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第十四课《母鸡》教学设计 |
范文 | 第十四课《母鸡》教学设计(通用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十四课《母鸡》教学设计(通用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十四课《母鸡》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由“一向讨厌”直至“不敢再讨厌”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作者对母鸡的讨厌──讨厌它时而没完没结;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又发了狂的叫声,还讨厌它欺软怕硬的行为,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写作者“不敢讨厌”母鸡的原因──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 文章一大写作特色就是对比手法的应用,通过前后对比,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和母爱的伟大,母鸡就是一个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伟大母亲。本文另一大特色是语言风格口语化,这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如“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咬下一撮儿毛来”,“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等语言的表述,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好像和街坊邻居对话,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老舍先生将笔触落于细微之处,以有了一群鸡雏而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鸡来道出人情──“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以其细腻之笔揭示藏匿于生活中感性、直观的特征,体现出朴素自然的格调和亲切的人伦关怀。 课文《母鸡》的语言自然流畅,并无过多华丽词藻的修饰,就文字本身所表达的内容,对于五年级孩子来说并不难理解。首先,作者对母鸡态度前后截然不同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其次,变化的原因是源于母鸡的叫声也是不难读懂的。这些通过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作为指导的重点,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等教学手段帮助孩子理清课文脉络,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老舍先生在其看似平实的语言背后所要传递的深刻含义。难点之一:母鸡始终是那么爱叫,但为什么相同的叫声会让作者对母鸡的看法发生改变?通过学习,要让学生领会,其实老舍是借母鸡的叫声,通过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对母爱的赞颂和崇敬之情。难点之二:文章有多处看似自相矛盾的表述,通过设疑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矛盾并联系上下文解决矛盾。矛盾1:文章第五小节中说到母鸡总在院里挺着脖儿,表示出一副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样子,但下文又将母鸡在遇到异常情况时警戒的样子写得栩栩如生?母鸡到底怕吗?矛盾2:文中第二节明确了母鸡对公鸡的态度──永远不反抗,可第6小节中又说假如遇上大公鸡抢食,母鸡是一定出击的,这劲头儿连大公鸡也怕三分。母鸡和公鸡,到底谁怕谁?在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这些疑问时,可始终以体会母鸡叫声所表达的意思为抓手逐步展开。 基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孩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读准“欺侮”的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泣如诉、警戒、紧叫”等词的意思。 边读边思考,利用文中看似矛盾的语言表述设疑,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对母鸡态度变化的原因,体会母鸡的叫声所要传递的意思,感受母爱的无私。 教学准备: 1、读通课文,划出两句直接描写作者对母鸡态度的句子。 2、查字典,知道“如泣如诉、警戒、紧叫”等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一)板书课题,巩固“母”的笔顺,读课题。 (二)简介作者──老舍。 (三)预习反馈:交流描写老舍对母鸡态度前后不同的句子。 (四)灵活运用关键语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五)理清课文结构,以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将课文分成两部分。(板书:一向讨厌不敢再讨厌) 二、深入品读、感悟母爱 (一)略读1-3小节,了解“我”讨厌母鸡的原因。 1、重点思考:“我”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哪些语言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的讨厌?(板书:没完没结如泣如诉发了狂欺软怕硬) 2、反馈指导。 指导重点: (1)了解“如泣如诉”的意思。 (2)体会作者以夸张的手法描写母鸡“发了狂”的叫声时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母鸡“欺软怕硬”的行为。 (4)指导朗读描写三种不同叫声的句子。 3、连贯表达“我”讨厌母鸡的原因。 (二)品读5-8小节,体会“我”喜欢母鸡的原因。 1、设疑:同为母鸡的叫声,为什么“我”变得“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引导学生体会母鸡叫声所要传递的意思及所要传达的作者的感情。 2、通读5-8小节,圈出描写母鸡叫声的词。(板书:警告紧叫啼叫) 3、初步了解母鸡叫的原因。 4、想象表达母鸡的叫声所要传递的意思。 5、学习第5小节,体会母鸡的勇敢和负责。 指导重点: (1)想象母鸡和鸡雏所面临的危险,了解母鸡警戒的原因。 (2)指导朗读描写母鸡“警戒”的句子,感受母鸡的爱子心切。 (3)想象母鸡警告鸡雏的语言,体会母鸡的勇敢。 (4)设疑:母鸡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没什么可怕的事,为什么还要“警戒”?母鸡到底怕吗? (5)提炼作者对母鸡态度变化的原因,了解母鸡的叫声即它的语言,也是与鸡雏交流的方式。 6、学习第6小节,体会母鸡的慈爱和辛苦。 指导重点: (1)借助对“紧叫、一点儿”两词的理解,体会母鸡“紧叫”所表达的意思。 (2)设疑:“叫”与“教”的区别,体会母鸡的辛苦。 (3)联系上下文,设疑:母鸡到底怕公鸡吗? (4)体会“紧叫”的“紧”字的妙用,感受老舍的语言魅力。 7、学习第8小节,再次体会母鸡的辛苦,任劳任怨。 指导重点:通过对“顶尖锐、顶凄惨”的理解,体会母鸡“啼叫”所表达的意思。 8、学习第7小节,体会母鸡的辛苦与慈爱。 指导重点: (1)学生自主感悟,交流反馈其读懂及读不懂的内容。 (2)体会“──”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总结全文,升华母爱 (一)理解“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板书:英雄母亲) (二)进一步体会“我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 第十四课《母鸡》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感受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师:同学们,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先生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母鸡》。 2、板书并读题。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师:同学们,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在学习之前,请大家先看阅读提示,请大家翻开课本74页。谁来给大家读一读。(一生读) 师:谁来说说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什么学习要求?(指名说) 师:请大家看屏幕。(出示阅读要求) 2、自由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有两个要求:①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②边读边思考:作者对母鸡是怎样的态度? 3、交流汇报。 ①读词语。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相信大家已经认识了这些词语,谁愿意来试一试。(指名读,齐读。) 反抗欺侮成绩凄惨辛苦如怨如诉 疙瘩可恶慈爱鸡雏啼叫颤颤巍巍 ②师:认识了这些词语,相信大家读课文就没问题了。现在我们来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对母鸡是怎样的态度? ③师:这列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对母鸡是怎样的态度? 生:我一向讨厌母鸡。(板书) 师:从哪些语段看出来? 生:1—3自然段。 师:那后来呢? 生: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板书) 师:哪些语段写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呢? 生:4—10自然段。 ④师:是的,你们都是读书高手。同学们,这一头一尾两句话在文中首尾呼应,这样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 三、精读第一部分。 师: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呢?(生埋头默读思考。) 师:好了,大家都学得很认真,相信都有自己的收获。谁愿意来跟大家分享。 生:老舍先生觉得母鸡的叫声很令人讨厌。 师:作者为什么会讨厌母鸡的'叫声呢? 生;因为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 师:是啊,它没什么理由,却没完没了地叫,真是无病呻吟。(板书) 师:那作者讨厌母鸡的叫声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而是小疙瘩来。 师:是的,那“颤颤巍巍”是什么意思? 生:“颤颤巍巍”就是抖动摇晃的样子,多用于形容年长者走路的姿态。本课中用来形容母鸡叫的声音有一点抖。 师:你理解得很准确,能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吗? 生:我是通过查字典理解的。 师:你真是学习的小主人。查字典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师:什么叫“如怨如诉”? 生:“如怨如诉”就是形容没完没了地抱怨、诉说。本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母鸡拉长声音的叫声影响人的情绪,令人讨厌。 师:是的,那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问我妈妈的。 师:可以,同学们请教别人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师:如果你们听到母鸡这样“颤颤巍巍”“如怨如诉”地叫,你会想到什么? 第十四课《母鸡》教学设计3【设计理念】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要更加放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和本组课文的选编意图,《母鸡》教学设计以阅读方法的训练、表达方法的习得为主,在阅读方法的训练中渗透人文精神,并以阅读方法的深化为延伸点,组织课后拓展性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课前准备】 制作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母鸡叫声,引入课题。 2、通过《猫》引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响亮地读课题。 二、明确要求,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与难读的词语的读音,了解预习情况。 (出示词语) 反抗欺侮成绩凄惨慈爱辛苦如怨如诉 疙瘩可恶鸡雏一撮儿毛 2、默读阅读提示,明晰学习任务。 ⑴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⑵比较一下,《母鸡》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阅读提示是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实践活动的主导,从提示入手,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略读课的学习,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初读感知,了解感情 1、自由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描写对母鸡情感变化的句子,用“——”画出。 师相机板书:一向讨厌不敢再讨厌 2、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辨析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 3、质疑: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打上小问号)(预设:老舍先生为什么讨厌母鸡?他后来为什么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快速浏览,理清条理 课文的哪些段落写了老舍先生讨厌母鸡?(1——3自然段)哪些段落写他不敢再讨厌母鸡(4——10自然段),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通过质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本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先抑后扬,这两个句子是课文板块划分的线索,抓住了这样的关键句,提纲携领,建构出简约的教学框架。 5、学法迁移,小组自由选择内容,研读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小组选择感兴趣的板块学习。 ○(选择第一部分)自主读书,找找作者讨厌母鸡原因,在小组中交流。 ○(选择第二部分)自主读书,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在小组中交流让你感动的语句。 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运用上学习方法,进行小组学习。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明确的学习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的关键。 四、小组交流,品评长短,体会感情 (一)小组反馈——品读母鸡令人讨厌之处 1、把母鸡的罪状一一列举出来,以“这是一只()的母鸡。”的句式。 罪状一:这是一只叫声讨厌的母鸡。 老舍先生用了哪些词来形容母鸡的叫声?引导重点理解“如怨如诉”,感受母鸡“无病呻吟”的形象。 这是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板书:拟人), 这一组描写动物的文章都用上了这样的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罪状二:这是一只欺软怕硬的母鸡。 它欺谁?怕谁? 罪状三:这是一只爱炫耀的母鸡。 它是怎么炫耀的?能通过读把这只爱炫耀的母鸡展现在我们眼前吗? 2、小结写法:这一部分作者先说——齐读第一句,再用具体事例写出讨厌的原因,(板书)这种围绕中心句的写法,就叫——总分式写法,你在哪篇课文中也见识过这种写法? 【设计意图】本组四篇课文都是描写动物的文章,在写作特点上都涉及拟人化的写法,所以在“讨厌”板块的设计中,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勾联前三篇文章学习的内容,结合本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上相似之处给予提示,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对本组文章表达方法的领会。 (二)小组反馈——品读母鸡令人尊敬之处。 1、出示“这是一只()的母鸡。” 2、课件出示第9自然段,找出第二部分的中心句。 3、学生交流反馈有体会的句子。 a:第5自然段:抓住“挺着脖儿、歪着头、挺着身儿”这几个动作的词来体会“负责”。 b:第6自然段吃食的情景,将鸡雏和母鸡进行对比,体会慈爱。 c:与抢食的大鸡作斗争,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母鸡的勇敢。 d:从夜间啼叫体会母鸡的负责辛苦。这是一位为了自己的孩子日夜操劳的鸡母亲。 理解词义:这里再一次具体地描写了母鸡的叫声,这是怎样的叫声?联系上下文想想这里的“顶”是什么意思? 想象画面:透过这两个“顶”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黄鼠狼来了,鸡妈妈顶尖锐、顶凄惨地叫些什么?黄鼠狼朝小鸡们扑来啦,鸡妈妈又会怎样?) 回旋引读:孩子们,是什么让母鸡这样无怨无悔,不辞辛劳地为孩子们付出呢?是啊,这都是出自她对孩子们深深的爱呀!(板书:母爱)难怪老舍先生赞叹道:“它伟大,因为它是——。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这样的母亲让人感动,所以作者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这样的母亲让人尊敬,所以作者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出示麻雀喂食图)请学生用上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的方法,把从图上看到的、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学生写,巡视指导,指名说,评议。 深情地读一读课文的第9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板块教学中,对于母鸡夜间啼叫的段落,教师采用精读课的精教细讲,在这里设计这个精讲的环节,可以为学生阅读能力的迁移提供保证。而对于板块中的其它段落,则是采用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教师适当地引导并对难点进行适当点拨解疑的方式。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追求的“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在最后,教师抓住文章围绕中心句,展开具体描写这一写作特点,设计了写话练习,运用写法,感受母爱,练笔和激情,一举两得。 五、总结写法,比较异同 1、辨析《猫》和《母鸡》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 2、那么除了情感表达方面,这两篇文章在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时还用上了哪些方法?(围绕中心句、用具体事例、拟人手法)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伸,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异同”入手,不但要注重学法上的迁移、运用,同时也要注重新旧知识的比较、联系。本组中的《猫》与《母鸡》同是老舍先生的文章,并且所涉及的题材、写作方法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难得可贵的是,两篇文章的情感表达方法截然不同,所以要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比较阅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六、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