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春天的古诗
范文

关于春天的古诗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春天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春天的古诗1

1.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2.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白居易《望驿台》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4.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王禹偁《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

5.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6.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欧阳修《田家》

7.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崖残雪已无多。——王守仁《春晴》

8.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曹豳《春暮·门外无人问落花》

9.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10.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1.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杨载《到京师》

12.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

13.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晓景》

14.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晏殊《玉楼春·春恨》

1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6.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梅尧臣《苏幕遮·草》

关于春天的古诗2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春城而色动微寒。

春到人间万物鲜。

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东风轻扇春寒。 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微雨洒芳尘,酝造可人春色。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阳春白日风在香。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关于春天的古诗3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

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的别墅附近。

涧:夹在两山间的小溪。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空:空寂、空空荡荡。

月出:月亮出来。

时鸣:时,不时。不时地啼叫。

【译文】

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地上。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赏析】

关于该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该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该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关于春天的古诗4

1、《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苏轼 年代:宋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春游湖》

作者:徐俯 年代:宋朝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3、《春晓》

作者:孟浩然 年代:唐朝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春游曲》

作者:王涯 年代:唐朝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5、《春雪》

作者:韩愈 年代:唐朝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6、《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朝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春运》

作者:杜甫 年代:唐朝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8、《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朝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9、《题都城南庄》

作者:崔护 年代:唐朝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0、《晚春》

作者:韩愈 年代:唐朝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11、《春兴》

作者:武元衡 年代:唐朝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关于春天的古诗5

1.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2.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春思二首·其一》

3.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秦观《画堂春·春情》

4.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5.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6.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晏殊《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

7.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8.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晁冲之《春日·阴阴溪曲绿交加》

9.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李白《上之回》

10.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陈与义《春寒》

11.二月春花厌落梅。仙源归路碧桃催。——晏几道《浣溪沙·二月春花厌落梅》

12.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晚春》

13.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1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15.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16.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刘方平《春雪》

关于春天的古诗6

《又见飞鸟》

作者:似蓝非梦

过冬的季节,一只倔强的飞鸟,

没有去温暖的地方,而是去更冷的地方。

一个不喜欢的地方,过一个不一样的冬。

过冬的季节,一只瘦弱的飞鸟。

在没有伴的地方,默默的等待温暖的.太阳。

就在明天,离开这尽相思的地方,

来吧,龙城的春天一座美丽的城市。

那才是飞鸟栖息的地方。

关于春天的古诗7

1 《咏柳》——贺知章(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2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悒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

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

4 《绝句》——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5 《江畔独步寻花》(选一)——杜甫(唐)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

6 《春夜喜雨》——杜甫(唐)

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野径云俱黑 , 江船火独明 。 晓看红湿处 , 花重锦官城 。

7 《渔歌子》——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8 《滁州西涧》——韦应物(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9 《竹枝词》(选一)——刘禹锡(唐)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

10 《乌衣巷》——刘禹锡(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

11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唐)

离离原上草 , 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 萋萋满别情 。

12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

13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

14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5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16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17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8 春兴(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

19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1、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蘩:白蒿。祁祁:众多。 《诗经·小雅·出车》

春暖花开 春风送暖 春风拂面 满面春风 春光无限 四季回春

绿草如荫 春风和气 春光漏泄 春光明媚 春花秋月 春华秋实

春晖寸草 春回大地 春兰秋菊 春色撩人 春色满园 春山如笑 春深似海 春生秋杀 春生夏长 春笋怒发 春蛙秋蝉 春意盎然 春意阑珊 红情绿意 花红柳绿 枯木逢春 柳暗花明 漏泄春光 满园春色 鸟语花香 双柑斗酒 寻花问柳 雨丝风片 莺歌燕舞 雨后春笋 百花齐放 姹紫嫣红 出水芙蓉 繁花似锦 凡桃俗李 纷纷扬扬 风吹雨打 含苞待放 含苞欲放 春和景明 春光明媚 春寒料峭 百花盛开 大地回春 万物复苏 万木争春 万象更新 万紫千红 阳春三月 乍暖还寒 风和日丽 和风细雨 气象万千 欣欣向荣 春光融融 东风送暖 雪化冰消 春风宜人 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春和景明 草长莺飞 含苞欲放 花枝招展 春寒料峭 姹紫嫣红 春光满面 百花争艳 大地回春 欣欣向荣 鸟语花香 万木争春 柳绿花红 冰雪融化 泉水丁冬 百花齐放 百鸟争鸣 春天 早春 初春 阳春 春节 春联 春雷 春季 春意

春蚕 春色 春装 新春 春光 春雨 春光 春潮 春游 春播 春笋 春花 春树 暮春 春景

早春时节 早春季节 初春时节 仲春时节 仲春季节

阳春时节 正当春初 已届春残 残冬已过 冬残春近

冬去春来 冬尽春来腊尽春回 时当暮春 早春三月 暮春三月 阳春三月 烟花三春

时当三月 春寒时节 春寒季节 春天渐近 春天来临 春天降临 春令已到 春回大地 春归大地 春到人间 春满人间 大地加春 天地加春 春回地暖 天加地转 冰雪消融 冰融雪消 冰消雪化 冰消雪融 天地回转 冰雪融化 雪化冰消 万物解冰 风和日丽 风和日暖 风暖日丽 日暖风清 风清日暖 料峭春寒 乍暖乍寒

关于春天的古诗8

边城思

南北朝:何逊

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

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

鉴赏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婀娜多姿的杨柳和离情相思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名的《诗经·小雅·采薇》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作者借道中所见,以言行役之久,寄托离情乡愁。到汉代,折柳赠别更蔚成风气。可怜灞桥柳,愁煞离别人。人们把杨柳和离别联系在一起,大概是因为那长长的柳丝最容易引起绵绵离情的缘故吧。可是对于多情善感的作者来讲,在那杨柳尚未垂下万条绿丝绦之时,他已敏锐地察觉到春天的来临,从而触动了他的乡愁。“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写的正是早春景象。柳色黄而已,尚未吐出细叶;水色绿而已,苔衣尚未长成。这正是冬尽春来的一、二月之际,春意萌动,春色逗露之时。杜审言说得好:“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飘泊边城的游子,对时令和景物的变化特别敏感。忽见边城杨柳色,已觉春色动地来。一个“动”字,把萌动的春意写得活泼泼地。而这种敏感,正是由客居异地而产生的刻骨的乡愁催发的。元稹诗云:“何处生春早,春生客思中。”(《生春二十首》其十九)赵嘏诗云:“何事最能悲少妇,夜来依约落边城。”(《新月》)而当边城春色动的时候,客居边城的游子也就格外思乡念家了。为什么春色最能撩拨人的乡思呢?王维的这首诗可以算一个让人满意的答复:“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送沈子福归江东》)

春日京中有怀

唐代: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译文

今年外出游玩的时候,自己独自来到了长安,没有朋友同游心中带着春愁来看春天,没有了春天的感觉。

上林苑中的花白白地开放了,细柳营前的柳叶也徒有新芽。

朋友们这时在南桥应该玩得正是尽兴,将军府里朋友们欢聚都不愿散去。

我在这里向着遥远的洛阳,对着春天的景物说,等我和朋友再相聚的时候明年的春天一定要加倍地还给我一个更美的春色啊!

赏析

此诗以平缓的语气叙述起,“今年游寓独游秦”,扣住题目的“京中”简洁地交代了宦游的时间、地点,勾勒出了整首诗的背景。宦游对作者来说本为平常事,而今年所不同的是“独游秦”。“独游秦”三字,将作者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情怀表现得既充沛又含蓄。

这平静的叙述中寓有潮涌般的思绪。次句紧承前句的“独游秦”,顺流直下冲决了感情的闸门:“愁思看春不当春”,作者直呼“这春天的景色多么美好,我却因为乡愁无心赏玩!”长安古都风物形胜,又置冬去春来,节序的推移,自然容易引起异乡人感昔怀今触动愁思。这联诗十四个字,生动地塑造出一个“相思不独欢,伫立空为叹”的作者自我形象。由于诗中错落有致地巧用重字,“游寓独游秦”,“看春不当春”,使气韵回环,节奏和谐,声情摇曳生姿。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颔联描绘长安景色,上林苑里鲜花盛开却无人欣赏,细柳营前,柳枝新绿却无人看顾。花木随着季节开花结果,是自然规律,本无所谓“徒发”或“漫新”,然而诗句中却以“徒”和“漫”,赋予景物以人性。正应了清人吴乔所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绘景是为写情,这联是首联诗中“愁思看春不当春”的具体化描述,形象地表现作者睹物感怀的惆怅心绪。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颈联描绘的是作者想象中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他们在南桥群游兴尽而归,又在西第集宴豪饮。这欢畅的场面,正与自己“独游秦”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运用这一虚笔来反衬自己的孤寂,突出对友人怀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由于其中化用了陈遵的典故,不仅表现了友人英侠豪爽的'性格,而且使诗歌具有豪放的气势。“公子南桥”句,虽没直接写景,然而景已自在其中,春游者风度翩翩,潇洒自得的神志跃然纸上。诗写至此,似乎已完题中“有怀”。但作者犹觉未够,又引出尾联诗句。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尾联构思新颖,造语清新。语痴而情真。作者太熟悉洛阳的一切了,他思念洛城的人,也怀念洛城的风日,更留恋洛城的春光美景。这首诗与一般“有怀”诗相比,它扩大了“有怀”的范围。“诗贵出于自心”(《围炉诗话》),这联诗正是独出心裁,“言人之所不能言”。

杜审言这首《春日京中有怀》,结构齐整平密,起承转合极其自然,虚实相生,波澜起伏。其艺术手法对后世很有影响。

留春令·咏梅花

宋代:史达祖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水点黄昏,便没顿、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赏析

咏物词在南宋时已发展成熟,周邦彦人称“缜密典丽”,“富艳精工”,史达祖继承了这种创作风格,而其除了字锻句炼外,又使情景融合无际,更加浑融。

上片写溪上月下赏梅情景。作者自号梅溪,作词一卷也以梅溪二字命名,爱梅之情可见一直很深。他曾往好友张镃(功甫)南湖园中赏梅,《醉公子·咏梅寄南湖先生》云:“秀骨依依,误向山中,得与相识。溪岸侧。……今后梦魂隔。相思暗惊清吟客。想玉照堂前、树三百。”诉说与梅花溪畔相识,钟爱情深,别后梦魂相隔,相思暗惊,弄得多情鬓白,剪愁不断,沾恨泪新。这首《留春令》在词意和感情上与此极为相似,由词意可知作者是大约在春天的一个傍晚来到梅花溪的。此时太阳落山,月亮升起皓空,但见那梅树在明月清光的映照下,银光素辉,清奇幽绝,分外动人。可是,那梅树梢头却因暮色尚未散尽,而月色又不明朗,朦朦胧胧,看不清梅花的冰姿雪容。这情景对一心赏梅,爱之情深的作者来说,自然是很扫兴的,心中不觉浮起难以抑制的怨愁,显出百般无奈的神情,因而以清空骚雅之笔写出两句奇妙的词句:“挂愁无奈,烟梢月树。”前句写情,后句写景,情由景生,妙合交融。其中“挂愁”很是形象,也是作者爱用的字眼。他曾在《八归》中说:“只匆匆眺远,早觉闲愁挂乔木。应难奈,故人天际,望彻淮山,相思无雁足。”这“挂愁无奈,烟梢月树”八个字,清辞奇思,深得词家三昧。姜夔说:“邦卿词奇秀清逸,有李长吉之韵,盖能融情景于一家,会句意于两得。”就此而论,实在是恰切之评。过拍两句:“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顿、相思处”,写作者月下徘徊,愁思难释的情景。暮色已浓,明月倒映,把一涓春水照得上下透明,打破了溪上昏暗的暮色,仿佛一切都无所隐匿,连作者的满怀相思也没有可安顿的地方,真个是“寸心外,安愁无地”,闲婉深曲的细腻感情在低低的诉语中得到全面的吐露。“春月”,一作“春水”。水字不如月字。用月字,既写月光月色,又映带出水光水色,水月相融的清美含蓄意境宛然可见。句中的“点”字形象地写出月光映澈溪水,点破黄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而且春月点破黄昏又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

下片写月下的回忆和遐想。第一句“曾把芳心深许”,上承“相思”二字,用拟人化手法叙说梅花相爱情深,曾两情相悦,此时犹沉浸在昔日欢爱的回忆中。梅花本来无情,而作者以情观花,故而花亦有情。但“相思一度,秾愁一度”吧,美好的时光已经逝去了,往事犹记,旧情依然,魂牵梦随,柔情似水,满腹衷肠,急切欲诉,却又思绪纷乱,欲说又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悲戚戚地吐出一句:“故梦劳诗苦!”这个“苦”字,是相思之苦、想说而说不出的苦,感情份量很重,着力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相爱之深、相思之切的感情。当他无计可诉相思的时候,蓦然想起东风或能传达相思之苦,是它最先把春的信息带给梅花。所以殷切地盼望这多情的使者能把刻骨的相思带给梅花。可是,听说多情的东风早被那竹外的梅花留住,迷恋着梅花沁人的幽香,难以拿它作使者了。因而作者无限哀怨地说出末结两句:“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写到这里,作者的心头更加沉重了。虽然梅留东风只是“闻说”,未必是真,但在作者想来,疑虑难释。只能失望地将之当真。怨恨、痛苦、失望、悲伤的复杂感情一齐涌了出来。

从这结尾两句来看,作者咏梅花,似别有怀抱,但作者却未未明,大概是留给有心的读者探寻其心曲的奥妙吧。这首小令不写形而写神,不取事而取意,对所咏之物不露一字,通篇不见梅字而处处梅在,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词意深曲含蓄,词情跌宕低徊,奇思巧语,妥贴轻圆,确为词中俊品。

关于春天的古诗9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

1、都:国都长安。

2、人面:一个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3、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译文】

去年今日,就在这长安南庄的门中,

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分外的艳丽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

那含羞的面庞不知去了哪里?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 的。

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

关于春天的古诗10

《晚春》

【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柳絮

榆荚: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的,荚小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芳菲:形容花的芳香。 杨花榆荚: 杨花就是柳絮, 榆荚, 榆树的荚又叫榆钱。

【背景】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

【译文】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大好年华!

我们是否还可以换一个揶揄嘲讽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们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心思只为最后的一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如何?

【赏析】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 仿佛看到一幅喧闹繁盛的风景画, 草木原本是没有知觉的, 但是诗人却赋予它生命, 让它具有智慧, 晓得春天即将离去, 要及时把握。 草木尚能如此, 何况是我们呢? 如果一再的蹉跎, 就只有老大徒伤悲了。 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作诗, 很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再加上用字浅白, 更能够轻易的表达出诗中的原意。

关于春天的古诗11

题都城南庄

唐代: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

去年春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注释

都:即国都,指的是唐朝京城长安。

人面:指的是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宋代: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注释

系(xì):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杏花雨:即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临安春雨初霁

宋代: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译文

近些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

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注释

⑴霁(jì):即雨后或雪后转晴。

⑵世味:译为人世滋味;社会人情。

⑶客:客居。

⑷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⑸深巷:很长的巷道。

⑹明朝(zhāo):即明日早晨。

⑺矮纸:指的是短纸、小纸。

⑻斜行:倾斜的行列。

⑼草:指草书。

⑽晴窗:明亮的窗户。

⑾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⑿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⒀素衣:原来指白色的衣服,这里用作代称。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

⒁风尘叹:因风尘而叹息。暗指不必担心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的品质。

关于春天的古诗12

一丛花令

作者: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

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春夜

作者: 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春雪

作者: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山夜月

作者: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关于春天的古诗13

《水鸟》

作者:老彦娟

一次次的倾心,他还真的捞到了月亮,虔诚的背在背上。

是钟情于嫦娥的清纯吗,他从此学会了一个人守望,

一个人的舞蹈,踏碎了满池的.荷香,

一个人的用心唱,宁静了这幽幽的水乡,

想到了怯怯的浪漫,他将满了脸羞红藏进了翅膀,

清露滴落的催眠,他淡淡了昨日的忧伤,

他压根就不相信,月宫里还有一个讨巧的吴刚,

所以他用足了每个晚上,去为嫦娥梳妆,

执意的水鸟,悠悠的水乡、淡淡的月光、淡淡的荷香,诗意荡漾的晚上。

关于春天的古诗14

《春词》

【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注释】

①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②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③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译文】

宫女打扮脂粉匀称,走下红楼;春光虽好独锁深院,怎不怨愁?

来到庭中点数花朵,遣恨消忧;蜻蜓飞来,停在她的玉簪上头!

【赏析】

这是一首写宫怨的诗,但这首宫怨诗与其它同类诗迥然不同。诗篇先出现一个精心梳妆、脂粉脸色相宜的年轻宫女,写她一系列的动作流露出期待,最后变成失望的情态。

二句中的愁字透露了全诗的主题。但诗人又是如何将这种愁绪抒写得刻骨铭心、入木三分的呢?笔者认为主要采用了不言而言的手法,即除了二句中的愁字外,通篇均不写愁意,而且女主人公的举止行为又似乎是那么优雅得体,那么闲适安舒,仿佛她正沉浸在这满园春光中而怡然自得。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笔者认为,诗人主要通过写人美(新妆宜面)、妆美、楼美(红楼)、院美(春光一院)、花美、蜻蜓美(飞上玉搔头)、首饰美,然而命运却不佳(深锁、愁),不受君王的思宠,所以前面的七美再美也是架空的,因此诗中的女主人公就要忧愁了。

这就是不言而言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刘禹锡此诗的特色在于用强烈的对比,说这位宫中女子在自身的气质上、在物质待遇上均属上乘,然而却失宠于君王,因此只落得个同花儿、蜻蜓为伍的可悲下场,读罢令人心酸不已。

刘诗在整体上不动声色,平心静气,实则内中隐藏了抒情女主人公极大的.悲哀在内,这种欲哭无泪反装欢笑的愁绪是最难状写的,而刘禹锡却将它写得如此出神入化、震撼人心。全诗有形象,有内心世界,有人物行动,几种描写自然浑成,有映衬,有兴寄,尤其景中、外形衬出女子的内心由期待到幽怨的心理活动,艺术表现极为突出,成为此类诗歌中的佳作。

关于春天的古诗15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1、全诗写诗人春游滁州西涧所见到的情景。前两句写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也洋溢着诗人那种厌倦庸俗浮华的尘世、追求自然恬淡生活的人生理想。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诗歌最后两句所蕴含的画面描绘出来。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3、诗歌后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对此进行简要评析。

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713—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1、这首诗前两句,为下文作了铺垫;后两句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对时代衰落的感慨。请分析“落花时节”的多层含义。

(1)点明相逢的时间;(2)暗喻唐朝由盛入衰的局面;(3)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 诗中未着一“送”字,而送别情状自出。想想: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这一情状是

从怎样的形象描绘中传达出来的?

幽深的竹林郁郁苍苍,灵澈上人所在的寺院在竹林深处,天近傍晚,幽远的钟声隐隐传来,似乎在催促他赶紧回去吧。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表达了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诗歌前两句写景,描绘出一幅江南夏雨图。梅雨季节,阴雨连绵,池塘水涨,蛙声不断,乡村之景是那么清新恬静、和谐美妙。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这里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于景中寄寓了他独自期客的复杂思想感情。“家家雨”既描绘出夏季梅雨的无所不在与急骤密集,表现乡村之景的清新静谧,又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约的客观原因,流露出诗人对绵绵梅雨这种阴雨天气的无奈。“处处蛙”既是写池塘中蛙声阵阵,又是采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同时还折射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这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而真切地表现出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独自期客而客人却始终没有出现时的独特心理感受。 “有约不来过夜半”,这一句才点明了诗题,也使得上面两句景物、声响的描绘有了着落。与客原先有约,但是过了夜半还不见人来。

“闲敲棋子落灯花”,这句只是写了诗人一个小小的动态,然而在这个动态中,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划得细致入微。因为孤独一人,下不成棋,所以说“闲敲棋子”,棋子本不是敲的.,但用来敲打,正体现了孤独中的苦闷;“闲”字说明了无聊,而正在这个“闲”字的背后,隐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

1、第一、二两句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氛围? 营造出一种闲适宁静的氛围。

2、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表现出诗人此时寂寞(焦躁、孤独惆怅)的心情。

3、诗中“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描写很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评析。

这是一处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1、诗中的“李杜”具体指;“风骚”在诗中的意思是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2、就诗的主题看,此诗反映了作者

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举出历史或现实中的事例进行评析。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许多有才情的人。这句诗也启发我们要发扬创新的精神,摆脱陈旧的观念,去创新,创造出时代的风采。如晚唐的李商隐、杜牧,北宋的苏轼,南宋的陆游等。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4 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