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天目山杂文随笔 |
范文 | 天目山杂文随笔 袁宏道写了两篇天目山游记,其中一篇说:天目山有如下七绝:瀑如万縞,山石奥巧,庵宇精幽,雷声如婴,云状百态,树木珍奇,茶笋清香。循着袁宏道当年的行程,寻找他到过的幻住、高峰、死关、活埋庵,觉得这些名称,就可谓是天目山的又一绝。 中峰明本曾在“活埋庵”处的岩石上入定,来自高丽的弟子王璋说:“我师其活埋于此乎?”故名“活埋庵”。还有一种说法:“活埋庵”与一位无名高人有关。南宋末年的1274年,高峰原妙禅师来到了武康双髻峰,结识了在此修行的活埋庵主人,1279年他把在狮子岩修行的“死关”给了高峰禅师,自己跑到人跡罕到的西天目绝顶上,继续去过不为人知的修行生活了。高峰称赞他:“竹筧二三升野水,松窗五七片闲云。道人活计只如此,留与人间作见闻。”据说“死关”是个“离地一丈,非梯索不得入”的地方。高峰禅师在这里“不剪发,不澡身,冬夏一衣”地过着思想者的日子,一直到1295年圆寂。很多想来见他的人在岩下等上十天半月,往往不能见上一面。1286年,一位年轻人经僧人明山介绍,投在了高峰门下,他就是日后元朝最有影响力的高僧,人称中峰明本,他曾在庐州弁山及平江雁荡村结菴而居。每次都名之为“幻住菴”,也因此而自名为“幻住”。与天目山的参天大树相比,人生是短暂的,就如天目山的山花一样代谢着,但最美的花朵是思想的火花,最伟大的事业是不断给人以生命的激情。所谓“大道得自心死后”,抛弃了名利欲望,息心思考这短暂如幻的人生,天目山的`思想者们,无疑为不少人开辟了一条不同与世俗的人生路径。 高峰圆寂后,中峰明本正好与师傅一静一动,与唐代的船子和尚一样,他住在船上到处云游了不少地方,回到天目山则住在师傅塔身边上的草庵里。明初名臣宋濂说他的影响:“东行三韩,南及六詔,西连印度,北极龙沙,莫不躡屩担登,咨决法要。”使南宋初亡,人口锐减而变的荒凉的天目山,一下子成了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争相瞻礼的地方了。仅投在门下参学,有记载的日本僧人就有二十余名。 明本不肯住名山巨剎,不愿受朝廷供养,与元王朝一直保持着疏远的关系,这与活埋庵主人和高峰原妙等人的精神也是一脉相通的。他草栖浪宿,物质上过着极其简单的,结菴而居的游化生活,对于宋朝以来,不少学人在修行态度上散漫,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并热衷游走于达官贵人之间,沽名钓誉的风气,很好地起到了批判和垂范的作用。他还经常针对禅门中学人及师家的各种弊端加以警策与苛责,以期导正禅门的不良风气。治学上主张一门深入而反对枯心死志,追求真实出于自心的体悟。他取得的成就,对元朝把置于底层的广大南人,也是足以引为骄傲的。 至治二年,由于杭州径山寺院住持一职悬空,所以行宣政院欲强迫六十高龄的他去主持,然而和往常一样,他没有应命,反而到天目山西峰以北三十里,地势险峻的中佳山去躲避喧闹了,要不是见到僧俗弟子仍然每天“扪萝薜,冒豺虎”地上山求法。明本才怜悯其弟子辛苦跋涉,不久又回到原先的草庐中。第二年作偈辞别大众:“我有一句,分付大众;更问如何?无本可据。”写完就圆寂了。元仁宗曾屡次欲召见明本而不得要领,最后只好赐之“佛慈圆照广慧禪师”号及金襕袈裟,并将师子院改名为“狮子正宗禅寺”,然而,对于明本来说,不正是毫无意义“无本可据”的东西吗? 中峰原妙、中峰明本师徒的遗迹很多都消失了,就是洪乔祖、瞿霆发施财为高峰师徒建的狮子禅寺、大觉寺,也早已在兵火中圮废。他们日常生活的简陋草庵如山舟、景疏庵等就更难以寻觅了,但他门留在天目山山色美景中无形而丰富的思想财富,却是天目山永久的魂魄。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