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生命教学设计
范文

生命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命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生命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积累并运用。

3、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2、概括三个事例,并理解从中引发出的对生命的三点思考。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搜集古今中外有关“做生活的强者”、“不向命运低头“的事例。

2、查资料,摘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关于“生命意义”的一段话,并背诵。

3、教师准备音乐: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创设氛围,学生讲述贝多芬的经历,引出本文。

(设计意图:以音乐开始,不仅强烈地吸引着学生,更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作品。)

二、了解背景,整体感知

1、默看注释①,了解作者身世。

2、速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思考:课文围绕“生命“写了几件事?试用简明语言概括出来。

明确:事例一:飞蛾的挣扎

事例二:瓜子的萌芽生长

事例三:心脏的跳动

3、齐声朗读最后三段:

思考:从中可看出作者由三个事例中引发出了对生命的哪些思考?

明确:① 必须对生命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② 生命短暂,生老病死无法捉摸,但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

③ 要珍惜生命、珍惜时光,不论命运如何,都要勇敢地活下去。

(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从阅读材料中捕捉到重要的信息,理解文章主旨。)

三、朗读全文,深入研读

1、朗读训练:

⑴ 各自练读;

⑵ 齐声朗读。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探究问题:(分四人小组讨论分析)

⑴ “我”为什么忍不住放了那骚扰着“我”的小飞蛾?

⑵ 小瓜苗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⑶ 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面列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之类的小生命?

⑷ 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① 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那强烈的生之欲望令作者震惊、敬佩。

②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其长短,只要它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它就拥有了巨大生命力。

③ 由物到人,逐步揭示主旨。小小的生命尚且能够顽强生活,人就更应该珍惜生命,勇敢坚强。

④ 参见前文中的三种思考。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很好地引发了学生深入钻研的兴趣,使学生在欣赏中,真正领悟作品的内涵。 )

3、教师小结:

记得有这么一段话:“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是的,活着就要活得精彩有意义。本文作者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深地引发出对生命的思考,她由衷地呼唤生命,表达出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适宜地介绍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句,扩大了学生阅读范围,拓展了视野。)

四、品味语言,欣赏积累

1、动人的情节,深刻的思想,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传达的。让我们一起来揣摩词语,品析鉴赏。

同位交流研读:

⑴ “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中“跃动”能否换成“跳动”?为什么?

明确:不能,跃动表达心情急切,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⑵ 第2段中的“竟然”,“竟”表达了一种什么意思?

明确:指出乎意料之外,表现出作者惊喜之情。

⑶ “那一股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作者为什么“肃然起敬”?

明确:因为小瓜子能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石缝中,不屈的向上,茁壮成长,作者对此十分尊敬。

⑷ “从那一刻起,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中“应许”和“辜负”如何理解?

明确:“应许”指答应;“辜负”指对不住(期望)。

⑸ 课文题目中“生命”为什么重复?

明确:重复是为了强调,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感受着生命的可贵并发自内心的呼喊。

(设计意图:让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意识地去积累运用。 )

2、积累运用:

选择下列词语,不少于3个,连成一段话。

庸碌 辜负 肃然起敬 价值 光彩有力 昂然挺立 茁壮 挣扎 擎天撼地。

五、拓展迁移,体验反思

1、围绕文章三种思考,联系生活,再举一两个事例。

如:张海迪,高位截瘫,却矢志不移,自学成才;音乐家贝多芬,双耳失聪,却凭着顽强意志和对音乐的挚爱,创作出《命运交响曲》;史蒂芬·霍金,身残志坚,勇敢无畏地开发数学新领域。

2、自然界中,还有哪些事物令你为其生命力赞叹不已?

3、学生自由发言。学了本文,你想对杏林子说些什么?又想对自说些什么?

可围绕课文主旨来说,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拘一格。

4、齐声朗读保尔的那段话。

(设计意图:延伸部分,体现出“新课标”中语文教育的特点,即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三段。

2、比较阅读:将课文与美国克伦·沃森的同题文章《生命生命》作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再次播放《命运交响曲》,结束。

【评析】

本教案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突出了教师的引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流程为三大板块:整体感知,研读赏析,

拓展体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设在开头结尾,使这节课浑然一体,同时也创设出良好的意境,吸引了学生。“拓展迁移,体验反思”这一环节,丰富了课堂容量,激励着学生去主动积极地求知读书,起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生命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运用圈画、品读的方法体味文字内涵,感悟生命的顽强,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提升自己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认识,积极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

运用圈画、品读的方法体味文字内涵,感悟生命的顽强,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对石缝间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

1.校本作业题目导入

2.明确文中生命总特点

1.聆听、回忆

2.倔强

引导学生重视预习。

品味揣摩,感悟生命的顽强,理解作者情感。

1.要求学生读课文,圈画、品读文中词句,感受生命的“倔强”。

2. 请学生思考:既然三种生命有相同点,那么只写一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写三种呢?

1.(1)圈化“在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自去寻找那不易觉察的石缝”“生机不可遏制”等,读出这是生命在面对困境时选择生存的倔强。

(2)圈划“山风的凶狂”“山石的贫瘠”“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柔中有刚的藤蔓”“生命就是拼搏”等,这是生命面对困境努力拼搏的倔强。

(3)圈划“悬崖断壁”“高山峻岭的峰巅”“扭曲,旋转,伤疤”“向上,向上,向上”“伸展开了繁茂的树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扎”“钻”“根须爬满半壁山崖”“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一片土地”,这是生命面对困境打出属于自己的天地的倔强。

2.同中有异,层层递进,体现出作者越来越强烈的情感。

通过品读的方式,细细揣摩词语内涵,把握文中重要信息,理解作者的情感。

在揣摩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把握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1.石缝间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何在?

2.请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3.请学生谈谈此时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

1.对环境、对自己。

2. 齐读最后一段

3.谈谈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

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回顾梳理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是如何阅读这篇抒情散文的。

明确事物特点→分析其具体表现→抓住并品读具有表现力的语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初步感知阅读抒情散文的一般思路

作业布置

1、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析思路和方法阅读曹乾石的《仙人掌花》,简单批注。

2、任选一题:

完成校本作业“感悟练笔”第一题。

文中有些语句富有哲理,请选择一两处进行品析。

完成作业

在实践中继续巩固品读的方法。

生命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文清新朴实的语言。

3、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

【教学重点】

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感悟莎利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2、默读课文,感知内容,思考回答:

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⑵通过这几件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读了本文,你认为安妮·莎利文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三、重点研读

你最喜欢哪件事?或者是哪一段文字?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四、问题探究

文章为什么以“再塑生命”为题?

五、教师小结

莎利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她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以及踏踏实实的追求,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心田,以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海伦·凯勒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着我的老师──安妮·莎利文。海伦·凯勒把一生献给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的赞歌,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而最后一部作品是《老师》。这本书是献给莎利文老师的一份厚礼,老师安妮也为此感到无比骄傲。

生命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

2.把握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过程与方法

1.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把握课文一体两面的思路结构。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3.理性地思考、体会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2.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历程。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朗读课文并了解作者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杰出?(才能或成就出众)

马克吐温就曾经说过:十九世纪出了两个杰出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拿破仑波拿巴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执政、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天才。他多次击败保王党的反扑和反法同盟的入侵,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颁布的《民法典》更是成为了后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蓝本。他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形成了庞大的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事奇迹。而海伦凯勒又创造了哪些奇迹,有何才能和成就呢?

学生回答他们所了解的作者的情况,师补充。

从一个残疾人到十九世纪最杰出的人,她是怎样创造了自己的传奇人生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节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再塑生命》,谁再塑了她的生命?(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

(1)空行使本文分为三部分,请给每部分加小标题。

(认识事物和文字、拥抱大自然、理解爱)

(2)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海伦的生命的原貌是什么样子的?

(3)莎莉文老师到来后,发生了哪些事情?海伦她的感受又是如何?

2、根据朗读情况注意结束后正音。

三、深入文本,讨论问题

1、谁是再塑海伦生命的人?

生:安妮莎莉文老师。

2、作者为何把认识莎莉文老师的日期交代得如此具体明确?

作者对这一天的印象非常深刻,同时也说明莎莉文老师对我的影响之大。

3、作者为什么“不能不感慨万分”?“截然不同”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运用双重否定,表达强烈肯定含义,强调莎莉文老师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截然不同”一词说明了从那时开始老师对海伦生命的意义。

4、朗读2、3段思考,“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不寻常的事发生。”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3段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暗示老师将要到来,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美丽景色反衬“我”内心的愤怒、苦恼和疲惫不堪。

5、默读第4段思考,这段描写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大雾中的航行”来比喻自己在遇到老师之前那种无助、彷徨、苦闷的心情,表现了她对光明的渴望。

6、莎莉文老师到来后,发生了哪些事情?海伦她的感受又是如何?再读课文,划出相关内容。(课件)

7、读了本文,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是怎样的一个老师?海伦是怎样的一个学生?

莎莉文老师:热爱学生、讲究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善良温柔、充满智慧、耐心

海伦:聪明好学、求知欲强、悟性极高、坚毅、知错就改、感情丰富、热爱生活。

8、文题中的“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什么意思?文中它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再塑生命”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这里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用中国通俗的话说,就是“再生父母”。“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对于我们读者来看,在再塑生命的过程中看到了海伦身上最伟大的精神和品质。

四、拓展延伸

你能举出一些身残志坚的名人吗?

五、总结课文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倾诉了她对生活的礼赞。其中假定自己获得视力后第一天凝视莎莉文的情节就充分表现了她的感念和尊敬。文中说:

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

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当我还在孩稚时,她就来到我家,是她给我打开了外部世界。我不仅要看她的脸部的轮廓,为了将她牢牢地放进我的记忆,还要仔细研究那张脸,并从中找出同情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的形迹,她就是靠温柔与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她那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

从1887年3月3日直到1936年莎莉文老师逝世,老师与海伦相伴近五十年。在她的遗言中她说“谢谢上帝让我将生命赠予了海伦,使她拥有了一个光明的世界,上帝啊!请你让海伦在没有我的日子里,也能快乐地生活!”

1956年11月15日,竖在美国波金斯盲童学校入口处的匾额上的幕布,由海伦颤抖的手亲自揭开了,上面写着:纪念海伦凯勒和安妈莎莉文麦西。这是一块为纪念那些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突出篇章的人们而设立的,是对海伦和莎莉文这两位共同创造了人类生命奇迹的人的无上敬意。

板书设计

富有爱心、耐心、包容

莎莉文老师 教育艺术高超

传授知识、激发爱

再塑生命

求知欲强

海伦凯勒 悟性极高

情感丰富

生命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台湾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台湾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台湾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二、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学生讨论明确: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三、体验与反思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四、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点评

《生命生命》列举了一只飞蛾、一棵小瓜苗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说明这些小生命无论怎样卑微,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从人的生命现象说起,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严肃的思考。

本教案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按新课程标准设计的,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了科学的教学流程,呈三大板块: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由与作者经历极其相似的张海迪的事迹导入,能毫不费力地设置一种情景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视结果,忽略过程,是语文课的大忌。一切事物的结果往往是简单明了的,过程才是复杂漫长的。诸多的东西都隐藏在过程当中。“找一找哪个词用得好——换一换行不行——读一读,读出情”,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体验读书的过程,侧重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体验与反思”,这一板块,是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生活实际中,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最高层次——应用,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珍爱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

生命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

年,共计35万字。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自主学习: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读几遍就读几遍,达到目标为止。

2、小组合作学习,抢读生字生词卡片,比一比谁认识的生字又快又多,请优胜者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轮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全班交流:请一个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识字成果,再请一个小组朗读课文,其他小组评议。

三、整体感知课文

1、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出示思考题: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2、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1)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2)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3)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四、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第二课时

一、温故导入

1、朗读课文

2、自主品读:轻声吟读,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地方,反复读。

二、研读与赏析

1、师: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2、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3、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1)“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2)“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3)“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4)“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5)“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三、体验与反思

1、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2、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四、作业

1、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2、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生命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生命”为主题,选取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规律和本质的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冰心《谈生命》借助于自然界生命成长的现象,讲述生命的一般进程,从而引导我们要享受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对生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可以引导他们从生活经验出发,领会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认识,并结合自身的体验,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其是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关于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学生在以前都学习过,在本课作者运用得更多更妙。

二、课型、课时:讲授课、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

2、领会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处;

3、领会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品味关键语句,说说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

2、给文章分层,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

3、反复朗读、体味有关文段,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快乐而痛苦的人生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的感悟: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2、珍爱生命,战胜困难,享受生命中的快乐与痛苦。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

(二)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启发、讨论。

六、教具:多媒体、黑板。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识生命:

(多媒体展示生物图片)同学们已经学过了生物学,认识了这个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那么看见这些生命你们会想到什么呢?(学生谈论)今天让我们走进生命的世界,随着冰心老人一探生命的本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由学生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导入,从学生经验出发,由生命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的本质。

(二)整体感知,初探生命:

课文只有一段,但是层次很清晰。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请完成下列问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挟卷 巉岩 枭鸟 荫庇 芳馨 云翳

2、解释下列词语:清吟 荫庇 芳馨 骄奢 云翳

3、课文说生命像什么。

学生边阅读边勾画。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拓展:作者化抽象为具体,这种手法我们在余光中的《乡愁》中学到过,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4、据此给文章分层。

学生根据第3步和以前学习经验给课文分层。

第一层(课文第一句):提示话题,引出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生命像春水。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生命像小树。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文末):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设计意图]解决生字词,理清文章层次和思路,整体把握课文。

(三)朗读第二层,感受生命的力量:

1、找出第二层的中心句。

一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并思考讨论。中心句是“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2、“遭遇了一切”中的“一切”指哪些?

学生思考讨论,提醒学生注意四个“有时候”。“一切”指巉岩、细细平沙、暴风雨和晚霞新月。

3、“一切”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可以分为两类:快乐(细细平沙、晚霞新月);痛苦(巉岩、暴风雨)。

4、春水是怎么对待这一切的?

学生抓住有关语句朗读赏析。

5、作者写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交流。

[设计意图]分析“生命像一江春水”,通过一江春水流动的历程感受生命的历程,并为下面学生合作学习提供范例。

(四)分组合作,朗读第三层,发现并解决问题,感受生命的价值。

问题可能有: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季节顺序)

2、前面作者写出了春水的生命历程,那这部分写了什么?

3、小树享受了哪些快乐?(朗读并赏析)

4、小树遭遇了哪些痛苦?(朗读并赏析)

5、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6、作者写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生命像一棵小树”,通过一棵小树生长的历程感受生命的.历程。

(五)巩固练习,书写生命:

1、同学们,关于生命,你们一定有更精彩的比喻,请用“生命还像……”的句式仿照课文写一句话。

学生写一句话。

2、再仿照课文对这句话加以具体描述。

学生写具体描述的句子。

3、请学生朗读自己的话,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仿写,学生一方面更深入地了解生命的历程,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六)阅读第四层,感悟生命:

1、过渡:生命不仅像春水、小树,还像小草、树叶等等,其实我们的整个宇宙都充满着生命。面对这些生命,你有何感悟呢?

学生谈感悟,师生评价。

2、作者有何感悟呢?你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悟?请结合本文、自身经历和阅读其他文章的感受谈谈。

一个学生读作者的感悟,其他学生说对作者感悟的理解。

3、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中的“云翳”“美丽的黄昏”?并据此理解最后一句话。

学生思考比喻的本体,理解词语和句子,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感悟引出作者的感悟,再到学生的理解,这样学生对生命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七)总结全文,享受生命:

(播放汪峰的《怒放的生命》作为背景音乐)冰心被称为“世纪老人”,她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其“爱的哲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让我们尽情享受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吧!其实痛苦也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们知道哪些人在享受着生命中的痛苦呢?(学生谈论)我们要珍惜生命,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自信,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

[设计意图]结合冰心老人的经历,进一步明确要享受生命中的痛苦,迎难而上,奋勇前进。

八、作业设计:(第一、二题选做一题)

1、用“生命还像……”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2、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写一段话,并开展讨论。

3、课外阅读苏联作家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和日本作家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再次感受生命。

[设计意图]通过写作和阅读,学生进一步明确要享受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

九、板书设计:

谈生命 冰心

像一江春水 有时候

形象美:生命

像一棵小树 春夏秋冬

哲理美:生命:快乐和痛苦相生相成

语言美:比喻、拟人、排比

[设计意图]抓住形象美、哲理美和语言美来赏析课文。

十、课后反思:

生命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

2、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二、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1、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 奋斗

2、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体验与反思

3、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三、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生命教学设计9

一、角色模拟,激趣引读

同学们:请大家闭合双眼一分钟。

老师:同学们,自然是美丽动人的,我们能看到花朵的五颜六色、树木的青翠葱绿,聆听鸟儿的悦耳鸣叫、溪水的雀跃欢歌。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他们要生存下去尚且需要一定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便要走进一个奇迹,去结识一位传奇女子。

简介海伦·凯勒(略)

二、诵读复述 感知文意

1、范读全文

2、默读全文,边准备复述提纲。(老师提示:课文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

3、请小组代表复述课文

4、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记者问答 见证成长

1、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将学生分成采访组、海伦·凯勒扮演组两个大组。

采访组:设计问题,推选采访者。

海伦·凯勒扮演组:准备材料,推选扮演者。

分组阅读,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活动。

(1)在遇到莎莉文老师之前,你的生命是个什么样子?

黑暗、痛苦不堪,像大雾中的航船。

(2)莎莉文教师走进你的生活后,世界在你的心目中起了怎样的变化?

变得光明,快乐,自由,幸福。

(3)莎莉文教师来了以后,都发生了哪些不寻常的事?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引领“我”走进大自然。

莎莉文教师教“我”认识“爱”这种抽象事物。

(4)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你认识具体事物的?

实物感知法,利用触觉让“我”认识具体事物。

(5)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你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老师把“我”带到大自然,运用“我”的触觉,嗅觉以通及所学到的词汇,让“我”在头脑中形成特有的形象,并让我认识到大自然既有仁慈的一面,也有凶猛的一面。

(6)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逐步引导你认识“爱”的?

老师用情感体验法和对比法让“我”感受爱及认识抽象事物。

四、合作探究,感受人物

1、文章主要记叙了海伦·凯勒和莎莉文的交往,同时也刻划出师生两人鲜明的个性形象。同学们想想海伦·凯勒和莎莉文老师分别是个怎样的人?(分组讨论,交流)

2、提问:

明确:海伦·凯勒是个求知欲强,善思好学、坚忍不拔、悟性高,热爱生活的女孩。

莎莉文老师很了解儿童心理,因材施教,讲究方法艺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富有爱心,是位非常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五、质疑解惑,理解主题

1、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提炼和概括,请同学们想一想本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题目取得好不好?

2、学生交流讨论

明确:“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本文中又指:(1)在莎莉文老师的教导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2)是莎利文老师给了“我”认识外部世界的工具,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给予“我”深切的爱和生活的信心、智慧,因此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以此为题,概括力强,用词凝炼,突出了主题,又抒发了作者对莎利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六、联系生命,砥砺人生

1、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你们还知道哪些身残志坚的故事,请讲一、二个。

2、作业、(两选一)a、海伦·凯勒虽然盲聋哑高度残疾,但她凭借坚韧的意志、好学敏思的态度、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创造了人生的奇迹,她是我们的人生的榜样和灯塔,请写一篇读后感。

b、海伦·凯勒的成功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莎莉文女士。可见老师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多么重要。请以“老师”为题写一篇作文。

备教手记:《再塑生命》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文章极具人文性和教育价值。因此,教学目标定为:(1)了解海伦·凯勒的成长历程,理清文章的思路。(2)领会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和深刻的爱心。(3)学习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的优秀品质。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以下三点:

一是以“模似角色”环节为切入点,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拉近与课文主人公的距离。

二是以“记者采访”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是以作文训练为落脚点,写读后感让学生从海伦身上获得精神的力量和思想的启迪,以砥砺人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积极进取,书写人生的辉煌。写自己的老师可以模仿课文的写法,又能进一步地去认识老师,评价老师,进而学会尊敬老师,热爱老师。

生命教学设计10

1、谈话导人:小时候,在小院的墙角丢下几颗葵花子,不料过了一些日子,竟然长出了两棵葵花秧苗。我不禁惊叹起向日葵那顽强的生命力。相信同学们的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能列举一些吗?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从这些生命现象中感悟到了什么?

2、简介作者: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在12岁时,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但是残而不废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成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作家。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

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自主学习: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读几遍就读几遍,达到目标为止。

2、小组合作学习:抢读生字生词卡片,比一比谁认的生字又快又多,请优胜者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轮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全班交流:请一个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识字成果,再请一个小组朗读课文,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采用自己喜欢的力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共写了几个事例,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合作交流:指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将三个事例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在黑板上。

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自读自悟: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晶读,把自己的感情写在旁边。

2、小组交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互相交流、质疑、辩论、研讨,教师参与部制、组的学习,掌握情况,并予以个别指导。

3、全班交流:请学生先读一读自己选择的段落,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教师抓住每一部分中含义较深的语句提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之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飞蛾强烈的求生欲,读出瓜苗顽强的生命力,读出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生命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A、在学习中了解杰克·伦敦小说的创作特色。

B、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C、小说的象征意义:展示“人”的伟大与坚强。

过程与方法:

采用快速阅读方法整体感知内容,运用寻读、精读的方法品味人物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与关键性词句,进行评点与批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这篇小说,使学生认识到:人的坚强与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每一健康健全的人应当有自己的理解与追求。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应当要有奋斗、前进的拼搏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探究法、引申比较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

1、放音乐朗诵诗歌:汪国真的《热爱生命》

同学们,正如诗人所说,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19世纪末,在和美国北方领土相邻的加拿大朗戴克一带发现了金矿。成千上万的人卷入了“淘金热”,可是幸运者毕竟是凤毛麟角,不知有多少人梦断在那冰天雪地的极地荒原里。谁能描述一下极地环境?有这样一个淘金者,被同伴抛弃、没有食物、没有御寒设备,还伤了一只脚,他是怎样挣扎并生存下来的呢?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热爱生命》中那一场残酷的人与自然之战吧。

2、展示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学目标和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完成《热爱生命》基本信息积累表

2、理清思路

饥饿觅食——产生幻想——遇病狼——与狼决斗

三、研读与赏析

小组讨论,完成表格,然后想一想课文、哪些语句令你感动,读一读,说一说……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质疑问难,鼓励其从课文中发现值得思考、探讨的话题。

1、主人公遭遇了那些困难?

2、他是如何克服的?

3、克服的动力是什么呢?

2、分组讨论,交流回答

1、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硬汉形象的意图是什么?

2、小说的象征意义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四、品味与启示

作为淘金者,他遇到了饥饿、寒冷、野兽这些困难,但是凭借他的意志,对生命的热爱,让我们看到了他人生的辉煌,他的成功。其实每一种职业,每一个人,包括你我,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有自己的困难,该怎么办?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品出“他”对你的启示

(1)要勇于面对失败。

他全身疲乏、伤痛,他失败了,但这只是气力与肉体的失败,他的信心与希望始终未曾破灭。他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取得了胜利,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

(2)要勇于面对孤独。

当一个人去面对眼前的厄运时,就应勇敢地面对孤独,不埋怨,不放弃,最后终于全身而返。

(3)要敢于与敌人斗争。

与狼长时间的周旋,表现出这个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显示出非凡的毅力与坚忍的决心,体现出人类战胜强大势力的伟大力量与气概。

(4)要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他”在与逆境的较量中不时流露出对周围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如吮吸剩骨的甜蜜、享受太阳的暖意、感受周围活跃而健康的生命。正是这种热爱使他充满活力,使他永葆活下去的欲望,并由此不断激发出他的潜能,使他有搏斗下去、战胜失败、面对孤独、超越死亡的勇气和毅力。

五、想象和联想

1、是否能联想到某些名句、来加深感悟吗?

2、请用下列格式说话:“我感受到,生命因为——而——”。

六、教师寄语

同学们,生命是珍贵而又短暂的,“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要有一种向上的精神,希望同学们,扬起奋发向上的风帆,能在你的生命长河中勇敢地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七、讨论话题

课外作业:写一篇读后感(任意选一个话题)

生命教学设计12

【教学类型】

阅读鉴赏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及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富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准确把握全文结构和人物性格。

3、领会安妮·莎莉文对学生的深沉的爱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教学重点】

1、训练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能够基本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和结构。

2、学生从朗读中把握作者内心深沉的感情。

【教学难点】

1、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2、结合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和“爱”之伟大,陶冶情操,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查阅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相关资料并整理在学习笔记中,借助工具书查找词汇,读懂课文内容,并和同学交流,共享成果。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运用多媒体播放《千手观音》视频,让学生感知聋哑人的世界,由此创设情境,自主导入:

《千手观音》这节目在今年除夕上演后就一直广受追捧,并以最高票数获得“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特别大奖和一等奖。参加演出的姑娘们虽然聋哑,可她们不但自尊自爱,还通过凝聚生命力量和美丽梦想的舞蹈,表现快乐感恩的心,以“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传递人类最大的祈祷与祝福。今天我们也来看看这么一位,虽然生理客观上存在缺陷,可仍挡不住对健康人格和生命的热爱追求的女性──海伦·凯勒的故事。以及认识一下帮助海伦创造奇迹、重塑生命的老师莎莉文女士。

2、让学生交流课前布置搜集的有关资料:

海伦生平的资料(教师进行点评与补充)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对海伦·凯勒及其老师莎莉文小姐的平事迹的认识和了解。

⑴学生演示自己所查询的资料:

整理资料要求:语言简明扼要,按照姓名、国籍、成就、生平、他人评价,带给我们的启发等要点归纳。

⑵教师准备图文课件材料:

①幻灯片展示: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马克·吐温

②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简介和图片配钢琴曲《命运》,让学生感知海伦。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演讲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出生后19个月,就丧失了视力和听力,而且变成哑巴。后来,她的父母亲要求当地的盲人学校给予帮助,该校派莎莉文老师到她家里协助,海伦借触摸的方法学会了聋哑语言,她利用点字系统学会了阅读,又用一种特殊的打字机书写。十岁时,学会了说话,后来在剑桥女校求学,1900年读大学,1904年她大学毕业,并和莎莉文老师合作她的自传《我的一生》,此书一出,引起了文坛的轰动,她的故事不但感动和激励着千百万的残疾人,也使无数的正常人为之震憾,使他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此后,她又参加了各种社会活动,她经常来回演讲,写了数本书,1927年她开始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募捐,致力于盲人事业。出版了《我的宗教》一书,1930年出版第二本自传《中流》。她被人们称为美国女英雄。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学生字词:

⑴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搓捻(cuōniǎn)繁衍(yǎn)迁徙(xǐ)觅食(mì)

惭愧(kuì) 譬如(pì) 栖息(qī)小憩(qì)

遨游(áo) 花团锦簇(cù)冥思遐想(xiá)

⑵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企盼:盼望。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迁徙:迁移。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2、默读课文,感知内容,思考问题:

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⑴请同学联系作者生平来读一读课文标题,看看重音应落在哪里?并说说理由。

⑵文题“再塑生命”有什么丰富含义?

(提示:谁再塑了谁生命)

⑶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这几件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⑷读了本文,你认为安妮·莎莉文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多媒体演示要学生思考的题目)

默读完课文后,先四人小组交流,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探究阅读,再全班交流明确。

⑴比较后明确:重音落在“再”字上。

⑵明确:“再塑生命”从字面上来理解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的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莎莉文老师让我回到自然,感悟自然。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了“什么是爱”。正如作者所说的“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⑶课文一共写了三件事:

①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②莎莉文老师教“我”走进大自然;

③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爱”这种抽象事物。(学生的总结只要大意对即可,不过语言要尽量简洁)

通过这几件事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望,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

⑷莎莉文老师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作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可以说,莎莉文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三、挖掘内涵重点研读

1、课文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让学生朗读、点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

莎莉文老师帮助小海伦坐在树上,让小海伦体验到大自然严厉、暴躁的一面,收到一次惊吓,却使之获得对大自然全面深刻的体验。(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一段,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和美好,体会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艺术)

2、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喜欢的文字进行品味。

如:

⑴在没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

品味: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从反面说明了受教育的重要性,接受了教育的人,生活航船才能冲破阻碍旅途的大雾,找到准确的航向,从而靠近理想的人生港湾。

⑵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品味:这句话表面看来说的是文字的神奇,实则按时的是知识的力量。是知识使“我”这个盲聋人看到了快乐,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幸福,因而,“我”觉得世界充满了画像,洋溢着美丽。

⑶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

品味: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总是出现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有了它,你就快乐,生活就变得美好,没有它,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

(尽量让学生多找、多读、多感悟,也可以进行仿写练习)

3、学了这篇课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谈。

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可以从莎莉文老师的角度考虑,也可以从海伦凯勒的角度考虑。

(若有时间可安排体验游戏:)

1954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心理学家赫布和贝克勒斯曾做过“感觉剥夺”实验。让被试者蒙上眼睛,塞住耳朵,套上手套,基本上剥夺其听觉、视觉和触觉。实验结果表明:被剥夺感觉后,人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人的心理会产生异常,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进行连续清晰的思考,甚至会变得神经质。

让学生体验用手“听”话。让被试同学闭上眼睛,塞住耳朵,邻桌同学在其手上书写,让其辨认。先写0~9这10个简单数学,再写“aoeiuü”这几个拼音字母,后写“山、水、土、木、石”等独体字。让学生体验到海伦学习的艰辛即可。

四、小结

本文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五、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习题。

2、写一写生活中你感受到的“爱”,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300字左右。

3、搜集身边像海伦·凯勒这样的人的事迹,你准备向他们学习什么?

生命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品读欣赏生命部分(12-17),品味文章精美语句,感受语言美。

2、体会作者构思,发学生联想,感悟生命美。

3、归纳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设想:

通过欣赏,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感悟生命美。引导学生以欣赏者的心态感悟生命、品味生活的细节,延伸文本,寻求材料外的感知。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有一样东西,无论你是富人还是穷人,无论你是权顷天下还是一介平民,你只能拥有一次。(生命)

生命——每个人都平等的拥有一次,但每个人都可能以不同的姿态面对生命,不同的姿态将决定一个人拥有生命的质量。我们该如何面对生命,让生命变得更为美丽。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作者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生命的?作者对生命有怎样的认识?

2、作者认为应该怎样享受生命、把握生活?你能否理解她的想法?

三、紧扣标题,分步研读

1、结合思考题1,研读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部分(1-11)。

认识死亡――亲历死亡――感悟新生

作者在这几件事中,对生命的思考逐步深入。通过的生命的深入思考,作者才开始了对生命的欣赏,思考生命是欣赏生命的前提。

2、结合思考题2,品析欣赏生命部分(12-17)

①学法指导

这几段文字,文质兼美,如何鉴赏?

归纳:读,读出感情、处理好语速、语调等;品,品味语言美;悟,

联系自我,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感悟。

②交流学习

品读13-15段作者对生命中细节的欣赏

学生自由朗读、品味、共同交流。

③朗读体验,教师激励性评价。

四、拓展文本,感悟生命

通过欣赏,我们感受了到了生命之美,生命中这些小细节在作者的笔下是如此的优美,让人怦然心动。这是因为作者以一种欣赏的心态观望生命,所以生命是美丽的,生命本身的存在就是希望,生命中的那些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高尚与卑下,都是一本不同内容的书,活着,就是一首好诗。人的一生,就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片段连在一起的,那些细节,或过后忘记,或永远深刻,或不自觉地重复和些许变化,这些细节常常会温暖着我们的心,比如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片段。那么让我们一种欣赏的心态对待生命,请同学们模仿作者的手法,写一段对生命中小细节的感悟。

学生仿写、共同交流。

五、情感共鸣,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像一本书,不管它是印刷精美的豪华书,还是装帧朴素的平装本,它都只能印刷一次,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绝版本”。拥有并懂得珍惜,把一颗透明的心灵,做成晶莹剔透的风铃,静听岁月的柔美风声。

欣赏生命吧,放飞自己。

生命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作必要的语言积累,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句;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文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手法。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语言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故确立第一个教学目标。

“生命”这个话题相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还很抽象,故作者删繁就简,从具体、细小的生命入手,便于学生认识。故确立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珍爱生命。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对作品中的情境作出自己的评价,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故确立目标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由具体现象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体验作者的生命意识,我们应如何善待自己的生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

没有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录音机、磁带(轻音乐)、放像机、录像带(森林大火的场面)、投影仪、投影片。

[设计思路]

1. 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的素质、能力,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根据情意原理,只有真正参与才能有审美活动,因此,本文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2.“生命”是个深奥的话题,要让初一学生真正理解它会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通过朗读,对课文中具体生命现象有一定的印象,再通过“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最能引起他们共鸣的语言,深入课文内涵,感受作者的生命情怀,或许可领悟生命的可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森林大火的画面,教师讲述:

在一次森林大火中,一个蚁穴被大火团团围住,里面成千上万的蚂蚁为了活命,紧紧抱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蚁球,滚向火海,随着劈哩啪啦的声音,外层的蚂蚁纷纷死去,蚁球也越来越小,但它们仍然不屈地、昂然向前滚动,直到变成一个小球,但终于逃出了火海。如果你就在旁边亲眼目睹,你会想些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蚂蚁,你会选择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为了生命的延续,蚂蚁不惜代价,世间万物为了不辜负上苍赋予的生命,都在顽强的生存下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触摸着自己的心跳,走进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感受生命的可贵。

(有声有色的画面,导语的设计,渲染了氛围,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激起学生的热情,触动了他们对生命开始思索的情怀,进而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的学习,为实施以下的教学环节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指名学生朗读课本,读时以适合本课的轻音乐相配。同时要求大家思考:

1、请用一个比喻句描述一下你对生命的初步理解。

2、文中哪些语句对你最有启迪或感触?

(音乐是最好的催化剂,在它的熏陶下,通过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直接、真切的感知,这也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情感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用简洁的比喻句概括,可培养学生提炼、概括语言的能力。)

三赏读课文,感悟生命:

1、师:同学们,刚才在朗读后,大家谈了自己对生命的一些感悟、理解,那么作者有没有在文章中告诉我们她对生命的一些思考、理解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他们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文章的最后两节,并指名学生示范朗读,然后齐读。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因此,朗读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他们读中感悟。学生有了心得,朗读的感情也更充沛、真挚。)

2、作者的这些对生命的感悟是由什么引发的?具体在哪些语段?

由生活中的事例,引发思考。在文章的1、2、3节。学生体会朗读时的感情、语调,然后分角色男女生朗读1-3节。

(初一的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分角色朗读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此外,让学生体会作者由小事引发深刻思考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3、小组讨论: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它们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从作者对生命的呼喊中,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回指导:三个事例内涵的辨析,意思的深浅;学生谈感悟时应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学生合作研讨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在这师生的互动中,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产生了更多火花,相互的交流,也训练了口语的表达能力,本文的教学难点也得到突破。另外,新课标明确了语文具有人文性,教师应适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成他们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可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4、如果时间允许,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自己还有不理解的地方。

四 拓展练习,加深感悟:

学完文章,我们感觉到,只要我们细心的观察生活中的种种生命现象,用心灵去体验它们对生命的珍视、渴望,我们就会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你在生活中还见到哪些类似的现象,你的想法是什么?

仿照作者这篇文章的结构形式,由生活中的事例引发思考,请你就生活中见到的其他类似的生命现象,写一段文字。要求:先描写现象,再写感悟,字数100字左右。

(“学以致用”,这道写作训练题,就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从中得到新的体会与认识,达到一堂课的目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五 课堂小结,归结板书:

今天,我们一起乘坐作者的生命旅车,经历了一次探究生命的情感之旅,旅程已接近尾声了,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次旅途中你最大的收获吗?

学生回答,归结板书

同学们说得很好,只要我们能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顽强地翻越生命中的一座座山峰,我们一定能见到自己生命的大海。

[资料链接]

杏林子,本名刘侠,女作家,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但她忍着病痛,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

[作业设计意图]

课外阅读田彩虹的《生命的问句》,这是一篇与课文的思想主题相近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训练,拓展延伸课堂的内容,有利于新课教学目标的巩固。

生命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的情感。

2、了解文章论证思路,学习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搜集材料,并作整体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的生命价值。

2、难点:论题的针对性。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字词:

虐nuè待(残暴地对待)荒漠(荒凉而又无边无际。这里形容精神贫乏。)销蚀(销损腐蚀)皈guī依(这里的意思是归属。)

一、导入

生命,是一个既沉重又意义非凡的话题;生命教育,是一个既容易忽略又不容忽视的内容。那么,现代社会上,青少年的生存状态如何,我国的生命教育现状如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将走进生命教育这个话题,一起进行一番理性的探讨。

二、举例子

1、自杀现象

(1)富士康又遇“九连跳,继本月6日、11日两次发生员工跳楼身亡事件后,5月14日晚11时许,富士康再次发生员工坠楼事件。在此之前,富士康今年已发生8起员工坠楼事件。

20xx年1月23日,凌晨4时许,富士康19岁员工马向前死亡。

20xx年3月17日,富士康龙华园区,新进女员工从3楼宿舍跳下,跌落在一楼受伤。 20xx年3月29日,龙华厂区,一男性员工从宿舍楼上坠下,当场死亡,23岁。

20xx年4月6日,观澜C8栋宿舍饶姓女工坠楼,仍在医院治疗,18岁。

20xx年4月7日,观澜厂区外宿舍,宁姓女员工坠楼身亡,18岁。

20xx年4月7日,观澜樟阁村,富士康男员工身亡,22岁。

20xx年5月6日,龙华厂区男工卢新从阳台纵身跳下身亡24岁。

20xx年5月11日,龙华富士康厂区外某出租屋,富士康离职女员工跳楼。

20xx年5月14日,龙华厂区男工从宿舍楼楼顶坠地身亡。

(2)20xx年7月20日中午,在福建福鼎市17岁刘某高考成绩不理想,怕挨父母打骂而离家出走,从福鼎城关坐车到了沙埕港,又乘船来到嵛山岛,这时他已身无分文,又举目无亲,一时间他万念俱灰,从一块6、7米高的礁石上跳进海里,自杀身亡。

小结:据报道,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上,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

2、校园暴力

(1)20xx年4月24日下午,沈阳市第157中学课间休息时,初二(3)班张勇到操场玩,从教学楼向操场走时,初二(6)班冯某撞了张勇一下,张勇一气之下打了他两个耳光。冯某跑回教室,一会儿又拿了一把尖刀朝张勇刺来,尖刀扎进了张勇腹部,直接导致张勇死亡。

(2)蔡胜豪,广州东山区某中学高二学生。家庭富有,为同学之间纷争“排忧解难”,并广交社会朋友,有“老大”之称。20xx年3月,蔡胜豪为同学解决争端时引起其中一方不满,但他凭“老大”身份强行决断。3月22日,不满一方求助于另一中学的“老大”,纠集20多人与蔡胜豪一帮20余人群殴,双方均动用了水果刀、木棒、皮带、砖头等,造成3人死亡,30多人受伤严重后果,蔡胜豪当场被刺死。

小结:据20xx年调查,30%的中学生存在异常心理表现,15%有心理疾患,5%面临校园暴力威胁。

3、残害动物

(1)20xx年1月29日,清华大学大四学生刘海洋将兑上火碱的饮料泼向北京动物园里一只正与游客戏耍的黑熊。2月23日,刘海洋故伎重施,又将有掺硫酸的饮料泼向两只无辜的大黑熊……对于为什么要残害动物,刘海洋的回答很平淡:“我曾经从书上看到过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特别强。但人们又总说笨狗熊,所以我想验证一下狗熊到底笨不笨。”

(2)20xx年3月20日晚,成都某名牌大学一位大二女生,把一只仅三个月大的小狗活生生放人微波炉烤了一分多钟,小狗的主人就是这位女生……为什么如此漠视生命,他们的表现很冷漠:只是想看看小狗的反应。

二、思考讨论

以文本为依据,从文本中寻找、概括答案。

1、思考一: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1)折射出当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以及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

(2)可能与自身心理素质有关,可更多的应该是与我国生命教育不够有关

2、思考二:我们为什么要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

明确:因为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人的生命不可替代的和不可逆的,它是人类创造和实施一切价值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3、思考三:为什么要呼唤生命教育?

(1)生命意义的凸显是开展生命教育的现实背景:宏观上,人类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微观上,人体会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有一种无所适从感。

(2)人类要幸免于难(生存危机),就必须从内心深处改变,即从生命教育做起。

(3)青少年面对挫折和打击的承受能力差。

(4)除了青少年心理脆弱之外,还跟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不够有关。

4、思考四:什么是生命教育?如何进行生命教育?

(1)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

(2)生命教育的内容?

A、保存生命的教育,即生存教育;

B、发展生命的教育,即生命价值教育;

C、死亡教育,从而使之更加珍惜生命。

三、文章总结

问题探讨到此,我们对文章的思路也就基本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下面小结一下:

课文思路小结:

一、提出问题(1):我国生命教育淡薄

二、分析问题(2—7):为什么要呼唤生命教育

三、解决问题(8):指出如何进行生命教育

四、情感升华

1、欣赏:冰心《敬畏生命》

用爱面对每一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心中就不会堆积烦恼;世间纷争也会减少。

生命虽然很有价值,若不能好好运用,等于没有价值。

面对困难,要勇于接受挑战,借由人生的历练,锻炼出柔软如水、坚强如钢的精神。

生老病死是自然的法则,也是每个人必经的历程。透彻生命、明了生命的源头,就不会恐惧死亡。

对于生命,谁都没有所有权,无常一来、呼吸一停,则万事皆休。

2、小结

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呼唤生命

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生命如歌

3、用心聆听歌曲:《生命如歌》,希望大家的生命美好、灿烂!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3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