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 |
范文 |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 2.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感受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 性。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这一重要概念。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生物的生存 会受到阳光、空气、水、土壤和温 度等因素的影响。 设疑:生物与生物之间有没有影响? 小组讨论: 以月季(或其它生物)为例,说说影响它生存的环境因素有哪些?这些环境因素可以分成哪两类? 总结: 环境因素: 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 素 生物因素: 如:阳光、空气、水、 土壤、温度 等 非生物因素: 由 周围其他生物构成 独立思考后回答: 生物与 生物之间应该也有影响。 阅读课本“探 究光照或水对植物生存的影响” 探究活动: (一)探究光照或水对植物生存的影响 1、小 组讨论:要使一棵植物的幼苗 健壮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条件都是植物生存必需的吗? 讨论1:实验结果说明了什 么问题? 讨论2:第一组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3:如果要探究温度对幼苗生长的影响,你怎样设计实验:如何设置对照组? 课堂反馈: 1.宋代诗人苏轼在《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中描写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生物生存的环境是指其周围对生物有影响的( ) A.非生物因素 B.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C.一切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D.以上都不是 3、对 于一只生活在田野里的蝗虫来说,它的生 活环境就是( ) A.田野中植物和蛇、蛙等动物 B.阳光、空气、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C. A与B的总和 D. A与B的总和再加上田野里的其他蝗虫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 篇2预习提示 1. 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 、 和 。 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一般设计 个变量。 3.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说明了什么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你知道哪些例子可以证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重点 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学生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二、 探究的一般过程 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四、 实验探究 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五、 结果交流 非生物因素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 光 空气 温度 水分 捕食关系 竞争关系 合作关系 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六、板书设计 七、课堂测试 1. 在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是( ) A. 一只 B. 两只 C. 三只 D.十只以上 2.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 开始的,然后可根据自己的 和 尝试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 。 巩固练习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 A.光 B.水 C.温度 D.湿度 2.海洋中绿藻多分布于上层,褐藻在中下层,红藻则分布于底层。影响海洋 中藻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 A. 盐度 B.温度 C.阳光 D.水分 3.大鱼吃小鱼所包含的生物因素是 ( ) A.捕食 B.竞争 C.种内斗争 D.捕食或种内斗争 反馈测试答案:1.D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知识 生活经验 假设 巩固练习答案:1 2 3.D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 篇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探究实验和测量,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尝试搜集和处理数据等多种方法。 (3)干湿温度计,学会测量方法,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提高学生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热爱大自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三、课前准备教师 准备有关生物适应环境的图片资料和影像光碟。配合本节教学的补充资料。学生课前探究校园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绪论课中,我们学到的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回答:略 讲述: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地研究一下生物的第六个特征。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引导:请同学们欣赏动物植物的图片的同时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①举例说明生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②除这些图片以外,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初中所学知识,举一些生物体对环境适应的例子。 ③把有疑惑的问题记下来。 组织学生回答第①个问题。 学生1回答:仙人掌的叶变成刺,茎肉质就是适应沙漠干旱环境的结果。 学生2回答:绿豆果实成熟后,在豆荚急剧裂开时,可将种子弹出去,有利于传播。 学生3回答:葫芦藓的叶极薄,这是适应阴湿环境的表现。 总结:刚才几位同学举的例子都很好,很贴切,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当然适应的例子还很多,我们就不再一一列举讲述了:下面我们来研究第②个问题,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请另外一些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所举例子,最好是课本外的。 学生1回答:鲸由于长期适应水中生活的环境,身体与鱼相似。家鸽的流线型身体与飞行生活相适应。 评价: 学生1说得非常好,举例很贴切。谁接着发言。 学生2回答:蜥蜴有自动断尾、躲避敌害的本领;乌贼能释放墨汁,染黑海水,保护自己。这些都是动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学生3回答:青蛙与捕食行为相适应,舌头很长,而且前端分叉。 总结:以上同学的发言都很好。 总结:综上所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生物和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五、课堂小结 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 篇4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 2:学科:生物 3:课时:1课时 4: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1、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2、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四、教材分析: 由于本节内容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逻辑严谨,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五、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分析等方法,并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一些有关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以此加深学生对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老师:在前一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有关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知识,请你举出生活中熟悉的生物,说出它的生存都受到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生:比如班级的盆栽植物会受到阳光,空气,水,温度和土壤等非生物因素以及其它生物因素的影响等一些常见例子。 老师:回答的很好!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我们知道生物离不开它所生存的环境,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学生: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又在影响着环境。 老师:同学们说得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探究新知: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老师:请同学们共同观看幻灯片: 1、沙漠中的骆驼; 2、沙漠中的骆驼刺; 3、寒冷海域中的海豹; 4、旗形树的树冠。让学生分析每一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展开讨论。 对幻灯片1的讨论如下:沙漠炎热缺水,骆驼和别的动物一样,需要有足够的能量来维持生命,但它有高高的驼峰储蓄大量的脂肪,当它又喝又饿的时候,脂肪会慢慢分解,变成它需要的营养和水:骆驼平时不出汗,只有体温达到46℃时才会出汗:骆驼平时一次能喝下100毫升的水,而每天排出的尿不到一升,来保持体内水分,即使在沙漠中行走一个月也不会感觉渴。这些特点是动物对干旱的适应。 对幻灯片2的讨论如下:沙漠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少,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生活的区域地下有水源,骆驼刺的根长得非常长,而且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因而骆驼刺在荒漠中也能得到足够的水。这是植物对干旱的适应。 对幻灯片3的讨论如下:海报是哺乳动物,能够在寒冷的海域生存,要保持体温,就得有件“厚衣服”,海豹的皮下脂肪特别发达,可以达到60mm。这是动物对寒冷的适应。 对幻灯片4的讨论如下:树的枝条偏向一侧,是长期受另一侧风向作用的结果,使得树冠的形态发生变化,看起来像一面旗帜,因此称为旗形树。这是树对风的适应。 老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准确,由于生物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生物在多变的环境中表现不同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和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最终生存了下来,就形成它现在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有关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吗? 学生:动物的保护色,壁虎断尾,热带植物的叶宽大,刺猬的刺,沙漠里的植物等等。 老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现在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和幻灯片。学生:(共同观看配有解说词的影像片段) 镜头1乌贼的墨囊,有利于它逃避敌害。 镜头2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 镜头3鸟类骨骼质薄,有的中空,适于空中飞翔。镜头4尺蠖的拟态,有利于逃避敌害。 老师:我们了解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同时,也在感叹经过环境的长期选择,各种生物产生了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而生存了下来。因此,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其实生物在适应环境是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接下来让同学们交流课前布置的探究植物影响空气湿度的测量结果。 2、植物影响空气湿度 老师:为什么我们测量时要选择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这样三个环境测量空气的湿度? 学生1:因为这三个环境植物的种类、数量不一样。 学生2:用不同的环境进行比较。 老师说得很对,如果不同植被环境同一时间测量湿度不一样,就说明植物影响环境,是不是?现在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测量结果。 老师:如果在同一个地方测量,不同时间的湿度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湿度最大的地方是早上的灌丛。 学生出示他们的实验报告单,从实验的数据和坐标曲线图可以看出: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测量、分析、归纳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2)经过小组合作,得出生物影响环境的观点; (3)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产品说明和实际操作,掌握干湿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和数据统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运用处理数据的不同方法,具有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不同环境测量和调查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养成坚韧的品质; (2)通过调查研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3)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体验合作学习,养成关爱他人的情感。 〖课程资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这节课包括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课时,现从第2课时的内容进行分析,教材包括“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探究活动;小资料:我国的自然保护法规;课外读:湿地生态系统;思考与练习;章的小结等内容。教材的基本资源较丰富,尤其是“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探究活动,是继“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后的第二个探究活动,这个探究活动完成的程度直接影响下一个探究活动,即“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顺利进行,因此这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活动能力的关键。本节课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如我市的气候特征(刮风),学校周围环境,市一中校园植被的调查等都是本节课应开发的课程资源,为此在深入研究教材资源的基础上确立三维教学目标。 〖设计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分课内、课外两部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实施探究。首先设计测量计划,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分工合作,全班为一个整体,分成6个小组分别测量裸地、草坪和灌丛的空气温度和湿度;通过测量、分析、归纳,使学生认同生物影响环境的观点,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我市风沙大气候干燥的问题),完成课内知识重组与能力创新的过程;通过收集资料了解生物对环境还有哪些影响,在实践、探究和合作中完成本节拓展提升的学习。 设计意图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探究式学习是我们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因此要为学生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氛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勇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情感,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建议 1.对各小组长进行干湿计使用的培训,指导学生阅读干湿计说明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学会利用产品说明; 2.建议学生分工合作,实事求是; 3.测量时应注意安全; 4.测量时不能让阳光直射到干湿计; 5.在裸地、草丛测量时,干湿计应直立地面,测灌丛时应到枝叶茂密的地方测量。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合作意识淡薄,但学习热情高,对本节内容了解不够,但是对于统计数据的方法(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在小学有所接触,只是运用得少,从没接触过干湿计,不知如何使用。大部分学生有室内养花等经验常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演示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郁郁葱葱的长白山和滚滚大漠的景象,让学生观察思考不同地区气候不同的原因。学生分析认为与植物有关,下面请同学们汇报调查结果。 (二)活动 王晓贞走上讲台,大屏幕上展示了小组的调查报告。她用精练的语言向同学们汇报。她说:我组由聪明伶俐的9人组成,分成三组分别测量裸地、草地、灌丛的温度和湿度,然后把记录的结果汇总并形成结论。请看我们的实验报告。 测量嫩江公园不同植被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调查人:王晓贞、曾雪、王浩博、孟繁志、容宇、郭丹、张鑫鑫、张旭 时间:xx年9月15日 天气:晴 调查目的:通过测量裸地、草地、灌丛中的温度和湿度,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 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植物对空气温度和湿度有影响。 裸地 我们的探究结果是:裸地一天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最明显,中午湿度最小;草地、灌丛的湿度较大,灌丛的湿度大于草地的湿度;草地、灌丛中午湿度较大。中午裸地温度高于草地温度高于灌丛温度。我们的探究结论是:植物影响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同学们对她的汇报报以热烈的掌声。她谦虚地说:“同学们对我们的探究有何问题,请批评指正。”思维敏捷的孟月说:“你们调查的是植物对空气的影响,为什么还要测量裸地温度和湿度?”王晓贞说:“这是与草地和灌丛作对比。”于是我趁机指出科学研究应有对照实验,才能保证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实验前应确定变量而且保证变量只有一个。你们组是如何保证变量只有一个呢?”“出发前我们共同对表,定好测量时间、间隔时间和次数。”“不同的组所测的数据不太一样,那么以谁为准呢?”孙子豪问。这时我没有说话,而是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同学们。活泼的张明朗说:“每一个组的数据都可能有误差,应该计算小组的平均值,这样误差会小些。”他的观点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我乘机引导“那么全班的测量结果呢?”于是各小组纷纷汇报数据,并很快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值,并得出结论。“同学们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处理数据是科学工作者必须有的科学态度。处理的方法很多,同学们用图表、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等进行处理,老师要祝贺你们又掌握了一项本领。为什么草地、灌丛中午的湿度大于早晚?哪位同学能解答?”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观点。于天乐说:“是因为植物会吐水。”“因为植物会吸收光。”同学们争论不休。于是一场讨论又开始了。经过老师的引领和激烈的争论最后形成结论,即植物通过蒸腾作用由叶子散失水分,中午温度高,水分散失快,空气中含水量多,所以空气湿度大。 我接着又真诚地说:“同学们,于天慧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的学生,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小组的论点。”于天慧等来到讲台前,她说:“我们测量的结果与前几个组大体相同,但是在我们测量探究的时候发生一件事,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原因。上周六我组准备到市一中校园测量,我们刚出教学楼,一阵大风刮来,尘土飞扬,夹杂着纸屑。顿时校园内一片灰暗。我们赶紧捂着嘴跑到了学校对面的市第一中学,那里却是另一种景象――几乎没有风,而且空气让人觉得很舒服。而我们自己的校园呢,校门前风沙卷着废纸、废塑料袋打着旋,我们往返两次对比两处的场景。我校与市一中只一道之隔,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谁能帮我们分析一下?”同学们跃跃欲试,高举小手,有的甚至站起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希望于天慧能叫到他。我没有阻止。这时荣宇迫不及待地自己站起就说:“那是因为我校校园内没有植物,而一中校园内四周都是植物。”于天慧高兴地说:“你说对了。那么如何解决呢?”孟繁志说:“多植树,多种花草。”“你的建议很好。”“我组除测量干湿度外,因以上原因又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我校与一中的植被差异: 通过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植被除增加空气湿度外,还可防风,绿化环境。为此我们设计了未来校园的绿化方案。”于是他们把未来校园模型抬到台前,并描绘未来的校园,重在突出环保理念(绿草地、隔音墙、体育馆、生物园等),并体现了中华民族龙的精神(龙头喷泉)。同学们为他们的执著精神所感动。我也激动地拥抱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第6组的代表梁雪来到台前说:“我同意以上各小组的观点。我组的测量数据就可以证明。我们的题目是测量室内空气湿度和温度与植物的关系。我们分别测量了不同居室的温度和湿度,结果如下: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植物能增加空气的湿度。我建议居室内应放些植物。”张强突然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你们的观点,据我所知居室内养花并不好,花与人争夺氧气。”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反对,有的赞成。那么究竟好不好呢?我灵机一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对植物是吸氧还是放氧搞不清楚,于是适时点拨,最后终于达成共识,认为白天卧室内可以放植物,因为植物不仅能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而且还能增加空气湿度;晚间不放植物是因为植物晚间只进行呼吸,与人争夺氧气。心灵的交融、智慧的碰撞拉近了师生关系,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我激动地说:“我祝贺你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懂得尊重他人,并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你们逐渐成熟了。”“老师,我还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植物不仅能影响空气的湿度,还有许多作用。”“那好,你来说一说吧。”“我在少儿百科全书中看到圆柏这种植物能分泌杀菌素,能净化空气。”张文轩的观点又启发了更多人的思维…… 〖小结〗 同学们又将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和分享。然后归纳出植物能维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吸收灰尘、杀灭细菌、阻降噪音等。学生通过亲自测量、质疑、讨论,认同了生物影响环境的观点。最后通过开放式作业(常听人说:齐市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6个月,你如何认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留下了进一步探究的空间。 〖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并实施了本节教学,使我对探究式教学及对学生都有了新的认识。我的感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三点。 第一,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又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必须彻底更新观念,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使自己成为帮助者、指导者。教学就是使学生更好地生活。 第二,不要低估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可塑性极强,而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潜能发挥的.前提。应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和时间,积极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让他们进入社会、接触自然、感悟人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第三,在使用教材上应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应多层次开发教学资源,本节课开发和挖掘了学生生活资源(居室内空气与植物的关系)、社会资源(本市及我校气候干燥现象及解决办法)及教学资源中潜藏的人文资源等,尤其是课堂上新生成的资源更是可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研讨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形成了许多新的观点,并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处理测量数据。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使学生增长科学知识的过程也成为人格健全、发展和塑造的过程。 〖教学点评〗 一、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本教学设计课程资源是丰富且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探究。教者从探究“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入手,深入挖掘和整合教材的基本课程资源,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家庭背景和知识积累――家里养花与空气湿度的关系、对第一中学和本校四十二中植被的调查、感受和建议等基础性的课程资源,特别是教师注重捕捉在互动质疑中生成的问题、观点和方法――草丛和灌丛中午的湿度为什么大于早晚的湿度、有误差时怎么办、实验变量的设计、数据统计的方法和同一风力下的两种环境等等新生成的课程资源及挖掘潜在的人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汇,使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意义构建,形成解决“校园风沙干燥”“室内干燥”等实际问题的心向和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联想、生成创意――合理化的建议等,更使他们深深地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在探究第一中学校园植被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时,却发现“成旋涡的风沙校园”,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参与探究,实地进行对比观察、交流讨论、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无不说明孩子们学习的责任和已形成的环境意识,这不就是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吗!这定会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必须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探究了。可见,教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索,在愉悦的体验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环保道德价值观。 二、科学探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生命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亲历科学,这成为本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案例中石老师引领孩子们亲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在意其结论,她关注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操作将有可能形成哪些探究的意识,获得哪些探究的方法,体验哪些情感,提升哪些价值观。这样学生在探究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问所解均在讨论与交流、批判与质疑、经验与享受中展现出来,不时碰撞出思想火花――居室和校园环境问题、中午草丛和灌丛的湿度等问题的发现、辨析及解决……这样的一个“过程”经历,不仅会使他们感受和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掌握探究“测量不同环境的植被对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的方法和策略,而且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样的探究、体验使学生的学习进入到了生命领域,没有孩子们亲自去嫩江公园、第一中学等地的探究,没有开发与孩子们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程资源,又怎么能拨动情感的琴弦,引起心灵的共鸣,感受探究与创造的快乐呢?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 篇6预习提示 1、在自然环境中,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 环境,同时也 环境。 2、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一般步骤有哪些?应该注意思考哪些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你还能再举出例子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测量、分析、归纳了解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2)经过小组合作,探究认同生物影响环境的观点; (3)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产品说明书和实际使用,掌握干湿计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和数据统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运用处理数据的不同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不同环境的测量和调查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养成坚韧的品质; (2)通过调查研究,树立环境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3)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体验合作学习,养成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一个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都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吗? 生:学生会说出自己家中养的花,要受到阳光、空气、水、土壤以及其他生物的影响等例子。 师:回答得很好!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离不开它生存的环境,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 生: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又在影响着环境。 师:同学们说的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进行新课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师:请同学们看投影屏幕,分别出示1、沙漠中的骆驼;2、沙漠中的骆驼刺;3、寒冷海域中的海豹;4、旗形树的树冠——四个图片资料,让学生分析每一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展开讨论。 生:对图片1的讨论如下:沙漠炎热缺水,骆驼和别的动物不一样,它有高高的驼峰储藏大量的脂肪,当它又渴又饿的时候,脂肪会慢慢分解,变成它需要的营养和水;骆驼平时不出汗,只有体温达到46℃才会出汗;骆驼平时一次能喝下100多升的水,而每天排出的尿不到一升,来保持体内的水分,即使在沙漠上行走一个月也不会感觉渴,这些特点是动物对干旱的适应。 对图片2的讨论如下:沙漠地区降雨量少,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生活的区域有地下水源,骆驼刺的根长得非常长,而且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因而骆驼刺在荒漠中也能得到水,这是植物对于旱的适应。 对图片3的讨论如下:海豹是哺乳动物,在寒冷的海域生活,要保持体温,就得有件厚衣服,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发达,可以达到60 mm,这是动物对寒冷的适应。 对图片4的讨论如下:树的枝条偏向一侧,是长期受一侧风向的作用,使得树冠的形态改变,看起来像一面旗帜,故得名旗形树,这是树对风的适应。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由于生物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物在多变的环境条件中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和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了下来,就形成它现在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同学们还能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生:动物的警戒色,壁虎的“苦肉计”,长颈鹿的颈,刺谓的刺,雪莲花的叶,沙漠植物仙人掌,等等。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现在我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 图片(一)鸟类骨骼质薄,有的中空,适于空中飞翔; 图片(二)乌贼的墨囊,有利于它逃避敌害; 图片(三)尺蠖的拟态。 师:在学生为生物各种各样惟妙惟肖 的适应现象惊叹不止时,告诉学生生物的生存斗争是非常残酷的,或风吹雨打、天寒地冻,或被抓捕,或饥肠惋辅,只有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下来。所以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实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在影响着环境。让同学交流课前布置的探究植物影响空气湿度的测量结果。 2、课前探究活动的交流 师:首先老师要间你们,为什么我们测量时要选择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这样三个环境测量空气的湿度? 生:a、因为这三个环境植物的种类、数量不一样;b、用不同的环境可以作对比。 师:分析得很对,如果在不同植被环境同一时间测量湿度结果不一样,就说明植物影响环境,是不是?现在请各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测量的结果。 生:第一小组:测量时间早上,裸地、草地、灌丛——灌丛的湿度最大。 第二小组:测量时间中午,裸地、草地、灌丛——灌丛的湿度最大。 第三小组:测量时间晚上,裸地、草地、灌丛——灌丛的湿度最大。 师:如果在同一个地方测量,不同的时间,它的湿度是不是一样呢? 生:第四小组:也不一样,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湿度最大的地方是早上的灌丛。 学生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坐标曲线图,讨论比较后,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验证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师:同学们这次合作得非常好,而且还能对你们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你们不但亲身验证了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师: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很多,请同学们看这两幅图片,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1、“地下的耕耘者”是指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2、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 生:蚯蚓没有眼睛,善于钻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它的排泄物还有大量的氮、磷、钾,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它每天吃的食物是土壤中的有机杂质,帮助我们处理了垃圾,改善了环境,是人类的好帮手。 师:很好,通过蚯蚓沃土,我们看到生物也能影响环境。那么,在我国西部退耕还林和还草、沙漠植树又是为什么呢? 生:我国的西部现在沙化越来越严重,在沙地上栽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师:对,生物改善环境的例子很多,谁还能举出一些? 4、技能训练 师:同学们看本节教材的技能训练,你们观察一下猫和兔的双眼长在头部的什么位置? 生:讨论后学生回答,兔子的眼长在两侧,猫的眼睛长在正前面。 师:眼睛的位置与它们的生活方式有关系吗? 生:有。兔子双眼长在两侧,视觉的范围大些,便于发现周围敌害,及时逃避敌害。猫捕食老鼠,它的双眼长在前方,利于捕食。它们的形态与生活方式有关。 师:非常好!同学们对这个解释满意吗?如果还有其他的想法,同学们在课下继续交流探讨。最后,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今大学的知识。 5、课堂小结 师生:本节教学内容: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也生活在生物圈中,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的重要啊! 课堂测试 1、 在绿草地中生活的蚱蜢的体色往往是( ) A、灰色 B、绿色 C、黄色 D、褐色 2、 判断:每种生物都能永远适应环境( ) 巩固练习 1、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2、下 列现象中,属于与温度变化相适应的现象是 ( ) A、蛾类夜间活动 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C、候鸟的迁徙 D、山顶的旗形树 反馈测试答案:1、B 2、× 巩固练习答案:1、B 2、C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