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年级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
范文 | 三年级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 会认11 个生字和1 个多音字,会写8 个字。 2. 自主积累4 个以上词语。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了解课文内容,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 1. 会认11 个生字和1 个多音字,会写8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 课件出示《鹊蚌相争》的动画片,学生观看。) 2. 学生思考: 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问题? 还想知道些什么? 3.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自由轻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 2. 出示会认字字卡,指名认读。组词。 3. 同桌讨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评价。 三、精读课文。 1. 读读课文,你认为哪些自然段讲了鹊蚌相争这个故事?(3-6 自然段) 2. 精读3-6 自然段。 (1) 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认为有意思的地方画上“一”,不理解的词句旁画个“?”。 (2) 学生汇报。 (3) 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4) 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想想这一个自然段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这一段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吗? ③学生汇报。 ④老师指导朗读。 (5) 学生自主学习4-6 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①请同学们找出写鹊和蚌争论的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并评一评同桌读得怎么样? 练一练争取让自己读得更好。 ②自己读读第4-6 自然段,想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同桌讨论讨论,还是弄不懂就作个记号,待会儿提出来,大家解决。( 理解: 摆脱、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费力等。) (6) 学生汇报。 (7) 齐读第3-6 自然段。 (8) 试试看,自己能绘声绘色地把《鹊蚌相争》讲给大家昕吗? 3.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这篇课文还藏着一个故事,聪明的孩子们快找一找吧!(1 、2 、7 、8 自然段) 4. 请想读的同学自由地读读第1 、2 、7 、8 自然段,想想故事里都讲了什么? 比比谁说得最棒! 5. 你知道苏代为什么要对赵王讲这个故事吗? 四、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1. 自由读读全文,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些什么? 2.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鹊蚌相争的事情吗? 三年级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2一、复习、激趣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寓言故事。(板书:鹬蚌相争) 2、图片中哪个是鹬?哪个是蚌?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谁能用课题中的一个字来说明? 3、他们为什么发生争执?是怎么争的?结果又是这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故事。 4、开始学习之前,老师想看看昨天大家的预习情况。 出示词组: 伸出啄肉用尽力气威胁 合上夹住毫不示弱 没费力气一起捉住喜笑颜开 (1)、指名读词,相机正音。 (2)、齐读词语,边读边思考:为什么三排字的颜色不一样? (3)、那么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能读好吗?(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刚读了课文,谁能告诉老师他们为什么而争? (1)我们来看看第一自然段。这段文字抓住了鹬、蚌的什么来写?(板书:动作) (2)这么多动词把刚才鹬、蚌相争的原因描写得很生动,谁来演一演? (3)齐读感悟。 2、我们知道他们在用动作相争,那么接下来他们又是怎么样争的呢?请同学们默读2-3自然段,告诉老师这两段内容抓住了什么来写的?(板书:语言) (1)指名读句子。 (2)分角色朗读,体会“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内在含义。 (3)争出结果了吗?他们还会怎么样争执呢?谁来说一说? (4)相机板书:两败俱伤。 (5)鹬跟蚌就这么相持着,你不让我,我也不让你。夜幕降临,他俩还在僵持着,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没有人愿意先放手。最后让渔翁捡了一个大便宜,所以这个成语的后半部分就出来了——渔翁得利。 3、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4、课件出示故事,相机询问:“什么故事能化解一场战争?”(生自由说,能够复述课文内容即可) 三、拓展延伸 1、多年以后,鹬和蚌的子孙在一次在河边相遇。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儿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续写,期待你们的精彩故事。 四、布置作业 1、续写《鹬蚌相争》。 2、把这个故事回家讲给家人听。 三年级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3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郑人买履》《叶公好龙》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懂得宽容、谦让,与人和谐相处。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认字3个,写字3个。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寓言、悟出寓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寓言。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寓言、悟出寓意是重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寓言是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 1.抢答:说出下列图片所表示的故事的题目。(课件依次出示四张寓言图片) 2.这四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1.今天我们再学习一则寓言《鹬蚌相争》。 2.师生共书课题,随机强调“鹬”书写时的间架结构。 3.同学们,看着课题这四个字,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什么是鹬?什么是蚌?(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自己猜哪个是鹬,哪个是蚌,并说出理由。) ②《鹬蚌相争》出自哪本书?(问题抛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看课文旁边的小资料。) ③鹬和蚌为什么争? ④怎么争? ⑤争的结果怎么样?……(答案全在课文中,只要我们能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读通读顺。 第一关:我能读正确: 1.逐句指名读,正音后齐读。 2.对子互读,纠错。 第二关:我能读流利: 1.男女生代表赛读。 2.男女生赛读。 三、感情朗读,感悟寓意。 第三关:感情朗读我最棒。 1.怎样才能将这篇文言文读得有感情? (①先理解文言文②注意停顿,读出文言文的音韵美。) 2.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 3.回顾五年级上册的金钥匙:学习古文要一边读一边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不必一字一句地直译。 4.运用金钥匙:①对子文白对读。②师检查:师读译文,生读古文。 5.给出停顿,生自主练习读一遍,要求读得有感情。 6.教师与自高奋勇者赛读,师生互评。 7.抛出第二把金钥匙:想象自己是文章中的(或与文章相关的)角色,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读一读。 8.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鹬和蚌。(气势汹汹的、气急败坏的、蔑视对方的……) 7.小组内练读背诵,分角色带动作背诵表演,一组展示。 8.如果你是鹬或者蚌,此时此刻,你心里是怎样想的?揭示寓意。(完成板书) 9.短短一个小故事,却告诉我们如此深刻的一个道理。而且,这个故事还平息了一场战争。关于鹬蚌相争这个寓言的一个小典故谁知道?(讲述典故) 四、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短短59个字的小故事就平息了一场战争,没有费一兵一卒,却使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免于生灵涂炭,得以安居乐业。这就是中国寓言的魅力,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像这样的故事还想不想读? 2.出示“狐假虎威”图片,拓展阅读文言文《狐假虎威》,给出停顿,提示用上今天的金钥匙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推荐书籍:《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4.布置作业: ①用现代汉语续写这则寓言。 ②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选择一篇最喜欢的,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下周五举行寓言朗读比赛。 三年级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 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 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 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 生字词语卡片。 2、 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 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 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 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 赵国 燕国 罢兵 懒洋洋 劝说 夹住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鱼翁占便宜 5、 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 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 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 学习会写字。 1、 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 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 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 说说你的发现。 5、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 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 书写评价。 作业: 1、 读课文。 2、 写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 听写生字。 2、 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 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 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 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 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 朗读感悟 1、 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 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 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 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 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 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 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 指导朗读。 (8) 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 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 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 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 分组说说故事。 4、 指名说故事。 5、 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 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 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 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 读课文。 2、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三年级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抓住两处重点语段进行朗读、想象、评说,明白“双方相争、互不相让,结果可能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的道理。 课前游戏 1、看图片猜故事题目,复习寓言的特点 2、历史故事揭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认识“鹬”“蚌” 1、揭题,认识鹬和蚌,了解其特点。 2、引导读文:鹬蚌相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赶紧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毫不示弱(音、形、义、读好词语) 2、夹住(选择字义,确定多音字的读音) 3、词语串教学,读准、读好,并加以记忆。 4、回忆词语并选择词语填入句子。 5、引导学生发现填空的三句话和课文之间的联系,从而感知故事情节,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学习起因 1、我们先来看看故事的起因,鹬是怎么啄,蚌又是怎么夹的?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看到当时的情景吗?请你读一读,练一练。 2、指名读,评价指导,齐读。 3、小结板书:这一啄一夹,鹬和蚌之间的争斗就开始了! 四、聚焦“相争” 1、鹬和蚌是怎么争的呢?请大家认真读读第2、3自然段,分别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2、聚焦“威胁” 1)“威胁”:怎么理解?(吓唬、恐吓) 2)看看鹬是抓住什么来威胁蚌的? 3)把自己当做那只鹬,赶紧威胁一下蚌吧!自己练练,指名读,加以评点。 4)结合语境,想象鹬的心情,再次朗读。 3、聚焦“毫不示弱” 1)像刚才那样把自己当做蚌,毫不示弱地跟鹬争一争。练习朗读。 2)朗读评点(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3)分角色朗读。 4、抓住“相持”一词,引导学生想象鹬和蚌还会怎么争呢? 1)同桌合作练说 2)创设情境,指名交流 3)小结:再这样争下去,鹬就会——蚌就会——,用个成语来形容就叫—— 五、学习相争的结果,感悟寓意 1、正当双方相持不下、筋疲力尽时,渔夫来了!结果如何呢?请女生一起读。 2、瞧这渔夫,他为什么这么开心呢? 3、小结板书:渔翁得利 4、齐读体会 5、写话练习:同学们,假如你看到了这一幕,你想对鹬和蚌说什么呢?请你想一想,写一写,组织交流,加以小结。 6、回扣开头:这就是苏代讲给赵王听的故事。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就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现在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了吗? 7、小结:一个小故事还化解了一场纷争,真是——小故事,大道理;小故事,大作用! 六、布置作业: 选择阅读练习中的寓言故事,会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寓言) 啄夹 威胁毫不示弱 渔翁得利 三年级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根据寓言解释“矛盾”。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 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懂得懂得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矛与盾》,从这则寓言你明白一个什么道理?生回答。 师:知道说话要实事求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齐读课题。 师:念得真准,尤其是“鹬蚌”你也念准了,课题中“鹬”字最难写了,谁来讲一讲,你打算怎么样记住它的? 生:我也有个好办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换个“矛”,右边站只“鸟”。就念“鹬”。 生:把橘子的木换成鸟就是鹬 师:你的方法非常简单,你俩都很会记生字。 从课题《鹬蚌相争》看,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生:“争” 师:故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探究竟。 过渡; 俗话说:“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起跑线就无从规划自己的行程”,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也要有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请看大屏幕。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做事要权衡学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根据寓言解释“矛盾”。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 过渡:目标明确了,但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读通它,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课文,看自主读识 三、自主读识 (1)、自由读课文,力争在短时间里读通、读正确课文。 (2)、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识记课后生字。 过渡:同学们读写非常认真,学习就得这样。下边我们就做个小游戏检测一下你的学习效果。快乐大转盘谁来转 四、快乐大转盘——字词认读 师:快乐大转盘谁会写?大家写 生:快乐大转盘我来读?指名读。 曝 喙 箝 师:读的声音洪亮,语音标准。 师:快乐大转盘谁会写? 生:快乐大转盘我来写 师:大家写 蚌 曝 鹬 喙 译 同桌对改。 师:快乐大转盘谁会读 ? 生:快乐大转盘我来读。指名读课文。 同学们第一步你们掌握的太棒了,你们非常有能力,那就通过自己的力量和小组的力量去把这个故事读懂吗?请看合作读议,探究古文。 五、合作读议,探究古文 1、联系上下文,参考译文,弄懂这个故事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可以也可以向组内同学请教。 2、你知道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吗?从哪里知道的? 3、小组里有感情的朗读。 4、选出代表准备汇报。 注意:一定先自己学,时间为6分钟。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能力强。 六、 展示成果,体验成功快乐 过渡:各位小队员,代表选好了吗,想不想展示一下你们的交流成果啊?哪一组代表敢第一个站起来读? 师:他读的时候大家认真听,听他有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读完后请后边一组作评价。 1、检查朗读情况,适当指导。 一组比一组读的话,哪个小组把这篇古文的意思弄懂了?能把这个故事简单明白地讲给大家听吗? 2.讲故事以检查学生是否读懂。前两项任务我们完成的很好,下面我们就来理清课文。 3、归纳条理 从课题《鹬蚌相争》看我们知道围绕“争”来讲的。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吗?从哪里知道的。 以“我知道《鹬蚌相争》------是------,从课文这句话知道------”的句式说一说那么它们是怎样争的呢? 生回答 (1)我知道《鹬蚌相争》“争”的原因:为利害相关又各不相让。从课文这句话知道鹬啄蚌, 蚌夹鹬 (2)生:我知道《鹬蚌相争》“争”的过程: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师:你知道鹬和蚌为什么会这样说吗? 生:鹬知道蚌要喝水,如果蚌不张开双壳,只能期待下雨,一连两天不下雨,蚌就会被渴死,鹬是抓住了蚌的弱点了。蚌也知道鹬挨上两天,它也会饿死,也抓住了鹬的弱点。 师:你们了解了鹬蚌的知识,真是个注重积累的同学。 有没有同学来来模仿一下怎么读这两句,找同学读一读鹬蚌相争的厉害劲儿。同学推荐两位灵牙利齿的同学来读一读这两句,语气要坚硬冲撞一些,读出气势汹汹,毫不退让的感觉。生读 男生齐读。(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天立地的泰山。) 女生读(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我好想看到了两者相争的情景) (3)我知道《鹬蚌相争》“争”的结果:它们俩都被渔夫捉走了。从课文这句话知道两者不肯相舍,渔翁得而并禽之。 小结:鹬想啄出蚌的肉,却被蚌夹住;蚌如果放开,就会被鹬吃掉,不敢放开。各自的处境也让他们发生了冲突,结果是二者捆绑在一起,,这给渔翁一个好机会,不费吹灰之力,一下子斩获一蚌一鹬。 4、看着大屏幕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七、评价事物,感悟道理 1、对于渔翁来说大有收获,对于鹬与蚌来说就叫两败俱伤啊。 (1)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都想从中的到利益而互不相让,结果谁也没有得上,却让渔翁捡了个大便宜。 (2)、那你们认为鹬和蚌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鹬和蚌之间彼此争斗,不可调和;鹬和蚌各自的愿望与各自的处境互相冲突,无法解决。 2、从两败俱伤的这个结果来看,受到教训鹬与蚌。 鹬和蚌在不肯相舍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请同学们把你的话写在练习本上。 生:鹬放开蚌的肉,蚌放开鹬的嘴。 生: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让一步海阔天空,一味的互相钳制往往故此失比,让他人钻了空子。 生: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 师:这叫做把书读活了!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大家完全读懂了。 3、学了这则寓言故事你知道了什么道理?(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 后人从这个故事提炼出了一个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从它们所受到的这个教训,我们可以总结出: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让我们做一个心胸开阔的好少年。 4、让我们敞开心扉再次走进课文。全体朗读‘ 上一节我们知道矛盾指的是言语和行为自相抵触的现象。这则语言的矛盾指的是什么呢? 这节课的矛盾指的是为了保护某方面的利益而失去了其他的利益。 过渡:故事我们学完了,哪一组能把故事复述下来,给你1分钟时间小组准备。 小组叙述故事。 小组表演 师; 两个小组表演的太精彩了,不仅把故事完整的再现,鹬和蚌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从中得到启发。 八、请同学们看一段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战国的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自己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摩擦。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苏代讲完了《鹬蚌相争》的故事后,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赵惠文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你知道苏代用什么办法让赵惠文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九、课堂检测 千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2)班的孩子也 得到一个深刻的教训: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别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让我们把这个教训继续流传,警示所有的人。我们一起来背课文。我们一起填一填 十、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今天的故事,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们都会====权衡得失、互相谦让。我们今天学的“鹬蚌相争”这样短小而生动的故事,故事中又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寓言故事还很多同学们可以去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给予自己的人生一定有很大的启发。 板书设计: 鹬 蚌 相 争 鹬 互不相让 蚌 权衡得失, 相互谦让 三年级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舒适”“心旷神怡”“踱步”“钳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4、领悟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 (课件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呀,都猜对了!瞧,电脑博士奖励我们一本书作为奖品。(课件出示一本书。)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 (“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指名说或齐答。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 (先学故事,再学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相争”写在下面。)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读得正确吗? 3?读词记形: 鹬:“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鸟,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左边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矛”字,下面不是“同”,可要仔细观察了,是同字框里加“八”“口”。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作业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会比老师写得更好! 蚌: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啄: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钳:什么意思?做一做这个动作。能用这四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钳鹬。) (板书:啄 钳)过渡: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鹬和蚌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 (二)读故事。 1、过渡:故事的发生都有时间、地点。 (1)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2段。 (2)指名汇报。 (3)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方,我们应该怎样朗读?(引导学生带着一种欣赏陶醉的情感,用优美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边读边想象这幅迷人的画面,想象水鸟和河蚌们的自由自在。) (4)指名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2、了解故事是怎样发生的。俗话说有果必有因,那么它们相争的原因是什么呢? (1)默读课文第3~5段,然后与周围同学交流在朗读中的发现。 (2)全班交流,了解: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是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进入梦乡的原因。正因为河蚌张开了蚌壳,又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一种享受的语气,读出河蚌的舒适惬意、心旷神怡,读出鹬鸟看到鲜嫩的河蚌肉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3、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讲读第6~12段。 (1)过渡:由此发生了鹬蚌相争的故事。此时,它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怎样的呢?哪几段进行了描写?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后评议,是否读出了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后悔。 (2)它们相争的时间有多久呢?用“——”勾画句子(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时间慢慢地溜走了,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学生读句子,结合课文插图,想象鹬蚌相持的画面,感受相持时间之久。 (3)此时,在你们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吗?指名说: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小组合作找原因,再全班交流。 (4)指名读9~12段,男女生对读,师生分角色读,或两人一组,边读边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再指派代表上台表演。课件(小黑板):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河蚌反唇相讥:“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让学生反复对读,感受它们的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引导学生从鹬蚌的心理和语言描写中了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们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 (5)猜一猜: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 4、是这样吗?齐读第13、14段,学生谈收获。教师相机板书:渔夫得利5?快速默读课文,梳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怎么判断的? (三)明道理。 1、发散思维,同桌说一说。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渔夫提走了鹬和蚌,心想:。这时的鹬和蚌垂头丧气,鹬心想:,蚌心想:。 2、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合作讨论、交流,再全班分享。 3、小结: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三、拓展延伸 1、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燕策二》,这是原文,读一读吧!(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原文。)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四、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作业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