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
范文 |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1一、说教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五课《苏轼词两首》中的一首咏史怀古词,是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官在黄州游览城外赤鼻矶所作。站在滚滚东流水的长江边,面对雄奇峭拔的赤壁奇景,他想到了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想到了老而无成的自己,怀古抒怀,感伤与感奋交织,表达了复杂深刻的人生感受。该词将写景、咏史、怀古融为一体,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情感旷达,是豪放词的代表作;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故本词也是学生读懂苏轼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说学情 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词人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此词怀古抒情,苏轼先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这对于人生阅历不足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课主要针对“知人论事”进行讲解,期待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苏轼的旷达和对于历史的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考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走近苏轼,了解作者成就和豪放词风;掌握鉴赏方法,培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能朴素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2、通过想象还原、关键词品读、求同探异、知人论世等方法理解诗情。 3、感受词人豁达的胸襟,引导学生懂得苏轼“达观”的真正内涵,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为: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感情。教学难点为理解“人生如梦”的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法、讨论法、谈话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诗词王国里的一道风景——怀古诗词。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黄州的赤壁,不禁触景生情,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朗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环节设置以下两个教学活动: 1、老师进行配乐朗诵,要求同学们听清生字读音,画出朗读停顿。 2、大声朗读本词,思考:本词按照什么顺序展开?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和读,在确定朗读方式的同时,有助于理解本词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本环节设置为结合苏轼及其他文学家,理解“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哲学思想。以期同学们能够真正理解旷达的人生态度,学习先贤们的身上的闪光点为己用。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习得的内容帮助学生总结本词豪放的语言风格并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引导学生讨论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设计此种作业形式:试比较柳永与苏轼在意象选择和语言风格上的差异。推荐阅读《苏东坡传》林语堂。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2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选自人教版必修四的一首宋词。本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也是豪放派词作中的.名篇,在第二单元宋词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宋词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通过分析、鉴赏,引导学生进入词境,采撷前人智慧、领略感人情怀,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被贬于黄州游赤壁所作。本词感情激荡,意境雄浑开阔。上阙写景,从眼前见到的壮阔的赤壁江景,联想到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下阙则由咏史进而抒情,由再现周瑜从容的儒将形象、赞美其年轻有为的英雄功业,引出自己功名无望、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清酒祭月的达观思想。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要领,领略豪放意境;同时领悟并学习苏轼在逆境中坚韧豁达、旷达洒脱的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优秀的诗歌,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艺术特性。第二单元导读部分也提出了欣赏词作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同时结合本词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词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 2、引导学生用炼字、对比的方法赏析上阕、下阕,并通过诵读,体会作品开阔意境。 3、学习烘托和映衬的表现技巧。 4、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情感,学习他旷达、认真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于黄州游赤壁时,面对眼前波涛滚滚的长江和历史陈迹,不禁联想到历史上壮阔激烈的赤壁之战及英雄周瑜而作,流露的情感浓烈而复杂,且学生先学会鉴赏方法才能体悟情感,所以我将赏析眼前景、探析周郎的形象作为本课重点。 同时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在人生境遇中,貌似出世,实是入世,具有旷达乐观的情怀。学生不结合背景赏析探究,很难理解“人生如梦”的精神内涵,因此我将理解“人生如梦”的精神内涵,从而学习作者旷达、认真的人生态度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在以往的教学,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也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过《赤壁赋》,对苏轼及其文章风格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如何品味语言,品味作者的人生思想,常常会因为他们缺少生命体验,而难以深入,所以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诗词语言充分撞击学生的心灵,激起思想的火花,引领他们去品读诗词,感悟作者的丰富思想。另外高一学生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老师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给他们合作探究交流学习的机会。 三、说教法 (一)诵读法 古人常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由诵读,听专家诵读,品读诗词过程中诵读,赏析把握感情后诵读。 (二)情境教学法 上阙即景怀古,用语言和图片再现当时场面,再现赤壁此地的景色,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面对滚滚大江,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三)对话点拨法 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根据他们的思路进行引导点拨,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主要是:问题探讨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泰戈拉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好的问题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可以通过词的风格“豪放”来设计问题,引出对诗词中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的解读。在质疑中点拨,互动中推进,品味诗词的意境。 可通过“人生如梦”的感情的探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进行思想碰撞,加强对苏轼以清酒祭月、旷达洒脱的思想感情的领悟。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唤醒词情 北宋豪放派的大文豪是谁,大家知道吗?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当我们在月夜思乡、黯然伤神时,可能会低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凭栏远眺滚滚长江时,也会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漫步在西子湖畔,定会想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需要宽慰、排解内心的抑郁时,总会想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多媒体配以图片) 展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词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2、运用炼字的方法赏析上阕赤壁壮丽景观,并通过诵读体会其开阔的意境和作者博大的胸怀、放达的性情。 (二)温故知新,知人论世 1、我们上学期在学习苏轼的散文《赤壁赋》时,对他已经有所了解。哪位同学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苏轼呢? 预设: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宋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黄州。 教师补充: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名散文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被贬至惠州、儋州,后北还,病死于常州,追谥“文忠”。 2、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作品。他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后仕途坎坷,几上几下。43岁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2年有余,职位清闲,心中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 (三)诵读词作,整体感知 1、诵读正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赏析诗词在于诵读,读准字音是赏析诗词的基础;读出韵律节奏,是入境悟情的钥匙;读出情感,是领悟思想内涵的体现。那么开篇诵读,主要完成前两个任务。) 这首词读起来脍炙人口,下面请同学们集体诵读一遍。 点评容易出错的字音,并播放名家朗诵音频,引导学生听节奏,重音,情绪,然后老师领学生齐读。 故垒(lei)纶巾(guan)樯橹(qianglu)还酹(lei)出嫁了(liao) 2、整体把握(理清写作思路,全局把握,做到心中有数,赏析时才能头脑清晰。) (1)分析题目:赤壁怀古 赤壁是地点,哪里?——黄州的赤壁矶 怀古:怀故人、古迹或古事;目的是?——抒己怀,明己志。 (2)请大家自由朗读词作,找出词中哪些语句是作者眼前的赤壁之景,哪些是由眼前景引发的怀古之事或人? 明确:“故垒西边”到“卷起千堆雪”,描写赤壁之景; “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是怀古人,追怀的是周瑜。 那么,由此,我们分析出词上阕主要写赤壁之景,然后由眼前景回想到古时的哪件事呢?明确:赤壁之战!(带着学生回忆赤壁之战的时期、人物、结果。) 小结:苏轼由景怀古,进而抒情,因此,下阙主要是:怀古抒情。 (四)合作探究,放飞想象 1、苏轼一开篇便用自己开阔的视野和心胸为我们展示了他豪放的情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话也历来被人称道,请同学们自主品味:由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品到了什么?(明确要求:3分钟留白思考时间,展开联想和想象,组织好语言)(锻炼学生想象、联想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一句的分析方可初步把握词人的性情。) 预设一:看到了一望无际、奔流不息、波涛汹涌的长江,意境开阔。 预设二:由长江奔流不息,联想到了历史长河的奔流和永恒(联系学过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千古的杰出人物被历史长河淘尽、冲洗得无影无踪(联系《赤壁赋》里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历史的杰出人物在历史长河中就如同过眼云烟,但他们的历史功绩却永存人们心中,永留史册。这句话既有词人对世事变迁的沧桑、无奈,又有被历史人物感召的激动。 引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大江东去是实景还是想象的? 明确:实景。“千古风流人物”为虚写,虚实结合。 2、上阕中,作者看到了哪些赤壁的景观?(要求提示:请同学们以4人一小组合作讨论此题,可以从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颜色等角度进行分析) 明确:长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浪花)。 赏词讲究炼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话中,哪几个字用得妙呢? 明确: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山峰、山崖高耸入云,两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惊——写江水的巨浪汹涌。 拍——突出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声响,力度之大拟人。 卷——突出浪涛的强劲有力。 雪——比喻,突出浪淘之大之高,浪花之晶莹。 这三句话,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景,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引导:那么为什么作者会由眼前长江景联想到赤壁之战呢? 预设:赤壁之战和波涛汹涌的长江景一样,都具有激荡、壮阔的特点,作者由眼前的长江景联想到了凶猛激烈的赤壁之战。 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诗者,持也;持人性情。”词也一样,那么从这三句可以看出作者具有什么样的性情? 明确:因此,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话还暗示了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与作者下文追怀的英雄形象相吻合,还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心胸开阔,景才更壮阔,更何况作者此时被贬黄州,心中主张得不到支持反遭陷害,正是不得志时期,他没有抑郁徘徊,反而赏壮景怀古人,可见其豪迈洒脱的性情。)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话在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独立思考)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山如画”是对眼前波澜壮阔的长江景的概括总结,“一时多少豪杰”,大好河山孕育英雄豪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如画江山正式英雄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之处。由景及人。 (五)读出味道,学有所得 上阕小结:作者由眼前赤壁的雄奇壮丽之景引发对英雄豪杰的追怀,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1、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上阕,读出景之壮阔,情之豪放,读出我们的体悟,读出英豪气势! 2、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从上阕的学习中,得(体悟)到了什么? 预设总结:写作时用词要精炼,要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要学习苏轼放达的情怀,遇到挫折不要抑郁惆怅,要心胸宽广,才能乘风破浪,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 (六)作业:《全品作业本》之《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赏析题! (七)板书:上阕:即景怀古:江山如画——夸张、拟人、比喻,雄浑壮阔。 豪杰辈出——周瑜 下阙:怀古抒情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