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教案 |
范文 |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范文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 篇1教学内容:P26页例题及“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法。 2. 学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理念: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体验学习中通过合作交流带来的方便和快乐。 教学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过程: 一、实践调查 课前让学生在汇景新城作实地调查,调查本小区住户情况 二、课内交流 1、让同学们根据调查所得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 2、根据所编的题目独立列式 3、探讨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 B、师:根据以上的结果你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 (2)讨论算法 三、习题巩固: 1、试一试 11×43 24×12 44×21 2、练一练: 第1、2题 3、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她为同学们购置书包和文具,一个书包24元,一个文具11元,买书包和文具各花了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童话情境,自主探索出“一个数与0相乘得0”,并会应用所学的知识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以一位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2、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提高计算正确率。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把估算与笔算结合起来,提高计算正确率,逐步形成在笔算时要自觉进行估算的意识。 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以一位数。 教学难点:0与一个数相乘都得0。 教学对策: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将任何数加0、任何数减0和任何数乘0结合在一起,为学习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以一位数作铺垫。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用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 1、出示小猫钓鱼图,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蓝猫钓到了3条,黄猫钓到了2条,红猫钓到了4条,它们一共钓到了多少条? 学生列加法算式计算:3+2+4 3、第二天它们又去钓鱼了,每人钓到了2条,它们一共钓到了多少条? 学生列式计算: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2×3。 说说2×3表示什么意思。 4、第三天它们又去钓鱼了,蓝猫钓到了3条,黄猫钓到了0条,红猫钓到了4条。 问1:它们一共钓了几条? 问2:蓝猫和黄猫一共钓了几条?(学生列式,教师板书:3+0=3) 问3:红猫比黄猫多钓了几条?(学生列式,教师板书:4-0=4) 5、第四天它们又去了,这一天它们一边钓鱼一边捉蝴蝶,所以每人都只钓到0条鱼,谁能说说它们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1)一条也没有。 (2)0+0+0=0 (3)你能把它变成乘法算式吗?学生跟同桌交流一下。 (4)0×3=0或3×0=0 (5)谁能说说为什么0与3相乘会等于0?学生交流一下。 二、0与一个数相乘得0。 1、除了0与3相乘得0外,你还知道谁与谁相乘等于0吗? (1)学生交流一下,列出一些算式。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说说一些0与一个数相乘等于0的算式,如0×7为什么等于0。 (3)你发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发表意见,师板书:0与一个数相乘得0。 3、你能说出这样的几个算式吗?这些算式有何共同特点? 4、练习:0×4 9×0 16×0 234×0 839×3×0 (1)为什么你那么快就知道839×3×0的结果是0呢? (2)789×4×3×0×7它的结果也是( )? (3)指出:不管这个数有多大,只要它是乘以0的,结果总是0。 5、观察三个板书:你能发现什么吗?(任何数加0都得任何,任何数减0等于任何数,任何数乘0都得0) 三、应用: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1、学校体育馆有4个同样的看台,其中一个是这样的:师出示图画 6排,每排17个 (1)谁能估计一下这里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如果要求你计算,你打算先计算什么?可以先计算: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 (3)17×6=102,你再估计一下。 (4)用竖式计算:102×4 1 0 2 × 4 4 0 8 (5)积的十位上写几?为什么?学生讨论一下。 四、练习 1、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完成在书本上。集体核对。 2、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找一找,错在哪里,再在书本上改正。 3、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你能估计一下,这里一共有多少本书吗?能说说你的方法吗? 全班汇总计算的方法? 4、想想做做第6题。学生说说已知条件,并提出问题。 五、课堂作业 p77 想想做做第4、6题。 板书设计: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3 +0=3 4-0=4 102×4=408 0×3=0或3×0=0 1 0 2 × 4 4 0 8 0与一个数相乘得0 课前思考: 这部分内容教学成熟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材分两段安排:第一段教学成熟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第二段教学成熟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由于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乘法计算中相对特殊的情况,所以安排在三位数乘一位数基本笔算方法的教学之后。 课后反思: 本课通过小猫钓鱼的童话事情导入教学,学生感兴趣,他们在这种兴趣下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课一开始的时候我担心学生不能一下子说出0×3(三个0相加),所以我特地设计了三个2相加用2×3表示,并且顺势将题目转化成所要新学的知识,很自然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这样学生有了前面的启示,就能很容易的说出3×0并且知道得数是0。然后以此类推,学生能说出100×0也是0,逐步得出结论:0乘一个数都得0。在这一新课上,学生能很轻松地得出这个结论,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也就毫不费力。当然,0与任何数(任何数与0)相加都等于任何数,或任何数减0都等于任何数这两个知识点也进行了复习,特别是0与任何数相加都等于任何数,在笔算中需要用到。经过了几次简单的笔算后,总结了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不同类型,主要是个位有进位时,进上来的数就是积的十位,可以直接写在积的十位,如果没有能力的同学,应该一步一步乘。通过几次笔算,有一部分学生能直接口算出得数,其熟练程度可想而知。但在练习中,有一小部分学生出现0乘任何数等于任何数这一情况,经讲解后,有改善。 课后反思: 课前部分学生已经知道0不管乘以哪个数都等于0。课堂上,出示场景图后,学生思考写出乘法算式3×0或0×3,并确认积是0。接着“想一想”中0×7和8×0这两道题,学生都可以口答各题的得数。学生能通过比较上述各题的共同特点,并归纳出:0与一个数相乘仍得0。第二道例题,我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一个看台座位的数量,有的学生说先数一数几排,再数一数每排有几个座位,然后相乘。也有很多学生说只要看第一个座位“1排1号”和最后一个座位“6排17号”,可以知道这个看台一共有6排,每排17号,所以只要用6×17就可以知道这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在作业中发现学生有0×4等于4的现象。 课后反思: 本课第一部分内容的知识,部分学生已经有所了解了。通过三只小猫钓鱼的情景图帮助学生理解0×3=0的具体含义,由0×7=0,8×0=0使学生发现0的特殊特征:0与一个数相乘得0。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与乘数中间没有0的乘法之间的不同,并抓住“积的十位上写几?为什么?”使学生认识到当个位上数相乘,三位数的十位是0的情况下,个位的进位可以直接写在积的十位上。但是从作业的批改中发现有极个别学生积的十位上没有写进位而是直接写了0。 课后反思: 小猫钓鱼的故事袁老师之前跟学生讲过,所以当我出示小猫钓鱼的情境图时,学生非常感兴趣。在此基础上提了很多问题,引出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结论,接着出示839×3×0×7 让学生说说结果是多少,改变题目后变为839×3×0+7让学生再说说结果是多少,学生都能异口同声的回答我,最后帮他们总结为三条:第一不管多大的数与0相乘,结果还是0;第二任何数与0(0与任何数)相加结果等于任何数;第三任何数减0结果等于任何数 。教学第二部分内容时,是让学生根据图中给出的座位号能获得哪些信息,看图说信息学生已不止一次遇到过,所以很快告诉我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开始教学今天的重点,笔算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先让学生根据算出一个看台的座位数估算同样的4个站台的座位数是多少,为学生接下来探索并理解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提供了支持。 小学数学教案 篇3第一学段里初步教学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本单元继续教学轴对称图形,采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继续教学平移,要把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继续教学旋转,要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在内容的编排上先教学对称,再教学平移,然后教学旋转。单元结束时有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 1、 以折和画为学习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还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第62页例题以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画出它的对称轴。通过折和画再次体会什么是对称轴以及它的位置。学生对折长方形会出现两种折法,理解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不会有困难。例题两次安排学生画长方形的对称轴。第一次沿着自己对折的长方形纸的折痕画,只画出1条对称轴。第二次在长方形上画,要画出2条对称轴。这样循序渐进地安排,有利于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教学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对称轴的含义,它是对折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二是对称轴一般画成点划线,即一条短线、一个圆点,一条短线、一个圆点 试一试继续用折、画等方法认识正方形的对称轴。由于对折正方形的方法比对折长方形的方法多,所以正方形对称轴的条数比长方形多。如果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是学生在交流中知道的,那么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应在自己的活动中发现。 想想做做第1题仍然是折图形、画对称轴。教材把6个图形既画在方格纸上,又画在第119页里,要求这道题分两步完成。先剪下第119页里的图形,折一折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一步能加强对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理解。然后认一认方格纸上的6个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让学生又一次辨认图形和确认对称轴的位置。在教学第4题时,可以告诉学生这4个图形分别是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这些名称有助于学生发现如果一个图形是正几边形,它就有几条对称轴。 2、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能力,把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 第64页例题教学把简单图形连续平移两次,教学过程设计成两段: 第一段让学生体会变换图形的位置,有时需要把它平移两次。方格纸上的亭子图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如果按斜向既看不清楚、更难以操作。如果沿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把斜向平移分解成一次水平平移(即左右平移)和一次竖直平移(即上下平移),容易表达也容易操作。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怎样把亭子图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这个问题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经历上述体验过程。第二段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把亭子图连续平移两次,使它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至于先向右再向下平移还是先向下再向右平移都是可以的。 想想做做第3题的三幅图是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曾经在四年级(上册)里教过,学生能够看懂这些图的意思。现在让他们从平移的视角解释现象: 三角尺沿直尺在平移,画出的两条直线平行。从而充实对平行线的体会,并增加了平移多少距离的知识。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旋转,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旋转图形。 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只是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本单元教学把平面图形旋转90,这之间的跨度比较大。为此,教材作了十分细致的考虑和安排。 (1) 首先认识旋转的方向。第66页上面的一道例题以公路收费站转杆的打开和关闭的照片展现了转杆两次旋转的方向不同,让学生首次感知旋转是有方向的。联系钟面上时针的旋转方向,讲解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 想想做做第1题继续利用台秤的指针、转盘的指针、钟面的时针等实例巩固旋转的方向和度数。教学时切不可草率对待这些例题和习题,它们都是旋转平面图形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增加一些练习,如下面的线段绕它的哪一个端点各向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又如把线段绕A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线段到了什么位置?绕B点旋转呢? (2) 在方格纸上旋转三角尺,体会图形的旋转。第66页下面的一道例题有两个特点: 一是把实物(三角尺)在方格纸上旋转,不是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尺;二是三角尺旋转方向是开放的,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都可以。这样设计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旋转实物比画图形容易,在旋转三角尺时能体会到实物的旋转是整体进行的,它的两条直角边都绕直角顶点旋转了90,整个三角尺就旋转了90;其次是可以比较三角尺顺时针旋转90与逆时针旋转90后的位置是不同的。教学这道例题要注意五点: 一是为每一名学生都准备一张足够大的方格纸,要求三角尺在旋转前、后都能完全放在方格纸上;二是要帮助学生领会绕A点旋转90这个要求的意思,并自己选择旋转的方向;三是在旋转前把三角尺放在方格纸上,两条直角边分别对齐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直角顶点对齐方格纸的交点,还要在方格纸上沿三角尺的边画出它的图形,便于和旋转后的三角尺进行比较;四是旋转以后要分别看一看两条直角边原来在哪里,现在在哪里,是不是都旋转了90,整个三角尺是不是也旋转了90;五是想一想,如果不是旋转三角尺,而是在方格纸上旋转三角形应该怎样画图。 (3) 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想想做做第2题旋转小旗图和长方形,题目的要求是做一做,画一画,为不同学生设置了不同要求的学习过程: 空间想像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直接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后的小旗图和长方形;直接画图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照样子先做一面小旗和一个长方形,按旋转要求在方格纸上转一下,再离开实物画出旋转后的图形。第3题有助于巩固平面图形的旋转,发展空间观念。每组都有两个图形,而且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完成这道题可以分两步: 先看图想一想、说一说,把哪一个图形、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就能使同组的两个图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每组各做一个同样的图形去转一转、拼一拼,验证刚才的想法是不是正确。 小学数学教案 篇4教学内容 1、用联系的、发展的思想指导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发展。让学生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中,充分感知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发展中,从而形成知识的建构,知识链就非常清晰。 2、细化操作,把发现、归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议一议、画一画等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概念的形成,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顺理成章的由他们自己得出定义。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射线,能正确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概念,认识表示角的符号;理解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长无关。会直接比较角的大小。 2、正确画射线,会用角的符号记角。 3、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猜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空间观念;通过小组讨论等学习形式,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理解角的概念;会直接比较角的大小。 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角的大小跟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关键: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正确表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直线和线段,你还记得它们的特点吗? 1、电脑动态显示直线,电脑显示在直线上选两点,并呈现 2、生回答。 3、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线它是直的,没有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长线段也是直的,有两个端点,不能无限延长,有限长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请你们继续努力。 二、认识射线 1、在我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又得到这样的一条线,它叫什么?(有的同学可能知道是射线,因此没有直接给出。)(板书射线)(电脑动态演示) 2、师:把线段的另一端也无限延长,就又得到一条什么? 生:射线 3、师: 那么,射线是怎么得到的呢? 生: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电脑出示: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4、 师:射线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也是直的生: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 生:它的长度也是无限长的。 5、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射线,直的,一个端点,无限长 6、 画一画 师:先画一个点,在从这个点出发,你能画射线吗?能画几条? 生画后师:说一说是你是怎么画的? 生:先画一个点,再从这个点开始往随便哪个方向画 师:从一点出发能画几条射线? 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7、课件演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 8、师: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可以看作射线呢? 生:太阳射出的光 生:电筒射出的光 生:X光 …… 9、师:观察比较直线、线段、射线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借助多媒体演示,从直线到线段再到射线,由已知到未知,形象鲜明,感受充分,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射线并归纳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学生水到渠成,印象深刻。) 三、认识角。 1、继续看“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课件” 2、问:在这里你发现了什么新的图形? 3、小组讨论交流 4、学生到课件前边指边回答。(学生能够指出来角)先画一个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两条射线,看一看你们画出来的是什么图形?(角) 5、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角 观察老师画的角:怎样的图形是角?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是角(课件展示角的概念) 6、 师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课件展示记法)(板书:顶点、边) 生指出黑板上角的顶点与边 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7、介绍角的符号,给角标号 1 、2 8、举例,日常生活中,你能找到角吗? 9、你自己能画吗? 10、判断那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在画一画、议一议的基础上,自己归纳出角的定义,并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寻找角,更深刻的认识角的特征,再根据特征进行辨析判断,操作细腻、到位。) 11、角的大小 (1)、师出示活动角,通过演示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 (2)、 角1、角 2 角3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眼睛看) (3)、屏幕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哪个大哪个小呢? 议:在眼睛不能直接看出大小时,有没有更好的比较办法呢? 生说后电脑演示叠得比较的过程 指明生说一说如何比较 生说后电脑演示比较 12、 议一议:角的大小究竟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板书) (围绕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设计了直观感知角的大小,用眼睛判断角的大小,用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几个层次,层层深入。并借助多媒体技术清楚地显示比较的过程,让学生较好地掌握重叠法比较的方法) 四、综合实践练习(见课件) 数角时:从联系的观点从点到射线到一个角再到更多的角,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几个概念间的联系,巩固角的概念。 五、课堂总结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还有什么疑惑吗? 3、 学生如果有,解疑。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让学生充分感受各个概念间联系与区别,效果颇好,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揭示各概念之间的联系。直线、线段、射线三个概念是互相联系与发展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通过动态的演示,生动、直观,学生理解。 2、 巧妙运用对比法进行教学,揭示各概念之间的区别。在揭示直线、线段、射线三个概念的联系时,引导学生进行比教;在教学角的大小时,不光揭示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而且揭示了角的大小与什么没关,形成对比,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更加清晰、明了。 3、 为学生自主得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比一比、议一议等手段,充分感受概念的形成,从而自己概括出概念的规范定义。 小学数学教案 篇5知识网络 列方程解应用题最关键是前两步:设未知数和列方程。有的同学说解方程的部分不是篇幅很长么,为什么不是关键部分呢?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虽然篇幅很长,但只要注意到符号变化、分配律等基本运算技巧,解的过程是较容易掌握的。相反,前两步篇幅虽然短,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精华和难点却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需要用以体会。 一般地,设什么量为未知数,最简单明了的想法是设所求为x(复杂的题目有时要采取迂回战术,间接地设未知数),当所求的数较多时,把这些所求的数量用一个或尽量少的未知数表达出来,也是很重要的。 设完未知数,就要找等量关系,来帮助列出方程。这时需要认真读题,因为许多等量关系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中文有很多字、词、句表达相等的意思,如相等、是、比多、比少、是的几倍、的总和是、与的差是等等,根据这些字句的含义,再加上其中的量用未知数表达出来,就能列出方程。 重点难点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用字母来代替未知数,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列出方程,然后解出未知数的值,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点在于可以使未知数直接参加运算。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正确地设立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而找出等量关系又在于熟练运用数量之间的各种已知条件。掌握了这两点就能正确地列出方程。 学法指导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 1)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依题意确定等量关系,设未知数x; 3)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 5)检验,写出答案。 (2)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要养成多角度审视问题的习惯,增强一题多解的自觉性,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于变量较多并且变量关系又容易确定的问题,用方程组求解,过程更清晰。 经典例题 例1 某县农机厂金工车间有77个工人。已知每个工人平均每天加工甲种零件5个或乙种零件4个或丙种零件3个。但加工3个甲种零件、1个乙种零件和9个丙种零件才恰好配成一套。问:应安排生产甲、乙、丙种零件各多少人时,才能使生产的三种零件恰好配套。 思路剖析 如果直接设生产甲、乙、丙三种零件的人数分别为x人、y人、z人,根据共有77人的条件可以列出方程x+y+z=77,但解起来比较麻烦 如果仔细分析题意,会出现除了上面提到的加工甲、乙、丙三种零件的人数为未知数外,还有甲、乙、丙三种零件各自的总件数也未知。而题目中又有关于甲、乙、丙三种零件之间装配时的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可以用比例关系表示,而乙种零件件数又在中间起媒介作用。所以如用间接未知数,设已种零件总数为x个,为了配套,甲种、丙种零件件数总数分别为3x个和9x个,再根据生产某种零件人数=生产这种零件的个数工人劳动效率,可以分别求出生产甲、乙、丙种零件需安排的人数,从而找出等量关系,即按均衡生产推算的总人数,列出方程 解 答 设加工乙种零件x个,则加工甲种零件3x个,加工丙种零件9x个。 答:应安排加工甲、乙、丙三种零件工人人数分别为12人、5人和60人。 例2 牧场上长满牧草,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这片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可供15头牛吃10天,问可供25头牛吃几天? 思路剖析 这是以前接触过的牛吃草问题,它的算术解法步骤较多,这里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设供25头牛可吃x天。 本题的等量关系比较隐蔽,读一下问题: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草生长的速度是固定的,这就可以发掘出等量关系,如从供10头牛吃20天表达出生长速度,再从供15头牛吃10天表达出生长速度,这两个速度应该一样,就是一种相等关系;另外,最开始草场的草应该是固定的,也可以发掘出等量关系。 解 答 设供25头牛可吃x天。 由:草的总量=每头牛每天吃的草头数天数 =原有的草+新生长的草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头数天数-新生长的草 新生长的草=草的生长速度天数 考虑已知条件,有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10-草的生长速度10 所以: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即: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 =草的生长速度2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150)=草的生长速度(20-10) 所以:每头牛每天吃的草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5=草的生长速度 因此,设每头牛每天吃的草为1,则草的生长速度为5。 由: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5x-草的生长速度x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5x-草的生长速度x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所以:125x-5x=11020-520 解这个方程 25x-5x=1020-520 20x=100 x=5(天) 答:可供25头牛吃5天。 例3 某建筑公司有红、灰两种颜色的砖,红砖量是灰砖量的2倍,计划修建住宅若干座。若每座住宅使用红砖80米3,灰砖30米3,那么,红砖缺40米3,灰砖剩40米3。问:计划修建住宅多少座? 解 答 设计划修建住宅x座,则红砖有(80x-40)米3,灰砖有(30x+40)米3。根据红砖量是灰砖量的2倍,列出方程 解法一:用直接设元法。 80x-40=(30x+40)2 80x-40=60x+80 20x=120 x=6(座) 解法二:用间接设元法。 设有灰砖x米3,则红砖有2x米3。根据修建住宅的座数,列出方程。 (x-40)30=(2x+40)80 (x-40)80=(2x+40)30 80x-3200=60x+1200 20x=4400 x=220(米3) 由灰砖有220米3,推知修建住宅(220-40)30=6(座)。 同理,也可设有红砖x米3。留给同学们练习。 答:计划修建住宅6座。 例4 两个数的和是100,差是8,求这两个数。 思路剖析 这道题有两个数均为未知数,我们可以设其中一个数为x,那么另一个数可以用100-x或x+8来表示。 解 答 解法一:设较小的数为x,那么较大的数为x+8,根据题意它们的和是100,可以得到: x+8+x=100 解这个方程:2x=100-8 所以 x=46 所以 较大的数是 46+8=54 也可以设较小的数为x,较大的数为100-x,根据它们的差是8列方程得: 100-x-x=8 所以 x=46 所以 较大的数为100-46=54 答:这两个数是46与54。 小学数学教案 篇6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应用这个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应用这个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应用这个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课时:1 总课时 教学思路: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积极回忆,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复习准备 1倍嗝教蹇渭出示:用小数和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中的阴影部分。 2(1)0.3里面有3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2)0.12里面有12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3)0.016里面有16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3卑严旅娓鞲龇质写成除法算式。 2/3 5/6 8/4 师:前面我们分别学习了分数和小数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苯萄Ю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把3/4,11/25,23/8化成小数。 师:怎样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呢?对照前面复习的内容,你觉得可以用前面学习的哪些知识来把分数化成小数呢? 引导学生分析出可以把分数写成除法算式来计算。 师:我们可以试着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想一想,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把分数改写成除法,再求出它的小数商。 师:用这个方法,自己选一个分数试一试。 学生完成作业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3/4=3÷4=0.75 11/25=11÷25=0.44 2/38=23÷8=2.875 师:能说一说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吗?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先把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再求商。 师:用这个方法试一试,在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哪些新的问题? 要求学生完成第28页课堂活动第2题,完成后抽学生回答。 师: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时你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生:把这些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后,有些算式除不尽。 师:这些能除尽的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不能除尽的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你能具体说一说哪些分数能除尽,哪些分数会出现除不尽这种现象吗?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能除尽(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4,3/5,7/10。 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12,6/7,11/15。 师:把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你会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特征吗? 学生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以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4=2×2 5 10=2×5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12=2×2×3 7 15=3×5 师:根据上面的分析你能作出哪些猜测? 引导学生说出:我猜想分母只含质因数2和5的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除了质因数2和5,还含有其他质因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请同学们自己写几个分母只含质因数2和5的分数来试一试。 学生试后,肯定这个猜测是对的。 2苯萄Ю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把0.4,0.8,0.85,1.125化成分数。 师:怎样把这些小数化成分数呢?我们可以联系小数的意义来想:0.4是几分之几?0.85又是几分之几呢? 师:你能联系小数的意义在下面的直线上填上合适的分数吗? 学生填后,问学生是怎样填的,引导学生说出0.4就是十分之四,0.8就是十分之几,0.85就是百分之八十五,1.125就是千分之一千一百二十五。 师:现在大家知道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了吗? 生:0.4是十分之四,把它写成分数就是4/10,化简后是2/5。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4=4/10=2/5。) 师:这样想对不对? 生:对。 师:请同学们像他那样思考,把0.85,1.125化成分数。 学生思考解答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0.85=85/100=17/20 1.125=1125/1000=9/8 师: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我是这样想的,0.85表示百分之八十五,写成分数是85/100,把这个分数化简后是17/20。 师:(抽第二个学生回答)你又是怎样想的呢? 学生回答略。 师:你们赞成他们的想法吗? 生:赞成。 师:我也赞成他们的想法,谁来归纳一下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指导学生说出:把小数化成分数时,先想这个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再把这个小数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够化简的要化简。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对口令游戏:由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小数,另一个同学迅速地把这个小数化成分数,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联系复习题来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突出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推动作用,用“分解质因数”作一个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数化小数时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深化学生对分数化小数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分数化小数方法的掌握水平 三、课堂小结 略 练习设计 练习七第1,2,3题。 板书设计 小数化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 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