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温庭筠诗《商山早行》
范文

温庭筠诗《商山早行》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商山⑴早行

晨起动征⑵铎(duó),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⑶(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明(照)驿墙⑷。

因思杜陵⑸梦,凫⑹(fú)雁满回塘⑺。

【注释】

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2]

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2]

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明: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⑺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白话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拓展阅读:温庭筠的筠”字发音

答案:温庭筠[ yún]

为什么读[ yún]?

答:《现代汉语词典》上筠”字有yún”(①竹子的青皮;②借指竹子)和jūn”(筠连,地名)两个音。所以人们对温庭筠的筠”字有不同的读法。而以我掌握的音韵学证据来看,温庭筠的筠”字应当读yún”。

有的学生以为,既然温庭筠是个人名,筠”字就可以仿照地名的读法来读。而有的学生以为,既然温庭筠是个诗人的名字,并且还是个改出来的名字(他原名岐,字飞卿),庭筠”就应当是个诗意的名字(庭中有竹),筠”字读yún”才有文学意味。

我想,用地名当人名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人和地名有某些联系,或是故乡,或是出生地,或是某个值得纪念的地方,或是某个向往的地方;一种是胡乱抓个地名就当了人名。

温庭筠不可能是胡乱抓个地名就当人名的。那么你如果主张温庭筠的筠”字读jūn”,还需要找到某些联系作为理由。

但是,以上都是推想,都不如直接去查查唐朝的字典管用,如果能找到唐朝的字典的话。

唐朝曾经有一部《唐韵》,可惜失传很久了。但是,宋朝的《广韵》(即《大宋重修广韵》)还在。

我的手里没有《广韵》,但是有《辞源》和《王力古汉语字典》,还有《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以上这些严肃认真的汉语工具书都转引了《广韵》的反切注音。

据查可知, 筠”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还没有,而在《广韵》中筠”只有为赟切”(yún)这一个读音。

也就是说,宋朝的字典上,筠”字还没有jūn”这个读音。那么,我们就应该把唐朝的筠”字读作为赟切”(yún)。

结论:温庭筠的筠”字读yún”。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