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草原教案 |
范文 | 实用的草原教案模板集合七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草原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原教案 篇1一、活动目标 1、能感受和表现大草原美丽的风光。 2、感受优美恬静和快乐奔放两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并能与诗歌中草原的不同风景匹配。 3、能通过文学活动和美术作品来感知音乐,大胆创编各种合适的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二、活动准备 1、熟悉并理解诗歌的意境,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朗诵诗歌。 2、绘画工具,录音机,配套磁带或CD。 三、活动过程 1、欣赏草原美景。出示图画并播放音乐,请幼儿安静地欣赏。 2、组织幼儿讨论画面与哪段音乐相似,与诗歌《美丽的草原》哪一段匹配。 3、启发有根据音乐和画面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注意符合音乐的力度、节奏。 4、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知,即兴创编合十的动作表现音乐两遍:第一遍,欣赏美丽的草原风光。第二遍,在欢乐的草原上愉快地活动。 5、请幼儿自由选择主题:美丽的草原风光或欢乐的草原进行绘画活动,注意色彩、构图与音乐性质相符。 四、教案反思 这是一首非常动听的曲子,讲述的是小牧民在大草原上骑马飞奔、高声欢呼的情景。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动脑,气氛活跃。对于音乐情绪的把握,音乐节奏的把握,孩子们有着较强的理解能力。 草原教案 篇2一、活动设计: 这学期我们让幼儿知道中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了解了他们的特征,讲到蒙古人擅长骑马,蒙古族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蒙古舞蹈。让幼儿通过音乐来感受其特点,并留下深刻的印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的告诉我们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要从孩子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年龄特点出发,循循善诱,让幼儿通过自己耳朵听、身体动、手指画、嘴巴讲,来主动学习与探索,更好的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从音乐中获得快乐及发展。所以我设计了这节课帮助幼儿更好的学习音乐。 二、活动目标: 1、感受蒙古音乐的特点,了解其热烈、欢快的音乐性质。 2、能创造性的表现赛马的情景、动作,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三、活动准备: 《美丽的草原》《赛马》乐曲、PPT图片、录像、尾巴等 四、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导入: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手持尾巴随《美丽的草原》音乐入场,热身,感受音乐的柔美。(热身后,把尾巴装入口袋。) 基本部分: (一)分段欣赏感受音乐。 提问:我们随着音乐来到了美丽的草原,看,那个人在干嘛呀? 1、观察图片,初步了解骑马和赛马。 提问:你们看看他在干嘛呀?. 提问:你们知道赛马和骑马有什么不同? 小结:骑马是一个人静静的骑马,赛马是很多人进行比赛。 提问:想不想看看赛马什么样子? 2、观看录像、图片,进一步了解骑马和赛马。 (1)提问:看到了什么?听到的音乐旋律是什么样的?(热烈欢快的) 听到热烈欢快的音乐,你想做什么?(想骑马) (2)请孩子们演示骑马动作。并随音乐表演骑马,老师善于抓住孩子骑马动作一起模仿。 (3)出示骑马图片,让孩子观察人是拉缰绳骑马的。 讲解缰绳,随音乐做拉缰绳骑马动作。 提问:音乐快还是慢?(快) 赛马比赛的什么?(马儿跑的速度) 除了拉住缰绳让马跑得快,还有什么办法?(扬马鞭) (4)出示扬马鞭图片,孩子学习扬马鞭(尾巴)动作。随音乐扬马鞭。 提问:扬了几次鞭? 随音乐再次感受扬鞭次数。 (5)出示图片,观察马儿休息。提问:马儿累了,有什么方法让它休息一下? 孩子们随音乐表演抚摸马儿的动作。 小结:抚摸马儿的音乐是由慢变快的。 3、集体完整感受表演赛马。 教师小结幼儿表现:策马扬鞭4次――快速骑马――温柔抚摸马儿。 4、赛马后的传递游戏。 (1)出示游戏队型图(半圆)提问:怎样变成圆形? 教师出示箭头帮孩子理解变圆形的方法。 (2)孩子们自己调整变成圆形。 (3)教师哼唱旋律,由慢变快集体玩传递尾巴游戏。 随音乐,再次玩游戏。 二、随音乐完整表演赛马。 1、策马扬鞭――快速骑马――温柔抚摸马儿――传递游戏。 师:你听,草原上赛马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都是勇敢的小骑手,让我们骑上大马,握紧缰绳,扬起马鞭,准备出发了。 2、教给孩子邀请别人的方式,让孩子邀请客人老师玩游戏。 草原教案 篇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2、通过朗读和分析,体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渲染氛围,在品读语言中学会写作散文的方法。 (三)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学生分析 学生已有前三篇写景文章的学习基础,对写景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要点、学习方法等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文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宜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重点难点 (一)、学会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二)、通过朗读和分析,品味作品优美的语言 (三)、领悟写景成功的要领。 导学方法:教师适当引导点拨,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主动地品味、感悟、思考。 导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课前预习查阅) 你知道俄国19世纪杰出作家屠格涅夫的情况吗?你看过他的《猎人笔记》吗?跟同学们介绍介绍。 二、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感情基调 3、结合思考与练习二,在文中画出表示时间、景物及特点的语句。 三、解读欣赏文本: 1、《树林和草原》这篇散文描写了俄罗斯草原上从黎明到夜幕降临之后的美丽的景色,可以说在屠格涅夫的笔下,每个时间段都是那么地吸引人。当然“一千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就请大家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时间段的景色吧? 2、托尔斯泰称屠格涅夫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请你找出你最有感受,或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理由。请从可以从语言、情感、画面以及给你的联想等方面加以品味赏析! 3、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时觉得眼前的景很美,就比如说我们的校园吧,但当我们把它写下来,却连自己都感觉不到美。那为什么屠格涅夫却能写得如此逼真,引人入胜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四、质疑: 至此,你对文章内容还有什么疑惑和问题呢?提出来交流。 五、想像拓展: 任选一个描写片段,展开想像,把你能想到的、作者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要求用描写性的句子,比一比,看谁写得更生动(可以根据课文前面描写的景物进行补充)。 六、小结: 谈谈你学习这篇文章后的收获(知识、内容、写法、感情等) 七、课后作业: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精彩的句子。 2、观察秋天的景物,写一篇标题含有“秋”的写景文章。 草原教案 篇4教学内容: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教学目的: 1、情感目标:学习并演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 2、知识目标:了解内蒙民歌的风格,掌握其民歌特点,力求做到旋律连贯富有弹性 3、能力目标:通过发声训练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结合歌曲,以自然声区为基础,着重中声区的训练,力求做到喉头稳定发音自然流畅。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内蒙民歌《草原上生起不落的太阳》,体验民歌的艺术魅力。 2、内蒙民歌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能够细致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 具:钢琴 教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 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带a母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连音训练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的旋律吸收了内蒙古民歌中的音调进行了再创作。歌词精炼,寓意深刻与曲调配合得天衣无缝,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辽阔,宽广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旋律优美流畅,富于激情,表达了草原牧民对党和祖国的无比感激之情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歌曲为两个乐句的单乐段结构。 第一乐句旋律以级进为主,伴以四度跳进,形成波浪式进行,句尾逐渐高涨,最后落在高音6上,加上延长,显得特别舒展,开朗,把富饶辽阔的大草原展现在人们面前。 第二乐句基本保持了第一乐句的主体材料而形成两个乐句相互对称的乐段,第二乐句旋律起伏较大,出现了全曲的高音6和最低音3遥相呼应,使歌曲的情绪显得格外开朗,充满激情,然后以平稳的旋律进行和肯定的语气结束全曲。而结束音正是全曲的主音6,它与第一乐句的结尾6音形成八度呼应,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把两个乐句紧密地连接起来。歌曲采用民族五声羽调式,又鲜明的内蒙古民歌音调,遇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2、艺术处理: 歌曲由两个大的乐句组成,且两个乐句都具有鲜明的内蒙民歌音调,舒展、开朗、悠长。演唱时可从结合平稳、均匀的气息,松弛自然的声音出发,充分展现出草原的富饶、优美、辽阔以及草原牧民爱祖国、爱党、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3、演唱要求: a、演唱者首先对我国内蒙的地域、风俗、民情、文化、历史等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其次对歌曲的创作时间和背景有所了解。b、了解内蒙民歌的演唱特点,在歌曲的演唱中保持气息的连贯、母音的圆润,采用无声换气,一句一口气,保持歌唱状态,咬吐字注意柔和,此歌歌词为“江阳”辙,歌唱的咬字发音时要注意运用横字竖咬、宽韵母窄唱、穿鼻归韵等方法。 三、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节,对学生的演唱指出优缺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完成作品的演唱。 四、作业: 掌握内蒙民歌的特点和演唱风格,体会民歌的表现形式,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增强对民歌的热爱,并写出体会。 草原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能用轻柔和谐的声音学会演唱二声部歌曲《小黄鹂鸟》,让学生感受内蒙古民歌优美抒情的.情绪和音乐形象。2、能认真聆听无伴奏合唱《牧歌》,随乐哼唱主题,听辨出乐曲不同速度,初步了解无伴奏合唱的演唱形式和特点。教学重点1、学唱歌曲《小黄鹂鸟》2、了解内蒙古地区的民歌及其音乐特点。教学难点 学唱歌曲《小黄鹂鸟》教学准备电子琴 磁带 奖品 教学过程一、情景定向听歌曲进教室二、欣赏〈牧歌〉1、导入(1)同学们,我们来唱一首腾格尔的〈〈天堂〉〉吧(2)你们猜猜,我们今天要走近哪个民族?对,蒙古族2、欣赏(1) 请你们闭上眼睛听一首乐曲,边听边自由想象草原上的情景,并请注意听这首合唱曲跟原来听的有什么不一样?(2) 从歌声中你感受到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把想象中的画面说出来让大家听听(3) 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好象看到:清晨,太阳从草原的那边冉冉升起,淡淡的薄雾覆盖着草原,真是美极了。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这首歌没有乐器伴奏的哦,这就是无伴奏合唱(4) 再听一遍,请你们随着音乐唱一唱三、歌曲学习1、导入 一群黄鹂鸟也在草原上玩耍呢,你们听2、初听全歌3、随乐唱词4、分组轮唱四、课后小结 第三课 草原上教学时量:2-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森吉得玛》随乐哼唱主题,听辨出乐曲不同速度,初步了解无伴奏合唱的演唱形式和特点。2.能学会演唱内蒙古民歌《大雁湖》,边唱边跳筷子舞。3.能在〈小马跑来了〉活动中,逐渐熟悉附点八分音符,并自如运用。4.能在读谱唱歌活动中学会演唱歌曲〈可爱的羊群〉,并根据特定的画面,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来表现不同的意境。教学重点:能学会演唱内蒙古民歌《大雁湖》,边唱边跳筷子舞教学难点:1.能在〈小马跑来了〉活动中,逐渐熟悉附点八分音符,并自如运用。2.能在读谱唱歌活动中学会演唱歌曲〈可爱的羊群〉,并根据特定的画面,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来表现不同的意境。教学准备电子琴 磁带 奖品 教学过程一、情景定向听歌曲进教室二、听赏〈森吉德玛〉1、初听全曲(1)你看到了什么?(2)轻轻哼唱音乐主题试着标出速度 2、再听(1)这首乐曲速度上有什么变化?(2)速度变了,情绪呢?三、歌曲学习1、导入同学们,蒙古族的人民喜欢跳筷子舞,我们来学学吧2、学跳筷子舞现在,我们手上都拿着一把筷子,你能开动脑筋想一想,手中的筷子能击中身体的哪些部位吗?学习基本动作(错步、击筷子、击肩、击腿等)3、我们合着音乐来跳一跳吧4、学唱歌曲《大雁湖》5、边唱歌边跳舞四、节奏活动《小马跑来了》蒙古族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在马背上生活,马成了他们的好伙伴,在每年的那达慕大会上,豆油赛马的项目呢,瞧,有三匹马过来了 第一匹:x xx| x xx | xx xx | xx xx || 第二匹:x x xx | x x xx| x x xx |x x xx|| 第三匹: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为什么第二匹和第三匹跑得快呢?因为他们有一个小圆点在帮忙呢,(学习附点八分音符) 五、学习《可爱的羊群》(1)初听全曲小牧民在唱歌,你们听(2)读谱(划拍唱曲)(3)唱词(4)用不同的速度演唱《可爱的羊群》 六、小结 草原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词,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练习读好长句子。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4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认识“厂”(偏厂旁) 2。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资源 课文插图、与课文相关的诗歌、等。 预习设计 1。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2。搜集与草原有关的诗歌、。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一、导入 1。 学生读准“草原”,识记“原”,认识“厂”(偏厂旁) 学生说说自己对“草原”的认识 2、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学生认读生字词,哪个不易读正确的多读几遍。 (1)自己读读词语,哪些生字的字音值得注意? (2)正音:民、新、处。 (3)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词带入到课文中,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5)读长句子。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 试着读文中的长句。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自学生字,说说你认识哪几个生字,是怎样认识的?不认识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2。认识“偏厂旁” 3。分别给这几个字组词。 4。学生描红、临写。 板块一 1、小朋友,这几天我们跟着春姑娘欣赏了花儿盛开的梅花山,认识了顽强生长的春笋,了解了不同状态的雨点,还看了美丽的小池塘。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新的地方。 板书:草原 引导学生说说对草原的认识。 2、出示挂图 教师补充介绍草原:大草原在我国的内蒙古和黄土高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风光非常优美,特别是在春天的早晨。 板书完整:草原的早晨 板块二 1、教师范读 2、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出示生字检查自学效果。 鞭声 打破 黎明 宁静 铺满 新绿 无边 牧民 跨上 骏马 远处 飘动 回荡 圈门 4。再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5。检查自学效果 6。出示:“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 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 (1)谁能来读读这个句子?你是怎样停顿的? (2)指导读句子 7。文中还有长句,用老师的方法来读读。 8。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 板块三 1。 出示生字:原、打、宁、羊。 2。交流讨论。 原:“厂”偏厂旁 半包围结构 里边不是“泉”。 打:左窄右宽。 宁:上下结构。 3。 教师范写 作业 设计 读熟课文。完成《习字册》上的生字。 搜集一些关于草原的诗歌。 草原教案 篇7课题:《牧歌》 课型:歌唱欣赏课 教学内容: 1、欣赏《万马奔腾》 2、学习有关音乐知识:变换拍子 3、完成实践与创造第五、六题 4、复习歌曲《银杯》和《牧歌》 5、继续学习一、二 教学目标: 1、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马头琴的音色及乐曲的艺术表现力,认识了解马头琴的形制及独奏、齐奏的演奏形式。 2、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的歌曲及音乐知识,能够对蒙古族音乐感兴趣,并乐于主动学习、认识、了解蒙古族的音乐的。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实践与创作”第四题,感受、体验、判断马头琴的音色。 2、通过“实践创造第六题”,初步学习变换拍子的创作。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电子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演唱上节课歌曲《牧歌》 2、提问:最有代表性的蒙古族乐器叫什么名?属于哪一类?(马头琴、拉弦乐器) 二、认识马头琴 1、马头琴,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音箱为木制,呈梯形,两面蒙饰有图案的马皮〔或羊皮〉。琴身由硬木制作,并张有两根弦。马头琴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辽宁、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蒙古族居住的地区。最初的马头琴琴首的雕饰并不是马头,而是“马特尔”,传说此图像类似古代图腾崇拜时期的“龙马”,以示吉祥和幸福。而西部却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马头琴的传说:牧人为了怀念已死去的心爱的小马,制作出了马头琴:用马皮蒙琴面,马头骨为音箱,腿骨做琴杆,马尾为琴弦和弓毛,并在琴首上端雕刻小马头像等。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最重要的乐器。 2、马头琴的演奏特点是以指甲从弦侧触弦发音,音色清晰、明亮,宜于奏出丰富的泛音。善于表现柔和深情的乐曲,特别适合演奏悠长辽阔的旋律。用马尾弓在琴弦外方拉奏,可奏双音,发音圆润,音量较小。马头琴除独奏外,还用于民歌、说书的伴奏,在伴奏民歌时,多用三度、四度的颤音来模仿演唱的特点。马头琴也常与四胡等乐器合奏。 三、欣赏《万马奔腾》 1、欣赏前认真查看曲谱中带有马头图像的旋律,并查看乐曲的拍号; 2、初听乐曲,感受三种变换拍子的旋律特点变化和马头琴在演奏“风吹”“马叫”时的音色变化及演奏方法。 3、观看高宝力现场演奏的《万马奔腾》视频,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感受马头琴的演奏。 四、学习音乐知识,完成实践创造第六题 1、变换拍子:在乐曲中,各种拍子交替出现,叫做“变换拍子”。变换拍子的拍号,一般都记写在拍子变换的地方。假如拍子的变换有规律的出现,也可以在乐曲开始处一并记出。 2、实践创造第六题 1)视唱《鄂伦春小调》的旋律,感受所具有的整齐划一的感觉 2)让学生将《鄂伦春小调》的节拍改为3/4拍(可以有多种改编方法,不必拘泥于一种,还可以分小组改编) 3)请学生视唱各种改变后的3/4拍乐谱,体会3/4拍舞曲般的感觉。更进一步感受2拍子和3拍子的不同特点。 五、继续练习“学习一、二” 六、课堂后下课!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