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蝉》教学设计 |
范文 | 《蝉》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揣摩字词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方法】 删减品析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 一朵花曾感动过我(故事:古代的蜀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们无忧无虑,国君叫:杜宇,他负责勤勉,爱戴百姓,看到人们乐而忘忧,他心急如焚,四处奔走,年复一年督促百姓耕作。终于积劳成疾离开了百姓。可他对百姓难以忘怀,就幻化成一只督促大家的鸟,发出声声啼叫,直到喉咙啼血,鲜红的血滴落在漫山遍野化成一朵朵美丽的杜鹃花)。 一只蝉也曾打动过作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小思的《蝉》去感悟一下人生。 二、读蝉 1.老师与学生配合朗读 (思考:识记重点词) 勾画感动你的句子或很美的句子。 “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宽恕”作引 2.白板出示:删减品析法 理一理作者感情变化 投影:(1)“杜鹃花没有零落,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知知不休的。”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对比阅读还原(还,就,更),学生对比朗读,教师点评分析,交流朗读情感的变化。 小结:(还、就)突出蝉鸣之早,透露出作者的厌恶之情。(更)有力的对比出蝉的鸣叫知知不休,很是烦人。虚词组成情感的递进,使厌恶之情淋漓尽致。 齐读:“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这是一烦,占门再来看看二烦。 (2)“它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那么响,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是一个夏天了!”(还原:就、却、竟、只不过、罢了) 朗读对比赏析。 小结:一个“就”字显示出作者发现很响很烦人的蝉竟然具有如此非凡的执著为之惊讶,一种不以为然,“那么、确、竟”一种惊讶油然而生。 仿句训练:蝉呀,蝉呀,你何必聒聒,这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3)人一生要经过多少个普普通通的夏,有什么大不了,她只是夏天罢了,然而对于蝉而言又将是怎样的一个夏天?你知道答案吗?可否学习老师的删减品析法你找到的句子。 “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小结“才”渗透了作者对蝉苦苦等待夏天的同情,对夏天的到来的不易深深同情,对蝉的日 三、悟蝉 1.齐读:“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探究“活着”、“活过”。 小结:活着是一种责任,活过是一种态度。 白板: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2.合作探究:“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 只不过、夏天 小结:学到这,同学们认为那是怎样一个夏天?“只不过还是原来的夏天吗”对于蝉而言:他是延续生命的不同寻常的夏天,对于作者还只不过是夏天吗?对于我而言,它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夏天了,它是通往人生意义的每一天中的一天,所以,我们不仅要过好夏天,还要过好每一天…… 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得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活着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是扬。 3.在读“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删减法品析:(删取斜阳)朗读对比 白板出示:“斜阳欲落去,一望暗消魂”引申理解凄美的意境美。烘托出蝉死的壮美。 4.探究质疑: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再次合作分角色朗读:“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感受凄美意境。 讨论并归纳:我们一般是听到秋风的声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入秋风中,言少而意浓。 四、课堂小结 蝉虽然烦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蝉的一生的经历给人的启示确实是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再次齐读文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生命是上帝赐给人类的一颗未经打磨的钻石 ――诺贝尔”。 五、作业布置 1.了解作者 卢玮銮,香港作家,散文家,学者。1939年出生于香港。香港近代著名小说家、教育家,荣获香港教育学院第二届《杰出教育家奖20xx》。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彤云笺》《丰子恺漫画选绎》,《不迁》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曾编纂《香港的忧郁――文人笔下的香港(1925~1941)》,与人合编有《茅盾香港文辑》,研究论文集有《香港文纵》。 2.推荐《蝉》――法布尔。 3.写一篇关于蝉的小思。 《蝉》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 2.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讲的故事并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中少孺子讲的那段话。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几篇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文言文较难理解,因此,对于一些字词的理解学生有一定的困难,要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字典,同学们互相启发来自学古文。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时间,放手让他们自读、自悟、自讲,教师做必要的讲解。文言文的朗读与白话文不同,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基调,注意语速和适时适度的抑扬顿挫,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情感。 教学方法: 自学、启发、引导、讲授 教学理念: 本节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理念。借用学生原有知识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进行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自己练习,读通全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比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有关词语的读音。 谏(jiàn)孺子(rú)曲附(qū)颈(jǐng) 2.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3.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关于这篇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 (1)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2)老师补充: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的后代,属于汉室宗亲,所以他特别关心汉王朝的兴衰,他著名的两本书《新序》和《说苑》都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主要目的用于劝谏。如果同学们想了解的更多,可以到图书馆去借阅《新序?说苑选译》。《说苑》一书共20卷,《螳螂捕蝉》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小故事。作者刘向写这个小故事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3.指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然后评读。 4.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停顿。 5.同学齐读课文。 四、了解课文内容 1.自己结合注释,说说每句话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之间讨论一下。 2.以下是注释中没有的、必须通过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思。子(你)是(这,此)务(追求)悲(动听) 3.指名逐句说意思。 4.把整篇课文用白话文说出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学文明理 (一)理清课文脉络 1.自己读课文,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找一找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层。 (二)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课文,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老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预设: (1)吴王想攻打楚国,而且决心非常大,最后为什么又放弃了攻打计划呢? (2)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3)吴王为什么不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 2.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解决这几个问题。(可结合课外资料谈) 3.少孺子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谁能讲给大家听? 4.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重点理解:“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1)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此三者”指的是谁? “皆务”什么意思? 怎样理解“欲得其前利”?(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 “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其”字指的是谁? (2)连起来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3)注意停顿,有语气地读一读。(指名读——师范读——指名读) (4)谁能把这句话背下来? 5.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什么。(找出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老师可给予进一步补充: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其他国家就会趁机而入,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 6.少孺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考虑周到,通盘谋划。) 7.既然目的是这个,直接向吴王讲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呢?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想象少孺子听了吴王“敢有谏者死!”这个命令后的心理活动,认识到直谏不行,不见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怀丸操弹,游于后园,”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吴王的注意,趁机讲这个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设计的,足见他用心良苦。) 9.多么有深意的故事?自己多读两遍,把它记下来。——指名背 10.吴王为什么没有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呢? (1)少孺子的目的达到了吗?读读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2)吴王说:“好啊!”他在夸赞什么? (3)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应当重重奖赏的忠臣,能杀吗? (三)理解“其”字的意思。 1.画出课文中带有“其”字的语句。 2.结合上下文讲讲“其”字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 学完这篇文言文,你有怎样的收获?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吴王攻楚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蝉》教学设计3[教材简析]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文章前后照应,从开头的吴王有意攻打楚国,到结尾的“恍然大悟”,一脉相承,一线贯通,构成了有机整体。 [第一课时目标预设] 1、以检查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课题,抓住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3、掌握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重点、难点] 通过听、说、读、写、演等语文实践训练,激发进一步探究“少年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的兴趣。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是一个综合的实践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一是要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以学生质疑解疑为主线,穿插听、说、读、写、演等语文实践训练;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与文本对话,理解语言,表演情节,形成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开放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三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由读到演,由演到说,由说到写,因势利导,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设计思路] 激趣导入——掌握生字——整体感知——了解起起因、结果——引发探究——回归整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及文,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图片 你能看出图片是什么动物?(螳螂 蝉) (1)请用手指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螳螂”“蝉”这三个字(都是课后生字) (2)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你们也找找看?(蚂蚁、蝴蝶、蚂蚱、蚱蜢) 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蛇、蚯蚓。 (3)故事:话说有一天,这只螳螂来到一个花园里,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这只螳螂一看,馋坏了,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边补充完整题目) 这只螳螂吃到蝉了吗?为什么?你怎么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八字成语。可《螳螂捕蝉》这篇文章却是一则寓言故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5)这些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通读课文,掌握生字。 (一)自学课文,初步整体感知全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学习课文。 出示学习要求:(大屏幕) 1、先自个儿读。 (1)自己学习生字新词,掌握形音义。 (2)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对每句话,每个字。 2、再和同桌合作比赛读,挑一段自己感觉最难读或读得最好的内容,考考同桌,比比谁读得好。 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二)学后交流学习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 诸侯国 禀报 固执 毫不介意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打消念头 隐伏祸患 劝阻 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 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节次开火车读课文)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 (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 (3)学学这位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 《蝉》教学设计4【教学设想】 教学课型:教读课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紧扣“金蝉脱壳”的过程,通过探究研读、观看画面、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文本,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之处。在深入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跳出文本,学会仔细观察周围事物,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4、5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蝉脱壳的全过程,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之处。 3、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4、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精读课文,剖析细节,通过读、观、议等方式品味金蝉脱壳的神奇。 2、拓展延伸,在讨论中领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具体,引导学生尝试将其运用到生活和写作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认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去向。 【教学重点及突破】 重难点: 1、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突破: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演示,突破难点。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作细致分析,从而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金蝉脱壳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竞猜谜语,激趣导入 1、猜有关昆虫的谜语。 2、齐读课文1、2自然段,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蝉脱壳》这一课的第一部分,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1)学生交流感受 (2)师出示幻灯,自然过渡到学习第二部分。 3、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揭示金蝉脱壳这一神奇的秘密的! 二、合作探究,展开研读,学习第二部分。 (一)1、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2、交流(师板书) 板书:脱壳前(3) 脱壳中(4) 脱壳后(5) 3、师:蝉脱壳前是什么样子呢? (1)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画出第3自然段中描写蝉脱壳前样子的语句。 (2)指名答。 (3)齐读“突然┅┅不动了。” (4)师:蝉虫停下来不动,它想干什么呢?指名读“夜幕降临┅┅换上华丽的新装。” (二)理清顺序,掌握重点。 1、师:大家都很想去了解蝉是怎样脱衣的吧?让我们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这个过程的神奇所在吧! 2、默读第4自然段,指名说从这段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金蝉脱壳的顺序是怎样的呢?指名答。 幻灯出示:背—→头—→脚—→尾 4、师: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最有趣的是哪一部分呢?把相关语句画出来,然后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5、出示蝉尾出壳的内容。 (1)默读思考:这段围绕哪句话来写?请在书上用“____”标出来。 (2)这一段是怎样表现出蝉尾出壳过程的有趣?师指导学生抓住描写动作的词进行交流。 (3)师总结:这一情景描写生动,用词精确,和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分不开的。 (4)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将这一过程刻画得处栩栩如生。齐读,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力和用词精确。 6、师:第4自然段有顺序地描写了蝉背、头、脚、尾出壳的过程。师引读第4自然段。 (三)小组交流,合作填表。 1、各小组自由读第5自然段,讨论填写:金蝉脱壳后,各部位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部位 变化 2、全班交流填表情况。 3、齐读第5自然段。 (四)演示过程,直观感受。 、1、师:如果你亲眼观察到蝉出壳的完整过程,你的感受会怎样?现在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幻灯演示金蝉脱壳的完整过程,加深学生对金蝉脱壳过程的理解。 3、学生谈观后感受。 4、齐读:这真是奇特动人的情景!板书:奇特动人 三、朗读品位,体会情感。学习第三部分 1、师:正因为这过程奇特动人,所以脱壳后的蝉在作者眼中与以前不同了。 2、齐读第7自然段,体会作者欣赏、喜爱的心情。 3、找一找全文中描写作者欣赏、喜爱感情的语句。(指名说) 四、总结全文,学法指导 1、师总结,回顾重点内容。(顺序及蝉尾出壳) 2、师:作者能将这一难得一见的情景描写得如此具体、生动,靠的是什么?(一双慧眼善于观察) 课文中哪些词语能表现出作者在“观察”? 幻灯出示:搜索——发现——聚精会神地盯着——仔细地看着 3、出示巴甫洛夫观察名言。齐读,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4、处处留心皆学问,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观察的重要性,当我们进行观察时应注意什么? (1)有顺序 (2)有重点 (3)有感情 五、拓展延伸,活学活用。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本单元课文中描写的可爱的小动物、 幻灯出示,欣赏本单元出现过的小动物。 2、师:老师知道很多同学家里都养了小动物,而且同学们还进行了仔细地观察。 请你抓住一个重点来描述你家的动物小明星。 六、作业设计 制作动物明星卡,进行展示。对你观察的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抓住一两个重点进行描述,配上图片,制成动物明星卡。 《蝉》教学设计5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新词的意思。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拟定小标题。 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成语引入,激发兴趣。 1、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成语故事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比如“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样的成语你能接一接吗? 2、你也能说吗? 根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 一、解析课题,质疑激趣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 出示课题《螳螂捕蝉》的图片和文字图。(字理析字词:螳螂、捕、蝉) 2.请大家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 3。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篇寓言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它到底写了什么。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划出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3)遇到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指名认读后齐读。 (2)文章中还有什么字不会读的吗? (3)读了这些词语,你觉得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能用上其中的词语来说说吗? 3.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呢?结果怎么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四字小标题来概括出来。(板书:起因经过 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来板书:(固执攻楚 巧妙劝说 打消念头) 谁能用自己的话具体来说说这件事讲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品“不堪设想”,明后果危险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不堪设想”这个词语。谁能读一读呢?读到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呢? 2.是什么不堪设想呢?课文里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找找看,是哪句呢?读句子: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这句话中有一个生字是——“侯”。看到这个“侯”字,你想到了哪个字? (字理析字:候、侯) 生自由谈。用什么方法来区分这两个字? 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古文字是怎么写的。 3.在中国古代,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基本为混战时期,诸侯国实力不均,春秋五霸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当时的形式。 4.其他的诸侯国乘虚而入的后果怎么样? (事情的后果很危险,很难想象。) 所以“不堪设想”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很难想象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 5.想到不堪设想的后果,该有多少人去反对啊!可是吴王还是——固执攻楚。 (二)品“恍然大悟”,识少年机智 1.过渡:后来仗打起来了吗?(没有) 什么原因呢?(因为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后恍然大悟。)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恍然大悟)。 它是什么意思?聪明的你们可能知道了。如果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字理,相信你们印象更深。 2.文中谁恍然大悟了呢?(吴王)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让他恍然大悟啊?(少年) 3.这少年就这么轻松地一劝说,就能够让吴王打消念头,你觉得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啊?能够用什么词语来夸夸他吗?(板书:机智勇敢) 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文中哪些语句告诉了我们呢?生交流。 生甲:“少年连露水打湿他的衣裳和鞋子,也不在意。还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师相机提问:少年为什么在那转来转去?还连续转三个早晨?) 师:从这里可以感觉少年劝说吴王的决心很大,是个顾大局的人。连续转三个早晨就是为了引起吴王对他的关注。他只是一个侍奉吴王的下人,这样吴王才能注意到他啊!这个办法想得真好、真聪明 ! 生乙: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 师:少年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调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生丙:“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劝说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师:不动声色、晓之以理 生丁:说故事巧。 师:故事从头到尾都没讲到攻打楚国有危险,但是却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真是妙,智慧啊! 师:还你发现了什么?你找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戊:少年善于观察。有耐心。不是直接劝说吴王…… 是少年的——巧妙劝说让吴王恍然大悟的啊! (三)品“死命令”,解吴王固执 1.过渡: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吴王呢?我们可以从两句话中去了解他。这两句话都有一个“死”字,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它们。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2.这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看“死”的古文字是怎么样的就明白了。(字理析字:死) 生自由答这两句话中“死”的意思。 (1)失去生命; (2) 不可更改。 3.由此可见吴王真的很固执!(板书:固执)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专横 暴君 顽固 暴躁……) 我们来练读这两句,读出这样的感受。 指名读。指导:在表现吴王的专横时,要注意哪个字呢?(处死 死命令) 4、谁敢劝谏谁就——死!这个时候,一个少年却巧妙劝说了吴王,更突出了他的——(勇敢爱国)(板书:勇敢)这就是大智慧、大爱啊! 《蝉》教学设计6【教材分析】 这篇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劝诫吴王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忽略身后隐患危险的做法,从而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本文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联系课文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恍然大悟”、“固执”等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教学准备】 1. 学生课前预习,借助字词典学习生字词,熟读小故事。 2. 教师制作PPT教学课件。 【课前游戏】 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老师的姓和动物有关,那么,我来考考大家:你们都知道哪些含有动物的成语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和动物有关系(板书:螳螂捕蝉),请同学们读课题。 螳螂捕蝉也是一个成语,我们在使用的时候通常还会在后面加上几个字—— (生:黄雀在后) 2.完整地说。 (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二、初读感知,把握大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件出示默读问题) 2.好,哪位同学结合投影上的提示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提示) 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3. 谁讲的故事?讲给谁听?目的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少年、吴王) 三、角色体验,读文明理 (一)自由读文,小组讨论 1. 哪位同学能快速地把课文中少年给吴王讲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找出来,读给我们听一听。 2. 这就是少年给吴王讲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有没有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或是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出示课件)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二)角色体验,加深理解 1.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发现:其实它们三位把头往回一调,完全可以看到身后的危险,这灾难就是可以避免的,但它们为什么不调头呢?我来找三位同学替它们回答。 (1)蝉啊,蝉!你为什么没把头往后调一下,看看身后的危险呀? (我看你是只想露水不要命呐!) (2)螳螂,你为什么没调头看看身后的危险呀? (好吃吗?还没吃到就……惨喽!) (3)黄雀,你为什么没把头转一转哪? (吃到螳螂了吗?现在后悔了吗?来不及了!) 2. 从这三位的回答我们明白了,蝉一心贪恋露水却不知道(身后的螳螂),螳螂一心想捕蝉却不知道(身后的黄雀),黄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却不知道(少年正拿着弹弓瞄准它呢)。(依次板书) 3. 谁能同时面对它们三位用一句话告别一下。看看文中哪句话最合适?谁来读这句话,真的让它们听到,你是在告诫它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三)领悟寓意,创新复述 1. 少年对吴王所讲的这番话,吴王听懂了吗? 从哪儿看出来?请齐读。(出示课件) 2.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呀?还有哪些词语也含有突然明白的意思呢? 学生自由回答。 3. 老师这里也准备了几个,同学们读一读,积累积累。它们都是表示一下子明白过来的词语。 4. 吴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悟出了什么呀?他做了一个什么决定? 奇怪了!少年这番话并没有提到攻打楚国的事呀,为什么吴王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这两件事儿有什么联系呢? 原来吴王攻楚就像螳螂捕蝉一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王攻楚,诸侯在后。(板书:攻楚,诸侯) 5. 少年说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现在看来它不但有意思,而且还特别的有…… 谁能把少年所讲的这个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哲理、道理、寓意)的故事绘声绘声地讲好它呢?我刚才说的是什么好?讲好!自己练习一下,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 6. 哪位同学当一下少年,给我们这些好奇的吴王讲讲这个故事呢?(课件出示插图) 四、推敲字词,体味妙劝 (一)联系生活,理解词义 1. 吴王所悟出来的结论和当初大臣们所劝阻吴王的理由一样吗?(课件切换) 2. 大臣们是怎么认为的?读来听听。吴王悟出来的和当初大臣们所劝说的理由是一致的,可是当初大臣们劝说得到的结果是? 3. 固执是什么意思?你身边有没有固执的人?给我们讲讲他是怎么固执的?能举个例子吗? 4. 你们劝他了吗?有用吗?他明知自己错了还要坚持自己的意见,不管你怎么劝说他还是要坚持到底。 (二)推敲字义,品味巧劝 1. 可是见过像吴王这么固执的吗?他是怎么说的?生读。 这分明就是下了一道——死命令。 2. 这两句话里面的“死”意思一样吗?说说看,你会哪一个就说哪一个?(课件出示两个“死”句) 3.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对字词的理解一定要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去理解。 4. 从这两个死你领悟到了什么?(吴王攻打楚国的决心很坚定,吴王很固执) 5. 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来读读这两句,第一句男同学,第二句女同学。男生注意了,你们现在是固执的吴王啊。 6. 大臣们苦苦相劝,那就是个死呀!可是,少年却用一番话就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不但没死,反而得到了吴王的夸奖。这是什么世道嘛?谁来评评理?究竟是为什么? (巧劝、智劝、拐弯抹角地劝、旁敲侧击地劝) 五、拓展延伸 1. 从中我们能看出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出示课件) 2.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像少年这样善于巧(智)劝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一下,下次课我们再来分享。 《蝉》教学设计7一、导入 名言导入:“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法布尔 二、作者介绍 法布尔,法国人,生于1823年,死于1915年,活到92岁,是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没有上过像样的小学,为了补贴家用,还得给人打短工。在农村里,他被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昆虫迷住了,爱上了研究昆虫这一行。有时候他会一连十几个小时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地对一种昆虫进行精细的观察,以致有人以为他发疯了。他读过师范学校,当过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他没有专门学过昆虫学,但是依靠他专心致志的自学和长期耐心而细致的观察研究,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根据观察所得的详细记录,写成了10大卷《昆虫的故事》(又译作《昆虫记》)。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散文集,它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作者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课本节选自第二、四部分。 《昆虫的故事》问世以后,法布尔就成为蜚声世界的科普读物作家,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和热爱。他的故居和实验室现已建成法布尔纪念馆。 三、文本探究 1、研究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课文用小标题分为两大部分。《蝉的地穴》第1段是文章的开头,交待作者有一个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的环境,这样就自然地转入对蝉的生长过程的说明。《蝉的卵》最后一段用“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对蝉的一生进行总的概括,表达了作者赞颂的感情。 可以启发学生研究开头一段的写法。照原文,第一句跟后面一句接得不很顺,最后一句跟第2段开头衔接也不够紧密自然。能不能改得文理更加顺畅一些呢? 可以试作这样的改动:“每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有了它的统治,无论怎样总是不很安静的。可是我却因而有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 2、讨论课文的结构提纲。洞口(2—3) 地穴出口建穴(4)幼虫 伺机出穴(5—6) 蝉的地穴出穴(7) 出穴成长蜕皮(8—9) 成长 飞离树枝(10) 蝉 产卵(12—13) 成虫产卵卵 天地破坏(14—17) 蝉的卵卵化(18—20) 幼虫入地落地(21—23)幼虫 挖穴隐藏(24) 通过讨论课文结构,使学生明确两点: (1)文章两大部分,“似乎颠倒了蝉由卵到幼虫,由幼虫到成虫这样一个生长过程”,但从表中看出,实际上还是按照生长过程来写的,开头写地下生活,结尾写隐入地下,前后照应结构非常严密。作者从幼虫的地下生活写起,同文章的立意有关,这样写可以突出蝉的“四年黑暗中的苦工”。 (2)在具体内容的说明中,写地穴是按照考察的过程,从外到内的顺序写的,写内部构造的同时介绍了建造地穴的方法。幼虫出穴以后,又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幼虫出穴以后怎样寻求脱皮的地方;怎样完成脱皮而变为成虫,飞离树枝;怎样产卵;怎样孵化成幼虫;幼虫落地以后又怎样寻觅隐藏处所,然后挖土隐入地下。一步一步发展生长的过程写得非常清楚。 3、据此,还可以画一个蝉的生长过程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4、列一张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活动情况表,然后复述: 成虫产卵后死亡。 四、写作特点 《蝉》这篇课文,没有引用什么材料,完全是靠文艺笔调对蝉的生长过程进行具体的、甚至是相当细致的描写,来增强它的生动性。这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文艺性说明文。 2、请说说你认为描写得既生动又准确的段落。(启发更多的学生进行交流,各抒己见)。 写得生动的很多,如第8~10段,写蝉出洞有脱皮的过程,十分细致。尤其是第10段写蝉最后从壳中脱出,先以拟人手法说“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然后用一连串的动词,如“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钩住”等,把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地写了出来,既生动,又准确。 又如第18~20段,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先是对刚孵化的幼虫作了具体的描写:“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接着又对出壳以后落地之前的幼虫的情态进行了描写:“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这好像不是在写虫子,而是在写一个可爱的小孩儿了。 3、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举例说明文中使用准确的语句。 让学生讨论分析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 (2)它身体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可以用来做灰泥。 (3)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 (4)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5)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灭掉。 (6)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 (要使学生明白,准确性是贯串于全文的,这6句只是从词语方面进行推敲,不能理解为仅仅这些句子里的词语才准确。比如第7段写幼虫在地穴里怎样建造坚固的墙壁,里面不仅“臃肿”、“喷洒”、“柔软”、“肥重”、“压”、“挤”等词用得很准确,而且整段话说明建造过程,也很清楚准确。) 五、体会观察方法。 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准确,关键在作者观察细致周到,说说文中哪些地方最能表明作者观察的认真细致。 例1,第15~17段写蚋怎样破坏蝉刚产出的卵,非常具体,一边(蝉)是一无所知,一边(蚋)是紧追不舍,使读者也知道得清清楚楚。文中作者也表明这是他经过多次观察才弄清楚的。 例2,第18~20段,写刚孵出的幼虫是什么样子,幼虫落地之前悬挂在树枝上又是怎么个样子,有哪些活动,写得活灵活现。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准确而生动呢?因为作者不仅用眼睛,而且还借助放大镜进行了仔细的观察。 例3,第8~11段,写幼虫出土之后从脱皮到变为成虫飞离树枝的全过程也非常具体,非常生动。文中说,蝉从壳中全部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点钟”;刚得到自由的蝉从柔弱到强壮起来飞离树枝,大概要三个半小时。由此可见,作者观察的耐心程度也是惊人的。这种态度、这种精神,值得赞扬,值得人们学习。 完成练习册 仔细观察一只小动物或昆虫的生活习性,学习课文生动的说明方法,写一段介绍说明的文字。 《蝉》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默写几组词语(分别是:①蝉 悠闲 自由自在;②螳螂 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瞄准;⑤正隐伏着祸患)全班分4组,每组依次默写一组,最后都奖励一组。(⑤) 2、自己批改;评价。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固执地要求攻打楚国,而且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这时候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在王宫花园里给他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位少年讲了怎样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呢? 二、合作学文 (一)创说领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根据默写的词语和画面,试讲这件挺有意思的事。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2—12节,找出文中“螳螂捕蝉”的内容; 2、 试说故事,最好有创新; 3、 指名说故事。从“具体、生动”这一要求来评议。 (二)研读理解 1、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到一个什么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指名读。提问: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它们没想到的“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课件:辨一辨]自读课文9、11小节故事部分,同桌讨论。 提问: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些什么? 过渡: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2、“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他悟到了什么道理?(板书:恍然大悟 ) 如{生: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和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 师:(鼓励地)这里用逗号,请讲下去。 生:如果其他诸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接话)国破家亡啊!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楚的念头)板书:(打消念头) 生: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我们还得研究一下当时的历史。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 4、这些道理,是少年直接告诉吴王的吗?(不是,是吴王自己听了故事后自己悟到的。)少年讲这个故事的过程,实际也是在劝,不过,少年的劝与大臣们的劝有什么不同?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或(少年的巧劝,“巧”在哪里?请读读课文,3—11小节。)相机指导朗读。先小组分角色自读:1人提示语,1人读吴王的话,1人少年的话,1人当评委;然后当众读,集体评议;最后再当众分角色读。 (三) 合作体悟 过渡: 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其他人的话吴王没有听,而少年的话却让他改变了主意了呢? 1、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相互合作,分角色读,也可以合作表演。) 友情提醒:请注意提示语,想一想少年和吴王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 当时有什么神态、动作? 2、分小组准备后组织交流、评议。 在别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时,你是评委,请你仔细听,认真看,用心体会,他们哪些地方读(或演)得不错,哪些地方你认为可以改进?为什么? 三、拓展升华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许多感受,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四、作业(2、3两题自选) 1、将《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讲给家人听或表演给低年级同学看。 2、把学了这篇课文后,最想说的感受写在小作本上。 3、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请你想想怎样劝? 板书: 吴王固执———→ 听“ 螳螂捕蝉” ——→恍然大悟,打消念头(攻楚) (思前想后) 或 少年——巧劝——吴王 螳螂捕蝉 准备攻楚 只顾眼前利益 恍然大悟 不能 黄雀在后 打消念头 不顾身后隐患 《蝉》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 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用词,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2、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 一.导入 诵读唐代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问:这首诗写了蝉的什么内容?想通过蝉表达什么情感? 明确:借蝉来表达了自己虽身居高位但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我们称之为“托物言志”。今天我们来学习香港作家小思所写的散文《蝉》,看看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想要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怀。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思考:1.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 不管你活几天,都要好好的活着! 2.一个动物都知道要好好的活着,那我们人类更应该把自己的生命过得更加的……精彩! 三.品味精彩语句,体味虚词作用 这篇文章除了它的思想价值需要我们去学习品味外,还有一些含义隽永的句话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1.比如文章的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聒聒!” (出示诗歌排列形式的幻灯片) 你能看出作者对蝉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烦蝉】 2.(幻灯片出示:“杜鹃花没零落,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知知不休的。”)从这个句子中你能觉察作者对蝉的情感吗? 在这里,作者的情感趋向不很明朗。加上一句话,能体察到作者的情感吗?(幻灯片出示:使事忙的人听了烦。) 作者明确的表达了他讨厌的程度了吗? (幻灯片出示:“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烦。”) 有什么区别?(多了“还、就、更”三个字,把烦的情感具体化了,情感更加突出了。)这三个字,如果我们将它单独拿出来,一点意义也没有。但是,当我们把它放进一句话一篇文章里的时候,他们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文章的情感就出来了。如果要在“使事忙的人听了烦”中间加几个字,你们会加什么字? 从“还”、“就”或“更”字流露出来的是作者“烦”的心情,你能将作者的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吗?能不能用一句话把作者的情感传达一下呢? 我们刚才所关注的“还、就、更”等词,它的名字叫虚词。今天,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探索这种虚词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刚刚我们品味了几个虚词,感悟到了“一烦”,我们再来看几个虚词,看看作者是不是还有“二烦”? 3.(幻灯片出示去掉虚词的文字:“它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身子小,叫的响,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为什么聒聒?那是一个夏天”) 读了这段文字之后有什么感受?作者可能在想:这么小的东西,为什么能响彻一个夏天呢?真是不可思议! (幻灯片出示: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其中“就、那么、却、竟、何必、只不过、罢了”用红色显示。) 与刚才的文段相比,多了…… “就、那么、却、竟、何必、只不过、罢了”。 探讨这些一个个看似毫无意义的词语,探讨它们在这个语段中所蕴藏的深意,思考:作者借助这一个个虚词,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愫呢? 对于人类而言,夏天确实是一个很平凡的季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过一年,都有一个夏天在等待着你,我们能度几个春秋,我们就拥有多少炎夏!所以,作者认为夏天很平常,所以,作者对蝉有着反感的心态!至此,作者对蝉的厌恶之情已达到极点,峰回路转,接下来,作者对蝉的态度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4.(幻灯片出示):友人说:“它等了17年,等到一个夏天。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完结了。” 这段文字中,友人对蝉的情感是? 你能在“等到一个夏天”和“它的生命完结了”之中各加一个字,让他变得情感浓烈吗? 如果此时此刻让你对蝉倾吐心声,你会说什么呢?集体朗诵面对着蝉抒发我们的情感吧! 蝉除此之外别无选择!生命是短暂的,生活是残酷的,但是蝉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 5.(幻灯片出示:“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蝉为何“必须好好的活着”?因为它为了生命的延续!为了种族的繁衍! 教学反思 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发现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在写作方面要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另外,可以给学生推荐小思和席慕蓉的其他作品,以进一步了解她们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领悟课文借蝉和贝壳这两种微小生命的历程,提醒人们要关爱生命,珍爱生命,让生命充实而有意。 师:生命的延续可以让别的蝉来承担啊凭啥让我来承受这样重大的磨难呢? 从“必须”一词我们读出了蝉的?坚定、坚强!一种“责任”! 再来理解“都不过”,谁来和大家分享你的理解? 6.面对着友人之言,作者对蝉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肃然起敬 (齐读“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此时此刻,作者没有理由不宽恕蝉,这个“宽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宽恕,而是敬佩的宽恕!因为作者懂得了(幻灯片出示: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请注意连续的感叹号,有情感朗读)7.文章说:“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秋风何来颜色呢?那“秋风的颜色”和“宽恕蝉”又有何联系呢?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从蝉身上获得了生命的感悟,我们更懂得了在语文中,有一个词,他的名字叫虚词,在传递情感中,虚词的作用是无限的。下面,让我们在冰心的《生命》中结束我们这节课的旅程吧! (幻灯片出示)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 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 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 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 也不是永远痛苦, 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 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 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请孩子记住: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生命因充实丰富多姿而精彩! 《蝉》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很、有、名、本、领、以、为、然、识、结、永”11个生字的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认识笔画“横折提”,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描摹“识、本”。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能按标点正确停顿,能读出“不以为然、不耐烦”等语气。 3、在阅读中了解蝉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不愿学习,结果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 4、通过学习课文后,知道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不好本领的,并能用比较规范的话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重点难点: 1、在阅读中了解蝉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不愿学习,结果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 2、通过学习课文后,知道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不好本领的,并能用比较规范的话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上昆虫的名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简介:蝉以吮吸植物的汁液为生。雄蝉能鸣叫,因为雄蝉的腹部有个音箱一样的鸣叫器官。 3、蝉也叫知了,因为它一天到晚“知了,知了”地叫。(播放蝉鸣声)这样的叫声真难听,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想来教蝉本领。 4、出示:许多有名的歌唱家想要教蝉学本领。 (1)指名读,把句子读正确。 (2)学习生字:有名 本领 正音。 (3)自由读,齐读,把句子读通顺。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思考:哪些有名的歌唱家想来教蝉本领呢?蝉的表现怎样? 2、交流、板书:黄莺 画眉 云雀(可简单介绍) 3、开放式回答:有名的歌唱家黄莺、画眉和云雀想教蝉本领,可是蝉 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蝉的叫声很难听,有名的歌唱家们到底要教蝉什么本领呢?自己轻声读读课文第2节,思考。 2、交流:(可出示句型,填空) (1)黄莺想教蝉发音,画眉想教蝉识谱,云雀想教蝉唱歌。 (2)黄莺、画眉和云雀分别想教蝉发音、识谱和唱歌。 3、板书 黄莺 画眉 云雀 发音 识谱 唱歌 老师给你们一个填空,请你们想一想,该怎么说? 出示: 、 和 分别想教蝉 、 和 。 学生思考,准备 4、蝉学会这些本领了吗?读读课文第三节 果然,蝉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而且,它永远只会叫“知了,知了”。这里有个生字:永。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书空 5、蝉怎么就没学到本领,永远只会叫“知了,知了”呢?我请一个小朋友读读第2节,其他小朋友好好想一想。 交流、补充板书: 不以为然 摇头 很不耐烦 6、学习:不以为然 生字:以、为、然 7、指导朗读: (1)听蝉与黄莺、画眉和云雀三次对话的录音,感受蝉的语气。 (2)出示黄莺和蝉的对话: 黄莺飞来了:“我教你发音吧!” 蝉不以为然地说:“知了,知了!” A. 指名同桌读,把句子读正确。 B. 自由读,想想蝉是怎样说话的? C. 体验朗读。 (3)同桌合作,读蝉和画眉、云雀的对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4)分角色练读、比赛读。 蝉对教它本领的黄莺、画眉和云雀感到不以为然、不耐烦,结果怎样? 8、指名读,齐读课文第三节。 9、说话练习: 那么多有名的歌唱家想教蝉学本领,可到现在为止,蝉还是只会“知了,知了”地叫。学了课文,你想对蝉说些什么?(要求句子规范、连贯,意思明确。) 四、复习巩固 1、双轨火车:读字组词。 2、欢乐蹦蹦跳:积累词语。 3、读句子: 蝉很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爸爸耐心地对我说:“别着急,你能行!” (1)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读。 (2)你能试着也用“很不耐烦”和“耐心”说一两句话吗? 4、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指导写字 1、认识“言字旁”,观察笔画“横折提”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了解“本”的笔顺,适时渗透笔顺规则。 3、学生当堂描写:识、本。 《蝉》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图片、动画、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投影出示生字词) 2、边读边想,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实在不明白的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2)指名说说,集体讨论。(其实从这几个句子这几个词语中,我们已经可以把整个故事串连起来)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中写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经过结果又是哪些? 2、组成小组分别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利用刚才出示的词语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几个比较难写的生字:侯、禀。 2、指名读。 3、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容易出错。 4、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图片、动画、 一、复习 1、齐读课文。 2、简要说说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3、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收获?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 1、指名复述,师出示复述用的关键词语。 2、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补充习题第10课。 2、复述课文。 《蝉》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十五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四个生字,理解“彻夜不眠、惊心动魄、煎熬”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能够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启示,独立表达自己的感悟。明白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经历痛苦的,每个人都要学会承受。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学会边阅读边体会学生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自然之道,懂得各种生物生存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曾经学过一篇课文《自然之道》大家还记得吗? 1、让学生复述回忆课文内容 2、让学生说说《自然之道》的中心。 对了,作者出于帮助小海龟,但是好心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和《自然之道》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自己理解。 2、指明读课文,教师纠正。 3、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回答! 4、苏格拉底为什么彻夜不眠,是什么这么打动他。在文中找出正确的答案! 第二课时 一,重点指出,自己感悟。 1、重点读蝉拖壳的艰难过程。 “一直到天快亮的时候,苏格拉底发现,其中有一只背部裂开了一道细细的缝儿,就像有谁在泥塑上划了一刀。接着,其它幼虫的背上先后都出现了细缝儿。虫儿的身体开始颤抖,细缝开始变大,渐渐,露出了一抹象牙一样的玉肌。 虫儿痛苦地战栗着,背部弓起就像一个驼子。这驼的背越弓越高,虫儿的战栗也越来越剧烈。 是刀在剥皮么?是火在烧身么?是剑在剔骨么?是针在穿心么?孩子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心中不由跟着战栗起来。 ” 2、怎样才能把上面的段落读出感情,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通过上面的一段,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真实.(观察细致) 4、苏格拉底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心中不由跟着战栗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5、这工作是这么难做,苏格拉底把这些程序做完,浑身已被汗水浸透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6、苏格拉底的劳动换来的是什么? 二、 点明中心,重点感悟 那些凭自己的力量完成蜕变过程的蝉儿们,虽然多经历了一些痛苦的煎熬,抖一抖,展开美丽的翅膀,都变成了真正的蝉;而经他帮助的那只蝉,翅膀却始终缩成一团,怎么也展不开;而且它的六条腿也是瘸的,爬起来左摇右晃,极其笨拙。 想象一下这时候,苏格拉底得内心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你是苏格拉底,你会这样做吗?为什么? 三、教师总结 自然总是有自己的规律,这些规律是人力所不能为的,我们要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和某些动植物的特性。学会观察和认识。 四、拓展延伸 通过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全体讨论,小组交流。大胆发言!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瘸蝉 脱皮 艰难 正常 (任其自然) 帮助 容易 变瘸 (帮助) 适得其反,尊重规律 《蝉》教学设计13一、 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性文章。作者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首先作者写蝉的“烦”和微不足道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厌烦的情绪。后来当朋友告诉他蝉的生活历程如此特殊、生命如此短暂时,作者心灵震动,思想转变,对蝉有了好感甚至是敬意。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小生物有新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有良好的细微观察习惯。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的态度。 2、 教学难点: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 1、 检查预习情况 (1) 给下列生字词注音并解释。 收敛( ): 宽恕( ): 零落: 断续: (2) 检查布置的收集有关蝉的生长过程的图片与资料,并让两位同学将自己的资料向大家展示。 2、 导入 (1) 提问式:同学们!刚才两位同学把蝉的生长过程简要的口述后,你对蝉有什么新的认识呢?(学生自由发言) (2) 引发思考:它的生活历程如此艰辛,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相比之下,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有什么新的思索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 3、 进入正课 (1)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学生之间讨论对生命有什么新的思索,可以从文中找出句子做出解 答,并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讨论并归纳:“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对它的理解是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要好好地活。此句也是全文的文眼。 (3)探究质疑:这是作者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但作者以往对蝉的认识却是那么浅薄,以往作者眼中的蝉是什么样子的? 讨论并归纳:文中第1、2自然段,写出蝉的烦人、聒噪,病蝉的微弱、细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特点。 (4)探究质疑:作者对蝉的厌烦转变为宽恕、理解,那是什么让他思想转变呢? 讨论并归纳:是朋友的话让他重新认识了这个小生物。(全班齐读朋友说话的内容) (5)朋友的话揭示了什么样的哲理? 讨论并归纳: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活而已 (6)文中哪些地方说明作者也体悟到了生命的意义? 讨论并归纳:最后两段。 (7)探讨:作者由以往的“烦”转变为现在的“宽恕”,这种写作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讨论并归纳:先抑蝉的厌烦、微弱、细小,听了朋友的话后令作者惊讶起来,对蝉产生了同情和理解,此处开始扬。作者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8)探究质疑:最后结尾句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讨论并归纳:由结尾的“宽恕”照应开头的“烦”,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9)你是怎样理解结尾句? 讨论并归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对蝉而言,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虽然生命短暂,但蝉执著地等待,想到这些,“我”以往对蝉的不敬全部消除了。 (10)探讨:你认为应该怎样做生命才有意义?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4、课后练习: 写一段80字左右的短文或诗歌,赞颂蝉的生命。 附板书设计: 烦人的聒噪 惹人厌烦 蝉的特点 烦 病蝉的微弱细小 微不足道 蝉 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短暂 积极面对 朋友的话 宽恕 好好地生活 全情投入 《蝉》教学设计14教学内容:《螳螂捕蝉》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故事内容,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板书:螳螂这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读,齐读 2. 故事:话说有一天,这只螳螂来到一个花园里,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这只螳螂一看,馋坏了,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边补充完整题目) 请问:这只螳螂吃到蝉了吗?为什么?你怎么知道? 3. 小结 这是一条成语,你知道它来源于什么呢?(寓言故事) 上一个练习中,我们复习了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你能说几个吗? 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二、自学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想一想:文章借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朗读体会。 三、学习课文第一节: 1、 如果也按螳螂、蝉和黄雀这说法,那么它们在课文中分别指哪些呢?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讨论并出示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 吴王为什么攻打楚国?你知道当时的情况吗?把你找的资料告诉给大家 (2) 乘虚而入是什么意思?诸侯国怎么乘虚而入? (3) 堪的意思是什么?那么不堪设想呢?你来帮它设想一下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吧。 2、 指导朗读,注意突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3、 这种情况,吴王设想过没有?他是怎么说的? 指导读出吴王凶残、固执的口气 4、 你觉得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5、 齐读课文第一节。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节: 1、 那么吴王最后有没有攻打楚国呢?你从哪儿知道的? 2、 出示课文最后一节 什么叫恍然大悟?你能读读吴王的话,读出恍然大悟的口气来吗? 3、这番话是哪些话? 五、学习第二至十一节。 1、画出少年的话,同桌一起读读,边读边想,哪句话最使吴王恍然大悟? 2、交流,出示句子。指名读,想想:吴王悟出了什么? 板书: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3、齐读这句令吴王恍然大悟的句子 4、吴王从没设想后果的固执到恍然大悟,你觉得这个少年怎么样? 5、在读读2---11节,你觉得哪些地方反映出少年的机智? 6、师:如果说大臣的谏是直谏、力谏,那么少年的谏就是智谏巧谏 齐读2-----11节,体会少年的机智 你能读读吴王的话,读出恍然大悟的口气来吗? 3、 现在,你再来看看吴王又是个怎么样的人呢?(知错就改) 五、总结课文: 1、小结: 吴王看到楚国过力较弱,想要去攻打楚国,他没想到其他诸侯国对他虎视眈眈,可算一个没远见的人;还听不进大臣的劝说,可算是个固执的人。然而,一个侍奉他的少年却让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少年是怎么做的 呢?我们下一堂课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 朗读课文,体会螳螂捕蝉的含义 (2) 抄写词语 (3) 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练习用恍然大悟说一句话。 《蝉》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8个字、词,认读三个字。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按要求积累词语。默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蝉的,是怎样来说明的。 情感目标:体会把事物人格化的好处,选择感兴趣的句子抄写。了解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产生对事物仔细认真观察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蝉的,是怎样来说明的。产生对事物仔细认真观察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体会把事物人格化的好处,选择感兴趣的句子抄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学会8个字、词,认读三个字。朗读课文,按要求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能说出那些带有“蝉”字的诗句或词语? 1、你在哪见过蝉? 2、你读过哪些介绍“蝉”的文章或书籍? 3、你对蝉有哪些了解?介绍给大家。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互读课文,你从法布尔的文章中对蝉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蝉的? 熟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来说明这些特点的。 课后小结:进行课外补充,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对学生理解课文十分有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默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蝉的,是怎样来说明的。体会把事物人格化的好处,选择感兴趣的句子抄写。了解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产生对事物仔细认真观察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蝉的,是怎样来说明的。产生对事物仔细认真观察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体会把事物人格化的好处,选择感兴趣的句子抄写。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回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蝉的特点的?分别从哪几个自然段中找到的? 二、细读课文,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 默读2—7自然段,完成表格。 要说明的问题; 怎样说明的; 自己的感受; 内容; 说明方法; 蝉非常喜欢音乐,为了所热爱的音乐做出了牺牲; 举出具体事例; 把蝉的生理特点写成是为了所热爱的音乐所作出的牺牲,给人以震撼。 兴高采烈的不停演唱,强迫他人去听。 推想和观察; 作者认真观察,反映出一名昆虫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把蝉当作朋友来写,展现了作家的人文情怀。 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作家对蝉的喜爱之情?画出来。 读找的句子,思考作家用了什么表现方式来表达对蝉的喜爱的。 运用上面的方法自学8—14自然段“蝉是没有听觉的”。 整体回顾全文,感受文章特点,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三、找出文中的拟人句。 课后小结:学生对运用拟人的写法写成的文章感到亲切。通过学习能够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蝉的,而且知道作者是怎样把内容些具体的,并且有意识的学习了这种写作的方法。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