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八下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
范文 | 八下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精选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下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下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1教学目标 : 1 自我介绍,建立良好的师生初次见面印象 2 谈语文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 提学习语文的要求,规范学习行为 教学步骤 : 一、 开场白(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板书名字)我的父母希望我成为优秀的人,今天我更希望我的学生各个都成为优秀的人。在这个温和的九月我们初次相识,在之后的一年时间里我们将朝夕相处,我希望与大家在语文学习的天地里快乐地耕耘收获,更希望与大家成为知心的朋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聊聊,让我走近你,也让你了解我。 二、语文学习的认识(读书的作用) 我们同学从幼儿园开始认字,到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已经学了近十年的语文,那我想问问同学,学习语文有什么用? 会听说读写,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如果仅此,那我们只要学到小学的程度就可以了。为什么高中大学还要学呢? 巴金曾说过一句话:“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意思是说人除了物质需求外还要有精神需求。一个人只有精神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而学习语文,阅读书籍就是我们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读书已经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 阅读使人充实,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在温州这样一个非常物质的城市,人们浮躁功利,同学们平时也经常会遇到一些麻烦的不顺心的事情。如果在这个时候能静下心来读一篇好的文章,就像吃了一剂定心丸一样地舒畅。 举例子:一个学生很聪明,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即使趴着睡觉最后也能通过考试——当然成绩是不理想的。他喜欢理科,不学语文,觉得语文学习没用。性格偏激,行动鲁莽,与同学老师关系紧张,自己也很痛苦,如果他能多读一点书,陶冶性情,心态自然会平与许多。 古今中外有大智慧成大事业的人都是喜欢读书的。古代有个钱思公家里虽然非常富贵,但很少其他嗜好,曾跟朋友说:“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宋代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这就是著名的“三上”的由来。可见古人阅读写作思考之勤。 三、学习读书三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1)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虽然环境不好,但应该登高远眺,树立大志。如果立志考浙大,纵然考不上,温大也必唾手可得。 (2)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经过辛勤劳动的过程,“为依消得人憔悴”,就是说要像渴望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人瘦带宽也不会后悔。 态度决定结果。 情商重于智商。 保龄球规则:10+10+10+10+10+10+10+10+10+10=300 9+9+9+9+9+9+9+9+9+9=90 语文学习重在日积月累。别忽视自己平时比别人少学一点。平时小小的差距会使你莫名其妙地落后。要重视自己比别人多一份努力,相信量变一定会达到质变。 (3)是说经过反复追寻,研究,到底取得了成功。可见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四、语文学习的要求 三要求:一预习的要求——①标段落②抄写课文生字词(注解) 二上课的要求——①圈点勾画②写批注 三课后的要求——①作业 本②文海拾贝 准备三本本子:预习本(课代表1负责收发批改,每课一次) 练习本(课代表2负责收发,披阅,每课一次) 文海拾贝(教师批改讲析,每周一次) 我会给两位课代表各一张作业登记表,每次作业分五个等级登记。按一定比例记入学期结束的成绩单中,未即使上交的你要向我说明理由。 五、结束语 所谓“教学相长”,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意见,请向我提出来。你可以在下课之后跟我聊天,也可以在随笔里向我提出来,也可以在qq里讲。我希望成为你们的好老师,更希望成为你们的好朋友。 现在我需要两个非常负责认真又能干的课代表,假如有意向的同学课后可以跟我讲一下。 课代表一定要选很负责很听话的。最好有一个能力也很强的。可以向班主任咨询,也可以向学生了解。也可以让学生自我推荐。 八下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安全隐患。 2、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3、进行预防灾害,预防突发事情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请学生列举一些现象) 1、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的安全隐患。 2、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隐患。 3、学生交通安全隐患。 4、校园隐性伤害的隐患。 二、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 1、上下楼梯要注意什么? ①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奔跑。②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扶好栏杆。③整队下楼时要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④上下楼时不要将手放在兜里。⑤不要在楼道内弯腰拾东西、系鞋带。⑥上下楼靠右行。 2、集体活动中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时间,遵守纪律,遵守秩序,语言文明。 3、课间活动应当注意什么? ①室外空气新鲜,课间活动应当尽量在室外,但不要远离教室,以免耽误下面的课程。 ②活动的强度要适当,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以保证继续上课时不疲劳、精力集中、精神饱满。 ③活动的方式要简便易行,如做做操等。 ④活动要注意安全,切忌猛追猛打,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三、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注意事项。 不吃过期、腐烂食品,有毒的药物(如杀虫剂、鼠药等)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禁止购买用竹签串起的食物:油反复使用,竹签容易伤人,食品卫生得不到保证,油炸食品有致癌物质。 四、交通安全注意事项。 1、行人靠右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注意观察来往车辆,红灯停,绿灯行,遵守交通规则。 2、乘坐公交车注意事项: ①车停稳后,方能上下车,上下车时注意秩序,不要拥挤。 ②乘车时,要站稳扶牢,不要把身体任何部位伸出窗外,人多时,应该注意看管好自身物品,谨防扒手。 ③注意公共场所礼仪,不要大声喧哗,保持环境卫生,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等。 八下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说明: 作者是北宋时期的太平宰相,在他的词中多以表现“闲愁”为主题。但本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了司空见惯的现象,而赋予深刻的哲理,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去思索宇宙及人生的问题,这和作者其它的“闲适”词有所不同。同时,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而这些深邃的思考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中学学生来说,他们很难有深刻的体会,故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加强对本词语言的体味和欣赏,在对语言的感悟中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说明: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而对本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因认知程度即他们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对生活认识的深度等比较有限,所以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本词所表现出的对人生、对宇宙的深邃认识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故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本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 交流导入,激发兴趣 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2、记得李白有诗《黄鹤楼》,其中有一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变迁、人生没有永恒的感慨。那么在曾经贵为一国宰相的宴殊笔下,会留给我们一些怎样的思考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浣溪沙》。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古诗词。 2、引导学生对《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的体会,学生可自由发表见解,并由此导入对晏殊之《浣溪沙》的学习。 1、从学生积累的古诗词入手,意在引导学生对本词学习的兴趣。 2、由学生小学时即积累过的《黄鹤楼》中慨叹时间的茫远、人生变化无常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导入对本词主题的理解与探讨。 朗读体会,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词中所表现出的`感慨抒怀之情。 在朗读中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词的字面意思。 这节课主要呈现出两个板块,即在朗诵中体会,在学生创造性地描摹中感悟,使学生初步了解词中所表现的深邃的思想,进而感受词本身所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该环节主要体现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板块。 深入文本, 感悟深邃内涵 1、请学生再读本词,并请学生简单描述一下对本词的理解。 2、在诵读中引导学生对“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句作深入的体会,因为这几句蕴涵深刻的哲理,内涵广泛,学生有充分想象的思维空间。 1、学生可以结合书下注释,并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性的句子来思考体会,但必须在结合文本的基础上作深入地思考。 “无可奈何”、“夕阳西下”,看似凋衰消逝,但眼前的景“花落”、“燕归”都“似曾相识”,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的玩味中认识到作者所要传递给我们的生活哲理: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消逝,但新的事物总是以新的面貌在不断地出现,生活不因消逝而变得虚无。 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全词语言的圆转流利、通俗畅晓、清丽自然的特点,同时全词所表现出的启人神智、耐人寻味的深刻内涵的理解,可在学生结合自身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中,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 创造性的描摹 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如写、画、唱等形式)描摹词的意境,在创造性的描摹中加深对词中所表现出的对人生、宇宙的认识。 1、学生自主思考,并采用适合自己的形式,个性化地再现自身对本词的感受与领悟。 2、学生交流、探讨,加深对全词的认知与理解的程度。 在该阶段的活动中,融合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呈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身独特的认识和感受(即学习过程中的第二个板块),意在使学生对词中深刻内涵的深层理解可水到渠成。 布置作业 1、网上查阅有关宴殊的资料,了解其生平。 2、自由积累宴殊的其它《浣溪沙》词作2首,读读背背,感受词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1、完成作业。 2、可在课外讨论交流自己对作业中两个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通过网络资源、与同学的交流互动,拓展视野,增加积累,并在自我学习中增强语文能力。 思路点拨 还可以教给学生学会对比归类的学习方法,让学会举一反三地进行诗词的学习,比如在与作者其它词作【《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所表现的不同感情的比较中,领悟词中蕴涵的思想情感;另外还要让学生明白诗歌的解读不是单一的,用自己既有的生活体验去解读诗歌才是最好的学诗方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的解读也同样如此。 八下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2.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感知文章大意。 3.感受语言之美,学习寓情于景的手法。 4.体会作者寄情于奇山异水的高雅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细心品味,感悟文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主旨和寓情于景的写法。 2.赏析骈文特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创意:以读代讲通“文意”,自主学习明“文技”;熟练背诵蕴“文气”,合作探究悟“文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本单元我们跟随郦道元欣赏了三峡的迤逦风光,在陶弘景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山川之美,与大文豪苏轼,享受了月夜的空明澄澈,今天让我们再回到1500年前,同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一起走进富春江,去感受那里的奇山异水,去体察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板书课题) 二、课前准备,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缥(piǎo) 湍(tuān) 轩(xuān) 邈(miǎo) 泠(líng) 嘤(yīng) 鸢(yuān) 窥(kuī) 柯(kē)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可以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 三、以读代讲通“文意” 1.朗读课文 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老师可做朗读指导与示范。 2.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由教师提问或者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 积累常用实词:俱:全,都。许:余。绝:极顶。湍,急流。甚,胜过,超过。 激:冲击,冲刷。犹:犹如,如同。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弄不懂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 (3)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要把朗读贯穿课堂始终,引导学生感知文意,感受音韵美。疏通文意不再逐字解释,而应该放手给学生,自己读顺,对于疑难问题,老师适时指导点拨,学生做知识总结积累。) 四、自主学习明“文技” 此环节采用的方法是引领学生回忆《三峡》,然后利用板书引导学生自我阅读并填补图示,完成课文结构的学习。 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思考: 1.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 2.本文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异水”和“奇山”(分写) 由此感受本文整齐、严谨的结构,品味结构美。 3.作者是如何表现富春江之美的? ①学习第二段。从水清、水急的角度感受水之异。 ②学习第三段。从形、声、色的角度感受山之奇。 品味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③齐读课文体会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千丈见底水之(清) (异)水猛浪若奔水之(急) 负势轩邈山之(形) (奇)山 泉鸟蝉猿山之(音) 横柯疏条山之(色) 提问:为何先写水再写山? 明确:由近到远,此刻作者是坐在船上欣赏富春江的景色。 提问:这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尝试用如下句式概括。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好一处不同寻常的水啊,你看____________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好一处不同寻常的山啊,你看____________ 用文中的句子先填空,例如: 好一处不寻常的水啊,你看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好一处不寻常的水啊,你看极端神剑,猛浪若奔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学生合作探究,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吴均笔下的山水,不仅有形有色,还有声。看似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却是一种幽静美妙、和谐悦耳的天籁。山间自然音响,既反衬山间的静寂,又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生命的欢乐律动。 提问:文章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小组合作探究,请代表起来发言。 1.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对偶);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拟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设计意图: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此环节就是强调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熟练背诵蕴“文气” 八下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bēn)丧(sāng) 差(chāi)使(shi)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妥(tuǒ)贴(tiē) 踌(chóu)躇(chú) 迂(yū) 蹒(pán)跚(shān) 箸(zhù) 拭(shì) 琐(suǒ)屑(xiè) 晶(jīng)莹(yíng)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八下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6内容预览: 23.游恒山记 教学目标: 1、积累翳策跻等实词的含义。 2、理清作者的记游顺序,体会其条理分明的记游特点。 3、学习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教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做到读准音,读顺句。 2、借助资料,了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 3、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有这样一部著作,这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地理学名著。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游勘察汗水。这部著作就是《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这部著作的文章------《游恒山记 》。多媒体展示作者及文字图片资料。 2作者简介 徐霞客,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名弘祖,字振之。明南直隶江阴马镇南阳岐人。生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卒于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1641年3月8日)。他博览群书,鄙弃权贵,摒绝仕途,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奥秘,徐霞客在旅途中,三十年如一日,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当天见到的听到的都详细记录,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总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坚持写日记。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记,这实际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记录。经过他的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上记载的错误,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像古代地理书上说岷江是长江的上游,徐霞客经过考察,弄清楚长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像他在云南腾冲打鹰山考察的时候,发现了那里曾经发生火山爆发的遗迹,他在游历中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现象,在桂林七星岩,他对那里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乳等地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现象的记录。后来,人们把他的日记编成一本《徐霞客游记》。这部书是我们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我国古代地理学上的宝贵文献。这是他在三十年的科学实践中,以惊人的毅力,敏锐的观察力和朴实的文字,记下行履所至,观察所得。徐霞客注重实践、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精神得到后人的崇敬。 二、检查字的读音 风翳(yì)净尽无攀跻(jī)劳虬(qiú)松萦(yíng)回 杰坊(fāng)官廨(xiè)拾(shè)级庑(wǔ)门 穹(qióng)碑攀蹑(niè)仰眺(tiào)槎(chá)枒(yā) 辄(zhé)断折若堕(duò)洪涛汩汩(gǔ)不能出 久之棘(jí)尽 俯瞰(kàn)山麓(lù)龙山西亘(gèn)比肩连袂(mèi) 下扼(è)沙漠不啻(chì)崖隙(xì) 三、疏通文意 1、 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这一学习任务。 2、 交流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难问题。由组长汇报,组员补充。 3、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体现了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周围的景物。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四、 合作探究 1、 速读课文,划出作者登山所经过的地方,并绘制作者登山示意图。 明确:作者上山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示意图略 2、 划出文中标明里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明确:一里,又一里,又三里,三里------ 作者这样写,显出文章记游顺序清晰,条理分明的特点。 3、 细读文章第三段,说出作者的观察角度,写景顺序。 明确:观察角度为俯视,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 写景顺序为:按照北-南-西--东的空间顺序来写景,并且是由远及近的。 多媒体展示恒山图片,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 4、 划出课文中写徐霞客登顶经过的文字,体会其所拥有的精神。 明确:课文第二段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久之棘尽,始登其顶。这是写作者登顶经过的文字。 从登顶经过充分表现了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5、 小结: 这篇文章清晰地介绍了作者的游踪,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祌。 五、写作特色 1.文章思路清晰。 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逐一描写。再写登顶的艰难。然后是登顶后远眺四周的景色,把整个山系都清晰地展现出来。最后写下山情形。 2.详略得当。 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略写出发时间和天气情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间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下山的过程详写了寻找下山之路一节,其余的下山过程就一笔带过了。 3.观察细致。 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颜色等,写到每个景点,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4.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 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松影筛阴、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六、迁移拓展 1、 查阅资料,探究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这种现象的成因。 2、 利用图书馆,阅读整本的《徐霞客游记》,写好读书笔记。 七、小结文言词 1通假字 还通环,转,绕。 例句:还过岳殿东。 2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峭:陡峭,这里是峭壁的意思。 例句:循崖乘峭而上。 2.名词用作动词 室:屋子,这里是改成一间屋子的意思。 例句:倚而室之,曰会仙台。 像:雕像,这里是塑造的意思。 例句:台中像群仙。 3、古今异义 但 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 例句:但能钩衣刺领。 于是 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转承。 例句:于是石路萦回。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即飞石窟也。 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加上即,加强语气。 译文:就是飞石窟。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例句: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 宾语虎风口之松柏前置。 译文:比虎风口的松柏大不止百倍啊。 ②状语后置 例句:有一人飘摇于上。 状语于上后置。 译文:有一个人在上面飘摇。 ③定语后置 例句:北瞰隔山一重。 山的定语一重后置。 译文:向北远看,隔着一重山。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推荐阅读《徐霞客游记》。 八下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7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过程与方法 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 2、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赏析课文重点语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原因。 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学生了解文章体裁介绍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指导预习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进行研讨 (4)遗民: 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并掌握补充注释进行研讨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 ①“我”在东京; ②“我”在仙台; 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 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弄清左边的这些问题和内容教学后记:学生能联系社会背景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能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能对课文中重点语句进行赏析。 八下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8【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注重整体感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 【课前准备】 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二、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好神仙之术,爱山水。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三、文本链接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3)全班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4.背诵课文。 (1)自由竞背。 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 五、课文精读 1.本文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试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 2.深化:找出文中你所喜爱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3.拓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诗句,请大家相互交流收集的诗句,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4.《答谢中书书》首句总领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怀。纲举则目张,中间部分承前文具体描写山川之美,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从仰视、俯视、平眺的视觉角度,从色彩,从四时,从晨昏,从动静,从听觉等角度展开,用自己独特的体验去诠释自然景物绮丽的`风光,展现出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卷。而最后一句则以感慨收束,自比先贤,怡情山水,自得其乐。 六、探究升华 描写讴歌自然之美的作品浩如烟海,但像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这样短小简约、字精意达的却并不多见,我们应学习他不作繁文、惜墨如金的写作态度。 七、文章脉络 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垫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八、写作特点 1.描写细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作者描写自然景物时,扣住最能表现景色特征的时间——早、晚来描绘。在旭日东升、晨雾将散的一片寂静里,山林中呈现一片猿鸟争鸣的欢腾景象。“乱”字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使整个山林充满着勃勃生机。夕阳将要落山时分,余晖照映着水面,层层粼波之中,不断有鱼儿从水中争相跃起。“竞”字写出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的场景。一早一晚,一空中一水面,一鸣一跃,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立体流动画面。 2.抒写奇美。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展现了多种“美”。一是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二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四是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九、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见过月亮,也沐浴过它的清辉。在古代,月亮是人们寄托情思、抒发情感的物象。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有关月亮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才闻名于世,而他的成就。他在欧阳修去世后,成为宋朝文坛领袖。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方面均有骄人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 三、文本链接 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由于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赏月排遣心中的苦闷,故作者借景抒情写了此文,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画出生字词,注意句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两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2.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如遇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文言词语。 ①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③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 (4)竞背课文。 (5)抽查背诵。 五、课文精读 1.文中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这十八字写景,有何妙处?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使读者如见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创造了一个明净幽闲的境界。作者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明月经常有,美景亦常在,但人物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当时与张怀民俱贬官黄州,虽任团练副使,却无实权,实在是一个闲人。作者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心境肯定不会如意,但是作者却能从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4.《答谢中书书》与本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现加以分析。 《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是个隐士,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对山水的喜爱欣赏之情与无人能同赏的些微怅惘。本文却是作者贬官之后作的,不免有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愤懑之情,但同时也有善于自我排遣的豁达态度。 六、探究升华 山川、清流、明月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恩赐,也是无数文学家们不遗余力地歌颂和吟赏的对象,不论是得意或失意之人,仿佛只要回归到了山水中,与清风明月为伴,那一腔的失意或怅然总能一扫而空,重获心灵的自由。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山水的清音与丝竹之音截然不同,它能让真心观赏它的人荡尽胸中块垒,得到无比美好的精神享受。古往今来的人们从大自然的美景中不仅能寻求精神上的安宁,也在沉醉山水之中练就了一双慧眼,他们用生花妙笔及时地描绘出了这些美景,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不论是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无人同赏的些微怅惘,还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豁达,都能够引起千载之后人们的共鸣,让人仿佛进入当时的情境中。 七、文章脉络 《记承天寺夜游》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作者与张怀民在庭中散步。第二层写散步时所见的月色。第三层写作者内心的感慨。 八、写作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 1.衬托手法的运用。 这是一篇小品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描绘月光明亮之美的方法。他不是直接写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净,而是运用衬托的手法,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从下到上,突出月亮的皎洁,给人一种独特的自然之美,把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 2.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体,以抒情为辅助。小品文写出了作者承天寺夜游的感受,大体可归结为:前半部分叙事,中间部分写景,最后三句抒情。这样,使全文写景、抒情结构分明,叙事中流露出被贬的悲寂,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借景抒情,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感慨。 3.词语的巧妙运用。 文章中起笔扣“夜游”,径入题旨,接着用“至”“寻”“步”等词,把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交代得清楚明了。又如作者写“月”,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作者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空明。这样写,精致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九、板书设计(略) 八下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9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表达情感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学习课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b:过程与方法 1、阅读全文,整体感知,反复诵读,领会主旨。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散文,提高审美情趣。 c: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深沉的亲情美,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语句。 教学难点: 领会表现至善至美的亲情美的主题以及语言文字之美、情感意境之美的欣赏与感悟。 导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说感受) 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温馨的爱,像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莫怀戚的《散步》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习质疑 1、回顾学过的《错过》,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德高望重,心中装满美好 情愫 的季羡林先生因为燕园中的古藤萝被毁,写下了对灵魂 颟顸 之人强烈不满的《幽径悲剧》。 宗璞先生没有因为紫藤萝花架的一时被毁而心中 惆怅 ,反而在紫藤萝花瀑前 憬悟 到生命的永恒。诵读、 咀嚼 这些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字,我们能否感受到存活的 斑斓多味 ?如果想要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和 驾驭 生活 ,不 贻误 生活赐给我们的每一次良机。 2、收集有关作者资料,简介作者。 点拨: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周平安、章大明。曾任教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3、将你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写下来与同学讨论。 4、课前热身: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亲戚( qī ) 波光粼粼 ( lín ) 分歧 ( qí ) 酷 冬 ( kù ) 霎时( shà ) 熬 过 ( áo ) 桑树( sāng ) 嫩 芽 ( nèn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a、散步的人有: 母亲、我、妻子、儿子 b、散步的地点是: 田野 c、散步的季节是: 初春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e、本文的感情线索是 亲情 ;叙事线索是 散步 。 四、细读品味,合作探究(再读课文) 1、合作探究,把握课文中心事件和人物。 a: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一个平凡的家庭显得那样和美? 教师点拨:写的是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田野散步。 b: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用一个词来概括人物的特点) 教师点拨:母亲——慈爱;“我”——孝顺;妻子——贤惠; 儿子——天真可爱。 2、细读品味,感受亲情之美。 a: “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a:学法指导:从“强壮”、“高大”分析及表达的感情方面进行品味。 b: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c:教师点拨:“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我正值中年;“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我高大形象。这一家四口中,谁的权力最大?谁又有真正的决定权?①“我”听母亲的;②母亲听孙儿的;③妻子听“我”的;④儿子听“我”的;那么,究竟听谁的?——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b:1.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2.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4.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5.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a:学法指导:从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两方面去品味。 b: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c:教师点拨: 1、表明我对母亲的孝心,引发出儿子的趣语; 2、活画出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 3、祖孙分歧,都各自成理,符合不同的年龄和生理特点需要一个人来调解。 4、突出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动人情景。 5、祖孙对举.突出浓浓而和谐的亲情。以上5句文句对称,是文意对举的反映。祖孙对举,表明祖孙之间既有不同的要求,又有共同的特点;夫妻对举,表明双方既各有所为,又共同为家尽心尽力。语句大致对称,以优美整齐的形式强化了亲情,且富有趣味。 五、通读全文,互动探究,感悟主题。 1、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a: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b: 教师精讲点拨:①尊老爱幼是人生的一种责任;②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③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生命的摇篮;④成熟的生命既要爱护幼小生命,又要善待衰老的生命,是人生的一种责任。⑤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责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你怎样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a: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b: 教师精讲点拨:“我”和妻子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着高度的使命感。注意,这一句并不是比喻而是表现一种想象。 3.本文叙述的是初春时节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a: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b: 教师精讲点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是对生命力的礼赞。第二处描写的是母亲所望得的小路远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4、7自然段中) 4、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a: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b: 教师精讲点拨:①后来发生了“分歧”——表现出老一代和下一代的巨大差距。②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出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 ③我决定“委屈”儿子——体现出中年人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现中年人的责任和使命感。总之,这些大词小用既夸张又幽默,淋漓尽致而又贴切地表达了“寻常事”中的“不寻常”。 六、迁移应用 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两句温馨的话。 a:学生写话,交流展示。 b:师生评价,教师点拨举例。 1、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亲情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 2、亲情是一泓清澈泉水,纯洁明净;亲情是一首动听乐曲,婉转悠扬。 c:学生再依据老师的例句仿句,师生评价。 七、达标检测(矫正反馈) 1、学生完成本课《巩固案》。 2、教师检查完成情况,适当点拨,巩固当堂教学效果。 八、小结本课内容。 八下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10教学目的: 1、学习作家如何把平凡事物写得不平凡。 2、体会课文深刻的批判意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改改课文题目 教学设计:有人试着改了课文题目,你认为哪一个好一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理由。 1、人们砍了一棵大树 2、一棵大树被人砍了 3、那棵大树被人砍了 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辨别,体会课文内容的根本所在,同时领悟如何拟写作文标题。 二、怎样把平凡的故事写得不平凡 这一节围绕“那棵大树被人砍了”,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教师启发:同学们,课文写的是“那棵大树被人砍了”的故事,这个故事简单不简单?是的,简单。但是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的预习,这篇课文内容简单吗?是的,不简单。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平常也写过显得简单的作文题,我们为什么觉得没什么好写得呢?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简单的事物写得不简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那树》,看看作家是如何把一个平凡的故事写得不平凡的,揭开其中的奥秘,好不好? 教学设计一:请同学们找出课文写那棵大树的文字,并细读课文,想想那棵大树有什么不平凡的地方。【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繁荣昌盛、庇护人类】 教学设计二:我们一起看看砍树的“人”是怎样的?【焦躁、野蛮、自私、愚蠢】 教学设计三:讨论问题。文中第7段写到人的时候,提到人们心中的一个疑问:“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你是怎么看待人们心中这个疑问的?【1、人们觉得这棵大树占了很大的一个空间,浪费了土地。2、人类现代化进程表现之一就是城市化进程,也就是人类无限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从而压缩了甚至消灭了动植物的生存空间。3、人类忘记了早在人类未涉足之前,那棵大树就已经存在了,大树是土著,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但人类忘记了。】 教学设计四:课文中写人类砍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人类的什么面目?【野蛮、自大】 教学设计五:人类砍掉大树是在什么时候?作者为什么安排人在夜里把树砍掉?【在人类词典里,夜幕下适合搞阴谋活动,适合犯罪,夜晚暗示人类砍树的不是正大光明的行为。】 教学设计六:课文第十段有一句话:“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为什么说是“尸体”?这一段写到的人类认为是尸体吗?这一段谁认为这是尸体?【提醒人类,树也是生命,而且是伟大的生命。砍树是谋杀生命,是犯罪行为。可是人类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显示人类文明的盲点与不足。】 教师小结:现在我们明白了,“那棵大树被人砍了”是个简单故事,但是作者写出了“树”的价值和意义,深刻揭露“人”的丑陋的一面,这个故事就变得不简单了。而且作者把“人”的行为上升到文明层面审视,就使得这个故事更不简单了。仿照课文的写法,如果叫大家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同学们想想应该在哪些字眼上做文章?【是个什么样的“中国”?是个什么样的“我”?“钥匙”是什么?“丢了”的`寓意。】 三、体会众生平等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首先学生诵读课文第8段文字:“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那在枝丫间跳远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教师启发:同学们,为什么作者说树是“春泥的效死者”?为什么说树的传统是“引颈受戮”?为什么强调“森林不会逃亡”,“ 连一片叶也不逃走”?为什么说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读到这样的文字你觉得树已经不仅仅是树了,它有点像什么?【大无畏的勇士,是个守望者】为什么上帝对树施受洗礼的时候说的话“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有什么深意?【树负有上帝的旨意,担荷着神圣的使命。在上帝面前,树和人类一样,都是上帝儿女,生命是平等的。生命都有着神圣性,都有着尊严与价值】 结束语:同学们,树在“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我们也要时时仰望星空,听命于最高的道德律令。记住:人在做,天在看! 八下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11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感情。 2、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旨。 重难点: 1、 品味语言。 2、 理解文章主旨。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孩子,一只递给老人;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朝霞,一只递给晚霞;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历史,一只递给将来;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早春,一只递给金秋……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这“爱的感动”吗?请打开课本22课《散步》。 二、朗读课文。 1、 朗读要求:流畅、有感情。 2、 读后解决生字新词。 3、 初步感知课文。 这篇课文写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反映了希望一家祖孙三代互敬互爱、幸福和谐的主题思想。 三、研读课文。 1、“我们在田野散步”。这一句中的“我们”指谁呀? (指“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我的儿子”。) 2、请大家反复读一读,你能读出什么感情? (自豪感、幸福感) 3、 是呀,三代四口在田野散步,这多么让人羡慕呀!家有老人是福气呀!除了一家之主“我”之外,谁被排在前面介绍? (是我的母亲) 4、“我”的母亲被排在前面,看来,“我”这个儿子是很敬重母亲的,母亲在家里是有地位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请同学们再看一下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这一句有个“本”字很有意思,请大家揣摩这个“本”有什么意思? (这个“本”字意思是说原先有想法,后来又改变了。) 5、母亲改变主意,是因为谁? (“我”) 6、那“我”的意见被母亲接受了吗?从哪一句可以看出问题的答案?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这一句,表明母亲认可儿子的规劝,接受了儿子的建议。) 7、当儿子的不劝也罢,反正母亲也不想散步,可儿子为什么要劝呢? (儿子希望母亲多走走,对身体有好处。) 8、“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儿子能够赡养父母的时候,亲人已经死了,等不到了。文中的儿子不希望有这样的遗憾,所以把母亲给动员出来了。看来,没有对母亲的那份爱,就没有母亲的“散步”。再来看看,一家人散步高兴吗?你们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种高兴呢? (“这南方初春的 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9、这都是景物描写呀,没看到有高兴的心情呀。 (一切境语皆情语。这么优美的新绿,春天里这么动听的水声,渲染出来的就是欢欣,就是高兴,这是寓高兴之情于美景之中。) 10、“我”的母亲是幸运的,能和儿孙一道享受春天的美景。为什么说是“幸运”的呢?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有熬过了一个严冬。”这说明母亲身体不好,活过来很不容易。) 11、老师再想提几个问题,你从那几个字看到母亲活过来很不容易? (“熬”这个字有艰难地撑着的'意思。“太迟”的“太”字和“春天总算来了”一句的“总”字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12、是的,生老病死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规律。作为晚辈,要真诚地善待他们,少一些“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文中的“我”就做得很好,让我们感动,你看到了吗? 13、看到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老师想问一下,文中的“背”字能否改为“抱”字,一个“背”字可以看出“我”怎样? (“我”考虑问题周到。) 14、上面的内容看出了晚辈对老人怎样?(孝顺、尊老)那老人给我们的印象又是怎样的呢?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出来? 15、总结。这篇文章写的事令人感动,在“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这个行动中,老师看到了一个词,那就是“尊老爱幼”,在儿子背母亲这个行动上,老师看到了一个大大的“孝”字。从“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对孙儿的慈爱。尊老爱幼这传统美德得到了完美地诠释,令世人感动! 四、作业。 八下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12教学目标 1、调动训练学生联想想象思维,身临其境地阅读文本。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细品文本语言,感受文本含蓄委婉的情感之美。 3、深入发掘解读文本的个体生命意识及民族文化内涵,熏染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学生心怀天下的历史责任担当。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情感之美。 教学难点 深入发掘解读文本隐含意蕴,理解其个体生命意识和民族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夜伏案,掩卷静思,阿来笔下的丽唤醒了属于我的诗和远方。如梦如幻,多么美好啊!沉醉之中,我头脑中浮现出这样的字句:“何妨去做个诗性的古城人呢?哪怕做一天,沾沾诗气也值!”一位香格里拉的文人竟如此深知我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滴水经过丽》,尽情畅游在丽的诗情画意里。 二、浸润经典赏画意 作者笔下的丽,我心中的日月,是陶渊明笔下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聪慧的你漫步在作者笔下的丽,捕捉到了怎样的风景呢? 请你选取形象鲜明或印象深刻的景物、人物,进行合理的联想想象,简洁生动地描述画面。 提示:注意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预设: 1、玉龙雪山冰川剔透、白雪晶莹、雾气缭绕,巍峨挺拔矗立在苍茫云海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四方街我赤脚轻踩在铺满五花石的老街,仿佛触到千百年前丽的清凉,嗅到家家户户沁人的花香,听到院落里悠扬的古乐和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马帮行色匆匆的马帮翻山越岭,和着百灵鸟的歌唱,杜鹃和山茶的舞动,消失在落日余晖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三、字斟句酌品诗情 丽风光无限,风情怡人。让我们带着初遇丽的欢喜,细细咀嚼这座古城的悠悠诗情。请细心的你字斟句酌地精读文本,抓住重点字词句,品析本文的语言之美。 预设: 1、“又”“想”“被” 2、“看见了”“来到了”“经过”“看到了”“喧哗” “一滴水”“丽坝,丽坝”“丽,丽” 示例:“一滴水”一滴水的来之不易。它带着美好的夙愿,经历着漫长的黑暗与等待,为即将开始的长途旅行积蓄能量。 3、“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示例:对比,让你感受丽古城净化心灵,安顿灵魂的静谧纯净,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丽古城的赞美和敬意。 4、“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示例:诗意的比喻,精妙的联想,把薄云掠过月亮的景象比作丽古城的银匠擦拭银盘,突出薄云掠过月亮星空的晶亮之美、飘逸之美、灵秀之美,让人慨叹并沉醉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仿佛能见到作者对丽之美的陶醉。 四、醍醐灌顶见真谛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家国天下在我心中。“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相关。” 我们旅行,读书,并不是为了从中诉求什么,而是因为:世界如此美丽,生而为人,我们应该用心去欣赏它,触摸它,更幸福地生活。我以我心映照此文,获益匪浅,愿分享给大家,请善思的你静静聆听,希望抛砖引玉,让你重新审视文本的意蕴之美。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它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也是修德养性的关键,还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是国与国共处的原则。反复阅读文本,我在字里行间读出了传统文化“和”。 (一)从个体角度来看 1、个体与自我的和谐。譬如,经过丽的这滴水,它执着寻访四方街的梦想,经历山高水长,激流浅滩,最终美梦成真,回归入海,完成了生命历程,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2、个体与他人的和谐。譬如,远方来的游客和民居的主人亲切交谈,互通消息。又如古城院落的家人,邻里和谐融洽的闲聊,欢声笑语…… 3、个体与自然的和谐。譬如,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山水之间的'亭台楼阁……丽滋养了人们,人们也美丽了丽。人们在永恒美丽的大自然的怀抱里像个纯净安然的婴孩,返璞归真,找到了心灵安适之所,建构了赤子般的精神家园。 (二)从民族文化角度来看 1、丽古城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逐步融合。譬如,丽四方街白须垂胸的老者演奏清雅古乐,也有华灯初上时灯红酒绿的夜夜笙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由此,得以窥见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脉络。 2、丽古城以其亘古不变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魅力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古今中外的人们前来观览膜拜。丽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变迁的缩影,当下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样坚定有力,彰显了我们民族自信包容的博大胸怀和传统文化中“和”的智慧。 五、情真意切咏家乡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行走世间,我们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亲吻大地。我们的生活的这片土地和丽一样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一样博大盛情,笑迎中外游客,四海宾朋。 请热情的你做一名古都洛阳的宣传志愿者,学习借鉴本文拟人的手法,为美丽的古城洛阳一句话,为美丽的洛阳花会添光彩! 示例: 1、我愿意是古城河边的一株垂柳,春风拂面,抚慰那远行的天涯游子。 2、我愿意是古城花园的一只夏蝉,守候在凋零的落红身边,初心不改。 3、我愿意是古城天空的一朵云,为姹紫嫣红的牡丹仙子送去一片阴凉。 作业布置: 1、复习再读《一滴水经过丽》,并参考课外阅读书目,完成课外阅读。 2、选择课外阅读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少于300字) 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威廉、华兹华斯 《一棵开花的树》席慕蓉 《我爱这土地》艾青 《牡丹的拒绝》张抗抗 《赤壁赋》苏轼 八下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13教学目标 1、了解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2、体会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去游览丽的新颖构思 3、抓住作者重点介绍丽四方街的景物特征,感受它的魅力所在。(重点) 4、体会作者化身一滴水经过丽,介绍丽的新颖构思。(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西南边陲,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她的名字叫丽,因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聚的地方。作者阿来以一滴水的独特视角,带领我们去游览这座古城,更增添了一份新奇的美感。今天就让我们来赏读这篇佳作。 二、作者简介 三、关于丽 四、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1、文章标题有什么意义? 一滴水实际上是指作者自己。题目的含义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历丽,向人们介绍丽这座古城。 2、文章标题中“经过丽”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具体体现是,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我成水车转轮慢慢升高,看到了古城”,“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我穿过一道又一道小桥”,“我经过—————经过—————经过—————经过—————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黄昏时,三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中”,“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黎明时,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边,跃入流,奔向大海。”这些语句实际上交代了作者的行踪,可见文章的内容是按作者的游踪来安排的`。 3、再读课文,画出文中重点词句,搞清作者在文中介绍了丽哪些景观?作者介绍了丽的四方街。 五、课文精读 1、文章的这一滴水在形体上有什么变化? 开始是玉龙雪山上的一片雪,又化成冰成为冰川的一部分,然后融化成一滴水。作者开始交代一滴水的来源,实际上是介绍丽源头及地理位置——————玉龙雪山 2、这一滴水到丽经历了哪些曲折? 先是玉龙雪山顶上的形体的演变,再是奔入丽却跌入水洞中,经历漫长黑暗与等待才冒出来,后又经历水车上的眺望和玉河中的徘徊,最终来到丽,穿行于最美丽的四方街。 3、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怎样介绍四方街的?作者在文中对它进行了三处介绍。 一是第三自然段,简单介绍了四方街的历史沿革,因徐霞客扬名天下。二是第十自然段,作者化作一滴水在水车上眺望,苍劲的老柏树,重重房屋,蜿蜒老街,自然美丽。三是第十三,十四自然段具体而详细的介绍,有银器小店,玉器店,字画店,纳西人家以及黄昏时的茶楼酒吧,喧哗的夜景,等等。 4、第8段有什么作用? 5、第13段中作者为什么介绍东巴文的水字? 6、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安排时间这一线索的? 7、作者为什么让自己化作一滴水游历丽? 8、我们能否以其他身份介绍自己曾游览的地方? 六、据以上问题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是玉龙雪山的雪化成一滴水。 第二部分(3———15):具体介绍自己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的经过,重点是四方街。 七、拓展延伸 八、教学后记 八下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14【学习目标】 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体会形象生动的语言,领会比喻拟人,调动视觉听觉了解天目特征。 3.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关键词语,品读“七绝”之妙及“幽邃奇古”。 2. 难点:字里行间表达的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课文提示】 1.本文是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中的一篇,内容短小。它与一般的以介绍行踪和沿途景色的游记散文有所不同,重点介绍了天目的“七绝”,紧扣“幽邃奇古”这个特征。 2.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公安(今属湖北)人,故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隆,是这一派的领袖。公安派的理论核心是“独抒性灵”。 【正音正字】 邃suì 峭qiào 鲜xiǎn 迂yū 壑hè 缟gǎo 竦sǒng 逾yú 霁jì 【积累词语】 从下列句子找出通假字: ①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 颠:同“巅”,山顶。 ) ②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 县:同“悬”,高悬。 ) ③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 直:同“值”,价值。 )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作者游历天目,共逗留了几天?(用文中的词语作论据) 从“宿幻住之次日”、“晚宿”、“次日”等词句可以看出,游历天目共计三天。 3.天目山有什么特征?(用文中一个词语回答) 天目山的特征:幽邃奇古。 4.文中正面表达作者对天目山喜爱之情的句子有哪些? “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 【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富有情趣的文章。作者避开对游程和沿途景色的描写,重点归纳天目山与众不同的“七绝”,并且断然写出“大江之南,……无逾此者”,表达了自己对天目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袁宏道的生平及其学派。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翻译:天目山幽静深邃奇特古朴无法用语言来表述。从(天目山的山脚)双清庄到山顶,大约二十多里。 要点:颠:同巅,山顶。 可:大约。 原文: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翻译:凡是山偏僻的大多荒芜凄凉,陡峭的很少盘旋迂回;形状苍朴就不够新鲜艳丽,骨架磅礴就缺少精巧雅致,以至于山高大就流水贫乏,岩陡峭就树木稀少,这些都是山的缺点。 要点:凡:凡是,一般。 鲜:稀少。 骨:骨架。 毛枯:草木枯败。 病:毛病,缺陷。 原文: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 翻译:天目山满山都是沟壑峡谷,飞泻的瀑布潺潺,如同很多白色的丝绸,这是一绝了。 原文: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 翻译:石头的颜色深暗润泽,石头的棱角巧妙精致,石头的小路盘旋迂回,石头的悬崖陡峭耸立,这是第二绝了。 原文: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翻译:虽然山谷幽深岩石险峻,但寺庙都很精致美妙,这是第三绝了。 要点:县:同悬。 原文: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 翻译:我不喜欢听到雷声,而天目山的雷声很小,听到的好像婴儿声音,这是第四绝了。 原文: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 翻译:拂晓起来观看云彩,在峭壁的沟壑下,(云彩)洁白纯净得像棉花,飘荡腾越同浪花,整个大地是琉璃五光十色的海洋,各个山顶露出云上如同浮萍,这是第五绝了。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平常,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不可能完全明白它的形态。 要点:悉:详知。 原文: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翻译:天目山大的树木,几乎有四十围,松树的形态好像伞盖,高不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上万钱,这是第六绝了。 要点:“围”是计量圆周的'单位,但具体是多少,说法不一。 直:同值,价值。 原文: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 翻译: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茶的香味,远远胜过龙井茶;(天目山)竹笋的味道类似绍兴破塘的(竹笋),然而清淡远远胜过它,这是第七绝了。 原文: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翻译:我说长江的南面,修身隐居的地方,没有超过这里的,于是有出家当和尚的念头。 要点:修真栖隐:修心悟道,隐居深山。 出缠:出尘,超脱尘世。 原文: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 翻译:住在幻住寺的第二天,早晨起来看云彩,九时之后登上顶峰,晚上住在高峰死关。 要点:巳时: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死关:天目山地名,以险峻出名。 原文: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 翻译:第二天,从活埋庵找到原来的路下山。几天的天气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认把(它)当作异常的,都下山互相庆贺。 要点:异:反常。 率:都。 原文: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 翻译:山寺中的和尚有四百多人,非常谦卑恭敬地遵守礼节,争着请我们吃饭。 原文: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 翻译:临近走的时候,和尚们说:“天目山荒凉偏僻狭小,不值得贵客观赏,真不知怎么办”。 原文: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翻译:我说:“天目山和我们也有些缘份,僧人们不必过于谦虚,我们也不敢当面赞誉”。于是大笑告别了(天目山)。 要点:子分:缘分。 面:当面。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讨论问题】 1.文章第1句有什么作用? “幽邃奇古”,概括天目山的总特点。“不可言”,极言天目山的奥妙。这句话,具有引人入胜的作用。 2.第2段的内容是什么?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写一般山的种种弊病与不足。 作用:衬托天目山的完美。 3.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①飞流淙淙,若万匹缟 ②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 ③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④松形如盖 排比:①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 ②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 ③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对偶:①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 ②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 ) 4.分别写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喻词和类型。 ①飞流淙淙,若万匹缟 (本体:飞流;喻体:万匹缟;喻词:若。明喻。) ②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 (本体:雷声;喻体:婴儿声;喻词:若。明喻。) ③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 (本体:云海;喻体:绵; 喻词:如。明喻。) ④奔腾如浪 (本体:云海;喻体:浪; 喻词:如。明喻。) ⑤尽大地作琉璃海 (本体:大地;喻体:琉璃海;喻词:作。暗喻。) ⑥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本体:山尖;喻体:萍; 喻词:若。明喻。) ⑦松形如盖 (本体:松; 喻体:盖; 喻词:如。明喻。) 5.概括“七绝”内容及其特点。 一绝:水绝;特点:多而壮美。 二绝:石绝;特点:俊秀陡峭。 三绝:庵绝;特点:精致美妙。 四绝:绝雷;特点:轻柔细小。 五绝:云绝;特点:壮观多变。 六绝:树绝;特点:茂盛名贵。 七绝:食物;特点:清香新鲜。 6. 第4段的内容是什么?用“余曰”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内容:简单交代游览的行程。 “余曰”是针对自己受到山僧礼待而言的,其作用:表达了对天目山的深厚感情,含蓄地赞美了天目山的绝美,并且回应文章开头的赞语。 7. 为什么偶然游览天目山的作者发现了“七绝”,而久居山中的僧人却说“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 作者具有积极的审美情趣,擅于在人们司空见惯的山水中欣赏美;作者具有敏感的审美眼光,善于从人们熟视无睹的景象中发现美;具有高超的文学造诣,擅长从表面纷繁无序的事物中归纳美。这些,不是凡夫俗子能够做地的。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模仿本文,写一篇紧扣特点、归纳几“绝”的游记。(200字左右) 3.预习《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八下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15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巧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掌握其音、形、义。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内容,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美与含蕴美。 (2)在比较中,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3)理解本文几个含蕴深刻的语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玩强斗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 难点: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 教学时数: 二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 2.搜集回顾鲁迅先生生平。 3.结合课文,借助工具书完成下列词语。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①磬口( )②塑罗汉( )③脂粉奁( )④灼灼( )⑤朔方( )⑥凛冽(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博识 ②美艳 ③灼灼 ④蓬勃 ⑤凛冽 ⑥天宇 ⑦精魂 ⑧升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示学生背诵有关“雪”的古诗词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苙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简评入课:“雪”,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二、正课 (一)文学常识了解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简介鲁迅及其作品。教师适当补充。 (二)文体知识简介散文诗(借助多媒体字幕) 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较为短小,具有诗的文笔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读。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用心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展现画面,同时感受散文诗这种文体独具特点(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读一遍)。 2.展示听读收获。 ①听读中感受到的画面(生自由谈)。 明确:滋润美艳生机盎然的江南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的朔方雪…… ②听读中感受到的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清丽流畅,扑实真切,洒脱灵活,又不失严谨…… 3.感读。 感读是一种文字与心灵初撞的过程,需视之以目,感之以心,动之以情,发之于口,请同学们在刚才听读感悟的基础上,直面课文,通过直观的文字去查找学生初读感知的画面,同时注意预习时了解的字词在文中的运用。 (四)层次疏理内容概括 1.根据听读和感读到的画面,给文章分层,并简括层意。 明确: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写江南的雪,第二部分(4~6)段,写朔方的雪。 2.合作探究:同桌交流概括两幅图的特点。 明确:江南雪,滋润美艳,生机盎然。朔方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 (五)美读品味 精力专注,走入散文诗的意境,体悟诗中良好的情韵,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提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进入情境,读出特点。 学生自由地大声动情朗诵。 (六)展读评价 找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全文或某一段落)师生评价。 评价参照: ①发音准确,节奏合理。 ②读出诗意,感情充沛。 ③“江南雪”语调要温润,赞美的,充满向往的。 “朔方雪”要用孤独不屈充满战斗性的语调。 三、小结 在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两幅各具特点的图景,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朔方雪的蓬勃奋飞,让我们领略雪这一纯洁自然之物的独特风采,另外散文诗灵活的形式,优美的语言,也让我们陶醉。所以同学们课下加强朗诵,将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下来,并有感情地背诵。 第二课时 一、文本探究 (一)内容、语言 1.作者怎样描写江南雪的? 学生交流讨论反馈。 明确: (1)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然后对比着引出江南的雪。 (2)接写雪的质地、颜色。 (3)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雪野图,衬托江南雪独具的风格。 (4)写孩子们塑雪罗汉,将雪与孩子们的快乐联系起来。 语言:提示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谈谈怎样体现快乐的。 明确:呵、拍手、点头、喜笑等。 2.用自己的语言再一次概括江南雪的特点。 明确:江南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生命。 3.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朔方雪的?感觉朔方的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学生交流讨论反馈。) 明确:作者用一个“但是”巧妙转折,先交待朔方雪与江南雪的截然不同,然后用“永远如粉、如砂,决不粘连”写出塑方雪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之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在“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二)情感和主旨 1.作者对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感情态度是什么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明确: 作者对滋润美艳的南方雪,对充满生机的南方雪景充满怀念和喜爱之情,对如粉如砂,旋转升腾的朔方雪,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和热情讴歌。 2.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其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1)提供本文的背景材料(多媒体)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态度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2)生结合背景材料计论,回答问题归纳主旨。 明确:滋润美艳的南方雪,寄托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藏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二、关键词语的品味 (研讨课后练习二)学生结组交流,畅所欲言。 明确: 1.“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孕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雨是雪的初始防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 三、迁移拓展 1.江南的雪那平和恬静的美让作者欣喜,寄托他美好的理想和追求,而作者更由衷地赞美北方雪的孤独与刚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的精神。好,让我们闭上眼来倾听殷秀梅演唱的《我爱你塞北的雪》走进雪的世界,去领略它那独特美韵。(放录音) 2.学了这篇文章,听了这优美的歌曲,你对“雪”是否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请拿出笔来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字数不限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学生写作,完成后交流评价) 四、小结 同学们,雪是雨的精魂,雪是春天的使者,雪象征着纯洁,雪象征着刚毅,雪是奉献者的化身,雪是挑战冷酷的斗士。心灵的冬季有雪相伴,你的心田,定会纯洁滋润,你的心音定会铿锵悦耳,你的心房定会宽阔坦荡。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