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10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设计方案 篇1班级:大班 学科:科学 授课教师:李娜 指导教师:谭艳丽 设计意图: 影子一直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生活中孩子们会自发的玩儿影子,踩影子,和一些手指影子额游戏。本节课就是将科学教育融于幼儿生活中,意在让幼儿了解影子与光的密切关系,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好奇与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同时通过让幼儿亲自实验发现影子的秘密,来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丰富幼儿对影子的进一步认识。 教学目标有两个: 1.初步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发现有光的地方才有影子。获得有关影子的具体经验。 2.尝试用多种方法感知影子的特征,体验与同伴合作探索的兴趣。 1重点 2难点 3教学设计: 整洁教学活动与闯关游戏形式进行,这充分体现和符合了“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活动准备:1 、烟盒 2、手电 3、影子 4、帐篷 5、U盘 6、大手电灯? 7、筐子 教学过程: 1、跟音乐玩影子游戏,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激发幼儿探索能力。 1、师:请把我送给你们的礼物轻轻地放在小椅子下面,因为我要请你们看影子王国的表演了! 2、示范表演 3、师:刚才你们看到影子王国里都有什么影子啊? 2、玩儿闯关游戏,感知影子的特征,体验与同伴合作探索的乐趣。 3、第一关、什么时候小烟盒影子就不见了? 师:请把小烟盒和小手电放回椅子下面,来看我们是不是闯关成功了。 第二关:什么时候小烟盒的影子大一些,什么时候小烟盒的影子小一些。 1师:孩子们,你们想一想,什么时候小烟盒的影子会大大的,怎么样做它的影子就会“哧溜”变小 2请小朋友说一说,再到前面试一试。 3教师:请小朋友轻轻拿出自己的小烟盒,打开小手电,找到烟盒一个大大的影子,试着动一下,“哧溜”让影子变成小影子。 4请小朋友上台演示(用你的方法试一试) 5师:光源离烟盒近的时候影子变大,光源离烟盒远的时候 影子变小。 第三关:一个小烟盒怎样才能有好几个影子? 1师:教师拿出一个小烟盒,让小手电的光照在小烟盒上,小烟盒有了一个影子,那怎们样做,这个小烟盒就可以有好几个影子啦? 2请所有小朋友拿出你的小烟盒和小手电,和身边的好朋友合作一下吧,让一个小烟盒有好几个影子出现吧! 教师总结:也就是说有多个光源照在你们小烟盒上就能产生好几个影子了。 第四关:好几个小烟盒怎样才有一个影子? 1师:我拿出四个小烟盒,打开小手电。让小手电的光照在四个小烟盒上,这个时候,四个小烟盒有四个影子,怎么样做,四个影子就能变成一个影子呢? 2请小朋友上前帮助老师操作 3请所有小朋友拿出你的小烟盒小手电和你身边的小朋友合作,看看怎们样把好几个烟盒的影子变成一个影子。 5教师小节:把所有的小烟盒叠放在一起,就只有一个影子啦! 3.闯关成功,到影子王国玩一玩,探索影子的形成。 教师:我们连续闯过了四关,下面请小朋友从这边开始排着队,跟着音乐到影子王国里面去看一看玩一玩儿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标: 1、读通按照从小到大的归属关系排列的词语,并理解意思。 2、积累带动物的成语及格言、警句,能背诵名言,并做到书写规范、美观。 3、通过读短文,明白要从广博的生活中获取知识。 4、通过读句子,发现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并知道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积累成语、格言、理解其中的含义,能正确运用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教学准备:课件、收集的名言、成语、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有关动物的知识,而且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词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乐园四,继续感受学词学句的快乐。 二、学习读一读。 1、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词语,自幼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词要连读,词与词要有停顿。 2、指名读。 3、再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4、这两组词语都是有规律的,他们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老师这里还有几组词语,你能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吗?(学生动手排列,思考为什么这样排。) 5、顺序齐读词语。 三、学习读一读、想一想。 1、在我们的语文中,有些词语可有趣了,看,他们来了。(课件出示)自己读,读准字音,词儿读连贯。 2、指名读。 3、想: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4、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词语的?分四人小组说,可以用动作表达。 5、指名说。 6、试一试读好词语,自己练读。 7、师生对读。 8、你还积累了哪些带有动物的词语,告诉大家。 四、学习探究欲发现。 1、这里的两个句子课文中学过,边读边想,注意带电的词,你发现了什么? 2、带点的词语都是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用上他们可以使句子更有条理。一起读句子。 3、这里有两组图,说图意,别忘了用上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同桌互说。 4、指名说。 5、小组交流说话,用上时间的词语。指名说。 第二课时 一、学习格言警句 1、有些句子会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格言警句,这些句子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会背,一起读一读。 2、指名读,大家仔细听,听她读得怎么样。(适时评价) 3、这几句格言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 4、指名背。 5、大家一起背。 6、格言对对碰。男生女生各说一句,看谁说得多。(平时积累的格言警句) 7、抄写格言,写正确、整洁。 8、学生抄写。 9、评价抄写情况。 二、学习短文《墙上的解剖图》 1、自由读短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文,思考:这篇短文讲的什么? 3、小组讨论:读完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全班交流。 5、齐读短文。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积累了许多有趣的句子,懂得了要从广博的生活中获取知识,会学习真快乐!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目标】 1、写一篇读后感 2、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真实的感想和体会。 【教学重难点】 读后感的“感”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要联系实际,叙议结合。 【教学过程】 一、明确习作要求 读一读本次的习作要求,然后找学生说:我们本次的习作内容是什么?(让学生独立审题,明确习作要求) 二、解题指导 这次习作要求我们写自己读完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感想、体会和收获。 要注意的是: 1、认真读懂原文。 2、为自己的读后感起好题目,例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学习要专心致志──读《学弈》有感。 3、在读后感中要简要介绍所读作品的内容。 4、要抓住作品中感受最深的部分,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写体会,要有真情实感。最好能有事例,这是读后感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写具体。 5、切忌写成检讨或过多地抄原文。 三、出示提示,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 1、学生默读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提前下发)。画出令你感动的地方。 2、 围绕思考题在组内讨论: ① 你要写的读后感的题目是什么? ② 组内几位同学互相交流,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哪些内容令你激动,你的感受是什么? ③ 指名发言,针对童话中的一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体会,要说具体。 ④ 除《卖火柴的小女孩》以外,我们学过的课文《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或课外的书籍都可以说一说令你感动的地方。 四、师生互相交流范文 1、老师读一篇范文──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边读边点评。 天渐渐黑了,我打开台灯,靠在暖气旁,读起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自然导入式的开头比较新颖,打破了一般读后感的开头模式。) 在一个又冷又黑的大年夜,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头上卖火柴,一天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多可怜的小女孩呀,寒冷和饥饿威胁着她。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渐渐地模糊了。我是多以同情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在那寒冷的大街头上奔波,没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而我却在温暖的小屋里看书。小女孩是多么的不幸啊!(能够把原文的内容同自己的内心感受十分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我揉了揉湿润的双眼,继续读下去……(照应上文,过渡自然)哧!一根火柴燃烧起来,冒出红色的火焰。女孩把手拢在火焰上,感到非常温暖,然而,她刚把脚伸过去,火柴却灭了。一根火柴的温暖太小了,可它在小女孩的心中却像一个大火炉。小女孩划燃了火柴,她看见烧鹅向她走来,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看见了慈爱的奶奶。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是多么悲惨,在大年夜的晚上没有礼物,没有吃的,缺少欢乐与疼爱,连家也不敢回。我真想飞到她的身边,送给她一件棉衣,让她不再受冻;送给她两块蛋糕,让她赶去饥饿。(这种感受符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小作者善良而又纯真的童心。读来真实而又让人感动。) 第二天清晨,小女孩带着微笑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临死前,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原文内容与感受交替出现,巧妙融汇,引人入胜。) 这时,妈妈叫我吃饭,我眼里含着泪珠,坐到饭桌前,望着满桌的饭菜,我思绪万千,(眼里含着泪珠这一神态描写,既照应了上交,又把感情推向了高潮。)我是在爱的氛围中长大的,我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们给了我享不尽的快乐。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学校,我有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有同学们热情的帮助。当我在明亮的教室,听着教师讲课时,卖火柴的小女孩却连生存的起码条件都没有。读书对她来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同样是少年儿童,命运怎么会这样不公平!(用自己的幸福生活与小女孩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命运的不公平,这是发自小作者内心的疑问,同时也为文章结尾作了铺垫。) 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同样的年龄,不同的命运,只是因为我们生长在不同的国家。我会更加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更加珍惜美好幸福的童年生活。(结尾点中心,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立意很深。) 2、学生在小组里读一篇自己找的有关范文。 五、学生习作 附:板书设计 读后感 一、简介作品内容 二、重写感受、体会 1、要联系自己实际生活 2、重点内容写具体 3、切忌写检讨或抄原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结构,学习给课文分段。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认知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自学能力的训练及概括分段能力的提高训练。 情感目标:初步走近徐悲鸿,感知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难点:理清条理,并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归纳全文。 一、名言听说 师读两遍后,学生复述,练习学生听说能力。 1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 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 因为纵使我的祖国生活在耻辱之中, 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裴多菲 2、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总是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二、名画导入 师:同学们复述得非常好,说明你们有很好的输入与精彩的输出。为了表扬你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幅名画。(出示《奔马图》) 1、欣赏名画,引出课题 2、齐读课题,释疑“励志” 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理解。 (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指名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3、再读课题,学习质疑 4、归纳问题,引入新课。 为什么?怎么?结果?(板书出三大问题) 三、名篇初读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相比起来,我更相信你们的读书能力。相信通过你们的'认真阅读,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的。 1、自由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 2、边读边做记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怎么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3、讨论上述思考题,划分段落,师板书。 第一段为什么?(第1——3自然段) 第二段怎么?(第4——6自然段) 第三段结果(第7——8自然段) 四、交流活动 1、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共评。 2 、交流词语的理解。 3、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4、根据板书简要说说这课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五、学习生字 1、学生交流会与较难生字,教师相机点拨。 2、描红 3、当堂完成生字与词语的抄写 六、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并利用网络课搜寻一些徐悲鸿的资料。 第二课时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演示体会人物情感,积累内化文中的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第二大段的构段方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一、复习反馈 1、默写本课词语 2、交流网络课上搜集的资料。 二、问题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呢?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2、生自由朗读课文,“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师出示本句,研读。 3、为什么徐悲鸿要立下这个志向呢?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一大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三、情景再现 1、读第二自然段中有关语句。 2、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准备,体会人物心理,说话的语气,把朗读转化为表演语言。 3、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在感悟的基础上齐读外国学生的话,把表演语言再转化为朗读语言。 四、品味感悟 1、过渡:这个外国人欺人太甚了,于是徐悲鸿立下了这个志向。(师指板书)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再把这句话朗读一遍。(生读)徐悲鸿要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直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又是如何努力的?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大段。 2、重点体会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说他如何更加奋发努力的,也可抓关键词。 3、学习构段 师:大家默读第二大段,看看这一大段三小节这间的关系。(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 师:课文就是先总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后从学习的勤奋和生活的清苦两方面来具体描述的。 给一个总分的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内化知识。 4、以读代讲 学习第七自然段 五、回归中心 1、读后理解“震惊” 2、前后对比外国学生的态度,体会原因。 3、朗读活动,谈体会。 六,积累内化 练习复述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第二至八自然段。 【教学准备】 《鲁滨孙漂流记》原著、《夏令营的较量》、其他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鲁滨孙漂流记 鲁滨孙漂流记。同学们,你们看过《鲁滨孙漂流记》吗?有谁能告诉大家这篇长篇小说的作者是谁? 板书: 英、笛福 2、解题: “漂流”什么意思? (随着水浮动。) 3、这部长篇写的是一位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船翻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种种困难,历尽磨难,生活了二十多年之久,最后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一件事。本课是该书的缩写,所谓缩写就是略去具体情节及细节描写,留下主干部分。 4、鲁滨孙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居然生活了二十八年。 你能想像一下荒无人烟的小岛是怎样的吗?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 5、刚才同学们通过想象,自己描绘了一幅荒岛风景图,真的是很荒凉,很艰苦。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鲁滨孙来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荒岛(引读第二自然段) 。 6、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 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都是乱石野草。如果是你在这样一个荒岛上,你会怎样?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那么,鲁滨孙又是怎样在这一个小岛上活下去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鲁滨孙在岛上惊险经历的部分找出来。 2、思考并交流: 鲁滨孙在荒岛上生活碰到了哪些困难? 交流时随机板书: 住、吃、安全、孤独 3、这些困难都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这关系到他的生死存亡,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且生存了28年,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啊!这简直就是一个生命的奇迹!让我们细读课文第4~8自然段说说鲁滨孙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板书: 搭起帐篷、打猎捕鱼、养羊种麦。住所前空地插树桩,羊群分养,救下“星期五”为伴。 三、围绕重点,读书讨论 1、鲁滨孙在岛上的经历艰难、惊险,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难”中处处透着“险”,而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想尽办法,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历尽艰难,勇敢地活着,对于这样的鲁滨孙你佩服吗?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读给你的同桌听,说一说:你佩服鲁滨孙的什么?为什么佩服?而同桌在听完后对其进行评价。 2、指名朗读,并谈感受。 3、鲁滨孙孤身一人在岛上历尽千难万险,除了书上讲到的这些困难,肯定还有其它困难,请你想像一下鲁滨孙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请学生讲讲原著中的故事。 (种麦子、做陶器、做独木舟。) 4、通过学习,同学们对鲁滨孙的了解更深了,那么他究竟是靠什么在荒岛上生活了这么多年? (坚韧不拔的意志、丰富的知识技能。) 5、鲁滨孙从遇险上岛到回到故土,想尽办法,积极改善生存环境,全是靠了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历。这对于处于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1992年的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中国的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参加了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他们年龄在11岁至16岁之间,在夏令营中他们进行了一场较量,是一场怎样的较量呢?请看《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思考: 中国的孩子应该如何“学会生存”?中国怎样才能不落伍? 阅读资料后四人小组讨论。 派代表总结发言。 6、教师总结: 在当今的社会中,只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掌握的知识,不向恶劣的环境低头,不轻言放弃,就能克服任何困难。 四、课外拓展 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或《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 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独有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独有的风俗习惯。 教具准备: 教法、学法: 幻灯、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 1、 同学们,你们听过“泼水节”吗? 2、 简介泼水解 3、 傣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这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 自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 2、 出示 泼水节 木桶 互相 湿淋淋 吉祥 幸福 不肯离去 凤凰花 西双版纳 赛龙舟 A自由读 B这课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C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 D去拼音读 E教学生字字形 F把书翻到生字表,按笔顺描红 3、 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4、 开火车读,师生评议 5、 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6、 讨论交流 A西双版纳:傣族主要聚居之一,在云南省南部。 B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傣族人民过节时的欢乐心情。 教具准备: 幻灯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 春意盎然,草长莺飞,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遍翡翠般绿的西双版纳时, 傣族人民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欢乐的泼水节》,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泼水节时那热闹欢快的场面吧! 二、指名3人分小节读课文,评议。 三、学文 (一)、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理解“一年一度”。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3、小朋友知道了,泼水节就是傣族人民的新年,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这个让大家期盼已久的节日到来的时候,傣族人民会是怎样的心情? 4、指导读出高兴激动的语气。 (二)、第二小节 1、这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人们是怎样欢度的?自由读第二小节,说说泼水节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2、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觉泼水节很热闹,很欢乐的? 3、指导朗读。 4、你想亲眼看看泼水节时那热闹的场面吗?观看图片:欢乐的泼水节 5、带入情境:如果这一天,你和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一起来到了大街上,参加泼水节,你会怎样泼水呢? 6、质疑:为什么大家浑身湿淋淋的,脸上却笑开了花呢? 7、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是呀,这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呀,大家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水者还是被泼者,虽然从头到脚全身湿淋淋的,但大家的心里都是那样高兴,脸上也都笑开了花。大街上,欢乐的人们互相泼洒,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在阳光的映射下 形成了一道道彩虹,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大街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 8、齐读第二小节。 (三)、第三小节 1、引读 2、欢乐的泼水节这天,人们还举行了很多其他活动呢!你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读一读吗? 3、出示。读一读。 4、练习:大家唱着( 的)歌,跳着( 的)舞,赛起了( 的)龙舟,放起了( 的)烟火,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 5、指导朗读。 6、泼水节这天,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尽情地泼,尽情地浇,尽情地唱,尽情地跳,他们互相庆贺,互相祝福,是多么快乐啊!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大声地说出来吗? 四、指导背诵。 五、作业: 1、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56支花,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俗和最盛大的节日。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和几个小朋友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对此进行研究。 2、我国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节?请你说一说或画一画节日时的情景。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重点词句,理解作者笔下上海弄堂生活的特点及上海人的特点。 2.了解上海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以及弄堂生活所代表的上海城市文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借助文中描写弄堂的词句品读,理解弄堂生活的特点,归纳上海人特点。 2.难点:理解弄堂生活的所代表的上海城市文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阐述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了解上海的一个途径。 2、通过欣赏一组图片直观了解上海的弄堂。 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分组合作:圈划文中描写弄堂生活的句子,概括弄堂生活的特点。 2、深入探究: 总结归纳弄堂里的上海人的特点。 总结全文,归纳主题。 弄堂文化就是上海城市文化的一种象征、一个缩影。 课外延伸,拓展主题: 1、说说你眼中的上海有什么样的特点,你对上海人的想法。(针对外地学生) 2、谈谈你认为现今上海人的生活是否还是和作者笔下以前那些生活在弄堂中的上海人区别。(针对上海本地学生) 归纳: 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人。时代在变,人也在变,如今的上海人早已不再只是生活在 弄堂里的那群人了。新上海人正在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迎接四方来客。他们锐意进取、开 拓创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他们的努力下,相信上海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布置作业: 1、谈一谈你心目中的上海人的形象,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2、探访或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上海的弄堂的说明性文字,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弄堂生活的特点; 安详实用 弄堂人的特点; 既注重面子、又讲究实惠 教学设计方案 篇8【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的方法。 2、初步了解多义字。 3、积累词语。 4、熟读背诵《鞋》。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制识字课本(可见剪贴,或请家长把自己会认的字写下来)。 2、教学课件。 3、识字苹果树。 【课前准备】 3课时。 【预设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咱们都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平时在家里,你们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干些什么呢? 二、我会认 1、我们和爸爸妈妈看电视的时候,电视中出现的生字,爸爸妈妈会教给你们听吗?看电视,你们都认识了哪些字? 2、学生拿出自制的识字课本,分小组互相交流看电视时认识的字。 3、学生全班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教师和同学评议。 4、小组学习我的发现中的汉字: 读读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 5、集体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总结识字方法。 6、认读生字卡片(学生说一说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三、读读想想 1、小组学习: 读一读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2、你还知道哪个字,也和张字一样,表示很多不同的意思? 3、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一、我会读 1、出示一棵苹果树,苹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苹果上写上我会读中的词语)。 2、小组学习: 四人小组轮流读我会读中的生字,互相纠正读音。 3、各个小组采用轮读的方式(开火车读): 看看哪一组摘的苹果多。 二、读读背背 1、小组学习: 四人小组一起读小诗《鞋》,互相纠正读音。 说说这首诗说了什么意思。 2、指名朗读《鞋》,同学评议。 3、自由背诵小诗《鞋》。 4、全班配乐背诵。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我该怎么办 〖学习目标 1、能完整地讲述做家务事的经过。 2、愿意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学会关心体贴长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家做过家务事吗? 你为什么没做过?能给大家说说当时的情况吗? (学生说一说父母不让他们做家务事的情况) 二、展示画面,口语交际 1、创设情境一: ⑴ (出示课件:故事)星期一,爸爸出差了,家里只剩妈妈和小明,妈妈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小明,还要做许多的家务事,小明就想帮妈妈做一些家务事,可妈妈说小明还小,不会做。小朋友们,他该怎么办?谁来帮他出出主意? ⑵ 讨论交流: 这位小朋友非常需要大家的帮助,你们愿不愿意帮他想想办法? ①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妈妈为什么不让小明做家务? B、怎样才能劝说小明的妈妈,让他做家务呢? C、我们能做那些家务事?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中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② 小组内表演: 小组内的几个同学分别扮演妈妈、孩子、同学等角色,表演劝说的过程。说服妈妈后,请妈妈谈谈,为什么接受了孩子的要求。 ⑶ 上台表演: ① 小组自告奋勇上台表演。 ② 评一评最佳口才奖: 看看哪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好的方法说服妈妈。 2、创设情境二: 刚刚有几位同学都说做过家务事,那谁来给大家说说为什么要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你是怎么做的? ⑴ 说说你为什么要帮爸爸妈妈做家务? ⑵ 个别说说做家务事的经过: 要求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 ⑶ 全班交流: 其他同学补充认为你说得不完整的地方,在同一件家务事上,他们的做法又是怎样做的? 3、创设情境三: 通过刚才的交流,教师发现同学们个个都是能干的孩子,那你们想不想把自己能干的一面展现给大家看呢?那我们就来一个小能手的争夺赛吧! ⑴ 分成几个小队,如苹果队、桔子队等,每队都做不一样的家务(如叠衣服、抹桌子、整理书桌等),全班学生分别到各个小对去做家务(自己想去哪个队就去哪个队)。 ⑵ 每个大组挑选一名代表上台争夺小能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书桌上的东西整理得井井有条。 ⑶ 在队中进行做家务比赛,做得好的评为小能手并将一朵小红花。 (边做家务边放音乐) 三、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大家有什么想说?(学生交流)刚刚同学都说了这么多,说明大家都是孝敬长辈、爱劳动的好孩子,那我们以后天天都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行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9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5自然段,理解“理所当然”、“协调有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 3、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精读课文,感悟“美”。 出示自读提示:读2—4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家乡风景美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家乡人心灵美的句子,并写写感受。 (一)体会风景美的句子(走搭石一段)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你从哪些词体会到这画面的美? 2.理解“协调有序”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3.师范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生展开想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仿佛看到什么? 4.通过朗读感受画面美。 5.好一幅让人陶醉的画,难怪作者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体会人物美的句子(“早早”、“一定会”、“总会”、“总要”、“协调有序”和“理所当然”)(摆搭石两段)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老人,看到搭石不稳,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你感受到这些老人有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 (3)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导朗读。课件划线 (4)你们还从哪些词感受到为他人着想这种美? (5)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站起来齐读) (6)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无私奉献)的风景。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能谈谈你对这幅画的感受吗? (2)好一个谦让,请男同学一同来感受这份美。 (3)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互相谦让)的风景。 3.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哪些词特别能打动你,说说你的体会。 (2)理解“理所当然”、“伏”。 (3)透过“理所当然”“伏”看出这里的人(敬老)。 (4)朗读感受美。 4.这一排排搭石,每天该有多少人走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我们还会看到哪些温馨的画面? 假如(碰上赶集的日子??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了下雪天??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孩子上学??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 是啊,正是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画面,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也让——(齐读:“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总结升华,赞颂“美”。 1.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并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2、课件展示文章结尾段:诵读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反复的朗读,提升情感。) (预设: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 4、课外拓展,感悟情怀。 5、作者赞扬搭石什么样的精神。(无私奉献) 仅仅在赞扬搭石吗?还赞扬(乡亲们) 赞扬乡亲们什么样的美好情感。 6.齐读最后一句,读出内心的感动。 五、拓展延伸,发现“美”。 同学们,搭石的美,我们看在眼里,搭石人的美,我们记在心里,其实,这样的美也在你我身边,就蕴含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 读读句子,请大家用这种句式把找到的美说一说。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妈妈千万次的唠叨。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校园中伸手捡纸的弯腰。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 六、布置作业 同学们,美是一把雨中的小伞;美是一句风中的问候;美是一个关怀的眼神;美是一片温暖的阳光??美的事物很多很多,用我们的眼睛、用我们的心灵、用我们的双手,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体会美、创造美!回家后把你发现的美写出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教学目标: 1、复习23个声母和6个单韵母,会按一定的顺序背出来。 2、能写出带有“木字旁、单人旁、提手旁、三点水”的字。 3、能把左中右结构的字写得正确端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要求 今天我们学习练习1,看看练习1共有几道练习。这节课的任务是: 1、通过复习声母、韵母表,会按一定的顺序背下来。 2、能正确的写左中右结构的字。 3、通过复习本单元的绳子,能归类写出“木字旁、单人旁、提手旁、三点水”的字。 二、导练第1题 1、读懂题意 2、复习声母表和韵母表 ①分组用卡片认读 ②出示声母表、单韵母表,理解什么是顺序? 3、用铅笔把声母、单韵母有顺序地连起来。 4、看黑板检查,自读一遍。 5、说话训练: ①小白兔在干什么? ②什么时候,小白兔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③你喜欢小白兔?为什么? 三、导练第2题 1、指名说偏旁名称 2、读题明题意 3、回忆本单元学过的字中,有上述偏旁的字有哪些? 4、小组比赛,回忆有上述偏旁的字在第一册中有哪些?看哪一小组写出的字最多为胜。 5、按要求写在作业本上。 6、检查,校对。 7、答案对照。 四、导练第3题。 1、明确题意。 2、师范写,让生说字的三部分,哪部分长,哪部分短,哪部分大,哪部分小。 3、学生尝试练习。 4、讨论交流。 5、完成作业本的作业。 五、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本单元学过的生字组词。 2、理解“长江、黄河、童年、父亲”词的意思。 3、能正确的读写儿歌,初步建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组织谈话,明确教学要求 二、导练第4题 1、读题明意 2、读一读,这些字你发现什么? 3、交给口头组词的方法: 例:“去”——来去的去,加上三点水就是法,方法的法。 “法”——方法的法,去掉三点水就是去,来去的去。 4、按方法开火车组词 5、自己完成书面组词 三、导练第5题 1、指名认读词语,理解“长江、黄河”是怎样的河流。知道长江黄河是我国最长的两条河流。 2、指名认读词语,说说“童年、父亲”的意思。 3、小结 四、导练第6题 1、自由读儿歌,想,这首儿歌讲了什么? 2、指名读后回答 3、再读儿歌,同桌讨论:我们为什么要爱小鸟和树木? 指名回答,教育学生热爱庄稼,热爱小鸟,热爱大自然。 4、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 5、抄写儿歌 抄时注意:格式要正确,一句一行,抄成4行,每一行开头空 两行,别忘了抄逗号和句号。 五、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上的作业。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