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生物说课稿
范文

【推荐】生物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物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物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年级下册选修…专题……中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首先我对本课题教材进行分析,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对……有了一定的理解,这对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这节课主要包括……和……等内容,它的学习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所以,学好这节课还是很重要的。本内容包含的一些……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教材首先从……入手,先讲了后讲了

通过分析,本节课具有3个特点:(1),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社会,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入,重视学习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2),本节课的内容安排注重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实验的步骤设计、具体细节处理等,还没有完全掌握(还不是很熟悉),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3),本节课注重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学生应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有意识地设置了具有探究性质的教学活动同时通过以图代文,读表分析,讨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 ,分析,概括等能力.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从知识、能力、情感(德育)三方面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首先知识方面,我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理解……;其次能力方面,要养成(培养)学生……方面的能力;再次情感方面就是要引导他们培养什么态度,树立什么观念等等。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大纲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包括……和……两点,而……是他们的薄弱环节,难以把握,比较抽象,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就是……

为了讲清楚教材的重难点,是学生能够达到上面所说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下,也就是本次说课的第二部分,

由于生物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而本书又主要依实验为依托(在实验的基础上编写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和能够动手操作尤为重要。考虑到本课的特点,我准备采取设置情境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具体来说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采用播放……有关图片、视频等手段对……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分组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俗话说:好的方法能够事半功倍,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学习的学生,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他们活学活用,而不是死板硬套死记硬背,具体说来我准备引导他们用理解记忆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等方法来学习本课。

分析了教法和学法,下面我将具体说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三部分…——教学设计,这一部分我将分为三个环节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首先,我先提问学生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温故知新。

接着我将利用课件(视频小片段、图片播放)演示等播放……的图片(内容), 引出新课(……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自然地引入教学主题……,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然后在讲授新课环节,接着利用课件演示……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向学生讲解有关……的基础知识,从……讲起,……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不能只依照传统教学方法,照猫画虎式地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要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实验的步骤和方案,还要使学生理解每一个实验步骤的设计原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我采用播放……让学生自己通过……的观察分析, 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使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方法,在实验中加深理解,变抽象内容为具体设计,更好地突破了重难点,更培养了他们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找同学描述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通过其他学生对其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完善方案(修改建议),最后由我及时进行总结并给出完善、详细的设计方案,并总结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原则:1、提出实验假设2、设计探究实验方案3、得出实验结论并进行分析,

接着,再次让学生观察或思考试验流程,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指出实验应注意的问题,实验中有关操作的调控,我在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师生一起互动,突破难点

在完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后,我将对教材中有关……的知识点进行适当引申,比如……,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串联积累及其思维的展开,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接着进入第三环节

第三,整体回顾,归纳小结

最后,对本课进行小结,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指出那些内容需要学生记忆,比如……,那些需要理解,那些需要课下自己查阅资料。之后,布置作业,难度要适中,既兼顾基础,又有拔高锻炼

最后,说我的板书设计,也是我说课的第四部分,我将这样设计本课的课堂板书……

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比较直观系统,一目了然。简要体现了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

各位领导老师,本节课我以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基础,一学法指导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来,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 单元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 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 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 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识记:

理解

2、 能力目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 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例如: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生物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教师:×××中学 ×××

生物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内容。教材安排这一章对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章第一节讲的是动物的运动,它是学习第二、三节动物行为的基础。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而动物的社会行为是动物行为的一种。

《社会行为》这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

2、能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3、描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4、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

5、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2、认同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3、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法与学法: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原有认识对科学学习的影响,尽最大可能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原有经验的局限性,主动构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景、师生双向交流、观察与探究、学生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三、教学程序

以生物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动物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大量收集阅读有关动物行为的文章和资料,并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课堂活动

1、导入阶段

针对学生课前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提出以下问题:

(1)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

(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入生活

2、新知识学习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学生能提出很多问题。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

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

先对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蜜蜂,白蚁群体成员分别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

然后,多媒体演示白蚁等生物的群体生活,并观察图片狒狒的群体生活。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在此基础上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带着问题观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好的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说明理由,教师引导方向为:

1、群体中等级次序是如何形成的?

2、这些生物为什么要结群生生活?

3、群体中的社会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接下来让学生推测: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可以?

进行推测能够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对社会行为的特征加深了理解,同时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不用语言人类如何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可以通过表情、动作和气味进行信息交流。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出这样的例子。如:1、用闻花香的气味辨别花的种类。2、学生做各种表情和动作让同学去猜一猜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明确人类除了可用语言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气味进行信息交流,为学习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打基础。

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先提出问题:蜜蜂,蚂蚁,鸟类,灵长类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录像学生看录像后,说出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动作、声音,这种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白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认识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

探究蚂蚁的通迅

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教师引导方向:

1、蚂蚁没有发出声音,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

2、领路的蚂蚁为什么总是要经过曲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并没有走一条捷径呢?

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这样设计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小组成员确定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材料;进行分工,确定记录的方法,实施方案。

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使学生体会合作与信息交流的意义,同时体会组内成员共同完成的实验要比个人单独完成要好。

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

2、怎样饲养蚂蚁?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也要适时的参与评价。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同学评价其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让学生评价优点和缺点使学生在看到其它组的同学不足时,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

“在中国由于我们的文化比较强调求同和服从权威,不太注重尊重孩子本身的思考和自决的权利。”而新课程的实施旨在改变这种现状,重在放开学生的手脚,放开他们的思想,作为教师就应适当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去想象、去自由表达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情绪、情感,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

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

怎么样对待动物?

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生命的脆弱,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油然而生热爱生命的情感。接下来谈如何对待动物,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应该热爱动物,保护动物。

四、总结与反思

动物的群体生活及社会行为离不开信息交流,动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很容易处于机械的记忆状态。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突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但对生物学知识掌握较好,而且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能得到培养。如探究气味是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时,用纸片搭一条通道,在移动纸片的过程中,蚂蚁很容易受到惊扰,影响蚂蚁的行为,不容易观察,因此可以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设计出比教材的实验更简便易行、效果更明显的实验方案。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

一、动物的社会行特征

1,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动作、声音、气味等

三、探究蚂蚁的通迅

生物说课稿 篇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一、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四、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生物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这使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二、说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3.学会“蝎、蟋、蟀、蝈”4个会认字。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7.“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8.《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

五、说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表的神秘:秒针走动发出声音

美丽世界:宝石齿轮“小尾巴”

活的生物:“小蝎子”

生物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

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6)狮子追捕斑马;

(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8)蘑菇的生长;

(9)花的开放;

(10)种子的萌发;

(11)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

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

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

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

教师最后总结:

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习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

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

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生物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讲的是免疫的基础知识。学习免疫知识,对于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增进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1、本节主要内容的特点和地位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传染病的基础上,来进行探究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免疫和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这节课的学习又为下一章《用药和急救》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说出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抗原、抗体的概念;

(3)描述免疫的功能;

(4)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溶入对学生进行科学史观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人们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认知水平上,这需要对科学不懈的努力与追求,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与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学生打预防针的亲身经历,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党和国家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为提高人口素质进行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我国在医药卫生事业上的巨大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内容由三道防线、免疫的功能、计划免疫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第三道防线的内容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一是因为学生对免疫的基础知识比较生疏;二是因为这节内容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对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的变化及结果来说明抗原、抗体及特异性免疫等这几个基本概念来突破这节课的难点。

4.教学准备

教师:(1)多媒体教学课件(2)预防接种证。

学生:(1)调查自己或他人打预防针的情况(2)预防接种证。

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和启发式教学。通过一些直观手段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2.说学法: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观察图片和分析资料相结合,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作用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感冒流行的季节里,有的同学能始终很健康的学习、生活,而有的同学却未能幸免,为什么?吃同样的鱼、虾等食物,多数人安然无恙,有的人却出现全身发痒、起泡等过敏症状,这又是为什么?有的病人因肾脏功能衰竭而急需肾移植时,必须找到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肾脏,肾移植才有可能成功,这又是为什么?要了解这些,首先从人体的三道防线讲起。

师生活动主干线: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资料分析一: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2小时以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

问题一: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会很快死亡?这说明皮肤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出示“皮肤的保护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和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资料分析二:

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吞噬细胞(一种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会赶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消灭。

问题二:病菌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侵入人体内?人体的哪些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

出示溶菌酶的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和吞噬细胞的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引导学生归纳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你说我说:生活中常见狗、牛用自己的舌头舔伤口,这是怎么回事?

试一试,我能行:

组成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对病原体的作用有何特点?

师生共同小节:这两道防线的共同特点是人人生来都有,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

资料分析三:

当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会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疫苗或没有出过水痘的人则往往患病。

问题三: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袭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己总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然后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第三道防线组成及天花病毒侵染人体的过程,并总结出抗体、抗原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我来试一试: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与前两道防线的作用特点相同吗?有何独特的特点?

我们来总结:

非特异性免

特异性免疫

作用范围

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形成时间

生来就有的

后天逐渐形成的

特性

非专一性

专一性

(二)免疫的功能

自读提示:

1、人为什么能在许多病原体存在的情况下健康的生活?

2、人体对衰老、死亡或死亡的细胞是如何解决的?

3、人体如何对付异常细胞?

出示免疫的功能示意图,根据图片,引导学生总结:

免疫的功能:

1、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防御保护)

2、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自我稳定)

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免疫监视)

(三)计划免疫

还记得小时候你打过哪些预防针吗?让带预防接种证的同学说出自己接种疫苗的时间和预防疾病的类型。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计划免疫的原理、概念。最后出示 “预防接种和免疫程序卡”,让学生认识计划免疫的意义。教师根据课本插图向学生渗透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国家对儿童的健康成长的关心。

归纳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同桌交流一下吧!

能力展示台:

比一比,谁的课堂效率高:

1、某人与甲肝患者接触过,而他后来并没有患甲肝,你知道为什么吗?

2、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在我国刚刚出生的婴儿,就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你知道从免疫学的角度看,卡介苗和婴儿体内相应产生的物质分别称为什么吗?

3、 20xx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曾发生了利用邮件传播炭疽病的事件,造成人员死亡。早在19世纪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就对牲口炭疽病进行了研究。他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绵羊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绵羊用毒性已削弱的炭疽病的病原菌注射,它们感染后没有发病;乙组没有注射。10天后,对甲、乙两组绵羊同时注射毒性极强的炭疽病病原菌,经过一段时间,甲组的绵羊全部正常生活,而乙组的绵羊全部死亡,你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吗?

4、严重烧伤的病人植皮时,要用自己的健康的皮肤,而不用别人的皮肤,这是为什么?

5、若某儿童口服“糖丸”后,此地流行流行性腮腺炎,此儿童是否不患此病?请你说出原因。

生物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水中生活的动物”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主要是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典型动物的介绍,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以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和呼吸等方面。本节强调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3、概括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难点

1、通过比较各类陆生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征,使学生阐明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2、蚯蚓、兔子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二、说教法

本节采用情景导入法,谈话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饲养法。

三、说学法

学法采用小组讨论法,实验法,总结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丰富,可用3课时完成。

第1课时

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用谈话式对水生环境复习总结,进而引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之处。教师用投影打出水生环境可供水生动物生存的因素并进行归纳总结:

一、水陆环境的差异

(1) 水中有大量可供水生动物食用的铒料。

(2) 水中有溶解于水中的氧,可供水生动物呼吸。

(3) 水中昼夜温差小,有温和的环境。

(4) 水中对水生动物还有浮力,解决了动物支撑体重的问题。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与水生动物相比、陆地动物的生活环境怎样呢?有条件的学校可放影像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回答问题,拓展视野。没条件的学校可以观察书中的插图,再结合平时的实践和感受说出图中各动物生存的环境及运动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分组讨论陆地生活的动物生存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以及形态结构上的差异,突出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重点讨论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又是怎样解决食物、呼吸、支持体重、适应气候、安全等适应环境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学生回答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给予激励和评价,引导学生能运用较为科学的语言来描述生物学现象(学生说的是一些生活语言如:嘴——口 爪——脚——足 胳膊、 前爪、 腿——前肢 、 后肢

蠕动——爬行,以培养学生使用科学语言的行为习惯。)

师生共同对陆生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归纳总结

二、陆生动物对陆生环境的适应

1、陆地环境没有了水中的溶解氧,氧气以气体状态存在于空气中,出现了用肺呼吸或用气

管呼吸;

2、陆地环境没有了水的浮力,出现了四肢发达的肌肉(尤其后肢强健)这是支持体重和奔

跑运动的.结构;

3、陆地环境没有水,气候变得干燥,为了适应出现了外骨胳,角质鳞片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的结构;

4、陆地环境复杂多变危险四伏、敌害多,出现了发达的神经系统和灵敏的感觉器官,以对

外界刺激做出迅速、灵敏的反应,且出现了拟态、警戒色、保护色……;

5、陆地环境没有了水的温和,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出现了恒温动物。更进一步突出了

本节的重点、难点:“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关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书中没有过多解释说明,只是在章前点了一下,在这里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二者不同,区别辩认各生物类群且能举例说哪些是无脊椎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及各类群的代表动物,及我国珍稀动物目前状况,渗透爱护、保护、珍爱生命等环保教育。关注动物栖息范围正在缩小,确立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紧迫意识,形成随时宣传保护自然,关注珍稀动物的观念,并要与不法行为斗争。

三、布置作业:

课后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以及抓蚯蚓。

第2课时 实验 饲养和观察蚯蚓

本实验要求通过饲养蚯蚓的活动体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实验,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习惯。体验观察的快乐和观察到结果后的成功喜悦心情。

蚯蚓的饲养较难。因为蚓茧的采集、孵化和培养尤其蚓茧的采集很难,加之孵化时间长,季节性较强(每年春秋两季,4、5月与9月)所以饲养蚯蚓没有成功。

为了弥补此不足,我让学生提前2、3天采集蚯蚓(记录采集的环境状况)首先熟悉并观察,然后再拿到课堂上来,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记录。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知识迁移,并带着问题去探究(关于问题教师可提出或让学生自己提出):

1、蚯蚓适于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习性如何?把蚯蚓长时间放到干燥的环境或沙灰中会怎样?

2、蚯蚓的体表为什么要保持湿润,在实验中为什么要拿湿棉球擦拭蚯蚓体表?

3、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

4、蚯蚓是如何运动的?怎样区分蚯蚓的背、腹、前、后?

5、为什么蚯蚓必须在潮湿的土壤深层穴居?

6、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

7、仔细观察蚯蚓身体一会儿变粗,一会儿变细。变粗后移动位置(蠕动)

让学生充分理解:环肌收缩时,身体变细变长;环肌舒张时,纵肌收缩;身体变粗变短这一知识要点。总结出蚯蚓适应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再结合沙蚕、水蛭得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3课时

完成陆地生活动物类群的观察和概括。鉴于兔与人同属哺乳动物,而有关人的知识已在七年级下册详细介绍过,因此本课时教学的侧重点是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并完成新课标中要求的关于哺乳动物主要特征的概括。

一、观察外形

1。想一想,光靠体表的皮毛就能使兔子体温恒定吗?

2。测量兔子前、后肢的长度。想一想,兔的跳跃与其前后肢长度有什么联系?

3。比较兔和狼的牙齿,想一想,二者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兔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哺乳动物,因它长的可爱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它,所以关于兔适于陆地生活的外部形态学生很容易说出来:(小组讨论分组发言)第一点:兔子的耳朵长(耳廓大便于收集声波)感觉器官发达,对外刺激反映灵敏。第二点:有发达的四肢和肌肉(前肢短小,后肢强大,能支撑身体,适于跳跃运动)适于陆地生活。体外被毛有保温作用。第三点:兔的牙齿分化,臼齿发达,盲肠发达,适于磨碎粗纤维与草食性相适应。第四点:母兔能下仔,且还能给小兔喂奶等。二、观察兔的内部结构图

播放兔的内部结构图,并与人体的结构相比较。

想一想,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吗?这说明了什么?兔的消化道与人体有什么差异?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学生可以较轻松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总结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在这里为“技能训练”——综合概括,提供素材)

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

2。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

3。有发达的四肢和肌肉,

4。用口捕食,口内有齿,齿有分化,

5。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发达。

对同学们的发言,教师及时评价与鼓励,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参与意识。

关于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有条件的可通过播放动物栖息地的破坏与保护的影像内容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可通过身边的实例,电视上资料来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野生动物关爱的情感态度。

生物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和学情

本册内容共有6个单元,第二单元《遗传和变异》是在学生了解了自然界动植物生命基本形态之后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了解生物的遗传、变异情况,了解生物学家对遗传和变异的秘密所进行的不懈探索。

我所说的《生物的遗传现象》的教学内容是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自己与父母的相似特征,了解遗传现象,进而发现动植物也有遗传现象。最终让学生了解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的后代与亲代之间总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人们把这些亲代与后代之间相似的现象,叫做遗传。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孩子的长相总是惟妙惟肖地像他们的爸爸妈妈,他们的性格、脾气,甚至动作、习惯等等也都会很像父母,这就是遗传现象。

经过三年半科学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对大自然,特别是身边的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对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乏感性认识,但却又会产生一些困惑。因此,让他们了解一些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和100多年来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对遗传学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十分复杂,因此我们的教学又不能讲得太深奥,千万不要把一些高深的名词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不知所云。本课教学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遗传现象,并能对动物和植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由此,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如外貌、性格、头发、肤色等。

2、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可以遗传的。

3、了解遗传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照片中的几个孩子及其父母具有的相似点。

2、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的解释。

3、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4、会查阅和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2、感受遗传的神奇和美妙。

本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或实物的特征, 知道人和动物的很多特征是会遗传的,对遗传的现象能作合理的推测和解释。同时会查阅和搜集有关动植物的遗传资料,知道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能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愿意为遗传和变异这个科学事业做更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

对遗传的现象作合理的推测和解释。

遗传和变异现象虽然很普遍,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这种现象却有一定难度。我们既要让学生了解这种现象,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去推测这些自然现象,并通过课前调查对遗传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根据单元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除了通常的讲授方法外,还采用了以下教学法:

(1)探究发现法:从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人的遗传现象入手,发现事物发展的内部联系,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从而使学生了解遗传在不同生物中体现出的现状。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操作。教学观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善于观察、相互比较、善于思考才能真正学好科学。

根据教学内容,将上述方法综合地、交替地使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说学法

针对以上的教学方法,适当采取了以下学法:

(1)小组讨论法:

根据小学科学探究序列安排,此时六年级学生应该以自主性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因此采取小组讨论法作为主要学法是完全适合的。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遗传的问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想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的深入认识和了解。

(2)观察法:

为了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结合相关活动,例如:在寻找生物间的相似处这一活动中,教师要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有了理论的支撑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本课的目标达成就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下面就谈谈本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现象:1.从常见的子女与父母长相相似现象入手,了解什么是遗传现象;2.了解动物的遗传现象;3.了解植物也存在遗传现象。

人们早就发现了生物的性状可以从上一代传至下一代的现象,从而通过不懈的努力来研究遗传规律。同样,学生在生活中也一定早就有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儿女的肤色、相貌、高矮等总是与父母相象呢?”他们也非常乐意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真切地反映了生物界物种代代相传的普遍规律。我认为在本课的教学中也一样,我们播下了什么才能收获什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激发、引导、利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观察、比较、讨论中自己发现一些普遍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活动一:

为了让学生认识人的遗传现象,教师准备了一个分组活动:让同学从家里带来爸爸妈妈的照片,看能不能在同学中找到是谁的父母。最后,由照片主人验证是否正确。大家在仔细观察对照照片后,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即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他们一家到底哪里最相像?…… 除了外貌,你和父母还有那些相似之处?

这里安排学生用自己的照片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平时积累了相当多的认识,有利于大家互相交流,但是教师要适当控制时间,使讨论的时间充裕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接着出示遗传定义: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活动二:

本课第二个重要的教学活动是通过课件,学习探究动物界的遗传现象。我准备了动物家庭的挂图、多媒体课件。

我先让每组学生分别观察几组动物家庭的照片,找找它们的相似点,师生共同交流小结:动物界也有遗传现象。并能总结出动物亲代的相似点包括外形、毛色、花纹、神态、食物及生活习性等。

在这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烦琐、抽象的讲述变得简洁、直观。学生具有强烈的追求新、奇、趣、美的心理特点,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动机。

活动三:

在了解了动物的遗传现象之后,提出探究问题:植物难道也有遗传吗?

教师出示荷花和仙人球图片,在课堂上充分讨论、交流,来探究学习植物的遗传现象。

在出示两幅豌豆地的图片,提问:你会从哪些方面研究植物的遗传现象?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让学生把想到的所有方面都一一说出来。

再出示遗传学家孟德尔研究豌豆植株的发现,主要是从植株的花、茎叶、种子等形状特征研究(板书),同时向学生介绍孟德尔先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及他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这里一定要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学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它的结果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从而有效地培养能力,加深印象。

活动四:

最后进行拓展练习: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片中的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然后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妈妈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也是对遗传原则的具体运用。 课堂总结:

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的遗传性使生物的物种保持相对稳定性。因为有遗传,通过不同品种的杂交、嫁接,才能得到更优良的品种,现在人类为了不断丰富自身的需要,培育出数不清的动植物新品种,而且还会有更多的新品种出现。子代与亲代之间有没有差异呢?我们下节课研究。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6:4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