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公无渡河原文翻译及赏析 |
范文 | 公无渡河原文翻译及赏析 公无渡河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注释: ⑴昆仑:昆仑山。 ⑵龙门:即龙门山,在今陕西韩城东北五十里,黄河流经其间。 ⑶理:即治理,唐人避唐高宗讳,改“治”为“理”。 ⑷窥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⑸风沙,此句的意思是水虽不至于有滔天之祸,仍有风沙之害。 ⑹凭:徒步渡过河流。 翻译: 黄河滔天,决裂昆仑,东行万里,咆哮龙门! 水天一色,尧舜叹息,何人可以治理? 大禹忙于治理河流,三次路过家门,小儿哭啼都没有进去 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把野马般的黄河驯服,中原之地才可以种养桑蚕,耕作农田。 水害虽然去除,两岸依旧茫茫的风沙。 天啊,你看来了一位披头盖发的狂老人,一大清早到黄河边干什么? 呵呵,他想渡黄河呢!哈哈,晕!别人都冷眼旁观,只有他老婆牵扯着他的衫袖,可他不听啊 俗话说的好啊:可以徒手与猛虎搏斗,可千万别光脚渡黄河啊! 这老狂人果然溺死,尸体漂荡到海滨,海上有鲸鱼,其白牙大如雪山。 老狂人象一丝布绢挂在鲸鱼的白牙之间,老妻流泪弹起了悲伤的箜篌曲,感叹老公不生还! 赏析: 李白的这首《公无渡河》开篇就将巨笔伸向了苍茫辽远的往古——“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诗中以突兀惊呼之语,写它在霎那间冲决力量和气势的象征——横亘天地的昆仑山;随即挟着雷鸣般的“咆哮”,直撞“万里”之外的“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诗人只寥寥两笔,就在“昆仑”、“龙门”的震荡声中,展现了“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波滔天,尧咨嗟”!滔天巨浪吞噬了无数生民,茫茫荒古,顿时充斥了帝尧放勋的浩然叹息:因为诗中用的是三言短句,这叹息之音,听来便愈加激切。 于是,“大禹”出现了。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本可以激发诗人的许多奇思。但此节重在描述黄河,故诗中仅以“大禹理百川”四句带过,以表现桀骜狂暴的洪水在这位英雄脚下的驯服。然而,在“杀湍堙洪水”的近景上,诗人添了几声大禹之子“儿啼”,“儿啼不归家”,寥寥五个字就使一位为公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风貌,由此跃然纸上。黄河的荒古之害从此驱除,但它的浪波在汹涌归道之际,却在两岸留下了“茫然风沙”!以上一节从荒古的河害,写到滔天洪水的平治。不仅展现了黄河那西“决昆仑”、东“触龙门”的雄奇之境,更让读者从它“波滔天”的历史危害中,领略了它所独具的狂暴肆虐之性。为下文作足了铺垫。而今,那白发之叟,竟想“凭河”(涉水渡河)而渡,难道就不怕被它吞没? 诗之后一节,正以极大的困惑,向悲剧主人公发出了呼喊:“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这呼喊仿佛是“狂夫”之妻的陡然惊呼!因为诗人紧接狂夫“临流”之后,就急速推出了那位“旁人不惜妻止之”的深情妻子。于是,全诗的情景发生了惊人的突变:在轰然震荡的浪涛声中,诗人自身隐去了,眼前只留下了一位悲恸而歌的蓬发妇人:“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水边)。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诗中以夸张的笔墨,痛歌狂叟的溺死浪波,终于作了巨若“雪山”的鲸齿冤魂。这景象是恐怖的。何况又从“援箜篌而歌”的狂夫之妻的恸哭声中写来,更觉有一种天旋地转、恻怛号泣之悲。那“公乎!公乎”的呼叫,声声震颤在读者耳边,实在令人不忍卒听。结尾诗人陡变双行体为单行,似乎被悲愤笼罩,无以复言,便掷笔而叹:“箜篌所悲竟不还!”全诗就这样结束了。黄河的裂岸涛浪却还在汹涌,“狂夫”之妻的恻怛号泣还压过浪波,在长天下回荡! 从诗中对黄河的描述看,它那狂暴肆虐、滔天害民之形,似乎颇有象征意味;至于“白齿若雪山”的“长鲸”,似乎更是另有所指。倘说它是对猖獗“河北”的安史之乱的隐喻(如《北上行》一诗,即以“奔鲸夹黄河”喻安禄山之乱军),那么“临流”“凭河”的“披发之叟”又喻指谁?或者这只是一首抒写《公无渡河》“本事”的悲歌,并无其它寄寓之情?可以肯定:古歌中“白首狂夫”的渡河故事,经过李白的再创造,带有了更强烈的悲剧色彩。那位“狂而痴”的披发之叟,似乎正苦苦地追求着什么。其中未尝没有诗人执着追求理想的影子在中。 公无渡河原文翻译及赏析2公无渡河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古诗简介 《公无渡河》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是借乐府古题以及古老的渡河故事写下的一首狂放而怫郁的悲歌。诗中描述一狂夫不顾河水汹涌只身过河,他的妻子在后边呼喊着却不能阻止,狂夫坠河溺水而死的场景,表现了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全诗描写生动,气势磅礴,体现了浓郁的悲壮色彩。 翻译/译文 黄河之水从西而来,它决开昆仑,咆哮万里,冲击着龙门,尧帝曾经为这滔天的洪水,发出过慨叹。大禹也为治理这泛滥百川的沮天洪水。不顾幼儿的啼哭,毅然别家出走。在治水的日子里,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勤劳为公。这才治住了洪水,使天下人民恢复了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虽然消除了水害,但是留下了风沙的祸患。古时有一个狂夫,他披头散发大清早便冲出门去,要徒步渡河。别人只是在一旁看热闹,只有他的妻子前去阻止他,在后面喊着要他不要渡河,可是他偏要向河里跳。猛虎虽可缚,大河却不可渡,这位狂夫果然被水所溺,其尸首随波逐流,漂至大海,被那白齿如山的长鲸所吞食。其妻弹着箜篌唱着悲歌,可惜她的丈失再也回不来了。 注释 ⑴公无渡河:乐府古题,又名“箜篌引”。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六列入《相和歌辞》。 ⑵昆仑:昆仑山。 ⑶龙门:即龙门山,在今陕西韩城东北五十里,黄河流经其间。 ⑷理:即治理,唐人避唐高宗讳,改“治”为“理”。 ⑸窥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⑹九州:指天下。蚕麻:养蚕种麻,此泛指农业生产。 ⑺茫然风沙:此句的意思是水虽不至于有滔天之祸,仍有风沙之害。 ⑻凭:徒步渡过河流。 ⑼挂罥(juàn):尸骨挂于雪齿之间。 ⑽箜篌:古时的一种弦乐器。似琴而小,用拨弹之。有竖、卧两种。 赏析/鉴赏 李白的这首《公无渡河》开篇就将巨笔伸向了苍茫辽远的往古——“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诗中以突兀惊呼之语,写它在霎那间冲决力量和气势的象征——横亘天地的昆仑山;随即挟着雷鸣般的“咆哮”,直撞“万里”之外的“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诗人只寥寥两笔,就在“昆仑”、“龙门”的震荡声中,展现了“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波滔天,尧咨嗟!”滔天巨浪吞噬了无数生民,茫茫荒古,顿时充斥了帝尧放勋的浩然叹息:因为诗中用的是三言短句,这叹息之音,听来便愈加激切。 于是,“大禹”出现了。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本可以激发诗人的许多奇思。但此节重在描述黄河,故诗中仅以“大禹理百川”四句带过,以表现桀骜狂暴的洪水在这位英雄脚下的驯服。然而,在“杀湍堙洪水”的近景上,诗人添了几声大禹之子“儿啼”,“儿啼不归家”,寥寥五个字就使一位为公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风貌,由此跃然纸上。黄河的荒古之害从此驱除,但它的浪波在汹涌归道之际,却在两岸留下了“茫然风沙”。以上一节从荒古的河害,写到滔天洪水的平治。不仅展现了黄河那西“决昆仑”、东“触龙门”的雄奇之境,更让读者从它“波滔天”的历史危害中,领略了它所独具的狂暴肆虐之性。为下文作足了铺垫。而今,那白发之叟,竟想“凭河”(涉水渡河)而渡,他竟然不怕被它吞没。 诗之后一节,正以极大的困惑,向悲剧主人公发出了呼喊:“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这呼喊仿佛是“狂夫”之妻的陡然惊呼。因为诗人紧接狂夫“临流”之后,就急速推出了那位“旁人不惜妻止之”的深情妻子。于是,全诗的情景发生了惊人的突变:在轰然震荡的浪涛声中,诗人自身隐去了,眼前只留下了一位悲恸而歌的蓬发妇人:“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水边)。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诗中以夸张的笔墨,痛歌狂叟的溺死浪波,终于作了巨若“雪山”的鲸齿冤魂。这景象是恐怖的。何况又从“援箜篌而歌”的狂夫之妻的恸哭声中写来,更觉有一种天旋地转、恻怛号泣之悲。那“公乎!公乎!”的呼叫,声声震颤在读者耳边,实在令人不忍卒听。结尾诗人陡变双行体为单行,似乎被悲愤笼罩,无以复言,便掷笔而叹:“箜篌所悲竟不还!”全诗就这样结束了。黄河的裂岸涛浪却还在汹涌,“狂夫”之妻的恻怛号泣还压过浪波,在长天下回荡。 从诗中对黄河的描述看,它那狂暴肆虐、滔天害民之形,似乎颇有象征意味;至于“白齿若雪山”的“长鲸”,似乎更是另有所指。有可能它是对猖獗“河北”的安史之乱的隐喻(如《北上行》一诗,即以“奔鲸夹黄河”喻安禄山之乱军),至于“临流”“凭河”的“披发之叟”的喻指对象,则不好确定。或者这只是一首抒写《公无渡河》“本事”的悲歌,并无其它寄寓之情。但可以肯定:古歌中“白首狂夫”的渡河故事,经过李白的再创造,带有了更强烈的悲剧色彩。那位“狂而痴”的披发之叟,似乎正苦苦地追求着什么。其中未尝没有诗人执着追求理想的影子在中。 公无渡河原文翻译及赏析3原文: 公无渡河 [唐代]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河之水从西而来,它决开昆仑,咆哮万里,冲击着龙门。 尧帝曾经为这滔天的洪水,发出过慨叹。 大禹也为治理这泛滥百川的沮天洪水,不顾幼儿的啼哭,毅然别家出走。 在治水的日子里,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勤劳为公。这才治住了洪水,使天下人民恢复了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 虽然消除了水害,但是留下了风沙的祸患。 古时有一个狂夫,他披头散发大清早便冲出门去,要徒步渡河。 别人只是在一旁看热闹,只有他的妻子前去阻止他,在后面喊着要他不要渡河,可是他偏要向河里跳。 勐虎虽可缚,大河却不可渡,这位狂夫果然被水所溺,其尸首随波逐流,漂至大海。 被那白齿如山的长鲸所吞食。 其妻弹着箜篌唱着悲歌,可惜她的丈失再也回不来了。 注释 昆仑:昆仑山。 龙门:即龙门山,在今陕西韩城东北五十里,黄河流经其间。 理:即治理,唐人避唐高宗讳,改“治”为“理”。 窥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风沙,此句的意思是水虽不至于有滔天之祸,仍有风沙之害。 凭:徒步渡过河流。 赏析: 李白的这首《公无渡河》开篇就将巨笔伸向了苍茫辽远的往古——“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诗中以突兀惊唿之语,写它叟霎那间冲决力量和气势的象征——横亘天地的昆仑山;随即挟着雷鸣般的“咆哮”,直撞“万里”之外的“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诗人只寥寥两笔,就叟“昆仑”、“龙门”的震荡声中,展现了“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波滔天,尧咨嗟”!滔天巨浪吞噬了无数生民,茫茫荒古,顿时充斥了帝尧放勋的浩然叹息:因为诗中用的是三言短句,这叹息之音,听来便愈加激切。 于是,“大禹”出现了。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本可以激发诗人的许多奇思。但此节重叟描述黄河,故诗中仅以“大禹理百川”四句带过,以表现桀骜狂暴的洪水叟这位英雄脚下的驯服。然而,叟“杀湍堙洪水”的近景上,诗人添了几声大禹之子“儿啼”,“儿啼不归家”,寥寥五个字就使一位为公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风貌,由此跃然纸上。黄河的荒古之害从此驱除,但它的浪波叟汹涌归道之际,却叟两岸留下了“茫然风沙”!以上一节从荒古的河害,写到滔天洪水的平治。不仅展现了黄河那西“决昆仑”、东“触龙门”的雄奇之境,更让读者从它“波滔天”的历史危害中,领略了它所独具的狂暴肆虐之性。为下文作足了铺垫。而今,那白发之叟,竟想“凭河”(涉水渡河)而渡,难道就不怕被它吞没? 诗之后一节,正以极大的困惑,向悲剧主人公发出了唿喊:“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这唿喊仿佛是“狂夫”之妻的陡然惊唿!因为诗人紧接狂夫“临流”之后,就急速推出了那位“旁人不惜妻止之”的深情妻子。于是,全诗的情景发生了惊人的突变:叟轰然震荡的浪涛声中,诗人自身隐去了,眼前只留下了一位悲恸而歌的蓬发妇人:“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水边)。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诗中以夸张的笔墨,痛歌狂叟的溺死浪波,终于作了巨若“雪山”的鲸齿冤魂。这景象是恐怖的。何况又从“援箜篌而歌”的狂夫之妻的恸哭声中写来,更觉有一种天旋地转、恻怛号泣之悲。那“公乎!公乎”的唿叫,声声震颤叟读者耳边,实叟令人不忍卒听。结尾诗人陡变双行体为单行,似乎被悲愤笼罩,无以复言,便掷笔而叹:“箜篌所悲竟不还!”全诗就这样结束了。黄河的裂岸涛浪却还叟汹涌,“狂夫”之妻的恻怛号泣还压过浪波,叟长天下回荡! 从诗中对黄河的描述看,它那狂暴肆虐、滔天害民之形,似乎颇有象征意味;至于“白齿若雪山”的“长鲸”,似乎更是另有所指。倘说它是对猖獗“河北”的安史之乱的隐喻(如《北上行》一诗,即以“奔鲸夹黄河”喻安禄山之乱军),那么“临流”“凭河”的“披发之叟”又喻指谁?或者这只是一首抒写《公无渡河》“本事”的悲歌,并无其它寄寓之情?可以肯定:古歌中“白首狂夫”的渡河故事,经过李白的再创造,带有了更强烈的悲剧色彩。那位“狂而痴”的披发之叟,似乎正苦苦地追求着什么。其中未尝没有诗人执着追求理想的影子叟中。 公无渡河原文翻译及赏析4原文: 公乎公乎,提壶将焉如。屈平沉湘不足慕, 徐衍入海诚为愚。公乎公乎,床有菅席盘有鱼。 北里有贤兄,东邻有小姑。陇亩油油黍与葫, 瓦甒浊醪蚁浮浮。黍可食,醪可饮,公乎公乎其奈居。 被发奔流竟何如,贤兄小姑哭呜呜。 译文: 老头子呵,你不要渡河!老头子呵,你怎么竟然渡河! 老头子呵,你渡河而死。老头子呵,我拿你怎么办哪? 注释: 葫:一作禾。其奈居:一作其奈君。 箜篌[kōng hóu]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 赏析: 这首《公无渡河》又名《箜篌引》,最早见于东汉蔡邕的《琴操》,后在荀勖的《太乐歌词》、孔衍的《琴操》中均有记载。崔豹《古今注》曰:箜篌引。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其声语其妻郦玉。郦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名曰箜篌引。 公无渡河原文翻译及赏析5拂舞词/公无渡河 唐代:温庭筠 原文: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 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 二十三弦何太哀,请公勿渡立徘徊。 下有狂蛟锯为尾,裂帆截棹磨霜齿。 神椎凿石塞神潭,白马参覃赤尘起。 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 注释: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hóng)谹如殷雷。 谹谹:一作“肱肱”。 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 二十三弦何太哀,请公勿渡立徘徊。 二十三:一作“二十五”。勿:一作“莫”。 下有狂蛟锯为尾,裂帆截棹(zhào)磨霜齿。 神椎(zhuī)凿石塞神潭,白马参(zàn)覃(tán)赤尘起。 参覃:这两字原来的写法都是在左边再加“走”字旁。因字库里没有这两字,这里以其右偏旁代替。 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 赏析: 《全唐诗》中,此诗题下注:一作“公无渡河”。据《乐府诗集》:“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这首《公无渡河》歌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在讲求中庸的中国文化里,如此明确的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像的,格外使人颤栗。波涛在前,命运已定,前进就是死亡,却依然蹈死而不顾。这种执著,缘自于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定要做无望之极的抗争。渡河,正是一个凝固了抗争的极致和死亡的瞬间的意象。不是每个人都会试图去探求和解读它,但是几乎每个读者都能直截感受到它的冲撞。唐代诗人中,李白、王建、李贺、温庭筠和王睿,都有以此题歌咏本事的作品。 温庭筠此诗前四句描述水势之浩大汹涌,中四句写弹箜篌者以哀声劝阻之语,后四句以浪漫色彩的写法推陈出新,在神力辅助之下渡河人终于如愿以偿。最可玩味者在后四句,个体力量到底渺小,弱势力量在强势力量面前应该相机而动,方可实现自身价值。 此诗在表达手法上可玩味的地方也多。温庭筠所用的手法和李白《公无渡河》诗是一样的,也就是由远景摄入,拉近到渡河一刻,然后及渡河之后事。温庭筠的描写不可谓不好,但是并不是高度个性化的。“请公勿渡”已经大大折损了语势,最后“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把惨痛死亡,消解为高蹈成仙,似乎想另开一层境界和遐想,却几乎把悲剧色彩全数抹煞。 公无渡河原文翻译及赏析6原文: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译文 黄河之水从西而来,它决开昆仑,咆哮万里,冲击着龙门。 尧帝曾经为这滔天的洪水,发出过慨叹。 大禹也为治理这泛滥百川的沮天洪水,不顾幼儿的啼哭,毅然别家出走。 在治水的日子里,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勤劳为公。这才治住了洪水,使天下人民恢复了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 虽然消除了水害,但是留下了风沙的祸患。 古时有一个狂夫,他披头散发大清早便冲出门去,要徒步渡河。 别人只是在一旁看热闹,只有他的妻子前去阻止他,在后面喊着要他不要渡河,可是他偏要向河里跳。 猛虎虽可缚,大河却不可渡,这位狂夫果然被水所溺,其尸首随波逐流,漂至大海。 被那白齿如山的长鲸所吞食。 其妻弹着箜篌唱着悲歌,可惜她的丈失再也回不来了。 注释 ⑴昆仑:昆仑山。 ⑵龙门:即龙门山,在今陕西韩城东北五十里,黄河流经其间。 ⑶理:即治理,唐人避唐高宗讳,改“治”为“理”。 ⑷窥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⑸风沙,此句的意思是水虽不至于有滔天之祸,仍有风沙之害。 ⑹凭:徒步渡过河流。 赏析: 李白的这首《公无渡河》开篇就将巨笔伸向了苍茫辽远的往古——“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诗中以突兀惊呼之语,写它在霎那间冲决力量和气势的象征——横亘天地的昆仑山;随即挟着雷鸣般的“咆哮”,直撞“万里”之外的“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诗人只寥寥两笔,就在“昆仑”、“龙门”的震荡声中,展现了“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波滔天,尧咨嗟”!滔天巨浪吞噬了无数生民,茫茫荒古,顿时充斥了帝尧放勋的浩然叹息:因为诗中用的是三言短句,这叹息之音,听来便愈加激切。 于是,“大禹”出现了。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本可以激发诗人的许多奇思。但此节重在描述黄河,故诗中仅以“大禹理百川”四句带过,以表现桀骜狂暴的洪水在这位英雄脚下的驯服。然而,在“杀湍堙洪水”的近景上,诗人添了几声大禹之子“儿啼”,“儿啼不归家”,寥寥五个字就使一位为公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风貌,由此跃然纸上。黄河的荒古之害从此驱除,但它的浪波在汹涌归道之际,却在两岸留下了“茫然风沙”!以上一节从荒古的河害,写到滔天洪水的平治。不仅展现了黄河那西“决昆仑”、东“触龙门”的雄奇之境,更让读者从它“波滔天”的历史危害中,领略了它所独具的狂暴肆虐之性。为下文作足了铺垫。而今,那白发之叟,竟想“凭河”(涉水渡河)而渡,难道就不怕被它吞没? 诗之后一节,正以极大的困惑,向悲剧主人公发出了呼喊:“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这呼喊仿佛是“狂夫”之妻的陡然惊呼!因为诗人紧接狂夫“临流”之后,就急速推出了那位“旁人不惜妻止之”的深情妻子。于是,全诗的情景发生了惊人的突变:在轰然震荡的浪涛声中,诗人自身隐去了,眼前只留下了一位悲恸而歌的蓬发妇人:“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水边)。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诗中以夸张的笔墨,痛歌狂叟的溺死浪波,终于作了巨若“雪山”的鲸齿冤魂。这景象是恐怖的。何况又从“援箜篌而歌”的狂夫之妻的恸哭声中写来,更觉有一种天旋地转、恻怛号泣之悲。那“公乎!公乎”的呼叫,声声震颤在读者耳边,实在令人不忍卒听。结尾诗人陡变双行体为单行,似乎被悲愤笼罩,无以复言,便掷笔而叹:“箜篌所悲竟不还!”全诗就这样结束了。黄河的裂岸涛浪却还在汹涌,“狂夫”之妻的恻怛号泣还压过浪波,在长天下回荡! 从诗中对黄河的描述看,它那狂暴肆虐、滔天害民之形,似乎颇有象征意味;至于“白齿若雪山”的“长鲸”,似乎更是另有所指。倘说它是对猖獗“河北”的安史之乱的隐喻(如《北上行》一诗,即以“奔鲸夹黄河”喻安禄山之乱军),那么“临流”“凭河”的“披发之叟”又喻指谁?或者这只是一首抒写《公无渡河》“本事”的悲歌,并无其它寄寓之情?可以肯定:古歌中“白首狂夫”的渡河故事,经过李白的再创造,带有了更强烈的悲剧色彩。那位“狂而痴”的披发之叟,似乎正苦苦地追求着什么。其中未尝没有诗人执着追求理想的影子在中。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作年难以考证。大多数人认为此诗作于安禄山反叛前,李白去幽州(北京)自费侦探的时候。也有人认为可能写在永王李璘被平叛以后,当永王使韦子春带着五百两黄金来三请李白下山的时候。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