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解决问题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
范文 | 《解决问题(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解决问题(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并利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知两数之积的奇偶性。 (二)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验证寻求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判断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尝试、验证”的过程,体会用“数形结合”解释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方法,并验证自己的结论。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阅读与理解 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2。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是要求我们对哪些方面作一些探索? 2、想一想,题目中的问题可以怎样表示? 引导学生整理和改编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经历将较复杂的数学问题用简洁的方式表达的过程,体会数学的简洁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探究“奇数+偶数”的和的奇偶性 (1)我们先来探究“奇数+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你有什么办法? (2)独立思考,展开交流。 方法一:列举法。 我们可以随意找几个奇数和偶数,加起来看一看,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奇数:5,7,9,11,… 偶数:8,12,20,24,… 奇数+偶数:5+8=13,7+12=19,9+20=29,11+24=35,… 和都是奇数,所以奇数+偶数=奇数。 这个结论正确吗?不能确定怎么办?我们能不能尝试其他方法呢? 方法二:图示法(用奇数和偶数的特征来判断)。 因为奇数除以2余1,偶数除以2没有余数,所以奇数加偶数的和除以2仍余1,所以奇数+偶数=奇数。 大家如果理解有困难的话,我们不妨用画图来表示: 【设计意图】列举法是同学们较容易想到的方法,但这样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图示表示奇数和偶数相加的特征,利用直观来推断出结论,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初步验证刚才结论的正确性。 2、探究“奇数+奇数”“偶数+偶数”的和的奇偶性 (1)有了刚才的“列举法”和“图示法”,你能自己判断“奇数+奇数”“偶数+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2)独立思考,汇报交流。 方法一:列举法。 方法二:图示法。 (3)初步得出结论:“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设计意图】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一定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并能与同学充分交流。 (三)回顾与反思 1、刚才得出的结论正确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我们可以找一些大数再试试。 (2)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四)练习与拓展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练习四第4小题。 (1)猜一猜。 (2)独立思考,交流想法。 预设:奇数×奇数,就是奇数个奇数相加,所以和仍然是奇数;奇数×偶数,就是偶数个奇数相加,所以得到的是偶数;偶数×偶数,就是偶数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释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2、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练习四第6小题。 (1)改编问题,当甲队人数为奇数时,实际上问题就是“奇数+()=偶数”;当甲队人数为偶数时,实际上问题就是“偶数+()=偶数”。 (2)分析解答:因为“奇数+奇数=偶数”,所以当甲队人数为奇数时,乙队人数也是奇数;因为“偶数+偶数=偶数”,所以当甲队人数为偶数时,乙队人数也是偶数。 【设计意图】这是一题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来解决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改编问题情境,有效降低难度,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