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七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 篇1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非常注重贴近实际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要求学生对一些实际例子做出判断、决策,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函数建模问题,也就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来。所谓的数学模型是指对客观实际的特征或数量关系进行抽象概括,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表达的一种数学结构。函数就是重要的数学模型,用函数解决方程问题,使求解变得容易进行。本节内容是安排在学生刚学完函数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建立起函数模型奠定基础。 学生虽然对这种函数建模问题并不陌生,但是要建立起正确的函数模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种题型题目较长,相关的内容较多,问题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答案,需要建立的函数模型也多种多样,不少还会涉及到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对自己失去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直接让学生一步到位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很困难,老师在这里就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带领学生由问题入手,逐步分析,自己设计出一个一个的小问题,最后把这些小问题串起来,把题目中的大问题解决。 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建立的函数模型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根据题目的要求建立起适当的函数模型,才能成功地解决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分类的思想,帮助学生把函数建模问题分成几类,以方便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一.一次函数模型的应用 某同学为了援助失学儿童,每月将自己的零用钱一相等的数额存入储蓄盒内,准备凑够200元时一并寄出,储蓄盒里原有60元,两个月后盒内有90元。 (1)盒内的钱数(元)与存钱月份数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图象。 (2)几个月后这位同学可以第一次汇款? 这种题型只要建立起一次函数就可以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学生以前也有接触过,对他们而言这种问题难度不大,主要是让他们对函数建模有个感觉。 二.二次函数模型的应用 建立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是整本书中出现得最多的一种方法,这种多用于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出最值,求利润问题也多属于这种类型。 某商店进了一批服装,每件售价为90元,每天售出30件,在一定范围内这批服装的售价每降低1元,每天就多售出1件。请写出利润(元)与售价(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当售价为多少元时,每天的利润最大? 学生首次接触这种类型的题,往往是束手无策,这时教师可引导他们从他们最熟悉的问题做起:利润=单件售价×售出件数,设售价为x,则下面只需要找出售出件数即可,而售出件数又与价钱降低的幅度有关,所以设计下列相关问题让学生去找答案: 售价比原定的售价降低了:90-x 售出件数比原来多了:(90-x)×1=90-x 则现在售出件数为:30+(90-x)=120-x 因此,利润=x(120-x) 只要学生根据这些小问题,一个一个向题目索取答案,那么这道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三.分段函数模型的应用 我们国家的税收,邮资的收取,出租车的收费都是按段收费的,可以根据这些现实中的例子让学生写出它们对应的函数,这样学生会更感兴趣,而且也更能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指数函数模型的应用 这种函数的应用多用于人口的增长问题,银行用复利计算利息的问题。 按复利计算利息的一种储蓄,设本金为a元,每期利率为r,本利和为,存期为x,写出本利和随存期x变化的函数式。如果存入本金1000元,每期利率2.25%,计算5期后的本利和是多少?(不计利息税) 这种涉及到建立指数函数模型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可以帮助学生从第一期、第二期……求起: 1期后的本利和为 a+a×r=a(1+r) 2期后的本利和为 a(1+r)+a(1+r)r=a(1+r)2 3期后的本利和为 a(1+r)2+a(1+r)2×r=a(1+r)3 …… x期后的本利和为 =a(1+r)x 这样分步骤,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最终的本利和的函数式是怎么得到的。 根据实际例子建立起适当的函数模型是教学当中的一大难点,只有帮助学生进行分类归纳,并且在授课过程中时刻体现由问题入手,由简单到复杂,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掌握,才能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把数学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标】 1、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3、初步了解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 由20xx年高考作文题导入: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取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二、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三、课文学习 1、你读我念: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2、你翻我译: 自学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抢答题: ⑴ 解释加点文言词语: ① 与友期行 ②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③ 门外戏 ④ 尊君在不 ⑤ 待君久不至 ⑥ 相委而去 ⑦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⑧ 下车引之 ⑨ 元方入门不顾 ⑵ 翻译文言句子: ① 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还不见朋友来。 ②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 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③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 ⑶ 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3分钟背诵比赛。 5、你扮我演: 再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同桌或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对话。 6、你思我想: ⑴ 对文中的三个人,你有何看法? ⑵ 问题探究: ① 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② 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7、你收我获: 从这则故事我们学到了什么? 四、小结与延伸 1、词语积累: 仿照例子,了解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并写出带该字的一个成语。 例子:吾日三省吾身 (多次) 成语: 三令五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动手试一试:解释加点的的词语: ⑴ 陈太丘与友期 ⑵ 太丘舍去 ⑶ 下车引之 ⑷ 入门不顾 3、中外名人讲诚信: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 ──(法)谚语 4、教师寄语: 拥有诚信,你将拥有一切;失去诚信,你将失去一切。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目的: 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手法。 教学重点: 教学中要体现抓住景物特征和景的变化进行描写这个重点,同时也要注意有关词语,特别是形容词的学习;模仿本文写法,练写短文《家乡的冬天》。 课型: 自读课。启发式,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板书:济南的冬天(写景散文)老舍 2.简介作者。 (二)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板书重点词。 (三)学生查字典。查好的同学上黑板注音。 (四)讲析第1自然段。采取由一般到特殊的提问方式。 1.你对冬天的景色进行过观察吗?冬天的气候特点有哪些? 2.济南冬天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3.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讲到北平、伦敦的冬天和热带地方呢? 教师小结:经过一番比较,令人信服地得出"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个结论。点出"气候温晴"这一特点。板书:气候温晴 (五)讲析第2自然段。 1.提出下刻问题。(1)济南的冬天为什么是温晴的?(特殊地形引出"有山有水"这一特点,并板书。)(2)为什么要写济南人的感觉:"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使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比较映衬来突出济南冬天的暖和) 2学生齐读一、二自然段。 (六)布置课外作业。 1.背诵1、2启然段。 2.写出"慈善""宽敞""澄清"三个词的反义词,并造句。 3.预习第3自然段,画出你认为用得贴切的形容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外作业。 (二)讲析3、4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3、4自然段。 2.提问:济南的冬天除了天气温晴、有山有水这两个特点外,作者说,这还算不上济南冬天的最大特色,你可以总结出这个特色吗?(小雪胜景)板书。这个胜景的独特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幻灯打出表格,学生可在书中找答案。答案写于另片上,或把答案盖住。待学生回答后再亮出答案。) 描写对象特征是否用了修辞格 静态写动抒情句及表达的感情 比喻 山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一道白一道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比喻 花衣好象被风吹动,叫你希望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肤 山腰 日落时,微黄的阳光斜射山腰,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露出点粉色 拟人 3.讲述答案时应侧重意境的领会,让学生仿佛看见那种美景,不要止于文字上的答案。 4.学生朗读第3、4自然段。 (三)讲析第5自然段。 1.教师朗读第5自然段。 2.提问:济南有山有水,上面写了山的美,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用四个字概括这里水的特点。(水藻真绿)板书。绿到什么程度?("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这里用了"拿"和"不忍",你认为有什么妙处?(使物都带上了人的感情,用了拟人修辞格)。以上作者写出济南冬天的四个特点,把他对济南冬天的爱传递给了我们。 3.接话竞赛:合上课本,请接话,看谁接得最快、最准。 ①济南的冬天四大特点是--②强调气候温晴用的方法是--③济南四周的小山像--④小雪胜景像--⑤水藻真绿,绿的程度-- 4.结语:作者写尽济南冬天的特点之后,由分到合,发挥奇特想象,将冬天的济南包在空灵的蓝水晶里,构成一个美的整体。文章到此收笔,让读者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5.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 (四)课堂练习。 1.板书习作题:家乡的冬天。 2.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3.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4.教师作综合评价。 (五)布置课外作业:背诵3、4、5自然段,完成习作《家乡的冬天》。 教学设计方案 篇4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使飞机能安全地夜航。 文章一开头描述了飞机夜航的情景,通过设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接着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反复三次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然后讲科学家终于揭示出蝙蝠夜间靠嘴和耳朵探路的道理。最后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圆满地回答了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教养目标: (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爱科学的兴趣,养成为科技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自学性。 3、发展目标: 知道人类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四、教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媒体 1、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法。 2、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情景激趣,揭示目标。 1、复习第一段。 2、播放有关录象。 3、质疑揭示目标。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并思考:蝙蝠在夜里是怎样飞行的,哪个词最能概括这种飞行的特点? (2)理解重点句: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四人小组自学。 (2)汇报交流。 (3)引读: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看录象,并思考: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的? (2)指导朗读。 (3)理解重点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段。 (1)根据思考题自学。 (2)师生共同板书。 (3)看录象。 (四)总结。 (五)扩展。 (六)质疑。 (七)作业。 板书设计: 18 蝙蝠和雷达 嘴 (研究)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启示) 天线 (发明) 雷达 障碍物 荧光屏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目标: 1、会识“字”“代”等7个生字。 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正确地朗读词语,积累词语,背诵小诗《小鸟》。 3、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并乐于与别人交流。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课件出示“王国画面”) 小朋友,汉字王国里有许多秘密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发现。今天我们就到汉字王国中走一趟,瞧瞧谁的收获最多。 二、我发现 (一)我会认1 1、请生自由读书上的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解决。(四人小组自由读生字) 2、指名认读卡片上的字。 3、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发现?(指名) 4、小结,像这样的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5、拓展,你用“减减”这种方法记住的字还有哪些…… (二)我会认2 1、出示课件,指名读。 2、你又发现什么?像这样的字我们会怎么说? 课件出示: 秋 灯 禾 火 火 丁 3、出示,秒——妙 指名读 4、改变顺序 秋——秒 灯——炒 像这样排你有什么新发现?(偏旁相同)可用什么办法记? (三)拓展,加一加 汉字中有许多联系,在这些联系中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发现汉字的秘密,这样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很多的记字方法,会认识更多的汉字。 三、展示台 1、老师知识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早就用上我们今天的识字方法,认识了很多字买东西时,还收集了不少商标呢?你用什么办法认识了哪些商标啊? 2、四人小组互相展示识字,不认识的可以相互询问。 3、生上台展示自己认识的商标,教师鼓励学生用识字方法记字。 4、将自己的商标贴在本组的识字报中。 5、各组互相交换“商标服”认读(交流识字) 汉字每时每刻都围着你,只要你能做生活的有心人,你就只探取汉字秘密最多的人! 四、“识字王国”奖励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小朋友,真能干,上节课用上自己的发现又认识了很多字,这节课我们要做个识字的游戏,看谁能认得多又读得好。 二、“日月积累” 1、出示课件(一棵苹果树,写着词语) 我们来开展一个游戏,看看哪个小组中的成员能在最短的.时候内将苹果上的词读正确。 2、四人小组自由练——四人小组开火车读——指名 3、各小组间相互检查读,“我考××同学”,各小组指一名,以会读了为标准。 4、选择一个词说句子。 5、像“红红绿绿”“高高兴兴”这样AABB式的词你还知道哪些。 三、读读背背 1、课件出示:一棵小树慢慢长高,一只小鸟在树上跳来跳去?你看到了什么? 2、有人将你们看到的写成了一首小诗,你们读读看,他写了什么?生自由读。 3、到指名分节读。同桌读。 4、你读懂了什么?随机交流,为什么要小鸟轻轻地跳? “小树还太小,太小”“它还在睡觉” 并随机指导朗读 5、带着理解有感情读小诗,并背诵。 6、配乐诵诗。 教学设计方案 篇6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课前准备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有关母鸡的趣事(农村的学生可通过实地观察了解,城市的学生可通过阅读、上网、请教他人、利用音像资料等方法进行7解)。 教学过程 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收集整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自读自悟 1、师生共同制定读阅读目标。 a、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b.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c、理清文章条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d.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不同之处:《猫》一文中流露的自始至终是喜爱的情感,而本文体现的是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 2、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a.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如:“我一向讨厌母鸡。”“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b、作者分别通过哪些事例具体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如:随处乱叫 欺软怕硬 发狂炫耀 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c、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d.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全班交流。 3、同桌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辨褒贬,积累语言 1、思考讨论: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所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2、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本设计旨在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并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 : 一、齐读、正音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 二、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播放腰鼓表演的录像片段。 4.自由朗读,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5.教师示范。 6.全班齐读。在节奏、重音的基础上,力求读出画面美。 四、读出力量美 1.讨论:本文的主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尽管本文的主旨不是很容易达到统一,但有些因素却是很明朗的:表现了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量。此外,作者仿佛还向我们暗示了西北这块土地所蕴涵的潜力。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诵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五、积累 1.将自己喜欢的句、段摘录下来。 2.在摘录的句、段中再作选择,力求背诵下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文的句式和修辞都可以给学生提供许多学习的范例。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方法,并学会做品析式的积累。 教学步骤 :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正音。通过朗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决音准问题。 2.听配乐朗诵(或教师范读),把握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3.自由朗读,练习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4.齐读全文,在节奏和语音轻重的基础上,力求读出本文的阳刚之美。 二、局部雕琢,品味语言 1.分组研读课文,找出本文在句式和修辞方面的特点。 本文短句多、感叹句多、排比句多。这些特点皆因特殊的写作对象所决定,因为安塞腰鼓充满了力量之美,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像,对学生理解课文会有所帮助。 2.语言品析。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各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例句,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多让一些学生发言,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若学生品析有困难,教师可作一些示范。语言品析应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进行,不要随意拔高。 三、分类积累,巩固品析 按照前面学习的品析方法,将课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摘抄,并力所能及地写一点赏析的文字。可从以下方面去摘录: 美词(含新词汇)、词语排比、句子排比、段落排比、比喻句、对比句、叠词句等。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读写互动是本设计的特点。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以感知为文之不易,从而刺激理解课文的热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进行类似题材的写作,学生的作文质量必然会有所突破。 教学步骤 : 一、看录像写作文(课前不作任何预习) 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像(最好是在黄土高原上表演的),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写作。要求:尽量再现看到的画面;有适当的想象的画面;15--20分钟完成;300字左右。 二、对比研读 1.学生展示自己的现场作文。 2.听《安塞腰鼓》的配乐朗诵,默读课文。 3.仔细阅读课文,将自己的作文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进行比较。 4.畅谈比较结果。 三、晶《安塞腰鼓》之美 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力量美等。 四、延伸写作 播放一段其他类型的精彩的舞蹈录像,让学生根据所看录像进行写作,注意借鉴《安塞腰鼓》中的一些写法。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三国演义)第五回(节选)椤贯中 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又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抢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正虑间,小校报来:吕布搦战。八路诸侯,一齐上马。军分八队,布在高冈。遥望吕布一簇军马,绣旗招飑,先来冲阵。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众大惊。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众诸侯回寨商议。曹操曰: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 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 使用建议:选文与《安塞腰鼓》 皆展示了一个大的场面,但突现的人物却不同。课文学习完毕,可将本段文字作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展现男人的豪气与力量,吕布是纵赤兔举画戟独步天下,陕北后生们则是踏黄土击腰鼓威震山河。试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