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孙权劝学 教案 |
范文 | 孙权劝学 教案模板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孙权劝学 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权劝学 教案 篇1《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 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3. 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4.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人物对话的深意。 教学难点: 情节的详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法指导: 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朗读中凭借语感了解大意。 讨论法: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跟同学讨论明确答案。 点拨法:教师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适时提示,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学习本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相劝,但他都以各种理由推托了。那么,孙权最终规劝吕蒙读书了吗?我们看《孙权劝学》。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三、初步尝试: 1.熟读课文,掌握注释中的重点词。 朗读要求: 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第三步:结合内容,自由朗读,力争背会。 2.解释难解词语,及古今异义词。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权谓吕蒙曰 告诉、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 主管事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 了解 卿言多务,孰若孤 谁。 比得上 蒙乃始就学 从事 及鲁肃过寻阳 到了------的时候。 到 卿今者才略 现在 古今异义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古义: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求学的较高学位 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3.试译课文,翻译重点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研讨与赏析: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你能否从这寥寥数语中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朗读时语气坚决,不容推辞,同时又体现其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要读出其语重心长,言辞恳切的味道。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反映了吕蒙为自己的才略长进深感欣喜与自豪。 五、写作小提示: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结论: 说话要符合人物身份,针对说话对象不同,语言要有所变化,语调也应有所不同。 六、尝试二: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宋神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问题研究: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启示? 4.送同学们一句名言: 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高尔基) --开卷有益 5.从文中找出常用成语: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做刮目相待。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七、小结: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即生命有限,学海无涯。通过吕蒙的变化,让我们懂得了开卷有益的道理。同学们,希望你们以此为起点,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八、拓展延伸: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而《伤仲永》里的仲永虽天资聪颖却因“不使学”而“泯然众人矣”。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自拟题目或以《当吕蒙碰到方仲永》为题写一篇练笔。 九、补充:由本文提炼出来的道理-- 1.通过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就有收益。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督促周围的人学习,随着社会一同进步。 7.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要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愤读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孙权劝学 教案 篇2【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⑵ 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⑶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能力目标 ⑴ 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⑵ 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德育目标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要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4、教学重点: ⑴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⑵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习惯,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4、竞赛法。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赶超意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伤仲永》一文,文章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1、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 ,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2、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⑵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1、范读。《孙权劝学》究竟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2、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四、译读课文,积累词句,疏通文义,理清结构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理解下列成语并学会运用。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张已荣升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例句)经过刻苦学习,小海的成绩突飞猛进,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3、理解下列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4、疏通文义,理清结构、 口译课文,标出问题,小组探讨,理清结构。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五、情景再现,表演课文内容,评价表演 1、表演故事。按自己的理解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可进行合理的想象。 让学生分小组表演,再抽一组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认真观看,准备评价表演。 2、评价表演。从表演有没有把握好人物语言情味、人物形象等方面来评价。 ⑴ 评价演员孙权 ① 涉及到的语言情味有以下几项。 Ⅰ “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Ⅱ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该怎样表达?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Ⅲ “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应该怎样表达? 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⑵ 人物形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孙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点拨:孙权的这番劝言,先揭示学习的必要性,再说学习的目的、方法,然后揭示学习的可能性,委婉的批评,最后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表现出他的善劝。) ⑵ 评价演员吕蒙 ① 涉及到的语言情味的有: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得、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② 人物形象 虚心受教,善于学习。 ⑶ 评价鲁肃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六、背读课文,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七、延伸迁移 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 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⑵ 但当涉猎( ) ⑶ 见往事耳( ) ⑷ 即更刮目相待( )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⑴ 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 ⑵ 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语言运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经过学习,吕蒙感叹道“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在你的周围,你的朋友、同学、兄弟姐妹等等,他(她)们中有人发生变化吗?请将这一变化写出来。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孙权劝学 教案 篇3一、关于本课例的介绍: 本课例有三大特点: 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学习; 2、老师以书面的形式指引学生培养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3、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以组内、组外、老师评价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发展。 二、关于本课例设计的思考 1、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须要在学习过程突显出合作、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引导、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例如在《孙权劝学》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读音、词语解释、翻译等基础问题入手,共同发现问题,利用工具书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在分工合作中,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角色。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 我们都很清楚,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而在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所以对于刚踏进中学门槛的初一学生,对于尚未摆脱“乖乖听课”学习模式的初一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孙权劝学》一课中,设计了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小组间挑战打擂台、我当小老师、设计板书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满足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感觉,尝到愉快的感觉。国外心理学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说”指出:学习动机需要带有强列的情感作用,并趋向于预期的目标;动机之所以有用,乃是由于寻求愉快的学习。所以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有趣并不代表闹哄哄课堂,在热闹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引。老师应帮助指引学生养成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文言文的学习关键在于多读,而且每一次的读的目标应是层层递进的。《孙权劝学》一课中,为学生设计出不同要求的层次目标: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三读──读准句读;细读──合作探究;熟读──读出味道。学生遵循这样的思路学习,慢慢的便会养成“多读”的良好习惯。 3、对于学生的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新课标提出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评价功能也应相应转变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发,以及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的学生评价应: ①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学业成就的参差,但这个参差与每个学生在过程中学到的含金量并不成正比,所以我们的评价应仅从学业成就的关注转为个体发展的关注,也就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参与热情、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几个评价指标,力求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 ② 重视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发的多样化。 质性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曾经付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还欠缺的地方明显表现,这样就可以使被评价者更明确地取长补短。 基于此思考,《孙权劝学》的活动记录表中设计了几方面的质性评价:A、“妙语连珠”“结绳记事”的课堂行为记录;B、“堂上检测成绩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填写;C、“通过活动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填写)”“本次活动的一点收获(个人填写)”的填写,对这些环节作出具体描述性评价,目的让学生学会思考量化成绩背后得失,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优缺点。 对于本课的评价还包括课后兴趣活动:“通过与《伤仲永》的比较得出的启示”;“任选一种方式表达你们小组对本文的收获”。 评价方发的多样化目的就是打破一次定输赢的局面,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表现、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闪光点,让他们有热情、有兴趣去参与学习。 ③ 强调参与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自评、组评、组外评价、老师评价几方面的评价主体每位学生包括老师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样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从而打破“等着别人来打分”的被动局面,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促进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这样,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方发、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设计,可以让老师发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与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从而竖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从而不断改进,这样就可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发展。 (具体的评价表详见附录) 三、学生分析 1、处于学习的过渡期。 初一学生,尚未摆脱小学“乖乖听课”的学习模式,对主动学习的概念比较模糊。以互助形似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2、较少接触文言文,没形成完善的学习方法。 初一学生普遍语文基础知识较差,对字形、字音的掌握不牢固,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较弱,特别是在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吃力,甚至失去学习兴趣。 3、有团队合作精神与好胜心。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识,而小组学习成果的演示也能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好胜心理。 四、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 2、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五、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 ⑴ 教会学生学习一篇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⑵ 预习中设置“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体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 ⑶ 通过小组内组员的共同查找、订正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满足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 ⑷ 课后的兴趣活动,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小组对文章的理解一环节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各展所长表达自己的感受。 ⑸ 活动表的“妙语连珠”一栏是想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结绳记事”一栏是让学生记录课堂回答的次数,以形成一种竞争气氛。 ⑹ “学习效果检测”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此次合作活动中欠缺的方面。 ⑺ 最后的“组内、组外、老师评价”可以让小组每位成员多方面的反思在此次活动中自己的优缺点,力求不断改进。 2、教学过程 ⑴ 布置预习 通过工具书完成文章的“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 ⑵ A、导入:认识成语的出处,提出“为何一个昔日的‘吴下阿蒙’可以令人‘刮目相看’?”引出标题:“刮目看阿蒙”。 B、“初读──读准音”:一个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C、“二读──理解大意”: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个段落的重点词语。 D、“三读──读准句读”:全班朗读,要求吐字清晰错落有致。 E、“细读──合作探究”:问题:孙权劝学的理由有哪些?吕蒙学有所成了吗?要求:在文中找关键性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板书。 F、“熟读──读出味道”:小组内练习,后派代表读。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⑶ 上学习效果检测。 ⑷ 老师小结。 ⑸ 布置课后兴趣活动 附录一:小组合作记录表纪实 附录二:课后兴趣活动──辩论会纪实 孙权劝学 教案 篇4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朗读课文,体会对话中人物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他们的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方法。 4、懂得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道理。学习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出的人物的形象特点。学习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自学导航 一、 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蒙( ) 卿( ) 即( ) 邪( ) 孰( ) 2、理解文题 劝学是 的意思。文题点明了 。 3、走近作家作品及文中人物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是 时期 家, 家。世称 先生。本文选自《 》,这部书是__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体通史,记载了从________到______共_____年的史事。 (2)、孙权,字仲谋,三国时 国的建立者。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在位23年。辛弃疾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对孙权赞道:天下英雄谁敌手? ! 。 4、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5、学生汇报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二、设纲导学: (一)、结合课下注释,整理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1、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2、考考你: (1)、解释加线的词: 卿今当涂掌事 蒙辞以军中多务 见往事耳 及鲁肃过寻阳 (2)、翻译下列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二)、感知内容,体会对话中不同语气,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1、概括孙权劝学劝的内容,并揣摩他说话时的语气。 (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读出怎样的语气?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气怎样?这样说有什么作用? 2、根据文中鲁肃、吕蒙的对话,揣摩人物心理并体会其作用。 鲁肃 吕蒙 3、说说主要人物的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个案补充 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 1、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什么特点?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这样安排结尾有何用意? 3、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对读书的看法有无改变,为什么呢? 总结归纳 请梳理本节课知识并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拓展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则古人读书的故事,想想你从中悟到了什么?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反馈练习 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并解释 2、指出通假字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 古义 今义 孤: 治: 博士: 但: 4、一词多义 辞以军中多务 卿今当涂掌事 见往事耳 以 当 见 自以为大有所益 但当涉猎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布置作业 1、如果你的同学不爱读书,你能不能学习孙权的劝导方法劝导他重视学习呢?请以我来劝你多读书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4、积累有关读书格言,两句以上。推荐阅读《三国演义》中与课文中人物有关的章节。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撰写的《名人传》 孙权劝学 教案 篇5课题名称:《孙权劝学》 课型: 讲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内容分析: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 学情分析: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2、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 能力目标 准确朗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并通过文章的朗读与分析了解 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应该学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文化养料;同时,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应该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 并认真的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语 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导入新课 听讲 二、简介作者生平、创作以及《资治通鉴》的基本情况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穿1362年史事。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组织学生进行材料交流并出示板书 将课后查阅的资料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范读课文并对学生进行“如何概括段意”的学法指导 概括段落大意 三、准确翻译课文,并识记重点词语 1、 师生互动进行掌握文章的基础知识:学生设疑,教师答疑; 2、 教师出示板书,检验讨论结果,并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组织、参与学生讨论,并进行适时指导 分组讨论: 1、 设疑; 2、 翻译文章 四、揣摩品味课文 1、 认真朗读课文,试回答如下问题: 1)孙权劝学的过程与结果分别如何?你查到了那些资料可以说明吕蒙学有所成? (过程:指出“学”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指出“学”的可能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三国演义》第76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等) 2、 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完成板书) 3、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何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问题 讨论,回答问题,听讲,记笔记 五、表演课文 1、 按原文内容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 2、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使用现代汉语进行表演; 3、 将表演的背景设置为现代社会,可进行合理的想象,中心议题应该展示《孙权劝学》一文的现代意义。 提出表演的要求与规则,并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剧的表演 表演课文,评价表演 六、总结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武装自己的思想。虽然英雄已去,但他们的豪情与才智却奖被人们永世传诵。还记得《西江月》这首荡气回肠的古词吗?让我们一同来背诵一下,感受历史,激励斗志。 总结全文,背诵《西江月》 听讲,背诵《西江月》 七、布置作业 学完《孙权劝学》一文,想必你一定有所感触,试结合你对吕蒙的认识写一篇短文,题材、字数不限。 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 板书设计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 ↘ (听) ↓ (证) ↙ 劝 孙权劝学 教案 篇6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关键字词,积累并运用成语,顺畅翻译课文,理解故事内容;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抓住具体的描写手法,揣摩人物生动的形象,在自主质疑和合作探究中分析文章特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悟文章中小故事蕴含的深刻大道理,从中受到教育启示。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想象揣摩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以及心理,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分析形象;难点是鉴赏详略得当、侧面衬托以及即事说理的艺术特色。 二、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注重以对话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培养学生简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范本。文章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进长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即事说理,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去,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读书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引导意义。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后,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感受到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但他们常常认识问题还不够全面,又侧重于感性认识。所以还需进一步加强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文本思想内涵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翻译好课文,并通过朗读、质疑探究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与心理,并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以培养认知感悟和理解鉴赏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趣感知 师: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曾这样评价过一个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曹操也曾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那你们知道这位备受众人称赞的人是谁吗?――对,他就是三国时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可能,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作为帝王霸气的一面,那么他在生活中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 (师板书课题) (二)朗读成诵,文从字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并板书文中认为难读的字音,大家齐动手解决。 学生板书: 卿(qīng) 岂(qǐ) 邪(yé) 遂(suì) 孰(shú) (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学生预习课文时应养成查找工具书和看课文注释的习惯。) 2.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范读,师生齐读。 3.落实翻译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下的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先把自己认为不好翻译的词句小组讨论解决。如果小组内还不能解决,请做好记录,一会儿提交全班讨论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生合作解疑) (幻灯片明确) 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注意通假字。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专攻――注意一词多义。 邪:通“耶”,反问语气词表示“吗”――注意语气助词。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注意成语的解释。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借助注释第一招,古今词义需比较;一词多义细选择,语境推断最重要。(生齐读,强化记忆,掌握方法) (三)质疑解惑,理解课文 假设你把同学们当作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你有哪些问题不明白,请教一下他们。 生:(1)司马光先生,您写的是孙权劝学,为什么还要写鲁肃赞学呢? 明确:(抓住文章主题,重在一个“劝”字。孙权劝学的描写详细具体,看似鲁肃赞学多余。其实写鲁肃的赞学,有着多重作用。一方面,文章如只到“蒙乃始就学”,何以见吕蒙的长进,进而体现吕蒙的善学以及孙权的善劝呢?这是侧面衬托的作用。另一方面,鲁肃赞学还使得文章故事更加完整,摇曳生姿,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给人启迪。) (2)您为什么不具体地写吕蒙是怎样勤奋刻苦学习的呢? 明确:(写鲁肃赞学已经体现了故事的完整性,如果还要写吕蒙是何等的勤奋好学,未免重复多余,而且使得故事流于俗套,没有趣味性。只寥寥一笔,不仅承上启下,更显得详略得当,体现了高超的叙事艺术。) (3)您为什么结尾又写了鲁肃拜见蒙母并与吕蒙结友呢? 明确:(写鲁肃拜见蒙母,不仅体现吕蒙因为读书变化很大,说明孙权劝学的成功,还能表现出鲁肃的敬才和爱才的美好品德。具有教育启迪意义:读书可以改变自己,赢得他人的认可和敬重。) …… (四)情景再现,分析形象 1.设计独白,情景再现 再次深入文本,仔细琢磨人物见面时的神态、动作,为人物内心独白设计画外音,即兴表演,再现故事情景。 (1)分小组讨论。 (2)师点拨指导。 读出语气和感情: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既关心又严厉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重心长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惊讶又赞叹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得 …… (3)小组代表分角色进行朗读表演。 师:你们表演得真精彩,给自己点掌声吧。可见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是作者描写手法多样化运用的结果。 2.隔空送话,分析形象 师:之前问了司马光那么多的问题,文中的人物该生气了,我们也来说说他们吧,结合文中他们的对话,我们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他们。 生:(1)孙权你真是一个好学,爱才的好君主。 (2)吕蒙你真是个勤学、虚心的好青年。 (3)鲁肃你真是个爱才、敬才的好将领。 …… (师相机板书关键词语) (五)小结全文,感悟启迪 师:吕蒙由开始的“吴下阿蒙”到后来鲁肃对他的“刮目相待”这一变化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学习)。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吕蒙一样,做到“好读书”“读好书”,有一天让别人也都对你“刮目相待”。这是司马光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练笔:联系《伤仲永》一文,对比阅读,你有什么感悟呢? 附: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 劝 吕蒙 赞 鲁肃 善劝 自信 爱才 好学 勤学 敬才 孙权劝学 教案 篇7【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2、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积累一些成语,掌握一些写作方法,获得一点启示。 【学习重难点】 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共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吕蒙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这不,吴国国君孙权都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就让我们从今天的这篇课文《孙权劝学》中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司马光,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与他相关的知识(展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三、分层次读课文,整体把握。 1、师范读,生听读,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步骤:师先读,生听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学生试读一遍后,出示下列重点字词,让学生识记,反馈,记忆。 吕蒙卿当涂岂涉猎更邪 2、二读。要求读准节奏。 过渡语(文言文朗读讲究有节奏,大家再次读课文,要求注意句中的停顿,把握好节奏,大家先自己练习一下) 步骤:生自由练习(师留意身边学生),生自由展示,师引导纠正,再找几名学生个别读,最后全体学生齐读。 3、三读。读懂词义。 步骤: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了解重点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然后个别展示,师生纠正后学生反馈记忆。 4、四读。读懂句意。 只要刚才老师标示的那些词语意思你明白了,要想翻译现在这几个句子易如反掌,谁来表现一下? 步骤:生自由发言,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5、五读。读懂文意。 马上就要揭晓谜底了,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从头到尾的讲述一下? 步骤:找1—2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然后师生齐读。 6、六读。读出语气。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每个人物说话的语气,然后比赛一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形象,语气把握最准确。(幻灯展示,生自由发言,师引导) 步骤:师生共同分析每个人物说话时的心理,语气,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分角色朗读,最后自由选择角色在班级里面进行分角色朗读展示。 四、把握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深入理解。 步骤一:说一说:故事大意。师引导,有几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又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分析结构分析内容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五、总结全文,比较阅读。 多媒体显示吕蒙和方仲永,学生思考二人的经历和结果,通过比较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悟。(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文章,大家在语言积累上有什么收获?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个人思想认识上有什么收获? (五)结束语。 以开卷有益的成语作结,鼓励大家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教学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 一、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堂的朗读。“读”贯穿课文始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师范读、学生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课文,让学生达到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文意、最后引导学生研读对话,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整节课的教学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感悟文章主旨,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清晰,让人能够直观感受。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的扩充课堂容量,教学更直观。 三、能对学生及时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用方仲永和吕蒙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反思,今后该怎么学习,效果较好。 但是不足的地方也很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媒体运用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学活动欠灵活,课堂拘泥于多媒体操作,使得一些环节不敢大胆的展开,课堂不敢放开。 二、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够深入,,花的时间少,而且展开的讨论有限,没能展开来讲。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 三、没有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思考,缺少更多的生活体验的交流,当然这也和本文的内容有关。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和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也是我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相信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我们师生之间的合作会更默契,更愉快。 孙权劝学 教案 篇8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 先集体背诵课文。预设:大多数同学背的不错。还有几位同学不熟。所以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对一些不肯用功学习的同学应该如何劝导他呢。无独有偶,三国时,孙权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他怎么劝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孙权劝学》。(板书课题及作者) 2.了解作家作品 谁能简介作家作品,要求背着说。 二、引导自学,发现问题 1.根据你们的学习经验,你觉得本课我们应重点学习什么。(提示:知识、写法) 认定目标:学生根据所学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师总结出示目标。 孔子云:“学然后知不足。”教师云:“自主学习,体会深刻。”专家说:“喂大的学生是无能的学生。”现在你们就自己动手,丰富头脑吧。 出示自学提示: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并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点拨导学,合作探究 (一)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天你们是烧多大的火呢,谁来说说你的疑问。 学生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问。 竞争促进合作,我们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看哪组能把文中的人物读活。(分旁白、孙权、鲁肃、吕蒙) (二)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幸运总是爱给有准备之人的,智慧之花会落入谁家呢? (三)备选题目。 由学生自选人物。点击后直接链接到备选题目中的某一道题。 然后教师给小组打分。 张弛有度,紧张过后我们一起来思考。 (四)思考讨论 1.概括课文主要情节。(板书)劝-学-赞 2.课文在情节详略处理上有什么特点?引申出文章重点在劝及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果我把后两个情节改一下: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蒙侃侃而谈。你看如何? 3.如果把课文的题目换成“刮目相待”怎么样,说说你的意见。 预设:本文重点写的是劝,比较有特色的也是劝。看来劝中有深意。 从学生的回答中导出本课重点及难点: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揣摩并想象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扩写其中的某个片段或某句话。 设置意图:为了让学生体验本课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把课文的题目换成“刮目相待”怎么样,说说你的意见。然后从学生的回答中导出本课重点及难点:本文重点写的是劝,比较有特色的也是劝。看来劝中有深意。为了让学生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我一改以往的直接提问:你从对话中感受想像到了人物的何种心理和神态。因为这样,学生不能真正切实感受到人物的语言情味。 对这个重点和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教师先做示范: 然后,我鼓励学生超越范例进行写作练习。下面就是课堂片段:学生练习。 陈思宇:吕蒙暗自高兴,想:鲁肃既然如此说我,想必我的进步真是不小。当初听孙权的话真是对了。现在我已文武双全,由此看来,读书真是受益不浅呀。想到这,不由自主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聂艺菲:孙权心想:“吕蒙这个人物有的是勇气,缺少的是智谋。如果多读书,就会弥补这些不足的。那样我身边就会多了一位文武双全的好将军了。那样,我何愁难以创建大业呢。想到这,孙权便苦口婆心地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政掌权,可不能不学习呀!” 孙海清:鲁肃面容可掬,心里想道:“这个吕蒙,如今不仅武功高强,居然也知兵法,懂谋略。与以往的那个吕蒙比起来,真是焕然一新,真让人大吃一惊。说道:“你现在的才略,不再是当初的那个不读书的阿蒙了。”又想:这回我应该与他结为兄弟,以后对我也有帮助,否则,岂不可惜了。于是结为好友而别。 四、当堂训练,内化所学 还记得我的那个难题吗。司马光老先生教了我们这么多劝的艺术,你们也一定会是个优秀劝解员了吧。那就帮我劝劝他们吧。 设置劝学语言情境,进行对话描写训练(见课件)。 杨胜男:“学无止境,以后的日子还长者呢!现在苦点累点,以后就会苦尽甘来的。你现在的问题是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改进学习方法后,你会更棒的!” 赵倩:其实学习方法和心态很重要。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并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学起来就不费劲了。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那么学什么都是白学,因为他根本就没用心学。如果把学习当成乐趣,不也是很好吗? 徐德漩:爸爸,您还是需要学习的。学无止境,如果把知识比作海洋,您学到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所以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会弥补我们的不足。那样您就更受别人尊重了。 王雪:爸爸,社会在进步,不能因为学历高就不学。还有许多的新鲜知识等着你去学,有许多新的事物等你去发现呢。不学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李丹:不要找客观理由,我是领导,但现在还得学习呢!咱们俩现在有可比性吗?没听过:“活到老,学到老。”吗?学习对工作也有帮助呀!现在还有老年大学呢!再说了,工作干好了,还能加工资呢,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王艺学:爸爸,知识永远是新鲜的,即使对老人也是。一个八十岁的老人还学会了好几门外语呢!所以你也应该学习,再说,你如果博学些,您的下属不是会更钦佩您吗?你工作不就更好做了吗?咱们俩一起学吧。 王彬:学习是你的唯一出路啊。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日后回报社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你看我,以前不学习,成绩倒数。现在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用心学了,也从中体会到了乐趣。你也试一试吧。 五、反思总结,质疑求学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文质兼美。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深刻的内涵都会启迪着我们。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学贵在反思和质疑。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疑问吗?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吗? 六、分层作业,异步达标 必做题:用成语“刮目相待”和“吴下阿蒙”造句。 把你揣摩并想象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扩写其中的某个片段或某句话。 选做题: 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用300字以上的文字谈谈自己的感受? 后记: 我们学校所进行的“创建新课堂、构建初中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中要求课前展示教学目标,我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体会本课学习目标。这样学生通过学习体验能主动有意识地掌握学习重点。 从我的教学实践中就可以感受到让学生先体验,他们就会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感知,这样才会触发他们拥有探索的欲望,求知的渴望。并且探索后的收获会让学生欣喜不已从而铭记在心。 实践证明我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人物的语言情味又能在体会理解课文的重点和特色时得以写作上的训练。 从课后学生的作业中也能看出学生文学素养在提高,有的还能熟练地运用古文去扩写。 例如,附学生作业举例: 周鸿基:受到辅导后,他的成绩突飞猛进,真应对他刮目相待了。 佟佳:几天前,他还是个淘气包,现在,他懂事了,知道用功学习了。真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了” 崔浩然:你现在知识如此丰富,再也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了。 邵丹:他以前什么都不知道,现在却宛如一位学者,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了。 从课后作业中能看出大多数同学都能感受到每个人物的心理,揣摩出人物的神态。 徐德漩:肃想:蒙不过是个只知弄兵器的武夫,才疏学浅。我难为难为他,也好让他知道打仗不能只靠硬拼。于是开始谈论兵法,没想到,吕蒙的回答竟很有见解。他十分惊讶地说:“你今天的才干不再是当初的那个阿蒙了。 王翘楚:当鲁肃寻阳时,吕蒙与他大谈破魏、蜀之道,讲的精妙之极。鲁肃大惊道:“以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已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吴下阿蒙了。 张灿宇:蒙谈了一会军机大事,也想趁机嘲讽一下吕蒙的才疏学浅。不想,待鲁肃讲完后,吕蒙就事论事,侃侃而谈,借古喻今,头头是道,直说的鲁肃张口结舌、目瞪口呆。惊呼道:“吕大人今日的才干和谋略,再也不是当日的吴下阿蒙了。 姜楠:你今天的才学已在我之上,你过去武艺过人,英勇善战,今又文才非凡、真是文武双全,再不是原来的吴下阿蒙了。我东吴又添一人才啊! 王迪峰:初,孤令卿当涂掌事、,乃因卿有治军军平战之勇。而卿之智术浅短,诚不可做大事。孤拒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欲内修政务,卿不可不学! 汪澜:肃与蒙论议,知蒙羞于兵法,厌读兵书。故,初欲使蒙难堪。奈何!今日之蒙,非复吴下阿蒙。实乃一博学将才。遂叹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思之,吾应与之交好,此乃真博学矣!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