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吆喝》优秀教案 |
范文 | 《吆喝》优秀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吆喝》优秀教案(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吆喝》优秀教案1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吆喝形式的多样性。 2、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吆喝的特点,并尝试创编吆喝。 3、在游戏情景中体验不同的吆喝形式带给我们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 2、快板、纱巾、喇叭道具各若干。 3、图书、水果、点心模型若些。 4、店铺牌子三个。 活动过程: 一、回忆探索——了解特点 1、播放录音,引导幼儿回忆模仿听到的吆喝。 导语:王老师在农贸市场录了一段特别的声音,一起来听听吧! 2、老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的老板,他们为了更快的把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就会"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宣传方式来吸引顾客,让自己的生意红红火火,这种宣传方式,就叫吆喝。 3、提问:小朋友,你们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吆喝?逐步归纳出吆喝的特点。(声音洪亮,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吸引顾客,让他们一听就想买。 二、尝试体验——发现不同 1、普通话吆喝 给幼儿一个想像中的物品,引导幼儿从物品的特点入手,初次尝试创编吆喝这个解暑又解渴的夏季水果之王西瓜并分享,老师对幼儿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与评价。 2、歌唱类吆喝 出示读书节卖书吆喝创意视频,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对比,让幼儿发现这种吆喝的不同之处。 小结:像这种用歌唱的形式进行有节奏的吆喝,我们称它为——歌唱类吆喝 教师再次出示樱桃、苹果和西瓜图片,幼儿邀请同伴进行讨论、合作创编吆喝。 3、展示创编结果,评价小结。 三、情境表演——合作创编 1、介绍商店及游戏规则。 2、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摊位,分工讨论创编吆喝。 3、集市开张,分角色游戏。 4、活动自然结束。 《吆喝》优秀教案2活动目标: 1、热爱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体会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2、在活动中能友好地与同伴分工合作,并大胆地与人交往。 3、善于捕捉周围的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并能运用恰当的语言大胆地表现。 4、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吆喝的特点,并能自己创编吆喝。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带幼儿到市场中观察商贩买卖物品。 物品准备:冰糖葫芦、各种水果、羊肉串、臭豆腐、凉粉、玉米、烧饼等。 情景创设:美食街。 活动过程: 一、引导探索——让幼儿明白什么是吆喝?为什么要吆喝? 1、老师出示冰糖葫芦,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其特点。 2、老师示范简单的吆喝,让幼儿进行判断这样的吆喝好听吗?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创编吆喝,并进行个别表演。 3、幼儿自由结伴向客人老师吆喝冰糖葫芦。 4、请幼儿说自己吆喝冰糖葫芦的过程,让客人老师给出评价。(由一名客人老师到幼儿面前根据刚才幼儿吆喝的情况,总结幼儿吆喝的缺点,比如声音要大一点,语言要更生动,语言应更丰富,将你的东西说得更好,让别人一听就想买。) 5、老师小结:吆喝是生意人在出售商品时,对自己的商品的一种宣传,目的是把自己的商品说得棒棒的,让自己的商品卖出去。 二、回忆观察比较,探询吆喝的形式与特点 1、提问:小朋友,你们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吆喝? 2、幼儿回忆模仿各种形式的吆喝。 3、观察比较:引导幼儿在吆喝的形式上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归纳出吆喝的特点。 (在这一层次里,先让幼儿说说生活中听到过的吆喝,然后教师向幼儿展现三种吆喝:普通话的,方言的,唱的。让幼儿比较觉得哪一种更有趣,然后以鞋子为例让幼儿选择三种方式的一种自由吆喝,最后选择三个幼儿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上台吆喝,幼儿评价你听了以后想买谁的鞋子。) 三、创编展示:幼儿根据所学知识,自由创编吆喝。 1、给幼儿一个想像中的物品,引导幼儿从物品的特点入手,邀请同伴进行讨论、创编。 2、老师引导幼儿对比,让幼儿发现哪种吆喝更有趣,更有创意。 3、展示创编结果,评价小结。 (在这一层次里,主要让幼儿感受一个人吆喝和结伴吆喝的不同。可设计这样的游戏:同样卖一种东西比如玉米,一个幼儿在一边独自吆喝,另几个幼儿结伴吆喝,其它幼儿当顾客。让幼儿谈谈自己的感觉) 四、自由表现 1、介绍美食街。 2、请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摊位,分工讨论怎样吆喝。 3、美食街开张,吸引顾客,吆喝美食。 4、小结、结束活动。 《吆喝》优秀教案3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 铁铉(xuan4) 囿于(you4) 隔阂(he2) 饽饽(bo1) 秫秸(shu2jie1) 商贩(fan4) 吹嘘(xu1) 吆喝(yao1·he) 小钹(bo1) 荸荠(bi2 qi2)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提问: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吆喝》优秀教案4课题 学习目标: ①了解文常,掌握生字词 ②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吆喝声的情感,进而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和表达。 ③感受老北京的民风民俗,引起对民俗文化的关注。 学习难点: 目标② 第一部分:自学探究——雏凤清声 一、做预习 1、识作者: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 本文选自散文集《北京城杂忆》.本书获中国首届散文奖.作者这样写道:“《北京城杂忆》不是知识性的,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城之间,以抚今追忆的心态来书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 2、读全文,测字词 (1)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招徕( ) 囿于( ) 铁铉( ) 小钹( ) 合辙压韵( ) 秫秸秆( ) 馄饨( ) 荸荠( ) 佐料( ) 饽饽( )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 囿于: 合辙押韵: 二、赏吆喝 文中写了很多吆喝,你认为谁最会吆喝,为什么?(请勾出来,简要批注) 第二部分:拓展探究——群凤和鸣 三、悟吆喝 细读4—14自然段,体会作者对北京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情感。 四、惜民俗 我们家乡有哪些吆喝声,请把你所听到的重庆街头的.吆喝声在组内交流,试着学学,体会其中的韵味。 第三部分:检测提升——凤翔九天 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民俗风情,请大家想一想、写一写。 《吆喝》优秀教案5知识与能力: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过程与方法: 以情景感受,重点研读,活动品味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广告可以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那么吆喝到底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 二、介绍作者 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近代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三十年代步入文坛,在1939年至1946年,萧乾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做讲师,并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萧乾以战地记者驰骋欧洲战场,成为二战时期中国唯一的欧洲战地记者。本文选自散文集.本书获中国首届散文奖.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铁铉囿于 隔阂饽饽秫秸商贩吹嘘 吆喝 小钹荸荠 2、解释下列词语。招徕:招揽。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囿于:局限于;拘泥于。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四、走进吆喝,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并找出文中提到的各种叫卖声,对吆喝声进行了哪些方面的介绍? 作者儿童时北京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 吆喝的主要内容、时间;吆喝的声调变化;吆喝的音韵节奏。 2本文写了很多吆喝声,却不显得散乱,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把它们组织起来的? (注意把握关键句和过渡句。)学生找的过渡句如下: a、“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b、“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c、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买吃食。还有唱画匣子的。 d、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e、叫卖实际就是一种口头广告。 教师归纳:从早到晚、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 五、赏析吆喝,品味语言 你认为那些吆喝声好,好在哪里? 1、喝了蜜的大柿子 拟人,生动写出了柿子口味之甜。 2、葫芦儿——冰塔儿。 比喻,生动写出了葫芦儿的晶莹可爱。 3、小玩艺儿赛活的。 写出了小玩艺儿的逼真。 教师小结: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六、领悟吆喝,体会感情。 1、吆喝人生活处境怎么样?从文中找出最能反映吆喝人生活处境的语句。 从第四段、第十段可以看出,他们从早到晚,非常辛苦。 馄饨皮儿薄,馅儿要大。可以看出他们真诚实在、热情乐观。 2、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飘荡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学生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后分析作者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深厚的喜爱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七讨论吆喝,深入拓展。 1、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吆喝还有没有作用?请具体说说。 据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2006年发起的“声音文化记录”行动调查发现,叫卖声已成为号子、口技之后“城市最濒危的声音”。“声音”,是一种文化,一个记忆,一段感情。 为了保护那些正在失去的声音,目前,国内一些城市纷纷发起“拯救声音”的行动。 北京崇文区文化馆民俗文化艺术团曾专门搞过一场表现叫卖声的演出,深受欢迎。2004年,中国叫卖大王臧鸿老先生出版了他自己演唱的民俗CD《老北京吆喝》。 正在消失的南京吆喝,也受到重视。2005年,南京举办了“南京吆喝大赛”,2006年该市还在学生中举办了“暑期吆喝免费培训班”。南京市拟将“南京吆喝”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为家乡的特产吆喝一下。 八、板书设计 时间 吆喝声调变化时间顺序 音韵节奏 《吆喝》优秀教案6教学目标 1、 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 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材料的写作思路,能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 3、 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 4、 分析文中的表达手法,提高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5、 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6、 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 1、 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 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材料安排的有序性,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到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老师准备录音带《卖布头》。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天都接触着广告,哪位同学能说一下广告的作用?对是为了宣传产品让别人来买的,就相当于我们所听到的商贩的吆喝。现在卖东西的吆喝声已越来越少,但人们不会忘记看旧中国的电影街市中那商贩的叫卖声,如今这些声音已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今天让我们随萧乾的笔,一起去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听听那悠扬的叫卖声吧!(先放《卖布头》录音片段)。 板书课题(示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1、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2、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导入:大家对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磨刀人吆喝的一句:“磨剪子嘞——抢菜刀!”还有十多年前有个小品中的吆喝“卖大米嘞——卖大米!”一定记忆忧新,下面请几位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吆喝声。 如果用心体会,就会发现这些商贩的吆喝抑扬顿挫、生动风趣,真可称得上是艺术了。 3、 速读课文(因已预习,可用跳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 课文主要写了哪儿的吆喝声?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② 文章从哪段写到了吆喝?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组织起来的? ③ 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较了哪些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在班上交流。(略) ④ 依据上面问题的讨论,看看作者如何安排本文的写作思路的呢?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略) 4、 通读全文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课堂发表自己见解、归纳) 研讨与赏析 导入:从课文中,我们领略到了旧北京形形色色吆喝的艺术魅力,作者用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写,令人爱读。 1、 思考探讨下列问题: a、 在按“从早到晚,一年四季”时间顺序介绍吆喝时,依次介绍了哪些吆喝?哪是具体描写?哪是概括描写? b、 为什么介绍这些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c、 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2、 研讨、质疑: a、 文中用了大量括号,括号里的句子或词语有什么作用? b、 为什么作者要大量运用“京白”口语?罗列这么多的吆喝声,是不是繁冗了些? c、 学习本文的基础,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称序井然?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发言、归纳。 体验与反思 1、 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 2、 通过学习了本文,认识了许多旧北京的吆喝,针对于当前城市的吆喝(广告语),你如何看待“旧”吆喝和“新”吆喝?(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布置作业 1、 在你的家乡,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时时听到各种各样的吆喝声,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请描述出来200字左右。 2、 自己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 板书设计 吆 喝 萧乾 器乐 总领下文(4) 早上 (5) 早 一晚(5—9) 晚上(6—9) 口头广告 引 介绍叙述 春 夏 (口语浓厚) (4—10) 一年四季(10) 声乐——吆喝 评论 内容 秋 冬 (11—14) 声调 音韵节奏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