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班国学《绝句》教案 |
范文 | 中班国学《绝句》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国学《绝句》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国学《绝句》教案1活动设计背景 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见,让幼儿了解声音的多样性,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动听的声音更是能吸引孩子的关注,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习与求知欲,我们便可利用这个兴趣点,结合多种材料,让幼儿亲身体验、探索并发现声音的多样性,并区分乐音和噪音。 活动目标 ⒈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 ⒉引导幼儿探索使物体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⒊辨听一些常听到的声音,区分乐音和噪音。 4.让幼儿懂得学会做一个安静听话的乖宝宝。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发现声音的多样性,并区分乐音和噪音。 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⒈带录下不同声音以及乐音和噪音。 ⒉供了多种物品,让幼儿探索。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等。 ⒊安静的标志。 活动过程 一、首先以小猴子的谜语导入课题,目的是让幼儿说出耳朵的作用,可以听声音。 二、感知声音: ⒈播放不同的声音,幼儿辨听并模仿这种声音。 ⒉让幼儿利用自己的手、脚和口发出声音。 ⒊让幼儿运用老师所准备的材料进行研究、探索。这一环节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让他们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⒋让幼儿知道悦耳动听的声音叫乐音;刺耳、难听的声音叫噪音。 ⒌放录音,幼儿听乐音和噪音。 ⒍让幼儿了解噪音对我们是有危害的。说说怎样减少噪音。 ⒎认识了安静的标志,并了解了安静标志的用途。 8.教育幼儿做一个安静听话的乖宝宝。 三、活动延伸 幼儿动手制作安静标志。 教学反思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 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遵循一定的教学理念,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较强的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通过实施教学后,有好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好的方面; 一、激发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师教学活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是课堂教学成与败的关键。整个活动中 ,我都以一些游戏来贯穿,有效的调动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准备活动材料。 这节活动, 要求幼儿能自己尝试得比较多。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等等物品。由于活动材料准备得十分充分,从而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方便。材料的多样性符合了不同幼儿的需求,尊重了幼儿的个性,开发了幼儿的思维。 三、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这节课的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注重幼儿主体地位 ,幼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按照自己的方法从事各种探究活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经历一个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 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获得了不同的收获, 幼儿自我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不足之处; 一、在教学过程中, 让幼儿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教师一次性提问过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提问要有目的,层层递进。 二、在交流过程中幼儿的语言概括能力,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很好的表达出来,幼儿学习积极性没有很好的激发出来,这与我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在幼儿说不出问题的时候,没有恰当的给予引导,没有及时的给出答案,没有控制好教学尺度。 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显得很拘谨,没有展现出创新能力,没有发散幼儿的思维。有点放不开,在平时活动时,决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 四、提高驾驭课堂能力,举一反三,这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面。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不少的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备幼儿,备教法、学法,努力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幼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拓展幼儿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中班国学《绝句》教案2一、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2、理解古诗中有关字词的含义,萌发对祖国的美好河山的喜爱。 3、领会古诗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4、愿意欣赏古诗,感知古诗语言的优美,风趣。 二、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19页。 2、挂图《绝句》。 3、语言磁带。 三、活动重点: 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四、活动难点: 理解古诗中有关字词的含义。 五、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启发幼儿讲述画面内容,学习古诗。 (1)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描述画面内容。 (2)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用古诗的第一句话进行概括,学习相关字词。 3、完整地欣赏古诗。 (1)这四副图连起来就变成了一首优美的诗,题目叫《绝句》,大家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录音,幼儿欣赏,进一步学习古诗《绝句》。 (3)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4、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古诗。 5、简要介绍古诗的作者--杜甫。 六、教学反思: 学习古诗《绝句》时,我请两位会念的幼儿当小老师,孩子们都学得特别认真,始终关注两位"小老师",没几遍孩子们都会背了。学会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要当"小老师",我满足了小朋友的愿望。对于孩子来说,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多么神圣与伟大,而在实践中他们又有了切身的体会。此后,孩子们学诗的兴趣日益浓厚,更主要的是它使自信回到了孩子的脸上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作为老师又何乐不为之呢? 中班国学《绝句》教案3目标: 1、激发幼儿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给诗配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学念古诗。 3、能够用动作表演激发幼儿吟诵古诗的兴趣。 准备: 古诗课件、古诗相关头饰。 过程: 一、歌曲导入。 师:刚才我们小朋友听到的是什么歌曲? 幼:春天的歌曲。 师:今天老师带小朋友来认识两中喜欢在春天里活动的小动物。 二、放燕子、鸳鸯图片。 师:这是谁?(燕子) 师:燕子长着什么样的尾巴?(剪刀) 师:燕子长着剪刀似的尾巴,飞行特别的快。在春天到来时, 我们就可以看到它们愉快的飞来飞去。 师:我们在来看它又是谁呢? 幼:鸭子、鸳鸯 师:我们有的小朋友会认为它是鸭子,它可不是鸭子,鸭子可没有这么漂亮的羽毛,它叫鸳鸯。鸳鸯的羽毛特别漂亮,而且鸳鸯是最有感情的动物,它们在出游时总喜欢成双成对,结伴而行。 师:认识了这两种动物,接下来老师要带小朋友学习一首关于燕子和鸳鸯的古诗,名字叫《绝句》。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是怎么吟诵的。 三、展开。 1、播放视频吟诵古诗《绝句》。 师:好听吗? 幼:好听 师:这首古诗是一位叫杜甫的老爷爷写的。老师为小朋友说说这首古诗里讲的是什么。 师:迟日江山丽:日,是什么意思意思? 幼:太阳 师:意思是说,春天来到时,山水都特别的美丽。春风花草香:春风吹过,飘来了花草的清香。 泥融飞燕子:泥,是什么意思? 幼:泥土 师:松软的泥地里有几只燕子在田野里愉快的飞来飞去。 沙暖睡鸳鸯:沙,就是小朋友玩的沙子。天气暖和了鸳鸯舒适的睡在河边的沙滩上。 师:下面老师教小朋友学习这首古诗。(学习两边) 师:这样学习古诗可能小朋友不容易记住,我们把小手拿出来,给它加上动作表演,看是不是就容易记住了。 2、动作表演念古诗两遍。 师:小朋友都会了吗?(会了) 师:老师要来考考小朋友看看你们是不是都会了。哪我们一起来玩古诗接龙游戏把。先来试试看,老师说古诗的前半句小朋友们说后半句。(玩两次)(分组玩两次) 3、师幼共同吟诵古诗一遍。 师:我们大家再一起来念一遍这首古诗,我请大家起立,这一次小朋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身体动作来表演古诗。 四、戴头饰表演古诗。(交代游戏规则) 师:刚才小朋友们学的都很认真,表演的动作都很优美。我们就用你们优美的动作来表演这首古诗吧。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头饰,(出示相关头饰表演古诗) 五、欣赏古诗新唱。 师:我们学习了这首古诗,也用动作表演了这首古诗,古诗还可以唱,而且唱出的古诗更好听,我们一起来听听。(放视频唱古诗) 师:好听吗? 师:等下节课老师再教小朋友学唱这首古诗。 中班国学《绝句》教案4一、教学目标 1.会认“绝、鹂”等6个生字,会写“绝、含”等4个生字,掌握“行”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3.理解古诗《绝句》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绝、鹂”等6个生字,会写“绝、含”等4个生字,掌握“行”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绝句》,理解诗句的大意。 难点 根据诗意想象画面,感悟春天的色彩明丽、景色迷人,感受诗人的心情。 三、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填句: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介绍诗人杜甫。 四、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画出生字新词。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 3.汇报生字词解决情况,教师相机强调。 “行”是多音字,在诗中读“háng”,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是“xíng”,组词“行走”。 4.同桌互认生字新词。 5.指名读诗,齐读,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五、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白鹭、积雪、船) 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古诗,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古诗) 5.梳理诗句,说说诗意。 (出示课文插图,小组讨论,说说诗意。) 六、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 (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词语连诗。(老师出示诗中的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着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七、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绝”“含”“岭” “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并练习组词。 2.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的记忆方法。 3.重点指导“绝”与“岭”的写法。 4.老师范写。 (指导学生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的地方) 5.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八、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中班国学《绝句》教案5《绝句》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无论从诗句内容还是在学诗体验上,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另外结合教材图文并茂、诗句韵味优美适于诵读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营造学诗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鼓励学生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对话平台〗 一、回顾 1、背诵《望庐山瀑布》,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方法。 巩固积累,引导方法,为《绝句》的学习做准备。 二、自读 1、按上节课的方法,自读学习: 学习生字,进行识记,读准字音。 2、交流自学情况: 出示卡片认读生字,(鹭、含、岭、泊、吴)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个别字注意扩词练习,加深学生对字意的理解,促进识记。 3、指读诗句: 抓住重点的字音,进行指导。如:“翠”读“平舌音”,“泊”读“ bo ”不要发成“ be ”的音等。 挖掘学生识字经验,引导主动识字。加强识字经验的交流,培养学生多渠道识字的良好习惯。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吴、含、窗、岭、鸣、绝、泊、柳”,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在书写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说清楚。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窗”注意不要丢掉“囱”字上面的小撇。“含”和“岭”的里面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岭”里面的是“令”。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突出其主要地位,下大力气,抓实抓好。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感悟 1、出示诗句(不出现插图),默读诗句,利用工具书自学诗句内容。 2、启发思考: 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应该画些什么,并说出理由。 3、组内交流: 有条件的可采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笔画简笔画,并说出这样画的理由。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如:“含”“东吴”。 一句一景、色彩多姿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创设情境,变“话”为画,有机地转化学习活动,在学生想画、说画、赏画、评画的过程中,理解了诗句的大意,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但组织过程中要注意“画画”不是活动的主体,只是理解诗意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不能花费过长时间,以免喧宾夺主,偏离重点,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五、诵读 1、出示插图或学生的优秀画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图文对照,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及诗句寓情于景,景美情浓的特点。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读背诗句。如:自读、小组合作读、配乐读、指画面读等,实现美读成诵的学习目标。 六、拓展 1、把自己收集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有条件的可以召开一个小型“诗歌朗诵会”,展示学生课外的古诗积累情况。 中班国学《绝句》教案6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黄鹂:又称黄鸟,雄鸟羽毛金黄色,雌鸟黄中带绿,名声婉转,栖于高枝。白鹭:羽毛雪白、双腿细长的能够捕食鱼虾的一种水鸟。千秋:千年,谓年代久远。东吴: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绝句是诗体名。绝句、律诗为唐代的今体林诗(后世称为近体诗),以区别于古体诗。这首诗以“绝句”写入诗题,又因同时有同体诗四首,所以合题为《绝句四首》,不令立体目。这首绝句为四首中的第三首。 这首七言绝句每一句各写一种眼前的景物。“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本栖息高枝,此时鸣与翠柳之上,古代诗词中“于”字长被省略,如果补进去就是“鸣于翠柳”。“翠柳”表明柳叶新绿春意渐浓,黄鹂在柳叶新绿的枝头婉转的发出呖呖的声,显示了春日风光。 “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飞上高空,随着春暖而更有勃勃生机。 “窗含西岭千秋雪”,从窗框中望出去,西岭的久积未消的雪清晰可见,好像就包含在窗框中一样。 “门泊东吴万里船”门前停泊的是万里航行的东吴船,是驶向长江下游地区的,还是由下游驶下来的?长江虽长,航程虽远,但江上船只总是往返行驶,无论是驶来的、驶去的,都使诗人想到沿长江而下,可至中游地区的襄阳,转道可至故地洛阳;正因为如此,他系情于门前停泊的东吴船,对它产生遐想。 四句尽管都写景物,但前两句写的景物以色彩(绿柳、黄鹂、白鹭、青天)、声音(鸣、飞)、动静显示春光明丽,后两句则以静景(远景、近景)暗示动意;禽鸟在春暖时节如此活跃,自己不能无动于衷的心思也得到映示。诗人的眼前景物当然不止这些,他把它们摄入诗中是有选择的,因景生情、以情取景,这就是他的选择准则。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一、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二、结构美。 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 三、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以下简称《绝句》)是妇孺皆知的名篇,几乎人人成诵,而如何解读其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笔者认为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这首小诗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因此也在各种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得到解释。权威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案》的解释是这样的: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西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着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综合起来,编者还进行了如下的延伸:“万里船”从空间上讲,“千秋雪”从时间上说,诗人身居草室,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前两句,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后两句,雪远景,船近景。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诗中的画境是前后衔接的,即便是跳动的镜头也总有其内在的联系,不可能近、远、远、近的跳来跳去。 让我们把第三、四句联系起来分析一下吧。第三句说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积雪,一个“含”字,显示了透视的眼光,即,作者主要是看窗,连同四方形的窗口一起看到西岭的雪峰。也就是说,作者是把西岭之雪和方形的窗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这“窗”如同油画的框,而“西岭千秋雪”则是框中的画,“千秋雪”无非是说山很高,高得积雪终年不化。这么高的山可以像油画一样含在小小的“窗”中,可见“西岭”之远。 那么第四句就容易理解了。诗人欣赏过以窗为框的西岭雪景之后,把眼光投向门外,又看到了奇观:透过院门口,看到辽远的水面上漂着东去的航船,那船因为太远了,以致让你感觉不出它在动,只像停泊在那里一样。停泊在哪里呢?就停泊在院门的门框中间。这也是一种透视的眼光,即,作者把“万里船”和院门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以门口为画框,则“万里船”停泊其中,成为框中的画。 这样看来,杜甫这首诗所写的景并不是“近、远、远、近”,而是“近、远、更远、极远”。那为什么说“东吴万里船”比“西岭千秋雪”更远呢?因为山高、水平,大凡观山觉得近,观水觉得远。我们站在景山上看西山,觉得很近,其实远在几十、上百里之外;而站在长江大桥上望江面,觉得远无尽头,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 因此,我们可以说,作者只不过是在那里写景,就像画家随便画一张练笔的小幅水彩一样,实在看不出什么微言大义。诗的精彩之处在于,诗人通过透视的原理来处理景物的远近,从而显出逼真的画境。当然,给小学生讲课,没必要讲什么透视,但也没必要讲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对和平的向往之类的微言大义,只要把整幅画面的意境给学生讲准确、讲清楚就是了。 中班国学《绝句》教案7【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是文学体式、唐代诗人及其风格) 2、掌握杜甫的生平及体会情感取向。 3、学习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主要是学会从一首诗的动词及形容词中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创作意图。 4、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近年来虽然《考试说明》把诗歌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所以过去多年的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常见的置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但是,20xx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 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对20xx年诗歌鉴赏的命题走向有这样一个初步认识:材料的选择应该是浅易的、脍炙人口的,在设题角度上分两个方面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允许考生在尊重定论的基础上适度发挥。所以,这节高考诗词鉴赏指导课主要围绕《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设计,使学生掌握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 2、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关键词的把握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把培养学生把握关键词并以此来获得诗人情感信息作为重点。 3、教学方法分析 针对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分析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的目标。 【教学重点】 1、杜甫的生平及情感取向。 2、通过动词及形容词来把握诗人情感,分析诗歌内容。 3、了解并掌握“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题 以文学体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进入唐诗,顺带复习中国文学史上的几种常见文学体式。 二、了解杜甫生平并把握其情感取向 1、生平概述 杜甫,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居长安。及安史之乱,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弃官。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 2、通过两首诗体味杜甫的爱国情感 3、引入《绝句》 三、讲解《绝句》 (一)通过直观观察及朗读来体味诗歌所反映出来的作者情感。 (二)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来体味作者情感,使同学了解诗歌鉴赏的要点。 1、分析动词入“情” 鸣: ①请同学找出能够形容鸟叫的词语并归为两类 ②创设情境表现黄鹂的存在状态 上: ①如果用“冲”字代替会改变什么? ②概括理想中的“上”这个动作 小结:表现了初春景色宜人和诗人喜悦的情怀。 含:引导得出“含”字所表现的诗人情感 泊:通过此字体会作者思绪 小结:写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欲架舟重游江南的愿望 2、分析形容词入“境” 可以根据四个形容词制成四幅图画,在引导学生给四幅画命名、调配画面色彩的同时体会作者情感 3、分析数词入“趣” 用对比法使学生看到数词的作用 黄鹂加上两个,成对出现,当然就雌雄合鸣,具有喜庆意味,气氛就融合协调了。 白鹭加上一行,就写出了白鹭成行起飞的特征,令人更感到真实而富韵味。 雪而千秋,言其积累之年深日久,可见西岭之高寒。(时间) 船而万里,言其来程之遥远,重游江南之思绪,越迁越长了。(空间) 。总结:一鸣一上,近景清脆,远景悠扬,一收一放,远大的要收回来,近处的却放出去。在空旷辽阔的画面中,雄浑博大的境界出来了。 四、点出“寓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五、作业: 根据所讲鉴赏方法鉴赏《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背景: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但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曾明确表示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表示自己虽怀智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 中班国学《绝句》教案8师:春天在同学们的眼里是怎样的? 生:春天有五彩斑斓的花。 生:春天一到,大家的衣服就越穿越少。 生:春天树叶长出了新芽,像是换上了一件新衣服。 生:春天来了,大雁从南方飞回来了。 师: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师:简介介绍绝句与杜甫的资料,写作背景。 (评析:以谈谈“春天是什么样的?”这一话题导入,让学生无拘无束的说春天,带领着孩子们进入到春天的情境中,并引导学生介绍知识点“绝句”及杜甫资料、写作背景,这样不仅使学生拓宽了语文知识面,也能锻炼学生的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生:想。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生自由读。 师,出示生字“鹂”“鹭”。这两个字你读准了吗? 指名读。 师:谁来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略。描红。 (评析:引导学生学生按“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这三个要求自学,在初步感知全诗的情况下,学会两个生字“鹂”“鹭”,并指导学生描红,做到读写合一。之后让学生把全诗朗读准确,为理解诗意做好铺垫。)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两只黄鹂鸟在枝头欢唱。 生:我看到天空中北归的白鹭。 生:我看到远处的江边停着远道而来的船。 生:我看到远处的高山,山顶那经年不化的积雪。 师相机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读懂了诗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是一幅生趣盎然的图画。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生交流,读。同桌互相评析。指名读。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评析:首先,让学生默读古诗,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再让学生结合所理解的诗意,上台按古诗内容贴一贴意境图,让学生动手又动脑,可以监控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他们把探究中取得的收获体现出来,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最后,让学生看着拼贴完整的意境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 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让学生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既体现了合作性,又让他们有一个自我阅读的空间,更关注到本班中理解与朗读水平不高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朗读都能再上一个层次。) 师: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生背诵。 师: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绝句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小诗人们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生:创作诗歌。 (评析:在这一教学步骤中,让学生先背一背曾经记过的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古诗,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其鉴赏能力,再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写法,出示相关春景图,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关于春天的诗。) 中班国学《绝句》教案9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词人李清照的诗(板书:李清照) 2、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你们搜集李清照的有关资料,我们一起来交流。 (学生交流资料) 3、同学们的资料很详细也很全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李清照写的这首(板书课题及古诗,学生随老师板书念). 二、整体感知古诗 1.师范读古诗. 2.生读古诗,要读通顺流利.读熟后可读给同桌听. 3.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这首诗赞颂的是谁? 三、利用网络,理解古诗内容 (一)理解前两行诗句. 1.自读古诗,读后从古诗中找出两个赞颂项羽的词语. 2.你找的是那两个词?你是怎么理解这两个词的?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人杰”和”鬼雄”的意思.) 3.前两行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找两三名学生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4.这两行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读出英雄气概) 5.现自己试读,再指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评议. (二)查找资料,理解后两行诗句. 1.齐读后两行诗句. 2.提问:读后你有什么疑问,最想知道什么? (项羽是谁?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江东是什么地方?等) 师:善于提问时很好的学习习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才会学到更多的指示,这节课老师就把问题交给你们,利用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有信心吗? 3.教师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 (1).在”百度搜索”中输入”项羽”两个字,然后点击搜索。 (2).教师推荐选项:1.项羽;2.楚汉之争和汉朝建立;3.项羽. (3).自己选择一项了解有关内容. (学生自读资料,教师巡视指导.) (4)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把你了解到的说给同学听。 (学生交流资料) 观察资料中的项羽画像,你有什么感觉,从哪感觉到的? (学生说说自己的感觉) (5)提问:通过李清照对项羽的赞颂及刚才咱们了解到的资料,你认为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宁死不屈、不苟且偷生、有英雄气概等) 师: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绝不屈膝投降。 (6)后两行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7)读诗,读出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 (学生自读、同桌读、指明读,并互相评议) 四、了解写作背景体会感情。 (1)、师: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至今思项羽”,宋朝女词人为什么要去追思一位一千多年前失败的英雄呢?这和作者当时所处时代背景有直接关系,谁把课前搜集到的作者所处年代及当时的写作背景给大家念一念? (学生交流资料:靖康之变及写作背景。) 教师播放一段带有解说的“靖康之变”的电影资料。 (2)、师: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年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远。此时,作者在赞颂项羽,思念项羽的同时,还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学生说: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失去家园的悲痛、为国家担忧等) (3)、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气愤、伤心等) (4)、再度,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 (自读、指明读,互相评议) (5)师:处于封建时期的李清照,虽是一名柔弱女子,而她不仅在文学上能流芳百世,同时,能有如此的英雄气节,实在令人佩服。 (6)、再读诗,读出作者报效祖国的气节。 (自读、指明读,互相评议) (7)真正的英雄是能够激励后人的,项羽的宁死不屈与南宋统治者的贪生怕死形成鲜明的对比,《夏日绝句》一诗既是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颂,又是对南宋懦夫的讽刺,更是李清照高尚民族气节的铿锵表白。 (8)在次读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可外延伸 (1)上网搜集李清照其他诗词,读一读,并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词读给同学听。 (2)教师推荐另一位绍兴女英雄——秋瑾。 课后上网查找秋瑾资料及他写的诗句。 中班国学《绝句》教案10教学内容: 教学第一首古诗《绝句》。 教学目标: 1、能读懂古诗《绝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的字音;能结合诗句理解含、千秋、泊等词语。 3、会背诵、默写《绝句》。 4、初步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景X。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2)揭题,板书:古诗二首 (3)教师范读。 思考:这两首诗写哪个季节的景X?写了哪些景物? 二、教学《绝句》。 1、解题:绝句是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有的古诗按诗的内容列题目,这首诗就用旧诗体裁做题目。 2、介绍作者:杜甫,唐代诗人。这是他重返成都时写的。他自幼好学,七岁就会吟诗,他的诗很有名。 3、初读古诗。 (1)自由读,拼读生字音节,观察X图,想想哪些地方你能读懂。 (2)检查自学效果。认读生字和多音字泊。 (3)指名朗读古诗,说说哪些地方学懂了。 4、再读古诗,逐句理解。 (1)理解第1句。 问:鸣是什么意思?翠柳指什么?鸣翠柳怎么理解? 回答后,教师小结:黄鹂,鸟的名称,又叫黄鹂,这句的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X的柳丛中一唱一和地叫着。 (2)理解第2句。 问:一行是什么意思?青天指什么?上青天怎样理解? 回答后教师小结:白鹭是一种颈和腿都很长的白X水鸟。青天:蓝X的天空。这句诗的意思是:一群白鹭在蓝X的天空中排成一字形飞翔。 (3)理解第3句。 问:窗含是什么意思?千秋雪指什么? 回答后教师小结:窗含,从屋里往窗外看,外面的景物就像被窗口包含着。也就是窗柜里围着的景物。千秋指好多年。这句诗的意思是:从窗口可以看见岷山终年不化的积雪。 (4)理解第4句。 问:泊是什么意思?万里船指什么? 回答后教师小结:泊是船在岸边停靠的意思。东吴是指古代吴国所在地,指长X中下游一带,在我国东部。这句的意思是:门外X边停靠着远航东吴,行程万里的船只。 5、自由读古诗,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6、指名朗读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朗读、背诵。 四、默写《绝句》,完成《作业本》第6题。 五、完成《作业本》第2、3、5题。 课后反思: 在古诗的教学中,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读古诗理解古诗中一些词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整首诗。往往忽视了课文中X图的作用。课文中的X图我仔细观察和古诗的意思是有密切联系的。在教学中,我利用课文X图让学生自己先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再理解。发现有些不用教师讲解,学生就能理解。因此在教学古诗时千万别忘记X图的作用。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