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渔歌子》教学设计 |
范文 | 《渔歌子》教学设计模板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渔歌子》教学设计模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渔歌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 2、想像词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3、借助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难点读出词的韵味,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了解有关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结合课件,欣赏歌曲《渔歌子》。 2、启发谈话:在这首歌曲中,蕴含着一首流传千古的词,这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3、出示课题,强调“渔歌子”是词牌名及读法。 二、初读《渔歌子》。 1、自由读, (要求:a、注意每个字的读音。b、多读几遍,读通顺。) 2、指名展示读(纠正读音,强调节奏、韵律)。 3、师生配合读。 4、齐读。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用笔圈出) 2、如果让你用彩笔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会用上哪些颜色呢? 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简笔画板书。 4、那么,看着、想着,这青山、这绿水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绝美的词——《渔歌子》 5、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描绘这些景物。 6、按一定的顺序用几句话描述画面上的景物。 7、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词中美景。 小结:是的,置身在这美景中,也难怪词人张志和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到——西塞山前白鹭飞……(学生接下去)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如果你是这位渔翁,在这美景中,你舍得离开吗?是的,张志和也不愿意离开这儿。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担心弟弟常年在外不归家,也写了一首词劝张志和尽快回家。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哪两句是劝弟弟回家的? (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3、讨论:张志和为何不归?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2)拓展延伸:补充张志和弃官归隐资料。进一步理解词人“不须归”的深意。 五、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1、是的,张志和不仅喜欢这里美丽的风景,更留恋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让我们闭上眼睛,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闲自在的生活。(课件播放词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2、你可以摇头晃脑的吟诵,感受大自然的美: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还可以用歌声唱出来…… 3、同学们,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去哪座山?(西塞山)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千古词人?(张志和)想起张志和,你一定会吟诵他的?(渔歌子) 学生吟诵《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准备诗词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回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咏柳》《忆江南》 二、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渔歌子》 2.指名读,读准、读通、读顺。 3.联系你的预习收获,试着有节奏的读。? 三、熟读,理解词意 1.交流预习收获。解决了哪些词?还有那些不能解决?小组交流,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3.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提示:“西塞山前白鹭飞”,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4、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自然景物人颜色动静) 5、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1.师;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古人的语言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炼与绝妙呢?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你能发现其中看似简单普通,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反复斟酌推敲的词语吗?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b,音律不和谐。(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学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渔人: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 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 是一个勤劳的渔人,读这两句诗。 (2)有可能是诗人。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3)(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 2.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师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 (层层递进) 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他甚至把张志和的诗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生读通诗句。 师:此诗与张志和的词,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张词多了几句) 既然模仿张的诗,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看苏轼这诗题下的自注: 题注:“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读,说说你是怎么是理解这段话的? (师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简单解释,尤其“恨莫能歌者”——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他人难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现东坡对张词的推重心意。) 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 简单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 (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1037~1101)——(730~约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相通了,智慧与才情相融了。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美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现《渔歌子》)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渔歌子》。 七.总结,升华。 有一位诗人说:再美的诗,也美不过春天的一棵树。所以,再好的文字营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边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表达春天吧。 《渔歌子》教学设计3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通过写景赞美渔家生活情趣的词。着意描绘了秀丽的水乡风光,远山青翠,白鹭高飞,桃花火红,意境优美而深入活泼,富于诗情画意,充分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中悠闲而自由的生活乐趣。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观看录像《渔歌子》,先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然后简介作者,理解诗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了解下文的兴趣。(板书课题:渔歌子,齐读一遍课题)。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自号‘玄真子’,婺州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叟”,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隐居的生活。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2听《渔歌子》课件录音,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3.出示图象: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使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小组交流,教师小结。(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有感情朗读《渔歌子》,,再入意境。 【自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技巧和方法,这也体现了对学生学法上的辅导,让学生掌握读诗的方法以形成自学能力。】 2、指导朗读,想象画面。(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3、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4、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根据诗意加以配乐,体会古诗意境,创作画面或者创意表演。(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1)唱支歌来表达。 (2)跳支舞。 (3)画一幅画。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