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登鹳雀楼教案 |
范文 | 登鹳雀楼教案范文锦集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鹳雀楼教案 篇1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登鹳雀楼教案 篇2教学内容: 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 ,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 。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9、《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3、介绍黄河。出示CAI课件。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请学生读古诗,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把学习的情况告诉大家。 2、请学生用“O”圈出自己还不认识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听教师范读儿歌,正音。 4、教师领读儿歌,学生跟读。 5、分小组读。 6、学生试读。 7、同桌互读。 8、抽学生读。 9、自由读 10、齐读。 11、表演读。 三、学习生字 1、请学生用“ ”画出生字。 2、学生自己试读。 3、小组学习,把自己会读的告诉伙伴,把自己不会读的向别人请教。 4、师教读,正音。出示CAI课件帮助学习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黄”、“更”、“层”。 5、小老师教读。 6、叫号游戏。 7、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比赛。 8、扩词扩句。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朗读背诵。 六、探究学习,养成习惯。 1、收集古诗,看谁背得多。 2、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登鹳雀楼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 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学写“入”,“欲”两个生字。 3、初步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提示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课时: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学,进一步读好、背好古诗, 学写其它5个生字。 教学过程:(略)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古诗《登鹳雀楼》教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认定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则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学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学情调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而且要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扩大发展的局面。教学是师生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对学生知识背景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2、对学生能力经验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3、对学生需求的调查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寻文明像,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在学习第一行诗句时,我充分运用他们已学过的课文《夕阳真美》中的相关语句,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教学效果显著。此外,在本节课中,我也注意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登鹳雀楼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登鹳雀楼教案 篇5(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六).总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适时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七)完成课后3、4题。 布置作业 预习《翠鸟》一课。要求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登鹳雀楼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3、揭示挂图。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作业 1、指导写生字:登、欲、穷。 2、抄写、默写这首诗。 登鹳雀楼教案 篇7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 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17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guàn。 3.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这首古诗我们早就会背了,但现在我们放在课文中进行学习,大家觉得现在的要求是什么?(要会背,而且要有感情地背诵;要了解它的意思;要会写) 二、初读课文 1.幻灯出示课文内容。 2.由于学生已经能背诵,所以直接出示不带拼音的课文,指名读。 三、理解诗句 3. 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 出示课文挂图。 设置情境:一天黄昏,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黄昏的太阳的?课文中称黄昏的太阳叫什么?这轮黄昏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协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③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一起点评。 8.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身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竞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讨论。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六、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登鹳雀楼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楼,入,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回答) 2、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二, 自渎课文 1、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 2、我看到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生字 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3、每个小朋友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4、你们真了不起!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 四,写字教学 1、小朋友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 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2、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3、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3、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鹳雀楼的美景。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鹳雀楼,尽情欣赏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要给大家进行一次测试,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读, 二、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 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 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 诗人看到了什么 (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指图(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登鹳雀楼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认字 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示法 学习方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 教具: 图片、识字卡、小黑板 学具: 生字卡、识字卡、10个*卡 导学步骤: 老师 学生 导课 授新 读诗 认字 写字 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 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 板书《登鹳雀楼》 放录音:《登鹳雀楼》 出示黑板 古诗 指导读 师范读 指导画出会认的字 检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画太阳的形状 学习笔画:先里头,后封口 师用文具盒演示: 先进入,后关门。 3、板书目 抽生画眼睛 小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 抽生说 齐读课题 整体感悟 画出节奏 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 生画出会认的字 同桌互认 给卡片排队 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生用△画出来 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 口头组词 生画 口头组词、说话 生讨论写法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