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 |
范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恰当的停顿。本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9岁孩子的应答的精妙之处,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同,体会这个孩子应答的委婉和机敏。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出自鲁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第三组课文,第三组的专题是语言的艺术。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人物语言特色鲜明。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朗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要词词落实,句句落实。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初步感知文言文,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能通过注释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 4、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回答的巧妙之处。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 2、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机智。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机智问答的故事、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开课时对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介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把课文读正确是理解的前提,因为学生对文言文接触较少,读起来有困难。虽然文章短小,但通过最初的读是不能了解内容的,在不理解的基础上读,也造成了读的困难。所以,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是一个重点。但是如果让学生一遍一遍的反复读,很容易枯燥,所以在读的形式有很多种。范读、引读、对应译文读、用原文句子回答问题也是读。读好文言文。读好文言文是有技巧的,同样需要抑扬顿挫,不过,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需要在理解的过程中反复诵读,一遍一遍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体现读的层次。这篇课文要读出故事的有趣,读出孔君平和小儿对话的幽默,尤其是小儿机智的回应。 文言文的理解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点,文言文的语言凝练,一些字有古义和今义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凭着字的今义去歪曲文本的原义。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体现理解文言文的学法指导。文言文的理解方法有: 1、看注释。一些字的意思在注释里,直接把注释里的意思还回原文帮助理解。 2、扩展词语,连词成句。古文里的字一般都是一个字独立表达一个意思,可以将这样的字进行意思的扩展。例如:聪惠是聪明和智慧;家禽是指家里的鸟。把字的意思经过扩展后连成一句话,就译成了白话文。如:“甚聪惠”的意思是“非常聪明智慧”。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古文因为惜墨如金,所以一般句子较短,有的句子省去了主语、宾语。如:“为设果”,是谁为谁设果,没有写明,但是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为“杨家小儿摆出水果,招待客人孔君平。”联系上下文理解是很重要的方法。 4、质疑解疑。在学习文言文之初,学生会有一个似懂非懂的阶段,其实,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时机,提出疑惑的地方,然后对为题进行梳理,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诵读。学生刚开始的质疑一般停留在对字句的理解上,可采用讲解和看注释的办法解决;当文章的意思基本理解后,学生会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则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个办法可以串讲文言文的传统模式。 【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如果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示课件)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组课文,语言的艺术(示课件)。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个小孩子,杨氏之子(板书课题),齐读,并理解意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请同学起来读一读课文。 2、你发现了本篇文章与我们前面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认识文言文特点】 3、师讲解文言文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理解意思。 3、学生读一句,理解一句,并注意停顿。 4、师示课件,讲解停顿,并重点指导以下两个句子的理解。 (1)为设果,果有杨梅。 示课件:( )为( )设果。体会意思。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重点理解“家禽”。 5、集体读课文,注意停顿。 四、深入理解文章含义。 1、找中心句。 2、找重点词。 3、从哪里能看出杨氏之子甚聪惠?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来,并体会。 4、全班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 比较: 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改成: 如果( ),那么( )。 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 出示:应声,感受杨氏之子的思维敏捷。 并进行师生对答,体会“应声”意思。 五、背诵课文 学生齐背文章。 六、作业 1、搜集《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读一读,体会意思。 2、熟练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9 杨氏之子 甚聪惠 孔君平 杨梅 孔雀 小学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说一句话,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沉思后,有同学举手):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 师:刚才我说的话和我们平时说的有什么区别? 生:老师说的话比较简练,我们平时说的话要复杂一些。 生:老师说的话不怎么好懂,我们现在不这样说。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以往的积累运用中也学过,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 生: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3.温故而知新。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二、一读(读正确) 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读一读,看看什么感觉? 生:1.文章的句子很短,我感觉不怎么好读。2.有些句子不知道怎么读才能读好。 师:说说哪个句子你不知道怎么读? 生:“孔指以示儿曰”这个句子我读不好。 师:谁知道这句话该怎么读?(生尝试,但读得都不大正确。) 师:正确的读法应该是这样,孔/指以/示儿/曰。(生自由读,齐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呢?一会儿你自己就明白了。谁来把文章读给大家听?(两位学生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时候有两个字和第一位同学读得不一样?? 生:“为设果”中的“为”,李同学读的是第四声,而张同学读的是第二声。 师:哪个读音正确呢?我们先看看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为设果”就是孩子给孔君平摆上水果。 师:“为”在做“给”的时候读第四声。还有一个字音他们读得也不一样。 生(踊跃):“儿应声答曰”中的“应”,他们一个读第一声,一个读第四声。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 师:“儿应声答曰”形容孩子回答速度很快。现在我们还经常这样用。 三、二读(读明白) 师:同学们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我相信你们还能读懂。再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 生:我读懂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非常聪明。 师:非常──聪明,这句话中没有这两个词啊。 生(齐举手):“甚”就是“非常”的意思,“聪惠”的意思是“聪明”。“惠”古代通“慧”。 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明白了。这里的“惠”是个生字,你会写么?(生上台演板,写得很正确) 生:我看下面注释知道了“孔君平诣其父”中,“诣”的意思是“拜见”。 师:好啊,看注释是理解古文最简便的方法之一!“诣”也是个生字,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写,在本子上写一个,互相检查检查。 生:我读懂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意思是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师:夫子在这里指谁?(生:指孔君平) 师:把孔君平称为夫子,那──夫子就是指孔君平吗?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生:能) 师(依然作思考状):如果来的是阿姨呢? 生(略略思考):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 师(追问):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 生(迟疑不敢作答):不行,因为夫子好像指的是大人。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生不语) 师:我们来推测一下孔君平的身份。你认为,他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相信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 生:他应该是一个富人,从图中我们看到他穿的衣服很华贵。 生:他应该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看到杨梅就把杨氏子的姓联系起来,而且还说这个孩子是“君”。这是对人的尊称,能对一个小孩说“君”的,一定是一个有涵养的人。 生:这篇文章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是写士大夫阶层的事情。 师:是啊,士大夫阶层都是为官之人,都是有文化的人,那么他们的朋友也一定是有学问的人。所以,可以称为夫子。再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么? 生:杨氏是一个人的名字么? 师:有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生沉默,继而又摇头。) 师:这里的杨是人的姓,而“氏”有两个意思。(师出示) (1)在有特长或者有身份的人的姓或者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 (2)旧时放在妇女父姓或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 师:读一读,在这个句子中,你该选择哪一种意思呢? 生:选择第一种。 生:为什么“父不在,乃呼儿出”?这个孩子才九岁,怎么能照顾客人呢?怎么不叫他的妈妈出来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解答? 生:因为他妈妈和他爸爸一起出去了,都不在家。 师:同学们推测了很多种孩子出面招待客人的原因。在我国古代,重男轻女,只有男人算是人,女人是不算是人的。所以迎接客人都是男人的事情,儿子再小也是男人,也要出来招待客人。母亲呢?只能呆在后堂,只有丈夫、孩子请她出来见客人的时候她才能出来。(学生惊讶,然后又问了几个字的意思,很快就得到了解答) 师:既然大家都懂了,谁能把这篇文章的意思讲一讲?(学生自由说) 四、三读(品味语言的精妙) 师: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句子很精妙。你们知道是哪两句么?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话很精妙,一般人说不出来。 师:看来大家都同意他的说法,但是这两句话精妙在什么地方呢? 生:杨氏子姓杨,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所以,孔君平就和孩子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就好像说杨梅是杨氏子的弟弟一样。 生:杨氏之子明白了孔君平的意思。马上也拿孔君平的姓氏和孔雀连起来说。 师:对呀,这在兵法上就叫以其人之道──(生齐:还治其人之身。) 师:所以,课文中这样称赞这个孩子──(生齐:甚聪惠。) 五、四读(读出古文的味道) 师:同学们,读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还要读出古文的味道!自己试一试,品味品味古文该怎么读?(学生自由读,有的还摇头晃脑,很可爱) 师:如果配上音乐,那种感觉会更美。先听一遍,想想该从哪个地方开始你的朗读。 师:再听一遍,然后自己试着跟着音乐朗读。 师:谁愿意配乐读给大家听? (生踊跃举手,一生读,虽然与音乐还不怎么吻合,但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又一生站起来要求朗读课文,在音乐中读得很投入、很美。全班掌声) 师:读得真好!这个小故事简单、有趣,我相信,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它背下来。 (学生情绪很高,还没等教师把要求说完,琅琅的背诵声已经响起。) 六、五读(理解中学习运用) 师:同学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肯定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这一篇文章中有一些词我们现在很少使用,或者有的根本就不用,你能找到这些词语么? (学生认真读课文,画出“诣”“乃”“儿”“曰”“氏”“之”“其”几个字。) 师:这些字的意思同学们都懂了,我相信你们也很想试着用一用。看这几句话:(教师出示)1.这是你家的小猫。2.我班的张月十分聪明。3.一个学生说:李娟,你的家在哪里?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句试着说说。 生:我说第一句,这是君家猫。(生笑,一生举手,教师示意他站起来说) 生:这乃君家猫。 师(赞许):其实,“这”在古文中常常用“此”表示。“你”也常常用“尔”来替代。(板书“此”“尔”)所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踊跃):此乃君(尔)家猫。 师:第二句呢? 生:我班张月甚聪慧。 师:“我”在古文中还有一种说法,有人知道么?(生摇头)“我”在古文中通常称“吾”。(板书“吾”)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成── 生(齐):吾班张月甚聪慧。 师:第三句好像要有点难度哦! 生:一生曰:李娟,君家在哪里? 师:“在哪里”在古文中经常说成是“安在”“何在”。如果换成这两个词,这句话又该怎么说呢? 生:一生曰:李娟,尔家安在?或李娟,君家何在? 师:如果把“一个学生说”改为“一个孩子问”呢?(生自由回答:一儿曰) 师(赞赏):学得不仅牢固,而且灵活。真好!同学们,古文就是这么有意思,课后找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古文读一读,我相信你们会有更多发现。 小学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3教材简说 对于学生来说,这篇课文是个里程碑——标志着从这里开始,他们开始与文言文亲密接触。 本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语言浅显易懂,是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文章通过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一次对话,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聪慧过人的小孩。尽管如此,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本课的学习过程还是充满了困难:读通有困难,读懂有困难,感悟言外之意,体会杨氏之子对答之巧有困难,能让初次接触的学生望文言文而不却步,从此喜欢古文则更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理解“惠”、“曰”、“禽”三个生字; 2、通过对比学生与教师读的不同处,展示矛盾,探究原因,读通课文,理解意思; 3、立足“未闻”、“应声答曰”的品味体悟,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 4、在迁移运用中感悟古文之韵之味,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教学板块 板块一:释题导入,迁移运用 板块二:初读古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理解意思 3、指名朗读,掌握学情 板块三: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1、细听范读,边听边画,展示矛盾 2、借助注释,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预设点一:孔君平诣其父 引导学生明白“孔君平”是人名 预设点二:孔指以示儿曰 引导学生理解“孔”就是指“孔君平” 预设点三: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理解“家禽”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从“孔雀”不是“家禽”这对矛盾中明白停顿 3、再读课文,理解意思,讲述大意 板块四:深层对话,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预设点一: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 此是君家果——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2、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 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 预设点二: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1、感悟对答之巧,一叹“聪惠” 引导学生理解杨氏子对答妙在以对方的姓做文章,能以其人知道还治其人之身。 2、品读“未闻”之妙,二叹“聪惠” 读出“未闻”隐含的'礼貌与委婉,感悟言外之意。 3、感悟反应之快,三叹“聪惠” 理解“应声答曰”,体会杨氏子反应敏捷。 板块五:美读古文,迁移改文,熟读成诵 1、美读全文,读出韵味 2、迁移改文,熟读成诵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小学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4【教材解读】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让学生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今天我就来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孩。 2、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这个课题告诉我们?(重点理解“氏”“之”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因为古人写作方式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人觉得文言文很难学,其实学文言文也不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大家打开48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你们5个人来读吧,1人读一句。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师评价:字音咬得真准。谁还想读?学生读课文。 3、师:大家字音读得真准,我也想读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 4、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位听。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学生读得有点味道了。) 三、精读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师: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结合我们以前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 现在我们来走进这则故事,来认识这个聪明的小孩。大家读懂了这则故事吗?谁读懂了第一句先来说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5、在这个聪明的小孩身上有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谁来接着读? 6、孔君平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知道朗读。)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杨氏子是怎样答的?这样答好在哪里? 四、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短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语言风趣幽默。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则短文,回味他的语言,你可以和你的伙伴读一读,背一背,讲一讲,演一演。 2、学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指名背。大家一起背背吧!把这则有趣的语言珍藏在脑海里。不会背的地方再看看书,会背的和大家一起背。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这则故事? 4、大家讲得真好,有没有同学来表演表演这则故事?(展示学生的表演。)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读懂了《杨氏之子》,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几十个字,让我们感受都杨家小孩子的机智、聪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杨家的这个小孩的机智聪明。 2、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短文是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读:》,在该书中还写了许多聪明的小孩的故事,老师这里展示其中两篇,同学们来读一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小学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5课文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今天我就来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孩。 2、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这个课题告诉我们?(重点理解“氏”“之”的意思。)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3、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4、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5、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二、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三、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四、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五、质疑问难,试着练习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练习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三、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搜集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一篇古文,虽短,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它是很新奇的。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从熟读中领悟,并且要求他们在读的过程中配合头部动作,以初步领会文言文的特点。要读好古文,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于是我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合作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的停顿朗读。学生当然不懂,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整整读了半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我明显地感到学生朗读进步了。在读的过程中,我不忘提醒学生边读边品味文中的对话。然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想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好拿出“孔雀是夫子家禽”来做比较。光这样读还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读了以后,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从对比中对读,再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杨氏之子的回答。不一会儿,他们竟已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小学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6教材分析 课文《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中的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没有接触过文言文,这是第一次,一般会觉得很难读,很难懂,如果引导不慎,就会让学生厌恶文言文了。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尽量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学习文言文真有趣!为他们以后的方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家离”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体会人物机智。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出示几句孔子名言,学生自由学习。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生的几句名言与我们平时学习的现代语言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第10课,读一读,这几句话是否与课文有相似之处呢?(学生讨论) 师归纳:像这样的语言就听“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听“文言文”,也听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学宝库中的一笔巨大的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板书:10杨氏之子) 2、解释课题 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生读说意思,师归纳) 3、这是古人说话的方式,请同学们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生用文言介绍自己) (设计意图:1、复习导入法既能复习旧知识,更为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曾经学过文言文,使他们对文言文没有惧怕的心理,并且能容易使学生进入角色。2、让学生试着用文言介绍自己是让生初步感受文言特点,且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二、初读课文(读懂字词,读懂停顿,读通古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检查读通情况,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 惠曰禽诣乃应 3、引导学生读懂停顿。 a、指名朗读 b、交流讨论 c、归纳节奏 d、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朗读去感受文言的特点,以读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三、合作学习,理解意思 1、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哪些地方不懂,做上标记。 2、小组合作学习。 3、全体交流解决难点。 4、知道每个句子的意思后再连起来试着说说课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能使学生更快地更容易理解课文的意思) 四、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那些疑难。 2、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找出问题,以达到熟悉课文的目的) 板书设计1 10杨氏之子 惠曰禽诣乃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 2、朗读课文,就就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以复习的形式,进一步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深层对话,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 “此”——这个(杨梅)“果”——水果 “君家果”——你家的水果 (得出“此是君家果”的意思) (2)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 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 2、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感悟对答之巧。 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不假思索地答道:“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学生齐读第一句,随机解释“惠”同“慧”,通假用法。 (2)品读“未闻”之妙。 君家——夫子家杨梅是君家果——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提示“未闻”不讲解 学生对比着读: 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说话硬邦邦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 a、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 b、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 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手指杨梅)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手指杨梅)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以白话和文言对比着学习既能让生易了解课文内容,又能进一步认清什么是文言文,更能品味出文言之精妙。) 三、熟读成诵。 1,师:这么聪慧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名学生读文,配乐) 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设计意图:此教学过程是对学生学习的检验。) 四、拓展 将课文改写成白话文 五、总结 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拜见其父 孔君平杨氏之子 巧妙回答 甚聪慧 教学反思 此课是学生第一正规学习文言文,与往常的文言名句的学习大不相同,文言名句只要弄清其意既可,而文言课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其意了解或理解,要一步一步,从易到难,从其文意到其文外之意,要在思想上认识,理解,感悟文言之精妙。所以在教学中从文言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进入正题文言学习。 在学习结束时,安排“拓展”——把课文写成白话文,是对生对课文学习的检验。后来批改学生改写的白话文,发现确实有部分学生的改文不错,其中有几篇很有特色,既有白话之现代气息,又不失文言之韵味,实为上乘之作,陈薇同学的习作尤为突出,令我大开眼界,没想到小学五年级学生竟有如此之学识。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