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设计 |
范文 | 《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②领悟作者“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诵读,合作探究,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目标: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古今中外,家境贫寒,但是勤奋好学,终成大器的人屡见不鲜,同学们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今天我们也来结识这样一个人,看看他是怎样克服艰难困苦、自强不息,成为明代大学士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内容多为勉励、称许、推重之辞,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小组合作,尝试性美读 2.教师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评议。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摹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节奏、揣摩语气及情感。 四、学习课文 1.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3.思考探究。 让我们跨越700年的时光,回到明代把自己想像成宋濂,“用第一人称复述求学的经历。”那么自己求学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 (1)用圈点批注法,划出描写作者借书难、求师难、求学路途艰辛和生活条件艰难的语句,好好地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2)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1)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2)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六、探究,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 1.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2.围绕课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设计一段正面劝勉马生勤奋学习的话,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并学习“现身说法以及对比手法的作用和好处,也更感悟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七、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2、古今异义 3、同义复词 4、一词多义 ⑴以:①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②介词:把,用(以衾拥覆;生以乡人子谒余;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 ③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④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 ⑤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之:①结构助词: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代词,指书(走送之) ③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④无实义(无鲜肥滋味之享) ⑤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 (3)、患:①担忧,忧虑,动词(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②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 (4)、故:①因此,连词(故余虽愚) ②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⑸道:①学说,名词(益慕圣贤之道) ②说,动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⑹至: ①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 ②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⑺质:①询问,动词(援疑质理) ②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 ⑻色:①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②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⑼、而:①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表修饰:(久而乃和) ⑽、或:①有时(或遇其叱咄) ②有的人(或以钱币乞之) ⑾慕:①仰慕(益慕圣贤之道) ②羡慕(略无慕艳意) ⑿虽:①虽然(故余虽愚) ②即使(虽人有百手) 5、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弯曲)4主人日再食(食:通“饲”,吃) 6、倒装句 (1)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动词后置。“之”代笔录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书这件事”。)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于)+名词(家)=介宾作状语是状语后置原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7、省略句: (1)、以是人多以书假(于)余。 (2、)余则缊袍敝衣处(于)其间。 (3)、撰长书以(之)为挚。 八、布置作业 1.作者家贫嗜学,乐而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想一想,并将它写下来。 2.背诵课文。 《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的含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古人的勤奋好学精神。 3、有感情地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梳通文意复述故事并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 【设计思路】 文言文一直是学习的难点,因为它的语言特点及字义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学生的思想包袱很重。教师可以以故事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阅读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这是一篇赠序。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致仕。第二年,宋濂至应天去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立,情真意挚,语重心长。(板书课题及作者。)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听录音,在老师的激导人下,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1、自由读课文,画出你不明白的字、词、句,小组内讨论解决。 2、积累常用文言词。 3、小组内找同学复述故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1、小组间交流,相互解决。 2、班上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师讲解故事内容,从感情人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宋濂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自己动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及时归还。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到了书馆,四肢冻得僵硬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1、读准字音: 嗜叩问叱咄俟负箧曳屣皲裂媵人馁衾烨然缊袍 (要求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若有错误及时纠正。) 2、说出下列词的意思: 无从:没有办法。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以是:因此。 患:担心,担忧。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叱咄:训斥,呵责。 穷冬:冬末。 沃灌:浇洗。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绲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旧。 3、小组同位间复述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求: ⑴一名同学复述故事,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⑵朗读课文采取多种方式,齐读、个人读、默读等。 五、研读赏析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学生阅读本段,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题目。 ⑴解释下面加粗字的意思。 嗜学:逾约: 假余:走: ⑵简洁地概括上述文段的内容。 ⑶作者学习的勤苦表现在哪些地方? 2、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作者在这一层中讲述幼时求学的情况。开篇就点“嗜学”,为全文奠定基调,“嗜学”和“家贫”是矛盾的,由此引出求学的勤苦。) 明确: ⑴喜欢、爱好;超过;借;跑 ⑵讲述“我”幼时求学的情况。 ⑶借书、手自笔录、天寒不怠、走送不逾期。) 六、梳理巩固 谈收获,整理笔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一再说自己求学之难,这与本文的写作意图是否相差甚远?作者到底想对同乡说些什么呢? 二、自主学习 师:自读课文第二部分,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识记难理解的字词并积累。 2、本段讲述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先前自己形成对比,试进行分析。 3、作者运用对比,引出说明的道理。 4、通过学习本文,你有何收获? 二、合作学习 1、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内交流。 2、班内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理解对比手法运用的作用 文中共有四组对比:“同舍生”的衣着与“我”的`有何区别作对比。 四、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同桌间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只学生能够说出本堂所学知识即可,不可要求面面俱到。) 《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二、作者简介 宋濂,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渐江义乌人)。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无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集》。 三、题目解说 1.关于东阳:浙江东阳县。与作者算是同乡(同一个省)。 2.关于马生,马君则。“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马君则是作者同乡人,在京城太学里读书。作者到京城后,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过作者,并写了长篇书信作为见面礼,文笔十分畅达。作者和他探讨学问,他语气平和而且神色谦逊。还对作者说他小时候用心学习非常勤奋,这真是个好学的青年。现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亲人,作者因此讲了自己求学的艰辛来勉励他。 3.关于“序”。这是一种文体,并非“序言”。序分为书序和赠序。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赠序:始于唐朝,唐宋以来,文人在送别时,常常以诗文相赠,有人把这些诗文集中起来,再作一篇序,就称之为赠序。后来,尽管没有什么诗文,只写一篇送别赠言的文章,也叫赠序,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 本文就是一篇赠序。 四、背景介绍 洪武十一年(1378年),作者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义乌)到应天(现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同乡晚辈马生拜见自己后所写。 五、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文朗读 六、再读课文,抓住重点字词意思,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七、作业设计。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合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3.媵人持汤沃灌。灌通盥,盥洗,洗手。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含义。 1.余因得遍观群书。余:古义:我。今义:多出的,剩下的。 2.录毕,走送之。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3.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液。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三)解释下列点字词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2.弗之怠。怠:放松,松懈。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大。 4.俟其欣悦。俟:等待。 5.缊袍敝衣。缊:旧絮。 6.礼愈至。至:周到。 7.腰白玉之环。腰:名作动,腰佩。 8.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 9.尝趋百里外。尝:曾经。 1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卒:最终。 1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借。 12.余因得遍观群书。得:能够。 1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益:更加。 (四)解释虚词“以”字的不同用法: 1.以衾拥覆(介词,“用”)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拿”) 3.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 4.以中有足乐者(表原因,“因为”) 5.补充: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 第二课时 一、熟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本文讲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读书求学的经历)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种经历:艰辛、艰难。 2.作者求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假借和笔录。 3.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些叙述中,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 4.课文第二段主要从哪些方面写拜师求学的艰辛? 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5.本文在内容上突出使用了什么手法?并举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意见:对比。如:老师的严厉与自己的谦逊形成对比,用富家子弟的的穿着与自己的贫困形成对比,求学的艰辛与自己的执著形成对比。突出学问、成就必须来自于勤奋刻苦的努力。 6.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极力渲染求学的艰辛。 7.作者远道求师,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的方式? 参考意见:这是一种尊师的表现,但最好能师生平等互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 二、总结 同学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朱熹也说得好:业精于勤荒于嬉。趁青春年少,努力学习吧! 三、作业设计 创设情境对话。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