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班科学活动:变了变了 |
范文 | 小班科学活动:变了变了 一、设计意图: 继《糖不见了》活动课之后,有一天李朝琪问我:“为什么老师杯子里的“黑糖”没有化掉,而是变大了呢?”其他小朋友也附和着“是呀是呀,变大了,好神奇!”“好像我爷爷杯子里的茶叶也是这样的。”……小班幼儿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还沉浸在溶解的现象中,突然发现老师杯中的胖大海不但没有溶解反而变大了,他们对此感到很疑惑。结合我的个人子课题《“做中学”模式在小班科学活动中的探究》,考虑到小班幼儿具有直观思维的特点,我决定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让幼儿在观察、比较、猜测、实验验证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物体膨胀的有趣现象。对于活动材料的选择,我事先做过试验,发现胖大海膨胀需要的时间很长,像花茶之类的膨胀前后变化不够明显,唯有黑木耳、白木耳兼具需时短、膨胀前后对比效果明显两大特点,符合我们的课时需求。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小班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尝试探索,感知物体膨胀的有趣现象。 2.对膨胀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三、活动准备: 1.一次性塑料杯人手一个。 2.盘子四个(内装黑木耳和白木耳若干)。 3.课件。 四、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感知黑、白木耳的特征。 1.师:你们看盘子有什么? 幼:黑木耳和白木耳。 2.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和触感三方面来感知。 师:请你们每人拿一朵黑木耳、一朵白木耳,看一看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 师:摸一摸是什么感觉的? 3.小结:黑木耳的颜色是黑色的,看上去像耳朵。白木耳的颜色是有点白有点黄,看上去像狮子的脸、像花、像珊瑚……它们摸上去都是硬硬的、脆脆的。 (分析:通过有目的的引导,让幼儿感知木耳的特性,有了原型事物的基本了解,为幼儿进行大胆的猜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二)通过猜测、实验,感知膨胀现象。 1.师:如果把硬硬的黑木耳和白木耳放到水里,你们猜猜会怎样?(幼儿猜测并讲述) 2.师:黑木耳和白木耳到底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幼儿操作并探索) (分析: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的猜测会有对有错,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猜测去实验,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三)对比黑白木耳在水中前后的变化,共同讨论膨胀现象。 1.师:黑木耳、白木耳在水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幼1:开花了。 幼2:变大了。 师:它们为什么会变大? 幼:喝了好多的水。 2.师:我们再来摸一摸它们,会是什么感觉呢? 幼:滑滑的、软软的。 3.小结:像黑木耳、白木耳这样原来干干的、硬硬的东西,放在水里会变大、变软的,就是膨胀现象。 (分析:通过形态、软硬程度方面的对比,将幼儿的观察进行集中,突显本次活动的重点,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事物膨胀的`原理。) (四)延伸、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 1.还有什么东西也像黑木耳、白木耳一样,在水里会膨胀的? 2.播放课件,当幼儿说出来即出示相应的物品图片。 3.你们回家后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和老师、小朋友说一说。 (分析:这是将幼儿的认知放大、扩宽,引向生活的重要一步,是让幼儿认识、了解、熟悉、理解生活的重要一步。) 五、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环节、思路很清晰,我在课前也做了很多的考量和工作,从材料的选择方面、课件的准备等。活动分四个环节:首先,通过让幼儿看看、摸摸,在说说中感知、了解黑白木耳的基本特征,幼儿的参与热情很高。接着,让幼儿猜测,验证,使得幼儿在观察、对比的过程中慢慢发现木耳在水中变大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然后,通过对比膨胀前后木耳的变化,分析其长大的原因,感知了膨胀现象,总结膨胀的概念。最后一环节又回归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从生活中找会膨胀的物体,幼儿在前,教师在后,以ppt的方式渗透了更多会膨胀的物体。 但在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由于出现了两样物体同时需要幼儿观察,所以他们的观察注意力不能够全面顾及,所以我想如果在材料的选择方面,只选择一样白木耳而非两样的话,幼儿观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些。在活动中有的小朋友说不知道杯中的黑白木耳已经变大了,可以让他们参照盘中剩余的黑白木耳,多对比一下、引导一下,那么他们就会更加地明了。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