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指南录后序教学设计 |
范文 | 指南录后序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指南录后序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指南录后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本文所写的内容,掌握一定的实词和个别虚词的用法,掌握“为……所……”被动句式的用法。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爱国精神,体会其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所写的内容,掌握一定的实词和个别虚词的用法,掌握“为……所……”被动句式的用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文本只是载体,关键是教会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技巧,理解本文所涉及的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一些被动句等语法性的内容,同时理解和背诵第五节。 教学过程: 一、 1、文天祥简介: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青原区)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在抗元过程里,文天祥对忠君与爱国二事处理得非常恰当。宋恭帝投降前,他起兵勤王;宋恭帝投降后,他没有跟着投降,而是坚持「君降臣不降」。后来,文天祥兵败被囚,元朝又利用宋恭帝去劝他投降,他还是不从。在他看来,宋恭帝是君主,不幸而失去国家,值得同情。但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决不能以忠君的行动去改变他忠于国家的信念。文天祥不仅是一个爱国者,也是一个政治家。他认为大宋的危机主要在内部而非外部,因此积极要求改革。他批评大宋「守内虚外」(即镇内媚外)的方针,要求加强地方力量以抵御外侮。同时提出革除祖宗专制之法,通言路、集众思、从众谋,发挥中书枢密院的作用,主张用人必须举贤授能,收用君子,起用直言敢谏之士。由此可见,文天祥的政治主张,不但表达了时代的要求,而且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2、解题:指南录:南宋文天祥自编的一部诗集名 题目取自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思想。 指南,即向着南方,“录”是诗集的意思。 后序:诗集后记。 本文是一篇序跋文章,作者通过对自身出使元营、逃归永嘉的历程的记叙,扼要地叙述了诗作产生的背景,同时也简要说明了诗集编辑的体例和目的,作序的时间和诗集命名,是一篇典范的书序;但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写作上的特点是记叙中兼用了抒情和议论。 二、 作为文言文教学,这是一个基础环节,学生通过这一学习活动,能够疏通文章,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这一环节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来完成。以课堂检查为主。 (一)按照示例在文中或过去学过的文中找出相关的例子,进行归纳积累。 1、重要实词:除、右等。 2、通假词:陵等。 3、词类活用: 名作状:貌等。 名作动:道等。 4、一词多义 使北营(使:出使) 会使辙交驰(使:使者) 5、古今异义 无聊:(古义:没有依托。 6、特殊句式 从文章中找出“为……所……”的例句 为巡船所物色(“为”表被动) 教师发下练习纸,让学生试着找出即可。 (二)逐句翻译后并复述 (三)归纳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教师明确: 第一节:出使元营的背景。 第二节:在元营不辱使命、捍卫国家尊严的经历。 第三节:被驱北上,隐忍以行。 第四节:北行途中逃脱的行程。 第五节:痛定思痛,借回顾九死一生的经历,抒发精忠报国的激情。 第六节:说明诗集的内容,阐述保存并结集的目的。 第七节:正面阐述自己的报国心愿。 第八节: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诗集的集名。 三、 1、讲读第1自然段。 教师先列出问题(1)(2)(见下文),要求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1)提问: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2)提问: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 明确: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只顾爱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略)。 小结段意: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 2、讲读第2、3自然段。 (1)提问: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按:吕师孟叔侄先后投降元军,文天祥曾上书要求宋朝杀掉他们的亲属,因此和吕师孟结下了仇恨。“构”,造成、结成;“恶”,怨恨、仇恨。“构恶”,即“结仇”。贾余庆在德祐二年二月元军使者入临安城封府库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请使”出使元军,与元军合谋扣留文天祥。“献谄”,向敌人献媚,指合谋 (2)提问: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 明确:“将以有为也”(“以”后省代词“此”。全句可译为:是打算借此机会有所作为啊!这句话出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小结段意: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 3、讲读第4自然段。 本段写了三层意思:第1层,得脱后的喜悦;第2层,受误会后的困境;第3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要求学生注意画出那些既能准确表明作者活动的特点,又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领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有:“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极快速度;“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小结段意:写出京口抵永嘉的苦难历程,表现了作者经历艰险,仍力图中兴的心愿。 4、讲读第5自然段。 先给学生指出本段在结构上与前面1、2、3、4段的关系: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一显著特点,即“叙述和抒情相结合”。这具体体现在第1—4自然段侧重记叙曲折艰难的经历,第5自然段则偏重于对这种经历的慨叹,前者是后者的必要铺垫,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的自然流露与抒发。例如,第2自然有“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第5自然段则有“诋大酋当死……”;再如,第3自然段有“至京口,得间奔真州”,第5自然段则有“去京口……几自刭死。”让学生理解了上述关系之后,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本段的层次结构。 本段可分三个层次: 第1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唉!我接近死亡的危险,真不知有多少次了啊!“之”,结构助词。“者”,指示代词,代及于死的情况。“其”,语气词,表测度。)用“呜呼”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2层:承接上文,连用了“……当死”“几……死”“……死”等17个排比句,最后用一“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大大提高了表达效果。 第3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过去了再回想痛苦,那是多么的痛苦啊!“痛何如”即“如何痛”;为强调“痛”,故将“痛”提前)三句,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小结段意: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心志。 至此,要求学生当堂熟读、背诵本段,使他们受到作者高洁情操的强烈感染。为强化记忆,可先将课文结合北行路线、脱险行程图例来理解记忆,也可将课文化整为零分块识记,如前三个“当死”、三个“几……死”可为一块,后十二“……死”又可分为三块。先个人读,再分组读,后全班读。 以上第1——5自然段是全文的第一部分,第5自然段是全文抒发感慨、表达心志的高潮,是前一部分的深化和后一部分的提引。 5、讲读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 列出题目(见下文),要求用课文原句回答并解说。 (1)提问: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 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 (2)提问: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打算把它藏在家里,使后世人阅读它,同情我的志向啊。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中兴复国。) (3)提问: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 明确: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小结第二部分6——8段段意: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的目的,交代诗集的命名。 归纳中心思想,并评价文天祥的行动。 四、再读作品,体会感情,感受人物的精神美。 (一)请大家有感情地诵读全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你读出了文天祥什么感情? 教师明确: 1、丹心炽热的爱国情感。 2、忠心报国的强烈愿望。 3、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4、九死未悔的坚定意志。 5、隐忍有为的悲壮情怀。 6、富贵不淫的`浩然正气。 7、生死大义的独特理解。 (二)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这样的情感?请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 1、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2、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3、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4、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5、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6、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7、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8、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9、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10、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11、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 12、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13、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等。 以上这些句子,或抒情、或议论、饱含作者的强烈感情,但是每一句的情感都不一样。 五、 (一)文天祥的佳作 1、《金陵驿》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2、《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二)温州文天祥祠 上联:杜宇声寒,柴市一腔留热血;下联:梅花梦断,瓯江千载泣忠魂。 ——佚名 六、 板书设计: 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 第一节:出使元营的背景。 第二节:在元营不辱使命、捍卫国家尊严的经历。 第三节:被驱北上,隐忍以行。 第四节:北行途中逃脱的行程。 第五节:痛定思痛,借回顾九死一生的经历,抒发精忠报国的激情。 第六节:说明诗集的内容,阐述保存并结集的目的。 第七节:正面阐述自己的报国心愿。 第八节: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诗集的集名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侧重记叙曲折艰难的经历,第5自然段则偏重于对这种经历的慨叹。 第二部分6——8段段意: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的目的,交代诗集的命名。 指南录后序教学设计2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为纾国难出使北营及至南归中的险恶遭遇,体会他的至死不渝的爱国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将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富于变化的动词和整散结合的句式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数“”分“”间“”拜“直”“为”等实词词义,“使”“度”“间”等多义词的不同用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后,指出《<指南录>后序》一文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动解释。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简介。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元已基本上稳定地统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区,迁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断南侵。当时南宋王朝的奸相贾似道只顾追求欢乐,不问边事,国势岌岌可危。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元将伯颜大举入寇,前锋直达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闻报,惊恐万状,乃下诏勤王。次年(宋恭宗德佑元年),贾似道迫不得已,亲自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军大战于池州(今安徽贵池),结果大败,伯颜进占建康(今江苏南京)。至德佑二年(1276年)初,又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本文开头说的“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势说的。 三、朗读并补充注释。 按段落顺序进行,先作补充注释,然后朗读,并归纳段落大意。 1、第1段。 ①萃——集。 ②会使辙交驰——在元军逼近首都临安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为苟延残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营求和。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营的有陆秀夫、刘岊(jié)、杨应奎等人。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猜想元军统帅也还可以用言辞来打动的。意,猜想、揣度。 ④觇(chān)——偷偷地察看。 本段大意:叙述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意图。 提问: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2、第2段。 ①予自度不得脱……叔侄为逆——伯颜尝引天祥与吴坚等同坐。天祥面斥贾余庆卖国,且责伯颜失信。吕文焕从旁谕解之,天祥并斥文焕及其侄师孟:“父子兄弟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乃合族为逆,尚何言?”文焕等惭恚。伯颜遂拘天祥,随祈请使北行。 ②“将以有为也”——语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南霁云);巡(张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张巡、南霁云皆唐代名将,守睢阳,杀安禄山叛军十余万人,终因兵尽粮绝,城被叛军攻破,不屈而死。 提问: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提问:“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删去后并不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本段大意:叙述被元营拘留的原因。 3、第3段。 ①得间奔真州——天祥与其客杜浒等12人趁夜逃到真州。真州安抚使苗再城曾出迎,并共同商定以两淮兵为主力进攻元军的计划,所以下文说“中兴机会,庶几在此”。这计划后来未能实现。 ②维扬帅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缉文天祥一事。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护送文天祥,抵扬州城时,夜方四鼓,听守门人说:“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不得不变姓名逃亡。 本段大意:叙述从京口脱险,展转逃亡,达于永嘉的经历。 4、第4段。 ①出无可奈何——“出”后省“于”,由于的意思。 ②死生,昼夜事也——“死生”是偏义复词,偏“死”,“生”字无义。 ③层见(xiàn)错出——不断出现的意思。错出,交错出现。 本段大意:抒发以死报国的心志。 5、第5段大意: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 6、第6段大意: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提问:文末特地点出诗集的题名,有什么含义?(以磁针南指比喻作者效忠祖国的强烈感情。) 补充注释:宋恭宗(年号德佑)在位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颜入临安,掳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号为景炎。 四、结构层次和写作特点分析。 1、用提问导入。 ①学习这篇文章须用倒读法,请大家先看最后两段,说说它们属于哪一种表达方式?(说明。) ②说明了哪些问题?(见段意) ③试将所说明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书的一般常识(卷数、书名、作序时间);一类是有特殊内容的(结集目的)。 ④在这两段话中,哪一句话是关涉全篇的?(“使来者读之,悲余志焉”。) 2、进行讨论(四人一组)。 ①第5、6两段作为诗集的说明在书序体裁中是最不可少的,为什么被置于最后? ②前四段跟这两段有怎样的联系? 小结: ①前四段从总体上看,是用来说明诗的产生背景;分别来看,第1段说缘起,第2、3段说事实背景,第4段说作诗时的心态。知道这样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容。 ②从第2、3段可以看出,诗集中卷次划分的标准正是这段所记叙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为下文“悲余志”一语作铺垫的。 ③先说背景后说有关诗集的问题,便无须再作任何解释,言简而意赅,有水到渠成之效。 3、板书示例(在全班讨论中随手写出)。 4、据板书即可归纳出记叙、抒情和说明相结合的写法(说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议论成分,把议论加进去也可)。 五、布置作业。 1、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要求是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不要照书逐字逐句对译,培养领悟的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2、诵读第4段。 要求当堂成诵,读得有感情。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