓:长蔓,长枝益:更谓:认为予:我蕃:多染:沾染(污染)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鲜:很少宜:应当 6、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5、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爱莲说可爱者甚蕃 6、再读课文,小组思考并讨论下面问题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 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可以根据这个答案延伸,将陶渊明的人品和他的一些作品作一下介绍,明确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 (3)周敦颐对菊花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 答案:周敦颐不爱菊花。 原因:a、他自己说“独爱莲”。 b、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5)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a、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b、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6)本文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 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六、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以“我喜欢的”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七、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爱菊——“花之隐逸者也”鲜有闻爱 爱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众矣者 爱莲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以花喻人) 花之君子——同予者何人蕃不可亵玩洁身自好 八、教学反思 这堂课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翻译学习为主,老师辅助解疑为辅,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满堂灌和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课堂现象,提高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同时,在设置问题诗,难易层次分明,适合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从而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爱莲说》的课件 篇3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朗读课文,能够感受到文学的美,试着当堂背诵。 结合注释,领会文章内容。 能够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了解什么是正衬和反衬 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学习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追求高洁德行的志向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讽喻之情并能够联系实际谈自身感受 教学重点: “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 是正衬和反衬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预习: 1.收集有关各种花的诗句和图片,最好能诗画相配。展示自我才情。可参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布置综合性学习。 2.理解文义 3.文中哪些语句是在直接描写莲花的?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 4.作者写的难道仅仅是莲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还歌颂了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君子,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托物言志 5.文中的三种花分别象征什么?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莲——君子——洁身自好,不慕名利——赞美 菊——隐逸者——志向高洁,隐居避世——惋惜 牡丹—富贵者——贪慕荣华,追求名利——厌恶讽刺 6.作者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直接写莲就行了吗,这样写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这种写法是什么?理解衬托——正衬、反衬的写法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8.能否模仿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我刚到培正学校的时候老师们对八年一班的同学赞不绝口,后来我也看到我们班得的流动红旗最多,为了回报学校领导和老师对我们八年一班的厚爱,请同学们展示自己创作的诗画,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们莅临指导。 今天老师也收集了几幅诗画送给大家,看到这么优美的意境同学们一定想说点什么,那么今天我们先听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然后再让同学们说。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听配乐朗诵范读。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订正读音。 认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听后学生齐读一遍 要求:注意字音,停顿,抑扬顿挫。 朗读要点: 1、读准字音。 2、用舒缓的语气。 3、注意抑扬顿挫,有高低起伏。 4、流利有感情 四、理解文义 五、快速背诵,比赛选取一名,掌声鼓励 六、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1、阅读思考: 文中哪些语句是在直接描写莲花的? 2、这些语句分别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气味、气质风度 3、连线 4、小结托物言志 七、写作方法探究二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作者还写了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2、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隐逸者、富贵者 陶渊明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志向高洁,隐居避世,对于这样的一位高人,作者抱着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从文末的一句话中可以看出: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惋惜。 在评选国花的时候很多人推崇牡丹,其实早在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从山西一带移植到长安,视为珍品。暮春时节,权贵们往往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以致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仍然存在。因此,牡丹被认为是“富贵”的象征。对于这位贪慕荣华追求名利的富贵者作者又抱什么态度呢,从文末“牡丹之爱,宜乎众宜”可看出——厌恶讽刺 3、作者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直接写莲就行了吗,这样写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这种写法是什么? 明确、衬托、正衬、反衬 八、小结本文主旨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九、学生说话 周敦颐说完莲,现在由我们同学们来说了,说什么呢,模仿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 但要注意的是: (1)要注意内在联系; (2)要有新意。 《爱莲说》的课件 篇4一、案例设计原则 1、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堂教学中尽量不要忽视、荒废学生的任何一种智能。 3、每人都有智能强项,但八种智能可以兼有。 4、正视差异,善待差异,可以对个别的强项智能进行特殊培养。 5、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预习。 二、案例设计理念: 1、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2、按照多元智能组合设计教学情境,进行分组学习。 3、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描述“问题解决”的过程,展示探究的成果,交流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的提供 1、介绍相关教学参考书,提供图书馆、阅览室等与自学有关的时空条件。 2、提供网上学习的条件,介绍有关荷花的相关网站,有关荷花的图片、种类、荷花文化以及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视频资料等,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 3、提供文体相关常识、古代中国文学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引发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探索的兴趣与创新的动力。 在学生第一课时掌握了生字、实词和重点句并疏通大意整体感知,并按要求做好研究性预习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可作这样的要求和设计: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八种智能模式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会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欣赏能力、肢体运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然观察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同时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围绕教学目标分解任务 根据学生的智力倾向以及个人选择,组成几个个“问题解决”小组,分头完成各自小组的学习任务。 六、学生课前必要的知识准备——研究性预习 1、收集历代志士仁人、文人墨客有关描写荷花的诗词篇章,动手画一画或剪一剪书中描写的荷花和荷叶; 2、亲自去公园观赏荷花,了解相关的知识; 3、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 4、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七、对学习者的预期成果: 读懂课文,能感受文章语言言简意丰,结构严谨的特点并懂得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哲学家笔下的人生哲理,能以语言、形体、音乐、绘画、人际沟通合作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八、各智能训练的教学设计与要求: 语文活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说说读后的体会,背诵有关莲的诗词歌赋;介绍“说”这种文体的特征;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媒体莲花图片;了解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以莲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性文字; 数理逻辑:统计目前自己了解到的荷花种类;统计写莲的经典名句及其作者; 视觉空间:用水彩等颜料画一画课文所描写的荷花的优美姿势;将有关莲的相关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莲曲》,配曲演唱; 人际沟通:用小组合作朗诵表演来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合作编辑赞美荷花的小画报或手抄报;合作搜集有关周敦颐及其作品《爱莲说》的背景资料,了解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作者生平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自我认识:描述自己学了《爱莲说》后的感受;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媒体莲花图片;如何认识莲的“出污泥而不染”;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我爱”说或写一段话,抓住所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 自然观察:把收集的莲花资源进行分类或实地观察荷花并写一篇日记,要抓住荷花的特征。 评价方式:评出“最佳朗诵者”、“最快背诵者”、“最佳合作小组”、“最佳表演者”、“收集资料能手”、“小画家”、等。 九、案例效果与自我评价: 1、不拘一格的教学设计,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组合倾向与兴趣爱好选择命题与角度,参与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把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平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习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习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平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习内容的开启”。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习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力得到很好地 《爱莲说》的课件 篇5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教学手段 PPT展示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四)迁移拓展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五)作业小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爱莲说》的课件 篇6教学设计 本节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因为文章的写作是一篇文言文,所以,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进行设疑自探。教师在设疑的同时,教师同时板书于黑板的右侧,对于不完整的问题,教师随机给予补充、归纳。本节解决的重难点是诵读课文,正确疏通文意,把握主旨,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因为这篇短文是“诵读欣赏课”,所以以诵读为主,讲授为主。抓住“文脉”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旨。 讲授本课,将采用“读——议--悟”的教学模式。 在运用拓展环节中,学生自编习题后,教师出示“之”字在文中运用一题,以巩固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 教学目标: 1、能流畅的诵读课文。 2、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把握文章主旨,理解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专题中,我们学习了《咏荷诗五首》,谁能背诵一下你喜欢的一首?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读荷”部分的第一篇周敦颐的《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解题、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何为“说”?【“说”是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题意: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 2、作者简介: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 3、写作背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期间,曾亲率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馨香扑鼻。作者闲暇漫步、触景生情,写下本文。 三、检查预习、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个别读。 3、学生齐读。 四、设疑自探: 1、学生设疑。 2、教师对学生设疑进行归纳 出示: 1、理解课文内容。 2、作者为什么喜爱莲花?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的?歌颂了莲花怎样的品质? 3、读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值得学习的写作手法? 五、解疑合探: 六、质疑再探: 学习本文后,你还有哪些疑问? 七、运用拓展: 1、学生自编题。 2、教师出示运用拓展题: *指出文中的“之”学的意义和手法。 a、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 d、菊之爱 *背诵课文 八、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收获。 《爱莲说》的课件 篇7通过学习《爱莲说》,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爱莲说原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 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淤泥()濯()清涟()蔓()净植()亵玩()焉()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濯()谓()隐逸()噫()鲜()宜乎()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语句赋予的品格 明确:生长环境(出……不妖)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正直、芳香 风度(亭……亵玩焉)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爱莲说原文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3.自行寻找一些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来进行练习和对照。 《爱莲说》的课件 篇8教学目的: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陋室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抽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 2、教师补充。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是一篇传世佳作。 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屋。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1、辨音识字、理解字意: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 3、教师范读或找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4、学生根据朗读提示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读课文。 2、提问: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请一位同学找出句子,并作讲解。 学生明确:从山水写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请一位同学找出文句,并作解释。 学生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爱莲说》的课件 篇9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字音字形句子翻译; 2、把握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3、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2、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wēi。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二)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 (三)文学常识 (二)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人。文学家、哲学家,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子全书》)。 因定居庐山时为纪念家乡而给住所旁的一条溪水命名为濂溪,并给自己的书屋命名为濂溪书堂并终老于庐山濂溪,所以号濂溪先生。 (五)预习检测 字音字形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噫颐 解释加点词语和翻译句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六)解读莲 1、莲花有哪些独特的外在特征?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 外在样貌亭亭净植濯清涟而不妖 枝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香远益清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莲这一意象还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借助莲表达什么? 出身低微却洁身自好,谦虚谨慎不锋芒毕露 表里如一,正直无私 美名远播,根基深厚 廉洁自律,神圣不可侵犯 3、小结 托物言志莲花的美是端庄的,典雅的,神圣的,高尚的。 君子如莲,洁身自好,正直进取却又廉洁自律,谦卑谨慎,美名远播。 通过对莲花的赞颂,表达了作者既不愿意消极避世,孤高自诩,又不愿意趋炎附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是要做一个洁身自好,积极进取,谦虚谨慎,表里如一,受人敬重的谦谦君子。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 4、菊花、牡丹分别象征哪一类人?作者对他们怎样的态度?试着读一读。 (七)拓展延伸象征意象的延伸 梅花迎霜斗雪,不屈不挠,坚韧不拔,也被认为是最有气节和傲骨的花种,虽然其生长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强、快乐地绽放,表现了一种开拓进取,迎接希望的无畏精神与乐观性格。 孔子以“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的精神气质,象征不为贫苦、失意所动摇,仍坚定向上的人格。 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春竹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竹子象征品德不俗、高风亮节、谦虚自持的人中君子。 菊,陶渊明赋予它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黄巢赋予它饱经风霜替天行道的勇士风范“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李清照赋予它伤感的情思“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荀子《大略》:“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陈毅诗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松松历寒不衰,四季长青是傲骨峥嵘的勇士的象征。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