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
范文 |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积累词语,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有感情地朗读,学习本文选材典型,主题深刻的写作特点。 3、学习本文倒叙的叙事方法,采用总分总结构,前后照应。 4、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倒叙的方法和选取典型材料。 教学用具:投影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理解“启蒙”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思考:这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看看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同学交流 3、指名汇报 课文记叙三件事: 〈1〉老师组织学生举行抗日讲演比赛。 〈2〉作文写字课受到老师申斥。 〈3〉翻译官上的日语课特别宽容。 4、全文共分成三段。 三、再读课文,划出生字词,不理解的查工具书 1、生字lún féng rěn nüè jǔ 沦陷冯老师残忍虐杀规矩 jiè chì kuì mǒu xiá gǎng 惩戒申斥羞愧某些遐想岗位 2、理解:沦陷:(领土)被敌人占领。 虐杀:人而致死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申斥:斥责 遐想:悠远地思考或想象。 3、分段读文,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对老师的感情。 四、作业: ⑴熟练朗读课文 ⑵思考书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 2、改写文章最后一句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理解关键语句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第一段: 1、齐读 2、圈出课文表达“我”对老师感情的词语。 (板书:感激、思念) 3、倒叙开头 第二段是课文的重点内容。 1、作者共回忆了几件事?试用小标题概括 板书:讲演比赛(3-5) 受到申斥(6-7) 2、指三人分读(3-8) 〈1〉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每件事中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2〉谈谈自己的理解 ①“那时我还小”——“从心里感到敬佩” ②“我感到羞愧”——“编造出来的” ③“我心里还是服气的”——“很不用心” ④“从这种宽严之问”——“某些道理”。 重点理解句中:A“宽严”之问指什么? (从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和学习日语两个角度谈) B小学声会领悟到哪些道理? (热爱祖国,仇恨敌人) 〈3〉学生质疑 3、指名读第三段,谈谈讲了什么? (学堂的名字,位置,环境) 4、总结: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作者围绕对老师感激思念之情,选取三件典型的事例,有说服力。 第三段: 1、指名读 2、出示最后一句 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为什么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 ⑴理解句子意思 ⑵改写为不用问号的句子,句子意思不能变。 三、总结全文,学生质疑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并选取典型事例表达主题值得我们学习。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课外练习 读了课文,你可能会想到自己一些经历,试写下来。《我的老师》 板书设计 难忘的启蒙 感思讲演比赛 激念热爱祖国 受到申斥(严) 仇恨敌人 翻译官宽容(宽)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2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奴隶制社会的黑暗和奴隶们起义反抗的必然性。学习从人物语言、神态、动作了解人物的内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从斯巴达克和奴隶们的对话中,了解奴隶的悲惨命运,体会奴隶起义的原因。 教学构想: 本篇课文的教学以自学为主,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教学准备: 投影片、道具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题目中的奴隶英雄指的是谁?(中等生) 3、简介时代背景:两千多年前,罗马是奴隶制社会,罗马人征服别的国家就把当地居民变成奴隶。奴隶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他们是主人的财产和商品,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指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3、这篇课文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4、根据剧情的发展,把这个剧本分成四个部分,看看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全班学生) ⑴通过两个男女观众的对话,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交代斯巴达克的身份和特点。⑵斯巴达克打死了狮子,司令官下令让他和十个奴隶打,带上武器。⑶斯巴达克启发奴隶诉说苦难,激发他们的仇恨,鼓动他们起来反抗。⑷奴隶在斯巴达克的带领下冲出铁门,举行起义。 三、体会人物内心,理解课文中心。 1、分角色有感情朗读。 2、自己读一读,哪个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互相交流) 3、你认为斯巴达克是一个怎样的奴隶?他是怎样由奴隶变为英雄的?讨论交流。 4、总结中心。 四、小组组织同学上台表演,评出优胜奖。 作业设计: 表演课本剧给家长看。 板书设计: 奴隶英雄 没有人身自由 仇恨、反抗没有生活保障勇猛起义 没有生命保障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3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学习启蒙老师的爱国品质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深入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感悟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 以学生自学为主,对于一些难懂得字、词,教师要适当讲解,讲解有关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在读、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圈圈、画画、做旁注等形式,记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你的启蒙老师,谈谈他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2、本文作者写下了怎样的回忆,是为了表达什么? 二、自学本文: 1、思考: (1)“我”为什么难忘启蒙老师? (2)本文哪几段是写回忆往事?回忆了小学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情? (3)这些事情表现了启蒙老师的哪些品质? (4)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道理。 A、“宽严之间”指什么?(老师对各门课的要求很严,但对日语课特别宽松) B、从“宽严之间”领悟到什么道理?(对日本侵略者不能屈服,要记住自己是中国人) 2、讲解: (1)1942年,沦陷时期 (2)学校所处的位置。 3、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句子,再把它改成不用问号的句子,句子的意思不变。 4、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我们播下的种子也一定会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开花结果的。 三、联系自己,谈谈启蒙老师的几件事情。 1、请同学们谈谈。要求:有条理、有中心、重点突出、语句通顺连贯。 2、把这些写下来,并认真修改 3、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之间可互相交流欣赏。 作业设计: 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好吗? 板书设计: 17、难忘的启蒙 组织抗日演讲爱国之心 沦陷时期启蒙老师严格要求学生 抵制日语课严谨治学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4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01—106页。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2、3、5的倍数的特征。通过呈现 “百数表”和“列举法”让学生从表中(或列举的数据)找出2和5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出,再观察其特征。在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揭示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对于2、5的倍数的具体特征,则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自己归纳。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放在2、5的倍数的特征后面教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5和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第32课时) 内容:2和5的倍数的特征 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选择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事件(如六.一节目汇演、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现场等)引出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阳光体育运动让我们健康快乐成长,让我们一同欣赏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吧! 二、合作探究、概括特征 1. 提出问题 观察情境图,根据信息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跳圆圈舞的共有多少人?”对这些简单的计算问题要一略而过,把学生的提问引到:跳交谊舞(圆圈舞)可以派多少人? 2. 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 (1)跳交谊舞可以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列举很多不同的数(如6、8、20、14、98等) 问: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说说可以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说是2的倍数,也可能说是双数等。 (2)2的倍数特征 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双”即为“2个”的经验,可能从列举的数中概括出:都是双数等结论。 问:生活中哪里用到双数? 学生可能说出:街道的门牌号一边是双数一边是单数,阶梯教室的座位号一排是双数一排是单数等。 问:这些双数都是2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呢?对待数学问题不能只凭猜测,要进行验证。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老师为你提供一张百数表,你可以从表中把2的倍数圈出来,也可以把2的倍数写出来,然后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研究 (4)汇报交流 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个位上是双数 与十位没有关系,个位是0、2、4、6、8 (学生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应该肯定,引导学生研究个位有什么特征与十位有什么关系来总结特征) 小结:所有2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什么数?(0、2、4、6、8)。因此,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什么部分的数就可以了?(个位上的数字) (5)验证结论 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数比较小,你能举一个多位数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自己举例验证。 (6)学习偶数、奇数。 ①老师介绍偶数、奇数的概念。老师举多个数,学生判断是偶数还是奇数。 ②说明:0是偶数,但我们在这个单元中一般不考虑0。 ③介绍学习方法:刚才同学们把2的倍数写出来研究的方法叫列举法,这是一种很好的数学研究方法。 3. 学习5的倍数的特征 (1)用刚才的方法自己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 (2)交流:个位上是5或0。 (3)学生举例验证。 4. 2和5倍数的共同特征 学生独立思考总结: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用“百数表”把2、5共同的倍数找出来研究特征。 三、巩固练习 1. 自主练习2 奇数、偶数学生容易分清,做此题的时候可以比比谁分的快,让疲劳的大脑兴奋起来。 2. 自主练习 先让学生自己填一填,再交流,然后根据2、5共同的倍数让学生把两个集合圈重新画一画 2的倍数 5的倍数 3. 按要求组数。 0 、6、9、7 奇数: 2的倍数: 5的倍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研究问题? 第2课时(总第33课时) 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 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揭题。 指名说说2、5倍数的特征 直接揭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和5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设计意图]直接看情境图,复习旧知识简捷、明快,一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二、尝试探究 1. 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 受2、5倍数特征的影响,学生大多会从数的个位上的数字进行研究,学生可能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针对学生的错误结论,引导学生及时举出反例予以反驳:13、16、26、29等一些数个位上3、6、9就不是3的倍数,而24、15、27等一些数反而是3的倍数。 谈话:看来只观察一个数的个位数字是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 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 2. 探究特征 ①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 谈话:把“百数表”中3的倍数圈出来研究研究。(学生人手一份十行十列的百数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②学生独立尝试后小组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3的倍数都在一斜行上 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3的倍数十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④师引导: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有什么规律? ⑤学生思考交流: “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问:另外的呢? 每个位上的数加起来有的是12,有的是15,有的是18 ⑥小结: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4 学生判断时注意说说判断的依据。学生利用特征判断后,教学生快速判断法,比如49只看4就知道它不是3的倍数,引导学生发现:遇到数字本身是3的倍数时,可以略去不加,如1236,只要算1+2=3即可判断1236是3的倍数。 2、自主练习5 3、自主练习6 4、自主练习7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2、5、3的倍数的特征,你还想了解什么?(要学生自觉的去探讨4、6、9??的特征) 信息窗2:质数与合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07—109页。 教学简析: 本部分知识是对整数认识的一次拓展,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自然数以及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信息窗选取了体操表演这一现实性的生活素材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对知识的学习,使抽象的数论知识形象化,降低了认知难度。在前面学习了2、3、5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分解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的意义、探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归纳、推理,获得什么是质数和合数的数学猜想,理解质数和合数 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 2.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第34课时) 内容: 质数与合数 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明年奥运会就要在北京举行了,为弘扬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和健身意识,学校举行了团体操表演,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各个班整齐的方阵。(出示情境图)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会发现了排成各个方阵的人数分别是24、25、32、35、40。 问:仔细观察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与它们的因数的关系,帮助学生发现这些数都有两个以上的因数。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有两个以上因数的都能摆成方队吗?其他数行不行? [设计意图]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悬念顿生,兴趣盎然,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此时教师巧妙地把握住时机,导入新课。这样入手,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为本节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针对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2.利用准备好的小方块摆一摆,看一看哪些数字能摆成方阵,哪些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 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视,适当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位还权,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去发现、验证自己的想法,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做”数学,从而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意识。 3.交流自己的发现。 通过动手摆方阵,学生可能发现: (1)1、2、3、5、7、11、13、17等数字不能摆成方阵, (2)4、6、8、9、10、12、14、15等数字能摆成方阵。 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这两类数字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数字可以分成三类,有的数字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数字含有两个以上的因数;而1只有一个因数。 (1)我们把具有像2、3、5、7、11……特征的数叫做质数。想一想什么叫做质数?引导学生概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我们把具有像4、6、8、9、10、12、14……这样的特征的数叫做合数。想一想什么叫做合数?引导学生概括: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其他的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合数。 (2)质数和合数的区别是什么? (3)1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5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能够在课文中寻找花与潮的关系的句子 3、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感受海棠花的美,感悟生命的魅力。 4、提高质疑的能力,并能通过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寻找花与潮的关系的句子;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 三、教学难点: 能感悟生命的无穷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 一、审题质疑 感知花如潮 1、出示课件:(潮水) 谁来说说这潮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课件:(花)那这些花又让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3、出示课题:可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种特别的“潮”(花潮) 4、审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花如潮有什么关系?花潮是什么样的? 5、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圆通公园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 6、圆通公园里那么多的景物就包含在这14个字,让我们来读读,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7、其实圆通公园不仅景致多,那里的花潮更是美不胜收。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 二、初读解疑:寻找花如潮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在课文中找找写花潮的句子,想想这是这样的花潮? (3)、课文除了写花潮,还写了什么? 三、精读研究,感受花如潮 1、作者为什么称海棠花为花潮呢?大家一起去课文中找找答案。一边读,一边划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研读 (1)后山沿路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若人注意,一到三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的海洋。 向高处看去,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板书:花多如潮) A你们是怎么理解:枯枝瘦叶和花团锦簇的? B(出示课件)你们看这一簇簇、一丛丛的海棠花,形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所以作者称海棠花为花潮。老师用一个词概括——(板书:花多如潮) (2)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A、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B、朗读指导 C、(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在枝头微笑的海棠花,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朵,你将如何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如何显示着自己的喜悦?(让学生大胆想象) D、这么多的同学的想象给我们一种争奇斗艳的感觉,你们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E、现在你能模仿老师刚才的样子,概括花与潮的关系?(板书:花盛如潮) (3)、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的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入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 A、引导质疑:为什么无风花也在动? B、那就让我们先来看一看。 C让我们深入到课文中去体会一下吧。 D你们怎么理解“有一种生命在不断扩展?” E、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种生命的魅力吗? 概括花与潮的关系 (板书:花动如潮) (4)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板书:花声如潮) A、作者听到了哪些声音呢? B、还会有些什么声音? C、这些声音是作者听到的,为什么还要写上一个“也许”?(讨论) D、是啊,正是这朦朦胧胧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才让作者想到了——海上午夜的潮声。 E、通过朗读来表现这隐隐约约的声音? F、能试着背一背吗? G、概括(花声如潮) 小结:花团锦簇,繁华似锦,看花人蜂拥而至,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花潮之中 3、整体回归 这么美丽的海棠花真是让人留恋往返,就让我们来回味一下吧。(读三个句子) 四、分工积累 1、这么美的句子能把他积累下来就更好了。大家可以小组合作,一人背一句,等会儿,一起展示你们的成果。 2、展示背诵成果。 附板书: 10、花潮 花多如潮 花盛如潮 花动如潮 花声如潮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找一个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间作一些调查,及时记录调查的结果。 2、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重点写好统计过程与结果,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4、调查报告的写法不拘一格,可以配上描画的各种统计图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如果我们能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 你做过这样的调查统计吗? 二、示范调查 1、老师想知道,我们班上做过这样的调查的同学有多少?还没有做过这样的调查,正想作调查的同学请举手。 2、统计小结 三、小组交流,回忆调查过程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开展的调查过程。 要求:要说清楚调查的原因及目的,调查的实施步骤。 四、各自整理汇报 1、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把自己调查的目的、实施的步骤一一列出来,可以用文字的形式,也可以画出图表,形式不拘。 2、学生按要求各自进行整理。 3、通过这次调查,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把你的调查结果也写下来。 4、指名汇报,交流调查结果。 5、相互补充,发表建议 五、集体交流,发表建议 请同学们根据统计的数据及结果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谈谈自己的建议。 六、指导习作 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按照调查的目的、调查的经过、调查的结果、调查的结论这四大板块逐一写作,也可以直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一气呵成,再配上合适的图标,这样会更生动。 第二课时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适时评点后,学生誊写作文。 教学反思 同学们的调查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调查早餐情况的,有调查阅读情况的,有调查上网情况的等等。但其中一些同学的调查过于简单,或者直接出示了百分比,或者所作调查与感受不相干,当然大部分学生还是真正进行了调查,起到了调查的实际意义。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7第一板块 一、充分自读自悟,完成文后练习。 1.学生自主阅读前8篇,尝试完成文后练习题。 2.同桌或小组逐篇交流讨论。 二、全班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逐课交流自学成果,小组提出学习中的难点。 2.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与教学的重点,相机加强指导和习练。 例如: (1)关于查字典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A 根据《养花》一课总结方法:不仅要查字典,还要联系上下文选择多义字在词中的合适义项。 B从其他中选出几个词语,学生试着来理解。 《生活是多么广阔》──芬芳 《中华第一龙》──游弋 《狱中联欢》──高歌曼舞 《名碑荟萃》──荟萃、博采众长、劲峭、刚劲 (2)关于“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除了结合《琥珀》一文练习,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养花》《名碑荟萃》《狱中联欢》的主要内容或其他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短文。 教后反思: 第二板块 一、随文练笔和习作的评价 1.《生活是多么广阔》仿写 评价着眼于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及句式的积累和运用(去……去……) 2.《名碑荟萃》的关于介绍书法家作品的解说词 评价重点:一是介绍清楚书法家及其作品的特点;二是从解说的角度,考虑是否能吸引别人,也就是表达方式要灵动,要有听众和观众感。 3.《智慧之花》的缩写及读后感 缩写的练习要抓住主干,重点稍稍多用点笔墨。读后感可结合四组作文的讲评,再引导学生自评自改。 4.《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的片段修改 片段修改只要写明白就可,用词要准确,力戒语言啰嗦。 5.给外地亲友写封信 写信一是注意信的格式,二是主要内容──最近的情况和暑假的打算,三是要有强烈的对象感,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当然,也可以根据本班实际,创设情境,多为学生提供写信与人交流想法和思想的机会。 二、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小学毕业优秀文集,可以按文体分类, 可以按年级分类,然后交流阅读,对作文进行一个总体的回顾和复习。 教后反思: 1、全面铺开,狠抓基础。 学生要全面把握知识,内化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复习中,应该结合复习内容,有效合理地整理学生的基础知识,内化知识结构,增强学生亲自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阶段的复习应该是全面铺开,抓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首先,教师应对学生掌握知识状况进行全面试探、了解。其次指导学生理清自身掌握情况。然后,学生建立了基础知识结构网络后,让学生重新去品味基础知识、归纳重点,理清各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 2、专项训练,各个击破。 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普遍性错误和个别性错误的知识点,我采取典型反馈和个别反馈相结合,加强针对性训练,采取各个击破的复习方法。第一,重视班级学生的“分层导学”,发展共性,培养个性。第二,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训练。第三,注重各章节试卷的评价反馈。在复习中要灵活选择时机进行专题测试,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补缺补漏,定向复习。训练中做到定时定量,追求速度和效果的统一。 3、出一系列的过关试题,让学生过关。 由于这些题目都是学生平时易错的题目,所以对学生的挑战性很大,特别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信心,答题习惯过关,如答题字迹清楚工整、作图规范、在指定位置答题等。不过关的同学就重做这份卷子,直到过关为止。这一举措对后30%甚至更多的学生都有比较好的复习效果。 要让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巩固小学六年所学的知识,在小考中发挥出最佳的成绩水平,教师有计划、有条理的辅助他们进行小学阶段的总复习是较为关键的。由于我教学经验的欠缺,在复习内容上详略处理不当,造成了复习时间显得紧迫的情况,而且对计算方法和计算准确率的要求不够严格,没有坚持始终的训练,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简便方法,计算速度和准确率低。我以后一定要吸取这个经验教训,更好地有计划、有条理地完成辅导学生进行小学阶段总复习的教学任务。 教学的进步贵在经验的积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不仅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更要在实践工作上勤勤恳恳,多钻研新教材、新课程标准,不断地总结出新的经验心得,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8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3、学会有一定速度的默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 2、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在最热门的话题就要属残奥会了。残奥会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运动员们身残志坚、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其实,不只运动员,生活中有很多残疾朋友都非常坚强、乐观,他们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样一个故事。(板书课题《成全一棵树》)谁知道“成全”是什么意思?(生:帮助人,使达到目的。)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成全别人或被别人成全的事吗? 2、看到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谁成全了一棵树?那是一棵怎么样的树?为什么要成全这棵树?成全树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容易读错的字:拎līn拎包拎水拎着怔zhèng怔住) 2、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本文讲的是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她那有腿残疾的小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快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树苗茁壮成长,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 3、默读课文,理清叙述顺序。 (孩子和小树就是文章的线索。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母亲种下了几棵树苗,腿有残疾的孩子也种下了那颗最小的树苗;再写小树苗在孩子的护理下比其他树苗长得更茁壮,孩子也在母亲的决定下上了学;最后写孩子取得了成功回家探亲,交代了小树苗茁壮成长和孩子能够成才的原因。)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个感人的'故事中,谁成全了谁?你从哪感受到的?为什么?画出有关词句,品一品,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全班交流 (1)孩子成全了小树 “那树苗是她丢弃的,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举着树苗,满眼都是渴求。”(树是有生命的。孩子由小树想到自己,自己就和这棵小树一样是不被人重视的,是不被人看好的,是被认为没什么希望的。同病相怜让这个孩子更加懂得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孩子挖的坑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孩子小心翼翼……给它浇水”“孩子经常给小树浇水。”“上了学……水塘和树之间。”“那树长得高,长得快……捡牛粪喂它。” (为了小树成材,孩子精心照料着它。他精心侍弄小树的同时,也是在悄悄实现着自己的一个心愿,他是通过自己的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成全着自己。) 文中“一拐一拐”多次出现,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是什么?(第一次交代残疾体征,后几次则显示他的性格特征: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 (2)母亲成全了孩子 那孩子“一出生腿就残疾了。”“母亲望着孩子,犹豫了……“但看到孩子眼里那灼灼的目光,母亲点点头。”(母亲分明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坚强不屈、看到了坚韧。) “那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为孩子的前途担忧。) (3)“这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去读书。”究竟是什么促使母亲做出这项重大决定的呢? ①孩子自己为种那棵树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 ②孩子每天拎着水桶认真浇树苗; ③孩子每天偷偷地给那棵树喂牛粪。 (以上几点都反映了孩子坚韧顽强的个性,隐喻着他在将来的日子里可能有的奋斗精神。孩子的坚持使快要枯萎的小树赶上了原先很壮实的树,身残但志坚的儿子也一定如正常人一样成功。她相信小树能长大,自己的儿子也会成长。伟大的母爱!) (4)你怎样理解成全一颗树? 一个孩子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母爱让一个可能处于社会边缘的残疾孩子,成长为一名成功人士。无论是孩子,还是母亲,他们做了一件相同的事:成全了一棵树,成全一个生命。 (5)感受着人物的情感,带着自己的体会通读全文。 四、拓展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要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9第一板块 一、充分自学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咏物言志诗──《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二、以作者为生发点,复习积累的有关作者的诗词。 如:王维、王昌龄、杜甫、郑燮、苏轼等。 教后反思: 《古诗词背诵》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最后一个内容,学习这个内容时我做了一个大胆尝试:十首古诗我先让学生读熟,然后每一个组重点研究一首诗词,上课时让小组代表在全班面前讲解,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布置下任务以后,小组同学下来积极查找资料,进行备课。尽管这样我还是有些担心——害怕学生抓不住重点,对诗词的意境理解不到位,于是下来后我也认真研究了教材并备了课。 上课伊始,我按照我的布置先让第一小组代表讲解,学生上了讲台后学着老师的样子讲了起来。充当老师的学生刚开始有点紧张,当他进入角色后完全放开了自己。同时我发现这个小组在讲解的过程中,其他同学都能认真听讲,当讲解的同学提问时,同学们也都能积极举手发言 。讲完后我当堂对这首诗的内容进行了一下小测验,结果是我没有想到的——就连我们班学习最差的王斌同学都能很好地掌握这首诗的内容,这节课虽然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需要改进,但是从这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我认为我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这节古诗词的学习,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大胆放手,不要怕浪费时间,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一定的空间锻炼自己,让他们自由地理解,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人们常说能力是练出来的,只有这样经常地锻炼下去,我觉得我们班学生的能力肯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10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中的12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衬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清作者是从哪机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段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 1、亲自去观察广玉兰。 2、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 3、文中的图片和文字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12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衬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弄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广玉兰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广玉兰。 板书10 广玉兰说说作者会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 二: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特别是描写、赞美广玉兰的词语。如幽香、洁净、高雅、皎洁、清丽。 3、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4、交流自学情况。 (1)生字词。 (2)读书,纠错。 5、默读课文,质疑解疑。 6、浏览课文,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抽读第一段,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指导朗读这一段。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观察路边的广玉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清作者是从哪机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3、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师有感情地描述第一小节,自然过渡到重点段落。 二:学习第二段。 1、轻声读读第二段,感受一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的,你最喜欢作者描写广玉兰的哪一段? (1)学习第二小节。 (2)默读第二小节,主要写什么? (3)从哪可看出,它的花儿洁净、高雅。读读,划划。 (4)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结合图片或食物感受一下广玉兰花儿的洁净、高雅。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读读第三小节,说说这一小节说什么。 (1)默读,划一划,广玉兰花开放时有哪几种形态? (2)你觉得哪种形态最可爱或你最喜欢哪种形态? (3)生说,相机出示图片。 (4)指导感情朗读。 (5)再读读这一小节,说说这一小节的结构。 过渡:广玉兰的花无论是含苞欲放还是全部绽开的都显得那么高雅,同学们你们喜欢广玉兰的叶子吗? 3、读读四、五自然段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广玉兰的叶子,可结合观察实物。 4、指导感情朗读。 过渡:无论是广玉兰的花还是它的叶,都给人们带来勃勃生机,怎能不令作者大加赞美。 5、齐读最后一小节。 三:总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学完了,其实广玉兰在我们南京也广泛种植,你注意到了吗,在许多公园里、马路边都有广玉兰的身影,你留意过它们吗,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话要说吗? 四:作业。 1、在课文里找出三组意思相近的词语。 凋谢(凋落)纯洁(洁净)洁白(纯洁) 2、摘抄你喜欢的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朗读背诵课文。 2、观察一种植物,仿照课文第三段,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第10课,感受了广玉兰那纯洁、高雅的花儿,那散发着勃勃生机的绿叶,这堂课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背一背。 二:朗读背诵。 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为什么喜欢。 相机指导背诵。 三:仿写。 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 从哪几方面来写花儿的形态的? 说说这一段的结构。 观察一种花,说说准备从哪几方面来写。 学生练习写。 交流。 四:作业。 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并写一篇观察日记。 19. 夹竹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请看大屏幕,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iā)竹桃) 没错,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夹竹桃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没有同学对这个名字感兴趣?请大家结合图来研究研究,说说你的想法。(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人们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3、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观察她,看看她是什么样儿的,你觉得她怎样?(根、干、枝、叶、花)。 4、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学生交流大意。 3、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4、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花”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看看夹竹桃的花有什么特点。 5、学生讨论:第2、4、5自然段。(花的特点暂不讨论。) 6、过渡:咱们六(1)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大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你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她是什么样儿的呢?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自读自悟,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生交流讨论:(联系画面)红色——火;白色——雪;不相容——融洽。(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4、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5、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邀请几位“诸葛亮”出主意)。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自读自悟,这段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用最简练的文字来概括) 3、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自读自悟: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是怎样读出花期很长的。 4、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5、讨论: (1)、又开出、又长出(注意这句话中句号若是改成省略号就更准确地说明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2)、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 (3)、无不奉陪。(出示文字。) 6、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百多字,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离题”的内容呢?(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7、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8、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五、设置悬念: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她月下的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板书设计: 17、夹竹桃 花色——奇妙有趣 花期——韧性可贵 花影——? 20.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习惯养成: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自学古诗、背诵古诗文的的习惯。 课前准备:多媒体学生了解作者,自学古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正确感知诗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引入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 ①指名读,指导节奏。 石灰吟 墨梅 于谦 王冕 千锤/万击//出深山, 吾家/洗砚//池头树, 烈火/焚烧//若等闲。 朵朵/花开//淡墨痕。 粉骨/碎身//全不怕, 不要/人夸//颜色好,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要/清气//满乾坤。 ②正音:焚,墨,乾。 三、精读感知《石灰吟》 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逐字逐句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 ②锤:敲打。击:撞击。 ③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才从大山上采下来。烈火焚烧自己,却也只把它当作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了石灰,也不畏惧,还是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4、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这里诗人以石灰自喻,表示宁为玉碎,不断瓦全的志气。 5、指导朗读。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坚贞、高洁的志向,应用赞美、高亢的语调朗读。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①理解字词。②说说诗意。③看图想像。④朗读体会。 2、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遇到不懂的再互相帮助,老师可以以合作比较好的一组为模范,渗透性地进行全班指导。 3、师生讨论。 ①理解字词: 吾:我。洗砚池:书画家洗毛笔砚台的水池。 池头:池边。树:这里指梅树。 夸:夸赞。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②指名说说诗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让人来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让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看图想像: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操? ④朗读体会。 用自豪、高亢的语调反映出诗人的坚贞、纯洁。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五、作业超市: 1.指导学生写字 锤焚这两个字要结合偏傍进行指导。 乾坤这两个字较为难写,注意左右的配合。 2.试着选一首诗有感情地背给同桌听。 3.完成字词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总结课文,了解写法。 教学重点:能较好的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式引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两首诗,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让学生谈点滴收获即可。) 2.由上引入感知诗的意境。 二、深化感知、品味诗境 1.同学们在我们的脑中有没有具有像石灰品质的这样人呢? 让学生充分谈出,以此引导学生认识这样的人是: 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2.让学生在有感情的读中再次感知石灰的这种高贵品质。 3.那么你们感觉王冕手中的梅花又有什么好的品质呢? 学生说优美纯洁也行,说美丽贞洁也可以。 三、指导背诵课文 1.看图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2.自由练读,练背诵。 四、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A: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B:寄寓了作者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都是咏物诗,托物明志,借物为喻,寄托作者高洁、坚贞的情怀) 五、作业指导: 指导完成练习册有关题目。 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石灰所走的道路是不平坦的,由“千锤万击”出深山,经历了“烈火焚烧”,已至“粉骨碎身”出毫无怨言,也无悲观之态,历经千般苦、万般难,终得“正果”——留下洁白干净的石灰。作者笔下的“石灰”有着不怕苦、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此时诗中已不单单是石灰的形象写照,更是作者的人生追求——不畏权势,不同流合污,让其高洁的情操永留世间。 “墨梅须具梅花骨,人与梅花一样清。”现实中的王冕与其笔下梅花一样,傲立于严寒。作者借墨梅来表达自己淡泊名利,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状物而言情,托物而言志。作者们正是借石灰、墨梅寄托高洁、坚贞的情操。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1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些本课的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少年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念。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渎、抓住重点句子品读,在读中感悟,畅谈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战胜困难和自我时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明确课文的主旨。 2、品读重点语句,感受少年的坚定信念,受到启迪和教育。 教学准备:搜集摘抄励志的格言警句或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有爬山的经历吗?说说你的经历和感受。 2、我们要学的将会给我们启迪。 3、揭示课题:只要翻过那座山。 二、范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简要说说课文内容。 三、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理解词语。思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能理清的脉络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班内汇报交流。 (1)指名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理解词义,用词语说一说。 (3)关于的内容。 生动记叙了少年在翻山的过程中战胜困难和自我的艰难历程。 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少年牢记祖母的话,已经爬过两三座山头,但仍然不见大海的踪影。 第二部分(第5~13自然段):写少年再次聚集力量,继续攀登,还是不见大海,他很气馁,甚至决定放弃。 第三部分(第14~18自然段):写海鸥送给少年的羽毛,给了少年希望和动力。 第四部分(第19~22自然段):少年在一次沿着山道缓缓爬去,而畔回荡起大海的涛声。 4、指名度课文。 四、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提问。 3、班内整理提问提纲。 五、课堂小结 通过自主学习,大家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请总结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口述课文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提纲。 二、合作探究 1、学生安提问提纲自读课文,在书中圈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推荐代表。 3、班内由小组推荐代表汇报交流。 (1)少年经历的困难。 ①山道上笼罩着蒸人的湿气。 ②前方仍是像波浪一样上下起伏,不见终点的长长山道。 ③这条山道的前方,仍旧与先前一样,是望不到边的起伏的山峦。 以上是环境方面的困难。 ④还是算了吧! ⑤少年猛地一屁股坐在路旁……这一切又有谁能告诉我呢? ⑥慢慢地,一阵疲劳袭上全身。 以上是自我的困难:少年的情绪有了波动,有怀疑,有气馁;有身体上的疲劳。 (2)少年战胜困难。 ①“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在中出现了三次; a、第一次作为祖母的话出现,是少年翻山的原因。 B、第二次是少年的动力。 c、第三次让少年获得了希望,坚定了信心。 ②“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是的线索,贯穿全文,也是的主旨所在。 (3)少年一定能翻过那座山,看到大海。 结尾,表明少年已坚定了信念,不断战胜困难,超越自我,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4、请同学们读自己感悟最深的部分。 三、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1、你还有此类励志故事吗?说说你的感受吧。 2、学生交流,联系自身来畅谈。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又有新的收获吧,请总结一下作为经验积累哟。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12学习内容 分析 《鲁滨孙造船》节选自18世纪英国作家笛福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通过描述主人公在荒岛上造独木船的故事情节,表现了面对困境不后退、敢于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战胜困难的顽强精神。课文中编排的插图是对每篇课文的一些重点文字的形象体现,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学情分析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等形式读懂课文,分享阅读的快乐。同时以了解背景为契机,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 学习目标 1、认识“艇、谬”等生字;掌握多音字“难”;理解“不遗余力、荒谬”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鲁滨孙造船的经过,认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鲁滨孙勇于战胜困难、于逆境中求生存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学习重难点 1、了解鲁滨孙造船的经过,认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鲁滨孙勇于战胜困难、于逆境中求生存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学习方式 方法 教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拓展延伸法 学习准备 学生:课下阅读《鲁滨孙漂流记》 老师:教学课件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入题。 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名家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勇敢机智的蔺相如,热爱自由的“奴隶英雄”,足智多谋的周瑜,顽强勇敢的老渔夫……也正是他们这些鲜活的形象,丰富了我们的“名著之旅”。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传奇人物,(板书:鲁滨孙) 关于这个人,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再板书:造船)学生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下面请你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文是写鲁滨孙在荒岛上造独木舟的这一故事情节。)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①“谬”读作miù,不读成miào。 ②比较下面的字再组词: 挺()杠() 艇()扛() ③说一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故事围绕“造船”写了哪些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4、交流。 (文章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是按事情发展过程的顺序叙述的。) 3、根据学生发言,总结板书:“想去陆地,寻思办法;动手修船,放弃修船;决心造船,成功造船;船成心喜,想去航行”。 三、细读领悟。 1、再读全文,边读边画出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想想:鲁滨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四人小组交流。 (小组内互相读读画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发言,投影出示相关句子。) 我不遗余力去干这件工作,结果白费心思和力气,浪费了我整整三四个星期的时间。 ①“不遗余力”是什么意思? ②从“白费”、“浪费”“三四个星期”这些词语你体会出什么了?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既然课文要写鲁滨孙造船,为什么还要写他花大力气去修船呢?) ③全班交流。 (文章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这样的情节变化和曲折经历有力地表现了鲁滨孙虽然身处逆?境却不退缩、不逃避,而是敢于正视并勇于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但是,我要去海岛对面大陆上的愿望不但没有减退,反而因为难以实现而更加强烈。” ①指名朗读句子。 ②你觉得鲁滨孙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③全班交流。 (不但……反而……表现了鲁滨孙面对困难敢想敢做,去克服困难的精神;又表现了他也并不盲目瞎干,而是能够审时度势,调整自己的行为。) “我费尽辛苦才把树砍倒……这种劳动之艰辛真是一言难尽。”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一言难尽”。 ②从这句话你体会出了什么? (这些语句都生动地表现出鲁滨孙身上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勇于战胜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惊人毅力和顽强意志。) ③观察书中插图,想象鲁滨孙造船时的劳动场景。 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交流感受。 读了这故事,文章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相机指导朗读) 五、拓展练习:抄一抄下面的名言。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法)巴尔扎克 ○患难及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 ——(古希腊)苏格拉底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 ——(英)牛顿 作业设计 阅读原著《鲁滨孙漂流记》。 板书设计 鲁滨孙造船 想去陆地,寻思办法; 动手修船,放弃修船; 决心造船,成功造船; 船成心喜,想去航行。 坚韧不拔地与大自然作斗争。 依靠双手和才智赢得生存权利。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