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集锦8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 篇1一、设计思路: 《阳光》讲述了小姑娘英子把阳光包起来送给腿脚不便的奶奶的故事,文章简短生动,真实感人,“把阳光包起来”这种做法看起来稚嫩可笑,但恰恰是从这天真的想法、做法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颗真挚的爱心。教学时,应该抓住英子的一言一行,深入体会英子纯真的感情,深切地领悟:英子的一片孝心就像这阳光一样温暖着奶奶的心,从而让学生受到思想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一)学会抓住主要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对奶奶的一片孝心,从中受到思想熏陶。 (三)掌握本课八个生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英子的一片孝心。 (二)难点:理解“阳光跑到心里”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件导入,进入情境。 1、课件展示画面:大地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草地里开满了花儿,芬芳扑鼻,小鸟在天空飞翔。英子来到绿茵茵的草坪上坐下来。 2、指名说画面内容,谈谈感受。 3、阳光多么美好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阳光》。 4、围绕阳光,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自由读课文,指名说说。 (二)理解课文,深入体会 1、英子的想法 (1)文中哪些段写出了英子的想法,指名读第三、四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出示句子: 看着这可爱的阳光,英子的心里闪出一个美妙的想法:“多好的阳光啊!我要把它带回去,作为礼物送给奶奶。” (3)轻声读句子,英子的想法美妙在哪里?为什么? (4)“美妙”可以换成别的词吗? 2、英子的行动 (1)英子一想到这就马上行动起来,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课件出示: 英子把阳光紧紧地包在裙子里,带回家去。 英子把阳光包在裙子里,带回家去。 ①先出示两个句子,找出不同,再读读句子,去掉“紧紧地”行吗?为什么? ②从“紧紧地”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甲:英子做得非常认真。 学生乙:英子很小心,生怕阳光跑了。 学生丙:英子特别想把阳光带回去,帮奶奶实现愿望。 (3)你能把英子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3、事情的结果 (1)英子满怀希望地把阳光送给奶奶,结果怎样?请A组的同学读第五自然段。 (2)阳光不见了,英子简直要哭出声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甲:英子非常伤心,她的礼物不见了。 学生乙:英子非常失望,把阳光带给奶奶的想法成了泡影。 学生丙:英子十分着急,真想把阳光给找回来。 (3)阳光不见了,英子伤心,失望,着急,你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习读,再四个同学一组,组内练一练,练好了,老师抽两个组,派代表来比赛,看谁读得最好。 (4)小组代表比赛读,评价。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段话要分两种语气读,“可是”前面是英子打开裙子准备把阳光送给奶奶,要高兴地满怀希望地读,“可是”后面再读得着急又难过。 师:你体会得很深刻,你很会读书,请你读给大家听好吗? (以评促读,更加深了对英子一片爱心的理解。) 4、理解奶奶的话 (1)课件展示画面:奶奶久久地把英子抱在怀里安慰着英子。 (2)阳光跑到了你的心里,也跑到了我的心里,这是什么意思?英子心里装的是什么?奶奶心里有什么? 学生甲:英子心里装的是奶奶,装的是对奶奶的一片孝心。 学生乙:英子爱奶奶,奶奶心里当然很高兴,像见到阳光一样。 (3)师:是啊,英子没带回来阳光,却带回来了一片孝心,奶奶能不高兴吗?英子的孝心就是送给奶奶最好的礼物,就像阳光一样可爱。(板书:孝心) (三)拓展延伸 请你帮英子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把阳光送到奶奶那里去? 七.板书设计 阳光 孝心 英子 奶奶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要求:通过精读课文,体会文中蕴涵的深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作者的家门口有一丛月季,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十分美丽。可是有一天清晨,作者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板书:我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板书:小女孩 2、出示第二自然段 3、自读:你从小女孩采花的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摘花很小心(小心地 双手捧者) 心里急(飞快地 穿过 跑) 师相机指导朗读 4、再读读这段话,你看到这个小女孩的行为,你会产生什么疑问? (为什么只摘花瓣?摘花瓣做什么?) 过渡:作者跟我们一样,也产生了疑问,你们想不想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机会终于来了。几天后的一个清晨,小女孩又来了,作者便把她叫住了。 三、学习第三至十自然段 1、想要知道其中的秘密,那就应该问她?现在你们来做作者,老师来做小女孩,你们来文问看,看看能不能问出你们想知道的答案。 2、学生问,师答(语气不好的不回答,语气好的回答。引导学生用温和的语气来说。) 3、看看作者是怎样来问的? 出示4—10自然段 4、为什么作者用这样的语气? (发现小女孩已经不知所措了,为了消除她的惶恐) 5、同桌试试这样的语气,是不是更能让人接近。 6、指名读,分角色读 7、通过询问,作者不仅解开了心中的疑团,而且还知道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你有没有体会到?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自由读4—10自然段,思考 8、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9、过渡:小女孩的妈妈生病了,为了让妈妈高兴她想到用漂亮有芳香的花瓣来送给妈妈。如果是你,你会向小女孩孝敬你的妈妈吗?为什么? 10、如果是你,你会向小女孩孝敬你的妈妈吗?为什么? 11、下面我们来听首歌,在歌声中希望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想想你的妈妈、爸爸为你操劳的情景。 12、听歌曲《妈妈的吻》 13、你有没有看见往日你爸妈为你操劳的场面,谁来说说? 14、我们再来读一下对话,看看你是否会有一些新的感觉。 学生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 15、读得真感人啊!如果把这个场面拍成电影一定很感人,愿意做小演员把这个场面演出来吗?现在请你找到你的好朋友,把这个场面演出来。(要求:熟读对话,练好对白) 板书:用心、用情 16、指名表演 17、总结:其实小姑娘送的不只是花瓣而是一份孝心。 板书:孝心 四、学习第11自然段 1、师范读11自然段 2、你是作者,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吗?(受了感动,激发了孝心) 板书:买花 3、齐读 4、如果你是作者,送花时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作者的母亲,你看见了月季花,你又会说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 1、虽然我们手中没花瓣,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片花瓣,那就是我们的孝心,希望我们能用我们的心,让爸爸妈妈每天都能闻到淡淡的清香。 2、现在让我们听完歌曲《妈妈的吻》在歌声中为爸爸妈妈送上一份祝福。 (闭上眼睛,双手握十靠额头。) 板书: 小女孩 摘花 花瓣飘香 (孝心) 送妈妈 “我”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目标: 1、 理解孩子们情绪的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2、 体会沉默的可贵。懂得爱自己的父母是一种美德,懂得回报他人。 教材分析: 重点: 理解孩子们情绪的变化。 难点: 体会沉默的可贵。 教具: PPT 授课步骤: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体会思想 三、朗读感悟 四、演读感悟 五、拓展延伸 六、总结全文 1、听写生字词。 出示自读要求: 1、孩子是在什么情况下沉默的? 2、老师在期待他们的回答,但他们此时却躲开了老师的目光,好象犯了错一样,他们在想什么呢? 1、范读。 2、引读。 让学生明确演读要求。 读了课文,你现在心里想些什么?能告诉大家吗? 根据板书谈话总结。 1、听写生字词并订正。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2、小组内读画出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1、自由练读。 2、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 1、分小组演一演。 2、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学生自由回答。 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板书设计: 17、可贵的沉默 自己的生日(举手 热闹) 回报父母 记住父母的生日(沉默 热闹) 教学后记 :《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很接近,学生理解起来没有难度,在课堂上,我指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并让学生通过展开进一步的思考,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再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外资料理解一些词语和句子,更注重了朗读的指导,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愉快,能和文本融为一体。 教学设计方案 篇4一、复习生字词,导入新课 听写生字,生词 二、讲解新课 (一)走进画面,品读感悟 (1)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过渡:乡下人家,如诗如画。最独特迷人的地方在哪儿?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1、2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要求: 默读1、2自然段,先自学再同桌交流: 令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处独特、迷人的乡村风景? (2)精读风景之一——“屋前小瓜” 1、学生汇报。 2、感悟对比写法。 3、小组内竞赛读。 (3)精读风景之二——“门前鲜花” 1、学生汇报。 2、积累描写花开景象的词语。 (4)精读风景之三——“屋后竹笋” 1、学生汇报。 2、读中想象:抓住“探”字,想象“雨后春笋”的画面。 3、激趣引读: a:你看,一个,两个,五个,十个……笋芽儿的小脑袋探出来了!读—— b:啊,鲜嫩的笋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了!读—— c:成群的春笋迫不及待地要和竹子妈妈比高呢!咱们一起为它们加油吧—— 总结,这一部分,描写的全是春天的植物,那么,那些小动物呢?我们一起往下读吧!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小组学习,精读3-6自然段。 2、集体交流。 3、紧扣第7自然段,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4、小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写作顺序。 三、指导背诵 1、闭目养神,抛弃杂念 在老师的带领下,心游百花园。吐纳呼吸,气沉丹田。 2、学生自读, 3、教师出示课件(一) 4、教师出示课件(二) 四、总结。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看懂图意,明白乌鸦是怎样喝水的。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动脑筋克服困难。 3.学会生字词,能区别“到处”和“处处”、“什么”和“怎么”、“办法”和“用法”的不同意思。 【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看懂图意。 2.图文结合,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言 谁见过乌鸦,说说它是什么样子? 乌鸦虽然样子不美,歌声不悦耳,可它很聪明,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乌鸦喝水”中的乌鸦就是一只聪明的乌鸦。 二、指导看图。 大家先一幅一幅仔细看,再把三幅图连起来看,想想它的意思是什么。(乌鸦看见瓶子有水,可是喝不着,它把石子放到瓶子里,它就喝着水了。) 三、读课文 图的内容是这样的,那么课文是怎样写的呢? 1.同学自己轻声读课文。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四、逐段对照图,朗读课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图。 1.读第一自然段 老师写出生字,学生认读,并组上词 kě hē zhǎo 渴了 喝水 找水 让学生注意“找”是卷舌音 渴:是想喝水,所以是三点水旁。 喝:用嘴喝,所以是口字旁。 2.看第一幅图,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段写了什么?(乌鸦找到一个有水的瓶子,可是喝不到水)板书其中生字,并读一读。怎么办呢?注意“怎”是平舌音。结合课文内容说词义。没有办法时自己问自己,也是自己在想办法。 3.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写了什么?(乌鸦看见小石子,就想出办法来了。) 认读生字词。 Pángxǔ bànfǎ 旁边 许多 办法 结合生活实际或课文理解词义。旁边:石子在瓶子的旁边。 许多:很多。 办法:乌鸦看见石子,就想出怎么做能喝到水。 4.看第二、三幅图,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乌鸦把石子一个个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认读生字。 gāo 升高 看图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升高:瓶子里的水原来在瓶中间,放了石子后,水就到瓶口水位升高了。 五、看图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140÷2×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 千米. = 2 =140×5 =350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虚心求教的科学态度。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多音字“调、觉、难、别、结”的读音,理解有关词语。 3、能找出“发现、孤独、确实”的进义词。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用正确的方法读懂日记;懂得获得知识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 从课文内容理解什么是获得知识的科学态度。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多音字,理解有关词语。 3、能找出“发现、孤独、确实”的近义词。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解题,导入 新课 (1)春天到了,大地复苏,百花争艳。小蝌蚪也耐不住性子也出来了游玩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小朋友去踏青,找春天,却发现了一只不合群的小蝌蚪。 (2)读课题:理解“不和群”是什么意思? (2)导入 :这只小蝌蚪为什么“不和群”?学了课文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2、默读课文,初知大意,讨论: (1)这只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 (2)它不合群的原因是什么? 3、学生自学后检查 (1)让学生说说这些字该怎么记?字型分析:孤、扭(笔顺)略。 (2)指名接读课文,正音。(成群接队、闹别扭、调皮、觉得、难道、请教、略微) (3)作业 本第一题。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发现( ) 孤独( ) 确实( ) (4)解释词语并造句:别扭、悠闲 4、讲读第1段 (1)这一段交代了哪些情况?(人、地、时、事) (2)我看见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3)看图,说说这只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游的?(理解“孤零零”)其他蝌蚪是怎样游的?(理解“成群结队”) (4)“闹别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像闹别扭似的? (5)齐读 作业 :抄写生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虚心求教的科学态度。 2.读懂这只小蝌蚪为什么不和群的原因。并能为青蛙妈妈写一则寻儿启示.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讲读第2段 讨论: (1)为了让它回到大伙儿中间,我们想了个什么办法?(看插图联系课文说一说。) (2)用“----”划出写我把这只小蝌蚪拨进蝌蚪群的句子,想一想我拨了几次。 (3)我们两次拨蝌蚪,结果怎样?用“﹏﹏”划出有关句子。 (4)两次拨蝌蚪,结果是否一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第一次:“从队伍中钻出来”、“单独”;第2句:“仍旧”“从队伍中钻出来”,“自个儿”) 三、齐读第3段。 ①比较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 难道它们不是一家人? 它们一定不是一家人! ②“不是一家人”指什么?(不同类)课文用第1句而不用第2句说明什么?(能有根据地大胆地设想,但不轻易下结论。) 四、学习第4段 (1)他们的假设对吗?从哪能个词可以看出?(确实)为什么说它们不是“一家人”? (2)我和永明是怎样获得可靠的结论的?(请教老师) (3)创设情景:永明和我怎么问老师? (4)讨论:青蛙的蝌蚪和癞蛤蟆的蝌蚪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读后表达:可以画图、可以填表,可以用语言表述。 五、第5学习段 “这样”指什么?我和永明终于弄清了这只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的原因,心情一定会怎样?以这种心情读这段课文。 六、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跟时间有什么关系?(春天是蝌蚪活动的季节) (2)我和永明能弄清不合群的小蝌蚪独游的原因靠的是什么? 七、综合提高: 这只不合群的小蝌蚪就这样离家在外面,请你为青蛙妈妈写一则寻儿启示;(讨论在启示中要写清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8教学目的 1让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自由自在地感受秋天的美,产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2把自己看到的秋景说出来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做到注意听别人讲话,能较清楚地用普通话说话,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课前准备 1课前由家长带孩子到野外玩耍,收集一些有关秋天的图片、照片或采集的果实。 2老师课前准备许多有关秋天的词语卡。 3一幅秋天的图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歌曲《秋风起》。说说这首歌唱了些什么。 2对!红树叶、黄树叶,片片飞来多像一只只美丽的花蝴蝶呀!它在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二、创设情景,集体交流 1秋天到了,天那么高,那么蓝,秋姑娘走过丰收的田野,走过瓜果飘香的果园,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秋色。请把你们照的相片和收集的图片、秋天的果实拿出来,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相机点拨指导)。 2每组推选一个代表上台汇报。请小朋友们听仔细,等会儿我们评一评谁说得最好。(引导全班同学用心倾听,积极评价。) 3孩子们说得真好,老师也收集到了一幅秋天的图画。请你认真地看一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4师有意设问,多方进行交流。 师:你从哪里看到秋天来了? 生:树叶黄了,说明秋天来了。 师:说得好!老师送你两片写有“树叶”、“黄”的叶子词语卡。 用同样的方法指导:“苹果红了”、“菊花开了”、“稻子熟了”、“枫叶红了”、“燕子南飞”…… 师:孩子们,想一想,现在刮的风叫什么风?生:秋风。 师:现在下的雨呢?生:秋雨。 师:孩子们真聪明!奖励你们“秋风”、“秋雨”的词语卡。 师:人们常说“秋风秋雨渐渐凉”,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三、拓展交流 1孩子们,咱们到校园里再找一找秋天吧!如果你找到了,可以告诉同伴或老师。 2(回到教室)大家到校园里找到了秋天,谁都觉得自己是秋天里的一员啦,是吗?在这里,老师还为你们带来了几个赞美秋天的词语呢。看谁能猜一猜,拼一拼,认一认,谁先读出,就把这张卡片送给他。(秋风送爽,落叶沙沙,春华秋实,秋风红叶)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