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
范文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 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特点,请你回忆一下,回答下面的问题。(课件第2张)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8)个顶点。 在我们的身边,除了许多长方体的物体,还有许多是正方体。(课件第3张) 比如:骰子、魔方、沙包、积木、礼品盒等,这些都是正方体。 你还能说出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正方体呢? 生举例说。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仔细观察课前准备好的正方体,你发现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1)小组合作: 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 (2)汇报交流:(课件第6张) 生1: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生2: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2.总结正方体的特点。(课件第7张)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6个面完全相同。 正方体有12条棱,所有的棱长度都相等。 正方体有8个顶点。 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立体图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设计意图】 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观察实物的过程中发现正方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观察一下: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课件第8、9张) 生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生2:长方体的6个面一般是长方形,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3: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的所有棱长度都相等。 4.列表比较一下:(课件第10、11张) 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课件第12张)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生1: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体也是特殊的长方体。 师:特殊在哪里? 生2:正方体可以看做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师:你会用集合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6.小结:(出示课件第13张) (1)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3)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 对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能查漏补缺,更好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7.做一做:(课件第14张) 小组活动:小组同学配合,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并思考: (1)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摆法?搭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3)搭一个四个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 8.答案揭晓:(课件第15张) (1)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如下图: (2)用12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摆法?搭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课件第16张) 第一种摆法: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12cm,宽是1cm,高是1cm。 第二种摆法:(课件第17张)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6cm,宽是2cm,高是1cm。 第三种摆法:(课件第18张)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4cm,宽是1cm,高是3cm。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可以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理解的更为透彻,为下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好准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搭一个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课件第19张) 搭一个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搭成的长方体其实就是一个正方体。 (三)课堂练习 谈话:同学们,你们学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到智慧乐园挑战一下自己吧!有没有信心呢? 1.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有几个面的形状完全相同?(课件第20张) 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cm。它有6个面的形状完全相同。 【设计意图】 本题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方体的特点,知道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6个面也是完全相同的。 2.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72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分米?(课件第21张) 正方体12条棱相等,棱长和是72dm,可以求出一条棱的长度。 72÷12=6(分米) 答:它的棱长是6分米。 (四)拓展提高。(课件第22、23、24张) 用铁丝做一个底面周长是56厘米的正方体框架,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1)小组讨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说说你的思考过程。 (2)汇报交流: 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可以先求一条棱的长度,再求12条棱的`总长度。 56÷4×12 =14×12 =168(厘米) 答:需要铁丝168厘米。 (3)底面周长就是4条棱长是总和,求12条棱长的总和,就是56厘米的3倍。 56×(12÷4) =56×3 =168(厘米) 答:需要铁丝168厘米。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交流: 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正方体的6个面是正方形,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3.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4.正方体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六)板书设计 正方体 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正方体的6个面是正方形,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3.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4.正方体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教学反思】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恰当地把握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先回忆有关长方体的特点的有关知识,再开门见山设计了辨认生活中那些物体是正方体,然后直接转入正方体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学拖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重点。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3、教会知识,更要教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的题目是正方体的认识,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发展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 正方体纸盒、长方体和正方体对比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有几条?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观察并思考。 师:这些都叫什么立体图形? 生:都是正方体。 师:要探究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我们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 生: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 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师: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 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正方体 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比较 教学反思 正方体的学习是以长方体知识为基础的,在教学时可以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1.可采用观察彩图和实物、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2.注重知识的整体性,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放在同一节中呈现,有利于对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3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18~1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比较有标志性建筑物的图片,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展示图片)这些建筑物结构的形状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建筑物结构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出示课件中建筑物的轮廓) 师:不只是建筑物的形状,我们身边的一些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请同学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了解了我们身边这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今天我们就来更加深入的研究长方体这个立体图形。 (贴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并贴出画有长方体平面图的卡纸) (过渡语)师:我知道同学们也带来了长方体的物品,请你们拿出来给同桌展示一下。 二、探究新知 (一)通过摸,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师:接下来跟着老师来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摸到了长方体的面,长方体的面摸起来滑滑的、平平的。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种感觉吗?没错像这样摸起来滑滑的、平平的部分就叫做长方体的面。(板书:面) 2.师:那除了面,我们还能摸到长方体的其他组成部分吗? (预设1)生:我还摸到了长方体的棱。 师:那请问长方体的棱在哪里呢?(请生上台指出长方体的棱) (预设2)生回答不出来 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面和面相交的线段) 接着让生在自己的长方体物品里找出长方体的棱指出来给同桌看看。 3.指导学生观察顶点。 师:同学们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板书:顶点:棱和棱的交点) 4.师小结: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巩固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具体位置。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过渡语)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数一数,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请生朗读活动要求。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答案)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和面的数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互相平行)及相交的棱、相对(没有公共边的面)及相邻的面(有一条公共边的面)。 (2)若学生(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有8个顶点,12条棱,并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板书: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出示课件,并让生把长方体的定义齐读一遍)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过渡语)师:为了对长方体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我们大伙动动手来制作了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如果我只给你细木条和橡皮泥,该如何运用这些材料呢? 请个别生读活动要求。 小组讨论2-3分钟,请生回答。 (预设)生:我要用细木条来当长方体的棱,橡皮泥用来黏住细木条,同时橡皮泥充当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的想法怎么样?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师:我也非常赞同你的想法,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材料开始制作吧。 注意:请每组拿出一本书垫在下面再制作长方体框架。 (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制作) (2)师:仔细观察长方体框架,你发现长方体用了几根细木条? 生:12根细木条 师:这些细木条其实就是长方体的12条棱,如果可以分成几组? (预设)生1:分为三组,四条长,四条宽,四条高。 (预设)生2:我想分为四组,每一组里有一长,一宽,一高。 2.认识长、宽、高。 (1)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过渡语)师:你们刚才都说到了长、宽、高,请问同学们谁愿意带上你们的作品上台给大家指一指长、宽、高分别在什么位置? 生: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2)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演示) 3.课堂小结: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我知道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生:我还知道了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有8个顶点,12条棱,并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练习巩固 1.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相同,但形状不相同。( )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2.想一想,做一做 书本第21面 练习五 第一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4教学要求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②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尽和整除,约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下面三组题。 (1)23÷7=(2)6÷5=(3)15÷3= 11÷3=1.8÷3=24÷2= 2、观察并回答。 (1)上面哪个算式中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3)如果用整数a表示被除数,整数b(b≠0)表示除数,可以怎样说?(让学生看教材第49页关于“整除”的一段话) 3、思考: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①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明确三点②商必须是整数缺一不可 ③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4、除尽与整除的区别与联系。 (1)像6÷5=1.21.8÷3=0.6我们只能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 (2)除尽被除数和除数(不等于0),不一定是整数,商是有限小数,没有余数。 整除被除数和除数(不为0)都是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三整无余) 师: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表示的是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约数和倍数关系(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有关约数和倍数的一段话。 (2)小组讨论: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 (3)在复习的第1题中,请你指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约数?为什么? (4)倍与倍数意义一样吗? 如:15是3的倍数,表示15能被3整除。 1.5是0.3的5倍,5倍表示1.5除以0.3的商。 (5)注意事项。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的`注意。 三、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51页的“做一做”。 2.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 3.做练习十一的第2题。 4.做练习十一的第3题。 5.做练习十一的第4题。 60的约数有。 6的倍数有。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课后反思: 给学生以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的探索学习掌握概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5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页例3以及课后做一做。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正方体,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学正方体时,应激活经验,回顾特点,对比长方体特点,感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核心能力 能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正方体,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对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正方体、动手操作折正方体,自主探究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正方体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各种正方体实物,长方体模型,剪好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它的?请自己整理出来。 (2)请找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正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课前让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 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对正方体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分享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体,使学生对正方体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正方体的兴趣。 2.问题探究 (1)观察模型,探究特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长方体的? (面、棱、顶点,长宽高) 师:对于正方体,你们准备从几方面来认识? 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请你们借助手中的正方体物品来观察研究,看看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 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体的特征。 交流汇报。(汇报时重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预设: ①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6个面都相等; ②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相等; ③正方体有8个顶点。 小结:同学们从棱、面、顶点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了“正方体是有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12条棱长度相等”的结论。 (2)制作模型,加深认识特征 师: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现在请你们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制作完后,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并向同桌介绍你制作的正方体的特征。 用剪好的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做一个正方体。 展示学生作品分享制作感想。 设计意图:学完长方体后,学生已明确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知道了从哪些方面探究图形特征,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动手,学生亲身感知正方体这个立体图形。考查目标1 (3)对比观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我们都是从面、棱、顶点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4人小组,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交流汇报后,教师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 引导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主动探索,从而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考查目标2 3.巩固练习 (1)第20页的做一做。用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 ①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动手试一试。 ②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法?记录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③搭一个四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其余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4.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从面、棱、顶点三方面认识了正方体,有6个面,都相等,12条棱也都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课时作业 1. (1)正方体的棱长是8分米,每个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2)正方体棱长的和是48厘米,每个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答案: (1)32分米、64平方分米 (2)16厘米、16平方厘米 解析:通过对正方体面、棱特征的考察,加深理解,为后面学习表面积和体积打基础。考查目标1、2 2.根据所提供的条件,回答问题: 它的前面是()形,长()厘米,宽()厘米。 它的右面是()形,长()厘米,宽()厘米。 它的上面是()形,面积是()平方厘米。 答案:略。 解析:通过“线”想“体”,再从“体”中找“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同时感受每个面与长、宽、高的关系,为表面积打基础。考查目标1、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6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并熟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六个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体特征: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理解并掌握相互平行的棱长度相等、相对面面积相等。 2、认识正方体特征: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理解并掌握12条棱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长方体棱长总长、正方体棱长总长。 2、对比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 四、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20xx)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第一节的.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知识,其中长方体含有例1、例2,正方体含有例3。 教材设计意图:重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五、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普遍对空间概念非常陌生,所以学生对新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理解可能会比较困难。因此唯有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由浅入深,逐一穿插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过程中来分析和比较,从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最终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相关知识导入。 1、回顾长方形及正方形。 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体的空间概念。 (二)师用实物展示法和生交流,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量。 1、师分别展示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2、生认真观察并详细记录观察结果。 3、生可在桌间或小组内交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数量特征。 ①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通常都是长方形,特殊2个正方形和4个长方形)。 ②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都是正方形) (三)引导生通过操作、讨论,来理解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间的特征。 1、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 ①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 ②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棱长间的区别与联系。 (长、宽、高的定义;相互平行的棱长长度相等) 2、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二): ①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 ②进一步理解正方体的特征:棱长间的联系。 (所有棱长长度相等;统称棱长) 3、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间区别。 (四)激励生再操作、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面间特征。 1、生各自独立完成(活动三): 请学生课前剪下教材后的附页,备好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 ①认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猜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面间的区别与联系。(有一些面面积相等) ②沿虚线折长方体和正方体,验证猜想。 ③初步归纳长方体或正方体特征的异同。 (长方体:相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所有面面积相等) (五)师生互动作课堂小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点: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点: ①长方体:相互平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相对面面积相等。 ②正方体:12条棱长度都相等,6个面都相等。 (六)课外作业 一根绳子既可做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框架,又可做一个棱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体宽架?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7一、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2、能会计算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4、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施及相关课件,长方体实物模型两个(其中一个两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长方体的框架一个。 五、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纸盒和一把尺子。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了几位老朋友,同学们看,你们认识它们吗?(屏幕上显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生:逐个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前面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现在你们再看这些图形,和前面那些图形一样吗?(屏幕上显示: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长方体。) 生:不一样。 师:(指着图)像这样的图形,就是立体图形,今天,我们一块来研究立体图形中的一种图形(屏幕上显示:一个长方体)长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面的认识: 师:根据同学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谁能说说长方体的大概样子呢? 生:它的大概样子是长长的,方方的。 师:请同学们在这些图中,找出长方体(出示课件)第几个是长方体? 生:回答。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生甲:烟盒,牙膏盒,药盒等。 生乙:电冰箱,收音机,微波炉等。 生丙:砖,床,衣柜,教室等。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物体是长方体,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很多很多。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跟着老师一块儿摸一摸(教师拿着长方体教具引导学生摸长方体的面)你摸到了什么? 生:我摸到了长方体的面。 师:它的面是怎样的? 生:是平平的。 师:这样平平的面到底有多少呢?请同学们注意观看屏幕(出示课件)。 生:6个面。 师:你们手中的学具也是6个面吗?数一数。 生:6个面。 师:对,这是我们对长方体的第一个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板书:6个面。)这6个面到底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再注意观看屏幕(逐个出示:上下两面重合,左右两面重合,前后两面重合。) 师:现在,你看到长方体哪两个面怎么样了呢? 生:上下两个面完全重合在了一起。 师:说明这两个面怎么样呢? 生:说明这两个面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师:现在哪两个面又重合在了一起? 生:左右两个面完全重合到了一起。 师:说明左右两个面怎么样呢? 生:说明左右两个面大小完全一样。 师:接下来哪两个面会重合到一起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想出来了请举手。 生:前后两个面会重合到一起。 师:这位同学到底猜想的对不对呢?咱们一块来看大屏幕(显示:前后两个面重合。)这位同学猜想的对吗? 生:对。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长方体6个面都是什么形? 生:6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仔细观察一下。 生甲:我的长方体学具6个面都是长方形。 生乙:我的长方体学具4个面是长方形,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一般情况下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在特殊的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及电脑演示,我们就可以得到长方体面的特征。(师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同。现在请同学们齐读长方体面的特征。 生:齐读。 2、棱的认识: 师:(拿出教具边指边说)两个面相交的一条边,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长方体学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棱,你有什么感觉? 生:有割手的感觉。 师:看着棱,你发现了什么? 生:棱把相邻的两个面分开了。 师:长方体的棱有多少条呢?数一数你的学具。 生:12条。 师:(拿出长方体棱长框架,师引导学生有顺序地依次数出长方体棱长。)12条。这是我们的第二个发现,长方体有12条棱。(板书:12条棱) 师:现在,大家一块来研究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学具,边观察边用直尺测量,思考一个问题:1、长方体12条棱按长短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带着这个问题,四个人为一小组,边讨论边分。(师巡视) 师:讨论好的小组请举手。 生甲:我们小组把12条棱分成了三组,最长的4条分成了一组,较长的4条分成了一组,最短的`4条分成了一组。每组棱长度相等。 生乙:我们小组分成了两组:最长的4条分成一组,剩下的8条分成一组。 (师:到底这两组同学分的对不对呢?请同学观看大屏幕,显示1:最长4条分成一组,最短4条分成一组,剩下4条分成一组。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分成。显示2:最长的4条分成一组,剩下的8条分成一组。)这两组同学分的对吗? 生:都对。 师:12条棱一般情况下分成3组,每组有4条棱长度相等。特殊情况下分成2组,一组有4条棱长度相等,另一组有8条棱长度相等。相等的棱是相对的,也可以说成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长方体的棱的特征我们就可以总结为(师边说边板书: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3、顶点的认识: 师:(拿出教具边说边指)三条棱相交的这一个点,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拿出你们的学具,摸摸长方体的顶点,有什么感觉? 生:有扎手的感觉。 师:这样的顶点有多少个呢?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屏幕(显示:长方体的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生:8个顶点。 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都有8个顶点呢?拿出你们的学具数一数。 生:8个顶点。 师:对,第三个发现,长方体有8个顶点。(师板书:8个顶点) 师:(出示课件)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边说边用鼠标指三条棱) 生:不相等。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边说边用鼠标指长、宽、高)。 师: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出示学具边说边用手指)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现在,请同学们看着老师的学具,老师用手指,同学们说出它的长、宽、高。(师把教具竖放、横放、侧放、让学生说出长、宽、高) 师:实际上,长方体的长、宽、高是根据长方体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的。现在咱们来做一些练习题。(电脑出示:练习题1) 三、课堂巩固 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面画“√”,错误的在括号里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2)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八、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特殊情况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8个)顶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8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 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闪烁) 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 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 3、思考:怎样选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 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 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 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卜削好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 3、通过你的观察,从某个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一个非正方体的长方体中,最多有几个面是相同的? 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 5、有6米长的铁丝,要制成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灯笼框架,够瞧用吗?6、要将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礼品盒系上彩带,至少要买多少彩带才够用? 四、拓展应用 用数学创造生活。 欣赏水立方、长方体建筑物、美丽的盒子、装饰品,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美,也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 在这40分钟的四步学习环节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吗? 六、作业布置 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能有多少种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请你亲自动手试一试。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9一、教学内容 课本 P27~30 例 1、例 2。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掌握它们面、棱、顶点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教学难点 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四、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 五、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视频脚本三:第三单元长正方体:1.2)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2.出示收集的各种物体:这些图形同刚才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设计目的是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师出示一些教具,学生拿出收集的学具。 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几类? (2)学生小组研究汇报:根据围成的面的不同可以分为:由长方形围成和由正方形围成的。(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3)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1) (4)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什么样的物体叫长方体呢?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5)关于长方体你想学习哪些知识? 师拿出长方体教具,学生拿学具,师给出面、棱、顶点、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概念,并板书。 2.长方体的特征。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3) (1)长方体有几个面?(6 个)你来猜想一下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2)怎样验证你的猜想? 3.学生验证。 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1)通过量长和宽计算; (2)剪下比一比; (3)将其中一个面描在纸上,用另一个面对比。 4.汇报结论:长方体的 6 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有不同的发现吗?(也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5.教师重点带领学生研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请大家再来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还有什么特征? 6.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怎样验证? (长正方体框架制作:动画脚本---场景一、二) 7.学生利用学具验证。 (1)测量; (2)用学具插一个长方体后,再比较棱的长短。 8.汇报:怎样插长方体,用了什么材料?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 12 条棱,相对的 4 条棱相等。 9.重点研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棱的特点。 10.填写总结报告。 11.认识长、宽、高。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指出自己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并量出长短。 3.正方体的特征。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4) (1)学生独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填表。 (长正方体框架制作:动画脚本---场景三) (2)汇报你们是怎样研究的?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相同点:6 个面,12 条棱,8 个顶点。 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图形中,是长方体的在括号里画“△”,是正方体的在括号里画“○”。 2.写出下面各图的名称。 3.观察实物图,然后填空。 (1)橡皮的形状是( )。 (2)橡皮的前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3)橡皮的右侧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4)橡皮的上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4.看图填空。(单位:厘米) 长( ) 长( ) 长( ) 宽( ) 宽( ) 宽( ) 高( ) 高( ) 高( ) 5.判断。(对的在括号里划“√”,错的划“×”。) (1)一张很薄的塑料纸,只有正反两个面。 ( )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 (3)一个长方体中有四个面完全一样,那么另外两个面一定是正方形。 ( ) (4)用一根长 120 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框架,正方体的棱长为 20 厘米。 ( ) (四)全课总结 在这节课上,使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0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3)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3)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不) 5、现在这个魔方的体积是多少呢?(还是1000cm3)你是怎么想的?(板书:转化) 【设计意图:我用正方体魔方引入,把本节课主要用到的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魔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物体。再看,现在老师手中拿的这个芒果也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我们能直接把它转化成规则的物体吗? 那它的体积是多少,又该怎样求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有趣的测量,共同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新授 (一)测量芒果的体积 1、你想怎样测这个芒果的体积呢?(学生汇报) 2、桌面上,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量杯和一个长方体容器。 你认为选择哪一种测量工具,能够很快地求出芒果的体积?为什么?(选择量杯,因为它有刻度) 3、这样做确实能比较快的求出芒果的体积,你来看(ppt演示) 量杯中装有一部分水,正好是300mL,这300mL指的是什么?(水的体积) 仔细观察,将芒果放入水中后,水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那么,现在的400mL指的是什么?(水和芒果的体积) 现在,你知道芒果的体积是多少吗? 100是芒果的体积,它也是什么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4、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借助量杯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呢?(将芒果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芒果转化成了规则的圆柱体) 5、像刚才这样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排水法”。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实验:用量杯和水试一试、测一测芒果的体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明白应用转化的思想,可以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也就是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 (二)测量石头的体积 1、现在老师也想进行一次测量,我想测的是这块石头的体积。 我应该选择什么工具来测量呢?为什么?(选择长方体容器,因为石头太大了) 2、用这个长方体容器怎样求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呢?在小组内和你的同伴说一说。(讨论后,学生汇报) 3、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强调:要从里面测量) 出示数据:长25cm,宽18cm,水面高度8cm。慢慢将石头放入水中,观察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这样放行不行(竖着)?为什么?(石头没有完全浸入水中) 石头已经完全浸入水中,此时水面的高度是10cm 4、你能根据屏幕上显示的数据计算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学生动笔计算) 5、刚才,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测得了这块石头的体积。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将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石头转化成了规则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教师调换实验用品进行第二个实验,把量杯换为长方体容器来进一步探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会很容易的探索出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可计算的长方体的体积,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适时强调,测量时要把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才能应用转化的思想求体积。】 6、你还有其他的方法能够测量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出示“溢出法”和“排水法”的逆运用)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 7、其实,早在20xx多年前,大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就曾经用过刚才同学们说到的方法帮助国王解决了一个难题,出示“数学万花筒”,学生读。 (三)测量苹果醋瓶的体积 1、现在你们想不想亲自测量一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机会就在眼前,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瓶苹果醋。在大家动手之前,请你先猜猜看“这个瓶子的体积是多少?(净含量:260mL) 2、现在就动手来验证一下吧。将记录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中。 【设计意图: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 3、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谁能来说一说? (四)总结 通过这几次的实验,我们发现:不管是“排水法”还是“溢出法”,实际上都是在完成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什么呢?(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转化”思想的实质。】 三、质疑 看书页,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四、课堂练习 (一)填空 1、一个量杯水面刻度200mL,放入一个零件后,量杯水面刻度450mL,这个零件的体积是( )。 2、一个长方体容器装满水,底面长8dm,宽5dm,高3dm,放入一个不规则物体后,溢出30升的水,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 )。 3、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分米,高5分米,里面装有水,水深3分米,如果把一块小长方体放入水中,小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上升的水的体积是( )。 【练习目的:强化“转化”思想的实质。】 (二)解决问题 第一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4dm,宽2dm,放入一个石块后水面上升了0.5dm,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正方体的容器,棱长20厘米,现装有深度为5厘米的水。在放入一个物体后,水面上升到8厘米,放入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练习目的:通过对比练习,由直观到抽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第二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将一块铁块放入容器中,装满水,再将铁块取出,这时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是6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有多大?★★ 2、一个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当放入一个长方体后,容器中溢出了48升水,已知长方体长8分米,宽2分米,求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棱长为15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水深8厘米,浸入一个不规则的钢块后,水面上升到距容器口3厘米处,这个钢块的体积是多少? ★★★★★ 【练习目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五、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 2、生活中有许多不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把它们转化成规则的物体来计算出体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用一种变通的方法去思考。 3、拓展练习:那么,你能想办法测出一粒黄豆的体积吗?(学生汇报) 一粒黄豆非常小,把它放入水中,我们很难看出水面的升高情况,也就很难算出它的体积。我们可以先测量出一定数量的黄豆的体积,再除以黄豆的数量,就能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了。 板书设计: 转化 有趣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规则物体的体积 V正=a3芒果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V长=abh石头下降 瓶子溢出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1一、教学内容 课本P38~40。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体积概念的建立以及对体积计量方法的理解。 2.教学难点 感知物体的体积以及建立体积单位的概念。 四、教学用具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模型;水杯,水,沙子,大小石块(用线系好),木块等;1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五、教学设计 (一)铺垫选择研究方向 1.引入:在装有半杯蓝色水的玻璃杯中(先在水面处做个记号)放入一块石块。 2.观察思考。 (视频脚本三:长方体和正方体4.土豆放入水杯的动画片。) (1)水面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杯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 (2)杯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二)发现并认识体积 1.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用桌上提供的物品验证。有:木块、沙子、火柴盒、工具箱、石块、玻璃球…… 2.教师巡视与学生一起探讨。 3.提问汇报。 (1)你们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2)你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学生动手操作。 (4)学生回答。 生:我们拿出自带的装满细沙的'杯子,先把细沙倒在纸上,把一块木块放入杯中,然后再把细沙倒入杯中,沙子不能全部倒入杯中,有剩余部分,因为木块占有一定空间。 4.表象再现。 (1)闭眼回忆刚才验证物体的样子。 (2)学生闭眼想象。 5.抽象体积的概念。 (1)物体所占的空间一样吗? (2)学生回答。 生:我们先把小石块放入杯中,然后在水面上升处作个记号。取出石块,再放入大一些的石块,发现水面比原来的水面高了。 (3)为什么上升的水面会比原来的高? (4)学生回答。 生:因为大石块占的空间大,所以上升的水面比原来的高。也就是说,物体的大小不一样,所占空间的大小也不一样。 6.看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学生回答: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7.看书质疑。 (三)自我探索体积单位 1.要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或者一个物体的体积比另一个物体的体积大多少或少多少,该怎么办?这就需要计量,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 2.猜想。 你听说过哪些体积单位?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汇报:将你们学习到的说给大家听听。 (3)学生回答。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视频脚本三: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5.视频“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的演示) 3.估量体积单位。 (1)1立方厘米的空间有多大?比画比画。 (2)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接近1立方厘米? (3)1立方分米有多大?比画比画。 (4)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 (5)1立方米呢? (6)1立方米有多大?利用一些工具体验大小,你们钻进去试一试。(准备3个米尺) 4.填入适当的单位。 (1)橡皮的体积大约是5()。 (2)桌子的体积大约是240()。 5.质疑。 (四)体积的初步计量 1.教师演示(学生跟着摆)。 (1)出示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 (2)出示6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 (3)(改变长方体的摆法)这是长方体吗?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仍是6立方厘米? (4)(再改变形状)形状变了,体积有没有变?为什么? (5)为什么不管摆什么形状,体积都是6立方厘米? 2.学具操作。 (1)你们每人桌上都放有1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现在请你们摆一个体积是9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想想怎么摆? (2)为什么所摆的长方体的体积都是9立方厘米? 3.归纳概括。 (四人一组讨论)根据刚才所摆的图形,你怎么知道这些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的? (五)巩固练习 1.填空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 棱长()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根粉笔的体积大约是10()。 (2)讲台桌的体积大约是0.4()。 (3)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大约是0.35()。 (4)一张信纸的面积大约是5()。 (5)一块城砖的体积大约是3()。 3.拼一拼,说说是由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组成的? (六)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心得和体会?你还有哪些问题? (七)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意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计量: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问:能直接用公式吗?不能怎么办? 3.小组派代表介绍测量方案。 学生观察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学生的测量方案可能有: 方案一:取一个正方体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块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也就是石块的体积了,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的水的体积与放入石块后的总体积之差。 方案二:是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案三:可以用细沙代替水,方法类似于方法一、方法二。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定测量方案。 引导学生探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二、进行实验 让学生按各自小组制定的方案小组合作进行测算。 小组代表领取所需测量工具,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并且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 三、试一试 1.在一个正方体容器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算 3.小结。 师:通过实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请几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一次运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的测量方法去测量其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四、数学万花筒 课件出示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 学生听老师讲述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3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合发现的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会根据需要进行简单计算。 3、在观察、比较、测量等学习活动中,培养操作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学生都很熟悉类似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体,面对这一节知识点,学生们更倾向于从实际物体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找出书本上的答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问同学们所在的教室是什么形状,装书包用的抽屉是什么形状,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上的图画,问学生是什么形状。学生回答:长方体。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二)、初步认识长方体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自己先观察,摸一摸长方体感受它的面、棱、顶点是什么感觉,从而给出其概念。 棱:面和面的线段。 顶点:棱和棱的交点。 三)、小组活动 将学生相交分为6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长方体有6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长方形或正方形 3、那些面完全相同的? 前和后、左和右、上和下 4、长方体有12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 相对的4条棱 6、长方体有8个顶点。 四)、小组制作并讨论 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先思考并拿出橡皮泥和细木条。制作好以后回答以下问题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不相等。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五)课堂练习 剪下本书附页中的图样做一个长方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复习之前的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其长、宽、高。引入正方体。 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并填下表。 1、正方体的`6个面都相同。 2、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三)、动手操作题 1、照书上后面附页的图样做一个正方体, 2、讨论长方体于正方体的联系于区别。 3、讨论长方体于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做一做 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 (1)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法?记录搭的长、宽、高。 (2)搭一个四个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4教学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 教材第20页的内容及练习五第4、第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建立正方体的概念。 2.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正方体的特征,掌握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正方体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当右面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 生:正方体。 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老师暂时先保密,相信学完本节课的内容,大家就都清楚了。 【设计意图:通过把长方体变成正方体,把正方体的特征化难为易,学生初步体会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投影出示例3 。 1.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面、棱、顶点。 师:那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呢?请你也用探究长方体的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师:请同学们观察正方体的特征。(出示观察要点) (1)正方体有几个面?有什么特点? (2)正方体有几条棱?有什么特点?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看、数、量、比的实践活动,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汇报: (1)正方体有6个面,这6个面都完全相同。 (2)正方体有12条棱,这12条棱长都相等。 (3)正方体有8个顶点。 2.探究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 师:通过制作正方体,相信同学们一定对正方体的`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到现在为止,我们已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那么让我们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在组内交流观察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投影展示: 相同点不同点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相等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师:说它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特殊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确正方体是一个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师:现在我们之前的那个猜测,是不是得到验证了呢?如果我们画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该怎样画呢? 板书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特征的比较,从而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铭刻记忆,融会贯通】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在这节课里,我们认识了正方体,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完全相同,有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了解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与联系,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和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和联系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作铺垫。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 )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是( )的长方体。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棱长之和是( ),当a=6厘米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B类 用72厘米长的铁丝焊接成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相等特殊2. 12a 72 3. 5×12=60(厘米) B类: 72÷12=6(厘米) 教材习题 教材第20页做一做 (1) 8个(2)略(3)搭成的是正方体 教材第21页练习五 4.正方体10厘米6个9. C F D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单位的大小。 能力目标动手操作,正确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能熟练计算它们的体积。 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趣引入 同学们,最近你们发现的城市有哪些变化呢?在城市里为什么要建这么多高楼大厦呢?如果建平房,会怎么样? 老师带来一件衣服,谁想试一试?(点名让一胖一瘦上来)问:同样一件衣服,为什么有的宽松,有的紧?(因为他们体型不一样,也就是占的空间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空间有关的内容。板书课题:体积 二、学习“体积”、“体积单位”的概念 1、出示大、小苹果,问:哪只苹果占的空间大?你能从自己的身边选两件物体,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个长方体石块,你知道它们哪个大吗?那你有什么办法? 演示书上的实验,得出:土豆占的空间小,石块占的空间大。 3、师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土豆和石块相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4、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请同学们自学14页中间部分。 5、学生汇报: (1)常用的体积单位 (2)拿出课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说说哪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么规定的?老师用3根1米长的木条搭成一个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墙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摆一摆: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下图中不同形状的模型,你知道它们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见教材) 得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三、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 1、猜一猜: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跟什么可能有关? 2、实践:拼摆长方体,四人一组,用不少于16块小正方体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 3、小组合作:学生四人一小组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四、知识迁移推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师:根据这种关系,你能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2、师生共同归纳: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 a×a×a= a3 师强调: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3 a表示3个a相加。 拓展应用学校要在操场修建一个长方体的沙坑,如果长6米,宽4米,里面要铺垫0。9米厚的沙子,需要多少立方米沙子?按每立方米沙子重1。7吨计算,这些沙子重多少吨? 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作业布置33页8、9题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体的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 ‖ ‖ ‖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a×a= a3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