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王安石 和仲永的故事 |
范文 | 王安石 和仲永的故事 王安石的作品《方仲永》告诉我们不管是有天赋的人,还是一般的普通人,都要努力学习和更新知识,才会有成就。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脑筋迟钝的人,经过不懈努力,也能做成不平凡的成就。 在宋朝的时候,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人,他家世世代代都是种田的,没有人读过书,当然,仲永也就不晓得世上还有什么笔啦、纸呀、墨呀等东西。可是,说也奇怪,当方仲永长到五岁时,有一天,忽然哭着闹着要纸要笔。 他父亲经不住儿子的死赖活缠,只得去本村的秀才家里借来文房四宝。方仲永一见,喜笑颜开,接过笔墨纸张,便摇头晃脑、神气十足地挥笔写出了四句诗: 父母恩如山,百事孝为先; 比邻相和睦,犹如月团圆。 诗的意思很清楚:要孝顺父母,邻居之间要和睦相处。在诗的后面,方仲永还题上了他自己的名字。 这可真是怪事!一个才五岁的伢崽,既冇(金溪方言:读音mǎo,没有的意思)读过书,也冇见到过文房四宝,竟会写字作诗,真是了不得!立刻,一传十,十传百,不但很快地传遍了金溪全县,而且越传越远。 那时,王安石正跟着父亲住在离金溪很远的外地,他听说自己舅舅的家乡出了个神童,巴不得早日见识见识。 好不容易熬过了几年,王安石跟随父亲来到金溪舅舅家,这才见到了传闻中的方仲永。 他们二人,年纪相仿,都还只有十二、三岁。王安石也是自幼聪明过人的人,更爱争强斗胜,见面后免不了要比试比试。 恰好,安石看见舅舅家里有个汉子在劈柴,便念道:钝斧劈柴,三杈四桠,柴开节不开。”仲永岂甘居下?他瞥见一个厨娘正在切藕,便随口答出:快刀切藕,七孔八窍,藕断丝相连。” 安石听后,心中暗暗佩服。吃晚饭时,桌上放着一盏青油灯,安石灵机一动,又出了个谜联:白蛇过江,头戴一顶红日。” 仲永侧目一看,望见壁上挂着一杆秤,也立刻回了一个谜联: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安石不禁连连称赞说:神童!神童!果然名不虚传!”从此,两人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分别时,安石和仲永依依不舍。 七年之后,王安石再次来到金溪。此时,他已经中了进士,并在扬州做官。当他借问方仲永时,舅舅家里的人告诉他说,方仲永巳经完全和平常人一样了。安石叫人去找方仲永,但仲永羞于见他,躲着不肯来。王安石没有见到方仲永,过了不久,也就回扬州去了。 方仲永为什么会由一个神童变成平平常常的人呢?这事怪就怪他父亲。自从方仲永神童的名声传出去后,人们十分惊奇,纷纷请他去做客,回家时还用钱打送(金溪方言:赠送之意)他。有的人还到仲永家中用钱求他写诗,多的时候一首诗就能得十多两银子。 仲永的父亲觉得有利可图,就成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县内的文人学士和亲戚朋友,不让仲永去读书,把他给荒废了。 方仲永听说王安石得中进士并做了官,而自己却由神童变成一个平常之人,相比之下,自觉惭愧,整日里闷闷不乐,唉声叹气,渐渐积忧成疾,不久就死了。 王安石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感伤,写下了传世名篇《伤仲永》,使得方仲永的故事千百年来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王安石在文章中说:方仲永从小就懂得很多事情和道理,能写字作诗,是天生的聪明,后来却变成一个平常的人,是他后天没有读书学习的缘故。像仲永这样一个天生聪明的人,不学习,都要变为平常的人;那么,没有天生的聪明,本来就平平常常的人,就更应该刻苦攻读才行。 附:王安石伤仲永原文 朝代:宋代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