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除夕的由来与相关习俗 |
范文 | 除夕的由来与相关习俗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除夕的由来与相关习俗,希望有所帮助! 除夕的由来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指每年农历全年最后一天,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一年之中人们除旧布新、祈福禳灾的日子。 除夕的日期会因为历法而有所不同。传统上汉字文化圈以农历作为历法,由于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三十暝(闽南语);而十二月小月时为廿九日,有些地区又会改称二九暝;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改用格里历,但他们是将原有农历年(旧正月)的习俗提前至西历元旦,所以现在日本的除夕(大晦日)是格里历12月31日;而在中国,统治者曾于1929年1月1日起,全国使用公历,一度废除农历和禁过农历年,强逼民众把过年的习俗改为于公历新年进行,官方也就把除夕改为公历12月31日,但民间并未严格遵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正式恢复农历年。 除夕时,人们会一家团聚,并有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日本、越南,家中的长辈会发给晚辈压岁钱,韩国近代也受汉字文化圈其他地区影响而有了发压岁钱的习俗。而中国南方和越南一些地区会有年宵市场(或称花市)。 起源除夕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的由来。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 风俗 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围炉。南方称为团年饭、团圆饭,是农历除夕(每年最后一天)的一餐,目的是在过年前一家团聚并共度新春,传统上年夜饭多在除夕祭祖后食用。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贴窗花和福字 在民间,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来烘托节日气氛。 人们还喜欢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贴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 燃爆竹 春节放鞭炮,是中国人民过春节,迎新年的传统习俗之一。 祭祖 中国很多地区有在除夕祭祖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压岁钱 压岁钱古称厌胜钱、压胜钱、压崇钱、押岁钱等。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钱分给晚辈,意思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 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饮食特色 中国北方中国北方人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 中国南方华南多有鸡、年糕、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在厦门,血蚶是人们每年除夕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关于除夕吃血蚶的说法一:人们把蚶壳看作两扇门,血蚶肉即为元宝,吃血蚶也就是开门见宝新年行大运。说法二: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就是贝壳,年夜饭上吃血蚶,意味着在新的一年能赚大钱。一般情况下,吃完的血蚶壳不能扔掉,要把吃完的血蚶壳扫在一起后堆放在床底下,直到农历大年初三后才能倒掉。如此这般,才能蓄财不外流,来年财源滚滚来。 节日禁忌 古时除夕有很多禁忌。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 相关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人们遭受这种最凶猛的野兽威胁,它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发现,夕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每年最后一天,人们便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夕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于是每年的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