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
范文 |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推荐】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一、主要教学内容 ㈠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自然数,倍数与找倍数,2、5、3倍数的特征,因数与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六个情境活动:在“数的世界”活动中,主要是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在“找因数”活动中,利用直观的拼图游戏,让学生体会、掌握找因数的直观方法;在“找质数”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用“筛法”制作质数表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在活动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史,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在“数的奇偶性”活动中,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法问题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问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以及知道质数、合数;将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3、第五单元“分数”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分数大小变化规律、公约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计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分数教学的重点。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九个活动情境:在“分数的再认识”活动中,通过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了解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则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在“分饼”与“分数与除法”两个活动中,学生将知道分数的分类标准,并能掌握带分数与假分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在“找规律”的活动中,经历探索分数大小不变规律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在“找最大公因数”与“约分”两个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正确地约分,也为后续理解、掌握通分的方法打下了基础;在“去少年宫”与“分数的大小”两个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并能运用这一知识,会正确地通分与比较分数的大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㈡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轴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以及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等。 2、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与生活中各种不规则图形面积的 估计与计算。在第二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这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 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两个情境活动: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中,重点介绍组合图形的形成以及计算组合图形的分割方法;在“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中,主要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与计算。通过这些内容的安排,让学生形成解答组合图形的基本能力。 ㈢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可能性”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与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知识设计日常生活中的方案。在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客观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的,在三年级时,他们学习了客观事件出现可能性的大小,认识到可能性大小的出现是与相关的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四年级时,教材安排游戏公平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等可能性。 本册教材安排的综合应用内容将进一步整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三个领域的内容,并进一步加强课堂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集中性的专题综合应用内容:在“数学与交通”的专题综合应用活动中,安排了“相遇”、“旅游费用”以及“看图找关系”三个小专题的内容,通过这些活动,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思想;在“尝试与猜测”的专题综合应用活动中,安排了“鸡兔同笼”与“点阵中的规律”的两个小专题,通过这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与思考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中能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现象分析与解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二、课时安排:(见附表)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打电话”的情境,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活动,掌握求积、商近似值的方法,能够按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4.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并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重点与难点说明 小数的除法,分为三种情形分别进行探索:一是小数除以整数,二是整数除以整数;三是小数或整数除以小数。 小数除以整数的情形,结合实例,探索并理解可以把被除数当成整数,变成整数的除法求得商后,只要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形,在以往学过的整数的除法中,只能求得整数的商及余数。但在小数的除法中,整数的余数可以化为更小的单位(小数单位),因此可以继续平均分(做除法),得到的商是小数。所以,今后遇到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形,可以把被除数(整数)的末尾添上小数点,在这个小数点后面可以添上所需要的“0”。这样,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形又转化为上述小数除以整数的情形了。 除数是小数的情形,应用商不变规律,根据把除数变成整数的需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就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上述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了。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复杂的小数的乘法或除法运算,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且会根据要求,取积或商的近似值。 认识循环小数,结合竖式除法的过程,体会出现了什么情况,不用再除下去,就能知道商一定是循环小数。 第三单元目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2教学内容: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观察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2.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 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拓展应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1.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2.从一个面看到物体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摆放方式。 3.知道从两个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以确定小立方体的个数范围。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3●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含义,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初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问题 3、能初步利用等量划分(包含除)与平均分(等分除)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知道两个量的'关系有时可用“小数倍”表示。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小数除以整数中“商与被除数小数点对齐”;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添0,再继续除。 ●教材知识讲解 例1、买3千克黄瓜要5.28元,每千克黄瓜售多少元? 分析与解答: 根据我们的生活,知道5.28元不到6元,因此黄瓜每千克的售价不到2元。又:黄 瓜的单价=黄瓜总价÷数量,因此列出除法算式:5.28÷3 5.28÷3怎样计算呢? 方法1:5.28元=528分528÷3=176(分)176分=1.76元 方法2:5.28元里有528个0.01元,528÷3=176(个) 就是说每千克是176个0.01元,是1.76元 两种方法算得的结果一样,接近我们的估测,而且两种方法都采用了整数除法计算, 我们尝试用竖式计算: 点拨: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补0继续除。 例3、有3.5千克葡萄干,平均分给7人,每人可分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答: 3.5÷7,显然,每人分到的不足1千克,整数部分不够分,怎么办? 我们把3.5千克转化成3500克计算,3500÷7=500(克),500克=0.5千克。 用竖式计算: ●方法与技巧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补0继续除。 2、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时,在个位上直接商0,点上小数点,再按整数除法的方法 继续算。 3、求大的量是小的量的几倍时,不仅可以用整数倍,还可用“小数倍”表示。 3、应用 (1)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48千米,几小时后可以到达? (2)甲种巧克力每千克售65.8元,乙种巧克力每千克售47元。甲种巧克力的单价是 乙种巧克力单价的几倍? 自我检测参考答案 1、1.2,0.003,1.525,0.25 2、 8.1,5.4,0.029,0.065,0.45,0.035 3、(1)180÷48=3.75(小时) (2)65.8÷47=1.4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4如果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呢?出示(1.50.362.3752) (3)完成表格: ┌────┬──┬──┬──┤ │被除数│15│150││ ├────┼──┼──┼──┤ │除数│5│50│500│ ├────┼──┼──┼──┤ │商│││3│ └────┴──┴──┴──┘ 根据表格,观察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想一想,除数是小数,能不能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二、新授: 1、出示例4、读题、审题、列式 56.28÷0.67 这道算式与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除数是小数),能直接计算吗?能不能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方法a把米转化成厘米计算。 方法b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 (注:小数点和0要同时划去)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a他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b哪一种方法更为实用?为什么? 0.6756.28 都扩大100倍利用左边的辅助竖式边提问边板书 讲清除除数转化成整数的过程。 675628 3、师生共同完成小林的计算方法后把答案填在课本上。 4、P20、做一做(1),先说出下面各题中的除数和被除数需同时扩大多少倍,该如何移动小数点?然后再计算。 5、自学例5 思考:a除数是0.725变成整数,小数点必须向右移动几位? b要使商不变,被除数10.44应怎样?小数点移动时位数不够这么办? (生讲,师板书完成例5) 6、引导学生概括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的小数点,使它变成();除数的小数点向()移动几位,()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然后按照()进行计算。(生齐读)7、完成P20、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五1至4。 附:板书(略)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迁移、转化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完全一样的梯形若干个。 生:剪刀、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如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练习本。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同学们请坐,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学校安排老师给校车的车窗贴防晒膜,可是老师不知道买多少防晒膜合适,你们能帮帮我吗?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老师看到了你渴望的眼神,就请你来说一说吧。 你说通过观察发现车玻璃的形状是梯形,只需要算出来这个梯形车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就能知道需要买多少防晒膜了。 那我们该怎么求出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老师看到同学们露出了疑惑表情,没关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梯形的面积。 2.新授 同学们,虽然我们不知道梯形的面积公式,但是之前咱们已经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记得我们是如何探究的吗?你来说,哦,你说我们是通过转化为我们熟悉的长方形来进行探究的,真棒!那梯形能不能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来探究它的面积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拿出老师课前分发给大家的各种各样的梯形,来剪一剪,拼一拼,看看有什么发现吧,小组合作,现在开始! 老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 好了,时间到。大家都停下来吧,哪个小组代表来展示你们的结果? 第三小组代表,你来说。你说之前学过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所以你把梯形剪成了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好,说的请具体,还有哪个小组代表有不同的做法? 第一小组代表,你们是怎么做的?哦你说你们把梯形剪成了二个三角形。同学们各有各的方法,你们可真厉害。还有别的小组有不同的方法吗? 哦,第二小组代表,你的手举的最高,你来说。哦,你说你是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真棒!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在大屏幕出示了这种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我们熟悉的图形,该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呢?我们以第三种方法一起来推导一下吧。同学们,请思考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又与梯形的什么有关呢? 这个问题,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开始吧。 你最先举起了手,你来说。哦,你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的2倍!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真棒!还有谁再来补充一下呢?第二排戴眼镜的女生,你来说,哦,你说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下底,高就是梯形的高!真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同学们,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梯形的面积就是(上底+下底)*高÷2!如果我们用a表示上底,b表示下底,高是h,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呢?你已经迫不及待了,就请你来说吧,哦,你说梯形的'面积等于(a+b)*h÷2!。思路很清晰说的很完整,请坐!所以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a+b)*h/2! 同学们,我们用这种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那刚刚我们采用剪一剪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这两种方法能不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呢?这个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下探究吧! 3.巩固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梯形的面积公式,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解决校车防晒膜的问题,窗户的上底长40里米,下底长50厘米,高30厘米,请你们在三分钟的时间内独立算出校车需要多少防晒膜。 时间到,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已经出师了答案,你们的答案和老师的答案一样吗? 哦,都一样啊,看来大家都掌握的不错! 4.小结 大家都是爱学习得好孩子,最后谁能来说一说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说你学会了求梯形得面积,还有你来补充,哦你说梯形得面积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你们说得都很好。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动手操作得方式学习了梯形得面积,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学会了转化的思想。 5.作业 马上要下课了,现在老师来布置一下咱们的作业,请看大屏幕,请同学们课下完成课后习题1,2题,并利用所学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 板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6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说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2.在游戏中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判断。 3.借助观察猜测、操作实验、活动交流,培养学生合理推测的能力,并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2.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课件、球以及摸球用的袋子、记录单、扑克牌。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游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游戏。看谁能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最多的数学知识。玩游戏前老师先分组,1、2?大组为甲队,3、4大组为乙队。哪一个组先来玩游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很轻松和谐的情境中进入新知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开课就有了学习动力,为新课的学习酝酿了良好的情绪。】 活动2【讲授】游戏冲突,引发思考 师:两个组都想先来,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决定那个组先来。 师:好办法,抛硬币每一面的可能性都是?,很公平。但是今天老师没有硬币,你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石头、剪刀、布。 师:石头、剪刀、布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公平吗?同桌之间单号代表甲队,双号代表乙队互相猜三次试试看。 师:刚才谁赢了?你们觉得这个游戏公平吗?(公平) 师:为什么,能不能用可能性的知识来说明这个游戏的公平性呢?今天这节我们继续来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游戏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催化剂,数学猜想是引领学生走进数学宝库的金钥匙。在这个环节中从学生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中引导学生思考、猜想,激活了学生对可能性的原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从而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学习有了初步的感觉。】 活动3【活动】探究新知: 1、你觉得两个同学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其中一人获胜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 2、要想知道每人获胜的可能到底是多少,我们必须列举出两个人完游戏时会出现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用自己的方法,把完游戏时会出现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记录下来。 3、小组合作交流 4、汇报:发现:有的学生列举了7种、8种、9种等各种不同的结果和记录方法。 5、有没有办法不漏掉也不重复呢? 6、老师利用表格归纳总结列举方法? 活动4【练习】巩固提高: 1、做一做。 (1)老师读题: (2)相信大家都能用这3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吧。那么谁能办法写出所有不同的三位数呢?请把它写下来。 师:用这样的方法来决定“胜负”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 生:单数赢了4次,赢和可能性是4/6,双数赢了2次。赢的可能性2/6。 2、出示练习1。两人一组,算出2、3、7、8中任意两个数的积。 如果它们的积是2的整数倍,甲队获胜;如果它们的积是3的整数倍,则乙队获胜。这个玩法公平吗?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比赛的情境来触发学生积极思考游戏的公平性,并运用刚学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设计练习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紧扣课题,不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而且使学生在练习中思维得以发展,创新素质得到锤炼。因而达到活学、巧学、乐学的境界。】 活动5【讲授】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7教学要求 1、根据正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准备: 一个正方体纸盒和例3的实物模型、投影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看图并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看看各自准备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样? (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合作学_--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①题中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 ②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③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 3×3×6或者32×6 =9×6=9×6 =54(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说明:上面两种做法都对,32表示2个3相乘。 2.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投影显示例3,拿出实物模型。 (1)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①售米的木箱是什么体? ②“上面没盖”就是没有哪一个面? ③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计算。 (3)学生讲所列出的算式的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做第27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讲一讲自已是怎样想的,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5、6、7题。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8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结合具体实物说出体积的含义。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并且能用体积单位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比较、思考交流、感悟体验等学习活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交流倾听,善于比较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在原来知识结构里:学生学习了线段的长度、面积的大小及相关的计量单位,学生初步建立了一维二维的空间观念。这些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体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对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的本课内容做了比较。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通过实验演示或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体积的含义,构建体积单位的表象。因此,我由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回顾、感知、操作、想象,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对比中学习,逐步达到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在观察思考、感知体验、操作想象等活动中建立体积概念及体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体验活动中理解体积的含义,经历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的表象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体积和体积单位 一、对比引入新知。 学生汇报:分别是线段,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师引导: 线段有长短之分,长(正)方形和长(正)方体有大小之别。 为了表示物体的长短,我们认识了长度。 为了表示物体平面部分的大小,我们学习了面积。 如果要表示整个物体的大小,那又将产生什么呢?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块来学习。 【设计意图】对比引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同时又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三者相互之间有联系吗? 活动2【活动】体积和体积单位 二、活动揭示概念。 活动一:体验书包里的空间。 提出问题:观察一下自己的书包,是不是还可以再放些东西? 学生汇报:有的已经装满,有的还可以再放些东西。 教师引导:书包没塞满说明它还有一定的空间。书包已经塞满,说明它没有了空间。它的空间被占据了。(板书:空间) 追问:书包的空间被谁占据了? 学生汇报:书占据了书包的空间,学习用具也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还有一些喜欢吃的食品,同样也可以把书包的空间占据了。 追问:这说明什么? 学生汇报:任何物体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的。(板书:物体占空间) 教师进一步引导:大家可以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物体占有空间的现象。 学生交流:我们占据教室的空间教室占据学校的空间学校占据小区的空间…… 【设计意图】学生身边引入,通过引导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体验书包里有“空间”。并随之拓展,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 活动二:观察演示实验。 1.盛水的杯子装入石头,水面升高。 2.装满沙的杯子倒出沙子,放入石块,结果沙子不能全部被装入。 3.与第一个实验相比,盛水的杯子装入一块较大石头,水面升高的幅度较大。 提出问题:你能解释实验现象吗? 学生交流:水面升高,是因为石头把水的空间占据了。 沙子不能被装入,是因为石头占据了沙子的空间。 石头较大,占据的空间就较大,水就升的高。 教师归纳:物体要占据空间,并且所占的空间大小是不一样的。(补充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教师引导:粉笔盒与电脑桌比,粉笔盒占据的空间小,电脑桌占据的空间大……为了更加简洁地表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我们引入了“体积”(板书) 引导学生叙述:书包的体积是书包所占空间的大小,电脑的体积是指……教室的体积是指…… 引导概念:物体的体积是表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设计意图】为了进步加深学生对“空间”的理解,以及对概念的完善,继续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步步相扣,层层推理,逐步引出物体的体积概念,较好地处理好了体积概念的抽象。 三、多角度认识单位 1.认识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所占空间大就是体积大,所占空间小,就是体积小。 下面的电冰箱、小水杯和篮球,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学生交流:电冰箱体积最大小水杯的体积最小。 问题引导:上面的物体,体积大小非常直观,若是像这样的两个物体,你能一子比较出它们体积的大小吗? 学生建议将它们分成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小立方体。教师课件演示。 结论:要想比较它们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体积单位。 2.对比加深记忆。 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9面,自学书上内容,看看常见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书上是怎样描述的。 学生汇报: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填写表格: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感受单位的共同结构与特征。从而加深记忆。 意义 常用单位 简写符号 长度 面积 体积 3.建立单位表象。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模型和其它实物。 辨认:让学生找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并说说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举例:一个手指尖的大小、一个筛子的大小、一个键盘字母按键的大小等。动手摸一摸,亲自学生感受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 操作: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有几种摆法? 想象: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2个这样正方体,体积是2立方厘米,10个呢?100个呢?1000个呢?那么1000立方厘米又有多大呢? ②找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说说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感受1立方分米实际大小或几立方分米。 认识1立方米 先让学生比划。看看教室里面那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米。 学生体验:三把米尺借助教室的一个墙角共同来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老师想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做的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 教师可进一步举例:一个橱柜的大小,一个电脑柜的大小约是1立方米。 1立方米的水可以装满500个暖瓶。 【设计意图】学生对一个新的概念的接受和形成需要不断地体验和强化,本环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感知、操作、想象等活动逐步建立单位的表象,较好地渗透了单位化的思想。 活动3【练习】体积和体积单位 四、巩固运用提升。 1.结合具体实物说一说体积的含义。 电脑的体积是指电脑所占空间的大小。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9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找次品的操作活动和分析、归纳的理性思考,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待测物品平均分3组。 2、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让学生体会用缩小范围逐步逼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口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 教学难点: 理解并认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视频,谈感受。 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视频。看后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2、发现次品。 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产品与合格产品不一样。有的是外观瑕疵,有的是成分不过关,还有的是产品的'质量与正常的不同……我们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板书:次品。)你身边有哪些次品?和同学交流。 今天我们要找的次品的就是外观一样,质量不同,或轻一些、重一些的次品。(板书:找) 活动2【讲授】初步感知、寻找方法 1、出示例题。 有81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10片,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呢? 数一数,掂一掂,摇一摇等方法,选择最优化的方法,用天平。 2、天平的原理。 如果两端重量相等,天平就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扬。 3、华罗庚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自由猜测称的次数。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数量太大了。数学中有种方法叫做“化繁为简”,这正和华罗庚思想不谋而合,让我们从数量较小的来研究吧!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方法多样 1.研究2瓶 师: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需要几次可以找出次品呢?板书做好记录:2次(1,1) 2.讨论3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生叙述称球的过程。板书记录:3(1,1,1) 注重天平一共有3个空间可以利用,这样节省次数。 生将探究结果填入导学案中。 3.研究4-8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2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可以是几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小圆片动手操作,并记录在导学案中。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1)把待测物品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2)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4.重点汇报8瓶的设计方案。 (1)师引导学生:比较3、4种分法,并展开讨论:想想为什么方法3的次数是最少的?你觉得它会和什么有关系呢? (2)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的次品时,把待测的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好的。板书:把待测物品分3份。 (3)师:比较1、2、3种分法,讨论为什么同样分3份,为什么第3种方法只用了2次哪? (4)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时,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就尽量平均分成3份。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板书: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 5.研究9瓶 学生根据总结的方法直接说出次数,小组验证。 活动4【练习】拓展提高,优化方案 1.运用掌握的方法找方法:12瓶、15瓶、24瓶需要几次能找到次品? 2.举一反三: 从26瓶木糖醇中,找到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在导学案上完成。 3.发散思维:有2187瓶矿泉水,其中2186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0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并理解求两个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引入: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对,春天来了,草绿了,花开了,蜜蜂们开始忙碌起来了,其实在蜜蜂的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蜜蜂们每天白天都忙碌的采花粉酿花蜜,但是,由于这个蜜蜂王国的日益壮大,蜜蜂们越来越多,每次大家同时采完蜜回来往往非常拥挤,这可怎么办呢?于是蜂王就想了一个办法。 [点评: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密切联系有趣的生活实例,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同时使本课的数学知识赋予一定的价值] 二、新授 1.(1)师:蜂王把它们分成了2组,1组每30分钟回来一次,1组每40分钟回来一次。它想这样可就解决问题了。同学们,你们说蜂王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①:解决了。 生②:没有解决,过一段时间,它们会一起回来的。 师: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办法可以,有的认为不行。请你们自己证明一下,在证明时,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 (2)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①:用纸条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每隔3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四次回来要120分钟,每隔4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三次回来也要120分钟,当120分钟时它们会同时回来,发生碰撞,所以不行。 师:这种方法形象直观,非常好,还有不同和方法吗? 生②:用数轴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 师:大家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简洁清楚。 师:有的小组用的是摆纸条的方法,有的小组用的是数轴表示的方法,都十分形象,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③:找倍数的方法证明。30的倍数有:30 60 90 120;40的倍数有:40 80 120 ,我发现它们有共同的倍数120,所以第120分钟它们会相撞。 板书:30的倍数:30 60 90 120 40的倍数:40 80 120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但都是先找出30和40的倍数,从而发现它们有公有的倍数120,看来是真的不行。 [点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体现了找法的多样性,并注意找法的优化,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优化方法。] 2.师:咱们换一个数试试。一组60分钟回来一次,一组90分钟回来一次。请同学们再来证明一下。 学生验证 学生汇报。 生:60的倍数有:60 120 180;90的倍数有:90 180。所以在180分钟时它们会相遇。 师:恩,还是不行,我们发现60和90也有公倍数。 3.师:那是不是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例如17和18的公倍数就是它们两个数的乘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可以看出:任意两个数都有公有的倍数,也就是公倍数。什么是公倍数? 生: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 师: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①:举例:2、4和5的公倍数是20。 生②: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 师: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数吗? 生:没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公倍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1《折线统计图》 知识背景和目标定位: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数据并制成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的一种新的统计图。 基于以上认识,把《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相山公园图片 师:知道这是哪儿吗?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预设生:人多、人山人海……… 2、由统计表提出问题 师:是的,浏览的人真得很多,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分析这几年浏览相山公园的人数的.情况,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人数? 预设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师:老师这儿还带来了一个问题,在相邻的两个年份()年到()年浏览人数增加最快?(课件出示) 质疑:我们能不能不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年到()年人数增加最快? 出示条形统计图,提问:这幅统计图是用什么表示每年浏览的人数?这也不能很直观的看出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师:我在公园里还看到这样一幅统计图(出示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师:在这幅统计图中,横轴代表什么?纵轴代表什么? 每一年的浏览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中都能找到吗? 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每年的浏览人数的?(点)师板书:点 2、深入探究 带着三个问题来研究折线统计图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2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点:会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难点: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 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 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师: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学习时,发现了很多同学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下面,把我们的学习成果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学生总结学法. 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学生代表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注意让学生指图说明。 2、思考:请同学们在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 (或者用乘法思路想: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 全班交流 师:我发现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思考的过程,再次体会“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一 共摆了多少个吗? 学生回答,老师同时板演: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很用心思考,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吗?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 (3种,算式一样的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说出来。) 及时板书:1×12=12 2×6=12 3×4=12 或:12=1×12=2×6= 3×4 师:由黑板上整理出的算式可见,12的因数有哪些呢? (1、12 、2、6、3、4) 引导思考: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通过以上的拼、画、小组交流,学生已经有所发现。) 学生的答案: (1)我发现积是12的乘法算式中,它们的因数都是12的因数。 (2)我发现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一对对的找12的因数。 师: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1、2、3、4、6、12) 3、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第38页“练一练”第1题,注意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2、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做课本第38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四、总结与评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用学到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做些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以后我感想很多,感触也很深。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教学思路,才能更好达到教学目标。下面我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一些想法和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2的因数”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拼长方形,让学生们直接感知两个自然数的积等于12的几种情况,使他们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2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2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重复。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进行对比,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 新课标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究、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3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三、教学准备 量杯、水、梨、土豆、石块、橡皮泥、A4纸。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吗?如果要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教师:(出示一张A4纸)严格来说,一张A4纸也是一个薄薄的长方体,那么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引导学生思考,悟出一张纸太薄了,可以用多些的纸来测量,再进一步感悟到用整十、整百张来测量更便于计算。 板书:V1张=V100张÷100。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A4纸的体积,即复习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又有所超越,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后面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埋下伏笔。 (二)探究合作,测量体积 1.明确任务,思考方案。 教师:刚才我们是直接测量一张A4纸的体积吗?我们是把1张A4纸的体积转化为100张,然后再求出一张。这里同学们很聪明地利用了转化思想,从而想出了测量方法。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过了,那大屏幕上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想测量吗?今天我们就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并出示课件) 教师: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会测量吗?先互相说说打算怎么测量?(给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测量方案。) 【设计意图】在动手实验之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能使学生明确实验的任务和养成先制定实验方案,再根据方案实验的科学态度。 2.合作交流,汇报方案。 学生1:橡皮泥容易变形,我们可以把橡皮泥压制成规则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再测量长、宽、高从而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 学生2:可以把梨放到装水的量杯里,水面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梨的体积。 教师指出,这种方法可以称为“排水法”。 【设计意图】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一定能够想到许多不同的方案,再通过这些方案的比较,使学生感受到哪些方案是可行的,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热情。 3.小组合作,操作实践。 (1)学生分组操作,并把测量数据填写在记录单里。 (2)请小组代表上台重点介绍排水法测量梨的体积,一个同学汇报,组内同伴演示实验过程。 (3)教师适时板书:V物体=V上升部分。 教师:想一想,遇到下面这两种情况,你还能计算出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吗? 4.再次实验,深化认识。 实验一:请同学将量杯里的土豆取出,观察量杯中的水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二:把一块石头放入装满水的量杯,杯中的水又有什么变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完善结论。 V物体=V下降部分; V物体=V溢出部分。 教师:我们现在懂得了利用转化思想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谁来说一说,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可以利用刚才的方法测出乒乓球和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感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转化思想的应用,并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的转化方法,使学生对利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有一个丰富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4教学内容: 书第54——55页,有趣的测量及试一试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不规则石头、长方体或正方体透明容器、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东西,你能帮我测量出它的体积吗? 老师出示准备好的不规则石快。 师:这个石块是什么形状的?(不规则) 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你有什么困难? 二、教学新知 1.测量石块的体积 (1)小组讨论方案 师:我们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可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2)小组制定方案 (3)实际测量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师:为什么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师:为什么会有水溢出来?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1.实际应用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上升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你是怎么想的? (3)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反馈,订正。 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的水的体积等于土豆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2×1.5×0.2=0.6(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作业设计: 1.书第55页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2.学生再找一些实物,测量出体积。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方案一: 方案二: “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5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4页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喜欢自己通过动手、动脑去大胆探索问题,可以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所以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安排“探索图形”这个综合与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小组合作探究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问题,并总结出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概括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及分类、 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和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及分类、 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和经验。 四、 教学准备 魔方、正方体教具(教师)、正方体教具(学生)、学生小组探究卡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同学们玩过魔方吗?它是一个什么几何形体?(正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有8个顶点、12条长度相等的棱、6个大小相等的面。 教师随机板书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魔方引入正方体,不仅复习了正方体的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良好铺垫,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出示①②③组图,它们分别是由多少块小正方体组成的吗? 生:图①2×2×2=8(块) 图②3×3×3=27(块) 图③4×4×4=64(块) 师:在它们的表面涂上颜色,那么这些小正方体都会被涂上颜色吗? 生:不是,有的会被涂上颜色,有的不会被涂上颜色。 师:涂色的面数有几种情况? 学生观察分类:3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没有涂色。 教师随机板书:3面 两面 一面 没有涂色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正方体表面涂色的问题——探究图形 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三面涂色的问题 师: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块呢? 生观察回答:图①有8块、图②有8块、图③有8块。 师:怎么都是8块?分别在哪里? 生:都在大正方体的8个顶点上。 师:那么棱长上有5个、6个或7个小正方体的图形呢?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生:也是8块。 师:这跟什么有关系? 生:跟正方体的顶点有关系,因为有8个顶点,顶点上的小正方体是三面涂色的。 教师随机板书:顶点 (二)探究两面涂色的问题 师: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又有多少块呢?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利用学具四人小组进行探究。 小组合作提示: 1、四人合作,利用学具探究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2、试着将发现的结果用列式的`方法表示在小组探究卡的表格中 小组探究 小组汇报 生:一面有4块,6面一共有12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除以2呢?如果是正方体块数非常多的话,用这种方法还方便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2块剩下的一块就是两面涂色的,而正方体有12条棱,一共就有1×12=12块. 师:③号图形两面涂色的有多少块呢?你发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 生:在棱上。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2块剩下的两块就是两面涂色的,而正方体有12条棱,一共就有2×12=24块. 师:那棱长是5块、6块的呢?怎样列式计算? 生:(5-2)×12=36块 (6-2)×12=48块 师:用字母n表示棱长上的小正方体的块数,怎样表示出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生:(n-2)×12 师板书:在棱上 (n-2)×12 (三)探究一面涂色的问题 师: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呢?试着借助刚才的经验进行探究并填表。 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汇报(使用希沃软件同屏互传,让孩子边展示列式边解释方法) 生:②号图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每个面上,一面有1个一面涂色的,6个面一共就有6块。③号一面有4个一面涂色的,6个面一共就有24块。 师:你是怎么知道一面有1块、4块一面涂色的呢? 生:数的 师:如果正方体的块数非常多的时候呢?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有局限性 师:是的,不具有一般化,并且还需要一定的计算前提。那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生:②号图形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一块是一面涂色的这个正方形的棱长数,而这个小正方形的棱长数是(3-2)得到的,6个面就有(3-2)×(3-2)×6=6块。 生:③号图形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两块是一面涂色的这个正方形的棱长数,而这个小正方形的棱长数是(4-2)得到的,6个面就有(4-2)×(4-2)×6=24块。 师:看来你们发现了一定的规律,棱长是5块、6块的图形呢怎么计算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生:(5-2)×(5-2)×6=54块 (6-2)×(6-2)×6=96块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 生:(n-2)×(n-2)×6=(n-2)2×6 (四)探究没有涂色的问题 师: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呢?怎么计算? 生:可以用小正方体的总块数减去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以及一面涂色的。 师:这也确实是个办法。如果我只想知道没有涂色的块数是不是还需要算出其他的情况呢?是不是有些麻烦?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呢? 生:在里面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呢? 生:拆开看一看 师用教具给学生演示拆开的过程,观察里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师:现在你知道有多少块没有涂色了吗? 生:②号图形有一块没有涂色 ③号图形有8块没有涂色的 师:可以用算式计算出来吗?结合刚才拆的过程我们再看一看动画演示过程看看你能不能用列式的方法计算出没有涂色的块数。 组织学生观看动画过程。 生:②号图形每条棱上有3块,去掉两块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一块就是中间正方体的棱长数,因此中间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3-2)×(3-2)×(3-2)=1块。 生:③号图形每条棱上有4块,去掉两块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两块就是中间正方体的棱长数,因此中间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4-2)×(4-2)×(4-2)=8块。 师:真棒!你能试试棱长是5、6块的吗? 生:(5-2)×(5-2)×(5-2)=27块 (6-2)×(6-2)×(6-2)=64块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 生:(n-2)×(n-2)×(n-2)=(n-2)3 三、知识应用 出示棱长由1000块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请问三面、两面、一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块? 学生计算汇报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能说说你用什么方法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 五、版书设计 探索图形 顶点上 棱上 面上 中心 正方体的特征:8个顶点 12条棱 6个面 三面 两面 一面 没有涂色 8 (n-2)×12 (n-2)2×6 (n-2)3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