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孙权劝学》教案 |
范文 | 《孙权劝学》教案集锦八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孙权劝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孙权劝学》教案 篇1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孙权劝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再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 2、技能目标: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2、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教学难点 : 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学情分析 : 学生掌握文句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翻译课文,课件。 教学过程: 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习内容,时间预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联系实际,点拨升华,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 一、导入新课,抽层检测。(5分钟) 二、出示目标,自主学习。(8分钟) 三、共同探究,构建知识体系。 (一)复习回顾:(3分钟)(大屏幕出示重点) 根据小组课前展示情况,用3分钟复习上节课学习要点。 (二)再读课文,根据下列小问题,理清文章发展脉络(5分钟) 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b.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c. 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学法指导:再细读课文后完成。 总结:文章围绕学展开,出现的三个人物分别是:孙权 学--吕蒙 学—鲁肃 学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0分钟) 1、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人物的表达的? 2、孙权的话表现了对吕蒙的什么态度?从文中找出,仔细分析 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4.结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猜一猜吕蒙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 5.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总结一下人物形象吗? (四)拓展延伸:(6分钟) 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五)、当堂检测(5分钟) (六)、作业设置:(3分钟) 必做:同步一、二、能力迁移一; 选作:能力迁移:二 小结: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教案 篇3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 2)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2、教学重点:品味人物语言的语气特点,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4、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5、教学工具:PPT、录音、图片 6、课时安排:一课时 7、教学过程 Ⅰ 导入: “吴下阿蒙”的故事理解 Ⅱ 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 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Ⅲ 检查生字词 卿 qīng 岂 qǐ 邪yé 孰shú 遂 suì 更gēng Ⅳ 听课文录音,注意朗读节奏。 Ⅴ 学生齐读课文 朗读指导:注意文章中出现了三个人物,他们说话的语气也不尽相同,在朗读时要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读出责备的语气 (3)“卿言多务,孰若孤?” 语重心长。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出自豪的语气。 Ⅵ 疏通文意 初,权 谓吕蒙 曰:“卿今当涂掌 事,不可不学!”蒙 辞 以军 当初 对……说 当权 推辞 用 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 博士 邪! 事务 难道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通“耶”,语气词 但 当 涉猎, 见 往事 耳。卿言多务,孰 若 孤?孤常读书,自 只 应当 了解 历史 罢了 谁 比得上 以为大有所益。” 蒙 乃 始 就学。 及 鲁肃 过寻阳,与蒙论 议,以(之)为,认为这样是 于是、就 从事 到了……时候 讨论 议事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 更刮目相待,大兄 何 重新 为什么 见事 之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认清事物 迟 于是 拜见 表顺接,然后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过去的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很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Ⅶ。合作探究 1、孙权如何以自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阿蒙由不学到就学,经过自身的努力使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有勇有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让人刮目相待。反映出在现实生活情况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Ⅷ。体验反思 1.你觉得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谦虚、听从劝告,好学、 2.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给你怎样的启示? A 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可以改变人生,非学无以成才。 B: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C;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开卷有益”是良言。 Ⅸ。延伸拓展: 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 ,谈谈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板书: 劝学 就学 赞学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孙权劝学》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3、找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③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 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 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孰若孤(谁、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四、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 变 吴下阿蒙 ─────→ 才略吕蒙 乃始就学 5、此文对我们21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 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 变 环境 ────→ 天才 持学 五、小结 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建设出一个发达富强的国家,必须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习,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书】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 《孙权劝学》教案 篇5内容分析: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 学情分析: 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2、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 能力目标 准确朗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并通过文章的朗读与分析了解 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应该学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文化养料;同时,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应该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 并认真的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导入新课 听讲 二、简介作者生平、创作以及《资治通鉴》的基本情况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穿1362年史事。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组织学生进行材料交流并出示板书 将课后查阅的资料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范读课文并对学生进行“如何概括段意”的学法指导 概括段落大意 四、准确翻译课文,并识记重点词语 1、 师生互动进行掌握文章的基础知识:学生设疑,教师答疑; 2、 教师出示板书,检验讨论结果,并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组织、参与学生讨论,并进行适时指导 分组讨论: 1、 设疑; 2、 翻译文章 五、揣摩品味课文 1、 认真朗读课文,试回答如下问题: 1)孙权劝学的过程与结果分别如何?你查到了那些资料可以说明吕蒙学有所成? (过程:指出“学”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指出“学”的可能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三国演义》第76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等) 2、 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完成板书) 3、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何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问题 讨论,回答问题,听讲,记笔记 六、表演课文 1、 按原文内容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 2、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使用现代汉语进行表演; 3、 将表演的背景设置为现代社会,可进行合理的想象,中心议题应该展示《孙权劝学》一文的现代意义。 提出表演的要求与规则,并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剧的表演 表演课文,评价表演 七、总结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武装自己的思想。虽然英雄已去,但他们的豪情与才智却奖被人们永世传诵。还记得《西江月》这首荡气回肠的古词吗?让我们一同来背诵一下,感受历史,激励斗志。 总结全文,背诵《西江月》 听讲,背诵《西江月》 八、布置作业 学完《孙权劝学》一文,想必你一定有所感触,试结合你对吕蒙的认识写一篇短文,题材、字数不限。 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 板书设计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 ↘ (听) ↓ (证) ↙ 劝 课后记:本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分析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风格。 《孙权劝学》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最好达到背诵。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朗读法,教授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平时你不学习或不做作业时,你家人都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你们家里人都会苦口婆心的劝你们“还不赶紧做作业啊”,“作业不做,学习不学将来就没有好工作”。而在三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大将,他曾经追随周瑜打破曹操于赤壁,曾经为孙权立下赫赫战功,他就是吕蒙。孙权十分的信任他,可他有一坏毛病,就是不爱学习。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学习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劝说的,劝成功了没有。 二、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终于学有所成,得到鲁肃的赏识。 2.简要概括这篇课文的发展。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三、研读课文 1.孙权劝学。 ①要求学生找出来文中的句子。 孙权一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二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请同学朗读,对照注解翻译重点字词与整个句子。 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忙,比得上我吗?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专掌传授经学的学官;涉猎:粗略的阅读;往事:历史。 ③揣摩孙权劝说的语气。 一劝:语重心长的,威严的。 二劝:语重心长,但又有点生气,却还是委婉。 ④劝学的结果。 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 2.鲁肃赞学。 ①吕蒙学成了吗?你是从哪知道的?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吴县的阿蒙了!) 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 ②你怎么理解鲁肃“遂拜蒙母”的行为? 一是侧面烘托吕蒙学有所成,二也表现了鲁肃惜才、爱才。 ③学习成语。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3.分角色朗读。 ①全班试分角色朗读。 ②模仿表演。 请四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旁白。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 ③师生点评。 ④以四个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延伸 1.吕蒙从不学到学的这个过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结合课文内容多角度理解) 从孙权:当你劝说别人的时候要有耐心 从吕蒙:读书的重要性,要虚心的接受别人的好意见,懂得不断改变自己进步 从鲁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要有礼貌重视朋友。 2.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五、作业 1.结合页下注释,巩固背诵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一劝又劝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孙权劝学》教案 篇7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阅读分析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当场背诵全文。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背诵全文。 3、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孙权劝学》教案 篇8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 先集体背诵课文。预设:大多数同学背的不错。还有几位同学不熟。所以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对一些不肯用功学习的同学应该如何劝导他呢。无独有偶,三国时,孙权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他怎么劝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孙权劝学》。(板书课题及作者) 2.了解作家作品 谁能简介作家作品,要求背着说。 二、引导自学,发现问题 1.根据你们的学习经验,你觉得本课我们应重点学习什么。(提示:知识、写法) 认定目标:学生根据所学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师总结出示目标。 孔子云:“学然后知不足。”教师云:“自主学习,体会深刻。”专家说:“喂大的学生是无能的学生。”现在你们就自己动手,丰富头脑吧。 出示自学提示: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并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点拨导学,合作探究 (一)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天你们是烧多大的火呢,谁来说说你的疑问。 学生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问。 竞争促进合作,我们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看哪组能把文中的人物读活。(分旁白、孙权、鲁肃、吕蒙) (二)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幸运总是爱给有准备之人的,智慧之花会落入谁家呢? (三)备选题目。 由学生自选人物。点击后直接链接到备选题目中的某一道题。 然后教师给小组打分。 张弛有度,紧张过后我们一起来思考。 (四)思考讨论 1.概括课文主要情节。(板书)劝-学-赞 2.课文在情节详略处理上有什么特点?引申出文章重点在劝及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果我把后两个情节改一下: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蒙侃侃而谈。你看如何? 3.如果把课文的题目换成“刮目相待”怎么样,说说你的意见。 预设:本文重点写的是劝,比较有特色的也是劝。看来劝中有深意。 从学生的回答中导出本课重点及难点: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揣摩并想象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扩写其中的某个片段或某句话。 设置意图:为了让学生体验本课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把课文的题目换成“刮目相待”怎么样,说说你的意见。然后从学生的回答中导出本课重点及难点:本文重点写的是劝,比较有特色的也是劝。看来劝中有深意。为了让学生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我一改以往的直接提问:你从对话中感受想像到了人物的何种心理和神态。因为这样,学生不能真正切实感受到人物的语言情味。 对这个重点和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教师先做示范: 然后,我鼓励学生超越范例进行写作练习。下面就是课堂片段:学生练习。 陈思宇:吕蒙暗自高兴,想:鲁肃既然如此说我,想必我的进步真是不小。当初听孙权的话真是对了。现在我已文武双全,由此看来,读书真是受益不浅呀。想到这,不由自主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聂艺菲:孙权心想:“吕蒙这个人物有的是勇气,缺少的是智谋。如果多读书,就会弥补这些不足的。那样我身边就会多了一位文武双全的好将军了。那样,我何愁难以创建大业呢。想到这,孙权便苦口婆心地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政掌权,可不能不学习呀!” 孙海清:鲁肃面容可掬,心里想道:“这个吕蒙,如今不仅武功高强,居然也知兵法,懂谋略。与以往的那个吕蒙比起来,真是焕然一新,真让人大吃一惊。说道:“你现在的才略,不再是当初的那个不读书的阿蒙了。”又想:这回我应该与他结为兄弟,以后对我也有帮助,否则,岂不可惜了。于是结为好友而别。 四、当堂训练,内化所学 还记得我的那个难题吗。司马光老先生教了我们这么多劝的艺术,你们也一定会是个优秀劝解员了吧。那就帮我劝劝他们吧。 设置劝学语言情境,进行对话描写训练(见课件)。 杨胜男:“学无止境,以后的日子还长者呢!现在苦点累点,以后就会苦尽甘来的。你现在的问题是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改进学习方法后,你会更棒的!” 赵倩:其实学习方法和心态很重要。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并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学起来就不费劲了。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那么学什么都是白学,因为他根本就没用心学。如果把学习当成乐趣,不也是很好吗? 徐德漩:爸爸,您还是需要学习的。学无止境,如果把知识比作海洋,您学到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所以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会弥补我们的不足。那样您就更受别人尊重了。 王雪:爸爸,社会在进步,不能因为学历高就不学。还有许多的新鲜知识等着你去学,有许多新的事物等你去发现呢。不学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李丹:不要找客观理由,我是领导,但现在还得学习呢!咱们俩现在有可比性吗?没听过:“活到老,学到老。”吗?学习对工作也有帮助呀!现在还有老年大学呢!再说了,工作干好了,还能加工资呢,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王艺学:爸爸,知识永远是新鲜的,即使对老人也是。一个八十岁的老人还学会了好几门外语呢!所以你也应该学习,再说,你如果博学些,您的下属不是会更钦佩您吗?你工作不就更好做了吗?咱们俩一起学吧。 王彬:学习是你的唯一出路啊。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日后回报社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你看我,以前不学习,成绩倒数。现在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用心学了,也从中体会到了乐趣。你也试一试吧。 五、反思总结,质疑求学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文质兼美。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深刻的内涵都会启迪着我们。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学贵在反思和质疑。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疑问吗?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吗? 六、分层作业,异步达标 必做题:用成语“刮目相待”和“吴下阿蒙”造句。 把你揣摩并想象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扩写其中的某个片段或某句话。 选做题: 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用300字以上的文字谈谈自己的感受? 后记: 我们学校所进行的“创建新课堂、构建初中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中要求课前展示教学目标,我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体会本课学习目标。这样学生通过学习体验能主动有意识地掌握学习重点。 从我的教学实践中就可以感受到让学生先体验,他们就会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感知,这样才会触发他们拥有探索的欲望,求知的渴望。并且探索后的收获会让学生欣喜不已从而铭记在心。 实践证明我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人物的语言情味又能在体会理解课文的重点和特色时得以写作上的训练。 从课后学生的作业中也能看出学生文学素养在提高,有的还能熟练地运用古文去扩写。 例如,附学生作业举例: 周鸿基:受到辅导后,他的成绩突飞猛进,真应对他刮目相待了。 佟佳:几天前,他还是个淘气包,现在,他懂事了,知道用功学习了。真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了” 崔浩然:你现在知识如此丰富,再也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了。 邵丹:他以前什么都不知道,现在却宛如一位学者,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了。 从课后作业中能看出大多数同学都能感受到每个人物的心理,揣摩出人物的神态。 徐德漩:肃想:蒙不过是个只知弄兵器的武夫,才疏学浅。我难为难为他,也好让他知道打仗不能只靠硬拼。于是开始谈论兵法,没想到,吕蒙的回答竟很有见解。他十分惊讶地说:“你今天的才干不再是当初的那个阿蒙了。 王翘楚:当鲁肃寻阳时,吕蒙与他大谈破魏、蜀之道,讲的精妙之极。鲁肃大惊道:“以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已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吴下阿蒙了。 张灿宇:蒙谈了一会军机大事,也想趁机嘲讽一下吕蒙的才疏学浅。不想,待鲁肃讲完后,吕蒙就事论事,侃侃而谈,借古喻今,头头是道,直说的鲁肃张口结舌、目瞪口呆。惊呼道:“吕大人今日的才干和谋略,再也不是当日的吴下阿蒙了。 姜楠:你今天的才学已在我之上,你过去武艺过人,英勇善战,今又文才非凡、真是文武双全,再不是原来的吴下阿蒙了。我东吴又添一人才啊! 王迪峰:初,孤令卿当涂掌事、,乃因卿有治军军平战之勇。而卿之智术浅短,诚不可做大事。孤拒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欲内修政务,卿不可不学! 汪澜:肃与蒙论议,知蒙羞于兵法,厌读兵书。故,初欲使蒙难堪。奈何!今日之蒙,非复吴下阿蒙。实乃一博学将才。遂叹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思之,吾应与之交好,此乃真博学矣!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