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范文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条件: ①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④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首先开始的领域:棉纺织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3)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形成过程: 世界市场进程时间推动因素主要途径 初具雏形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 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 最终形成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瓜分世界 (2)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 (3)逐渐成熟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开始的标志) 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3.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垄断组织(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5.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6.世界一体化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对一体化趋势的评价,有利有弊。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郑国渠、白渠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特点: 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3、历代王朝后期封建剥削的加重、灾荒疾疫的发生等,都对小农经济具有毁灭性的冲击。 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重要原因之一。 5、精耕细作。 6、铁犁牛耕。 7、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 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影响古代中国农业进步的'因素有哪些? (1)古代促进农业进步的因素有: ①统治者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 ②生产工具的革新与技术的进步。 ③社会的稳定,水利事业的兴修,人民的艰辛劳动等。 (2)阻碍农业进步的因素有: ①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②沉重的赋役负担使农民破产或长期离开土地,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 ③自然灾害的侵袭,社会的不安定,战乱较多,土地兼并严重等。 四、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_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_、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3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明朝产生 (1)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地点:江南地区 (3)出现部门:纺织部门 (4)出现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 2.清朝发展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 (1)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2)分工更细 (3)雇工数量增多 (4)部门和地区增广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二、“重农抑商”政策 1.首倡商鞅变法,为后来的朝代所推崇。 2.推行的目的: (1)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3.明清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1)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2)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4)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关于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了历史潮流。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海禁”的`直接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海禁”的表现 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官方贸易:积极开展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不断 3.“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5.“闭关锁国”的表现:清代初年,厉行海禁、迁界,海外贸易陷入停顿;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开广州通商,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4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 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 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 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 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5第一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公元前20xx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xx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6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 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7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保护了平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背景: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 商贸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 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影响: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时间:6世纪 过程: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作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主要内容 1、类型 形式:成文法 、习惯法 结构:公民法 、万民法 2、核心内容 保护私有财产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实质 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四、作用 1、维系统治 (1)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 (2)调整纠纷,缓和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3)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影响深远 (1)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3)近代资产阶级将其作为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8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2.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点: ⑴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⑵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六、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 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司母戊鼎 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 春秋-块炼钢;杜诗(东汉)发明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前,世界;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纺织:①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 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 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制瓷: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烧制出白瓷 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七、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八、有关市的发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5)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 (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九、主要的商业城市与的商帮 1.先秦: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2.汉代: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 3.唐朝: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 4.宋代:汴京(开封) 5.明清: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商帮的出现(晋商、徽商势力) 十、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十一、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政策得以长期推行的原因。 史实: 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原因: 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十二、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2、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3、“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十三、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海禁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原因: ①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9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1、宗法色彩更加浓厚 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封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2、同姓分封,范围扩大 对照《西周分封示意图》,不难看出同姓的诸侯在燕、鲁等地大有其人,打破了商朝同姓多内服的成例,使周王亲族的势力远达边鄙,扩大了周王的有效管辖范围。 3、义务更加明确 例如,诸侯必须定期朝觐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有时,诸侯大国可在周王授意下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国的军队,共同从事征伐战争。由于大国成为一方之长,所以又称之为方伯,有的方伯还被召入朝廷任职,辅佐周王。 4、逐级分封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要以大宗的名分继续对自己的宗亲进行分封,这就使周王的势力随着血缘关系的逐级延展,渗透到诸侯国的每一个地区;商代未见如此严密的制度,商王对外服地域的控制力是很有限的。 5、等级爵位产生 被分封的`诸侯,在爵位上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号,虽然从金文内容上看,尚未有等级差别具体如何不同的记载,但已经分类定等级是可以确定的。 6、监国制度出现 周王为了防范诸侯叛乱,派人作为监官去监视他们。例如周灭商后,周武王令商纣王之子武庚仍居殷故地,管理殷民,同时又分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其周围进行监视,称为“三监"。出土的铜器铭文证实,西周还派有一些监官到其他诸侯国去。这是周王对地方诸侯加强控制的一种重要措施,也是中国古代确立监察制度的先声。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开始了近500年共和国时期。 2、罗马从建国初期开始平民一直为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长期斗争。结果,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 3、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进入帝国时代。 4、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5、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6、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古代中国重大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里程碑 造纸术 ①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④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印刷术 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火药 ①唐代发明,唐末用于战争 ②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指南针 ①战国时发明司南 ②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天文学: ①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申在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 ②唐代僧一行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 ③元代郭守敬制成的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简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他编定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数学 ①春秋战国——出现筹算计算法 ②东汉——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③西汉——《周髀算经》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的特例 ④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提出割圆术,圆周率为3.1416;南朝祖冲之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0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一、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法令初一): 基本内涵(基本特征):独尊、至上、世袭。根本特征:至高无上。本质:君主专制。皇权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因此皇帝个人的品行和执政能力决定了王朝的稳定和兴衰。 2、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丞相的职责:(略) 根源:制度本身。 历代皇帝调整相权的原因: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也是弥补这是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3、汉代:中外朝的形成 原因:卿相的无能;为了抑制丞相的权利。 结果:中朝成为了决策机构,外朝变为执行机构;丞相权利受到削弱。 中外朝的出现:是君主专制本质的反映。 4、唐代:三省六部制 出现于隋,完善于唐。 评价: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特点);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是唐代社会繁盛的.政治保障。 5、宋代: 措施:设副相、枢密使、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政权,确保君权的独断地位。 评价:相权进一步削弱,皇权加强;也给宋朝带来了冗官、冗费问题,是宋朝中期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监察制度: 1、历代王朝的监察制度: 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使。 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唐朝:御史台;宋朝:提点刑狱司。元朝:御史台。 2、评价: 积极:在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局限: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无法从根本上监督和扼制官员的腐败行为。监察官员并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知识拓展:刺史制度的特点:以轻制重(以小制大)。 三、选官制度: 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开始于先秦,衰落于春秋战国。 选官依据:血缘和出身。 世袭。 2、察举制: 开始于秦朝;完善于西汉;衰落于东汉。 选官依据:品行和才能。(品行中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方式: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的制度。 途径:征召、举荐等。 特点: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 开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衰落于隋唐。 选官依据:血缘和门第。 特点:世袭,等级森严。 4、科举制: 开始于隋,完善于唐宋,衰落于明清。 依据:文学才能。 评价: 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 弊端: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不出儒学经义,尤其是到了明清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 四、地方行政制度 1、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秦汉:郡、县;西汉中期后是州、郡、县。 唐代:道、州、县。 宋代:路、州、县。 元代: 实行行省制(10个),形成:省、路、府、州、县。 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即中书省;宣政院(藏、青、川)。 评价: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明代:承宣布使司、府、县。 清代:省、道、府、县。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趋势: 五、拓展与补充 1、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各自职责: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上书省(执行)。 2、宋代“二府”:即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1一、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点: (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 (2)实行宗法制; (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评价: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2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 3、新政的内容: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调整农业政策 (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 (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 (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6、特点:指导思想方面:放弃自由放任思想,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内容方面:国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影响方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3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辉煌属于希腊”指的是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宏伟归于罗马”指的是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两者实质是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造成了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 3.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4.在古希腊妇女、外邦人、广大的奴隶,不享受民主的权利。 5.古罗马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是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从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发展到万民法(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是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 6.《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是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民法大全》(公元6世纪)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 7.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在近代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成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武器。 8.罗马法的核心思想是保护私有财产。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英、美、法、德确立的'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不管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都是适合各国国情的,没有先进落后之分) 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核心是限制王权,保证议会的权力。 2.1832年议会改革,大大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3.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制开始逐步形成,首相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首相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两者相互制约。 4.美国民主共和制确立标志是《1787年宪法》,其中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在联邦政府结构中体现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5.“三权分立”下总统(行政)、国会(立法)、法院(司法),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宪法负责,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防止专制的出现。 6.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它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存在种族歧视。 7.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两党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8.法国民主共和制确立标志是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 9.法国民主共和制下,总统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联席会议选出,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10.德意志统一的方式是王朝战争。 11.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2.德国君主立宪制下,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帝国议会作用权利很小。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是不完善的。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4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 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 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5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爱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 2、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 (二)黑暗时代:300年 (三)城邦时代 1、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 2、城邦殖民 原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 影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 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发展历程 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2、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 3、 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6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2、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3、影响: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汉武帝集权: ①建立中朝②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③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 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 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4元朝: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 5、明朝: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6、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录 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四、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 五、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②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③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影响:①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②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③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盛行;④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7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条件。 1、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 ②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古代历史条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 ③多山、多港、多岛的环境促成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民主观念。 2、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3、希腊城邦中流行的政体是:贵族制、民主制 二、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1、民主政治演变过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是集体领导;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实行任期制和选举制 民主制的确立: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3、体现:(雅典民主政治机构的组成) ①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②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③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4、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积极意义: (1)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 (3)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4)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 局限性:(1)与现代民主不同,只是公民群体的民主,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妇女,都没有享受民主权利;(2)雅典民主是男性为中心的民主。 3、古希腊城邦政体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最流行的政体:贵族制和民主制(划分依据:根据城邦公民享有权力的多少)。 三、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1、《十二铜表法》: 意义:①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罗马法的渊源。 ②《十二铜表法》的条款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篡仍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 2、查士丁尼法典/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3、罗马法的影响: ①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②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今天继承的罗马法法律制度、原则:①陪审制度②保护人制度即律师制度③“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即“不告不理”原则。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8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3 背景:内忧外患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前期:自强为旗号。后期:求富为旗号 前期创办的工厂:曾国藩——安庆内军机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后期创办的工厂: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上海),李鸿章——开平煤矿(天津),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张之洞——湖北织布局 创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学生是有远见的措施。 失败的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百般阻挠和破坏。 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派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9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56年10月;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其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抢劫,后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 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对中国的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0一、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高超的冶金技术 1.冶铜技术 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 2.冶铁技术西周: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炼钢技术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世界 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3.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 6.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7.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四、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4.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5.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