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范文 |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展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万寿山、昆明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朗读、提问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初读课文后,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是:(先游览长廊,然后来到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我们还领略了长廊的长而美(板书) 走完长廊后,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好雄伟啊,到底看到什么呢?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18课——《颐和园》,我们赶快翻开书第88页,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吧。 二、领略“佛香阁”壮观美 1、抬头一看,我们看到了什么?(板书:佛香阁、排云殿) 2、佛香阁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能找出有关句子跟我们读一读? 3、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指读——再指读——谁再来读一读(你读得真流利) 5、你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佛香阁的特点吗? 佛香阁: 八角宝塔形 三层建筑 很高的宝塔(耸立) 闪闪发光 6、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带括号的词显示不同颜色) 从“耸立”一词,我们感受到了佛香阁的壮观,整个佛香阁是多么壮美呀!(板书:耸立) 7、那排云殿是怎么样的? 幻灯片出示: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8、这排云殿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请自己再读读。 一排排,金碧辉煌。(板书:金碧辉煌) “一排排”,可见排云殿的占地面积之大。“金碧辉煌”可见排云殿是那么的华丽,那么的光彩夺目。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这句读一读。 9、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它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是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 同学们请看,这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书上那样写有什么好处?(让人产生悬念,很想知道是什么,感兴趣。也突出了佛香阁、排云殿的美。) 10、想象我们此刻正在万寿山脚下,让我们把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美读出来吧。(师生合作读) 三、对话文本,细品语言 佛香阁、排云殿可真美呀,那登上万寿山,又将会有什么样的美景呈现在眼前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一起感受一下吧。 1、师配乐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 2、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把你看到的景色用“——”画出来。 (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3、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望,看到了这么多的美景,你最喜欢哪一处的景色?重点品读第2、3、4句。 4、幻灯片出示:(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1)、还有谁喜欢这句,请你读一读。 (2)、你觉得这句话美在哪里?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带括号的词显示不同颜色) (葱郁:说明树木茂盛,很绿。有黄色、绿色的屋顶,朱红的宫墙,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很美。) (3)、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幻灯片出示: 师小结:要把句子读出美感来,我们应该在朗读时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注意“美”的词语。语速和语调还要有快慢、高低之分。 (4)、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吧。 5、还有喜欢的景色吗?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6、幻灯片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1)、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从这个比喻句中,你感受到昆明湖的什么特点?(静、绿、)(字体显示不同颜色) (2)、还有哪一句话也体现了昆明湖静的特点?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你找得真准确) (3)、静是怎么样的?你能想象读一读吗? (4)、谁能感受到昆明湖静静的美?请你读一读。 (5)、谁还能带我们再次欣赏这静静的美?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来到了静静的昆明湖。书上的黄色泡泡提示我们,“滑”字用得好,能把它改为“划”吗?(同桌讨论) (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速度非常慢,使湖面保持平静。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划:用力挥浆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6)、指读课文。(配乐) 谁能带领我们欣赏这样的美景,伴着音乐,把第4自然段读一读? 7、从万寿山下来,我们就来到了昆明湖,在湖上,我们看到了一座特别的石桥,这石桥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读第5自然段,把有关句子用“——”画出来。 (1)、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指读——再指读 (2)、这座桥有什么特点? 柱子多——上百根 狮子的形态多——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带括号的字体显示不同颜色) (3)、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感受?(这座桥很美,古代劳动人民非常伟大,充满着智慧和才干) (4)、请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把这两句话再读一读吧。 (5)、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各种姿态不一的狮子图片吧。 你能够想象出这些石狮子各种不同的姿态吗? 有的( ),有的( ),有的( )…… 11、同学们,在颐和园里,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外,还有许多的景色,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三、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游赏一下颐和园其他美丽的景色吧。(图片欣赏) 1、看完颐和园这么美的风景,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颐和园真是太美了,作为中国人,我感到骄傲、自豪……) 2、小导游展示。 这么美的风景,我们要一起分享,谁愿意做个小导游,带领大家欣赏美丽的景色并作介绍呢?你可以选书上的几个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或者是你自己在课后搜集到的颐和园的景点。(请2位同学展示,一个讲课内景点,一个讲课外景点。)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北京颐和园游览。今天由我 为大家做导游,希望大家玩得开心。 …… 四、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真正去颐和园游赏一番。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五:附: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图 图 图 长廊 万寿山 佛香阁 图 昆明湖 长 美 排云殿 图 静、绿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人教课标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按游览顺序记叙了颐和园中的著名景点,文章条理清晰,语言优美,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学这篇课文应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结合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感受景点之美和文字之美,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出:要变革“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在语言环境中培养理解、想象、欣赏、表达能力的基本原则,在本课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大胆表达,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展示”的愿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努力将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紧密结合,在自读自悟中利用网络平台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增强对颐和园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5、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 感受景美──自主探究 发现问题──网络查阅 协作商讨──汇报交流 探究实质──归纳总结 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网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联想,游戏引入 1、游戏: 词语大联想: 蒜头 花朵 冬天 清水(水仙) 北京 印章 2008 第一次(奥运会) 皇家 北京 园林 长廊(颐和园) 2、配乐简介颐和园: 这就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那里水天空阔,旖旎动人,浩淼烟波中,神山仙岛鼎足而立;湖上长桥就像一道飞虹,跨向绿水之中,湖上一座座拱桥婀娜多姿、景色天成,后山后湖、松涛阵阵,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有“皇家园林博物馆”的美称! 3、激趣引入: 告诉同学们一个好消息,颐和园正在评选最佳景点,诚心邀请你们参加最佳小小景点讲解员的评选,(点击邀请函)想参加吗? 想一想,如果你是讲解员,你应该了解哪些关于颐和园的知识呢? 评委会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很美的课文,读完之后,你肯定会对颐和园有进一步了解。 4、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请教拼音朋友帮忙。 二、检查识字,评选激趣 1、过渡: 想成为我们的会员可不那么容易,得接受评选委员会的考验,敢不敢接受考验? 出示词语卡片开火车读。 2、游戏: 评选委员会请小朋友们玩一个游戏,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课文游览的顺序,做好拼图游戏,谁将有资格成为我们的小小讲解员。 (师板贴游览顺序图) 3、祝贺大家都顺利过关,成为一名小小讲解员。刚才我们初游颐和园,你感觉怎样? (美) 4、学习要求: 你最想成为哪个景点的讲解员? 评委会为各位准备了每个景点的许多资料,你想成为哪个景点的讲解员,就来做一做这些事情: ⑴ 读一读那个景点的文字介绍。 ⑵ 看一看相关图片资料。 ⑶ 最后再说一说景点的美丽之处。最后通过你们的介绍,哪个景点获得的支持者最多,哪个景点将成为颐和园最佳景点,而景点的讲解员也将获得最佳讲解员的称号。 三、依托网络,自主探究 四、精读研讨,汇报交流 1、长廊: ⑴ 组长汇报: 边讲边演示。 ⑵ 对讲解员的解说进行评价。 ⑶ 组员补充。 ⑷ 游客质疑,讲解员解答。 ⑸ 理解课文内容: ① 通过讲解员的讲解,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② 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的?请用笔勾出来。怎样朗读才能体会到长廊的长? (学生读) 学生评价。 (电脑出示语句品读) ③ 长廊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电脑演示帮助理解)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④ 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 (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 ⑤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廊很美,为什么作者这样描写就让我们感到长廊更美了呢? 写作方法: 用词准确;抓住特点来描写;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从下→上→两旁。还写出了感受。 ⑥ 过渡: 在长廊参观真是美不胜收。我们不仅能看到五彩缤纷的彩画,闻到淡淡的花香,还能享受微风的轻拂。 2、万寿山: ⑴ 讲解员解说。 (山上景物) ⑵ 对讲解员的解说进行评价。 ⑶ 通过讲解员的解说你知道万寿山上有哪些著名的景点?你觉得这些怎样?怎样的美?请你用书上的语言回答。 指导朗读。 ⑷ 学生质疑: 理解“耸立”的含义。 (出示佛香阁图片帮助理解) ⑸ 过渡: 那琉璃瓦光滑透亮而且是黄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那排云殿,一排排宫殿富丽典雅,光彩夺目。真是雄伟壮丽! (结合图片演示) 3、在万寿山上鸟瞰: (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 过渡: 要是登上万寿山,在山上俯看整个颐和园的景色那将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⑴ 学生按照: 读—看—讲的方法自主学习。 (电脑出示学习方法) ⑵ 质疑品读: 电脑出示优美语句进行品读。 ① 品读: 葱郁的树丛……朱红的宫墙。 葱郁的树丛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反复朗读) ② 品读: 昆明湖……一块碧玉。 你觉得这段美在什么地方? (静、绿、比喻) 现在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会昆明湖的美吧! 重点轻读: 静、一镜子、绿、一碧玉。 (电脑出示相关资料) ③ 品读: 此时此刻……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体会“滑”的含义。 (结合视频理解) ⑶ 师:在万寿上上能观赏到这么美的景色,真让我们大饱眼福。我们看看小讲解员会怎样给我们解说呢! ⑷ 讲解员解说。 ⑸ 过渡: 水平如镜的昆明湖倒映着翠绿的柳条,湖水显得更绿了。置身这样的环境中让我们感到如入仙镜,下面就请昆明湖的小讲解员们带我们去游览。 4、昆明湖: ⑴ 小讲解员解说: 每位讲解员只抓一处景物来讲解: 历史──17孔桥──和小岛…… ⑵ 重点讲解17孔桥: 昆明湖上有著名的景点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读后回答: 洞多柱子多、狮子多。 (结合视频理解) 5、齐读第六自然段,总结归纳: 物多景美。 五、创作延伸,公布结果 1、刚才我们随着讲解员在颐和园里细细地游览了一番。那你最喜欢哪处景物呢?请你用几句话写出你的感受。 (学生在电脑中完成) 公布评选结果。 2、教师介绍其他网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展示学生电子小报,激发学生课后合作完成。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留连忘返,小讲解员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个拥山抱水景色秀美的地方,它以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的魅丽,倾倒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被人们赞誉为人间天堂。 2、这节课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好游记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1、下面,我们就随作者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大家仔细看,认真听,想一想录象主要介绍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播放录象) 2、交流: 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作者是怎么描写颐和园的景色的?谁能说说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具体描写颐和园的? (第2~5自然段) 4、自己读读这个部分,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 填空练习: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 )。走完长廊,就到了( )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 作者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三个景点。 教师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文哪个自然段写长廊?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长廊的? 2、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廊内──廊两旁 3、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长廊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 交流明确: 长廊又长又美。 ⑴ 感觉到长廊的长,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⑵ 那么,你又从哪些句子体会到长廊的美? ⑶ 长廊不仅又长又美,而且连它周围的环境也怎么样? ⑷ 在这么美的长廊游览,游人的心情怎样? 4、看长廊图片。 5、出示句子: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指读,思考: 这句话中哪儿写得好?为什么?画多而美,作者描写具体生动,用词准确。 6、欣赏着精美的画面,感受着周围美好的环境,现在我们仿佛就在游览长廊。让我们把长廊又长又美的特点读出来,好吗? (齐读第二自然段) 7、小结: 长廊真美啊,1990年它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丰富多彩的绘画,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四、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学习写万寿山的这部分内容,请大家默读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万寿山的景色的? 交流板书: 山上、山下 2、那么作者在山下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指读第三自然段,读后交流: 佛香阁、排云殿。 3、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和描写排云殿的句子?其他同学想想佛香阁和排云殿有什么特点? 指读,出示句子,自读谈体会。 4、谁再来带着感情读读这一自然段,让同学们通过你的朗读,体会到万寿山的雄伟壮丽。 5、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登上了万寿山,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大家边读边划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读后交流。 6、这段中还有哪些景物也写得很美? ⑴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指导朗读句子。 ⑵ 出示句子: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7、万寿山的景色特别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受、美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过渡: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2、指读,思考: 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点?重点描写了哪个景点?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堤岸──湖心岛──十七孔桥 重点写了十七孔 3、那么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呢?你能不能从文中的语句中体会出它的特点? 桥洞多,狮子姿态不一。 4、出示句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指读,从“姿态不一”体会到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 齐读句子。 六、总结全文 1、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2~5自然段,领略了颐和园的秀美风光,请大家找一找课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颐和园的特色? 第一句。 板书: 美丽的大公园 2、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知春亭、玉带桥、石舫……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 学生齐读。 出示最后一节: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板书: 说也说不尽 “说也说不尽”是什么意思? 3、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4、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几处景物的美丽景色,使我们感受到了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七、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八、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的过程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的过程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颐和园》,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颐和园,那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了颐和园各个景点的美丽景色) 出示颐和园景点图片,学生欣赏老师简介,师生共同领略颐和园得美。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细细地游览颐和园各个景点。 二、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师: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的景色 板书:参观游览: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一)学习第二段 1、师:作者不但把参观游览的顺序介绍得很清楚,而且,描写颐和园的语句也很优美。现在就让我们一处一处细细地游览颐和园各个景点。(出示第二段)我们先去走长廊,谁带用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长廊中? 指名读第二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长廊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 生:长、美(美如果没讲出来,放到后面引导)(板书) 师:长,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1)一眼望不到头。怎么说? 师作解释:作者可能站在那里,望不到头,踮起脚尖看,看不到头,往左看看,看不到,向右看看,还是看见很多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总之不管怎么看,就是——一眼望不到头。谁来读读这一眼望不到头的感觉。(出示长廊图片) 评价:读得好的:这长廊果真长啊! 读得不是很好:我觉得就快望到头了。谁能通过读告诉大家,这长廊很长,是望不到头的! 师: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很长? (2)七百多米长,273间。告诉你们,这条长廊的实际长度是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哦!这里用具体的数字,告诉我们这长廊怎么样?生:很长。谁能读读 师:写长廊的长,除了用文字来描写,还用了数字,这种描写方法使我们更形象具体的体会了长廊的长。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到我们以后的习作中。 师:还从哪看出长廊很长的? (3)有几千幅画。 师:是啊,这条长廊的横槛上雕刻着几千幅画,确实很长,从这几千幅画里,你除了看到长廊的长,还看到长廊的什么?(美) 师:美在哪儿?(点横线)“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出示图片)横槛在哪里?指出来。每一间是这么长,有多少间?(273间)可想而知,这长廊怎么样?这273间上面有多少幅画?(几千幅)这些画上都画着些什么?你知道吗?引:告诉你们,这上面画得都是些奇花异草,还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人物呢!(生想象画上的内容)总之,这几千幅画里,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绘画艺术多么高超啊!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画的美,画的不同! 指名生读 (4)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是很长很美的? “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生读。读的不好评价:接的不够快。好象过了一个星期,才接上去开。再读。 师:这说明花的种类很——多。这么多的花,我谢了,你开,你谢了,它开,总之一年四季都有花儿在——开放。是啊!这怎么能不说明长廊是很长,很美的呢! 2、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就置身于长廊之中,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景随步移,那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就展现在你们的眼前,你有什么感觉?生说感觉。(神清气爽) 师:什么意思,练说句子 学生用神清气爽说话 3、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评价: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这长廊,更长、更美了! 4、师:想一想,要建造这样的一条长廊,需要哪些人? 生可能会说:画师,工匠,设计师、花匠……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在当时建造的场景上,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说,师根据说的情况引导。如:你看的真仔细,为什么要重重地刻? 师:从这些美丽的景观中,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能工巧匠的智慧,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读这长廊。 师:谁想做一个颐和园的小导游,带我们游览这美丽的长廊。 学生先练习 指名做导游,结合图片介绍长廊 师做评价:你这名小导游真称职,把长廊的美丽景色介绍的真具体 (二)学习第3、4段 师:这长而美的长廊,我们走过了。而且走的很尽兴。颐和园里还有其他的景色等着我们去细细游赏!现在该去哪里了。 生:万寿山 师:课文的哪几自然段是写万寿山的?(第3、4自然段) 1、请同学们把这3、4两段读一读,看看万寿山上有哪些景物?(佛香阁,排云殿)出示图片 (1)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这佛香阁、排云殿是怎么样的?从课文中画出有关它们特点的词语!出示第3自然段 (2)交流 师:谁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学生: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琉璃瓦闪闪发光 师:佛香阁具体的位置在哪?文中用了一个词(耸立)什么意思。(引:像我这样站在这里,能叫耸立吗?) 那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说明这个佛香阁怎样?高板书 师:琉璃瓦见过吗?出示图片(边看边解释: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用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一般用来铺设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师:排云殿有什么特点?金碧辉煌(板书)金碧辉煌是怎么样的,谁来形容一下。(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从“一排排”中体会出什么 学生:说明面积很大。多,整齐 3、佛香阁和排云殿一样,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一起读读这段话。 三、板书概括 我们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按照游览的顺序,游览了颐和园的几处景点,(指着板书)先去走了长廊,长廊的长和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看见了高耸的佛香阁和金碧辉煌的排云殿。不知不觉中,这几处景色我们游览完了,也该下课了,还真有点恋恋不舍。不过没关系,下节课我们继续游览颐和园的其他几处景色。下课!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