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司马光》第2课时教学设计 |
范文 | 《司马光》第2课时教学设计(通用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司马光》第2课时教学设计(通用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光》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1【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司马光和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司马光举石砸缸救出了小伙伴。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并从中受到启发。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救人的情境,在再现的情境体会中,感受到孩子落水的危险,体会时间的紧迫,知道司马光砸得正是时候。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拓展整合教材,在多元的材料中走近司马光。 【教学过程】 一、学习巩固,导入新课: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注意做到有针对性,容易出错的字多读,生字掌握不好的同学多读。) 2、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让学生自主选择,在感兴趣的基础上读。) (上课一开始,让学生感受本课的愉悦,尊重他们的主体选择,给他们一个轻松的环境,为他们的学习营造一个自由空间 。) 二、学习课文3~5自然段: 1、学习第三自然段: 导言:上一节课我们学到了司马光和小朋友一起在花园里玩,他们玩得很开心,可你们知道吗?玩着玩着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⑴ 学生听师范读第三自然段。 ⑵ 让学生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交流,指出事情是: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缸里。 ⑶ 请你们认真的再读课文,告诉老师和小朋友这个孩子掉进水缸有什么危险? 重在引导学生通过结合水缸的大和水很满来得出小孩子的处境很危险。 ⑷ 指导朗读。师:从你们的回答当中老师知道了小孩子的处境的确很危险,老师也感到了你们很担心缸里孩子的安全,请你结合自己此时的心情,把这段课文读一读。(指导读出担心的语气) 这是一个缓缓牵引的环节,让学生在初步的理解中在略带忧愁的感觉中,知道这个孩子落入水中的危险,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下面更好的体验紧张情绪的环节做铺垫。同时,本环节尊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注重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心理体验来学习课文。 2、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言: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的担心,你们是一群心地善良的孩子,急他人之急,很想帮助缸里的孩子。他的朋友也很想帮他,可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他们慌了。 ⑴ 让学生感受本段文字。师:请你们自由读第4自然段。 ⑵ 请学生说出别的小朋友的行为。师:请同学们说说别的小朋友都是怎么做的。 ⑶ 引导学生体验当时慌乱的情景。师:老师听了你们的发言知道了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现在请你们同桌讨论:他们慌了,叫着喊着,可能叫些什么,喊些什么?先在位子上演一演,而后上台来表演。 ⑷ 学生表演,全班师生对表演做评价。 (表演再现了当时慌乱的情景,让学生再次感受紧张的情绪) ⑸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独特体会。师:同学们,事情发生的这么突然,别的小朋友又都慌了,此时读这一段,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⑹ 指导朗读。师:你们真是富有爱心的朋友。有的担心,有的难过,有的感到紧张,有的感到害怕,怕缸里的孩子有危险。现在就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本段。(作好朗读评价) 如果说上一个环节学生对于紧张的体验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话,这个环节的设计则是让学生的这种感觉浮出水面,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情势的紧张与危险,让学生走进了当时的现场,现在学生的心情已被紧紧的提了起来,对人物的担心程度也越来越深。表演的使用让学生更好的走进了课文,理解了文中的语言,并内化了文中的语言文字,很好的体现了文本对话。 3、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言:怎么办?我们都在心中为那个孩子绷紧了一根弦,现在越来越危险了,别的小朋友的慌乱帮不了他,得有人救救他。在这个时候事情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 ⑴ (感受文字,找出砸缸动作)师:请你们仔细读本段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砸缸的动作。 ⑵ 出示卡片,检查问题1完成的情况: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卡片上把动作标出来) ⑶ 引导想象司马光砸缸情形。师:再 读读本句话,请你们认真想想:为什么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而且砸了好几下?当时可能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⑷ 学生说自己想象的当时的情形,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⑸ 展示课件补充学生的想象。师:让我们回到现场,看看司马光是怎样救出孩子的。 (出示司马光砸缸的课件,让学生观察,再次感受砸缸情景) ⑹ 发展求异思维,引导想象。师|:司马光急中生智,用自己的办法救出了缸里的孩子,假如司马光当时不在现场,是你们在那,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别的办法救缸里的孩子? ⑺ 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 ⑻ 引导方法比较。师:你们都很有自己的见地,在这么快的时间里就想出了办法,现在请你们把自己的办法和司马光的办法比,看看在当时的情况下哪种办法更好一些? ⑼ 引导得出结论:方法是可以,但时间不允许,情势紧张,容不得时间耽误,在特定的情形下,举石砸缸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司马光急中生智,举石砸缸,救出了孩子,他砸得正是时候。 ⑽ 指导朗读本自然段。 (师:你们都明白了司马光砸缸的妙,砸得恰是时候,现在请读读本段课文,注意读出司马光的果断与机智,把自己对司马光的感受也读出来 。) 在想象中让学生体验了当时救人的紧张情形,让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特体会,关注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在学生感受到情形危险后,把救人的任务交给学生,使得他们自然而然的在心中升腾起要救人的正义感。在此情况下,让学生说说你还有什么办法自然是水到渠成。在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又补充了对原文的理解。 4、学习第六自然段: 导言:司马光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救了缸里的孩子,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大家到此都松了一口气,我们一起怀着高兴的心情读读本自然段吧! ⑴ 读第六自然段 ⑵ (说话练习)师: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是那个被救的孩子或是旁边的人你会跟司马光说些什么)? ⑶ 一人扮演在场的人,一人扮演司马光,互相交换角色说话。 历经了紧张救人阶段,此时心情总算能徐徐平缓,轻轻松口气了,由救人的高潮到得救的平缓放松,学生经历了又一个情感体验,交换角色说话很恰当的让学生找到了心理宣泄口,同时也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不管学生会说些什么,那都是他们在这一节课上的情感体验所得。 三、拓展练习 导言: 师:生活中我们有的时候难免遇到危险,这个时候我们自己要沉着冷静,我们不能等着别人来救自己,要学会自救。 1、讲述断臂自救的故事。 2、出示游泳溺水自救的常识,让学生自己读。 思维角度的转换让学生由救人的意识转成自救,这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在所学中得到另一种生成。 四、课后延伸 课文中的司马光的沉着冷静只是我们了解到他的性格的一个方面,要想更好的了解他,课后可以和家里人一起看看《司马光教子俭朴》、司马光简介, 《资治通鉴与司马光》等文章,而后写上一句话的司马光。 课后的延伸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也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司马光,由面到点,引导学生丰富司马光的人物个性。 附:《断臂自救的故事》 拉斯顿是美国(时代)周刊选出的本年一季度最出色的人材。他自己的和关于他的事迹的网站在短短3天就被点击近百万次。从生存的勇气到断臂自救的方式,他给人类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2003年4月25日,一向爱好登山探险的美国阿斯彭市27岁的青年亚伦.拉斯顿一个人来到犹他州蓝约翰峡谷登山。蓝约翰峡谷位于犹他州东南部,风景绝美但人迹罕至。 拉斯顿在攀过一道3英尺宽的狭缝时,一块巨大的石头挡住了去路。拉斯顿试图将这块巨石推开。巨石摇晃了一下,猛地向下一滑,将拉斯顿的右手和前臂压在了旁边的石壁上。 忍着钻心的剧痛,拉斯顿使劲用左手推巨石.希望能将手臂抽出来,然而石头仿佛生了根一般纹丝不动,在做了无数次次努力之后,精皮力竭的拉斯顿终于知道.单凭自己一人绝不可能推动巨石.只能保存精力等待救援了。 然而,在接下来的数天里,别说是人,就连鸟也没见飞过一只,他就这样吊在悬崖上。没有事物,拉斯顿每天只能喝水,到了4月29日,壶中的最后一滴水也被他喝光了。 5月1日早晨,饥肠辘辘、浑身无力的拉斯顿从睡梦中醒来时终于明白,他所在的地方太过偏僻,即使有人知道他失踪报譬,救援人员也不可能找到这个地方。 再等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想活命的话只能靠自己了。拉斯顿心里清楚,把自己从巨石下解放出来的惟一办法就是断臂。而除了筒单的急救包扎,他并不知道如何进行外科自救。 拉斯顿清理了一下手头的工具──一把8厘摩长的折叠刀和一个急救包,没有麻醉剂,没有止痛片.没有止血药,超常的疼痛和所冒的风险可想而知,不过拉斯顿已经别无选择了。 由于稻子过钝,在难以形容的疼痛和失血的半昏迷中,拉斯顿先折断了前臂靠近手腕处的挠骨,几分钟后又折断了手腕处的尺骨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一个小时。 之后拉斯顿用登山锚将一根绳子固定在岩壁上,用左手抓住绳子,顺着岩壁滑了下去。之后跌跌撞撞的做了大约7英里路,两名旅游者发现了他,报了警,他得救了。他是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自己拯救了自己。 《司马光》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2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富含情趣的朗读形式,让学生熟读背诵文言文。 教学难点: 通过学法迁移,让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 2、板书课题:司马光齐读 3、提问:知道司马光姓什么吗? 他姓司马,是一个复姓。 4、指导书写“司”字。 让学生观察。想写好这个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里边的横和口要写在框外。 5、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司马光有哪些了解?用一两句话给大家介绍一下。 6、指名答。 他是北宋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小时候有砸缸救人的故事。 二、了解学情 1、提问:昨天预习时,你发现这一课和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呢? 2、指名答,归纳总结。 字数比较少,内容很短 特别难读,读后还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篇文言文,和以前学的现代文不一样; 有些字右上角还标有数字。 3、那你知道这些数字有什么用? 对,下面就有这个字的解释,这是一个很大的发现,如果不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就可以往下看注释 三、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练读,要求碰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解决难读字音,提问:你觉得哪些字音比较难读? 出示生字,谁愿意来当小老师,带大家来读读这些生字呢? 3、指名领读 4、比较“瓮”和“缸”。 出示两者不同的图片,解释这两种都是装东西的容器,只是在形状上有所不同,你发现了吗?收口为瓮,敞口为缸。 5、这些难读的字音你都会读了,相信这个难读的文言文也会读了,那么谁愿意第一个站起来展示读一读呢? 6、指名读。提示: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来。指导学生根据魔法小棒读出停顿 7、再指名读,最后齐读一遍。 四、理解感悟 1、了解起因‘群儿戏于庭’ 2、学生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以‘戏’字引出组词法 4、感悟运用“于” 提示:在庭院里嬉戏,古人说是“戏于庭” 如果在田野里嬉戏,古人会说“戏于野” 如果在庭院里学习,古人会说“学于庭” 5、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你觉得他们的心情一定特别开心。指导朗读这句话。 6、过渡:正玩得开心时,突然发生了什么事呢? 7、学习经过 8、出示句子: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9、学生自由练读。 10、思考:句中意思不懂的字怎么解决?你有什么好办法。 11、指名答。归纳总结: 12、组词法、注释法、联系上下文等。 13、根据这些方法自学理解不懂字的意思。 14、个人汇报交流。 15、重点学习代词“之” 这里指瓮,可以联系上文理解。 若持石击缸破之,那这“之”指的就是缸 若持石击鼓破之,那这“之”指的就是鼓 小结:原来后面这个之就是指代前面的词语。 16、不懂字的意思都明白了,那句子是什么意思就不难理解了 17、学生自己试着翻译这两句话。 18、同桌相互练习讲,再指名讲。 19、再指名有节奏地读。持石击瓮加快语速 沉着冷静 机智勇敢 20、指导背诵。 出示提纲: 群儿( ),一儿( ), ( )。 众( ),光( ),( ),儿( )。 六、拓展延伸 1、运用本节所学理解字的方法,同桌合作,读懂古文。 2、出示《道边李苦》 3、学生自学,汇报交流文 《司马光》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3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新课《司马光》。(生齐读)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著有《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写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⑶标出课文有几小节。 4、师检查读文情况。 ⑴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⑵出示带点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 ⑶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规律。 2、师范写,学生观察,练写。 3、展示、评议。 四、积累词汇 1、再读课文,找出课文表示数量的词。谁再说说几个这样的词语?(自由说) 2、读读说说,看谁说的多?如:司──司机公司司仪…… 给“慌、假、别、吓、块”组词。分小组讨论、积累,再大组比赛,指定时间内,看哪组组词最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走迷宫:出示课件,学生分组依次认读生字,全部读完方可走出迷宫。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⑴引读第一小节。 ⑵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⑶“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 (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小结: ⑴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⑵指名读,想一想:他是谁? ⑶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⑷读第二句,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读清楚。(学生自由读。) ⑸花园里有什么?(自由读。) ⑹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水缸究竟有多大?缸里的水多不多? 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把缸大水多读出来吗?(生练读、评读) 3、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⑴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⑵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 ⑶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用着急的语气读读。 (学生练读、评读) 4、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⑴小朋友们都怎样了?“慌了”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读,用“──”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⑵交流汇报,师板书:小朋友慌了叫喊跑找(分析字形) ⑶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试着叫、喊) ⑷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学生练读,评读) 5、学习课文第五小节: ⑴司马光是怎样表现的?(自由读) ⑵出示句子: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哪句话好?为什么?(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⑶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拿起使劲砸 ⑷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做动作。 6、学习课文第六小节 ⑴指名读,想想结果怎样? ⑵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三、读中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 2、背诵课文。 ⑴指名看图叙述故事。 ⑵同桌合作背诵。 ⑶自由背,喜欢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⑷指名背诵全文。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出什么办法救人? 《司马光》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4《司马光》这一课,讲述了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沉着冷静,用水缸旁边的大石头砸破了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 教学方法 看图读懂课文法合作探究法自主识字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和小朋友。 4、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支脑筋发明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同学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勇敢聪明的小朋友。 教学难点 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 2、简单介绍: 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我国此宋时期的历史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二、看图 1、出示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同学能从图中看出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小朋友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小朋友正伸手去扶那个小朋友,其他的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喊着,有的找大人。 2、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同学1:爬出来的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同学2:是谁救的掉进水缸的小朋友,他是怎样救的?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画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要多读几遍。 2、读准生字和会认字的音。 ⑴自身借助拼音读生字和会认的字。 ⑵同桌小伙伴互读、线纠正。 ⑶抽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 ⑷做猜字游戏,激发同学学习兴趣,巩固字音。 ⑸电脑出示词语的演示文稿: 小朋友吓哭没有假山慌了喊叫 举起砸破救人古时候司马光一块石头 3、再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 4、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读的字音是否准确。 四、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段: ⑴指名读第一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⑵电脑出示插图;让同学根据图中人物的穿载来理解:“古时候”这个词语。 2、学习第二段: ⑴指名读第二段:从他的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⑵教师提问: ①他指的是谁?(他指的是司马光) ②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 ③教师鼓励同学能够联系上下文考虑问题。 ④借助图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和是怎样的一口缸。 ⑶指导朗读: ①教师范读第二段,要求同学认真听,听出什么了?(教师在读时注意突出“大”和“满”字) 生:我听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缸,缸里装满了水。 ②同学自由练习朗读。 ③指名读这段;读后同学评议。评议时同学们先可以说说他哪儿读得好!然后说说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最后他自身的体会读出来。 ④由于本段的第二句是个长句,不容易读的教师再范读,让同学注意看清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⑤同学自身练习朗读。 ⑥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⑦指名读,集体纠正。 3、学习第三段: ⑴指名读课文,听他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⑵提问: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全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们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⑶理解:“一不小心”的意思。(就是没留神掉进大水缸里。) ⑷应该怎么读呢!同学们自身练习朗读这段。 ⑸指名读,大家评议。 ⑹必要的时候教师范读指导。 ⑺提问: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没留神掉进了大水缸里。启发同学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呢!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十分紧急,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假如不急时救上来就会有生命危险。 ⑻过渡语,就在这紧急时刻,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五自然段。 4、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⑴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同学自身轻声读这段,读后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表示小朋友动作的词语。 ②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么想的? ③小组汇报得出结论:让他人来帮助,我这么小,没有方法,有的吓哭了,不知道怎么办。 ④为了让同学理解:“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的局面,教师提问: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随时有生命的危险,假如你也在场,那都慌起来了是什么样子?请同学扮演当时的局面。 ⑤教师指导同学有语气地读好这段。 ⑥过渡: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就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⑵学习第五自然段: ①自身读读第五自然段,考虑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画出司马光动作的词语。 ②请同学看图,并模仿司马光的动作。 ③师:司马光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怎样做才叫“使劲”砸呢!再请同学们做动作。同学在扮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④教师指导同学读后四、五段。 5、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⑴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 提问: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一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示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示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小朋友?组织同学讨论交流。 ⑵自身与司马光的比较: ①提问:同学们也动脑筋想一想,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还有什么方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呢?同学讨论后全班交流。 方法一:用梯子爬到缸上,把小朋友拽上来。 方法二:找一根长竹竿,让小朋友抓着竿爬上来。 方法三:去喊大人,让大人把他救上来。 方法四:可以找来抽水机把水抽出来。 方法五:可以拿来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②提问:大家想了不少好方法,现在我们比较一下,司马光的.方法和大家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③教师演示复动投影片:小朋友被大人从缸中拉出来,人离开水。 教师板书:人──水 ④请大家想一想:用梯子、用竹竿,拿绳子,喊大人救小伙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⑤教师再一次演示“人离开水”的复动投影片。 ⑥司马光用的方法与我们的有什么不同呢?教师演示:水从缸中流出,小伙伴得救。 过渡:这样水就离开了人,小朋友得救了。 ⑦从这样事情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小朋友?小组讨论后交流。 ⑧师总结: 你们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用梯子,用竹竿、拿绳子、喊大人都是让人离开水,但时间又来不和。而民光急中生智砸摃救人,没法让水离开人,这是反向思维。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 6、学习第六段: ⑴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你们高兴吗? ⑵请同学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6段。 五、发明性的思维训练 师: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就在这时候,假如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们会说些什么呀!请同学分角色演一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巧记本课6个生字的字形,了解字义。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词。 3、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的字形和字义。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词。 教学难点 1、巧记本课生字的字形。 2、正确地书写“那、都、到”这几个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司马光这篇课文,司马光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呢? 2、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二、学习生字的音形义 1、巩固生字、词的读音: ⑴自身认读生字。 ⑵同桌互读生字、词。 ⑶抢读生字词卡片。 2、巧记字形、理解字义: ⑴让同学自身动脑、选择自身认为最巧妙的记忆法记忆。 ⑵同桌小伙伴互相说一说。 ⑶请小组汇报或让同学当小老师讲解。例如: 吓:同学用形声字的方法记“吓”字。为什么是口字旁呢?可让同学做出受惊吓的表情,体会人受惊呀时往往会不由得张大嘴,所以是“口字旁”。组词:惊吓,吓一跳。 ⑷指名抽读生字词卡片,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三、书写生字词 1、先自身观察每个字词卡片,巩固生字的音表义。 2、在书上独立书写6个生字,提出难写的字。 3、同桌同学相互评改! 4、同学提出比较难写的字,教师重点指导“到、那、都”这3个字。 5、同学在书上的第二个田格中练习书写生字。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同学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6、同学写完后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同学作业,大家相互评改! 四、巩固练习 1、同学独立书写生字和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五、教师小结,朗读全文 《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 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有难度,因为这是他们与文言文的正式相遇。在做这篇 文的教学设计的时候, 个立足点便是立足三年级,关注学情。 在本节 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 次与文言文接触,重要的 点就是要解决朗读,通过教师的两次范读,示范正音以及词句间的停顿,帮助学生熟悉古文的语感,让学生感觉自己可以从容面对,感觉舒服,从而愿意去亲近古文。之后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经历多次朗读后,几乎可以背诵,至此,完成 后的 题要求。 方面,学生在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另 方面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弘扬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兴趣。所以在 堂上推荐了 篇简短的小古文《孔融让梨》,同样也是学生熟悉的故事,让学生学以致用,保护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 后推荐了两篇带有故事色彩的小古文, 是司马光的另外 则小故事, 是稍微长 点的学生熟悉的古文,让学生自读自赏,体验阅读的乐趣,激活继续深入了解的愿望。 反思这节 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从教学的方面上, 个环节——朗读,本班学生从低年级就有进行经典诵读,如《论语》、还有本学期的《道德经》,学生对于古文并不是 张白纸,若是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试读,随后再是老师的范读、带读,给学生较为充分的自学自悟的空间会,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效果会更好;其二,在于 文的讲解上,比较零碎,讲解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做到以读代讲。若是换为 个问题“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进行汇报,抓住学生的 堂生成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收获会更大,对于 文的理解会深刻;其三,在板书设计方面缺少故事“结果”的呈现,板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简洁的语言、符号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本节 上缺少司马光破瓮的结果,简单的故事情节呈现,再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助于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 讲故事,从而达到本节 的另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学有所获,但如何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如何培养质疑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寻找出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方面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努力。 《司马光》是六年制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5节,写的是司马光小时候急中生智砸缸救人的故事,说明司马光小时候聪明、果断,遇到紧急情况镇定、沉着,能动脑筋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根据课文的特点和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教学中抓住“慌”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能取得牵一字而动全篇的效果。 一、“慌”中知险情 在导入新课后提问:课文哪一部分写“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水缸里去了?让学生读读第二节,接着问:当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的时候;其他小朋友都怎么样?他们为什么都慌了呢?学生们不难理解,是因为缸里盛满的水会把那个小朋友淹死的。至此,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险情已发生了。 二、“慌”中品形象 险情发生了,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这时,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说话。再边读课文第三节边思考:别的小朋友“慌”成了什么样子了?划出课文中说明小朋友都慌了的词语(叫、喊、跑、找)。然后指导学生用慌张的语气齐读课文第三节。这样,能使学生凭借这一具体的语言环境。比较深切地理解“慌”字的意思。之后,又让学生细读课文的第四节,接着问:别的小朋友都慌了,那么司马光又是怎样的呢?(司马光没有慌)紧接着又进一步让学生讨论:司马光为什么没有慌?当时他心里会怎么想的?他想出了什么办法?在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后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提问:哪个小朋友能根据课文中的插图,想象出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情景?至此,司马光在险情面前临危不惧的形象,一个“挥石救人图”就会深深地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 在学生们已经大致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别的小朋友在险情面前都慌了,而司马光没有慌,他在想办法,并且想到了用石砸缸的办法。司马光救人的办法与别的小朋友叫着、喊着去找大人的办法,哪种好?为什么?那时候只有用这个办法才能救那个小朋友吗?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迸发求异的火花。在学生们进行充分而热烈的讨论后,使他们明白,此时只有用石头砸缸,缸破水流,人才能得救。接着又问: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这样事中懂得了什么?(司马光遇事沉着,善于动脑,是个聪明、勇敢、机智的孩子,我们也要像他那样,遇到危急情况不能慌,要开动脑筋想办法。)从而领会了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司马光》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5一、内容分析 《司马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s版第一册的内容。这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砸破水缸救小朋友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紧急情况,不可惊慌失措,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告诉的每一个自然段都配有一幅插图。插图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意思,感悟人物特点。 二、学生分析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够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遇到事要动脑筋、想办法和朋友要团结友爱。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和自主识字的能力。教学的重点就是指导学生随文识字,培养朗读能力。理解的重点是司马光举起石头把缸砸破了。 三、设计理念 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把枯燥的识字和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学生的智力。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时候、孩子、小朋友、下面、小心、有的、没有”等词语。认识“司、假、慌、喊、破、救”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事情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动脑筋,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出示挂图,小朋友,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吗? 生:学生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司马光》。板书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学生汇报。 师:说得真不错,那你们在课前预习了吗?这些问题解决没有?没有解决的我们就在课堂上解决,或者留到课后解决好吗? 师:在课前你还搜集到了什么材料说给大家听一听。你是在哪得到的材料? 师:从课题中你还掌握了什么? 生:学生汇报,认识了:司,学会了:光。 师:出示生字卡片:司、光 师:在预习的过程中你还知道了什么?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学生汇报。(这篇课文有6个自然段。) 2、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师:范读课文。 生:先读全文,再分段读课文。 生;自读课文。讨论思考哪几段写的是司马光救小朋友的过程?画出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在孩子掉进水缸后的不同表现的句子。 生:学生汇报。 师:指导看图。哪个是司马光?别的小朋友怎么样?司马光表现如何? 生:再读这两段课文,思考读懂了什么?讨论并演一演。 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再到前面来演一演。师板书。 师:你还有其它的办法把那个小朋友救出来吗?比较谁的办法好。 生:展开想像。汇报。 师:指名读一读,看谁读得好? 生:练习朗读。(学生评价) 3、再读课文,识记生字 师:自由读这两段课文,在这两段当中,你还掌握了什么? 生;汇报:认识了:慌、喊、破。学会了:吓、哭、没、快。 师:出示生字卡片:慌、喊、破、吓、哭、没、快。 师:检查认读情况。 生: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师:这些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讨论汇报。 生:认读词语:司机、司仪,慌张、慌忙,喊叫、大喊,破坏、破旧。用学会的字组词再说一句话。 4、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师:这些字我们已经认识了,也理解了,你会写了吗? 师;仔细观察每一个字怎样书写,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教师示范指导。(友古) 生:学生练写,认为好写的就少写几个,认为不好写的就多写几个。 生:写后展示评价。 5、课后伸展,巩固练习 (1)一字开花: 光、哭、没、吓、快、司 (2)选字填空: 快块 太阳()要落山了。 老松树下有一()大青石。 我比小光跑得()。 6、课堂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呢? 附: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别的小朋友(田字格里) 慌了哭叫喊跑举砸友古 得救机智《司马光》 《司马光》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字词的含义。 2.能够流利地翻译本篇课文。 3.通过此篇文言文,我们能够学习到司马光身上的哪些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能翻译此文,读懂其意思。 2.学习司马光身上的舍己救人品质。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是怎样叙述《司马光》这个小故事的。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老师先读一读,请同学们注意听。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 1.请同学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议。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1.自读自悟。 每读一句,就看这句有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 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全班交流。 ①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应予以点拨。 ②各组提出疑难问题,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③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5)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 (6)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砸缸砸得好! (7)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五、品读,读出理解和韵味。 1.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与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2.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3.齐读,读出语气和韵味。 六、拓展延伸。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司马光》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知道司马光吗?你对他了解多少,能对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著有《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的课文。 板书课题: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提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⑶标出课文有几小节。 4、师检查读文情况。 ⑴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⑵出示带点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 ⑶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⑴引读第一小节。 ⑵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⑶“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小结: ⑴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⑵指名读,想一想:他是谁? ⑶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⑷读第二句,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读清楚。(学生自由读。) ⑸花园里有什么?(自由读。) ⑹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水缸究竟有多在?缸里的水多不多?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把缸大水多读出来吗?(生练读、评读) 3、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⑴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⑵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 ⑶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用着急的语气读读。 (学生练读、评读) 4、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⑴小朋友们都怎样了?“慌了”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读,用“──”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⑵交流汇报,师板书:小朋友慌了叫喊跑找(分析字形) ⑶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试着叫、喊) ⑷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学生练读,评读) 5、学习课文第五小节。 ⑴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自由读) ⑵出示句子:哪句话好?为什么?(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⑶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拿起使劲砸 ⑷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做动作。 6、学习课文第六小节。 ⑴指名读,想想结果怎样? ⑵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人? 【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小朋友司马光 慌了没有慌 哭叫喊跑举使劲砸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识字 1、问答对唱:学生分两小队,他站两边,老师进行指挥。先由师唱“什么字竖心旁?谁猜对了谁就走”。唱完,每排第一名同学接着唱,对答老师“慌字是个竖心旁,我猜对了我就走”,回答完毕回到座位。 2、说一说反义词:师说,生举卡片。 二、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规律。 2、师范写,学生观察,练写。 3、展示、评议。 三、背诵课文 1、指名看图叙述故事。 2、同桌合作背诵。 3、自由背,喜欢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4、指名背诵全文。 四、实践活动 1、积累词汇: ⑴找出课文表示数量的词。谁再说说几个这样的词语?自由说。 ⑵读读说说,看谁说的多?如:司—司机公司司仪……给“慌、假、别、吓、块”组词。分小组讨论、积累,再大组比赛,指定时间内,看哪组组词最多。 2、创新故事会:学生交流有关司马光的故事。 《司马光》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多种形式朗读,把课文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尝试背诵。 2.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字词意思,理解这篇文言文的内容,感悟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3.通过观看微课,反复朗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初读,感知文本特点 1.同学们,你知道吗?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里,有一些少年,他们智慧的光芒点亮了我们的童年,想认识他们吗?逐次出示图片,学生说出故事。(课件出示——图1:孔融让梨;图2彦博灌水取球;图3曹冲称象;图4司马光破瓮救友。) 2.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生说。(板书:司马光)司马是姓,光是名。亲切地叫一叫。大声喊喊他。生读课题。像这样由两个字组成的姓,你还知道吗?生说。听说过“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吗,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讲讲。 3.如果把刚才同学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那你知道古人是怎么描述这个故事的吗?翻开课本102页,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4.读过了吗?和平时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生自由说。 5.师小结:你们发现得真好,这是古人写的文章,我们把它叫做——文言文(板书:文言文)。那什么是文言文呢?让我们简单了解下。生观看微课视频,初步了解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细读,把握停顿节奏 1.朗读生字。小老师带读。“瓮”字的读音强调,“瓮”长什么样子?图片出示瓮和缸,让学生来猜,说出理由。(板书:插图)补充和瓮有关的成语:请君入瓮,瓮中之鳖。 2.一读,意在正音。 要求:两分钟时间,用自己的速度,朗读课文,能读几遍就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自由读。指名读。师相机引导正音。 3.二读,重在停顿。 引言:读古文讲究“断句”。我们知道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有标点的地方当然要停顿,但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没有标点的地方需要拖个长音。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请大家拿出笔来,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便于大家听和画,我读的慢一点,拖音也放长一些,明白吗?师范读。指名读。 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生校对修正。 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课文,要求:不但要读正确,更要注意句子的停顿。男女生读。 2.三读,贵在节奏。 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师示范)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自由读。齐读。 第三板块:品读,理解文本含义 1.课文读通读顺了,那你是否读懂了呢?我来考考大家?出示电子课文。 老师刚才读了课文内容,发现没有司马光这个名字啊?(生说)光就是司马光,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说,师板书:注释)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借助注释,我们还理解了这些字的意思。(课件出示注释) 文中就只有司马光一个孩子吗?还有哪些人,用横线划一划。(群儿、一儿、众、儿)生说,并理解意思。 这些孩子在干什么?请用笔圈出文中人物的动作。(戏、登、跌、去、持、破)指名说。师圈画。 2.品读句一: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戏”是什么意思?生说。 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用古文来写就是——群儿戏于庭。那么,如果一群孩子在园中玩耍呢?就叫——(群儿戏于园),在树林中嬉戏呢?叫——(戏于林),在池塘里嬉戏呢?原来,这“戏于什么地方”就是在什么地方嬉戏、玩耍!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玩得多开心哪!读——群儿戏于庭。 “足跌没水中”,一不小心,脚下一滑,“呯——”地一声,掉进了瓮中,水很深,一下没过了头顶!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了,一眨眼的工夫哪!所以,“跌没/水中”你不妨读得快、急。 3.品读句二: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猜猜看这一句大致是什么意思?生说。当看见有人掉进瓮中,其他的小孩有怎样的反应?能想象一下他们当时的样子吗?有的孩子……有的孩子……还有的孩子……小朋友们,让我们穿越时空,也来当一回古人,把刚才的话用简短的文字说一说。试着用“众皆弃去,一儿XX,一儿XX……”的句式说一说。(一儿呼救,一儿大叫,一儿惊走,一儿狂叫,一儿大哭……) 当小伙伴们惊慌失措的时候,司马光在干什么?生说。这“持石击瓮”要读得迅速有力,才能显得司马光做事果断、利落!“破之”呢?你就长舒一口气吧,紧张的气氛一扫而光,所以读地慢些——破——之——,结局皆大欢喜,所以要缓,语气上扬,儿——得活——。 4.师生合作带着语气读课文。 5.从司马光破瓮救友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指名说。生说师板书。 6.司马光真了不起,想记住这个故事吗?自己先试着背一背。生自由背诵。填空形式集体尝试背诵。 小结延伸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司马光》这篇课文,从司马光破瓮救友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一个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孩子;我们还第一次学习了文言文,初步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可以借助注释、插图,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 延伸:还记得以前学过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老师这儿有一篇用文言文写的《曹冲称象》,想不想读一读?(下发课外阅读:文言文的《曹冲称象》)喜欢的话课后去读一读吧! 板书设计 司马光文言文 机智勇敢插图 冷静沉着注释 《司马光》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8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感受人物优秀品质为主题展开,同时《司马光》也是统编教材小学阶段编排的第一篇文言文。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仅以33字就讲清楚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为大家刻画出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机制勇敢的男孩形象。 教学目标: 1.会认“司、跌”等五个生字,会写“跌”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3.借助多种方法读懂文言文,并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借助多种方法读懂文言文,并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法:朗读指导法、启发提问法 学法:诵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图导入 师: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看图猜故事的游戏吧。(出示图片: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你们平时一定很善于积累,这些故事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古代儿童故事,其中司马光的故事最早被记录在距今将近700年的《宋史 司马光传》中。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看看古人是如何用文言文来记载这一段故事的。 2.师板题、生书空、齐读 二、初读文言文。 出示阅读提示 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请同学们轻翻课本到102页,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借助注音将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好用坐姿示意老师。 三、读通课文、渗透方法 1.指导朗读第一句。 (1)带拼音读准字音(指读正音、师领读词语) (2)去拼音读通句子(指读、领读) (3)师范读按停顿读出节奏(生练习、指读、男女赛读) 2.学习句子,渗透方法 (1)找出第一句中表示人物的词语,理解意思。(群儿、一儿) (2)学习方法:看注释 师:这一群小孩儿在干什么?在哪里做游戏?(庭院)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 师:看注释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板书:看注释) (3)联系生活合理想象:想一想这群孩子会在庭院里玩什么有趣的游戏呢?(交流) (4)学习方法:观插图 师:他们玩的正开心,其中一儿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交流)一儿被淹没水中(板书:没)用文中话说就是“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你们知道瓮是什么样子?(交流)你掌握了看注释的学习方法。 师:除了注释,还能在课本哪儿看到瓮的样子。(看插图)没错,观插图也可以更加直观的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板书:观插图)这样口小肚大的陶器就叫做瓮,古时候装酒的就叫酒瓮,文中这样装水的就叫水瓮,古时候用水不方便,常常会用很大的瓮来装水,有的瓮比人还要高。 (5)指导书写“跌” 生观察跌的字形、师范写指导、生练习 3.引导学生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四、运用方法,读懂文言文。 1.按节奏读通第二句。 (1)师教读。 (2)自由练读,同桌互读。 (3)抽读,齐读 2.默读句子,理解句意。 师:通过第一句我们学习了“看注释”“观插图”两种方法,用一用这两种方法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出示阅读提示)提醒:默读时贵在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完成之后示意老师。 (1)找出第二句表示人物的字词。 (2)练习说话 师:一儿跌落水瓮,生死攸关,众是什么反应?(板书:弃)他们为什么会跑掉?(害怕)看来他们真的很害怕,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他们当时的反应。 用有的孩子(),有的孩子(),有的孩子( ) 练习说话。 3.感受司马光的冷静与聪明 师:读完句子谁来说说司马光想到了什么办法?(引导学生说句意) 师:通过光与众的对比,你认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图片对比) 4.齐读全文 师:这个孩子最终得救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通读第二句,感受司马光的聪慧过人吧。 五、试讲故事、对比文体 1.师:这篇文言文大家已经理解,现在试着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讲一讲这个故事,讲的时候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 (1)同桌互讲、抽生讲 (2)想象画面齐声诵读全文 2.文体对比 师:这么生动的故事,古人只用了30个字就写清楚了,这样看来,文言文和我们的现代文有什么区别?(生交流、师总结) 师:文言文句子虽短,意思却很丰富,一言概之“言简义丰” 六、背诵古文。 1.试着背诵文言文。 师: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光要读出韵味,如果能够背诵下来就更好了。 看提示背诵。老师读提示你们补充。(抽生挑战按提示背诵) 2.合书观图片背诵。 七、作业布置 师总结:这节课虽然快要结束了,但是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才刚刚开始,课后老师给你们再推荐一篇同样的古代儿童故事,文言文版的《曹冲称象》,下去大家可以用学到的方法读一读这篇文言文。 《司马光》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9【课前透视】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城乡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同时应结合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你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吗? 2、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出示有关课件) (图上画的是花园的一角,有假山和树木。花园里有五个小朋友,他们中的一个正从被砸破的缸里往外爬,其他人有的在一旁看,有的去喊人……其中蹲在缸边、扶着往外爬的孩子的那个小孩子就是司马光 。)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5、记住字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四、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五、写字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二、朗读、理解课文 1、指名读课文,数数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 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⑵ “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你还知道哪些朝代?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⑴ 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⑵ 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画,请你说说: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 (缸很大,比小孩还要高,缸里装满了水(课件播放) ⑶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渎给你的同桌听—听。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⑴ 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⑵ 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什么心情呢?请你仔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刻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⑶ 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哪些危险呢? ⑷ 你准备怎么读? ⑸ 组内练读后,全班汇报读。 5、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⑴ 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因为这关系到人的性命,大家都很害怕,又毫无办法) ⑵ 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⑶ 小组内练渎。 ⑷ 个别同学展示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⑸ 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 (这个办法不好。虽然大人个子高或者能想办法去解救孩子,但是等大人来了,孩子的性命不一定能保住) 6、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⑴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遇事不慌,很沉着)试着用这样的语气读读这段。 ⑵ 试着做司马光砸缸时的动作。评议:谁表演得好?为什么? (学生砸缸的动作要十分用力,才能体现是“使劲砸”)为什么司马光要用这么大的力气?小组讨论。(因为这样才能很快地把缸砸破,救出小朋友) ⑶ 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⑷ 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 (司马光的办法最好,因为缸大,水深,水对缸中小朋友威胁最大,如果让水流出来,小朋友不就得救了吗?所以他想到砸缸,并且用力砸,赢得了时间) ⑸ 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遇事不慌、善于动脑筋、 聪明勇敢的孩子) ⑹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⑴ 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⑵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8、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落水的小孩吗? 三、总结全文 天气晴朗,司马光和一大群孩子一起出去玩,路上,有一位孩子提议大伙来玩捉迷藏,输的人要翻跟斗,大家都同意了。 “石头剪子布!” “哇!司马光你输啦!你来抓!” 说完,孩子们一下没了踪影,藏得非常隐秘,只有一个躲在假山后面的孩子在探头探脑地张望,可一不留神,“扑通”一声掉进了缸里。 大家闻声而来,不由得着急了,在那儿议论纷纷,有的说想把水舀干;有的则慌张得不得了,询问是否要叫大人过来。只有司马光镇定自若,只听他大喝一声:“慢!”说着就拿起大石头砸去。他知道,时间紧迫,不能让人离水,就让水离人。一,二…… “等一下!等一下!”村长闻讯赶来对司马光说:“孩子,缸砸不得!这是咱地区的利税大户。”司马光定睛一看,缸上印着“酒”这个字。村长对司马光搬出了“地方保护主义理论”:“虽然是假酒,但咱们得靠它谋生哪,孩子死了不要紧,酒才是最重要的……” 面对这样的场面,如果你是司马光,你该怎么办?的确,这真是现代社会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生命与财产,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