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
范文 |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1【教材分析】 本文涉及到绘画与人生,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小品文,文章意蕴丰富,描写生动精彩,有很多新奇之处,适于鉴赏性朗读。在朗读中贯穿对课文的把握、对课文美点的鉴赏、对课文意蕴的探究,实话美育渗透。 【学生分析】 由于本文涉及到一些绘画方面的知识,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不太符合常规,学生可能不会十分了解,加之本单元大多是一些说明文,而本文又带有一定的说明性,学生对于文体也会有一定的疑惑,所以要在课堂上多加解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直面生活中风波,乐观面对人生的态度。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的语言。了解作者的审美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说出,由这个圆可以想象到什么?导入词: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态度,同是一个圆,众说纷纭,同是一棵树,画家想到的是它给人的美感;商人看到的是它能卖多少钱;木匠看到的能做成什么样的家具;而一只虫子看到的它的味道如何。同是桥,普通人看到的是它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作为桥梁专家的茅以升看到的是它有何特点,在桥梁建筑史上的地位;而一位画家会如何看待它呢?我们齐声朗读《桥之美》,看看画家吴冠中是如何看待桥的。 出示思考问题: 1、课文的主要写什么? 2、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以“桥之美,美在。”的句式回答。 (教师指导:看了第二段后,我发现,桥之美,美在具有给画的形式美。) 明确: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美在风雨桥形成形式独特;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美在它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总之,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3、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四个。 4、文中哪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估计有两种以上的答案,教师要适当加以点评。) 5、选读自己喜爱的语句,说说为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语言美。 6、这篇写桥的文章和《中国石拱桥》有哪些不同? 7、能不能描绘一下你所见过的最美的桥? 最后一题是开放性题目,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教师不能强求。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桥的美其实也可看成是人生之美,孤立的,单调的事物很难构成美,而生命因其起伏不定、变幻多姿而让人们珍爱,这也许是我们能够从中得到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启发吧。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2一、导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师导入:我们今天学习日本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川端康成的一则小说《父母的心》。 板书课题:父母的心川端康成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颗红心。问:若给这个红心里添加一个词语,表达父母之心里最为宝贵的是什么,你觉得最适合添加的词是什么? 明确:爱 师:父母对于子女的疼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朱自清在散文《背影》里,以执意送儿子上火车并给他买橘子来表达;林海音追忆小学读书时一次雨天不想上学,被父亲打,他又担心我冻着送来花夹袄。在生活里,你的父母之爱心又是怎么体现的呢? 师:思考,川端康成在《父母的心》一文里,父母的心又表现在哪里呢? 引导概括全文内容:本文讲述了穷人父母不舍得送掉自己孩子的故事。 二、梳理文脉,理解父母之爱 (一)认识到这个家庭的穷困 师:这个家庭的穷困你从哪里知道的? 阅读文章片段: 1.有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也引人注意:他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孩子们看上去个个聪明可爱,可是每个孩子的衣裳都污迹斑斑。(这是做直接的外貌描写。由此看出这个家庭孩子多,而且生活比较窘迫。师问:为什么不用“衣衫破烂不堪”来描绘?明确,这个家庭虽然穷困,可是父母还是竭尽全力照顾好他们。只是孩子们调皮,加上母亲怀里还有小孩子占着身子,衣服换洗不及或没有换洗衣服) 2.“哪里的话,老实说,我还有一个吃奶的孩子。穷人孩子多了更苦。不怕您笑话,我们夫妻已没法子养育这四个孩子了!但又舍不得抛弃他们。这不,现在就是为了孩子们,一家六口去北海道找工作啊。”(这是语言描写。以父亲的口吻,说出家里的穷困状况,已经到了无法养活这几个孩子的地步了。) 3.师:有的同学还会从别处文字里,看到这个家庭的贫困——你能找到这里吗? 明确:有位衣着华丽、引人注目、年近四十的贵妇人。女佣和打杂儿的片刻不离左右。 与此成对照的是,有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也引人注意。 师:这是对比的写法。以贵妇人的形象来衬托,在她的眼里看出了两层意思:这个家庭很穷困;一个有孩子的家庭才能享受天伦之乐。 师:这时这个穷困家庭面临一次转机。这就是,贵妇人想要收养他们的一个孩子。现在让我们理性分析一下,这个家庭的父母该不该送出自己孩子? 对比分析:送出的话,这个孩子进入富贵家庭,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而且这个家庭的生活困难也可以得到缓解。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送出去是最正确的选择。不送的话,他们的家庭可以保持完整,可是生活的困境要继续下去。 明确:送与不送,作为父母这是一个矛盾的选择。这个矛盾性集中体现在本文中的三次反悔。 (二)理解父母的爱心 1.全文写了三天的故事。梳理情节发展线: 空出三次反悔内容,引导学生填写(时间和转变): 第一天上午,贵夫人想收养孩子;傍晚送来大儿子——第二天清晨,又反悔,送来二儿子——当天傍晚再次反悔,用女儿换——第三天上午,快到北海道了,又反悔,想要回孩子。 2.注意几个时间词:傍晚送来大儿子,第二天清晨就来换回(大儿子离开这个家庭一个晚上);当天傍晚再次反悔,用女儿来换回二儿子(二儿子离开这个家庭一个白天);第三天上午,船快到北海道了,他们决定要回孩子(小女儿离开这个家庭一个晚上多一点时间)。 可知,送出每一个孩子,作为父母心里都不好过。请你选择一个孩子,猜想一下,送出他之后这个家庭会发生什么故事?这是小说预留下的空白,也給读者留下了想像空间。 明确:清晨,是一早的意思;傍晚是天刚黑下来,这也说明时间很早。由此,可知父母的心情很焦急,迫切想要回孩子。而第三天上午,则写时间很迟。说明他们这一对父母也不是不通情理的人,也不好意思反悔,所以始终犹豫,最后是即将隔离的现实迫使他们下了最后的决心。不惜一切,也要要回孩子。不然,这个后悔将是一辈子的。 2.注意,第一次送大儿子时,父母都在;第二次,因为反悔要用二儿子还回大儿子,这是父亲来的;第三次,还是反悔,要用女儿还回二儿子,这是母亲来的;第四次,因为想要回孩子,父母都来了。 对于他们父母几次出现,你怎么理解? 明确:第一次父母与孩子最有告别,他们以为从此再也见不到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反悔,父母谁都犹豫,不肯出面,所以由父母双方一方担责;而第四次,则是他们表达对于收养人的歉意,也说明他们不惜一切也想要回孩子。 3.文中在送出孩子一事上,这一对父母哭了两次,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一次,是送出大儿子,离别时“流着眼泪”。第二次,是想要回女儿,没说话就放声大哭。这两次境况不同。第一次,写痛苦还是淡淡的,毕竟主要想着孩子进入富裕家庭,会有更好的生活。第二次,则主要想到马上就生死离别了,再也见不到了。所以担心的情绪占了上风。 4.这父母对于儿女的不舍,还在哪些细节处可以看出来呢?例如,父亲听到贵夫人想要一个孩子。他说,回家商量。可见,他是犹豫的。母亲送女儿换的时候,“难为情”,也是表露出一份歉意,觉得对不起人,可是又舍不得孩子。 师:你是否可以理解了,题目中的父母之心是指什么? 明确,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不可割舍掉的“宝”。 三、认知明暗双线的结构 师:文中只写了这一对父母的心吗? 提示:文章还有一条暗线,在写父母之心。 明确,贵夫人,也希望有自己的孩子,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她最后还成全了这一对穷人父母,说明她也是理解父母之心的人。而且,也可以说,她虽然无子女,却也有父母之心。 师:这个贵夫人,她也有对于父母之心的理解,所以每一次换孩子,她都同意了,而且即使穷人父母毁约,她也没有收回报酬。她这么宽容和善待这个家庭,只是因为她也理解什么是父母的不舍之心。 四、升华主题认识 1.背景认识 师:其实文章写了三重父母之心。在明暗双线之外,还有一层父母之心,更需要你潜心体验,才能察觉。 投影,关于作者的生活经历。二岁丧母,三岁丧父,他被寄养,而且与自己的姐姐,也分开。他一生感到生命的孤独,所以更渴望用文学艺术的描绘,来弥补生活里所缺少的。 讨论,明确: 这个特殊的成长经历,让他明白,一个孩子离开父母的呵护,与亲人分离,是怎样痛苦与不幸的。所以,他在渴望拥有幸福家庭生活的期待下,以小说的笔法,为自己圆了一个梦。他在这个故事里,深刻理解了父母之心,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多么想拥有这样的幸福生活呀? 2.文本着力讲述一个故事,为什么还要加上一个开头呢?这是不是累赘呀? 请你联系《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下面片段,来理解。 投影: (在雨天上学后)老师叫我们先静默再读书。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后,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五分钟。老师说: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爸妈和老师的话?昨天的功课有没有做好?今天的功课全带来了吗?早晨跟爸妈有礼貌地告别了吗? 讨论明确:文章开始,说,诸位,请你闭着眼睛想五分钟。可见,在很多时候,作者就依靠这么短暂的沉浸其中的想像,来满足自己对于父母之爱的渴望。 师:现在你可以用一句话,给作者认定的幸福生活,下一个定义了吗?所谓幸福生活就是: 明确,一个家庭,无论怎样贫穷,只要父母与孩子不分开,他们就拥有了人类最美好的生活。因为他们彼此都深深地爱着对方。——有爱的生活才幸福!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重难点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干具体事物或形象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1、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见前文)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才美不外见 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3、教师范读全文。 4、学生朗读课文。 5、阅读课文并思考: 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的: 1、掌握13个生字,理解“无忧无虑、任凭、丰富多腔、遭殃、责打”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和它小时候的可爱。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猫的资料。(比如猫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什么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认识猫。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读题。 二、学习生字词 (一)黑板上学习生字。 (二)看投影,读词语。 三、学习课文 (一)理清条理 1、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 2、每个自然段都写了猫的什么特点? 第一自然段:写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写大花猫的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又胆小又勇猛。 第四自然段:写大花猫小时候很淘气。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学第4自然段,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学生A:读懂了小猫很淘气,好玩。 师引导:哪些句子描写小猫淘气,好玩?找出来,读一读。 引导朗读:要读出小猫的可爱。 学生B:读懂了小猫很勇敢,很坚强,不怕摔,不怕疼。 师引导: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坚强、可爱来。 学生C:读懂了小猫很淘气,折腾得花草枝折花落。 师引导:对,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淘气来。 2、归纳引导。 (1)这么淘气的小猫,如果是你家的猫,你会怎么评价它?根据老师的指示说说。 这是一只XXXXXXXXXXXXXXXXXXXXXX (2)老舍老生又是怎样评价它的,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评价它。 [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3)你读了课文和老舍先生对猫产生的感情一样么?说一说。 (喜欢、喜爱) (4)大家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注意读出喜欢的感情。 五、小结 一只可爱的小猫,全身都洋溢着淘气与生气,它长大后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明天再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了小时候的猫,现在大家来完成一项练习。 小时候的猫很(淘)(气),它是那样的(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我非常(喜欢)它。 2、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大了的猫。 二、讲读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哪一句话写? (我们家的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2、大花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读第1—3自然段,找一试,用波浪线画出来。 学生汇报。师提炼要点,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 温柔可亲一声不出 胆小勇敢 3、自由读第1自然段表现猫“古怪”句子,注意自己在品读时的感受。 4、师生互动,交流感受,体会古怪。 (1)抓住“乖”,类比生活体验,品味读好写猫“老实”的句子。 (2)品味猫贪玩表现时引导想象:猫贪玩出走后,会有谁用什么方呼唤猫回来? (3)品味“屏息凝视” ①结合插图先说说什么叫“屏息凝视”。 ②“屏息”是否就是不呼吸了呢? ③连几乎听不到的呼吸声都要控制,那读的时候应该怎样读?(生练读) ④同学们,我们找准目标,屏息凝视,体验10秒钟。交流感受 ⑤体会“一连”“非……不可”:同学们,“一连就是几个钟头”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按三个钟头来算吧,三个钟头是多少分钟?(180分钟)又是多少秒?(10800秒)是10秒钟的多少倍?(1080倍)而我们刚才才体验了10秒钟啊!(生激情朗读) (4)小结:在尽职这一点上,我们大家都该向猫学习。 5、整体回顾读第1自然段,体会猫的确古怪,但又着实可爱。 6、自由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想哪儿写得好,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 7、多种形式理解读含有“蹭、踩印、小梅花、丰富多腔”等重点词语的句子。 8、总体赏读,熟读成诵。 三、小结。 指导重点: (1)想象母鸡和鸡雏所面临的危险,了解母鸡警戒的原因。 (2)指导朗读描写母鸡“警戒”的句子,感受母鸡的爱子心切。 (3)想象母鸡警告鸡雏的语言,体会母鸡的勇敢。 (4)设疑:母鸡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没什么可怕的事,为什么还要“警戒”?母鸡到底怕吗? (5)提炼作者对母鸡态度变化的原因,了解母鸡的叫声即它的语言,也是与鸡雏交流的方式。 6、学习第6小节,体会母鸡的慈爱和辛苦。 指导重点: (1)借助对“紧叫、一点儿”两词的理解,体会母鸡“紧叫”所表达的意思。 (2)设疑:“叫”与“教”的区别,体会母鸡的辛苦。 (3)联系上下文,设疑:母鸡到底怕公鸡吗? (4)体会“紧叫”的“紧”字的妙用,感受老舍的语言魅力。 7、学习第8小节,再次体会母鸡的辛苦,任劳任怨。 指导重点:通过对“顶尖锐、顶凄惨”的理解,体会母鸡“啼叫”所表达的意思。 8、学习第7小节,体会母鸡的辛苦与慈爱。 指导重点: (1)学生自主感悟,交流反馈其读懂及读不懂的内容。 (2)体会“──”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总结全文,升华母爱 (一)理解“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板书:英雄母亲) (二)进一步体会“我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一、导入新课 由虞世南的《蝉》“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 1.法布尔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这一层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蝉建穴,第5—7段说明蝉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这一层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第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25—26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 目标导学二:默读课文,品味说明语言 思考: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 明确:《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可怜做母亲的”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写出了蛹残害蝉卵的可恨。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多么不易啊!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再比如最后一个自然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等。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脱壳过程。它“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整个动作顺序有它自身的规律,其中的“腾跃”“翻转”“倒悬”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是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就像是小故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目标导学三:感知内容,了解作品精髓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熟视无睹的.蝉的成长过程说明得这样清楚明白? 明确:这是因为作者经过了长期细致的观察。从文中看,比如蝉四年一个生命周期,在阳光下歌唱只有五星期,都说明作者对蝉的观察是长期而细致的。有时,还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正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必要时,还要借助观察工具,“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正是作者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全面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写出这样生动而又准确的文章。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