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端午节教学设计 |
范文 | 小学端午节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端午节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端午节教学设计1【内容简析】 《端午节的由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有关端午节由来的民间故事很多,课文所选的是流传较广的一种,反映了百姓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爱戴与怀念。 故事首先介绍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些习俗以及端午节的历史与意义;接着重点讲述了爱国诗人屈原报国无门,悲愤投江,百姓千方百计打捞他的尸体,用各种方法祭奠屈原的凄苦悲壮的故事;最后点明了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课文结构清楚,语言浅显易懂,是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培植民族精神的好教材。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熟悉端午节这个节日及习俗生活,但不清楚习俗的由来这个矛盾心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插图有助于学生感受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忧国忧民、宁死不屈的不朽形象。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注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要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反复研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并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生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促进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自学“粽、檐、囊”等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正确书写“佩、戴、措”等8个要求会写的字,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以及速度。 2.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是本课的重点,复述课文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1.制作有关战国时期的背景资料以及地图等课件。 2.搜集、整理并阅读有关端午节、屈原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30课,请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端午节的由来》。 2.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有关端午节的信息跟同学说一说? 3.小结:大家知道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还知道有这么多的端午习俗,可你们能讲出这些习俗的意义吗?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意义。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 (1)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屋檐、佩带、辅佐、权贵、措施、诬陷、谗言、疏远、祭奠、忠诚、悲愤、悲痛、祈祷、传诵等。 (3)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自学的情况。 (1)借助字卡认读生字词。变换语境,给生字组词扩词。 (2)指名读课文,及时正音。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的什么? (3)师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画出自己的疑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默读要求: (1)边读边标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边读边思考:文章讲的是什么事? (3)为深入学习课文,请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学习质疑问难。 3.师生梳理问题,归纳问题。 学情预设及教学策略: (1)不理解的生词,通过读书或请知道答案的同学给予帮助,当场解决问题。 (2)不了解的历史知识,可归类有关的问题,存疑并集中时间给予解决。 (3)值得阅读探究的、能深入理解文本的问题,如百姓为什么如此爱戴屈原,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逐步解决。 四、介绍屈原与时代背景 1.介绍战国时代以及“战国七雄”。 2.出示战国时期的地图,了解当时七国的处境以及各国的治国策略,以理解屈原“改良内政,对外联齐抗秦”的爱国主张。 3.出示课件,介绍屈原。 屈原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 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没有屈服。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随波逐流,拿起笔抒写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指斥“群小”误国,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最伟大、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的作品为“楚辞”,代表作是《离骚》。诗中叙述了诗人为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所遭受的打击和迫害,深刻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对人民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公元278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际,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来到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五、自读课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课文并整理笔记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有关屈原的故事。 小学端午节教学设计2【学习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真切体会过端午节的快乐,并产生热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的感情。 3.品味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 【学习重难点】 1.真切体会过端午节的快乐,并产生热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的感情。(重点) 2.品味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这儿有一首诗,大家来齐声朗读一下,看看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乡土小说家沈从文是怎样记录茶峒人欢度这一传统节日的。通过传统节日,我们又可以感受到怎样的民族精神与文化魅力?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2.掌握重点字音。 额角(é)蘸酒(zhàn)茶峒(dòng) 短桨(jiǎng)缠裹(guǒ) 呐喊(nà)老鹳河(guàn)颈脖(jǐng) 泅水(qiú)束缚(fù)洞穴(xué) 擂(léi)鼓打锣(luó)嘭(pēng)嘭铛(dāng)铛 3.解释词语。 嘭嘭铛铛:形容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 吊脚楼:也称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 泅水:游水渡河。 调理:调弄整理。 4.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作者详细地描写百姓到河边看比赛的场面与龙舟竞渡有什么关系? 明确:首先,这种万人空巷、争看比赛的场景,为下文的龙舟大赛设置了悬念。其次,说明了赛龙舟不仅仅是赛手的事情,而且是全茶峒人的一件盛事,为下文中“两岸人呐喊助威”的景象做了铺垫。观看的人并不是比赛的旁观者,而是完全把情感投入其中、沉浸其中的参与者,河岸边与河面共同形成了热火朝天的富有感染力的.比赛场面。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1)茶峒人端午这天的风俗习惯(分别用3字短语概括)。 (2)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顺序(画出相关的词语)。 (3)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这样安排的理由。 明确: (1)概括风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 (2)时间顺序: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 (3)这些风俗习惯中详写的是赛龙舟。详略安排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详写赛龙舟,是因为它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节日的气氛和民族精神。 (二)内容探究 阅读全文,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在龙舟赛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我看到(听到、了解到)了________________,那情景真是________________!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中有关语句,后一条横线上用形容词或修饰性短语来表达你的感受。 示例: 1.我看到了那龙舟形体狭长两头高翘,船身绘着朱红色长线,那情景真是乡土风味浓厚! 2.我看到了龙舟上的人分工不同,有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还有12到18个桨手,那情景真是壮观非凡! 3.我看到了缠裹着红布包头的手拿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擂鼓打锣的很单纯地敲打,桨手手持短桨应着锣鼓声节拍用力划船,那情景真是场面恢宏、令人振奋! 4.我听到了鼓声如雷,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那情景真是扣人心弦! 5.我听到鞭炮声四起,那是军人们为胜利者进行庆祝,那情景真是让人高兴和感到光荣。 6.我看到胜利者有限的奖品被大家分享着,这情景真是充满友谊,人情味十足! (三)亮点探究 1.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写出湘西的端午日的氛围的? 明确: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像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2.什么是场面描写?本文有哪些场面描写? 明确:场面描写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环境之中,对以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做的具体描写。场面描写一般是截取一个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横断面,将比较广阔的生活画面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文中主要有三个场面描写。第一场面:写全茶峒人端午日到河边观看赛龙舟的欢腾场景。第二场面: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赛的盛况。第三场面:写划船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 五、课外拓展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不过100多字,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军民捉鸭子”的风俗。可是爱与动物嬉戏的学生却对简单的文字充满好奇。“兵士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水面各处是鸭子……”此时此刻,作为游客的你也情不自禁地跳入湘西小河,请你想象随后的情形。要求口头作答。 小学端午节教学设计3教学目的: 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过端午节时举行端午诗会、赛龙舟、包粽子比赛等文化活动。 2、学生能熟练包一只普通的粽子。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能熟练包一只普通的粽子。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教师的准备:粽子叶、糯米、毛线;相关视频。 学生的准备:查找端午节的相关资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佳节——端午节,过端午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俗。通过上个阶段的学习,我们已经分小组收集了关于端午节的资料,现在就各小队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和实践成果吧。 二、展示与活动 (一)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介绍端午节 1、诗歌分享。 下面有请林琳这一小组上台来汇报他们收集到的关于端午的诗歌。生:端午节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就有迹可循。以下是我们小组收集到的诗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生用幻灯片展示,配乐展示读。) 2、简介端午节的由来。 师:从刚才的诗歌中,我们已经可以大概知晓端午的由来,哪一个小组负责搜集这个方面的资料?请你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吧。 生: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 流传最广的是源于纪念屈原。(收集这方面资料的小组成员之一绘声绘色的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忠臣屈原倡议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成都,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身亡。 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痛苦异常,纷纷到汨罗江边上,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打捞他的身躯,有位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扔进江河里,说是让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人们也都纷纷仿效。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河里,说是要药晕蛟龙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又怕食物被蛟龙所食,所以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赛龙舟是因为要吓走鱼,不要它们靠近屈原。所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和喝雄黄酒的习俗了。) (其他成员补充): 源于纪念伍子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3、讲讲端午节的习俗。 师:是啊,由此就衍生出了端午节的习俗。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视频,并配以解说)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端午食粽:(图片展示)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出示图片)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出示图片)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二)探索包粽子的方法 师:在这些习俗之中,你们对什么最感兴趣呢?今天啊,我们就请来了包粽子能手,我们班热心的家长们,现场来教我们包粽子呢!动手之前,老师要先考考大家: 1、包粽子要准备哪些材料呢?生介绍包粽子该准备哪些材料。 2、包粽子的步骤你了解吗?观看视频,了解如何包粽子。 3、小组讨论打算怎么包,说说该注意些什么(家长参与)。 (三)尝试创作 根据大家探索的各种方法,开始包粽子。家长带领学生在小组内实践。 (四)成果展示 全班同学包的各式各样的粽子展示在他们的桌子上。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但学会了包粽子,而且让大家了解了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